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2.12力学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考前30天冲刺押题系列2.12力学实验探究
【高考地位】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每一册都有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置也正是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让学生“学习终身进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自主学习能力;进展好奇心与求知欲,进展科学探究兴趣;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进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高中物理课程必修2中安排了许多属于验证性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在所掌握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程式化实验方案,再通过观看和操作,并不断交流改进实验方案,最终验证的科学规律,以获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进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学习这些验证性实验时,同学们除了要准确理解实验原理、学会正确测量相关物理量外,还有特别注意实验必须在所要验证的物理定那么或物理定律成立的条件下进行,不能用所要验证的规律来分析、计算相关物理量.
【突破策略】
【一】验证平抛运动
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方法特别多,能够用小球研究,也能够用水流研究,还能够用DIS研究。

由于实验设计方案不同,导致操作步骤不同,然而实验原理基本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下面列举几例.
实验方案一:验证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 球被松开让其自由下落,观看到的现象是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
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仍能观看到上述现象,这说明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总是相同的,且与球速无关,即“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方案二:验证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 的末端与可看作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

实验可观看到的现象是两球相碰,仅改变弧形轨道M与平板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看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P在空中平抛与Q在平板上匀速滚动的速度总是相同的,即“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方案三: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初速度
〔1〕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将固定有斜槽的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实验前要检查斜槽末端的切线是否水平;用图钉把坐标纸钉在竖直的木板上,固定时要用重锤线检查坐标纸上的竖线是否竖直;选定斜槽末端上方小球球心处为坐标原点O,从坐标原点O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和竖直向下的y轴;使小球从斜槽的某一固定位置由静止滚下,并
由O点开始做平抛运动。

先用眼睛粗略地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使小球从固定位置由静止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确定小球通过对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这一点;依次改变x的值,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其他各点的位置;取下坐标纸,依照记下的一系列位置,用平滑的曲线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计算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在轨迹上选取几个不同的点,测出它们的横坐标x和纵
坐标y,依照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利用公式v0=
x
y
g
2
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最
后求出v0的平均值。

注意:小球初速度是否水平、运动轨迹是否与木板平行和空气阻力是产生系统误差的缘故。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实验中注意以下几点:
〔1〕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呈水平。

检查斜槽末端的切线呈水平的方法是:是否能使小球稳定的停留在槽口附近;〔2〕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3〕要在斜槽上适当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初速度平抛,其轨迹从木板的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能够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方案四:水滴平抛描轨迹
如图4所示,我们能够用“已用过的医用吊针〔整套〕,竖直木板一块,厚0.5cm的光滑小木条,钉子,白纸一张,图钉四枚,小钢球一个,圆珠笔笔帽一个,重锤线,直尺一把,铁加台,混入少量红墨水的水”等,设计制作了一个“平抛运动扫描仪”实验方案和步骤如下:
①将红墨水装入吊瓶中,并将开关关闭;②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方水平地钉小木条〔将小钢球放在其上不左右滚动为准〕;③将吊瓶用铁架台挂在木板的左上方;④将针头用透明胶贴在小木条的外边缘,确保针头与小木条平行;⑤将白纸用四个图钉固定在针头右那么的木板上;⑥在针头出口处下方挂重锤线;⑦打开输水管上的开关,待水流稳定时,看到红色的水滴呈线性水平射出,并靠近但不接触白纸做平抛运动。

实验方案五:频闪照相法
数码相机大多具有摄像功能,每秒钟拍摄约15帖照片。

用它拍摄小球从水平桌面飞出
后做平抛运动的几张连续照片,分析这些照片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运动特点,从而归纳总结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方法一比较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如图5所示,为用频闪摄影方法拍摄的研究物体做平抛运动规律的照片,图中A 、B 、
C 为三个同时由同一点动身的小球。

A A
'为A 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υ运动的轨迹;B B '为B 球以速度υ被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C
C '为C 球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

通过分析比较上述三条轨迹能够看出:
1.水平方向小球A 、B 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同,而A 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球B 在水平方向与A 球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小球C 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图能够看出,小球B 与C 在相同时间内下降的位移也相同,即说明小球B 在竖直方向也做自由落体运动。

方法二计算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如图6所示,为用频闪摄影方法拍摄的研究物体做平抛运动规律的照
片,图中图中小方格为边长为L 的正方形。

由图能够看出,在每个曝光时
间内,水平方向小球运动的位移都为L 2,那么说明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
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有:L h ab =,L h bc 2=,L h cd 3
=,即有:
L h h h h bc
cd ab bc =-=-,依照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相邻位移之差相等,都等于2at ,能够得知该小球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
线运动,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故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二】验证动能定理
实验方案一: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所用器材有长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及电源、纸带等。

我们通过橡皮筋带动小车运动来探究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拉的长度都保持一样,那么,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确实是第一次的2倍、3倍…假如把第一次实验时橡皮筋的功记为W ,以后各次的功确实是W 2、W 3…
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能够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能够用其他的方法测出、如此,进行假设干次测量,就得到假设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

实验方案二:探究功与质量、速度间定量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实验器材有天平、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及计算机辅助设备.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当滑块沿导轨滑行时,滑块重力沿倾斜导轨方向的分力对滑块做功。

这一分力为l mgh F =1,在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过程中,这一分力所做的功为l
mghs s F W ==1,式中m 为滑块〔连同遮光条〕的质量,可用天平测出;h 为垫块的高度,L 为垫块与导轨接触点到导轨底端的距离,s 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均可用刻度尺测出。

以v 1、v 2分别表示滑块通过光电门G 1、G 2时的速度,依照固定在滑块上的两遮光条的间距和由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通过光电门G 1、G 2的时间,即可算出v 1、v 2。

由m 、v 1、v 2组成的式子可能为m (v 2-v 1)、m (v 2-v 1)2、m (v 22-v 12)、m (v 2-v 1)3、m (v 2
3-v 13)……
将实验数据分别代入以上各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发明功与质量、速度间的定量关系。

实验方案三: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钩码、刻度尺、纸带、小车等.小车在绳子拉力作用下滑行,由于拉力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能够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利用纸带就能够得出假设干组速度和相应的功的数据。

在钩码质量m 远小于小车质量M 的情况下,可认为对小车的拉力F=mg ,以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 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v 为横坐标,作出v —W 曲线,从图象曲线能够得出v 与W 关系,作出v —W 图象后,能够看到v —W 图象不一定是直线,而可能是W ∝v 2,计算各数据中v 2和相应的外力做功W 的数值,然后作出v 2—W 图象,假如如此作出图象是一条直线,说明外力做功W 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v 2成正比,即W ∝v 2。

【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一: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10所示,所需实验器材有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重物〔带纸带夹子〕、纸带数条、毫米刻度尺、学生电源等。

按图示装置,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与学生电源〔电压不超过10V 〕连接好;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落下,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的纸带重打几条〔5~3条〕纸带.从几条打下点的纸带中选择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 、点迹清晰且打点呈一条直线的纸带进行测量,先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再用刻度尺测出其余各计数点到第一个点间的距离1h 、2h 、3h …,再利用公式112n n n h h v T
+--=计算出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1v 、2v 、3v …;计算打各点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n
mgh 和动能的增加量2
12n mv 是否相等。

实验本卷须知⑴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空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⑵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⑶选取纸带时,应本着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mm 的原那么,如此能够差不多确定00
=v ,因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前0.02s 内的位移为
mm m gt s 2)02.0(8.92
1212212≅⨯⨯==;⑷测量下落高度时,须从起点量起,为了减少h 值的相对误差,选取的各计数点应离起始点远一些,但也不宜过长,约40cm 60cm -即可,同时要一次测量完;⑸依照212
mgh mv =可知只需验证212gh v =是否成马上可,因此本实验不需测量重物的质量即不需要天平;〔6〕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质量能够使阻力的妨碍相对减小;增大密度能够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实验方案二:利用单摆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11〔a 〕所示,让一个摆球由静止开始从A 位置摆到B 位置,假设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机械能应该守恒,即2
1mv 2=mgh 、直截了当测量摆球到达B 点的速度v
比较困难、现让小球在B 点处脱离悬线做平抛运动,利用平抛的特性来间接地测出v 、如图11〔a 〕中,悬点正下方P 点处放有水平放置炽热的电热丝,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小球由于惯性向前飞出作平抛运动、在地面上放上白纸,上面覆盖着复写纸,当小球落在复写纸上时,会在下面白纸上留下痕迹、用重锤线确定出A 、B 点的投影点N 、M 、重复实验10次〔小球每一次都从同一点由静止释放〕,球的落点痕迹如图11〔b 〕所示,图中米尺水平放置,零刻度线与M 点对齐、用米尺量出AN 的高度h 1、BM 的高度h 2,A 、B 两点的竖直距离,再量出M 、C 之间的距离s ,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三:利用气垫导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1、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1)实验步骤:①将气垫导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高度不低于lm ,将导轨调至水平;②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条的宽度,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读出l =________mm ;③由导轨标尺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 =__________m ;④将滑块移至光电门1左侧某处,待砝码静止不动时,释放滑块,要求砝码落地前挡光条已通过光电门2;⑤从数字计时器〔图1中未画出〕上分别读出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所用的时间1t ∆和2
t ∆;⑥用天平
称出滑块和挡光条的总质量M ,再称出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 。

(2)用表示直截了当测量量的字母写出以下所示物理量的表达式:
①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瞬时速度分别为v 1=_______和v 2=________。

②当滑块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时,系统(包括滑块、挡光条、托盘和砝码)的总动能分别为E k1=______和E k2=______。

③在滑块从光电门1运动到光电门2的过程中,系统势能的减少
=∆p E __________(重力加速度为g )。

(3)假如=∆p E ______________,那么可认为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解析:由于挡光条宽度特别小,因此将挡光条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当作瞬时速度。

〔1〕②9.30;③60.00(答案在59.96~60.04之间的,也给分)
〔2〕①1t l ∆,2t
l ∆;②2121))((t l m M ∆+,22
21))((t l m M ∆+;③mgs 〔3〕E k2-E k1
【实验要点讲解】
【一】明真的验装置的正确选择
例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能够采纳如图1甲或乙方案来进行。

〔1〕比较这两种方案,〔填“甲”或“乙”〕方案好些,理由是:。

〔2〕如图2是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s 。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该纸带是采纳〔填“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

简要写出判断依据。

【二】明真的验的正确操作步骤
例2某同学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他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步骤:A 、用天平称出钩码的质量;B 、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接在低压交流电源上;C 、将连有重物的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提稳纸带并使手拿住纸带的那端靠近打点计时器;D 、释放纸带,然后接通电源开关,打出一条纸带;E 、更换纸带,重复b 、c 步骤,选出点迹清晰符合要求的纸带;f 、用公式gh v 2=求出速度,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在以上的操作中,你认为存在错误的步骤是〔只填步骤前序号〕.
【三】明确纸带的选取、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简单分析
例3某同学用如上题图3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1〕实验中,得到了甲、乙、丙三条实验纸带,如图4所示,那么应选___纸带好。

〔2〕在实验中假设所用重物的质量为1.00kg,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9.80m/s2,在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5所示,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取连续的4个点
A、B、C、D作为测量的点,经测量明白A、B、C、D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cm,70.18cm,
77.76cm、85.73cm。

①依照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J,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J〔取三位有效数字〕.
②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看出,重物由O点运动到C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于动能的增加量,试简单阐述两点理由:;。

⑶假设当地重力加速度较准确的值为g,电源的频率为f,又测量出纸带上相邻的两点间的位移依次为s1、s2、s3、s4,重锤的质量为m,他们用这些物理量求出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F=〔用所给相应字母表示〕.
【四】图象法处理数据
1.v2—h图象
例1某同学在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按图1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纸带,如图2所示。

图中O点为打点起始点,且速度为零。

〔1〕选取纸带上打出的连续点A、B、C、…,测出其中E、F、G点距打点起始点O的距离分别为h1、h2、h3,重锤质量为m,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T。

为验证此实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计算出从打下O点到打下F点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______,动能的增加量ΔE k=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以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h为横坐标,以各点速度的平方v2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出v2-h图线,如图3所示,该图象说明了:。

〔3〕从v2-h图线求得重锤下落的加速度g′=______m/s2。

(保留3位有效数字)
2.Δh—Δv2图象
例2几位同学用图1的装置来“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他们按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得到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如图4所示,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中的0、1、2、…、6点所示,测出各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记为s1、s2、…、s6,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得到实验结论,他们采纳了以下方案:分别计算出计数点1、2、
3、…、6到计数点O的距离,
分别记作h1、h2、…、h6,再
计算出重物通过计数点1、2、
3、…、6的瞬时速度的平方
v i2,然后再计算出2、3、…、6各计数点瞬时速度的平方v i2与计数点1的瞬时速度的平方
v12
的差,并计算出h2、…、h6与h1的差值Δh,如下表所示:
〔2〕由该图象可求得重力加速度g=。

Δ
v2(m/s)2
Δv12=v22-v12Δv22=v32-v22Δv32=v42-v32Δv42=v52-v42
0.182 0.259 0.333 0.407
Δh/m
Δh1=h2-h1 Δh2=h3-h2 Δh3=h4-h3 Δh4=h5-h4
9.6 23.0 40.3 61.5
图4
3.s2—h图象
例3某同学利用图7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弧形轨道末端水平,离地面的
高度为H,将钢球从轨道的不同高度h处静止释放,钢球的落点距轨道末端的水平距离为s。

⑴假设轨道完全光滑,s2与h的理论关系应满足s2=____〔用H、h表示〕。

⑵该同学经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h〔10-1m〕 2.00 3.00 4.00 5.00 6.00
s2〔10-1m2〕 2.62 3.89 5.20 6.53 7.78
请在图8的坐标纸上作出-关系图。

⑶小球于轨道的摩擦及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记,依照所做的图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4.s2—cosθ图象
例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9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机械能受恒定律,在悬点O正下方有水平放置的炽热的电热丝P,当悬线摆至电热丝处时能轻易被烧断;MN为水平木板,悬线长为L,悬点到木板的距离OD=h〔h>L〕。

〔1〕电热丝P必须放在悬点正下方的理由是:________。

〔2〕将小球向左拉起后自由释放,最后小球落到木板上的C点,DC=s,那么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0________。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改变释放小球时悬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小球落点与D点的水平距离s将随之改变,经多次实验,以s2为纵坐标、cosθ为横坐标,得到如图10所示图像。

该图象说明了什么?
【五】实验的创新与拓展
1.探究动能定理
例1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1所示,他们将
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

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

小车中能够放置砝码。

〔1〕实验要紧步骤如下:
①测量________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______,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 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_______,重复②的操作。

〔2〕右表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v22-v21|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能够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作的功。

表格中△E3=____,W3=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依照上表中的数据,请在图2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

次数M/kg |v22-v21|/(m/s)2 △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0 0.200
2 0.500 1.65 0.41
3 0.8
4 0.420
3 0.500 2.40 △E3 1.22 W3
4 1.000 2.40 1.20 2.42 1.21
5 1.000 2.84 1.42 2.8
6 1.43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2如图3所示,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1.00kg的圆柱棒替代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使之替代打点计时器。

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毛笔就在圆柱棒面上的纸上画出记号,如图4所示,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妨碍棒的运动。

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6mm、42mm、58mm、74mm、90mm、106mm,电动机铭牌上标有“1440r/min”字样,由此验证机械能守恒。

依照以上内容。

回答以下问题:
①毛笔画相邻两条线的时间间隔T=s,图4中的圆柱棒的端是悬挂端〔填左或右〕。

②依照图4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记号C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 C=m/s;画下记号D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 D=m/s;记号C、D之间棒的动能的变化量为J,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为J〔g=9.8m/s2〕。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点评: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综合探究素养和设计、创新等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恰当选择实验器材、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正
确处理实验数据及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3.测定弹性势能大小
例3为了测定一根轻弹簧压缩最短时能储存的弹性势能大小,能够将弹簧固定在一带有凹槽轨道一端,并将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边缘上,如图5所示,用钢球将弹簧压缩至最短,最后突然释放,钢球将沿轨道飞出桌面,实验时:
〔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为:。

〔2〕计算弹簧最短时弹性势能的关系式是=P
E 。

解析〔1〕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钢球质量m 、桌面高度h 、钢球落点与飞出点的水平距离s 。

〔2〕弹簧最短时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钢球平抛时的初动能,
2021mv E P =,而依照平抛运动规律有:221gt h =,t v s 0=,得,g h
s
v 20=,故:h mgs P mv E 420212==。

点评:此题为设计性实验,弹簧的弹性势能无法直截了当测量,弹簧将小球弹开时,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小球的动能,但小球弹开时速度也不能直截了当测定,可用平抛运动知识测定。

通过实验的变通处理,能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实验的局限性,将各部分知识进行纵横交错着回忆经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利用题设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4.测量摩擦力做功的实验设计
例4如图6所示,水平桌面有斜面体A ,小铁块B ,斜面体的斜面是曲面,下端切线是水平。

现提供的实验工具只有:天平、直尺。

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依照实验需要自选。

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小铁块B 自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小铁块B 做的功。

要求:
〔1〕请在原图中补充画出简要实验装置图。

〔2〕简要说明实验要测的物理量。

〔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4〕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重力加速度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