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牧《赤壁》
杜牧《赤壁》 (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牧《赤壁》 (带拼音、注释、译文)《赤chì壁bì》作zuò者zhě:杜dù牧mù折zhé戟jǐ沉chén沙shā铁tiě未wèi销xiāo, 自zì将jiāng磨mó洗xǐ认rèn前qián朝cháo。
东dōng风fēng不bù与yǔ周zhōu郎láng便biàn, 铜tóng雀què春chūn深shēn锁suǒ二èr乔qiáo。
作者介绍: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咏史抒怀。
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我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提供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和二乔就会被曹操关进铜雀台了。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 当时国主孙权
的亲嫂, 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
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 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 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
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
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
与吐蕃的斗争形势, 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
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
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 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 两岸
2. 销:销浊。 3. 将:拿起。 4. 磨洗:磨光洗净。 5. 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由曹操于邺城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上居姬妾 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 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 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 足为欢。
杜牧《赤壁》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杜牧《赤壁》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词注释: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词释义如下: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词赏析: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杜牧《赤壁》诗词鉴赏
杜牧《赤壁》诗词鉴赏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赤壁》(杜牧)(1)讲解
杜牧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杜牧
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晚唐诗人,京兆 兴 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 折戟沉沙铁未销, 感 《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艺术上最有特色的 自将磨洗认前朝。 之 怀 由 是怀古伤今的“咏史诗”。有《樊川文集》。
古 时代背景: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 伤 议 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 东风不与周郎便, 论 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 今 咏 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 感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
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 慨 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 成败而写下的。
赤 壁 诗人由折戟引起的感慨 怀:
郁不平之气
伤: 史 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 史 诗
由某历史上的一物或 怀: 者某一件事引发感慨
结合自己的身世抒发 伤: 一种忧愤或伤感
咏史诗
题 乌 江 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思考讨论
这首诗写了什么?表现 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写了项羽乌江自刎的一件 事;表现了诗人对项羽自刎 的惋惜,更表达了对自己 生不逢时,不能为国家效 力的一种感伤。
小结
诗歌是四大文学形式之一,也 是语言最精炼,内涵最深的文 学形式之一,所以诗歌的学习 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联 系作者的生平,深入挖掘,并 且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杜牧《赤壁》解析
杜牧《赤壁》赏析《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一首对其诗义一向争论颇多的咏史诗,今世专家沈祖棻以为,杜牧自傲知兵(杜牧喜好谈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这是借史事抒其胸中积郁不平之气,也隐约暗含类同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宣布的“时无英豪,使竖子成名”的慨叹。
这或许是迄今为止看来最为合理的观念,不过应当说杜牧也有或许是表示军事战争中一般存在很大的偶尔性。
但这篇文章仅仅试图寻觅其它或许的合了解说。
这首诗很或许写于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
有研究者以为,“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必定”。
可是好像很难看出这一点。
宇文所安《回忆》是这么解说这首诗的:“建安十三年(208),北方军阀曹操引重兵挥师下江南,此刻汉朝末代皇帝现已形同虚设,曹操自命为皇帝的“保护人”。
到长江后,曹操预备了一支舰队用来攻打南边的吴国,吴国宣称它既不归于汉王朝管辖,也不接受曹操的控制。
当曹操的舰只停靠在赤壁时,吴国的水军指挥周瑜,也是吴王的连襟,领导了一次勇敢无畏的突击。
吴国的火船乘着久等而至的春风,直扑曹操的兵船,北方的军舰出于防卫的思考用铁链拴在一同,成果悉数被焚毁。
这场战争打破了曹操降服南边、从头一致我国的期望。
不过,假定他降服了吴国,他必定要把乔氏姐妹作为战利品带回北方,乔氏姐妹是其时最美的女子——一个是国王的老婆,另一个是周瑜的老婆。
假定舰队没有被摧毁,假定乔氏姐妹被带到北方,那么,在曹操身后,她们俩就会像曹操的别的妻妾相同被终身拘禁,老死在为她们死去的夫主建筑的铜雀台里。
赤壁大战以后六百馀年,诗人杜牧(803-853)在一柄锈戟上发现了作业的这种并未发作的成果,这柄锈戟即是在赤壁找到的。
他写了一首题为《赤壁》的诗……同很多发现古物的诗篇相同,这儿也触及很多除去掩盖物、擦掉水垢和试着补上失掉有些以康复原貌的作业。
这一系列作业的意图是要认出找到的终究是啥东西。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从杜牧《赤壁》评价赤壁之战
从杜牧《赤壁》评价赤壁之战从杜牧《赤壁》评价赤壁之战《赤壁》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感慨,又有个人的抱负,当年的赤壁之战为何而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杜牧《赤壁》评价赤壁之战,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牧在《赤壁》中的观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
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
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
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
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
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
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
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
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
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赤壁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查看。
《赤壁》原文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出处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赤壁》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杜牧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才被称为“杜工部”。
他的《赤壁》诗以写景形象生动、情感真挚而著名,堪称中国古代诗词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赤壁》这首诗进行赏析。
《赤壁》这首诗词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
诗中运用了写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的壮丽景色和激烈战斗的场面。
诗的开篇直接进入主题,令人惊叹的描绘了长江水波翻滚、箭雨纷飞的壮丽景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通过这四句诗,杜牧巧妙地将诗意引入到赤壁战场。
诗句中运用了“折戟沉沙”和“铜雀春深”这样的形象词,使得整个战场充满了烟火和生机。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杜牧继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人物的形象。
他通过描述曹操、周瑜和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身份,塑造了诗中的主要角色。
比如,他写道:“千里孤坟无处说,所在哀笳弄晚风。
想当年落笔付齐宣,纵使当时横戈马,残丝断角如今在。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雄壮和悲壮。
在诗的后半部分,杜牧以游子的身份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消逝。
他提到了孤坟和悲笳,将读者的情感引向深处。
在叙事中,他依托历史事件,展现出自己作为一个时代的人,对历史变迁和战争的反思。
最后,他用“残丝断角”来暗示时间的残酷,人事的消逝。
这样的描写更加增强了整首诗的悲壮氛围。
《赤壁》这首诗词的结构非常紧凑,情感真挚,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象和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对人事消逝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全诗以纵横押韵构成的典雅诗句,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赞美,展现了杜牧深沉的文学才华。
《赤壁》这首诗词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杜牧对战争的思考。
杜牧通过写景描绘了赤壁战场壮丽的景色,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既有壮丽的描绘,又有深沉的思考,是一幅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结合的杰作。
杜牧的《赤壁》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经典之作,不仅因为其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因为其在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唐代-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原文: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戟(jǐ)〕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
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杜牧《赤壁》诗词鉴赏
杜牧《赤壁》诗词鉴赏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 ,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及赏析
【导语】杜牧的古体诗题材⼴阔,笔⼒峭健,近体诗则以⽂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雄姿英发”的特⾊相结合,风华流美⽽⼜神韵疏朗,⽓势豪宕⽽⼜精致婉约。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牧《⾚壁》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译⽂⼀⽀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磨⼜洗发现这是当年⾚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个战役──⽕烧⾚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乎周郎。
后任吴军⼤都督,曾参与⾚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座楼台,楼顶⾥有⼤铜雀,台上住姬妾歌*,是曹操暮年⾏乐处。
⼆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乔,⼀嫁军事统帅周瑜,称⼩乔,合称“⼆乔”。
创作背景 这⾸诗是诗⼈经过⾚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矶⼭)这个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写下的。
诗⼈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流逝⽽物是⼈⾮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净出来辨认⼀番,发现原来是⾚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进⼀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唐诗宋词赤壁注释翻译【唐】杜牧
•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 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 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 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 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 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 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 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翻译
•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 还没有销掉,拿起来 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 前朝。如果东风没有 帮助年少的周瑜,铜 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 着二乔。
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 诵的名句,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 答:这句话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 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 将要改写。 • 这句诗通过假设的方式,以两位美女的命 运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 要影响。其中蕴含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抑郁不平之气。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原文】
• 【原文】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 • • • • •
【注释】 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②销:锈蚀。 ③前朝:以前的年代。 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⑤铜雀:即铜雀台。 ⑥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 杜牧(803—约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晚 唐诗人。入仕后累官至迁 膳部员外郎。朋党之争时, 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 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 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 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 《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 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 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 问津。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 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 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赤壁》杜牧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比如他的著名咏史诗《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以小见大。
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鉴赏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杜牧赏析题背诵要点
古诗鉴赏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2.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3. 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化用典故。
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揭示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感慨。
(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4. 试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并说出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结局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人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杜牧的诗赤壁意思
杜牧的诗——赤壁意思
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
洒脱、婉约秀丽著称。
其中,脍炙人口的《赤壁》描绘了战国时期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沉思。
这首诗通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对人生沧桑的深刻感悟。
赤壁之战
杜牧的《赤壁》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次战役。
赤壁之战以曹操与周瑜、刘备联军之间的对抗为主线,最终联军以火攻击败曹操。
在诗中,杜牧生动地描绘了江水波涛汹涌、战舰交错激战的场面,将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反应历史意义
通过描写赤壁之战,杜牧不仅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更蕴含了对历史转折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在诗中,诗人通过赤壁之战的叙述,表达了对战争的警醒,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杜牧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反思人类的贪欲与欲望,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状况的反思。
对人生沧桑的观察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外,杜牧的《赤壁》还透露着诗人
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诗中蕴含着一种对于命运无常和人生离别的深切思索,借助赤壁之战的背景,诗人表现出对人生飘零的热切感叹。
在诗中,杜牧通过审视历史事件,以启示人生的无常和莫测,使读者在历史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共鸣。
结语
《赤壁》是杜牧经典之作,它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
了诗人对战争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歌颂与思辨融为一体,反映出对人类命运的细腻观察。
通过对《赤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杜牧的诗歌艺术和人生智慧,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坎坷沧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杜牧《赤壁》
咏史诗一般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
《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诗。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首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解读杜牧《赤壁》,一起来学习下吧!
解读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感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这个句子中,“东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还含有一个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视频。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但在我
们杜牧的这首诗中,作者却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从诗的第几句可以看出这种观点?
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东吴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机遇!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
么道理?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
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
解读杜牧《赤壁》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