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于气候变化适应力
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策略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6215f4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c.png)
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适应气候变化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适应策略:
1. 提高气候变化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2. 加强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其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例如,建设防洪工程、改善排水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等。
4. 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以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保护、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
5. 发展可持续农业: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和实践,如耐旱作物种植、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等,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6. 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
7. 城市规划和设计: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如建设绿色城市、改善城市通风和遮阳等,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8. 改善健康和医疗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如加强对热浪、空气污染和传染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提高医疗系统的适应性。
9.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和共享经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适应行动。
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
同时,适应策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0f9dc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1.png)
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措施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气候正发生明显变化,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社会。
一、适应措施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以降低热岛效应和水浸的风险。
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2. 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提升早期预警能力,完善防灾救援系统,加强社区和个人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的灾后恢复和重建机制,恢复重建灾害影响的地区。
3. 开展适应性耕种和农业管理研究和推广耐旱、耐涝和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改进农田管理和灌溉技术,提高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确保粮食安全。
4. 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二、减缓措施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严重程度,我们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减缓措施:1. 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
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
2. 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能源。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动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升。
3. 推广低碳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减少个人汽车使用。
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环保的交通选择。
4. 加强国际合作跨国合作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减排目标上进行协调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挑战。
加强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结语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适应和减缓其影响。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276f3b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0.png)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增强,使得城市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失衡,均在挑战着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更关注未来城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意味着什么?它又应该如何实施?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定义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与适应能力。
这种规划模式强调动态调整,通过科学评估和预测,持续提升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
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当地气候条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与脆弱性尤为突出。
因此,采取气候适应性规划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紧迫的。
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热浪、干旱等,可能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这些极端气象带来的风险,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
例如,设计更好的排水系统,以有效防止洪水带来的危害;建立绿地和遮阴设施,以降低热岛效应。
2. 提高经济抵御力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适应型规划,可以降低灾害对经济活动的干扰程度,并确保基础设施在面对恶劣天气时仍能正常运转。
例如,加固重要基础设施、设立紧急响应机制等,可以保证在危机时刻经济体能够保持活力和韧性。
3.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考虑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不仅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可以提升社区的整体生活质量。
同时,增强社区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抵御能力。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b31b5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4.png)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和采取相应策略。
本文将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一、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减缓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不利影响。
以下是一些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1. 转向清洁能源:应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2. 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运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推广节能灯具、高效家电等,改善能源消耗模式。
3. 加强森林保护:森林具有良好的碳汇作用,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开展森林植树造林等活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 推进低碳发展:加强碳排放监管和管理,推动企业和行业实施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
5. 国际合作与协调: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
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合作项目和资金援助,对于推动气候变化的减缓至关重要。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适应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增强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下是一些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1.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对气候灾害的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前预警和应急措施,减少气候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完善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方案,增加抗旱能力和调节能力,防止洪涝灾害。
3. 推动农业适应: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抗逆作物品种,加强农作物灾害防控和耕地保护。
同时,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和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4. 建设生态城市: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八个适应策略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八个适应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0080a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6.png)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八个适应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我们人类也必须采取适应策略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更好地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八个适应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策略一:改善能源效率要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从改善能源效率着手。
通过使用更高效的电器设备、建筑设计和交通工具,我们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推广节能意识和行为,例如合理使用电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也是重要的一环。
策略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等清洁能源,我们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府和企业应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推动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占比逐渐增加。
策略三: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对于稳定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脆弱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能够储存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稳定全球气候。
同时,生态系统的保护还能提供饮用水、食物和其他资源,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基础。
策略四:建立适应性农业系统气候变化会对农业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建立适应性农业系统。
这包括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灌溉和耕作技术,以及提供农业保险等措施,确保农民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保障粮食和农产品的稳定生产。
策略五: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气候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适应性。
这包括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低碳交通网络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城市内的热岛效应,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策略六: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洪水、干旱和飓风等。
为了减少灾害的危害,我们应该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的能力。
这包括提前制定灾害预警机制、改善防洪设施、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措施,以应对灾害带来的挑战。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848bb6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7.png)
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规划师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城市规划中,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规划师可以通过研究生态学原理,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质量、植被覆盖、水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在规划城市时,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例如保护湿地、种植更多的绿化树木和植被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空气和水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城市的资源循环利用。
城市中的垃圾处理、能源消耗和用水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管理者。
通过应用生态学原理,城市规划师可以设计出合理的废物处理系统,包括垃圾分类回收、有机废物处理和能源回收等。
同时,可以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节约运用,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的环境负担,还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连通性。
城市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道路、建筑和水系等人工设施,这些设施往往会破坏城市的自然连通性。
通过生态学原理,规划师可以设计出符合生态连通性原则的规划方案,包括建设生态廊道、划设保护区和联通生态节点等。
这样可以帮助城市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持多样性,促进物种的迁移和繁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生态学原理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可以提升城市的韧性和适应力。
面对日益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城市需要具备良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生态学原理可以帮助规划师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高温、洪水和干旱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适应能力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适应能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c8722b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png)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适应能力的影响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影响气候适应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土地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方式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着生态平衡,还间接作用于气候系统,进而影响着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活动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
比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量农田和自然土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森林被砍伐用于农业扩张和木材采伐,草原被开垦为耕地等。
这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面积的水泥和沥青地面增加,减少了植被覆盖和土壤的自然渗透能力。
这使得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同时,城市中的大量建筑物和人口集中排放热量,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比周边地区明显升高。
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城市地区更容易受到极端高温和暴雨事件的影响,降低了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森林的砍伐是另一个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形式。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调节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森林被砍伐后,大量的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加剧了温室效应。
而且,森林的消失减少了蒸腾作用,影响了局部的水汽循环,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改变。
这使得依赖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水资源变得更加不稳定,增加了干旱和洪涝等灾害的风险。
农业扩张和耕地的开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人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不仅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还可能造成水体污染。
同时,单一作物的大规模种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冲击。
在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缺乏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往往难以迅速恢复,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和肥力下降,影响土壤的蓄水和保肥能力。
这使得土地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更加脆弱,容易出现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问题。
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cc65ea8956bec0975e327.png)
附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严重。
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雾霾等灾害增多,北方和西南干旱化趋势加强,登陆台风强度增大,加剧沿海地区咸潮入侵风险,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积极主动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特编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支撑,牢固树立适应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建设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努力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统筹兼顾。
统筹考虑极端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持续性影响,将适应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城市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和生态等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施分类指导的适应方案,明确安全、宜居、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控制要求,坚持“一城一策”,分区施策、分步实施,采取合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应行动。
协同推进。
落实中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加强联动协调,创新体制机制。
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广泛参与。
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组织培育和科普宣传,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共识,积极主动参与适应行动。
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
![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发展战略——英国等国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d08781e5f0e7cd184253627.png)
对 策潜 在的成 功 比率 。宏观 层 面的
适 应 政 策 往 往 是 通 过 法 规 或 规 划 即 通 过 制 定 规 范 化 的 适 应 政 策 与 管 理 手
类和 空 间 .甚至 造成极 端 的危 害。大 量 的世界 人 口居住和 工作在 城市 系统 里 .而且这 一趋 势在 增长 城 市 系统
a e p n e t l a ec a g n t r e a p cs pa n n oiy ma a e e t y t m , ln i g m a i g s ar s o s o ci t h n ei h e s e t : l n i g p l n g m n se m c s pa n n - k n
况加剧 。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方 面 的 研 究 已 经 成 为 国 际 上 好 的 范 例 。 在 国 家 层 面 英 国 20 0 8年 规 划 法 提 供 了一 个 国 家 空 间 规 划 系 统 框 架 其 中还 提 出 了 城 市
规 划 系 统 的 未 来 挑 战 我 们 需 要 减
市 系统造 成严重 后果 。所 有的城市 系 统将 面临 气候 变化 影响 的脆弱性 这 将干 扰甚 至损害 更广 域的 各种城 市功
能 。一 些 典 型 的 城 市 特 征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会 加 剧 这 些 影 响 和 城 市 空 间 的 脆 弱
段来协 调和 保证 城市 系统 的适 应 能力 。
不 同 国 家城 市 发 展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策
1d 4 ,1变化 和 城市 系统 % 11城 市 系统 直 接导 致气 候变化 .
洪 水 发 生 率 内 陆 风 暴 潮 和 增 长 的 极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5a6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9.png)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已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各地政府、社区组织和公民需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
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城市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应对极端降雨、风暴和洪水等气候灾害。
同时,在建设中融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提高城市绿化率绿化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森林覆盖率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
通过植树造林、建设城市花园和公园等措施,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并提供人们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城市交通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需要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减少汽车使用,并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行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此外,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城市面临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建立早期警报系统,及时进行预警和疏散。
加强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完善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以降低灾害对城市的损失。
五、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适应气候变化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城市政府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气候变化行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措施。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才能形成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行动方案,实现城市的适应目标。
六、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合作是解决气候变化的关键。
城市需要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60201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2.png)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一、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是一种通过对碳排放征收费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手段。
通过建立碳税制度,可以为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提供经济激励,推动其转向更环保的生产方式。
碳排放权交易则是通过建立排放上限,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排放权交易,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二、绿色金融和投资绿色金融和投资专注于提供资金支持环保项目和低碳产业。
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可以为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和规模化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投资。
三、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效标准,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四、低碳技术和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通过研发和推广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新技术,可以为企业和国家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五、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环节。
这涉及到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优化和改革。
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六、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通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合作,可以共同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同时,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七、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城市和基础设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排水系统防洪能力、建设耐候性基础设施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41fedc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1.png)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7.02.21•【文号】发改气候〔2017〕343号•【施行日期】2017.0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对气候变化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7〕3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委):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切实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根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各地组织推荐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意义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集中度高,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并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城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目前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尚未纳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存在认识不足、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相关工作,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政策引导,鼓励探索创新。
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选择一批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针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全面推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气候变化与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
![气候变化与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182275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9.png)
气候变化与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与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讨论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以及多维度可持续城市化的重要性,并分析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1.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和飓风等,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2. 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着许多沿海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海洋侵蚀、沿海地区淹没以及海啸等灾害都对城市和居民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 气候变化增加城市的能源需求气候变化导致城市能源需求增加,加剧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仅加速了气候变化,还存在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二、可持续城市化的重要性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城市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以及推广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技术,可以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2. 增强城市的环境适应能力可持续城市化可以提升城市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加城市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加强绿化覆盖率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减轻城市的洪涝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3.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城市化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三、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策略和措施1. 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基础。
应该采取综合考虑人口、土地和资源利用的城市规划策略,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和范围。
2. 加强城市的交通系统发展可持续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17fe8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4.png)
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减轻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建议:1.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通过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可以降低城市的地表温度,减轻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增加城市环境的舒适度。
同时,绿地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2.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暴雨洪灾的发生。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处理系统等技术,有效处理雨水,并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
3. 改善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提高建筑的节能环保水平,减少碳排放,降低城市的能源消耗。
同时,加强建筑的抗震防火设计,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4.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汽车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组织,减少拥堵现象。
5. 提高城市社区的抗灾能力:加强城市社区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准备工作,提高社区的抗灾自救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应急救援机制,及时响应各类灾害事件,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的绿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城市建设,减少城市的环境压力。
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共同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通过以上适应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希望城市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共同建设更加宜居、安全、健康的城市环境。
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7a0f62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5.png)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作者:李国庆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4期【关键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适应型城市智能技术体系智慧社会体系【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2023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不平等、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方式导致全球温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
这不仅造成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气候事件,也给世界每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带来了更加危险的影响。
除了自然气候变化外,越来越多的损害都与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湿岛效应、静岛效应相关,气候韧性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适应行动迫在眉睫。
近年来,暴雨洪涝、强降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城市生命线工程、应急管理、指挥调度、预案编审、抢险救援等方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引发人们对于城市应该如何建设与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深入思考。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是减轻气候不利影响和风险的现实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内涵是将城市风险应对工作前置,从关注“事后如何除错”转变为“事前如何防错”,注重气候风险管控如何顺利开展。
安全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以往应急管理思维下的如何减少已经发生的损失,即不再只是关注危险事件的“有”,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消除潜在风险,实现危险因素的“无”,是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与适应气候变化路径有机衔接的生动实践。
当前,气候风险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风险,应对气候风险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气候变化既可以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城市产生突发性影响,如城市内涝、高温热浪等,即所谓的“黑天鹅”事件;还可以通过气候要素的缓慢变化对城市产生长期性影响,如平均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等,即“灰犀牛”事件。
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f821e8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c.png)
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不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一挑战,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呢?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使用清洁能源化石燃料在能源供应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它们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低碳出行交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交通的碳排放。
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车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都是可以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3.节约用水用电水电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应该采取节约水电的措施,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二、适应气候变化即使我们已经采取了减排的措施,气候变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应该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改变农业种植模式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种植模式,选择适应当前气候条件的作物,尽可能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2.开发新的灌溉和排水技术气候变化也会引发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开发新的灌溉和排水技术,帮助人们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3.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我们应该提高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绿色可持续城市,减少城市温度的升高,增加城市的适应性。
三、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国家单独行动都难以取得成功。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1.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政策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发展清洁技术发展清洁技术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之一,各国应该在清洁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2f96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1.png)
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气候变迁是一个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
它不仅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也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中,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下降、海平面上涨等现象的出现,都与气候变迁有关。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气候变化会导致干旱、洪水、风暴等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加,卷土重来带走了庄稼和果实,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会导致食品短缺和价格波动,进而影响到全球的粮食安全。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增长60%,而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减少,粮食的生产难度和成本都将增加。
因此,气候变迁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
气温上升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增加,紫外线的强度不断升高,这会导致人体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气候更迭也导致热浪的加剧,这会导致中暑和脱水,而降雨的减少和水资源的匮乏也会导致水源短缺,这些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疾病传播和扩散。
例如,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等热带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这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三、城市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程度的加速,城市已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气候变迁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
城市受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更加深刻,但城市的能力却已经遇到了瓶颈,城市缺乏资源、灰色水等等,各种压力都企图铲除其对气候灾害的适应力。
部分城市正处于永久性的水短缺之中,例如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就不断遭遇水源不足的尴尬。
而且,城市化也会增加碳排放量,加速气候变化进程。
因此,必须寻求高效的城市发展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自然灾害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自然灾害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也在增大。
例如,与之相关的洪水、风暴和干旱等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提高城市韧性的规划建议
![提高城市韧性的规划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845318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0.png)
提高城市韧性的规划建议城市韧性指的是城市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回复能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压力以及社会经济等外部冲击,城市规划需要考虑提高城市的韧性。
下面是一些建议,旨在帮助城市规划者提高城市韧性。
1. 灵活多样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需要灵活调整用地规划,包括提供可持续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所。
多样化的用地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使人们能够就近满足各种需求。
此外,规划师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充足的公共绿地和自然景观,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态韧性。
2. 注重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是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者应着重营造社区的互动和合作氛围,以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抵抗力。
建设灵活多样的社区设施,如社区健身中心、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和社区花园等,以提供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需求。
3. 考虑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城市规划者应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规划措施来适应变化。
例如,提供生态绿地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应对降雨过程中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此外,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将防灾意识纳入规划过程中,确保城市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4. 发展可持续交通系统交通系统对城市的韧性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者应积极发展可持续交通系统,包括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行,并减少个人汽车使用。
合理规划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流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
5. 促进经济多样性和创新经济多样性和创新是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者应鼓励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
此外,规划师还应提供创新支持和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城市管理与治理能力城市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强大的城市管理与治理能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方案的有效执行。
同时,与居民、企业和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共同推动城市韧性的提升。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研究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46c168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1.png)
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化适应与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对策略,旨在提供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适应研究近年来,气候变化适应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致力于了解气候变化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经济适应: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能源、水资源等领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学过程,探索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尤为显著。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水资源管理等问题,提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如改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绿化等措施。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是巨大的。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下的风险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风险管理研究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对技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能源设施、交通系统等技术系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由于技术系统故障导致的风险。
2. 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因此,研究灾害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洪水、风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 金融风险管理: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提出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以降低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不利影响。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91040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a.png)
韧性城市的五个特征韧性城市是指能够迅速适应和适应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城市。
它们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结果,能够保护和提升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并在各种压力和挑战面前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发展。
以下是韧性城市的五个主要特征:1.弹性可持续性规划:弹性规划是指城市规划和政策设计的能力,以适应气候变化和各种潜在风险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韧性城市的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和资源的有限性,从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必须关注气候变化适应性、能源和水资源管理、交通规划和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等方面。
2.多功能的城市设计:韧性城市的设计应该是多功能的,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压力。
城市设计应该包括多个层面的功能,包括住宅、商业、工业、休闲和公共空间等。
这样可以确保城市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多功能城市设计还可以增加城市的适应能力,因为它们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转变为不同的功能。
4.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韧性城市需要具备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和威胁。
这包括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如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和智能交通系统,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安全性。
韧性城市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基础设施,如可靠的供水系统、灾害管理设施和城市緊急服务。
5.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韧性城市的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
城市之间的合作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分享最佳实践,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韧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不同部门、学术机构和公民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总结起来,韧性城市具有弹性可持续性规划、多功能城市设计、社区和社交纽带、创新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以及全球合作和共享知识等五个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城市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并保持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2
1.73
1.5
1 0.5
0
0.05
56-65
0.17
66-75
0.65 0.39
76-85
Geological Hydrometeorological
0.22 0.25
0.67 0.22
86-95
96-05 decade
上报的死亡人数减少了十分之一,但是我们可以做的 仍然很多!
Source: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灾害风险管理(3)
缺少充足的天气、水文、气候的信息以及预测是城 市不具备气候适应力和灾难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障 碍:
数据的收集、监控、分析是评价脆弱性和威 胁性的重点 NMHSs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在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自然 灾害的威胁应该是主要考虑的对象
• 考虑现有的策略 • 现有的平台为基础
13 • 哥本哈根会议Copenhagen (2009) – COP15
20
世界银行的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框架
• 采取有效的行动,如减缓和适应,这是发展核心的一部 分
• 在适应性和低碳发展上加强政策研究 • 支持新技术的研发 • 引领创新的市场机制 • 为更好地利用私人资源创造环境 • 通过现有和新的优惠贷款工具缩小资源缺口
气候和灾害之间的关系
• 气候变化加重了水文气象类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灾害如流行病,而且导致生活
质量下降 • 灾害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地质类和水文类灾害,气候变
化则还涉及气候的逐渐变化
• 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相互交叉的, 而且可以相互增强。
18
大纲
• 城市和气候变化: 城市的脆弱性,采取行动 的必要性
1. 气候变化,缺少规划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是 导致灾害产生严重影响的三大因素
2. 自然灾害已经在东亚国家的城市频频发生,但是 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 威胁
3. 缺少充足的天气、水文、气候的信息以及预测是 城市不具备气候适应力和灾难风险管理能力的主 要障碍
3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迅速城市化的世界
22
世界银行降低事前风险的项目案例
气象水文资料:
– 世界银行通过对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的服务进行分析评价,帮助确定 这一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世界银行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现代化计划(欧洲和中亚)
监测、预报和测量:
– 建立平等的知识平台(乡村vs城市;范围) – 数据收集,现场测量和遥感 – 基线和准确性 – 空间分析
发展中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冲击较大,因为 发展中国家面临灾难的可能性更大,而且 恢复性更差。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对于 自然灾难的适应能力更低
东亚城市:更大的脆弱性
在东亚,城市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经济资产和人口,但是 这些城市很多却分布在沿海地区,并且是在环太平洋地震 带上,这样使得它更易于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的影响
•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全球和世界银行的 应对
• 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以宁波为例 • 一些思考
全球的应对
一个新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制度正在产生: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 (1992) • 京都协议书Kyoto (1997) • 巴厘岛行动计划Bali Action Plan (2007) – COP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 达到90亿人,其中,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2050
东亚国家的城市每 月将新增200万居 民。在接下来的20 年间,这些城市的
建成面积将增加到 原来的3倍
6.8 Billion
9 Billion
4
气候变化: 脆弱性和影响
G全lo球ba变l w暖arming
冰川和冰山融化
海平面升高
气候变化
洪水和干旱
易变的气候
暴风雨(雪)的发 生频率
5
Source: AR4, 2007
气候变化—城市的排放量
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估计,城市地区与能源相关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了全世界总排放量71%,到 2030年将会达到76%
6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城市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 城市的人口和物质资产集聚程度高,并且 地理上多位于沿海和河谷地带
都是由水文气象灾害引起的
Source: WMO
Source: CRED (2008)
灾难风险:死亡率
灾难风险:经济损失
东亚地区损失最大
13
城市地区的灾难风险
灾难威胁
– 气候变化 – 人类干预 – 环境退化
脆弱性
– 城市贫困人口 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 低效的城市管理
东亚地区的活动和项目举例:
21
世界银行 灾害风险管理(DRM)
世界银行支持的灾害风险管理涉及灾害整个过程的脆 弱性,包括风险识别、减灾、灾后重建及恢复。
灾害风险管理政策的四个核心: a.加强机构能力,特别关注脆弱的和冲突后国家 b.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灾难的能力 c.可持续的应急准备、响应和恢复 d.发展重大灾害风险融资框架
城市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世界银行系列课程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
Federica Ranghieri, 王沈华 世界银行
大纲
• 城市和气候变化: 城市的脆弱性,采取行动 的必要性
•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和世界银行的 应对
• 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以宁波为例 • 一些思考
城市和气候变化: 城市的脆弱性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8
东亚地区 容易遭受多种自然灾难 2005年世界银行热点地区研究
在东亚, 像雅 加达和马尼 拉这样的城 市更容易遭 多种气候灾 难,而且有 必要在城市 规划中考虑 气候灾难的 因素
9
Source: World Bank, 2005.
洪水和干旱发生的频率在上升
90% 的灾难 70% 的伤亡人数 75的经济损失
灾害风险管理 (1)
•理解脆弱性和风险是规划和 管理的必要条件
•灾难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高 – 在信息和知识上的投资:在气 象系统上的每100欧元投资至 少降低了200欧元的损失
灾害风险管理(2)
早期预警和应急预案 相结合可以减少人员 伤亡.
和水文气象相关的灾 难带来的伤亡人数在 减少
Millions of casualties per deca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