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3031页《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剪一剪、摆一摆等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中“任意”的含义。
学具准备:小棒、剪刀教学过程:(一)由“魔法”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探究环境。
谈话开始了。
师:同学们,谁看过《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有什么本事?生:哈利.波特有一根神奇的魔棒。
师:为了让大家也能像哈利.波特那样,老师我今天特地带来了许多小棒,每人一根。
请大家拿出小棒,指向大屏幕。
师生齐说:变……(在屏幕中小棒变成了三段。
)师:咦?怎么魔术棒变成了三段?难道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吗?【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用“魔棒”引入,以身试“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景,在没有暗示剪法的情况下,各种情况的出现成为可能。
(二)两次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平台。
(1)首次操作,引发问题。
师:将手中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根小棒,围一围,能围成三角形吗?生1:能。
生2:不能。
师: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出示课题。
【说明】学生任意剪小棒,势必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围成的同学庆幸自己的运气,没有围成的同学有些失落,而这不是本环节的本意。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学生操作后自然生成的。
为了将学生的视线转向探索的问题,进而积累学习的素材,安排第二次动手剪就显得有为必要。
(2)再次操作,深化探索师:同学们,我们来一场比赛怎么样?比赛的规则就是:刚才能围成三角形的为正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为反方,双方各挑选三名队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特别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 学生分组操作的学具,如纸张、剪刀、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特性,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索与发现(15分钟)1. 分组操作:让学生用纸张、剪刀、直尺等学具制作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一般三角形等。
2. 学生观察并记录: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记录下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 学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4.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等。
三、应用与实践(15分钟)1.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练习题,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计算三角形的边长等。
3. 学生展示与讲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题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和依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边的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使用三角板拼摆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边的关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边的关系是指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探讨三角形边的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将三角形边的关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判断给定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举例解释: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眼观察到三角形边的特性,加深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验证不同类型三角形边的关系,巩固核心知识;
-设计实际情境题目,让学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解答,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将三角形边的关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学会运用三角板拼摆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发现并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特性。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索发现1. 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2.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汇报,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
3.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总结,明确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
2. 解答:教师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边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1. 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分类。
2.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三角形分类进行汇报,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3.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总结,明确三角形的分类。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边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分类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布置教材上的相关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特性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3. 三角形的分类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识别三角形,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进行分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边的性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边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边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
3. 新课讲解(1)讲解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讲解三角形的分类。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
(3)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和稳定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操作”环节。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打印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3.本节课,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动时,第二次是在验证猜想的活动时,小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疑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附反思、板书)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的设计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图扣住要 害,抓准本质,用两个简洁的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最终解决问题的 “脚手架”。】
通过以上三次实验,学生在操作、猜测、计算和思考中,对于用 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该到教学总结提 升的时候了。这时我对学生说:在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里,小棒 被看成了三角形的边,如果直接画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边 有怎样的关系吗?能从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吗?
也可能这样汇报:(配动画演示) 老师,我刚才之所以没有摆成三角形,是因为较短两根小棒合起 来刚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样长,这样中间都顶不起来了,这时只要 把最长的这根换成较短一些的,就能摆成三角形。通过上述实验 ,学生可能会初步得到一个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 就能摆成三角形。 为了引导学生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我安排下面第三个实验。
3.想一想:李叔叔买回一根12米长的木料,准备截成三段,做成 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条边正好是整米数,那么他做成的三角 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形式? 【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 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实验2:摆一摆,算一算 本次实验,我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 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和结论。 问题1:是不是只要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就一定能摆成 三角形? 问题出来后,学生可能陷入了认知矛盾冲突,不置可否。
此时,我及时从表中选出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数据(1、7、10) 反问学生:10厘米的小棒和1厘米的小棒相加长度大于第三根7厘米 的小棒,怎么还是摆不成三角形?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发 现的秘密?然我们继续动手合作去发现吧!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集合8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集合8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
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设疑激趣,情景导入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
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
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优点: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
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四组小棒分别摆三角形,并填写记录单,让学生发现哪组能摆成三角形,摆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操作中探究、感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特征。
学生在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思考。
本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判断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对于“任意”两字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把问题思考全面,只看到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进行判断导致出错。
改进措施:以后的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数学知识教学,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4《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这个性质是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几何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几何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活动,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模型或者图片,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三角形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几个三角形模型或图片,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他们发现的三角形边的关系。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
系》教学反思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
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
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二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3. 培养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长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吗?它们分别是多长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
2. 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会给学生们发放三角板,让他们通过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边长,观察和探索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讲解和练习: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解释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和绘图,巩固他们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边的关系:1.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说明原因。
答案:(1) 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3^2 + 4^2 = 5^2(2) 不是直角三角形,因为 6^2 + 8^2 不等于 10^22. 题目: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并记录一个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并判断它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边长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下:《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
关系》教学反思
引入我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创设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我们从家到书店,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因生活的需要而展开。
为什么这样设计引入?我想,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对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因此,我选择了能呈现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方式,并将这种虚拟的情境转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最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使学生处于很好的愤悱状态,也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这样引入,在纯数学与生活原型之间,在兴趣与生活需要之间,我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在新授中我为每个小组提供6根小棒:3cm、3cm、4cm、6cm、3cm、2cm,让学生从6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试着摆三角形。
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
这样组织建模,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6根小棒通过不同的组合,有可以摆不成三角形,有得不能摆成三角
定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与反思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你是怎么想的?(黑板绘制示意图)清泉村邮局杏云村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经验中得知: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揭示课题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定目标,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用小棒摆三角形,下面哪组能摆成?哪组摆不成?与同伴交流。
(单位:厘米)(二)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完成(附实验报告单):比较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实验报告单一、复习旧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专项练习1、在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小棒下面画“√”。
(单位:厘米)(重点让后进生来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2、从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出3根,摆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
(单位:厘米)对知识的一个提升,让学生脱离摆一摆的操作,能直接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3、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一摆,完成下表。
(1)3根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2)4根小棒能否摆成一个三角形?5根、6根呢?小棒根数 3 4 5 6能摆成三角形吗是什么三角形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4、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几厘米?写出两种答案。
【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它叫什么名字?2. 探索三角形的特性(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
(2)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3)探索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三角形的三条边进行组合,观察并思考:任意两边的差是否小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3.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的特性。
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的特性,并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三角形特性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6篇)《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篇1在厦门听了北京的老师上这节课,便想跃跃欲试。
不巧,有家长来办事,耽误了我制作学具的时间,怎么办呢?教学进度也不允许往后推一节课呀,何况明天因为七校联盟的决赛数学课已经调到下周一了!就这么办!我让每一个学生任意画了三个三角形,画好后让他们量出每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然后,引导他们发现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已经预习过了,忍不住大叫起来:“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另一条边。
”在这个学生的带动下,所有的学生都开始进行边的长度的两两相加并和第三条边进行比较,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欣喜。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孩子们重新画了一个三角形进行验证。
原计划安排的动手操作、发现探究变成了发现、猜想、验证、归纳。
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很投入、很有成功感!接下来是让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看一看并解决课本中的“哪条路最近”的问题,让孩子们感受这个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例题3下面的问题,对三组数据进行判断:哪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孩子们都能用这样的语句来叙述:因为6+8大于7,8+7大于6,7+6大于8,所以这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然后,我出示了四组数据,让学生说明每一组数据中的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先是独立思考,接着在小组内交流。
我走入孩子们中间,其中有一个小组领会错误:3cm—2cm—1cm,他们的结论是有的能有的不能。
我未置可否,在全班交流、评讲的时候特意安排他们组先汇报,他们一说完,全班一片哗然,反对的声音坚决果断。
我让一个孩子帮助出错的小组,这个孩子言之凿凿,条理清晰、富于逻辑,特别强调了“任意”二字。
我望了望出错的小组,他们不好意思地露出了笑容。
是否每一次判断都要将每两条线段相加再和另一条线段比较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出现了短暂的沉寂,孩子们都陷入了思考。
我指着“7厘米,3厘米,5厘米”对孩子们说,你是否可以只计算一次就作出判断呢?孩子们都说:“只要看3和5的和大于7就可以判断。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边的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绳子,实际操作组合成三角形,从而演示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举例:在讲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组合,让学生观察哪些组合可以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
2.教学难点
-难以理解三角形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于边长差异较小时,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难以将三角形的性质与具体问题有效结合,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三角形知识;
-学生可能难以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系统的认识。
举例:针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使用教具或动态软件展示三角形边长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在边长接近时,如何通过计算来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师大版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3.本节课,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动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动时,第二次是在验证猜想的活动时,小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疑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