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苑传》中宋代书画文人的形象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28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3期
在徐铉、姚铉等人的传记中,虽然都用了 一定篇幅介绍传主的书法,但更偏重于他们在 篆隶、古文字等小学方面的研究,以展现传主 博学多闻的学者姿态。朱长文、黄伯思、晁补 之都是北宋重要的书法大家,其中黄伯思和晁 补之受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书法思想的影响较 深,是后三者书学的主要实践者 [1],但《宋史·文 苑传》对朱、黄、晁书法艺术的书写几乎可以 忽略,重点书写的是他们为官的勤政、仁爱以 及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如黄伯思传记突出其 在古文字和先秦至秦汉彝器款识方面的精深研 究,其书法成就则更像是这些学养的外化,传 记中只是总结性地一语而过,“由是篆、隶、正、 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2]。
[1]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姜一涵对元代奎章阁学士院的组织架构、人 员组成和兴衰过程的详细研究,参见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 物》,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邱江宁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 深入分析元代书画文人与皇权的紧密关联,尤其关注到奎章阁学士院对 书画文人特殊的政治意义,参见邱江宁:《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与元代文 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邱江宁:《奎章阁文人群体与元 代中期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杨德忠将元代书画艺术活动 投置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考察皇权背景下的艺术创作,并对 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细致翔实的梳理,参见杨德忠:《大元气象—元代 皇权意识下的书画活动及其政治内涵》,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2]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黄庭坚》,中华书局1977年 版,第13110页。 [3] 这两种都是宋代相当清贵的官职,多为皇帝近臣,有机会参与权力 高层讨论,易于升迁,特别是馆职人员,宰执大臣多从中拔擢,相关研 究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17年版;杨芹:《宋代 制诰文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黄庭坚》,第13109— 13111页。 [5]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米芾》,第13123、 13124页。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宋史·文苑传》中宋代书画文人的形象建构
129
首先,传主个性鲜明,气质飘逸洒脱。《宋 史·文苑传》对画家郭忠恕的记载重点是其入 宋后的事迹,对其书画艺术成就没有正面书写。 全篇传记由一系列奇闻轶事串联而成,重在刻 画郭忠恕乖张的个性。为官生涯中,郭忠恕与 上司争愤于朝堂之上,罢官后流连于佳山秀水 之间,悠然自得,面对王孙贵胄对自己画作的 渴求,更是随性而为,“苟意不欲而固请之,必 怒而去,得者藏以为宝”[1]。郭忠恕拥有极具艺 术化、情绪化的个性特质,绝不曲己迎人。纵 观他的一生,恣意妄为,不受世俗礼数的框架 限制。南宋王偁《东都事略》将郭忠恕归入 “ 儒 学传”,是不甚恰当的,即使《宋史》将 其纳入《文苑传》,相较其他传主,郭忠恕的 行为也有些卓荦不羁了。
相较对黄庭坚的上述书写而言,《宋史·文 苑传》对米芾的生平尤其是历任官职和职务的 记载就比较简单,只以寥寥数语代过,而重在 对米芾的个性刻画及艺术成就的记录、铺陈上, 尤为强调其翰墨特色,“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 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 临移,至乱真不可辨”[5],对其生活轶事的记录 也较多,如不蹈袭常规的言行 —倾尽财力购 取心仪的书画器物、冠服效唐人、好洁成癖、 跪拜奇石等,颇为生动有趣。

《宋史·文苑传》6 位绘画成就出众的传主 分别为:郭忠恕、文同、刘泾、米芾、米友仁、 李公麟。米友仁为米芾之子,以附传形式附于 其父之后;刘泾为米芾画友,但传记简略。米 友仁与刘泾二人传记篇幅过短,所述内容有限, 故而本文不对其展开论述。此节通过分析米芾、 文同、郭忠恕、李公麟 4 人的传记特征,对元 代史官的书写策略展开详细论说。
[1] 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 版社2009年版,第204—215页。 [2]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传·黄伯思》,第13106页。 [3]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传·文同》,第13101页。 [4]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宋代承五代余续,书画兴盛。宋代士大夫多集学者、 官员、文人及书画家等身份于一身,治政临民之余也常 以 书 画 自 娱 , 故而他们的书画作品往往更富文化内涵。在 元代史官撰修的《宋史》中,宋代著名的书画文人除苏轼、 蔡襄等“率别以功迹论”[1] 者单独成传外,其他人多入《文 苑传》。《宋史·文苑传》所呈现出的书画文人形象与其他 文献记载有所出入,通过考察不难发现,元代史官在建构这 些传主形象时有其考量与策略。撰修《宋史·文苑传》的史官, 多来自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机构 —奎章阁学士院,以柯 九思为中心的南方文人曾是修史主力,史官身处充满风险的 政治氛围中,故而颇为谨慎地处理与当下有所关联的历史细 节。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名家的艺术成就和理论著 述 方 面 , 如 对 苏 轼 、 黄庭坚、文同、米芾、郭忠恕和李公 麟等人书画作品的艺术分析,对宋代书画艺术与当时文化、 学术及思想的关系考察等,其中或涉及书画家的生平传记, 但大多是将之作为背景资料,以辅助理解被研究者的艺术创 作和美学思想 [2];也有学者另辟蹊径,从皇权意识对书画影

宋代书画名家多是集数重身份于一身的士 大夫。《宋史·文苑传》所录传主 95 人(正传 82 人、附传 13 人,目录中没有列出者未统计在 内),其中书画文人共有 18 位,分别为:吴淑、 徐铉、句中正、姚铉、李建中、苏舜钦、苏舜 元、黄伯思、黄庭坚、晁补之、朱长文、张即之、 郭忠恕、文同、刘泾、米芾、米友仁、李公麟。 根据《宋史·文苑传》的记载,前 12 人书法成 就突出,后 6 人在绘画上更为知名。而如苏轼 这类不仅以书画成就闻名于世,政治上也声名 卓著者,《宋史》则列单传书写。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宋史·文苑传》中宋代书画文人的形象建构
127Βιβλιοθήκη 响的角度分析元代书画活动的政治意涵 [1]。整 体而言,以往研究对《宋史·文苑传》如何成 为联结宋元两代书画文人的纽带这一问题,没 有过多关注。事实上,《宋史·文苑传》中所呈 现的传记人物形象及书写策略,不仅影响了后 世对宋代书画文人的认识,同样也影响了后代 书画艺术家的个性养成。
《宋史·文苑传》对文同这样以墨竹著称 于宋元两代的绘画大家的传记书写,采取了和 米芾传记同样的笔法—以文同的艺术成就为 主,只罗列其官职名称,没有具体的为政措施 和政绩,这与黄庭坚、徐铉等人的传记有很大 区别。而且,传记所呈现的文同个性张扬,不 为世俗的礼仪人情所约束,“(文)同又善画竹, 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 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 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3]。传记还记载了文同的 离世情景 —元丰(1078—1085)初,文同行 至陈州宛丘驿站,自知将逝,沐浴正坐而亡, 此间离魂会友,可谓神秘离奇。关于文同怒骂 “ 持 缣素请者”和其离世的记载,都取自苏轼 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史·文苑 传》对这类人物的传记书写,不仅参照了宋人 撰写的墓志铭、行状,还着意搜罗了宋人笔记 中 的 轶 事 、 琐闻,由此来丰富传主的事迹,进 而深层呼应传主作为书画艺术家的身份,而艺 术家超越世俗规范的言行或充满(带有)神话 色彩的经历也更符合读者对这一群体的认知。
就《宋史·文苑传》整体而言,史官对宋 代文人的书写与其他正史不同,不以传主的文 事为主,而是力求从政事、德行、学术、文学 等多方面来刻画传主形象。其中,对书画文人 的书写与《文苑传》整体风格又不尽相同,如 以书法成就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人们并 称为“苏黄米蔡”的黄庭坚,传记中对他书法 的介绍只有一句“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 家”[2],而将更多篇幅用来记录他的学术、孝行 和政绩。比如,详细记录了黄庭坚参与撰修《神 宗实录》,并因此而引起的官职变迁一事。蔡 卞一党指摘《神宗实录》中错误千余条,欲以 此治修史者之罪,黄庭坚一一据理辩明,后擢 升 著作佐郎和起居舍人 [3]。黄庭坚不以仕途荣
“传写人物尤精”的李公麟,在元代史官 笔下也拥有鲜明的个性。史载其精于上古奇字, 多能考订器物世次,“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 惜”,李公麟对珍品一掷千金的态度很符合艺 术家洒脱的气质,也更能体现其超凡脱俗的个 性。传记最后还补充“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 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2] 一段,这里的记述综合了《东都事略》和苏辙 《 题 李公麟〈山庄图〉并叙》的内容,并将李 公麟悠游之地精确为“龙眠山”[3]。李公麟悠游 龙眠山水间,情之所至而作画,这样的书写令 情节丰富且顺畅,更显其酣畅淋漓之态,深层 次贴合了画家的身份。
126
《宋史·文苑传》中宋代书画文人的形象建构
景方方
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 《宋史·文苑传》 囊括了宋代多位书画大家的传 记。与宋代传记和笔记中的人 物形象相比,《宋史·文苑传》 更突出传主的艺术成就,主要 从传主作为艺术家的角度来书 写其事功政绩、个性气质,同 时也倾向于网罗其逸闻趣事, 乃至具有神化色彩的人生经 历,以期与其书画的精妙相得 益彰,与其灵动的艺术风格达 到精神上的统一。《宋史·文 苑传》对书画文人的形象建 构,与元代文宗时期组建的奎 章阁学士院存在深层关联,体 现出元代史官对以艺术为进身 之阶的前代文人的认识,同时 也影响着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认 识与接受,以及后代书画文人 的自我体认。 【关键词】 《宋史·文苑 传》;书画文人;书写策略; 形象特征;奎章阁学士院
[1] 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6页。 [2] 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李东岳:《米芾观念中的李成绘画风格—以〈读碑 窠石图〉为例》,《美术观察》2022年第11期;李永强:《郭忠恕由界画家到南宗巨匠 身份之嬗变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第4期;刘桂荣:《意 涵·旨趣·精神:“墨戏”的美学特质》,《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2年第6期; 王连旺:《文同〈墨竹图〉东传日本考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2期;赵振宇:《北宋哲宗朝京师绘事新变—论苏轼和李公麟的士人画探索》,《中 国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钱建状:《北宋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仕履订 补》,《新美术》2013年第3期;钱建状:《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新美术》 2011年第6期;钱建状:《宋史文苑传笺证》,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
辱为意,淡泊名利,笃行孝义,母亲病重,他 “ 昼 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 毁得疾几殆”。他在为官中体现出宋代士大夫 宽仁为本、以民为先的精神,如“知太和县, 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 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虽遭遇多次贬谪, 但君子之性不改。传记转述了苏轼评价黄庭坚 之辞:“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 古人。”[4] 以此彰表黄庭坚饱学之士的风范和士 大夫的德行操守。
通过考察发现,《宋史·文苑传》中 18 位 宋代书画文人的传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书写策 略:偏于书法者,其传记以政事、学术为主, 书法造诣多一笔带过;偏于画作者,传记则有 意淡化其政事,强调其艺术成就和张扬的个性, 甚至在传主的生平事迹中添入神秘色彩,刻意 拉开传主与现实政治的距离。钱基博曾言,“一 代文宗往往不厕于《文苑》之列。如班固、蔡邕、 孔融不入《后汉书·文苑传》”,“然则入《文 苑传》者,皆不过第二流以下之文学家尔”[4]。 以此来看,元代史官以较多的篇幅记载偏于书 法成就者如黄庭坚、黄伯思、徐铉等人的政功 事迹、学术成就,却又将他们归入《文苑传》, 就颇值得玩味了。而若结合修史者所处的政治 氛围及历史背景来看,则会发现其中的微妙之 处,史官似在有意弱化传主的政治身份,这在 6 位偏于画作者的传记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