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安的开挂人生:李安的成功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演李安的开挂人生:李安的成功之道
一、两个奖的机缘
出道不早也不顺的李安已经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以及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斯皮尔伯伯童年时爸爸送了他一台八毫米摄影机,从此这个小孩子就走上了电影不归路,一条道走到辉煌。李安不像斯伯那样少年天才,所以他更具励志感。父子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一般,考试屡次不过,跟我们小镇文艺青年的成长是多么相似。
有人说,李安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特殊的背景,脚踏东西方,打通了中西文化的任督二脉,这我同意。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李安获奖后深情感谢台湾,台北101大厦顶端的大屏幕打上了大大的两个字:李安。这是李安与台湾彼此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李安,是华人的骄傲,更是台湾之子。在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李安写道:拍《推手》前我山穷水尽,存折只剩四十三块美金。这时小儿子石头出生,“新闻局”优良剧本甄选,我得了两个奖。第一名《推手》,第二名《喜宴》,四十万加二十万,奖金共六十万。
如果要总结一条李安成功的最大原因,我愿意归结于台湾文化对他的哺育,以及当年台湾“新闻局”给他的这两个改变命运的奖项。正是这两个奖,直接将李安从厨房中解放出来,开启了他真正的电影旅程。
美国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说:要想拍电影,你必须先
拍一部电影。这就是电影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最大的悖论。许多优秀电影青年的梦想,被这个悖论死死地卡住,直至他们伤心地离开。
因为他们没钱拍他们的第一部敲门砖电影,没有可能让世界看到他们真正的电影才华。如果没有台湾“新闻局”对青年电影人的选拔扶持制度,李安或将永远被埋没于厨房。一粒优良的电影种子,遇到合适的土壤,合适的机缘,便生根发芽,长成了大树。这就是李安的故事。那一声谢谢,是绿叶对根质朴的情义。
二、坚持不懈、永远学习的心态
张艺谋在64届威尼斯影展上曾这样评价他:“像李安那样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个人。”李安此次得奖后,美联社发表述评称:“李安在奥斯卡上的成绩,没有哪位著名的亚洲导演可以匹敌,包括电影事业持续了50年的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
但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导演有着一份怎样的坚持——在“家庭主夫”生涯中,李安在每天做完家务的空隙海量阅读和看片,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模式,构想剧本。琐碎的家务让他高强度地深入了生活,于是6年之后,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
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细节,有了他独特的把中美两种文化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事业一天天有了起色,但李安对作品的要求却丝毫没有放松——拍摄《少年派》时,56岁的李安为了拍片在水下取景,亲自学习潜水并考取了潜水执照。这一事迹引得“派迷”们激动不已:“励志帝啊!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就连李开复也在微博上评论说:“没有一万小时磨炼,不可能成为大师。”
(桂平李剑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