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六六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六六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教案六(6)班主题班会班会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班会时间:12月11日参加人数:全班主持人甲:我们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带领下,应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广泛开展了“雏鹰行动”、“手拉手”、“养成道德好习惯”、“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坚持用正确的思想启迪少先队员,用科学的知识充实少先队员,用生动的实践锻炼少先队员,用先进的典型激励少先队员,为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人乙:我们广大少年儿童在星星火炬的旗帜下,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以自己的行动为红领巾增添了新的光彩。

实践证明,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标志。

主持人甲: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永远兴旺的希望所在。

少先队员小朋友们,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极其宏伟,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你们的人生历程将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紧紧相伴。

今天你们是天真烂漫的红领巾,明天你们将成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的生力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靠你们去实现。

希望你们从现在起,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少年,为长大以后投身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全面准备。

主持人乙:我们要坚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从小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

大家在历史课上都会了解到,爱国主义是我们国家几千年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为了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

主持人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主持人乙: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不但要学习好,还要从了解和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中,不断增强爱国情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马克思五观班会教案

马克思五观班会教案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后附各班开展活动照片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要坚持锻炼强健体魄与磨练顽强意志相统一,从小积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本钱。当代少年儿童都要立志成为能够迎接各种严峻挑战的勇士。要从小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增强体质,为完成学业和将来担负繁重的工作,准备好身体上的本钱。要以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为榜样,认真学习他们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从小锤炼勇敢顽强的意志品格,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 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2019年9月12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第五小学开展马克思五观教育

第五小学开展马克思五观教育

教育信息
额敏县第五小学主办2014年9月2日
第五小学开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五观”教育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突出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实。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树立和谐民族观。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相适应。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达成各民族对中华文华的共识和认同。

(五)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五观”为指导,五观像人的五个手指一样,缺一不开。

责责任任编编辑辑::库库拉拉加加尔尔 编编辑辑::孜孜拜拜拉拉 录录入入::孜孜拜拜拉拉。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一、历史唯物主义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生产方式、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b. 结合实际社会历史,分析历史事件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和局限。

4. 检验方式:撰写论文,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和限制。

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等,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范畴和方法。

b.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练习辩证思维的技巧。

4. 检验方式:组织学术讨论或写作,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在分析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和局限。

三、实践观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实践观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议会制度的历史》等,了解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b. 结合社会实践,分析实践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4. 检验方式:实践调研或写作,总结实践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四、阶级斗争观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阶级斗争观的基本原理,掌握阶级斗争的实质和规律。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了解阶级斗争观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TOTOYA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TOTOYA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历史,尊重历史。
在历史观上,要尊重历史,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维护 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要确立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和 主体观念,尊重人民及其创造。(四个尊重) 要加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教育。 了解过去的历史,了解过去各民族共 同创造的历史是最重要的。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必须了解并实践中华民族 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就是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 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具体说来包括十个方面 必须坚持宗教工作的四条原则----公民信仰 宗教自由(说明人员、教种);独立办教(国外势 力不得干涉);政教分离(不得干预国政);国家 保护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与爱国P148) 要正确区分划清宗教活动与民族风俗习惯的 界限----念经拜佛、祈祷、礼拜、封斋(宗教活动) 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节、 禁忌(风尚习俗)。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 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凡是违背国家宪法、 法律、政策和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宗教事务管理法规、 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都属于非法宗教活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祖国观) -----党关于国家的性质、职能、宪法、 国家机构设定、国家结构形式、国家专 政机器的架构及运转、国体政体及国家 制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
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问题是要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打击和维护的力度都要加大; ……

洋大曼乡中心小学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习计划

洋大曼乡中心小学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习计划

洋大曼乡中心小学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习计划洋大曼乡中心小学洋大曼乡中心小学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学习计划为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和加强民族团结及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讲话精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教师,使中央的重要文件、讲话精神和自治区、有关会议精神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落实到行动上,有力地推动“五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领导1、为确保“五观”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五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麦麦提伊敏木太力甫副组长:库尔班古丽买买提成员:帕提古丽阿皮孜邱良比拉力阿依古丽吐尔孙二、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开展“五观”教育活动,做为党支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全体党员提高认识。

“五观”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和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的需要,必须站在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信教,不参与宗教活动,全体党员在这方面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群众的表率。

三、开展“五观”教育活动1、认真开展“五观”教育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了解新疆的历史以及民族宗教的发展演变史。

正确认识民族分裂活动的深刻历史根源,正确认识当前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尖锐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增强政治的坚定性和敏锐性,辨明是非,分清敌我,自觉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自觉抵制和坚决反对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毫不动摇地与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思想上筑起“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坚固防线。

2、邀请相关老师来校对教职工进行“五观”学习辅导讲座,更进一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认识。

3、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思品课、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五观”知识的教育。

4、召开“五观”教育学习座谈会,并写体会。

5、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四年级以上)开展有关“五观”知识测试。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观教案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观教案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
观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五观之民族观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通过学习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维护化作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今天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和睦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总是朝着相互依存、团结互助方向发展的.但是,由于受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当中,有少部分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族观。

二、回顾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三、教师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学习了解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特别是党中央对新疆的惠民政策。

讲解民族团结模范的故事。

大爱无疆爱心妈妈阿尼帕
五、教师小结:
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作为学生要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就要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 为谁学 为什么学 怎样学 主题班会课教案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 为谁学 为什么学 怎样学 主题班会课教案

主题班会课教案: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意义。

2.引导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一、活动目的: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4、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二、班会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二)五个认同:1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2.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 2019 年 9 月 12 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 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2019年9月12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教案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教案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教案阿尕尔森镇中学主题班会召开记录表时间主题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班级班主任八年级班杜玉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涵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具体内容教案一: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内容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

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二:五个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了新疆,共同为创造一体多元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共同维护了边疆稳固、国家统一、民具体内容教族团结,共同铸造了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共同凝聚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要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

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案现。

要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进一步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宣传月开展民族教育
主持人:刘洪科
授课人:孙秀芬
时间:9月7日
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全体职工
地点:基建运修处会议室
授课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马克思的“五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
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从来就不
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

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

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

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

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

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与上层。

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

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

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
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这一点亦显而易见。

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 ,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 ,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

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

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

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 ,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

先进文化是鲜活的
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