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教写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才能教写作文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
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
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
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
”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
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
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
变成第二个天性。
”
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
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
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
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
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
“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
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
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
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
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
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
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
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
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
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
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
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
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
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
语文教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低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
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
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三年级是学
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如果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
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把写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
与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阅
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
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
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
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
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
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
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
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
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
读熟记。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
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
练习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
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
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
在阅读中渗透作文练习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
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例如在教学《参观人民大
会堂》一课时,学生在理解“眼花缭乱”一词的意思后,教师做了进一步指导:师:“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呢?生:因为柱子上刻满了金花彩画。
生:因为金花彩画的颜色多而美。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颜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
态很多很美,彩画的图案也一定很多很美。
所以“我”会看得眼花缭乱。
师:美丽的金花彩画让“我”感到眼花缭乱,同学们
回忆一下,你们有过眼花缭乱的时候吗?生:商场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举办菊展。
美丽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摆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说,就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
“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逐渐克服畏难心理,就能大胆地进行说
写练习。
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题中,安排了用一定词语造句练习,笔者认为,仅仅
有这些词语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训练因素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当然前提是必须符
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切忌揠苗助长。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
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
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结合。
丁有宽老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应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和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
这四种结构段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都有,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1)连续结构段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
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
《师生情》《大海的歌》《手术台就是
阵地》《做风车的故事》《雨中》《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
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
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小学作文入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学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
普遍低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主要是因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教学不得法,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这两件事,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
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
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
三年级是学
生学写作文的起始阶段,如果正确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
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把写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
与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阅
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
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
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
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
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
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
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
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
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
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
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
读熟记。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
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
”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
练习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
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
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
在阅读中渗透作文练习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
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例如在教学《参观人民大
会堂》一课时,学生在理解“眼花缭乱”一词的意思后,教师做了进一步指导:师:“我”为什么会看得眼花缭乱呢?生:因为柱子上刻满了金花彩画。
生:因为金花彩画的颜色多而美。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颜色多而美,而且金花的形
态很多很美,彩画的图案也一定很多很美。
所以“我”会看得眼花缭乱。
师:美丽的金花彩画让“我”感到眼花缭乱,同学们
回忆一下,你们有过眼花缭乱的时候吗?生:商场里的商品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
生:每年秋天,金水湖都要举办菊展。
美丽的菊花被叔叔、阿姨摆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我看得眼花缭乱。
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说,就是因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
“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逐渐克服畏难心理,就能大胆地进行说
写练习。
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题中,安排了用一定词语造句练习,笔者认为,仅仅
有这些词语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训练因素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当然前提是必须符
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切忌揠苗助长。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
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三年级的作文训练是以写片断为重点,要做到怎么说怎么写,能把片断写具体,写清楚。
在教学中应该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读写结合,训练结合。
丁有宽老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应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和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
这四种结构段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都有,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1)连续结构段是指段中的几层意思是按照先后顺序一层接着一层写的,这也是小
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结构段,在写作中经常用到。
《师生情》《大海的歌》《手术台就是
阵地》《做风车的故事》《雨中》《飞机遇险的时候》等课文中都有典型的连续结构段,
教师在学生读懂段的情况下,可安排仿写训练,如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洗手帕》
《大扫除》《升旗》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学生先想好这段话要写的内容,接着安排好顺序,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层要写具体,写好还要检查,每一层次意思前后是否连得上。
如何把作文写生动、传神是个老大难问题。
学生甚至跟我诉过苦:“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经过几年的
教学探索,我从有物、情感、写法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通过强化观察、阅读、写作,
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有物是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一样,肚子里没货,怎么能写出来呢?学生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里有货呢?方法不外乎两种:一是找物,二是借物。
1.
找物: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源头活水就是身边的万事万物。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观
察身边的事,观察身边的景。
具体地讲,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
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与乡村中
的小桥流水;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春的生机、夏的力量、秋的欣喜、冬的严酷;就
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捕获城镇小贩的大声叫卖;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母亲温柔的唠叨…… 一次,我让学生当堂写班里的一名同学,但要隐匿该同学的姓名,优秀的标准是
同学们能从文字中推断出写的人是谁。
结果,同学们都很想知道自己在别的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于是对这次写作训练非常感
兴趣——很多次,作文还未读完,同学们就在哄堂大笑中“揪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教
学效果非常好。
后来,我便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系列的写作内容,如描写老师系列、描写
明星系列等。
有时候,我还专门播放一小段电影,让学生描写。
就这样,通过观察训练,学生在
观察中获得了乐趣,我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目的便达到了。
2.借物:扩展阅读,储备素材。
如何借物呢?我们必须请出第二位老师——书。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
书中有屈原遭驱的忧愁,有李白
的万丈豪情,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陆游的金戈铁马,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有柳永的晓风
残月,有鲁迅的冷峻,有朱自清的清新,有老舍的朴实……书中还有数不清的故事与看不
完的风景,各种悲欢离合,各种漂亮景致,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因为,没有经历的可以从书中经历,没有见过的可以在书中见到,没有体验过的可以
在书中体验……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多活一世”,此话一点也不夸张。
教学中,
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名家的同题文章并将它们整理成不同的系列,如父母系列、故乡
系列、友情系列、咏物系列等,并转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
通过几次这样的专题阅读训练,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优秀作家的写作养料——仿写
的文章虽然有斧凿的痕迹,但立意、叙事手法等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这样,通过阅读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获得了乐趣,还积累了写作素材,我作文教学的第二个目的也得
以实现。
二、情感是基础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作文教学活动。
具体
地讲,就是要让学生作文时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有一种写作的渴望。
“我手写我心”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性格说话,写出
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感悟,抒发自己独有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真正好的文章不在于字数有多少,而是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说得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曾要求学生写过一篇《我的母亲》。
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了母亲的手——以儿时记忆中母亲那双白白嫩嫩的手和现在母
亲那双布满青筋的粗糙的手为线索,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
课堂上,我
读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都哭了。
因为,他们的母亲也是那样为他们日夜操劳着。
由此可见,当学生会用细节表现文章
的主题时,他们也就学会了观察生活,也就明白了作文之道。
三、写法是助手 1.拟一个好题目。
好的文章题目马上就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比如,借用歌词可以拟题为“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妙用成语可以拟题为“妙趣
‘横’生”——对“横”字的用法进行简介;利用谐音可以拟题为“从‘心’做起”。
2.选用优美的词句。
选用恰当、精妙、传神的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词语,可以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比如,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中的“排”字,就十分生动。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用词往往十分精妙,也可以化为己用。
3.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比如,以情节见长的文章,如果用倒叙或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艺术感染力一定会很强。
比如,《项链》《麦琪的礼物》等,故事情节在高潮处落幕,出人意料的结尾的确让文章
产生了意蕴深远的表达效果。
4.巧用修辞。
古典诗歌中,巧用修辞的句子比比皆是。
比如,同样是写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是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是写愁。
显然,文章
中巧用修辞不仅能给作文增加丰富、生动的意蕴,还能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表达效果。
(一)、字词训练。
学习掌握大量字词。
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
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
4、组词扩词;
5、选词填空;
6、词语搭配;
7、调整词序;
8、触景用词;
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
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
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
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
二是说目的。
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
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
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
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
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
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
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
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
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
段的中心。
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
只不过
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
篇是由段组成的。
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
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
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
应用文。
(五)、生活现场训练。
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作文。
通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如“确定中心讨论会”、“选材讨论会”、“作文会诊会”、“小诸葛审题会”、“妙用词语比赛会”,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作文知识与写
作文的方法。
另外,还可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球类、背书比赛,
从而学会如何写比赛作文;开展校内外义务劳动,学会如何写劳动场面;举行诗歌朗诵、
讲演会,学会如何写会议场面及会议上的见闻;通过参观访问,浏览名胜古迹,学会如何
写参观访问记、游记。
学习观察方法,留心周围的事物、事件,“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
练达即文章”。
通过现场生活作文,进一步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
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
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
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
先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
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
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
写一篇都有收获。
从口头训练开始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好与差关键在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说作文”要比“写作文”来得快捷,更适合繁忙的家长采用。
比如早餐前可以
让孩子来一段“一分钟演讲”,父母一边准备早餐一边倾听然后加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