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对现代设计流行色的启示 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1 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差异较大。

而我们的现代设计要面对这样的多民族人群。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间美术复杂的分类等问题作一个探讨,使现代设计更符合需求性和人文力量。

邓福星先生在《论民间美术》一文中将民间美术研究归纳为宅居、服饰、贴饰、游艺、器用、供奉六大类。

[1]左汉中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将民间美术分为综合造型、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和三大类。

[2]李锦璐先生在《对民间美术的一些认识》一文中,将民间美术的研究对象分为“日常活动中的”,“节日活动中的”和“祭祖活动中的”三大类;王朝闻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将民间美术的研究对象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前者包括年画、印花、刺绣、剪纸、泥塑以及日用陶器;后者包括和民间美术具备一般艺术本质的民歌、舞蹈、传说、神话以及谚语、歇后语等。

[3]王朝闻先生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运用了从民间美术自身特征出发的分类方法,将民间美术分成了生产劳动中的民间美术、生活器用中的民间美术、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衣饰穿着中的民间美术、传统商业中的民间美术、环境装饰中的民间美术、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游艺竞技中的民间美术等如此繁多的民间美术。

[4]
由于涉及的范围和方面较多,不可能对所有的民间美术进行探讨和研究。

基于笔者作为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笔者的爱好和能力所在,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从色彩的角度对民间美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篇论文主要以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特色的木版年画艺术、剪纸艺术、印染艺术、陶瓷艺术等民间美术门类为例,分析了不同民间类型色彩的运用特征,进一步探讨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的关系。

找出两者的相似性,不断升华我们的现代设计。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面临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不同文化激烈碰撞、快速转化的大环境下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民间美术的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对民间色彩的运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重任。

现代设计又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重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如何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能够传承和延续下去最效的方法,同时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流行色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具备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这种民俗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
何解决这一矛盾,将中国民间美术的“俗”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践。

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为全文的引论部分。

第二章主要阐述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概念、形式、发展及基本特征,从而提出了民间美术色彩对现代设计流行色的可借鉴之处。

第三章首先解析了现代设计流行色,深入研究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流行趋势形成的原因从而完整的探讨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流行色的关系。

第四章主要阐述述如何利用民间美术的色彩,融入到现代设计流行色中。

第三章第四章在内容上分别与第二章相呼应。

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设计流行色应用的新视角:结合民间美术色彩营造情感力量,运用民间色彩、流行色体现品牌文化,从而在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影响下开发现代流行色新领域。

1.3 研究的现状及评价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它运用夸张和随心所欲的色彩构建一种自然的艺术形象。

民间色彩常常采用互补的色彩对比关系:如黄与蓝、红与绿等等单纯亮丽的色彩搭配,是现代设计借鉴和发挥的最好母体。

体现一种列热、真挚、朴实的情怀。

目前在中国,关于民间美术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其中民间美术色彩的分析仅仅围绕着民间美术展开,却没有进一步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创新,特别是对于现代流行色趋势的预测和现代设计色彩的借鉴作用有很少的涉及,我觉得这一点是目前色彩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

没有色彩的世界是黑暗而恐怖的,有了色彩,世界才充满生机。

色彩是一种体现生活的符号语言,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工具。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政治全球化互通的年代。

现代设计流行色记载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符号和其他流行元素一样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

在流行的色彩变化中,国际流行色彩,洋溢着每个国家传统艺术的色彩基因。

每个国家的流行色彩,或多或少在国际颜色背景的影响下继续承载着本国的传统和色彩特色。

因此,深入探索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流行色彩是一项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它潜在的经济效益是无可估拟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

第二章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特点的分析
自古以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上,中国是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中国的民间艺术很多是在农耕文明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民间艺术是一个具有艺术画卷般的历史轨迹,具有绚丽夺目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

人们习惯把民间美术称之为表现各种文化的造型艺术。

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民间美术”的概念和寓意界定方面分析的很少,什么是“民间美术”?其包含的范围和形式种类有哪些?我认为在研究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之前首先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

2.1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概念产生
2.1.1 民间美术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民间美术史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具有独特的文化性质,它是相对于官方或宫廷美术而言的。

民间美术作品的与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在寓意上来讲是不相同的。

流传于市井百姓或民间的美术作品,它源于生活,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它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人民的风俗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

其创作者往往也都是来源于市井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师们。

民间美术凭借其完美的造型和功能,不断的满足了劳动者在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多层次需求。

其大众化的形式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为人民所掌握。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凭借人民纯朴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宝贵的遗产,是丰富的民族文化瑰宝。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的民间美术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贯穿并应用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劳动人民审美情趣和情感的提高,显示出无比的智慧和艺术能力。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民间美术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现在则是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艺术生活呈现,凝聚着广大劳动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高层次美的崇拜。

2.1.2 民间美术色彩的产生
人类的精神活动由原始时代的自发精神层面发展到自觉的精神层面,经过几万年的演变过程。

而人类对色彩的本能选择,则可追溯到15至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

人类不同区域性色彩艺术活动,起源超越了原始状态的色彩本能而在这一基础之上。

原始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从单色发现开始的。

原始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研究,本能的对色彩有了最初的选择,感知到黑与白这两个充满宇宙意识的色彩元素和代表生命的第二性征的鲜红的血色。

原始人的这一发现,开启了人类
色彩史的第一篇章。

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原始彩陶的单色逐渐向五彩过渡,《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画到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古人这种发乎自然,源于本能的彩色观已经突破了旧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5]
不过,人类由单色崇拜发展到五彩并用,不是说人类从此只崇拜彩色而不运用单色。

在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后期五彩并用以后,直到现在近三千年时间内,“单色崇拜”和“五彩并施”始终是并行发展的,许多偏远山区以及部分农村,民间色彩艺术在自发本能的沿袭古老的五色传统,并表现着浓郁的色彩风格。

民间美术色彩以清新、质朴、强烈的色彩韵味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色彩河流,震撼着现代人们追求色彩的心灵。

中国的民间美术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通过对原有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创造出了使用美观的造型和变化丰富的装饰形象。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手
法和表现特征。

作为民间美术重要构成元
素——色彩,以异样的色彩表达某种特定
的理念。

是人民群众寻求精神情感的一种
表达方式。

民间色彩不仅仅是创作者与受
众进行对话的文化语言,更是具有欣赏功
能的一种物质存在,代表了具有普遍意义
的意识存在,体现了民众心理的深层需求,
是文化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的综合载体。

[6]民间美术色彩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
具有普遍性和大众化的特征。

民间美术的
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涵盖了和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因此,民间美
术因其特定的性质、性态、功能所形成的
品种、类别和规格等,都远远超出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的范围”。

[7]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也就相应地呈现出五光十色的面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格局。

民间美术色彩对比强烈,大胆夸张,热情奔放。

以淳朴为美,憧憬美好未来,追求幸福生活。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艺术中最具有本土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造型和构成观念。

作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之余而创作的自由、朴素的表达形式,显示出原始而强烈的东方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即“五色观”。

1传统的所谓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

1五色观:《周礼》载: “画绩之事杂五色”。

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提出五色观的文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红、黄、青( 蓝、绿) 、白、黑这五种原色与‘五行’宇宙结构模式相对应, 而被作为色彩之正, 即‘正色’或‘五色’”。

图2-1 《五色说》 作者:(周伯桂)
至今在中国的绘画、传统的年画、刺绣等民间美术中广泛应用。

[8]如图(2-1)传统的五色在现代的绘画中仍然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显示着重要的特征。

因此,在绚丽多彩、光彩夺目的色彩视觉效果背后,隐藏着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是对民间美术色彩语言深入探索的结果。

现代设计创造性的运用中国的民间美术色彩,给本土化的创意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给现代设计的发展带来新的视觉语言和创意源泉。

2.2 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
在广无边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匠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他们凭借着超强的想象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关怀,设计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这些艺术珍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情震撼。

也令我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浑厚文化充满敬意和感叹。

民间艺术品的施色赋彩表现了艺人们执着于色彩浓度与纯度的追求。

比如人们常说,“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就极力显示出色彩特有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色彩最具价值的部分正是所呈现出来的这种质朴、鲜活、粗放、简纯的视觉特征。

以下我们主要以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色彩感染力的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印染和民间陶瓷为例总结民间美术色彩的规律和特征。

2.2.1 民间术版年画艺术特色
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汉代已有出现。

在宋代木版年画叫做“纸画”,至明代时期叫做“画贴”,在清代道光年间最初定为“年画”。

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在形式和题材上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在千百年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代表性年画。

传统的木板年画色彩鲜艳,多用大红大黄,以原色为主,很少用复色,线条简单,表现的场面热闹。

内容上主要为辟邪厌胜、喜庆吉祥,两大类。

由于木板年画价格低廉,印制方便,题材又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东西,因此广为中国老百姓喜爱,直今成为中国民间逢年过节,办理喜事婚庆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的普及性和流行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
祖。

主要分布在朱仙镇、开封及其周边地区,
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对比强烈、古拙粗
犷、概括性强、饱满紧凑等。

以传统技法构图,
对象明确,画面有主有次,人物情景安排巧妙,
表现出对称匀实的美感。

此外天津杨柳青、山
东潍坊、苏州的桃花坞等地的年画都受其影响。

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丰
满和谐,版刻粗犷简朴,线条匀称流畅,其题
材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用以粉金渲染,别具韵味,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其工艺精湛,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制作方法简便,色彩以红、黄、绿、蓝、紫为主,讲求醒目的视觉效果,例如图(2-2)其门神木板年画线条流畅而又简练挺拔。

风格较为浑厚、粗犷。

颜色对比跳跃,活泼大胆,烈而不俗,这些特色的存在与山东地区人们的性格稳重相关。

山东潍县年画富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情趣味儿十足。

除此之外其与前面讲到的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2.2.2 民间剪纸艺术特色
剪纸是一种在中国民间流行的历史悠久的镂空艺
术。

“剪纸:以纸张为材料,采用剪、刻、染等方法,
通过镂空效果产生虚实对比体现各种形象。

”[9]在以
前,每逢过节或者是新婚喜庆,人民便将鲜艳的各式
剪纸贴在家中的门、墙壁、窗户和灯笼上。

因此节日
的气氛被烘托的更加热烈。

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
和艺术实践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将剪纸锤炼的
日趋完善。

形成了多种技法,主要以剪刻镂空为主,
如染色、拼色、衬色、撕纸、烧烫、勾描等。

在我国民间美术中,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不同风格图2-3 单色剪纸
的剪纸种类。

在汉唐时代,人民就已经用金银箔剪成各种花鸟,贴在鬓角来装饰自己。

后来逐渐发展,剪成各种各样的人物、花草、动物,贴在家中门上、窗户上以作活动中的装饰,民间剪纸讲究构图的整体性、舒适性、造型手法别具特色。

民间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彩色剪纸色彩对比强烈、虚实对比鲜明、形象概括非常简练、线条规整流畅。

如(2-3,2-4)。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风格。

大体北方造型简练、豪放粗犷。

南方造型繁茂、秀美精巧。

中国的民间剪纸内容十分丰富,正如人民期盼的那样,多用以表达美好、吉祥的寓意。

剪纸在生活中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除了Array用于挂千、窗花等起烘托节日或活动的气氛之外,
用作刺绣的“花样”也是通过剪纸的图样衍生出来
的。

近现代的民间剪纸,从表面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单色剪纸,填色剪纸、点色剪纸,复色剪纸等品种。

民间剪纸艺术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是
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
发明创造的,它不受价值观念和功利思想的制约,
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具
有鲜明的生活观念和艺术特色。

2.2.3 民间印染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种染色以及染料的提取
工艺。

他们利用矿、植物等对纺织物进行染
色,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纺织品。

中国民间传
统纺织印染工艺主要有蜡染,古称蜡缬,与
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
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
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
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
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
“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所谓《贵州通志》曾有如下记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蜡染可以是多彩的如图(2-5),它可以是在已制成的蜡染上,涂饰其他彩色染料或者先画一两种色彩,再用蜡封盖入染。

中国民间印染工艺还有一种比较突出的就是扎染,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营造出古朴的意蕴。

扎染,朴素自然,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它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善良等美好品格的完美体现。

它已成为地区最特有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中国的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

它源于秦汉盛于宋代。

靛蓝是蓼蓝草中的,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经过民间几千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纯朴成熟的染料。

蓝印花布在民间相当流
行,并逐步发展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用
品。

如图(2-6)在湘南与湘西各地亦有不少民
间印染作坊,在湘潭、常德、邵阳等地也同样拥
有蓝印花布的集中生产地。

在苍南县有一处不足
100平米的民间小作坊,至今里面仍保持着夹缬
这种最古老的织染工艺。

在民间,蓝印花布不仅
是多姿多彩,它和百姓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
起,可以作为百姓的衣料。

同时蓝印花布也为中外人士交口称赞。

图2-6 蓝印花布
图2-5 民间蜡染
民间印染中色彩是艳丽中透着质朴、明亮的感觉,它的颜色虽然饱和、明亮、艳丽、但具有沉稳的民间人民的纯朴气息。

这种色彩魅力当然这与勤劳的民间艺术家是分不开的,更在于它源于自然的工具和材料。

民间印染艺术不但具有审美价值也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它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共同的愿望。

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

人们常常凭借一件或几件美好的事物,间接的来表达他们心中期盼。

民间印染的艺术价值仍然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其浪漫淳朴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不少旧日的实用品,正在转化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民间印染艺术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是现代印染技术的根基。

2.2.4 民间陶瓷艺术特色
民间陶瓷艺术是民间匠师们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手段通过对自然、泥土的热爱成就的一种造型艺术,是民间匠师们给予物体鲜活的生命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大部分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为机器化的生产方式。

一些民间陶瓷艺术也受到工业化的洗礼,在制造生产上采用了工业化和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民间陶瓷仍然保留手工制陶的技艺,采用了传统的制陶方式。

一方面,民间陶瓷相对于“官窑”的宫廷铸造来说,是为普通民众日用而生产的,他们针对的需求对象不同。

所以,没有官窑制品苛刻的要求和严格的需求。

匠师们以纯粹的手工为主,随意的表达心中所想就可以达到产品要求,另一方面,生产产区有其传统手艺的师徒传承方式,手工成型方式等,许多居民靠手工技艺来养家户口,并且许多的传统工艺要转型为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也并不是一件
简单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许多民间陶瓷产区仍一直保留传统的手工艺成型的生产方式。

民间陶瓷制品中大多数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用品。

它具有象征性、抽象性、
夸张性、
随意性、程式性等特征。

“合理的功能效用是构
成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10]许多丰富多彩
的优美的造型样式都是基于合理的功能效用而
构成的。

如民间有一种瓷枕做成镂空形式,既是
独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又具有很好的散热功能。


间匠师成功地把形式美感和功能效用相结合,创
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陶瓷艺术品。

如图(2-7)
此作品色彩简单大方,既具有功能性而又将形式
美感表现的极为彻底。

民间陶瓷艺术品的生产就
地取材,因地制宜。

充分运用本地区的材料发挥
图2-7 陶瓷艺术
其特色,因其品质不同,材料不同等原因形成不同的装饰方法、成形方式和烧成工艺。

民间陶瓷多以手工艺为主,它的多种技艺为现代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民间匠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的结晶。

民间陶瓷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展示了醇厚的传统文化魅力,以形式美感和功能效用相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陶瓷艺术品,亲切而又喜闻乐见,拉近了与人与自然的感情。

它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生产方式,制作过程以及稚拙中所显示的成熟、粗犷中所透露的细腻是它本身亲和力的体现,自然的体现,对于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经过实践创造的一种文化,即包括了物质文化同时也包括了精神文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我们当代一切民族民族文化、造型艺术、艺术创作的的源头。

从古代到现代,无论哪一种非民间艺术,其最初的艺术心理又或是其最初的艺术雏形都来来自民间美术。

从艺术受众心理来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审美感受能力的基础或者又叫民族心理基础。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风格多彩纷呈,思维方式独特,造型千变万化,审美意识纯朴。

因此民间美术色彩必定呈现出多种样式和形态。

其变化也是层出不穷。

在形式上,民间美术色彩色彩艳丽、造型朴拙、构图简练、形式多样,是民族文化凝聚和精华的写照。

民间美术色彩作为民间美术重要的构成要素,它的发展与中国的民间美术密不可分,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现代设计创作的源泉。

2.3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总结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有着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有着属于它的历史。

我国的民间美术色彩理论更是渊源流长。

古老的五色观是中华民族色彩观的基础,而后的色彩理论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说,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有特定的理论让我们去深入研究,进而去运用。

本节就将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做一个总结。

2.3.1 主观意象性
中国民间色彩的特征之一是主观意象性,这种主观意象又因我国的多民族特征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

这些倾向受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审美要求影响而成。

有一句市井民谣这样说:“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话便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主观意象性。

“红红绿绿”表达的是色彩的基本形态,是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知,更折射出一种热情、积极的审美心理。

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喜庆、吉祥的民族语言。

“图个吉利”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导致的一种审美趋势,体现了民间色彩的主观性。

民间艺人们从感受出发,民间色彩的运用总是迎合广大民众心中招财纳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