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病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原因。
方法:对137例(152眼)行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1年。
结果: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病例共41例(47眼),发生率29.93%(30.92%),提上睑肌缩短术25例(27眼),发生率26.60%(23.48%),额肌悬吊术16例(20眼),发生率37.2%(42.55%)。
结论:术前详细的检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避免多余操作及不必要的损伤,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是预防术后矫正不足、过度矫正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上睑下垂;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悬吊术
上睑下垂为眼科临床常见病,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效果受术者临床经验,病人个体差异,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手术失败病例也较常见,通过分析其原因,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统计自2000年2月~2007年5月,选择上睑下垂矫正术后6月~1年的手术病人137例(152眼)(因术后6月瘢痕组织形成才稳定)。
其中男56例(63眼),年龄3~25岁;女81例(89眼),年龄4~30岁。
术前诊断全部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采用的手术方式:提上睑肌缩短术94 例(115 眼),额肌悬吊术43例(47眼):额肌瓣悬吊术19 例(21眼),方形悬吊术14例(16眼),W形悬吊术10例(10眼)。
2 结果
2.1 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病例:共41例(47眼),发生率29.93%(30.92%)。
其中提上睑肌缩短术25例(27眼),发生率26.60%(2
3.48%),额肌悬吊术16例(20眼),发生率37.2%(42.55%)。
矫正不足27例,过度矫正12例,上眼睑明显外观畸形1例,斜视1例。
2.2 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失败病例的判断标准:(1)矫正不足:双眼上睑下垂病人,术后上睑缘位于上角膜缘下3 mm以上。
单眼上睑下垂病人,与健
眼相比上睑缘高度相差2 mm以上。
(2)过度矫正:双眼或单眼上睑缘位于上角膜缘上方。
(3)上眼睑明显外观畸形。
(4)术后斜视。
3 讨论
上睑下垂系指提上睑肌和M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部分或全部下垂。
轻者遮盖部分瞳孔,重者则全部瞳孔被遮盖[1]。
矫正上睑下垂的术式有很多,据其原理可归纳为三大类:(1)缩短或增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2)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3)借用上直肌力量的手术[2]。
3.1 缩短或增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是比较理想的术式。
因提上睑肌起自眶尖,从眶上壁与眼球之间前行,经睑板上缘进入眼睑,中央行走分散穿过眼轮匝肌,止于睑板下部和上睑皮肤。
此肌收缩时,上睑向上后方作弧形上举。
故此类手术合乎生理、美容要求。
凡提上睑肌肌力在4 mm以上的多种类型的上睑下垂者,均可采用,但这类手术的缺点是容易发生矫正不足[2]。
采用此类术式本组资料有25例27眼,发生率26.60%(23.48%),分析其失败原因:(1)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提上睑肌发育不良,腱膜非常薄弱,术中分离困难,加之损伤,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故制作的腱膜功能变差;(2)术中固定肌瓣时,缝针在睑板上潜行≤2 mm,深度不够,未对游离肌瓣作辅助固定,术后反复检查、缝线切割肌肉组织造成缝线松脱、断裂。
罗建国[3]报道肌瓣固定不牢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术中分离提上睑肌时,内外面游离不完全,尤其是节制韧带内外角末完全游离。
术中眶脂脱出太多,术后外观畸形;(4)术中提上睑肌缩短量不足或过度缩短提上睑肌(≥30 mm),尤其是超长缩短提上睑肌,术后出现上睑下落迟缓,睑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4]。
(5)固定提上睑肌于睑板的位置过低,上睑皮肤切除去过多过高。
(6)节制韧带位置过低,节制韧带悬吊力量不足。
(7)术后组织长期水肿。
(8)分离节制韧带时,误将上斜肌的腱膜切断,因上斜肌腱膜的反折部分就在此韧带下面。
手术时误将眶隔切除太多,术后矫正不能维持太久[5]。
(9)提上睑肌腱膜有一部分与上直肌腱膜融合,在分离提上睑肌时损伤上直肌,术后出现斜视、复视。
若术中出现眼心、眼胃反射等症状,应高度重视。
3.2 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额肌起源于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的眼轮匝肌和皮下组织,具有丰富的血供和活动度,将额肌与上眼睑组织发生联系,借额肌收缩的力量或悬吊材料的连结直接上提眼睑,凡额肌肌力良好的病人均可选用此类手术,材料有同种或异种巩膜带,阔筋膜,丝线等。
其中额肌瓣悬吊术以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病人的首选方法[6],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举睑运动是直线上升,与眼脸的生理,弧形向后上举睑运动不符[2],术后美容效果不理想,且远期效果不确定[7]。
用此类术式本组病例有16例20眼,发生率37.2%(42.55%),分析其失败原因:(1)悬吊材料所导致的排异反应,除皮肤外,眼球部分的组织均为支架组织,这些组织的抗原性较弱,眼球又缺乏淋巴结组织,
术后组织排异反应少见[1],仍可见报道。
(2)(2)筋膜变性断裂,多为筋膜变性液化所致。
(3)上睑悬吊过度或不足。
(4)悬吊材料断裂。
(5)额肌瓣肥厚,力量过强。
(6)植入物纤维化。
(7)全麻下手术术中末将眼球固定在正中位测试,术后眼位不正而失误[8]。
(8)术中做额肌切口时,向上过深,损伤进入额肌的血管和神经,导致额肌的纤维化[9]。
术后血肿长期不吸收,纤维化形成。
(9)传统的额肌瓣治疗上睑下垂术中,额肌瓣下端与睑板缝合固定部分,实际上为额肌纤维与眼轮匝肌,皱眉肌相互交织的复合组织。
由于眼轮匝肌,皱眉肌纤维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走行,术后在睁眼,闭眼频繁的运动中易发生撕裂[10]。
(10)可疑瘢痕体质的病人,术后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导致手术失败。
3.3 通过以上临床分析得出: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悬吊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无一种结合二者优势的术式呢,经多年是的临床研究,目前国内比较推崇的提上睑肌腱膜与额肌吻合术,经改良额肌瓣的制作,减少由于术中对额肌的分离范围大,出血多,易损伤进入额肌的血管和神经,导致术后额肌功能降底的弊端。
且该术式属肌性衔接,血运丰富,与提上睑肌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力学相似,术后既合乎生理、美容要求,又避免了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上睑欠矫),值得临床推广。
本组资料中失败病例无此术式,是否与术后的成功率高有关值得关注。
借用上直肌力量的手术,由于增加了上直肌的负荷,术后患者眼外肌肌力不平衡,易发生斜视、复视,睡眠时会发生兔眼,上睑缘有发生凹陷畸形的可能,故一般不宜采用。
本组资料中无此类手术病例。
参考文献:
[1] 李风呜.眼科全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25,566.
[2] 宋琛.手术学全集[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98.
[3] 罗建国.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2):141.
[4] 杨晓波,张秀平,黄轶馥. 额肌瓣移位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100例[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1,23(1):84.
[5] 倪逴.眼的解剖组织学及其临床应用[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
[6] 史林,董顺华. 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分析[J].天津医药,2004,37(11):711.
[7] 赵晏黎,张有亭. 额肌:额肌瓣悬吊术早期活动与远期疗效[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2004,26(4):270.
[8] 黄发明. 额肌瓣矫正重度上睑下垂手术的若干临床问题[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6):632.
[9] 刘苏,周希瑷,陈辉. 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3,3(3):165.
[10] 林茂昌. 提上睑肌腱膜- 额肌吻合术治疗上睑下垂[J].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