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

孙国江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

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到了《诗经》中,已详细述及大禹治水、甸山的地点。

《诗经?小雅?信南山》称:“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即今终南山,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又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水源出今陕西西安西南秦岭,东北流与渭水合,注入黄河。《诗经?大雅?韩奕》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梁山在今河北固安县附近。从时间上来看,《信南山》与《文王有声》都是周代流传的史事和祭祀歌谣,且所称颂的都是周王朝建立之前祖先们的功绩。两首诗中所记大禹甸山的地点都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即周族的发源地,可见大禹治水传说本是流传于该地的一个地方性传说。《韩奕》是关于韩侯的颂歌,与前两首相比应形成较晚,其中所记大禹甸山之处则较前两首偏向于东。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春秋以前应是由周王朝发源地的渭水流域向东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传播的。

春秋末期,较早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路径的典籍当属《墨子》。《墨子?兼爱》记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灑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2]325?334根据毕沅和孙诒让等人的考证,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之界;渔窦即龙门,在今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4?0023?04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4?

西河津县附近;渠、孙、皇之水即汧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入渭河;泒,即雁门泒水,《说文?水部》谓:“泒水,起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后之邸即昭余祁,在今山西太原附近;嘑池即虖沱河,在今山西;底柱在今山西平陆县附近;孟诸即明都,在今河南商丘附近。根据这些地理位置进行推算,《墨子》所说的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集中在黄河流域上中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墨子》所记大禹治水传说中的这些地区,每条支流泽薮都交代得很清楚,可见这些地区是当时大禹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同时,这些地区也正是周王朝及其主要诸侯国活动的区域,与《诗经》中所载大禹甸山的传说相联系,可知大禹传说随周王朝的活动而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与黄河流域的详细叙述不同,大禹在江、汉、淮、汝等广大水域治水的事迹却在《墨子》中被一笔带过,可见由于当时这些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大禹传说也未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因而墨子也无法详述大禹治水的情况。

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滕文公》中两次提到大禹治水的传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虽然《孟子》中记述大禹治水路径的文字较为简略,但通过与《墨子》中的文字进行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孟子》已经将黄河流域的治水情况与淮河、长江流域的治水相并列,不再重此而轻彼,且其主要区域扩大到全国,不再集中在周王室及其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这是由于在孟子所处的时期,南方经过楚和吴、越的开发,疆土已经扩展到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因此孟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大禹治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变化并非孟子一人的观点,在与《孟子》同时期或稍晚的《庄子》中也称:“昔禹之堙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庄子同样认为大禹治水的足迹遍布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更为重要的一则材料见于上博楚简的《容成氏》篇中:“禹亲执耒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競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汤,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雍州始可处也。禹乃从汉以南为名谷五百,从汉以北为名谷五百。”[3]263《容成氏》为战国中晚期的材料,其中所述大禹治水路径尤其详细,可作为此时期大禹治水传说演变的一个重要文本。从所述的地理位置来看,《容成氏》对于大禹在黄河流域的治水仅提到“陂明都之泽”一事,而《墨子》中被一笔带过的江、淮、河、汉等水系在这里得到了详细叙述。由此可见,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开荒拓土,许多在春秋时期人烟罕至的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尤其是淮河和长江流域,此时已成为诸侯国活动的重要区域。随着新地区的开发,大禹传说也传播到这些地方,因此治水的传说不断得到扩展,新的治水区域不断被加入叙述中并得以详细化。

汉代,随着全国的统一,全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南北的交流大大加强。在西汉初期所记载的大禹传说中,这种南北的融合与交流也被体现出来。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载:“大禹……登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4]361陆贾《新语?道基》中也同样强调了大禹治水功业的普遍性:“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为害,禹乃决江疏河,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5]13在贾谊、陆贾等人的认识中,大禹的功绩不仅仅限于凿龙门、通伊阙,也不再仅仅是疏导黄河、长江,而是疏通了通向江、河的大大小小的支流,从而使全国的水路得以畅通。汉初学者叙述中大禹治水范围的扩大显然与汉代地理版图的扩张和水利设施的开发有关,同时也是儒家学者尊崇大禹的一种体现。

同时,成书于先秦秦汉间的《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路程、所经山川的地理名物以及所制定的九州物产和贡赋。汉代中期以后,《禹贡》作为儒家经典,其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被奉为“古今地理志之祖”,并逐渐成为后世讨论大禹治水路径的首要依据。《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部分即录载了《禹贡》的主要内容,后世学者论及大禹治水经过也皆以《禹贡》所记为最终依据。至此,在官方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主导下,大禹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国的传说体系,并形成了以《禹贡》为核心的传说框架。

二、地方传说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衰落和地方势力的长期割据,大禹治水传说的相关叙事出现了官方叙述与民间叙述相结合的倾向。民间叙述的兴起使得大禹治水的传说与当时的地理文化重新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大禹治水传说的地域化和历史化进程。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大量当时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是我们了解南北朝前后大禹治水传说基本面貌的重要材料依据。《水经注?江水》记载:“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迆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弭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取名矣。”[6]802《水经注?沔水》记禹于太湖治水的情况:“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山。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6]685“虎洲”、“龙巢”之名显然出于民间传说,而禹移山的传说更应是来源于民间神话,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于《水经注》将其作为史事加以记载。同时,《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大量的禹迹和禹庙的分布情况。《水经注?颖水》称:“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6]513《水经注?沘水》称:“淠水又西北迳马亨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琴矣。”[6]748《水经注?河水》记载:“又东北迳大夏县故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6]47这些遍及各地的禹迹成为民间信仰和奉祀大禹的基础。《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各地民间流传的大禹信仰,《水经注?沫水》曰:“沫水出广柔徼外,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今夷人共营之,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罪逃野,捕之者不逼,能藏三年,不为人得,则共原之,言大禹之神所佑之也。”[6]827由于大禹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得信仰大禹成为当时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了一地一方的习俗。

到了隋唐时期,大禹治水的诸情节已经与不同地区的山水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着唐代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的发达,唐代的文人也经常在登山临水的时候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如王绩《登龙门祭禹文》等。这种带有地域化特征的祭祀和凭吊大禹以及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诗文在唐代及后来都带有普遍性,显示大禹治水的传说已经与各地的文化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随着唐代建国以后经济的复苏,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荒废损毁的禹庙和大禹遗迹得到重新修葺,对于大禹的祭祀和歌颂也受到唐代统治者的重视。陆贽曾奉皇帝之命祭祀大禹庙,对大禹表达了极高的敬意,并且希望大禹能够降福于民,抑制水旱灾害。这显示出大禹传说在地域化的基础上又逐渐成为一种信仰。这种对于大禹的神化更促进了普通百姓对于大禹的尊奉。发展到后来,以至于有水旱处人们就会修建大禹庙以赈灾。《隋唐嘉话》记载:“狄内史仁杰,始为江南安抚使,以周赧王、楚王项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吴夫概王、春申君、赵佗、马援、吴桓王等神庙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惟夏禹、吴太伯、季札、伍胥四庙存焉。”[7]40从狄仁杰对于吴地民间祭祀的整顿来看,当时民间盛行祭祀大禹的习俗。狄仁杰将吴地七百余种民间信仰中的俗神尽皆除去,仅余下官方承认的四位有德之人,而大禹位列四人之首,可见以狄仁杰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对于大禹的敬仰之情,也表现出官方与民间对大禹传说态度的一致性。民间大禹祭祀的盛行也说明随着大禹传说的日趋深入人心,大禹已经逐渐由一位官方树立的封建帝王典范转变为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神明,对于大禹的祭祀也逐渐加入祈福和祈求庇佑的性质。

三、三种话语的融合

唐代以后,以《禹贡》为代表的儒家记载仍然被绝大多数学者看做是不可改易的经典。宋代及以后的学者一方面从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对大禹治水和划九州传说的相关细节提出疑问,另一方面又从崇经的立场出发对这些疑问进行解释和分析。这些解释和分析包括对流布于全国的大禹治水传说的考证和坐实,进一步促进了大禹传说的历史地域化。

宋代学者对于大禹治水的具体路径曾有疑问,洪迈《容斋随笔》卷一“禹治水”条中提出禹治水所经诸州实际上存在着绕远的嫌疑:“《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8]5洪迈提出《禹贡》所载大禹治水所经诸州,先徐、扬而后豫州的路径是不合逻辑的,这种对于大禹治水路径的怀疑,显示出一种自觉的理性态度。但洪迈随即又从尊经的角度出发,认为《禹贡》所述大禹治水路径是符合五行运转道理的,与《尚书?洪范》“五行九畤”相合。说明当时的学者尽管对传说的某些细节存在疑问,却又不肯跳出传统经学的立场加以解释。这种从尊崇经典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推

孙国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26?

测和考证在宋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对于大禹治水传说具体细节的历史化考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淮水”条中详细罗列了前人对于大禹治水路径的考证,并提出:“夫据人之亲见,又有志为证,则《禹贡》自是,而蔡注所引非也……今考《风俗通》无有,实谬论也,必以《禹贡》为是无疑。”[9]14郎瑛考订了历代关于禹导淮自桐柏的记载,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和当时的地方志,认为《水经》和《风俗通》的记载都是错误的,但随即又从崇经的角度推定《禹贡》之说是无误和无疑的。可见明代学者尽管对于前代的某些定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疑问,并且敢于通过自己的见闻提出较有见地的新观点,但他们仍然无法跳出传统崇经思想的束缚,难以从绝对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大禹治水的传说。因此,他们仍然如同前代学者一样,将讨论的结果归结为《禹贡》的绝对正确性。清代李光地《榕村集》卷二十四“禹掘地而注之海”条亦称:“《尚书》禹言:‘予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此其治水之规模次第也。盖先使大水归海而后使小水入川,则下流既通而上源自涤。故《禹贡》纪经营九州之迹,始于冀、兖,次及青、徐、扬,然后次及荆、豫,以终于梁、雍者,此也。”[10]866李光地从崇经的角度出发,认为《禹贡》所载大禹治水经过无可非议,这样的看法代表了清代主流学者和官方意志的融合。

同时,随着宋代以后理学的兴起和崇经思想的流行,各地对于大禹的信仰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祭祀相结合的趋势,许多地方政府开始自觉地主持对大禹的祈请和祭祀。这样的信仰在明清两代尤其盛行,明郑本忠《吿夏禹王文》称:“至德神化,九州底平。奠兹山川,民庶赖宁。惟越有郡,统县惟八。今岁之旱,实为民厄。祭祀既时,宜福遗民。神机早运,俾获丰登。”[11]130这是祈求大禹保佑地方旱情减轻、风调雨顺的祭文。清左懋第《禹庙祷雨文》亦称:“念兹土惟王甸,水功大着伊始。古圣人一生之神,必有所结,不散于千万世。后王之神,其聚兹土耶?兹土旱不雨,知县左懋第斋戒敢告。王三代上仁人君也,不忍民为鱼,讵弃兹土,民异大夏乎?神在天,勿小一邑,民无今昔殊德,岂择大小哉?”[12]615同样是以地方官的身份向大禹祈雨,希望能够减轻旱情。这种出现于各地的向禹庙祈雨的传统,成为对禹祭祀的一部分,进一步强化了大禹治水传说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代表了官方话语、学者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融合,并最终促成了大禹治水故事演变为一个遍及全国又有着各地不同区域性特征的传说。

总之,大禹治水传说在后世不断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与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地理及人文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不同的地区广泛流传,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体。这些变体正是在古代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传说不断被历史地域化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自身认同感不断形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2] 王焕镳.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4] 闫振益,钟夏.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唐]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 [明]郎瑛.七修类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10]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1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四库未收书辑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小兵〕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篇一: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

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 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篇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是个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被天帝发现杀死。鲧死不瞑目,尸身孕育儿子大禹过三年不腐。天帝派天神来剖开鲧的肚腹时;神形为虬龙的大禹趁机蹦 出,一飞冲天! 老虎是大禹的幼年玩伴,长大之后威武凶猛,一直随大禹治水,躯兽击妖,恪尽职守。 大禹治水阻力重重,水神共工指使水怪相柳拼命反对大禹。相柳蛇怪蛇身九头,体形巨大,九张大嘴可以同时吃尽九座山上的食物与动物,所经之地,寸草不生。大禹手持神斧与相柳勇猛搏斗,最后杀死蛇怪,为 民除了大害 大禹巡水遇九尾狐,娶涂山氏女为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第一次儿子在母亲怀里,第二次儿子能够站立,第三次儿子身体高过了母亲的腰。大禹每次强忍思亲之情直奔治水战场。 篇二: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

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 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 四方之神应邀而来。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 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 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禹隐去龙身,幻化成一个英姿勃勃的少年,额上长着三只闪光明亮的大眼睛。他痛恨天帝残忍无道,滥发大水淹死人民,又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决心治理好洪水,完成父业,解救人民。水神共工知道鲧的儿子禹又要来治水了,就成心和他作对,掀起了更大的洪波,一直从西方淹到空桑,就是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整个中原变成了一片水国。 禹见共工这般凶横,十分气愤,感到要治平洪水,必须先除掉这个祸害。于是就召集天下诸神,在东南海岸的茅山,共商讨伐共工的大事。 四方之神应邀而来。众鸟之神伯益,众林之神乌木由,掌管天条天律的天神童律,掌管时辰的天神庚辰,按时到了茅就连天上的夔龙、应龙也瞒着天帝参加了会议。唯有防风氏姗姗来迟。 禹见事情尚未开始,就有人不遵守号令,为严明纪律,就命人把防风氏杀掉。一两千年后的春秋时候,吴王和越王打仗,越王被围困在会稽山。仗打得很激烈,会稽山都被毁平了。会稽山就是古茅山,因禹在这里会聚诸神,计议事情,后就改叫会稽山。 人们从毁坏的山中发现了一节骨头,这骨头大得出奇,装满了整整一辆大车,几匹壮马还拉不动。有人请教孔子,孔子考证,这就是大禹治水时杀掉的防风氏的残骨。可见当年禹的神力和威力之大了。 禹率领诸神和共工展开的激战。共工于的是残害人民的坏事,没有谁愿意帮助忙,很快就被打败。只得潜水逃跑,再也不敢来捣乱了。 禹为治是洪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对整个地形:眈势有所了解,使派大神大章和竖亥将土地丈量了一下。大章从东极走到西极,量的结果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零七十五步;竖亥从南极走到北极,量的结果也是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零七十五步。在:丈量中,他们发现在广阔的大地上除了无数个纵横交错的河流之外,还有很多个三百仞(八尺为一仞)以上的深渊。

最新大禹治水 故事

大禹治水 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大禹到任后,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因此,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先从帝都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工程。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立大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孩子开学了, 老师家长又该做点什么呢? 王德英/文 导读 好的品质和习惯会促进孩子的优秀,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又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特别是每一个新学期刚开始,正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现在,我借鉴教育(ID:edu618)“教师专业测评”里边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共勉。1.先抓好品质,再谈成绩。 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专心上课的习惯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大汶口文化,其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2009年《大禹治水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山,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水泊梁山相望。孔子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十条汶河支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白马庙村,国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与《史记·禹贡》及《诗经·大雅》中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相印证,将大禹治水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以禹王庙为核心,在周边20公里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从旧石器时代至春秋的文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文化遗址、云山店遗址、大官庄遗址、黄家庵文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里的大汶口文化(堡头类型)文化遗址。堡头文化遗址出土的1800余件陶器、骨器、玉器及生产用的簇矢、标、梭、渔钩、铲、镰、斧又佐证着从大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大山走向平原,由狩猎逐渐

向原始农业过度,由穴居到向阳而居的半穴房屋集群定居,并发生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十分可信的,也从大背景上印证着“大禹是宁阳人”的论断是有充足的文化背景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以及为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十一株千年古柏参天蔽日,形如华盖,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的古柏树,胸径达1.52米,号称“齐鲁第一柏”,似乎向人们传递着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现在,人们在宁阳禹王庙的周围发现了多处与大禹治水同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并采集到了大量的文物标本,进一步印证了大禹治水的活动范围。特别是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在香港收购的西周中期青铜礼器“遂公盨”,进一步确定了宁阳应为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发源地的霸主地位,它的发现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由此证明大禹治水的古史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在今天

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

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活动延伸】 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

小学语文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大禹治水》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精炼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遭罪精神。 二、案例描述 本节课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来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在了解大禹怎么样治水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胜利。 结果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了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伟岸、丰润。 师:这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到四千多年前去看一看,走一走。当时,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这水究竟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101页的插图)指名说。 生:这水好大好大。 生:这水汹涌澎湃。

大禹治水的童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童话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禹治水的童话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你看过吗?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尧王那个时候,发过一场后来再没有过的大洪水。尧王领着大臣、子民爬上了姑射山,跑得跌跌撞撞,直喘粗气,回头看时,山... 你看过吗?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 : 尧王那个时候,发过一场后来再没有过的大洪水。 尧王领着大臣、子民爬上了姑射山,跑得跌跌撞撞,直喘粗气,回头看时,山下茫茫一片全都是水。水挤水,浪拥浪,波推波,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响。很远很远的水面像是漂浮着一个馒头,那是个山头,人们说是洪水浮山,现今山西南部还有浮山县。 那时担当治水重任的是崇伯鲧。崇伯鲧本是天上的一匹白马。这白马长得英俊极了,浑身没有一根杂毛,亮得比玉石还雅洁,两只蓝莹莹的大眼闪动着幽幽的光芒,跑起来如迅雷闪电,快极了。可惜,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谁也降服不了它。 天帝只好把它罚到人间,遭受磨难,经受锻炼。哪里知道,下凡托生的崇伯鲧自认为是仙体神胎,高人一头。若是谈论起天下大事,他那张嘴比这遍地的洪水还要波涛汹涌。众大臣推荐他治理洪水,就是看中了他这果敢不凡的举止。 崇伯鲧领受了重任,一看这肆虐涌流的洪水还真没招了。

别看他平时谈天说地,口若悬河,玩真格的却不知该从哪儿下手。 忽然想起天帝的息壤,早就听说过那是治水的宝物,用上一点,就能够长高好多。洪水涨得再快,也长不过息壤。 趁着夜色,崇伯鲧骑着猫头鹰飞上天去偷了息壤,回到姑射山时,一只乌龟晒着太阳恭候他们。好像这乌龟生来就是驮息壤的,崇伯鲧翻开口袋一倒,乌龟背上出现了一座小山,其实是个小土堆。可是,千万不要把这小土堆不当事,崇伯鲧只用手指一拈,轻弹一点儿,就会筑起一道堤坝,而且,那堤坝随水长高,就堵住了滚滚洪流。 崇伯鲧高兴极了,人们更高兴,大家把他尊为治水英雄。 不料,洪水越积越多,大地上成了水汪汪的海洋。 这一天,水神共工匆忙跑回天庭报告,人间要成水国了。 天帝这才知道罚下凡尘的那匹天马偷走了息壤堵水,当下大怒,这息壤岂是随便可以使用的!若是不疏通水路,只用息壤塞堵,还不把大地弄成一片汪洋?天帝立即颁令,命火神祝融赶往人间,收回息壤,杀死崇伯鲧。祝融匆忙赶到人间,手起刀落,"轰卤一声,崇伯鲧人头落地了。 奇怪的是,崇伯鲧仰身躺在地上,脖子上却不流一滴血,众人都很奇怪。一天过去了,崇伯鲧脖子上响起了呼吸声,像是在酣睡,肚皮随着那呼吸声一起一伏。 一月过去了,崇伯鲧肢体没有腐烂,仍然鲜活而有弹力,像是个健壮男儿,勃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年过去了,崇伯鲧的肚皮渐渐隆起来,像是有了身孕的妇女,肚子一天天鼓圆。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我国在很久以前的尧舜时代洪水经常泛滥。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大片土地,人们的生活用品和赖以生存的动植物资源也被洪水冲失,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 大禹的父亲名叫鲧,他接受了当时的首领尧的命令,负责治水。尽管鲧不停地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土地上奔波,然而,由于他治水方法不得当,不懂得兴修水利,整整用了9 年时间,也没有能够控制洪水的泛滥。依照当时的规矩,鲧被首领舜杀死了。 舜继承了尧的王位后,同样面临着洪水的侵犯,舜命令鲧的儿于禹继承父亲未竞的事业,负责全国的治水。 禹的治水方法极其有效,但为了指挥治水工程,禹需要一只可以载着他在水上来回行走的工具。于是,他决定找一棵很大的树,以便能浮起他及随从。可是找了许多地方,他都没有找到一棵足够大的树。后来,他听说四川梓潼泥阵山上有一棵直径一丈多的大梓树,就带着木匠去砍伐。树神知道后就化成一个儿童上前阻止,禹非常生气,愤怒地谴责他,砍下了这棵大梓树,造了一只既宽大又轻巧的独木舟。禹乘

坐这只独木舟,辗转各地,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消除了水患。 “诺亚方舟”的故事 在《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上帝耶和华不满人世间的强暴、仇恨与嫉妒等种种罪恶,决定将这败坏了的世界一举毁灭。事先,上帝悄悄叮嘱人世间惟—纯洁的诺亚:“看哪,世界败坏到如此地步,这些有血气的生物全都陷在罪恶之中,这完全违背了我当初造物的本意。我现在后悔了,我要将这罪恶的世界一举毁灭!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耶和华将方舟的规格和制造方法教给了诺亚,又对他说:“我要让洪水在大地上泛滥,毁灭天下所有的生灵。然而你要与我立约:你和你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是有血有肉的活物,鸟兽虫鱼,每种只留一公一母,你要把他们带进方舟,好在方舟里保全物种。” 诺亚按照上帝的吩咐,选歌斐木,赶造方舟。他同时还劝告他人:“洪水快来了,你们应当悔过自新!”可世人都不相信他的劝告,照样吃喝玩乐,我行我素……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故事-大禹治水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故事-大禹治 水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延伸活动: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附故事: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

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禹去疏导另一条河道时,又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对他说:“阿娇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禹叹了口气说:“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误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都没有回家,乡亲们听了这件事十分感动,干起活来更加努力。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 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前言:不论中外,上古史中都有大洪水的片段。而据现代科学考证:大约在10000—20000年前,地球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冰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吞没了整个大陆架,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来临了。 一、五帝时代前的洪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幼。于是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这是《淮南子.览冥训》中的一段关于女娲治水的描述。 从史料上看,在禹之前,女娲及其后的三皇五帝都曾治过水,如果以时间推算,那幺这段治水史的长度至少也有一千年,而禹最早就是五帝中的尧任命 的治水官。二、禹的出世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 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禹的父亲鲧是尧的治 水官,《尚书》、《晋书》等都说他治水九年未成,帝(尧)怒而杀之,然后任命 他的儿子禹去治水。《山海经》中也有鲧治水的传说:说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以治水;说息壤能自己生长,所以是堵湮洪水的利器;但鲧只知堵湮,不知疏导,结果洪水决堤后危害反而更大;而鲧的结局也是“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反正鲧的基本情况就是因治水成绩不好,被领导处死,这点大家还都比较认可。传说鲧死以后,其尸三年不腐,然后不知何人用吴刀划开其尸,禹就一 跃而出,而鲧尸则化作一条黄龙飞天而去。三、禹的治水禹是怎样治水的?从《尚书.禹贡》中我们大约能看出一点端倪。《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就是说禹将天下划分成9个区域,即天下9州,然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传说尧时期,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尧为了解除水患,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老去后,把王位禅让给了舜,舜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

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禹领命之后,首先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

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下面是网带来的大禹治水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释义]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大禹治水的典故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

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大禹治水的造句举例1)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梦想!想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也有一个梦想,所以,与我的梦想比起来,女朋友算个球啊! 2) 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因史料记载母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 3)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三皇五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唐尧虞舜。

《大禹治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里的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4、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3、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一、复习导入,了解字词掌握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打开听写本,我们一起来听写词语,看看同学们本课词语是否掌握了。 洪水治理伟大百姓 师:我们一起检查一下。你们认为自己全对的请举手,真不错,下课组长把听写本收起来,老师还要看看谁写的字得到的红圈圈最多!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那么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大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治水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亲历洪水之灾,了解主人公治水的缘由(精读第一段) 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一小节,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后

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一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狐狸画春天》二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贝挖宝》三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小黑鱼》四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故事《大禹治水 》一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活动延伸】 观看壁画并讲述故事。 大禹治水 禹是一位神仙,他来到人间和阿娇姑娘结了婚,住在山洞里。有一年洪水泛滥,禹告别新婚的妻子,号召人和天神们团结起来到会稽山集合,商量治理洪水的办法。 禹在去会稽山的路上遇到乡亲,乡亲告诉他阿娇怀孕了。禹听了很高兴,但是约定的时间快到了,他只好托乡亲转达他对妻子的问候。人和神都按时赶到了会稽山。禹说:“我想应该用疏导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到大海里去。”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禹带领众人动手开凿河道,挖出的泥土用来填平洪水冲成的大坑。 大家不停地工作,修了一条又一条河道。又是一天,禹带领人们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希望他回家去看看。禹非常想念妻子,可是他想了想说:“治水是大家的事,不能因为我而耽搁了大家。”他托乡亲把草药带给阿娇,又和大家一起上路了。禹去疏导另一条河道时,又经过自己的家乡。一位乡亲对他说:“阿娇快生孩子了,你快去看看她吧!”禹叹了口气说:“不,我回家一天,就耽误一天治水的工作。”禹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都没有回家,乡亲们听了这件事十分感动,干起活来更加努力。

大禹治水读后感五篇

大禹治水读后感五篇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下面就是的大禹治水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小时候在家受尽了不公平的对待,他的哥哥看他不顺眼,便老是欺负她,当时的统治者出于对民众的考虑,决定让大禹建设水利工程,大禹对这件事十分用心,从不敷衍了事,尽心尽力的工作,统治者便奖励了大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己的儿子也喜欢大禹,儿子也变得忠厚老实。大禹对自己的的家人却不是很好,为了建设水利,三国家门而不入,这边文章真是活灵活现的描写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啊! 利用假期空闲时间我读了几个小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讲的是古代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民的生活流离失所。有个叫大禹的人为了天下人民的安全治理水害,在这期间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但一次都没有进去看看自己的亲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疏通了九条河道,使洪水沿着新的河道流入大海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大禹是个非常无私。非常了不起的人,说他无私是因为在跋山涉水治理河道的几年里,他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眼,他有多么的想念自已的家人啊!但他都没有回家,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说他了不起是因为他面对可怕的自然灾害,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治理。翻山越岭,查清地势,

探明河道……这其中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大禹有着坚定的决心,在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后最终制服了洪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颗坚定的心和 顽强的意志,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难不倒你!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大禹治水》,主要讲古代的时候洪 灾泛滥,庄稼被淹没,房屋被冲毁,无数的人被淹死在洪水之中。天帝派鲧来到人间治理洪水。鲧来到人间以后不调查研究就开始干活了。结果任务失败,后来天帝又派大禹下界治水。大禹比他父亲聪明机智。他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总结出一是没有分析,二是治水的方法不对。大禹与鲧治水的方法不同,他不是防堵而是疏导,设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禹辞劳苦,不避艰险,顶风冒雨,跋山涉水,走遍了三山五岳,九洲大地。在这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了大水,人们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通过大禹治水的过程我明白了遇事要冷静,认真思考。学习也 一样只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成绩。 在寒假中我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很感动。 故事说的是尧在位的时候,黄河发生了很大的水灾,人们的庄 家房子都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首领们都推荐鲧,鲧只懂得水来土掩,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该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用水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累的磨光了小腿

大禹治水故事

老师家长又该做点什么呢? 王德英/文 导读 好的品质和习惯会促进孩子的优秀,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又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特别是每一个新学期刚开始,正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现在,我借鉴教育(ID:edu618)“教师专业测评”里边的一篇文章与大家共勉。1.先抓好品质,再谈成绩。 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

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老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独立作业的习惯

中国历史故事:大禹治水

中国历史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ǔn],算起来,他还是 黄帝的后代。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 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 极怠工,拿国家这个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 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 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水平都强多了, 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 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 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 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 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 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