第十讲课程内容之选择和组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育学的视角
1、学制、课程内容不是无限度的。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高中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之后、专业 教育之前的过渡定向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不把高 中称呼为基础教育。 3、学术性高中为高考、高校及其专业作 预备是普遍规律、是国际惯例。
(二)比较的视角
1995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 以修读高级数学的高中学生为对象。 国别 1995法国 1999美国 (重新取 样) 取样 修高级数学者 修AP数学者 AP微积分AB,3分以上 AP微积分BC, 3分以上 TIMSS数学 557分 573分 586分 633分
马克思
远景、理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 由的、全面的发展。 近景、现实: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时期, “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方法是更细的分 工”, “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 在于它产 生了特长和专业”,实现人类自身价值。
(三)学科史的视角
到了当现代,综合化与精深化两种学科发展 趋势并行不悖、相反相成。 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综合化的 产物。但是,各个细分领域同样成就惊人。1935 年以来,因发现中子、正电子、π介子、J/ψ粒子、 反质子、中微子等物质的微小粒子而获诺贝尔奖 的数量,竟达10项左右 在知识爆炸时代,及时作出适切于自身能力 的或宽泛、或精深的专业定向,培养个性化的通 才和专才,才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二、国内专业分化思想和实践的萌芽
(一)三种观点: 文理分科观:历史悠久 文理综合观:有落实的趋势 专业分化观:处于萌芽阶段,微弱异类
(二)专业分化思想
选修课 “不仅仅是文理分科, 更是一个 方向性指导”。吕型伟,2009 《课程教材 教法》 “高校分专业精细选拔”。傅维利, 2009《教育研究》 高考:一 考必修内容,二 按照大学专 业方向指定两个科目,如报考中国文学类 专业的可指定考语文、历史;外语类的指 定外语、语文 。高凌飚,2008《考试研究》
三、高校专业、高中专业分化 含义 (一)高校专业
1、高校专业本质上是一套课程体系 从职业的角度看,专业是指法律、医生等专 业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 从课程的角度看,专业的称呼常用于中国、前 苏联等国,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 域。如中文专业、法律专业。 instructional programs,major programs, major 职业的专业与高校课程的专业,有密切联系。
第三节 论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 专业分化
一、文理分合之争的缘由
1、导火线:2009年1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2、深层原因一:高中课程改革面临困境: • 选修课程得不到落实 3、深层原因二:高考招生改革面临困境: • 与高中课程冲突 • 与以往高考制度相比没有实质性突破 • 高考改革缺乏理论依据、违背国际趋势
(二)香港
冯生尧:“香港新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科目的专业分 化”。 2009年12期《教育发展研究》
1、共同基础科目适量,不能说越宽厚越好 中国语文、数学、英语、通识课程4门,必修必考 2、专业分化科目众多,选修、选考2~3门。 中国文学、微积分和统计等20门,选修选考2~3门。
高校按专业录取。香港大学数学系、物理系要求: 一门必须来自科学领域: 生物、化学、物理、联合科学、或综合科学; 一门优先考虑数学领域: 微积分和统计,或者代数和微积分。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 课程结构和内容 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 性,选择性 2001年《义务教育课 程设置实验方案》: 课程设置原则 2003年《普通高中课 程方案(实验)》: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 综合性 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均衡性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选择性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蔡斯(Zais, R. S. 1976)内容选择四准则 (1)重要性。主要是指学科所依据的 学问之最基本的部分。 (2)兴趣。学生之兴趣。 (3)效用性。考虑社会的需要。 (4)人类的发展。道德价值和理想的 探究、社会问题、人类情感、有效的思考 过程以及具有争议问题的探讨。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
高校专业
2、高校专业可以是广博的,也可以是精深的。 • 自由艺术和科学专业,培养文理兼通全才 • 全球研究专业,文科内综合性人才 • 古典文学专业,精深型“偏才”。 3、高校专业优劣的评价标准,只能是职业和 学科的发展和需要。 • 不能笼统地说越广博、口径越宽越好; • 不能笼统地说越精深、针对性越强越好。
五、从理论视角看专业分化必要性 (一)心理学的视角
霍兰德,划分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实际 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 传统型。 提出了适配性原则,即人格类型与职业 类型的匹配程度越高,个人的职业满意程 度、稳定性及职业成就也就越高。 注意:越匹配越好,不是愈广博越好。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我们并没有 相类似的心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个别差异列 入考虑,而不是不承认或忽略这些个别差异, 教育将会更有效率”。 总之:呼唤多元化专业分化。 不是只要文理综合型、文科内综合和理科 内综合。
再以科学为例。与原先的教学大纲相比,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内容上突破:
• • 1、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变为原理本位、综合化。 原先的综合理科还是分科,都是学科本位的。以生 物科为例,内容涉及: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细菌、 真菌、病毒;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人体解剖与生理 卫生;遗传、进化、生态。 • 在新的科学课程中,共分为5各领域:科学探究;生 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生命科学又分为5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 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人、健 康与环境。以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为线索,综合、贯穿各种 知识和各门分科。 •
(三)专业分化实践
1、清华大学以专业分化为标准 1929年,钱钟书作文优秀、英语满分, 数学15分;1930年,吴晗国文、英文各 100分,数学0分 2、高中新课程改革:共同必修、文理或者专 业方向的选修、校本选修课程 3、2007年广东省高考改革:语数英+文基 或理基 +1门学生选择的专业课程
(四)上述专业分化思想和实践的不足 1、专业分化的国际趋势介评甚少; 2、专业分化的理论依据阐述不足; 3、专业分化的思想观点尚未严密; 4、专业分化的操作设计有待完善。
应考的年段上,2004年的考生中,46 %为12年级,37%为11年级,余下17%以 10年级为主。这说明高中生的定向时间因 人而异,10年级已见端倪,11、12年级分 化加剧。
不同专业志愿考核科目举例
考古学专业志愿,倾向于文理综合: AP生物、 AP人文地理。 古典研究专业志愿,以精深为主: AP英语文学、 AP拉丁文文学、 AP拉丁文之弗吉尔。
(二)社会学的视角
1776年,亚当· 斯密出版《国富论》, 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第一句话 就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 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 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教育上应该发展 不同特质的专业,使得不同的社会成员各 尽其才、协作共进。
3、高中专业分化可以朝广博化、精深化方 向发展。 4、高中专业分化是否合理,不在于笼统地 看知识面的宽窄,而在于能否契合高校专业的 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及需要;进而,高校专业设 置又必须契合学科发展和未来职业的需要。 学科 决定 高校专业 职业 决定 高中专业分化 学生兴趣
四、专业分化是国际的共同趋势 (一)美国
•
•
•
•
第一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学者的观点 •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指课程设置 (体现于课程设置表中),或者某科目、 某活动(体现于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或者教学中某单元、某节课(体现于备课 和课堂教学中),其内容选择的原则。
塔巴(Taba)课程内容选择六大准则
(1)内容的有效性(Valid)和重要性。能够反映现代 的、科学的知识;代表知识的最基本的部分,即学科的最 基本的理念、概念和思考方式;反映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3)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4)提供广泛的学习目标。 (5)考虑学生经验的可学性(learnability)和适应性 (adaptability)。学习经验应该以儿童现有的经验为起 点,以生活经验为桥梁,习得新的知识。 (6)适应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
2、删除陈旧内容。例如,删除了占原 来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各 论。 • 3、增加新的内容。如生物学中的健康 与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地学中的地球宇 宙与空间科学等。 • 4、增加宽度,降低难度,整个内容安 排宽泛而浅显。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文章研读、自由讨论: 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 织》(第四章 垂直组织;第五章 统整 课程的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年。 重点问题: 1、课程纵向组织有哪些类型?举 例说明。 2、课程综合的类型?举例说明。
(二)高中பைடு நூலகம்业分化 major program based differentiation
1、高中阶段专业分化,适用于高校之 前的高中科目设计、高考科目要求、招生 科目要求三个环节。 2、高中专业分化属于专业的定向阶段。 是初步专业分化,不是高校完全专业分化 是有针对性的基础、专业为本的基础, 不是高中共同基础。
六、从实际成效看专业分化必要性 (一)历史的视角
爱因斯坦与亚里士多德:前者希腊文和拉丁 文成绩令人失望,数学、物理则天赋惊人;后者 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 李白与苏轼:前者专攻诗作;后者中国历史上 少有的文艺全才。 毛泽东与蔡和森: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窗 好友,一个是偏才;一个是全才。毛泽东成就更 大,更得杨昌济器重。 只要契合本人兴趣、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全 才偏才皆人才。
第十讲 课程内容 之选择和组织
冯生尧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系
主要内容
• 第一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三节、高中课程内容:专业分化
文献研读
• • [美] 塔巴:“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瞿葆奎主编、陆亚 松等选编:《教育学文集· 课程与教材》。1988年。 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第四章 垂直 组织;第五章 统整课程的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比 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美] Savage, T. V., Armstrong, D. G. 《小学社会科的 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冯生尧: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 业分化。《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10期。 冯生尧:论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专业分化的必要性。待 发。
冯生尧等:“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 的专业分化”。 2009年10期《课程教材教法》
1、共同基础课程学分要求低、考核简单 全美高校入学咨询协会建议代表性高校的考生, 修读英、外、数、社、科学分要求分别为4、4、4、 2~3、2~3学分 ;主要通过SAT加以考核。 2、专业分化课程要求高、考核难 美国前200所知名高校的考生,平均应考3门稍 多的AP(大学先修科目);顶尖名校 4~5门。
时代性:社会进步, 学科趋势,学生经验 基础性:经典知识; 浓厚兴趣;能力。高 中提升所有学生共同 基础,同时更为每一 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 同基础。
三、各科课程标准对内容选择原则的体现
• 语文: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 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 • 历史: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 史、探究历史,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知 识。 • 数学:增加对日常和社会生活中常用之图形与 空间、统计概率等,降低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 训练。 • 地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