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
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
仆(谦词,我。
梁启超《谭嗣同传》:“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如果不打算救皇上,就请您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您就可以得到大富大贵了)与足下(敬词,您。
梁启超《谭嗣同传》:“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齿(因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也指人的年龄。
成语“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性情俊逸通达)坚明(性格坚定),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用温顺、缜密修饰自己),故处世显明无罪悔(指罪过。
“罪”与“悔”意思相近,属同义复词。
宋·王安石《大理寺丞张服改太子中舍制》:“夫吏者三岁能率职厉行而无罪悔,是亦宜有赏。
”——官吏三年时间内能够尽职尽责、砥砺操行且无罪过,这也是应该得到奖赏的)。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忙碌),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流辈,同辈)间期(盼望,希望。
《吕氏春秋·察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mòyé,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jìào。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从前,以前。
者: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
与“向者”同义的词语还有“昔者”“曩者”“往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通“谬”,错误),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期待仰慕),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时运),真可惜(值得珍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才能)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人用右手为常,用左手为僻,故称偏僻之地为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这是时代对人才的爱惜)。
仆以为天(上天)资(资助)足下有异日(他日)名声(名誉声望),迹业光于前后(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正在今日,可不勉(努力)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书籍)具(齐备)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指谏官)必曰:“使(假使,假如)圣人微旨(精深微妙的思想)不传,乃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辈(等,类)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完备),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也一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居于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挈:qiè,提携。
置:安置。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县县令。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子夏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
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kuī、段干Duàn gān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若使(假使)玄辈解释不足(不值得)为师(从师,学习。
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要得(非要,一定要)圣人复生,
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如果这样,那么)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随意耍滑。
猾:猾黠xiá,狡诈。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
”——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统治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指形形色色),据实控有(指有事实可查),皆可图画,考(考证)其来由,裁(裁定)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丢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参照)之于上古,复酌(反复斟酌考虑,估量)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知识渊博的人)耳。
”此乃盖(大约,大概)滞(拘泥)于所见,不知适变(适应变化),名为腐儒(指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亦学者之一病(通病)。
仆自元和已(通“以”)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典籍刑律)制度,征伐(讨伐,出兵攻打)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只是)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轻视所见,偏重听闻)之过(过错),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天赐)之性,万万(远远胜过,超出许多倍,表示相差的程度很大)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愚妄固执),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拿出来传授给别人)之,恳恳(表示诚挚殷切的样子)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指在为官处事上)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
时任池州刺史。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
..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答案】B
【解析】B.“可惜:令人惋惜”错。
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可惜”应该是“值得珍惜”。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饰以.温慎
.期足下之心
举以.予人.成,则可待乎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思念至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思矣
【答案】B
【解析】A.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拿;第二个“以”是连词,用来。
“举以予人”是“举之以之予人”的省略,出自宋·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很不爱惜,拿着它把它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B.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儿之成,则可待乎”出自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们家的读书人在科考上很久没有成就了,这孩子取得功名,就指日可待了。
C.第一个“其”是代词,那些;第二个“其”是连词,用在选择问句中,“其……?其……?”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出自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起来那样苍茫的天空,那样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
无法看清?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出自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
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
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
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
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答案】C
【解析】“自己……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错。
根据文中“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的表述,可知“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学者”(做学问的人)的通病。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不能苦心为学”承前省略主语“仆”;“假使……亦……”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语,“假使”和“亦”前都应该断开;“异日”是
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前面应该断开;“足下之教”是“受”的宾语,后面应该断开。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答案】(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1)注意关键词语“仆”“光”“勉”的正确翻译。
(2)注意关键词语“完具”“虽”“挈”的正确翻译。
【参考译文】
我与你年龄相同,但是见解不同。
您性情俊逸通达,性格坚定,内心正直,待人和气,用温顺、缜密修饰自己,因此为人处世清明高尚,没有罪过。
我在京城时,家事人事,整天匆匆忙忙,不能每日拿出内心的想法来使自己明白,自然也不敢用同辈人之间的方式来期望您。
去年请假,从江汉一带回到京城,才知道您调任地方的缘由,勇于坚守大义,从前我期望你的想法,果然是没有错误的,自己私下感到可喜可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赋予的使命和我的期望,这两点就是自觉可喜可贺的原因,真是很值得庆幸、很值得庆幸啊。
我不值一提,虽然能够做点学问,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像您那样的才学,真是世人值得珍惜啊。
先前所说的“性情俊逸通达,性格坚定,内心正直,待人和气,用温顺、缜密修饰自己”,其才能值得珍惜。
四十岁做刺
史,得掌一偏僻小郡,有衣食,却无做官的辛苦,这是时代对人才的爱惜。
我认为这是上天帮助你成就他日的名誉和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正在今日,怎么能不努力啊。
我常想,生活在后世的人未必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书籍齐备,而且史实比较充裕。
今天的谏官一定会说:“假使圣人的精深微妙的思想没有流传下来,是郑玄这些人所作注解的罪过。
”我看郑玄等人所做的解释,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再生,也一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居于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假使郑玄等人的解释不值得学习,非要使得圣人复活,比如让周公、夫子亲自传授精深微妙的思想,然后才去做学问。
如果这样,那么圣人不能再生,就终生不做学问;假使圣人再生,也就是在学问上随意耍滑罢了。
这是那些不学之徒,好说大话,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
从汉朝以来,历代统治者成功与失败、衰亡与兴盛,他们的事迹或一两件,或成千上万件,形形色色,都有事实可查,都可描绘出来。
考证它的由来,裁定它的长短,得到其中的十分之四五,就足够用来应对当时的事务了。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依其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并且记在心里所至啊。
楚王向孔子询问萍实,孔子回答说:“我往年听童谣因而知道这种东西。
”这是以童子为师啊。
参照上古的书籍,再结合见闻加以斟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诸葛孔明说:“诸公读书,是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罢了。
”这是因为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
尽管说的是腐儒,但也是研究学问的人的通病啊。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耳闻目睹的名公才人的论述、典籍刑律制度、征伐叛乱之事,考证它当时的情况,参考前古的记载,能够没有遗忘丧失且心里记得,也可称为自成一家的事业了。
只是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的过错,这也是做学问的人的通病。
像您那样上天赋予的禀性,与我差
别很大。
我自知自己愚妄固执,不能苦心研究学问,即使能够研究学习,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别人。
我诚恳地想成全您的美好愿望,等将来接受您的教导后,只想在为官处事上没有差错。
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学而能名传后世的人,愿与您共勉!
【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
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
..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
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
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期:期待。
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饰以.温慎
.期足下之心
举以.予人.成,则可待乎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思念至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
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
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
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
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