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人物访谈,完成各题。

大侠严家炎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记者)/严家炎(北大教授)
舒:您喜欢金庸是否有“同气相求”的意味?
严:对。

我读的武侠小说不少,都没法跟金庸比。

金庸敦厚坚毅,为人正直,读他的小说不大容易放下。

舒:您严谨甚至严肃,很难想象您喜欢武侠?您对金庸有什么发现?
严:我看重侠士见义勇为、肝胆相照的精神,金庸作品中有这种精神。

从《射雕》到《笑傲江湖》都有比较大的变化。

《鹿鼎记》风格和金庸其它小说都不同,所以有人说《鹿鼎记》不像武侠小说。

都写得很深刻。

金庸用现代精神改造了武侠小说,所以被称为“新武侠”。

他的作品里没有旧武侠“快意恩仇”“任性杀戮”。

他是小说界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的第一人,小说中的一号英雄乔峰是契丹人;他善于将小说场面舞台化,将电影特技用到小说中。

创作方法上,金庸早期是浪漫主义,《神雕侠侣》以后,更多象征主义。

金庸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

金庸在武侠小说中是全能冠军。

舒:1995年您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

您怎么看“金庸热”?
严:金庸热,一是因为他小说自身的魅力,小说艺术的成功。

他的语言清新可读,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能引人思考;二是与生活中见义勇为精神的失落有关。

当时的现状与金庸小说深刻的内涵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反差增强了吸引力。

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不是赶时髦,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

80年代初我就主张现代文学史不应该排斥鸳鸯蝴蝶派小说,首次将张恨水写入文学史教材。

金庸这样的杰出作家,当然也应入史进教材。

舒:当时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您要坚持?
严:1994年10月,北大鉴于金庸法学、小说等方面的成就,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我发表了题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的贺辞。

不料,被一位杂文界朋友嘲讽谴责,他撰文《拒绝金庸》,说他虽然没有读过金庸,却知道武侠小说“有如鸦片,使人在兴奋中滑向孱弱”;说授予金庸名誉教授称号是“北大自贬身份而媚俗”。

五四时期北大开设元曲研究课程,就受到上海文人攻击。

如今推崇陈世骧教授看来如“元剧异军突起”的金庸小说,又受到讥嘲。

因此,我就不自量力,决定将金庸小说搬上讲台。

舒:您如何理解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
严:传统武侠小说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也有着嫉仇嗜杀之类的特殊印记。

金庸小说对这类思想进行了变革。

他的侠士排除了“威福,玉帛”那套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

他写古代题材,却渗透着现代精神,体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精神。

舒:您如何看待对于金庸小说的争论?
严:越争论,对作品认识就越全面、深入、准确,但争论应有条件,要读作品。

要忠于作品。

如果成见在先,然后拼命找出问题来,这态度是不对的。

有学者说金庸小说充满血腥气,每部写武打的篇幅都达到90%以上,这种说法只能骗没读过原文的人。

金庸很讲究艺术节奏的张弛。

写完一场金戈铁马的紧张厮杀之后,接着他常会写燕语呢喃的轻松场面。

还有人说金庸小说会造成青年人拉帮结派,其实金庸小说反对拉帮结派的。

这些批评都不符合作品实际。

我们要讲究一点学术良心,实事求是。

舒:您的《现代小说流派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作。

能谈谈吗?
严:这部书写得最艰苦,写了八年。

它是这个学术领域中的第一本书,没有同类史籍可参考,原创性强,必须体现作者的独特发现和识见。

书中论述的流派,从命名到特征概括,都花了许多心血。

新感觉派埋没几十年,我发掘出来,所以施蛰存先生说自己是出土文物。

舒:对鲁迅的《铸剑》,您怎么理解?关于这篇作品,您曾和一位学者有过激烈的笔战。

严:《铸剑》写黑色人与专制暴君势不两立以及行侠不图报的原侠精神。

一切叙写“仗武行侠”故事的小说,都可称为武侠小说,《铸剑》当然也在其中。

题材本身很难分出高低贵贱,也限制不了作品思想或艺术上的实际成就。

《水浒传》在清代已被人看做“遗武侠之模范”。

我们应该放弃20世纪30年代以来把武侠小说看作“精神鸦片烟”的偏见,也不能一味抹煞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来谴责武侠小说的“打打杀杀”。

写“仗武行侠”的《铸剑》,它也有“打打杀杀”的。

不杀,国王的头颅怎能掉进鼎中,宝剑又有何用?
我在《为<铸剑>一辩》中用不少材料证明,将《铸剑》视为现代武侠小说,决不会辱没鲁迅。

舒:与金庸小说人物对比,您觉得自己做学问的精神,和谁对得上号?
严:用郭靖学武作比方是合适的。

18. 金庸的武侠创作渗透着“现代精神”,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一特点的是
A. 以平等、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华各民族的关系。

B. 金庸笔下的侠士超越了争权夺利的封建价值观。

C. 金庸借鉴、吸收了电影等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

D. 通过仗武行侠的故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家炎认为金庸小说的魅力和生活中见义勇为精神的失落促成了当时的“金庸热”。

B. 严家炎认为,很多批评者没有认真研读金庸小说,他们成见在先,违背了学术良心。

C. 严家炎以鲁迅《铸剑》为例,说明打打杀杀是武侠小说外在特点,是必不可少的。

D. 严家炎认为元曲、武侠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是文学史上题材创新的一股力。

20. 中华读书报记者称严家炎先生为“大侠”,请结合材料概括原因。

参考答案:
18. D 19. D
20. 喜欢武侠小说,看重侠士见义勇为,肝胆相照的精神;力排众议开设金庸小说课程,把武侠小说研究纳入学术殿堂;自认做学问与郭靖学武相类,记者认为他是学界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不属于金庸的武侠创作渗透着“现代精神”,结合“传统武侠小说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也有着嫉仇嗜杀之类的特殊印记。

金庸小说对这类思想进行了变革。

他的侠士排除了‘威福,玉帛’那套封建价值观念,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精神。

他写古代题材,却渗透着现代精神,体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精神”“他是小说界以平等、开放态度处理中华各族关系的第一人”“他善于将小说场面舞台化,将电影特技用到小说中。

创作方法上,金庸早期是浪漫主义,《神雕侠侣》以后,更多象征主义”等分析可知,A项“以平等、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华各民族的关系。

”平等开放显而易见。

B项“金庸笔下的侠士超越了争权夺利的封建价值
观”“超越……封建价值观,意思就是就有了现代精神。

C项“金庸借鉴、吸收了电影等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体现金庸的武侠创作渗透着“现代精神”。

D项,主要写金庸武侠创作的内容表现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没有体现现代精神。

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严家炎认为元曲、武侠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是文学史上题材创新的一股力”错误。

结合“不是赶时髦,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

80年代初我就主张现代文学史不应该排斥鸳鸯蝴蝶派小说,首次将张恨水写入文学史教材。

金庸这样的杰出作家,当然也应入史进教材”“五四时期北大开设元曲研究课程,就受到上海文人攻击。

如今推崇陈世骧教授看来如‘元剧异军突起’的金庸小说,又受到讥嘲。

因此,我就不自量力,决定将金庸小说搬上讲台”等分析可知,“严家炎认为元曲、武侠小说以及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是文学史上题材创新的一股力”曲解文意,并没有提到创新。

故选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我读的武侠小说不少,都没法跟金庸比。

金庸敦厚坚毅,为人正直,读他的小说不大容易放下”“我看重侠士见义勇为、肝胆相照的精神,金庸作品中有这种精神”分析,严家炎先生喜欢武侠小说,看重侠士见义勇为,肝胆相照的精神;结合“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不是赶时髦,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

80年代初我就主张现代文学史不应该排斥鸳鸯蝴蝶派小说,首次将张恨水写入文学史教材。

金庸这样的杰出作家,当然也应入史进教材”“北大鉴于金庸法学、小说等方面的成就,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我发表……因此,我就不自量力,决定将金庸小说搬上讲台”等分析,严家炎先生力排众议开设金庸小说课程,把武侠小说研究纳入学术殿堂;结合“与金庸小说人物对比,您觉得自己做学问的精神,和谁对得上号?”“用郭靖学武作比方是合适的”“您的《现代小说流派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作”分析,严家炎先生自认做学问与郭靖学武相类,记者认为他是学界开宗立派的代表人物。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

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

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表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

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

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

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

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

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

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

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

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

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

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

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亮,这才是奇迹呢。

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

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

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么渺小、卑微。

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

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至,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

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

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

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

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

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

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

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

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

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

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11.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

(4分)
12.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4分)
13.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2分)
14.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4分)
15.第⑩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2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

(2分)
12.承上启下;(1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

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的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

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

(3分)
13.伟大、高贵、智慧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和光辉的生命形态。

14.通过反问、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并将松树与前文的许多家畜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

15. 这些巨大的柳树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

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可以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2分);在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在自然景物诸如梅、兰、杨柳、松树等等上寄寓自己独特的情感、志趣,所以,树的神态往往与栽树人的的品格志趣相近。

(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汪曾祺
李小龙已经是中学生了。

过了一个暑假,上初二了。

学校在东门里,李小龙的家在北门外东街。

从李小龙家的巷子出来,是越塘。

从越塘的坡岸走上来,右手有几家种菜的。

左边便是菜地。

李小龙看见种菜的种青菜,种萝卜。

看他们浇粪,浇水。

种菜的用一个长把的水舀子舀满了水,手臂一挥舞,水就像扇面一样均匀地洒开了。

青菜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长高了,全都直直地立着,都很精神,很水灵。

萝卜原来像菜,后来露出红红的“背儿”,就像萝卜了。

他看见扁豆开花,扁豆结角了。

看见芝麻。

芝麻可不好看,直不老挺,四方四棱的秆子,结了好些带小毛刺的蒴果。

蒴果里就是芝麻粒了。

“你就是芝麻呀!”李小龙过去没有见过芝麻。

他觉得芝麻能榨油,给人吃,这非常神奇。

过了菜地,有一条不很宽的石头路。

石头路的西边是一片很大的苇荡子。

春天,苇荡子里有很多蝌蚪,忙忙碌碌地甩着小尾巴。

很快,就变成了小蛤蟆。

小蛤蟆每天早上横过石头路乱蹦。

你们干嘛乱蹦,不好老实呆着吗?小蛤蟆很快就成了大蛤蟆,咕呱乱叫!
走完石头路,过了傅公桥,是一条很宽很平的大路,当地人把它叫做“马路”。

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

春天,他爱下了马路,从麦子地里走,一直走到东门口。

麦子还没有“起身”的时候,是不怕踩的,越踩越旺。

麦子一天一天长高了。

他掰下几粒青麦子,搓去外皮,放进嘴里嚼。

他一辈子记得青麦子的清香甘美的味道。

他看见过割麦子。

看见过插秧。

插秧是个大喜的日子,好比是娶媳妇,聘闺女。

插秧的人总是精精神神的,脾气也特别温和。

又忙碌,又从容,凡事有条有理。

他们的眼睛里流动着对于粮食和土地的脉脉的深情。

一天又一天,哈,稻子长得齐李小龙的腰了。

不论是麦子,是稻子,挨着马路的地边的一排长得特别好。

总有几丛长得又高又壮,比周围的稻麦高出好些。

李小龙想,这大概是由于过路的行人曾经对着它撒过尿。

小风吹着丰盛的庄稼的绿叶,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

李小龙在歌里轻快地走着……
李小龙有时挨着庄稼地走,有时挨着河沿走。

河对岸是一带黑黑的城墙,城墙垛子一个、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城墙外面,有一溜荒地,长了好些狗尾巴草、扎蓬、苍耳和风播下来的旅生的
芦秫。

草丛里一定有很多蝈蝈,蝈蝈把它们的吵闹声音都送到河这边来了。

下面,是护城河。

随着上游水闸的启闭,河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慢。

水急的时候,挨着岸边的水会倒流回去,李小龙觉得很奇怪。

过路的大人告诉他:这叫“回溜”。

水是从运河里流下来的,是浑水,颜色黄黄的。

黑黑的城墙,碧绿的田地,白白的马路,黄黄的河水。

去年冬天,有一天,下大雪,李小龙一大早上学去,他发现河水是红颜色的!很红很红,红得像玫瑰花。

李小龙想:也许是雪把河变红了。

雪那样厚,雪把什么都盖成一片白,于是衬得河水是红的了。

也许是河水自己这一天发红了。

他捉摸不透。

但是他千真万确看见了一条红水河。

雪地上还没有人走过,李小龙独自一人,踏着积雪,他的脚踩得积雪咯吱咯吱地响。

雪白雪白的原野上流着一条玫瑰红色的河,那样单纯,那样鲜明而奇特,这种景色,李小龙从来没有看见过,以后也没有看见过。

有一天早晨,李小龙看到一只鹤。

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树叶落了,芦苇都黄了,芦花雪白,人的眼界空阔了。

空气非常凉爽。

天空淡蓝淡蓝的,淡得像水。

李小龙一抬头,看见天上飞着一只东西。

鹤!他立刻知道,这是一只鹤。

李小龙没有见过真的鹤,他只在画里见过,他自己还画过。

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只鹤。

真奇怪,怎么会有一只鹤呢?这一带从来没有人家养过一只鹤,更不用说是野鹤了。

然而这真是一只鹤呀!鹤沿着北边城墙的上空往东飞去。

飞得很高,很慢,雪白的身子,雪白的翅膀,两只长腿伸在后面。

李小龙看得很清楚,清楚极了!李小龙看得呆了。

鹤是那样美,又教人觉得很凄凉。

鹤慢慢地飞着,飞过傅公桥的上空,渐渐地飞远了。

李小龙痴立在桥上。

李小龙多少年还忘不了那天的印象,忘不了那种难遇的凄凉的美,那只神秘的孤鹤。

李小龙后来长大了,到了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鹤。

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么?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以李小龙的活动为线索展开,一方面通过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一方面写出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成长经历。

B.汪曾祺善于捕捉细节加以描摹,文中种菜人舀水浇菜的自如,李小龙初见芝麻时的惊喜,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都描写得十分生动。

C.“一首遥远的、温柔的歌”比喻风吹庄稼的沙沙声,作者以此表现了田野间的和谐安宁,烘托出李小龙走过庄稼地时内心的愉悦、轻松。

D.“一条玫瑰红色的河”与雪白的原野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神奇的美,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美化了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字里行间潜藏着深沉的忧虑。

E.李小龙的活动场景是恒常的,但自然万物却是变化的,蛤蟆声、蝈蝈生、水流声、庄稼的成长,这些景物在汪曾祺笔下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世界。

8.从文中看,李小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请简要分析。

(4分)
9.结尾写道:“不,这都不是李小龙的那只鹤。

世界上的诗人们,你们能找到李小龙的鹤
么?”这两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文章加以探析。

(6分)
参考答案:
7.BC(3分)
8.李小龙是一个正值青春,对什么都好奇,心思敏感细腻的少年。

文中通过对李小龙的视角观察和发现自然世界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他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成长经历,最后再通过对鹤的描写写出了李小龙心思的敏感细腻。

(合理即可)(5分)
9.这句话表达出了少年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想法是大人们无法捕捉的,哪怕再好的诗人也不能将其描述出来。

文中的李小龙长大以后,到了很多地方,也看到过很多鹤,但是这都不是他少年时候看见的那只了,这足以说明一个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
试题分析:B“插秧人又忙碌又从容的劳作”不是细节描写;C“愉悦、轻松”和全文的情感不对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此题的选项ACD考核内容,选项BE考核手法。

其中BC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