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大禹传说_孙国江

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大禹传说_孙国江

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大禹传说孙国江,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有关大禹的叙事自古被作为史实接受,而到上世纪初,/古史辨派0学者对其中许多问题产生怀疑。

从近年出土的5遂公盨铭6、5唐虞之道6、5子羔6等文献来看,大禹在春秋以前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事迹模糊、介于人神之间的文化始祖,在后世儒家的话语体系中被逐步改造成一个血统纯正的贤圣帝王。

按照福柯所说的知识谱系学的方法去解析大禹传说在先秦的演变,可以得到儒家话语体系中大禹传说被/历史)知识0话语改造的过程。

关键词:先秦;儒家;话语体系;大禹传说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2010-03-25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10)04-0008-06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提出:/我们同过去交往时必须要穿过想象界、穿过想象界的意识形态,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总是要受制于某些深层的历史归类系统的符码和主题,受制于历史想象力和政治潜意识。

0[1]21中国上古史的书写,经历了由神话与传说相错杂逐渐向完整和清晰的叙事演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系统的传说时代的历史。

要想了解传说和历史,必须通过这些叙事文本,但是正如法国批评家米歇尔#福柯所说:/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0[2]29先秦古帝传说实际上是在诸子百家争夺话语权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显学的儒家学者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叙事,最终与王权话语达成一致,形成了关于帝王典范的共识。

按照/古史辨派0学者的说法,大禹是传说时代的第一人,是上古历史与神话传说分界的重要界限,而关于大禹传说叙事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者由不自觉转向自觉维护其话语权这一转变的开始,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儒家学者通过创造知识完成话语权争夺的过程。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

其生平和治水联系在一起;他和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夏朝,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的世袭制政权奠定了基础。

有关他的记载,零星见于西周以来的各种史料,其中尤以《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所记最为系统,可以说是当时各种资料的一个综合。

因此,下文中,我们首先根据《史记》提供的脉络,对禹的整个生平作一概览;然后对其中涉及问题,加以简要分析。

一按照《史记》的说法,禹和尧、舜一样,都出自黄帝世系,只是所属支系有所不同:尧为青阳一支,而舜、禹则为昌意一支。

当尧之时,天下遭遇洪水之害。

尧接受四岳的建议,任命鲧来治理洪水。

然而9年过去,鲧并没有治水成功。

这时,尧的年纪大了,决定找个有贤德的人,把帝位禅让给他。

于是众人向尧推荐了舜。

这时的舜还是一介平民,但尧仍然决定让舜摄行天子之政。

而舜果然不负众望,他发现鲧治水无功,便在羽山将其殛灭。

这一举措十分果断,令天下为之叹服。

因此,尧死后,舜便继承了尧的帝位。

他启用鲧的儿子,也就是禹,命其继续治水;又命皋陶、伯益为其辅佐,以成治水之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文/向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禹得到舜的任用,有感于其父无功而受诛,于是劳身焦思,治水13年,路过家门也不入,终于把洪水平抑下去。

《国语·周语下》说,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是因为他所用方法和鲧不同。

鲧采用的方法是防堵,而禹采用的方法则是疏导:随顺水的自然趋势,将水引入江、河之中,最后注入大海。

所以孟子评论禹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a 又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b 而禹在治水同时,还下工夫考察沿途各地形势,从而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详细记录各州的山川和物产情况。

禹的功绩如此之大,所以舜年老以后,便把帝位禅让给禹,禹也因此作了“天子”。

到了晚年,禹原本也想仿效尧、舜成例,把帝位禅让给益。

但是益的功绩没有舜、禹那样伟大,而禹的儿子启又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天下人不拥戴益而拥戴启,于是启便乘势建立夏王朝,从而开启世袭制时代。

2024版《大禹治水》完美版

2024版《大禹治水》完美版

文化传承与弘扬
《大禹治水》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民族精神。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2024/1/28
4
大禹治水的历史地位
开创治水先河
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治 水活动,为后世治理江河、 兴修水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8
大禹的治水方法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疏 导”的方法,即疏通河道,引导
洪水流入大海。
他亲自带领人民开凿山川、疏通 河道,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洪 水引入大江大河,再归入大海。
大禹还注重水利工程建设,修筑 堤坝、开凿水渠,以防水患再次
发生。
2024/1/28
9
治水的成功与影响
2024/1/28
经过大禹多年的努力,黄河水患终于得到 根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恢复稳定。 大禹治水成功,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奠定 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禹治水的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 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象征。
10
2024/1/28
03
大禹治水的文化内涵
11
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
面对自然灾害不屈不挠
大禹治水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时,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 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作斗争,追求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
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联合各个部落和人民,共同协作,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 共克时艰的优良传统。这种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4/1/28
12
古代水利文化的传承
2024/1/28
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大禹治水的故事强调了水利建设对于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重 要性。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可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 活的正常进行。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治⽔的传说⼤禹治⽔的传说在⼀万年前的旧⽯器时代就有⼈类在这⽚⼟地上⽣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明——⼤汶⼝⽂化,其中⼤禹治⽔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

2009年《⼤禹治⽔的传说》被⼭东省政府列⼊第⼆批省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泊梁⼭相望。

孔⼦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条汶河⽀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马庙村,国都西有⼀⼭,⾄今仍叫遂⼭。

与《史记〃禹贡》及《诗经〃⼤雅》中的有关⼤禹治⽔的记载相印证,将⼤禹治⽔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

以禹王庙为核⼼,在周边20公⾥范围内,考古⼯作者已发现从旧⽯器时代⾄春秋的⽂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化遗址、云⼭店遗址、⼤官庄遗址、黄家庵⽂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的⼤汶⼝⽂化(堡头类型)⽂化遗址。

堡头⽂化遗址出⼟的1800余件陶器、⾻器、⽟器及⽣产⽤的簇⽮、标、梭、渔钩、铲、镰、斧⼜佐证着从⼤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向平原,由狩猎逐渐向原始农业过度,由⽳居到向阳⽽居的半⽳房屋集群定居,并发⽣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分可信的,也从⼤背景上印证着“⼤禹是宁阳⼈”的论断是有充⾜的⽂化背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禹及其治⽔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其后《诗经〃⼤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

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景中也有反映。

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景之⼀的“铁⽜镇海”,是传说⼤禹治⽔时留下镇海眼,绝⽔患的堌堆⼭景观;以及为纪念⼤禹治⽔业绩,在⼤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株千年古柏参天蔽⽇,形如华盖,其中⼀株传说为⼤禹化⾝的古柏树,胸径达1.52⽶,号称“齐鲁第⼀柏”,似乎向⼈们传递着远古时期⼤禹治⽔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大禹治水地理知识

大禹治水地理知识

大禹治水地理知识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被尊称为“治水圣王”。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重要事件,他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成功解决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水患问题,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禹治水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成就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大禹治水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夏朝时期,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当时的中国地区普遍存在水患问题,大禹被任命为“河伯”,负责治理水患。

大禹根据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治水方案。

大禹注重对河流的疏浚和整治。

他认为河流是水患的主要来源,只有保持河道的畅通,才能有效减少水患的发生。

因此,大禹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力工程,对各个河流进行了疏浚和修筑堤坝。

他深知河流的弯曲和堆积会导致水流不畅,因此他主张直线河道,并且在河流的拐弯处修筑堤坝,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洪水泛滥。

大禹注重对地形地势的利用。

他认为山脉是水流的天然屏障,可以减少水患的发生。

因此,在山脉附近,他修筑了一系列的堤坝和水库,用于拦截和储存洪水。

同时,他还利用山脉的高差,修筑了一些渠道和水道,将山区的雨水引导到低洼地带,以减少水患的发生。

大禹还注重对湖泊和湿地的治理。

他认为湖泊和湿地是水患的重要源头,如果不加以处理,会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因此,他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力工程,对湖泊和湿地进行了疏浚和整治。

他修筑了一系列的堤坝和沟渠,将湖泊和湿地与周边地区隔离开来,有效减少了水患的发生。

大禹治水的成功得益于他对地理环境的深入研究和精准判断。

他通过对河流、地形地势以及湖泊湿地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的治水思想和经验对于后世的治水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禹治水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经验,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他的治水思想强调对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判断,以及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

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今天的治水工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从大禹治水中学习到,只有充分了解地理环境,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水方案,解决水患问题。

大禹治水究竟是治哪里的水?是黄河还是长江?考古证据揭示真相

大禹治水究竟是治哪里的水?是黄河还是长江?考古证据揭示真相

大禹治水究竟是治哪里的水?是黄河还是长江?考古证据揭示真相夏王朝的崛起,与“大禹治水”具有历史的因果关系。

一、关于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上古典籍中,夏朝的创建者大禹是个把中国从一次空前的特大洪水中拯救出来的英雄。

关于夏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就已记载其详。

如《尚书》云: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

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懋迁有无,化居。

蒸民乃粒,万邦作义。

”《尚书》之外,《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墨子》、《山海经》、《楚辞》、《荀子》、《韩非子》、《管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等,几乎所有的上古典籍都记载了夏禹治水的壮举。

传说尧、舜、禹时代,天下洪水泛滥,水害横行,“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禹之父夏鲧奉帝命治水,从上帝那里偷来“息壤”以填洪水,未能平息水患,结果被尧、舜“殛之于羽山“。

鲧死后,夏禹继父业治理洪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淫。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结果治水成功,中国百姓得到拯救,夏禹由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从典籍记载中不难看出,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历史,是传说义似乎是神话。

其为历史,夏禹是夏朝的创建者、夏禹治水的事迹由夏、商、周三代史官(瞽史)口碑相传,载诸典册,先秦一切史书均言之凿凿,钟鼎铭文亦见记载。

如《秦公簋铭》:“鼎宅禹迹”,《齐侯钟铭》:“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足证夏禹治水之事不是空穴来风、子虚乌有,而确确实实是传说中的历史。

但是,典籍中有关夏禹治水的传说,显然又有许多属于附会夸张之说。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第27卷 第3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32012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12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

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

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

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

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

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

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

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3-0001-02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断传播的过程。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君主,他在治理洪水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治水圣王”。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对连绵不断的洪水,大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他深入民间,亲自考察河流,了解水患的原因和特点。

他将水利工程分区划片,制订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他还组织人民修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水道,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泛滥,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大禹深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明白洪水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他注重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提倡生态修复。

他提倡种植树木,修建水库,增加水源,减少泥沙沉积,改善水质。

他还倡导人们保护水资源,不滥用水源,避免水污染。

大禹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禹治水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大禹治水时,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广泛征求意见。

他采取分权制衡的方式,设立各级水利机构,加强地方自治。

他还重视选拔贤能之士,注重人才培养。

这种民主、科学、高效的治理模式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醒我们,治理国家需要善于倾听民意,注重民主参与,重视人才培养,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禹被尊为“治水圣王”,被后人奉为楷模和榜样。

大禹的治水精神和治国思想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事件。

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哪里?

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哪里?

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哪里?原创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哪里?考古发现指向我国一发达省份2021-09-03 10:37 来源: 冯哥侃军情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时期规模最大的水患治理行动,据《史记》记载:夏后氏首领大禹以“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决心,完成了舜帝的重托,成功治理了滔天洪水。

当然,大禹也在这一过程中在华夏各部落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威望。

而夏朝能够得以建立,也是得益于夏部落在治理水患中时对部落联盟人力的集中调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权。

无独有偶,《圣经》当中也有洪水从天而降的记载,不同的是,西方面对洪水采取的是造方舟逃难,而我国采取的方式却是与自然抗争。

当然,《圣经》中上帝降洪水的故事是虚构的,而我国的大禹治水却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大禹治水究竟是在哪里治水呢?按照《大戴礼记》的说法,大禹“巡九州,通九道”,治水的地域覆盖天下九州之地。

显然,在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的上古时代,大禹是不可能走遍大半个中国治水的。

商汤曾经说过:“古禹、皋陶久劳于外……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范围其实是在四渎之内。

那“四渎”又是哪里呢?由于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献都为春秋以后,距大禹所生活的龙山文化时代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所以,想要弄清楚大禹治水的准确地域,我们还是要寄希望于考古发现。

上世纪20年代,甘肃礼县秦始皇先祖坟墓出土的一件国宝:秦公簋,上面发现了“鼎宅禹责(通绩)”四字铭文,与商汤“设都于禹之绩”的记载形成印证。

秦人本是东夷部族,如果按照秦人对先祖的记忆,大禹治水的地方就在商汤的亳都,也就是山东菏泽曹县一带。

孤证不立。

为了印证秦人的说法,菏泽的考古工作者对曹县龙山文化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网坠、陶纺轮、螺壳、鱼刺、石铲。

随后,北大考古系对另一处遗址进行发掘时,又发现了大量具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

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期,鲁西南一带是沼泽河流密布的区域,先民以渔猎为生,这种自然地理条件具备了天降暴雨时,积水无法排出造成洪涝的先决条件。

“大禹治水”传说的发生地域新考——以汝海为中心的分析

“大禹治水”传说的发生地域新考——以汝海为中心的分析

Dayu to dredge Hque
and
Ruhai Lake.Yi
River can
tributary of the Ru River by the terrain of Yi
River and
the
Ru
River.Ancient
Yi River had enough water
and
conditions to turn into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f酉印荇、签字日期:加,乡
年岁月加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逝姿盘堂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文依据历史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地名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材料以汝海为切入点对大禹治水的地域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大禹治水传说所发生的地域应该在豫西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颍汝河流域所治洪水主要来自于汝海伊阙淤泥堵塞当时气候异常降雨频繁造成伊河在熊耳山和南部诸山之间汇聚成湖湖水通过外方山与箕山之间的低矮丘陵进入汝河现北汝河伊河水成为汝河的支流并在汝州盆地中聚水为湖最终形成汝海
Lake
affected the center area of Yuzhou in summer
and
fall.The key of controlling
flood was that people should dredge Yiqu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re,the

【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人物简介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孙子。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大禹是中国神话时代的最后一人,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人,他所创立的家天下制度,可被视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水岭。

人物生平早期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200字左右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200字左右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200字左右
摘要:
一、大禹治水神话背景
二、大禹治水的起因
三、大禹治水的经过
四、大禹治水的成果
五、大禹治水神话的意义
正文:
【大禹治水神话背景】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大约在四千多年前。

那时,我国中原地区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大禹,他带领民众展开了与洪水斗争的壮丽画卷。

【大禹治水的起因】
据古代神话传说,洪水泛滥的原因是水神共工与颛顼帝发生冲突,共工一怒之下撞断了支撑天的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洪水肆虐。

为了拯救苍生,大禹肩负起了治理洪水的重任。

【大禹治水的经过】
大禹治水的过程漫长而艰辛。

他首先请教了治水专家后稷,学习治水的方法。

接着,他亲自率领民众,跋山涉水,勘察地形,研究水文,历经千辛万苦,足迹遍布九州。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他发明了疏
导法,通过挖掘河道、修建堤坝等方式,将洪水引入大海,从而避免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成果】
在大禹的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洪水终于得到了有效治理。

大禹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还通过科学的方法,彻底根除了水患,为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此外,大禹还将治水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整理成了一套系统的治水理论,为后世治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禹治水神话的意义】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勇敢精神,还传递了大禹为民族利益、人民福祉而英勇奋斗的崇高品德。

图解大禹治水与中国九州

图解大禹治水与中国九州

图解⼤禹治⽔与中国九州道九⼭、导九川、陂九泽、定九州。

传说在上古时代,从帝尧时代开始,每年到了⾬季,中华⼤地就洪⽔泛滥,百姓流离。

"⼤禹治⽔"的故事就由此开始。

帝尧最早派鲧去治⽔。

鲧修坝筑堤,九年未成。

到了帝舜时代,舜任命鲧的⼉⼦禹代⽗治⽔。

禹改变⽗亲治⽔之策,以疏通河道为主,经过⼗三年的努⼒,三过家门⽽不⼊,治⽔终获成功。

导河副图《钦定书经图说》﹝清﹞孙家鼐等.编"⼤禹治⽔"的故事流传千古,⾄今为国⼈所熟知。

但⼤禹治⽔具体做了些什么,可能多数⼈就不清楚了。

⽽要把这些事情说清楚,可要费些功夫。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了⼤禹治⽔的事迹,后来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基本照搬了禹贡中的叙述。

总结来说,⼤禹做过如下⼏件⼤事:道九⼭,开通了九条⼭路。

导九川,疏导了九条江河。

陂九泽,修筑了九个湖泊的堤坝。

定九州,划定了九个⾏政区域的范围。

定⾼⼭⼤川,定下⾼⼭、⼤河的名称。

就个⼈理解,开凿⼭路的主要⽬的,⾃然也是为了治⽔。

毕竟治⽔需要耗费⼤量的⼈⼒物⼒,如果连路都没有,谈何治⽔呢?我们都知道所有功劳中,以治理黄河为最,那么黄河为什么⼜经常泛滥呢?黄河及其⽀流流经黄⼟⾼原,因此黄河⽔中,携带了⼤量黄⼟⾼原的泥沙。

当到了⼴袤的下游平原地区,尤其是在河道较宽的地⽅,⽔流变缓,泥沙就都沉积下来。

长年累积之下,河床就越来越⾼,就相当于堤坝变矮了,形成了地上河,所以很容易溃堤。

黄河地上河,图⽚来源于⽹络所以在尧、舜时代,平原区域的⼈民就为了躲避洪⽔,只能搬到地势较⾼的⼭上居住。

“汤汤洪⽔滔天,浩浩怀⼭襄陵”就是对这时期洪⽔的贴切形容。

古代中国有“四渎”,即河⽔、济⽔、淮⽔、江⽔,这四条是当时中国最⼤的⼊海⽔系。

那时“河”专指黄河,属于专有名词,不指代其它河流。

淮⽔就是淮河,江⽔就是长江。

那么济⽔在哪⾥呢?今天,我们好像没有听说有⼀条叫“济”的⼤河。

其实现在黄河下游的⼊海河道,基本就是占据了古济⽔的河道,济河就是如此消失的。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里的水?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里的水?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里的水?■赵九九3月22日将迎来第29届“世界水日”和第34届“中国水周”,“珍爱水资源,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活动在国内许多地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生发出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

而追溯我国历史上与水有关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大禹治水”。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为何大禹的时代会发生大洪水呢?据学者们考证,在公元前21、20世纪,气候极不稳定,陡然降温,之后又发生了一次回暖的气候变化,气温骤然升高,降水量增大,山上冰雪也融化,当时全世界都发生了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场大灾难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于是就有了各个民族的洪水神话,西方有诺亚方舟,中国则有大禹治水。

大禹王像(宋马麟)仿唐人大禹治水图(清谢遂)中国一万年来气温变化图。

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A传说大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出土材料中,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事件的是大约西周中期的《豳公盨》:“天令(命)禹尃(敷)土,墮山,濬川。

”上海博物馆藏大约为战国中期的文献《容成氏》记载的更详细,说大禹治水涉九州,河济、淮沂、江汉、泾渭、伊洛等河流都在其治理内。

传世文献《尚书· 禹贡》也提到九州,大禹足迹遍及今日的18个省,《孟子》中也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根据记载与传说,好像大半个中国都有大禹的足迹,黄河、长江等流域都被其治理过,《墨子》还说大禹开凿了龙门,“古者禹治天下。

……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试想,公元前2000年,以当时的生产力,大禹真的能有这样的实力吗?地质学家丁文江在1924年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以现代技术疏导长江、黄河都很困难,何况是上古时代,而且龙门是天然的峡口,非人力所能为也。

B大禹治水大致确定在古兖州一带那么,大禹治水可信吗?大禹治水是可信的事实,但又是被夸大的事实,学者吕思勉在《先秦史》一书中指出,大禹所治水系只可能是某一段,并非涉及到所有中国的大水系,“禹之治水亦仅限于一隅。

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

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

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第一篇: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大禹治水的资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大禹是鲧的儿子。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黄帝的孙子之一的鲧于心不忍,盗取天帝神物“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天帝大怒,派遣神将杀鲧,并取回息壤。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火神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还派遣大神应龙相助。

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相助大禹,神龟也献上河图洛书助大禹治水。

河图洛书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

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

他的妻子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

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这也是“三国家门而不入”的由来,成为千古美谈。

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通过这个典故,倡导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责任心与献身精神,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献身精神与主人翁的责任心态。

第二篇: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新城实验学校詹翔一、导入你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谁创造了人类吗?你知道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吗?你听过一个为追逐太阳而渴死的巨人吗?孩子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比如:盘古开天辟地、比如女娲造人、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夸父追日。

关于大禹治水的上下五千年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的上下五千年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的上下五千年故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禹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

而历史上的他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

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

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

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

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治水文化中的运用: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

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治水文化中的运用: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

道法自然思想在我国治水文化中的运用: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道法自然”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根据其另一种说法,道性自然。

常常误解成道法/自然,其实道法中间是分隔的,道/法/自然。

大道效法一定的原则,遵循自然本来的规律。

道法自然书法我国的治水文化源远流长,第一部水利通史《史记·河渠书》, 记载了大禹治水开始到汉武帝黄河渡口的治水历史,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体现了“道法自然”思想。

历朝历代,有学者认为独特的治水文化促使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为分裂的多个小国应付水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所以治水文化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和稳定的政治结构。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

”兴修水利历史绵长,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治水文化,逐渐演变成人水和谐的主旋律。

举三例说明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体现:大禹治水,顺势疏通河道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发生严重水患,庄稼、房屋都被淹。

尧经过部落推荐,让鲧治水。

鲧治水九年,没有制服洪水。

因为他更多侧重造堤筑坝防水,导致防洪水不力,水灾更加严重。

舜发现鲧治水无效,杀鲧,让鲧的儿子禹治水。

大禹治水开渠排水禹与父亲的做法截然不同,他先实地考察,遵循河道的梳理原则,侧重疏通主要江河的河道,主要是改道石川河,在荆山塬断处与渭河之间修上引水渠,打开一条断塬处的豁口,再开渠排水,引河水南流。

将石川河由以前的东流入洛,改为南流入渭,引导河道之外的洪流归入大海。

一心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修建郑国渠,无坝引水到洛水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修建郑国渠,当时韩国是个小国,畏惧秦的强大,本想献策派水工兴建河渠削弱秦的国力,但恰相反,历时十年,郑国渠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它位于关中地区(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部),以泾水作为水源。

西边引水后,选择产生各段段干支渠的“段长”,和斗渠的“斗长”,引水灌溉,最终水流入洛水。

最先开始引水口位于“瓠口”(今陕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

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

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

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

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

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

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

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

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

《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

《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

”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

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

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

《韩奕》是关于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

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

《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

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灑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

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

”[2]325−334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4−0023−04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4・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后之邸即昭余祁,在今山西太原附近;嘑池即虖沱河,在今山西;底柱在今山西平陆县附近;孟诸即明都,在今河南商丘附近。

根据这些地理位置进行推算,《墨子》所说的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上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

《墨子》所记大禹治水传说中的这些地区,每条支流泽薮都交代得很清楚,可见这些地区是当时大禹传说的主要流传地。

同时,这些地区也正是周王朝及其主要诸侯国活动的区域,与《诗经》中所载大禹甸山的传说相联系,可知大禹传说随周王朝的活动而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

与黄河流域的详细叙述不同,大禹在江、汉、淮、汝等广大水域治水的事迹却在《墨子》中被一笔带过,可见由于当时这些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大禹传说也未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因而墨子也无法详述大禹治水的情况。

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滕文公》中两次提到大禹治水的传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虽然《孟子》中记述大禹治水路径的文字较为简略,但通过与《墨子》中的文字进行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孟子》已经将黄河流域的治水情况与淮河、长江流域的治水相并列,不再重此而轻彼,且其主要区域扩大到全国,不再集中在周王室及其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

这是由于在孟子所处的时期,南方经过楚和吴、越的开发,疆土已经扩展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因此孟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大禹治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种变化并非孟子一人的观点,在与《孟子》同时期或稍晚的《庄子》中也称:“昔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庄子同样认为大禹治水的足迹遍布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

更为重要的一则材料见于上博楚简的《容成氏》篇中:“禹亲执耒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

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蒌与汤,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

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雍州始可处也。

禹乃从汉以南为名谷五百,从汉以北为名谷五百。

”[3]263《容成氏》为战国中晚期的材料,其中所述大禹治水路径尤其详细,可作为此时期大禹治水传说演变的一个重要文本。

从所述的地理位置来看,《容成氏》对于大禹在黄河流域的治水仅提到“陂明都之泽”一事,而《墨子》中被一笔带过的江、淮、河、汉等水系在这里得到了详细叙述。

由此可见,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开荒拓土,许多在春秋时期人烟罕至的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尤其是淮河和长江流域,此时已成为诸侯国活动的重要区域。

随着新地区的开发,大禹传说也传播到这些地方,因此治水的传说不断得到扩展,新的治水区域不断被加入叙述中并得以详细化。

汉代,随着全国的统一,全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南北的交流大大加强。

在西汉初期所记载的大禹传说中,这种南北的融合与交流也被体现出来。

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载:“大禹……登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

”[4]361陆贾《新语・道基》中也同样强调了大禹治水功业的普遍性:“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为害,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受。

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

”[5]13在贾谊、陆贾等人的认识中,大禹的功绩不仅仅限于凿龙门、通伊阙,也不再仅仅是疏导黄河、长江,而是疏通了通向江、河的大大小小的支流,从而使全国的水路得以畅通。

汉初学者叙述中大禹治水范围的扩大显然与汉代地理版图的扩张和水利设施的开发有关,同时也是儒家学者尊崇大禹的一种体现。

同时,成书于先秦秦汉间的《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路程、所经山川的地理名物以及所制定的九州物产和贡赋。

汉代中期以后,《禹贡》作为儒家经典,其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被奉为“古今地理志之祖”,并逐渐成为后世讨论大禹治水路径的首要依据。

《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部分即录载了《禹贡》的主要内容,后世学者论及大禹治水经过也皆以《禹贡》所记为最终依据。

至此,在官方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主导下,大禹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国的传说体系,并形成了以《禹贡》为核心的传说框架。

二、地方传说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长期割据,大禹治水传说的相关叙事出现了官方叙述与民间叙述相结合的倾向。

民间叙述的兴起使得大禹治水的传说与当时的地理文化重新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大禹治水传说的地域化和历史化进程。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大量当时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是我们了解南北朝前后大禹治水传说基本面貌的重要材料依据。

《水经注・江水》记载:“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

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迆也。

北对虎洲。

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

生,性也;死,命也。

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

”[6]802《水经注・沔水》记禹于太湖治水的情况:“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山。

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

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

”[6]685“虎洲”、“龙巢”之名显然出于民间传说,而禹移山的传说更应是来源于民间神话,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于《水经注》将其作为史事加以记载。

同时,《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禹迹和禹庙的分布情况。

《水经注・颖水》称:“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6]513《水经注・沘水》称:“淠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

县,故皋陶国也。

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

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

楚人谓冢为琴矣。

”[6]748《水经注・河水》记载:“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

《地理志》王莽之顺夏。

《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

”[6]47这些遍及各地的禹迹成为民间信仰和奉祀大禹的基础。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各地民间流传的大禹信仰,《水经注・沫水》曰:“沫水出广柔徼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佑之也。

”[6]827由于大禹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得信仰大禹成为当时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了一地一方的习俗。

到了隋唐时期,大禹治水的诸情节已经与不同地区的山水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唐代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的发达,唐代的文人也经常在登山临水的时候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如王绩《登龙门祭禹文》等。

这种带有地域化特征的祭祀和凭吊大禹以及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诗文在唐代及后来都带有普遍性,显示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与各地的文化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