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质变与量变说课稿

《质变与量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说的课是高二政治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的内容《量变与质变》,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全章的教学重点之一,这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其作用来看,学好本课不仅可以为下一框的方法论教学奠定基础,更会为下一册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针对《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如下:(一)知识目标1、两个含义:量变和质变2、一个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四、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五:说教法1、学情分析: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的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和信心。
2、针对以上的情况,确立教学方法如下:直观教学法、分析对比法、图示法、故事引入法、讨论法3、教学手段:多媒体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动听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歌曲有所思,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学,这也是高效导入的表现。
(二)说教学1、感知含义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时,先让学生做加热水直至烧开的实验,让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去判断说出那一阶段是量变,那一阶段是质变,判断原因是什么,老师给出表格,让学生准确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区分易错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轻松掌握知识。
量变和质变说课稿

导入新课:《荀子·劝学》篇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话说明(ABC )A、跬步、小流的积累比起千里、江海虽然很小,但却是实现千里、江海等显著性、根本性变化不可缺少的B、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讲授新课: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一、量变与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在数量、程度等外在规定性上发生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
我们平时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等就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2)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事物的根本转变。
表现为突变、飞跃,我们平常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的破坏,就是事物处在质变状态。
注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质变)归根到底是由于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
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运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状态。
如,在常压下,当水温在100ºC之前,凝聚趋势(矛盾主要方面)大于扩散趋势(矛盾次要方面),水仍然保持原来的液态性质,这属于量变过程;当水温达到100ºC时,扩散趋势(矛盾的次要方面)战胜了凝聚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扩散趋势占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水的液态变成了水蒸汽的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质变。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为什么?第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的变化。
地质地理学证明,秀丽的西湖是约两百万年前普通的浅海湾变来的。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量变与质变”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4《生活与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在哲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深入探讨,也为后续矛盾的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引入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区别;接着阐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来指导生活实践。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事物的变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往往缺乏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树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量变与质变》说课

《量变与质变》说课一、说教材1、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第一个框题。
从教材体系来看:其内容既是对第二课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
从第四课来看:其内容则是联系第一节和第三节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节来看:其内容讲量变与质变的基本原理,是第二框方法论的哲学依据。
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中要自觉处理好这一框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节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分类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本框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框题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原理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确立依据:①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基本原理。
②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③从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观点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确立依据:虽然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1 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一节内容的深化,由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事物的变化,哪么事物变化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乃至全课教学目标中思想觉悟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质变量变的关系。
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反之,本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觉悟方面: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题集中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奠定理论观点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之一。
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为下一框,更重要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实际中看,这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它更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可能会有难度。
四、教材教学法:本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际事例为依托加强理论分析为主,再由学生讨论在学习中如何体现与运用这一理论,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难点突破上,应以事例为主进行分析,特别应举一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密切相关的例子,如8-1>8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以学生朗读或放录音的方法播《荀子。
劝学》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积跬步”,“积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由此引出:[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继续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得出:[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板书)][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书)]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量变的重要性。
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共5则)

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共5则)第一篇: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第三课时导入新课用幻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苟予·劝学》中的片断。
(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 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一、量变与质变(板书)1.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l)什么是量变。
(板书)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板书)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
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与质变(政治教案)

量变与质变(政治教案)量变与质变量变与质变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着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着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背诵《荀子·劝学》。
用幻灯出示《荀子·劝学》中的片断。
(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背诵或出示材料后请同学继续阅读教材第页第自然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请同学们思考:①教材第页第自然段右下角老子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②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着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着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状态一量变与质变量变质变的含义什么是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着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
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精心整理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高中政治说课稿要怎么写?下面小编就以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为例,为大家展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
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1. 势”2. (1) (2) (3) 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 直观演示法: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3.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高中高三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原理》

高中高三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原理》高中高三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原理》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幺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
202X陕西教师招聘考试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202X陕西教师招聘考试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3.启发式教学法适时运用多**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蒐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式(一) 情景设定,汇入新课通过设定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汇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採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合作共进设定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幺是量变、质变?(板书)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着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鉅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係。
(板书)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幺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準备”。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稿课件 旧人教版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 然后继续以小组分组讨论竞赛方式列举事 例证明。
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结构
继续以小组分组讨论竞赛方式列举事例证明
• 甲醚和乙醇、 • 基因排列顺序问题、 • 圆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 • 七个音符的组合、 • 绘画中的三原色、 • 26个英文字母的组合、 • 田忌赛马的故事、 •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 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区的理论要求,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第三课知识
,采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寻找答案。
•
同时还利用多媒体显示的宇宙速度示意图,直
观形象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也让
学生明白量变必须在一定范围才能保持事物性质的
稳定。
• 具体做法是:运用课本“议一议”和第三课知识设置 系列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即
• 事物性质发生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6、板书设计--------直观实用,整体把握
遵循实用性、直观性、灵活性、系统性设计的原则, 根据本框内容的特点,使学生能在体系中把握知识。
事物 状态
量变 与 质变
含义
关系
前提、必要准备
量变
质变
必然结果
7、教学后记---感悟过程,提升素质
•
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主动收集学生能感觉到的来自
自然、社会的现象,学生生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引入到课
• 问题二根据情况适当安排课下探究。
• 5、教学手段------恰当运用,提高效率
• 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把握教材重点难 点、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我 选用了名曲《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水的 两态变化演示实验、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结构图 等多媒体课件。运用声、光、电等手段,适当适 时选用,创设情境,给予刺激,引起注意,激发 兴趣,提高效率。
政治量变与质变的一等奖说课稿

政治量变与质变的一等奖说课稿《政治量变与质变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政治量变与质变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说课稿——全国思想政治说课大赛一等奖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说课稿——全国思想政治说课大赛一等奖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老师,我今天要说的是《量变与质变》这节课。
这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个小时。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整本书的结构体系来看,量变与质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而在本节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中,本框“量变与质变”是承上启下的纽带,连接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并且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理论运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和联想,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都需要长期的奋斗和努力,并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而教学的难点在于“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详细展开,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1.直观演示法:我会设置一个小游戏,让三、四名学生到讲台上参加“吹气球”比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从而关注事物量的积累和变化。
2.例证法:我会运用故事、漫画以及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水的温度升高一度并不会引起质变,但当温度达到100度时,水就会发生质变,变成水蒸气。
高二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高二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幺枯燥无味。
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二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一文:
高二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
《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的内容。
本节对发展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又为矛盾的观点做铺垫。
这是高中哲学的重要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依据新教材本节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
②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量变与质变》教案(精选3篇)

《量变与质变》教案(精选3篇)《量变与质变》篇1量变与质变教案课题:量变与质变目的: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
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程:【复旧】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
今天我们学习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导新】传说,印度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
发明人要国王奖励他小麦,第一格摆一粒,第二格摆2粒,第三格摆4粒,把棋盘64格全放满就行了,国王满口答应。
1+2+2的平方+2的3次方+…2的63次方+2的64次方——1这个数字的麦子,大约是400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在XX年内生产的全部麦子。
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错误,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懂得量变积累的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量变和质变1、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 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①的变化,叫做量变。
量变是保持这个事物的②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种变化,可以理解为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量变是事物在③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
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叫做④变。
质变是由一种事物向另一事物的根本转变, 是事物⑤的改变, 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
(2)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①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 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②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 一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能够引起质变;二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和③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 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⑤变—⑥变—⑦的量变—新的⑧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 由低级到高级 , 由简单到复杂 , 永不停息地岗前发展的。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直观演示法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例证法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说课稿《量变与质变》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本节是高中哲学的重要一课,对发展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又为矛盾的观点做铺垫。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三段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变化。
2、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辩证关系怎样呢?师:通过复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前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希望同学们能够再接再厉。
导入新课: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呢?事物发展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找1名同学读一下,这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大家要认真体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出示课件)---(内容为学习目标的内容)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师: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一个问题,老师和大家一起想做一个游戏,吹气球。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来吹,哪一组最先把汽球吹爆就为胜利。
好,谁上来?同学在吹的过程当中,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汽球有什么样的变化?师:(归纳)好,这一名同学最先吹爆了汽球,汽球在没有吹爆之前,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由小到大)这种变化是剧烈的还是逐渐的?汽球有没有变成其它的东西?汽球仍是这个汽球,没有变成其他的事物。
我们把这种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而当汽球内部充到达到一定程度时,汽球不再是它自身,而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东西了。
由好的变成坏汽球了,我们把这种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高一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高一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高一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量变与质变》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的内容。
本节对进展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又为冲突的观点做铺垫。
这是高中哲学的重要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依据新教材本节课程标准,考虑到同学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②掌控质量互变规律,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社会生活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含义;②透过同学自身的学习生活,懂得质量互变规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育同学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激发同学的热忱和积极性;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小组争论中完成学习任务,培育同学的团队协作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重点是掌控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难点是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同学"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生活与哲学是亲密相连的,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同学能达到本节教学目标,我着重采纳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法老师引导,同学自主探究,有利于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2.试验法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钻木取火'的试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实习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同学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五、学法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而我会制造充分的机会给同学积极思索实践,归纳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预备:干木条、小木钻、多媒体教室、课件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23分钟)请一位成果较好的同学和一位成果稍弱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学习状况的方式导入新课,提出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量变呢?"究竟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呢?'这样在实际状况下学习,可以使同学利用已有知识与阅历,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加深同学对新知识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
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1.直观演示法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例证法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启发式教学法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
《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让学生说说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
这一环节要注意一方面借说历史上孝的经典故事,使学生明确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
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当今孝敬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有真实感。
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田世国捐肾救母等。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板书)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
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
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
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
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情况,设置男生让女生,素质条件好学生让素质条件差学生,避免男生与男生之间、女生与女生之间、男女生之间的太大差距的出现,让部分素质较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也同样能够有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感觉。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
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
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
(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信任》一课是新教材第十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只要是告诉学生“与美的结伴,和文明同行”。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
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
啊,一切都凭自觉。
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教师点拨清楚:一旦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根本无法控制。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一切正常》透视现实生活中贪污腐败犯罪都是从最初的点滴开始的,警示学生千万不可“勿以恶小而为之”。
透视热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如果再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必将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因此中学生应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质量互变规律这部分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进一步扩展,重点向学生说明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而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三)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强调三个问题: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二,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三,量变与质变这两种状态发展的无限性。
(四)知识拓展(课堂练习)通过精选的两道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以一首轻松、优美、贴近学生生活的配乐哲理诗结束本课,让本课的知识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并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实现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