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第二单元教案.doc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牛求实精神。
培养学牛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离子键。
教学难点: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归纳等教学过程: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
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不是!如氢原子和氟原子在常温下相遇能形成氟化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氨原子在同一条件下就不发生化学反应。
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进行组合,有的不能,这说明在能组合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的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和新的物质。
而原子和原子组合时,相邻的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我们又称其为化学键,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化学键: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
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离子键你知道吗?P122Na+Cl2====2NaCl Mg + Cl2 == MgCl2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
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在上述条件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和钠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氯化钠分子。
我们从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上入手分析。
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使自己的结构变成什么样的结构的倾向?稳定结构。
什么是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K层为最外层时是2个电子。
它们通常通过什么方式来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酸碱中性试验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
3.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的操作技能;
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试验的基本原理;
2.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难点: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2. 酸碱中性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 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引入酸碱中性试验的背景和意义。
二、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酸碱指示剂等;
2. 进行酸碱中性试验:将不同酸碱溶液滴入试管中,并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实验总结
1. 总结酸碱中性试验的特点和规律;
2. 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机理;
3. 提出可能的实验设计和延伸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2. 阅读相关教材章节,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强调重要概念,澄清可能存在的疑惑。
【教案结束】。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
高中化学教案苏教版全册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全册学年:高中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基本化学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分析化学:通过实验和反应方程式的推导,学习溶液浓度计算和酸碱中和反应。
2. 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3. 物理化学:学习热力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4. 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介绍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学习化学键的种类和形式,探讨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讨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4. 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
教学辅助工具:1.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验视频。
3. 化学模型和展示板。
评价方式:1. 随堂测验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和学习笔记,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和综合性学习成绩,评估学生对化学全册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反思: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祝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有机分子的结构、碳原子的化学键及其分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教学难点:有机分子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
学科。
2.讲解碳原子的特性和化学键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碳原子的四价性和单、双、三键的特点。
3.介绍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分子的饱和与不饱和以及环状结构等概念。
三、实践(20分钟)
1.老师出示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和命名练习。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反应规律。
四、训练(15分钟)
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答题练习。
2.指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让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和命名规则也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知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教案汇编【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目录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1)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四步教学法教案 (6)专题一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四步教学法教案 (11)专题一第二单元共价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16)专题一第二单元离子键四步教学法教案 (20)专题一第三单元同分异构现象四步教学法教案 (25)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四步教学法教案 (29)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四步教学法教案 (34)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39 专题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二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44 专题二第三单元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49)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转化能电能四步教学法教案 (54)专题二第三单元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59)专题二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四步教学法教案 (6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甲烷天然气的利用.69 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1课时) (74)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石油的炼制乙烯(第2课时) (79)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四步教学法教案年级组别高一化学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一单元元素周表及其应用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核电荷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所在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ⅣA ~ⅦA族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8-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的绝对值。
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非常棒(一线教师整理) - 副本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整体设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简单的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其元素种类。
2.过程与方法本课时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及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的结构,即原子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围绕原子做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由核内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一个原子可以表示为X AZ 的形式。
【提问】1.请说出在X AZ 这个表达式中各字母的含义。
2.说出字母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3.请说出X AZ 表达的含义。
[回答]1.X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2.等式关系(1)Z=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A=质子数+中子数3.表示一个质子数为Z ,中子数为(A-Z )的X 元素的原子。
导入新课[分析]从微观角度看世界,物质是由原子、离子、分子甚至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提问】如果已知该微粒是一个带B 个电荷的离子(B 为正值表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B 为负值表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用B AZ X 表示该离子,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否还是Z ?[结论]不是。
原子失去电子转变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转变为阴离子,质子数不变,核外电子数目改变。
[评价]学生的回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还为Z 。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搞清楚由原子变成离子是有电子的得到和失去的。
搞清楚这个问题也可以为下面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打好基础。
[练习] 请计算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多少? [解答]11Na +、16S 2-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0、18。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内容: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能够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怎样用化学符号和式表示化学物质。
2. 怎样区分原子、分子和离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2. 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物质的结构。
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引入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讲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3. 示范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2. 在黑板上进行化学符号和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符号和式的含义。
四、拓展(1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际应用,深入了解分子的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阅读相关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结构展开,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掌握化学符号和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微粒质量/kg 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C-27-19质子 1.673×10 1.007 +1.602×10-27中子 1.675×10 1.008 0-31-19电子9.109×10 1/1836 -1.602×10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31?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kg?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8氢核外电子2.2×10m/s-2-10?乒乓球半径:4×10m;原子半径:n×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晶格常数以及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等知识。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晶格常数及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的分辨。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教材、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化合物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2.讲解: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晶体的性质,比较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差异。
4.讨论:分组讨论晶格常数和晶体结构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6.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晶体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合物的结构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结构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备课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二
备课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数据的处理和表述等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了解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并能够正确处理和表述实验数据。
重点难点: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物质、科研文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化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介绍: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技能,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等内容。
三、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体验实验过程。
四、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五、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化学必修2教案蔡本松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会考考纲: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问题解决: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2.进行新课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①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31kg②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氢核外电子2.2×108m/s③乒乓球半径:4×10-2m;原子半径:n×10-10m结论:电子运动的特征是:电子质量,运动速度,运动空间范围。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作高速运动。
【文档】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全套苏教版24
第2单元课时5蛋白质氨基酸教课方案一、学习目标1.在糖类到蛋白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从表层到内部,从维持生命到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复杂、柔弱,激发学生尊敬生命、热爱生命。
2.在实验中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并联合生活实质理解其应用,培育学生学致使用的科学精神。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蛋白质的特色反响、辨析盐析与变性过程。
三、设计思路抓住蛋白质、氨基酸是生命基础物质这一契机,在学生采集与蛋白质、氨基酸等有关的生命物质的过程中,充足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针对易于理解的有关知识,可由“学生教师”解说,既调换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又培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课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油脂和糖类,今日我们持续来研究蛋白质和氨基酸。
[投影]蛋白质的存在:(PPT2,3,4,5)细胞: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肌肉皮肤蛋白质动物发、毛蹄角[自主学习1]蛋白质植的应物用:并种填子空中(具PPT6有丰,富7的,8蛋)白质蛋白质对人类的营养作用及其原理: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是人类必要的营养物质,成年人每日大概要摄入蛋白质,才能知足生理需要,保证身体健康。
人们从食品中摄入的蛋白质,在胃液中的和胰液中的的作用下,经过水解生成。
氨基酸被人体汲取后,从头联合成人体所需的各样蛋白质。
人体内各样组织的蛋白质也是不停地分解,最后主要生成,排出体外。
[研究实验]学生疏组做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73页的[实验1]和[实2],研究蛋白验质的性质。
并填写以下“表3-7蛋白质的性质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再加蒸馏水加稀硫酸,再加蒸馏水蛋白加硫酸铜溶液,质溶再加蒸馏水液加甲醛溶液,再加蒸馏水加热,再加蒸馏水[问题研究]经过上述实验,你对蛋白质的性质有什么认识?[自主学习2](PPT9,10,11,12)鸡蛋白、大豆蛋白等蛋白质水,在这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浓的溶液[如(NH4)2SO4溶液、Na2SO4溶液等],可使蛋白质的降低而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B.2Q1+Q2<4Q3C.Q1+Q2<Q3D.Q1+Q2=Q3(4)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1)原电池(重点)A. 概念:B. 工作原理: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a. 负极反应:X-ne=Xn-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B. 金属腐蚀的防护: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
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
(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c. 电化学保护法: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A. 干电池(锌锰电池)a. 负极:Zn -2e - =Zn 2+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B. 充电电池a. 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放电时电极反应:负极:Pb + SO42--2e-=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 2e-=PbSO4 + 2H2O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
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负极:2H2 + 4OH- - 4e- → 4H2O正极:O2 + 2H2O + 4e- → 4OH-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B. 计算(重点)a. 简单计算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B. 外因: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3)化学反应的限度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D )A. 只存在于氧气中B. 只存在于O2和SO3中C. 只存在于SO2和SO3中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DE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v正> v逆正向v正.< v逆逆向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反之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烷烃CnH2n+2 饱和链烃烃烯烃CnH2n(n≥2) 存在C=C炔烃CnH2n-2(n≥2) 存在C≡C芳香烃:苯的同系物CnH2n-6(n≥6)(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和环状的有机化合物;3. 同分异构现象(2) 有机物:多数含碳的化合物(3) 烃:只含C、H元素的化合物第一节甲烷1、甲烷的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2、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1)可燃性(2)取代反应(3)高温分解CH3Cl气体CH2Cl2液体CHCl3(氯仿) CCl43、用途:很好的燃料;制取H2、炭黑、氯仿等。
4、实验: 将充满CH4和Cl2(体积比为1:4)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经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试管内气体颜色_______,管内液面_______,试管内壁有________出现;取出试管,往管内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看到有______生成(均填现象).CCl4俗称______,密度比水__第二节烷烃1、烷烃:(1)结构特点:烃的分子里碳以单键连接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
(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简单命名法: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示系统命名法:1)找主链-----最长碳链;2)编号码-----最近支链3)写名称-----先简后繁CH(CH3)2CH(C2H5)C(CH3)3的名称是______名称2,3,3-三甲基-2-乙基丁烷是否正确(3)烷烃的通性:①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状态由气,液到固态(4碳原子或以下的是气态)同分异构体熔沸点: 越正越高②常温时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KMnO4溶液等起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