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啸原_西方政治思想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政治思想史纲》
上篇:古代希腊奴隶制时期至欧洲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想
第一章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西方有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与政治观念的产生
1、西方有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
2、西方政治观念的产生
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
而只适合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他们必须通过海外贸易才能生存下去。
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这些又有利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第二节西方城邦国家的建立与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形成
1、西方城邦国家的建立
在公元前8至6世纪,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奴隶制的,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系着城市周围的村镇,形成一个人口土地规模不大的国家整体,这种城邦国家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多达两百余个。
2、政治改革与西方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形成
(1)梭伦(Solon,约公元前630—前560年)改革。
经过梭伦改革之后,雅典已经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几乎所有职能和特点。
这次改革所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被后来几乎所有的政治家所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
(2)克里斯提尼(Cleistheaes,约公元前6世纪)改革。
经过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雅典已经完全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形成了一个国家。
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帝国所征服,整个希腊世界就处于像雅典这样的城邦政治时代。
第二章古代希腊早期和繁荣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泰勒斯等早期思想家的政治观
1、政治上的“中庸”主张
2、对法律的尊重,注重法制,强调对法律的服从
作为七贤之首,泰勒斯的思想对后来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毕达哥拉斯论正义、和谐与秩序
1、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最高规律
2、公民之间应该平等
3、必须建立法制才能实现和谐与秩序
4、公民之间应该平等
5、重视教育
6、拥护贤人政治。
第三节赫拉克利特的贤人治国论与法制主张
他认为,大千世界在本质上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火。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服从着同一的客观规律,他把这个规律称为“逻各斯(Logos)”
1、强调战争的积极作用
2、主张贤人政治
3、主张建立法制,把法律分为人的法律和神的法律。
第四节德谟克利特的国家起源论和民主政治观
1、社会、国家以及国家的法律制度的起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2、为了保证社会和城邦的统一,法律制度虽然必不可少,但重要的问题还是应当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
认识
3、他强调公益高于私利,国家高于个人。
4、他认为,在坚持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应当把优秀人物选举出来来管理国家。
5、主张发展生产,主张私有。
他的一句名言是:“公有的鱼是无刺的。
”
第五节智者—一批早期注意现实、关心政治的思想家
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须动员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要公民们参与政治,就得让他们掌握政治知识、政治艺术。
适应于这一社会需要,希腊各地出现了一批以传授知识、讲授辩论及演说技巧等为生的一批人,史称为“智者”(Sophist)。
所谓“智者”实际上就是一批职业教师。
他们的政治观点并不统一,但由于他们整个阶层是适应于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他们大都拥护民主政治制度,同时又特别关注社会现实。
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的著作,但是,他们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后来经常被采用和引用,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公元前481—411年)。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3、安提丰
4、加里克里斯和色拉叙马霍斯
第三章城邦政治学说
第一节苏格拉底——城邦政治学说的先驱者
1、道德是政治的基础。
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是:“美德就是知识。
”换言之,一个公正的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就掌握了公正、正义的原则,而这也就是掌握了知识。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治理国家的技艺。
2、反对民主政体,同时也坚决反对僭主政治和富豪专政。
3、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柏拉图以及对后来的新教思想家显然都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及《法律篇》——城邦政治学说的早期论著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
1、理念与理想国。
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要认识国家,理解国家,把握国家,就是要达到对国家的“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
2、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为了论证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柏拉图还进一步发挥了当时希腊人广为接受的所谓“四德”说。
该学说认为,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方面,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要求哲学家有智慧,要求军人勇敢,要求全社会、其中特别是生产者阶级节制。
如果各个等级都安分职守,国家就会井然有序,这样,第四个美德即正义就会自然而至。
为了
3、3、政体理论与哲学家治国。
在柏拉图看来,只要统治权掌握在哲学家手中,或者掌握在经过教育和培养的统治者手中,即掌握在能把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的人的手中,国家就会摆脱当时的危机,就会重新走向繁荣。
他对当时的希腊进行了归类分析,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都是恶的。
4、共产制度的优点。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纷争和灾难的祸根在于私有制。
正是由于私有制,人们才不能专心致志于善的理念,才陷入了许许多多琐碎无聊的事情。
因此,柏拉图主张,在一个理想的国家中,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之间必须实行一种财产和家庭共有的制度。
柏拉图主张的实质在于,用限制个人欲望的办法来巩固奴隶制度。
5、教育对治国的重要性。
柏拉图虽然曾经杜撰了人的灵魂中加入了不同的金属,从而使人生来具有不同气质的理论,但是他同时又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具有某种天赋的人把自己的天赋都能够充分发挥、挖掘出来;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知之明,都能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因此,他认为,无论是从选拔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教化普通公民的意义上说,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6、晚年的思想。
柏拉图晚年的两部著作《政治家》和《法律篇》中,其中特别是在据信是最晚年的《法律篇》中,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
柏拉图的上述思想今天看起来虽然似乎幼稚可笑,但是,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柏拉图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哲学与政治现实结合了起来,理想被直接运用于改造社会的现实之中。
此外,柏拉图在私有制社会刚刚建立之日所提出的一些批评意见和改进方案,在今天回味起来也的确发人深省。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危机的时代。
其《政治学》无可争议地算是政治科学的奠基之作。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
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研究个人的修身养性问题,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政治学研究的是一个城邦应该如何达到“善”的境界。
亚里士多德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从广义上说,伦理学是政治学的组成部分,是政治学的起点。
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他认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不仅确立了政治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且还确立了经验的、实证的、实践的研究方法。
2、国家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
他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命
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i简而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之所以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之所以要组建国家,归根到底是为了过“优良的生活”。
3、人是城邦的动物。
人类在本性上要过社会生活,要在政治上组织起来。
显然,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城
邦对个人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城邦高于个人,个人依赖于城邦,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存在。
4、政体分类理论。
他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国家政权、国家的统治者理所当然地要为全邦谋利益。
这
样的政体可以叫做正宗的或正统的政体。
但是,统治者如果只谋取私利,这样的政权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政体称之为变态政体。
无论是正宗政体还是变态政体,都可以由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或多数人统治。
把这两类政体与统治人数结合起来,就可能形成六大政体:
正宗政体:君主政体(王制)、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4、理想社会的特征。
(1)中产阶级掌权与轮番为治。
(2)财产私有公用。
(3)实行法治。
(4)控制人口与加强教育。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的确定,事实上开创了这门学科。
他自己所采用的从具体事实到理论归纳、从经验材料到一般结论的研究方法法,也使得政治学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
而他关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性质、人的本性、政体理论、私有公用理论、法治理论等等,都构成了后来许多重要思想和原则的根源。
因而,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一直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开山鼻祖。
第四章罗马法学政治观
第一节罗马法学政治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1、城邦制度向帝国制度的转变。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世界的城邦奴隶制开始走向衰败而随着
政治体制、政治结构上的变化,人们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2、政治思想的变化。
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张,人口的膨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希腊化
时期的思想家如伊壁鸠鲁、斯多葛派以及波利比阿等的思想,都反映出这种转型的特征。
第二节罗马法学政治观的思想先驱——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
1、伊壁鸠鲁的政治思想。
(1)原子论唯物主义。
在思想史上,伊壁鸠鲁是以他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而留传千古的。
这个学说同样也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
(2)他明确提出了一种快乐主义幸福观。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功利主义有很大影响。
伊壁鸠鲁还主张人与
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平等待人。
人们为了避免彼此伤害和受害,自然而然地、合乎理性地会找到互相约定这个方式。
伊壁鸠鲁的这一思想正是后来的所谓自然法学派以及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来源。
在伊壁鸠鲁看来,有了共同的约定,就有了公正的基础。
2、斯多葛学派的政治思想。
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化时期传播范围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流派。
该派的创始人是芝诺。
(1)提出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同早期的思想家一样,斯多葛学派亦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的人的本性、人的理性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普遍法则,自然理性的一部分。
(2)提出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斯多葛学派提出,既然宇宙的本性就是理性,就是普遍的、共同的法则,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其出身、种族、财富、社会地位如何不同,都受同一宇宙理性的支配。
(3)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斯多葛学派认为,幸福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主要是灵魂的无纷扰,是内心的安详。
而内心的安详就是内心的自由。
一个人对外在的欲求和依赖越少,内心的
安详和自由便越多,因此他们主张像犬儒学派那样过清贫的、甚至是禁欲主义的生活,主张抛弃一切享乐、爱好和情欲。
第三节西塞罗——罗马法学政治思想的主要代表
西塞罗(Marcus Ti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年)传世的主要著作有《论国家》(又译作《论共和国》)、《论法律》、《论官吏》、《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等。
西塞罗在政治思想上独创的东西虽然不多,但希腊时期的许多思想经由他的继承和阐发又留传下来,并且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本人也因此在思想史上赢得了一个重要地位。
1、自然法与国家起源。
在西塞罗所处的时代,人们关于国家的起源问题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国家起源于人类的需要说”;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国家起源于社会分工说”;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国家起源于人类的本性说”和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国家起源于共同的约定说”。
西塞罗事实上对上述各种观点也力图兼收并蓄。
他一方面承认,国家是人类处于生活上的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来的。
同时他又认为,国家并不是随便的一群人用随便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随便的社会组合,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之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它源自于人们的共同约定。
2、人的自然平等。
理性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正因为人
类具有共同的理性,所以人们才会有判断是非、善恶的共同标准。
在这里,西塞罗与斯多葛学派的其他思想家一样,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皆为兄弟的友好共同体。
西塞罗的平等,不仅要打破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甚至要打破人与神之间的界限。
3、共和制的优点。
在政体问题上,西塞罗没有提出新的见解。
但作为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一位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西塞罗对共和制的捍卫和追求非常坚定、非常执着。
第四节卢克莱修的契约论与罗马法学家的法制思想
1、卢克莱修对自然状态的描述和社会契约论思想
(1)原子理论
(2)契约论思想
2、罗马法学家的法制思想
(1)、法律与正义。
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最高的理性,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是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所有成文法的基础和依据。
他们认为,法律以正义为基础,而正义则是以理性的自然法为前提。
放。
在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下,罗马的奴隶在法律上的地位和待遇也得到不断改善,到帝国末期,人人平等的权利在罗马法中已经接近于实现。
(2)、身份与权利。
自然法学说虽然承认:人具有同样的理性,从而应该是平等,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人格并不平等。
一个完整的人格需要有三种身份权,即自由权、市民权和亲属权。
罗马法学家特别强调“权利”的概念。
就是说,法律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
(3)、法是统治者的意志。
通过国王法(Lexrigia),人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权力授予了皇帝,皇帝因此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的旨意具有法律的效力,或者也可以说,法律就是他们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学家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整个罗马法,理解罗马法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五章神权政治论
第一节基督教的产生及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中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逐步形成。
它最初只是当时犹太教众多教派中的一个派别,并且主要在被罗马所征服、散居在中亚、西亚的犹太下层人民群众中传播,后经西亚传入希腊、罗马,并在整个罗马帝国境内传播开来。
2、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督教最重要的文献是《圣经》。
《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在《启示录》中反映最集中。
(1)对统治者的仇恨。
在《马太福音》中,作者甚至公开鼓动武装反抗。
(2)信徒一律平等。
早期基督教既然是下层劳动群众的宗教,它必然反映出下层民众的情绪和心态。
仇恨、蔑视权贵,主张人人平等,这在早期基督教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3)千年王国的理想。
基督教之所以能够从最初仅仅是少数穷人的非宗教发展成为罗马帝国境内唯一合法的宗教,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世界宗教,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对未来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许诺,只不过这个许诺要在天国中实现。
第二节教父学派与神权政治论的形成
1、基督教及其思想的演变
信徒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整个基督教的性质也在悄悄演变。
特别是自公元2世纪开始,由于相当一部分社会上层人物皈依了基督教并且在教会事务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他们在编基督教教义时,
对早期的教义进行了篡改。
公元313年,另一位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基督教由先前的非法正式变为合法。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一切异教的献祭活动。
这样,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变成了唯一合法的宗教,它从此也正式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2、教父学派及奥古斯丁的神权政治思想
(1)、“教父学”的产生。
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试图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上对《圣经》进行加工、论证,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到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前,这套神学理论已经形成。
其中,奥古斯丁的影响最大。
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2)奥古斯丁的神权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认为,天国本来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亚当在天国本来也居有定所,只是由于他的犯罪,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才导致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也即是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划分。
他认为,这两座城分别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
但到了末日审判的时候,这两座城会绝缘分开。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神权政治论的主要代表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在与论敌的论战中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等。
1、信仰与理性。
理性与信仰之争,是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始终纠缠着每一位基督教哲学家的问题。
阿奎那认为,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分属于不同的领域。
尽管理性是有独立价值的,但最终还是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和一切科学。
2、国家与政体理论。
阿奎那基本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
阿奎那区分了6种不同的政体。
在这些政体中,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暴君制是最坏的政体。
不过,即使在最好的政体下,也只能保证社会的成员达到世俗的目的。
阿奎那由此展开了他对教权至上论的辩护。
3、法的分类。
阿奎那提出: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作其他一些行动的准则或尺度。
他把法分为四种: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永恒法,即“神的理性”的体现,是万法之源
第六章神学异端政治论
第一节早期的基督教异端
1、世界在本质上都是邪恶的,并非真神所创造。
2、基督自是基督,耶稣自是耶稣,基督不是耶稣
3、洗礼无助于救赎,知识和信仰才能拯救人类
4、神是一,不是三,三位不能合为一体
5、罪孽不能遗传,人类并无原罪
第二节12——15世纪市民、平民、农民神学异端的政治思想
1、城市兴起与异端的涌现。
异端(Heresy)是指在基督教内部一些与占统治地位的正统神学观点大相径庭而受到教会权威排斥或迫害的派别。
12——15世纪的欧洲更是市民、平民、农民各种异端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
2、平民与农民异端的思想。
(1)攻击教会的腐败
(2)把《圣经》作为信仰的唯一依据
第三节但丁的异端政治论
但丁·阿利盖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是市民异端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政治主张的代表作是《论世界帝国》。
恩格斯对但丁有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
1、教权与王权互不统属。
人有两重幸福,一是尘世的幸福,二是永生的幸福。
这两重幸福仿佛两个目标,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才能达到。
第一个目标的实现要靠人的理性,第二个目标的实现要靠神的圣灵。
教皇和帝王两个权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互不统属,均来自上帝。
也就是说,帝王或世界政体是直接从宇宙的统治者即上帝那里获得它的权力的。
2、君主需要成为尘世单一的最高权威。
只有和平,才能全面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类的智力,才能使人类在一切科学和艺术方面有所作为,才能使人类获得幸福。
如何才能实现和平?但丁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当几个物体结合在一起时,其中必有一个起支配调节的作用,否则这种结合就不能持久,甚至会因互相斗争而解体。
一切事物,凡是统一的,就是善的。
总之,事情最怕的是乱,而权威多了就会乱。
3、实现世界和平,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
人类的幸福有赖于实现世界和平,在上帝造福人
类的各种安排中,世界和平是头等大事。
人类的和平与幸福有赖于人类意志的统一,需要有一个“统治意志”来引导人类的意志才能达到统一,所以必须建立世界帝国,有一个世界君主,他的意志能控制和引导其他一切人的意志,否则人类的意志就无法统一。
第四节帕多亚的马西里乌斯和威廉奥卡姆的异端政治论
1、马西里乌斯的异端政治论
马西略(Marsillius of Padua,1280-1343,又译马西里乌斯)在《和平保卫者》一书和大批论文中,为世俗权力辩护。
他的主要观点是:
(1)帝的启示(信仰)和人的理性(哲学)都具有真理性,但这两种真理截然不同。
(2)马西略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自然起源说。
(3)信徒是教会权威的来源,教会要服从国家的管理。
显然,马西略试图为国家的权威和人法提供一个世俗的理论基础,使政治学摆脱神学束缚。
他的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思想家,并在西方学者中被誉为现代国家观念和清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2、威廉奥卡姆的异端政治论
(1)信仰无权支配理性
(2)在“自然人”的时期,人类遵循自然法生活
(3)教皇无权剥夺任何人的自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