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流程

亚低温是对复苏后昏迷患者唯一有脑保护作用的措施。目前国内外临床上的亚低温治疗一般是32-34 ℃。

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指南推荐对于院外室颤性心脏骤停的成人ROSC后仍昏迷(对指令无有意义的反应)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C并持续12~24小时(class I)。对于任何心律失常所致的成人院内心跳骤停,或具有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所致的成人院外心脏骤停ROSC后昏迷患者,也要考虑人工低温(class II b)。ROSC后第一个48小时期间,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自主性轻度亚低温(>32°C)的昏迷患者不要开始复温(class III)。

重度颅脑损伤后的亚低温治疗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认为:损伤后尽早实施亚低温治疗,轻度低于35℃,持续3-5天(颅内高压高峰时期)或一直到颅内压正常后,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降温方法:

1. 冰袋、冰帽置于头部或腋窝、腘窝等。Bush等对成功复苏后的27例患者联合应用冰袋、冰水浸湿的毛巾进行降温,大约需7.5小时可达到目标温度。

2. 装有循环冷冻液的降温毯或装有循环空气的特制床垫

Haugk等研究发现,在体表黏附装置中有循环冰水的垫子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可达1.2°/h。

3. 冰水、酒精浸浴

4. 体表黏附温垫进行降温

5. 静脉输液法

9个病例组研究显示用500ml-30ml/Kg的0.9%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降温是安全的。也有文献表示,静脉输液法无法准确监测降温的幅度,而且需要大量液体对有些危重

患者不利。

6血管内导管降温。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有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其降温高效、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而且并发症较少。

7. 人工体外循环降温。应用血管内温度监控系统控制和维持脑深部温度,降温准确快速,容易控制,但侵袭性过强、价格昂贵、技术要求过高。

8. 体腔灌洗降温。可用冷却的无盐生理盐水注入胸腔、腹腔、鼻腔及直肠等进行灌洗降温,但容易引起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常用。

以上都有效,但没有证明哪一种单独的方法最好,一些如冰毯及应用大量冰袋的方法都易做而且有效,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护理及更密切的监护。在诸多降温方法中,若单纯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均难以取得良效,而物理降温与冬眠药肌松剂相结合方为最适宜的降温方法,应在数小时内降至目标温度,主要防止在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复温:1.速度:每4 h体温升高1℃的速度

2.整个复温过程持续:12 h

3.恢复至37℃左右为宜

复温注意: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还减少了由于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脑温监测: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监测脑温至关重要,其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温法和间接测温法。直接测温法准确可靠,但为有创,不为临床所常用。临床常用的间接接测温法包括:(1)中心温度;(2)口腔温度;(3)鼓膜温度;(4)直肠温度,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推广的优点,直肠温度比脑温低0.33℃左右;(5)膀胱温度,与脑温接近;(6)颞肌温度,可较好地间接反映脑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