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矿地质概况
屯留矿井供水水源地评价
屯留矿井供水水源地评价李旭红摘 要:在矿井基建及初期生产过程中,供给水量常常成为完成各种工程量的制约因素。
通过对该区块历年地质勘察工作的综合分析,对奥陶系灰岩层的供水水文地质状况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水源地,水质,水量,评价中图分类号:TU991.11文献标识码:A1 概述屯留矿井地处长治市屯留县及襄垣县境内,位于潞安矿区中西部,井田南北长约16km,东西宽10km,面积约160km2,是正在投资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新井,设计年产600万t,从井筒动工起,工程用水及一期投产后,生产用水就成为该矿的主要问题。
该井田广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北西部边缘为高原丘陵地带,冲沟发育,仅沟底有零星基岩露头,南部地形平缓,发育的煤系地层从上至下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层、二叠系岩层、石炭及奥陶系岩层。
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可作为水源目的主要是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矿区内现探明的埋深最大为797m,最小为512m,钻探揭穿的峰峰组灰岩厚度最大为205m,最小为195m,平均198.8m,最近测得奥灰水位为+650m。
从钻孔描述看在距奥灰顶层面60m~110m左右,裂隙发育,能见到串珠状小溶孔。
另外,作为浅水含水层的基岩风化带及第四系覆盖层,在屯留矿区内发育厚度不均。
第四系厚度在0.00m~139.48m,平均45m,中间含流砂层,区内漏水钻孔占总钻孔的15.6%,风化基岩中裂隙发育深度一般在50m ~70m之间,漏涌水钻孔占总钻孔5.0%。
在1994年主井勘探时,进行风化基岩抽水试验,该点浅水位埋深位22m,在最大降深为57.03m时,该点的涌水量可达到16m3/d。
但该层位因厚度变化及风化基岩上裂隙发育深度变化比较大,且浅水位变化也大,其蓄水量变化也会增大,供水量远不能满足将来矿区生产生活所需水量,因此,奥灰含水层就成为主供水源目的层。
3 矿区奥灰含水层供水条件分析屯留矿区在水文地质区域划分上居于辛安泉流域,矿区所在区块北以文王山地垒为界,南至二岗山断层。
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
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山西·潞安·屯留二00六年十二月序言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是一个设计能力为a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部中段,距长治市35km,行政区划属山西省屯留县所辖。
矿井的设计由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承担,2002年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7月一期工程完工试运转,预计2008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屯留矿井是高瓦斯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矿压大,地质构造多,煤质松软,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现采3#煤层平均厚,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承压开采。
屯留矿主副井提升设备引进德国SIEMAG、SIEMENS和ABB公司摩擦轮提升机。
主运输采用调频控制皮带机,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电机车加无轨胶轮车方案。
采掘设备均采用国内知名厂家的先进技术产品,装备和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针对屯留矿特点,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屯留矿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以新矿井、新模式、新技术、严管理来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随着矿井向生产矿井的过渡,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们按照本质安全型矿井标准要求,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制度下发后,各单位要认真学习,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二00六年十二月《屯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编辑人员(第二版)主编:刘峰卫惠忠副主编:张和平董经存闫波刘东伟赵新华霍灵军冯卫星申玲晓执行主编:李嘉敏张国伟责任编审:崔根伟郗福锁韩强郭峰郭继荣段建廷田彦武李安红李达峰侯江斌赵红恩王海清目录1、安全目标管理制度……………………………………………………2、安全奖惩制度…………………………………………………………3、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4、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5、安全监督检查制度……………………………………………………6、安全会议制度…………………………………………………………7、入井人员检身和出入井人员登记清点制度…………………………8、安全投入保障制度……………………………………………………9、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追查、分析)处理制度…………………11、各级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12、各级领导下井及带班管理考核制度………………………………13、安全风险抵押制度…………………………………………………14、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督检查制度……………………………………15、开工许可制度…………………………………………………………16、非正规作业(单项工程)管理办法…………………………………17、单岗作业管理制度…………………………………………………18、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19、停复产检查验收管理制度…………………………………………20、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21、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管理制度………………22、劳动组织及外用工资质审查管理制度……………………………23、安全技术措施审批管理制度………………………………………24、安全信息交流制度……………………………………………………25、安全小分队活动制度…………………………………………………26、“不放心人员”上岗排查制度………………………………………27、各级领导包保联保制度……………………………………………28、现场“四位一体”开工检查验收制度………………………………29、安全责任评估制度…………………………………………………30、安全操作管理制度…………………………………………………31、安全举报制度………………………………………………………32、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分析评估制度……………………………33、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34、安全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度…………………………………………35、新工人安全管理办法………………………………………………36、安全生产三大体系管理制度………………………………………37、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38、入井安全资格证管理制度…………………………………………39、候罐室管理制度……………………………………………………40、外来人员入井管理制度……………………………………………41、每天一次安全碰头会议制度………………………………………42、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全矿井安全检查制度………………………43、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上岗巡回检查制度…………………………44、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检查制度……………………………………45、双休日安全管理制度………………………………………………46、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47、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制度………………………………………………48、“三违”强训管理制度………………………………………………49、材料采购管理制度……………………………………………………50、材料发放管理制度……………………………………………………51、储油点消防器材管理制度……………………………………………52、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53、氧气、乙炔管理制度…………………………………………………54、放射源管理制度………………………………………………………55、火工品储存保管管理制度……………………………………………56、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57、导通编号管理制度……………………………………………………58、爆破器材管理检查制度………………………………………………59、井下火药库防火、看护制度…………………………………………60、接触爆炸物品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61、民用爆炸物品定员定量制度…………………………………………62、爆破器材运输装卸制度………………………………………………63、爆破物品使用清退制度………………………………………………64、火工品销毁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为了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目标,量化考核,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目标,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常村矿2.4Mt-a新井设计(煤田充填开采技术浅谈)
目录(一般部分)1 井田概述及地质特征 (1)1.1 井田概述 (1)1.1.1 交通位置 (1)1.1.2 矿区气候与气象 (2)1.1.3 地形与河流 (2)1.1.4 地震 (2)1.2 地质特征 (3)1.2.1 地层 (3)1.2.2 构造 (3)1.2.3 煤系及煤层 (3)1.2.4 煤质 (4)1.2.5 水文地质 (4)1.3 煤层特征 (6)1.3.1 煤层 (6)1.3.2 煤层顶底板 (8)1.3.3 煤质及工业用途 (8)1.3.4 瓦斯 (10)1.3.5 煤尘和煤的自燃倾向性 (11)1.3.6 地温 (12)2 井田境界与储量 (13)2.1 井田境界 (13)2.1.1 井田境界划分的原则 (13)2.1.2 开采界限 (13)2.1.3 井田尺寸 (13)2.2 矿井储量计算 (13)2.2.1 构造类型 (13)2.2.2 矿井工业储量 (13)2.2.3 矿井可采储量 (1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3.1 矿井工作制度 (17)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3.2.1 确定依据 (17)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7)3.2.3 矿井服务年限 (17)4 井田开拓 (19)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9)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9)4.1.2 工业场地的位置 (21)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及采采区划分 (21)4.1.4 主要开拓巷道 (21)4.1.5 矿井开拓延伸方案及阶段划分 (21)4.2 矿井基本巷道 (25)4.2.1 井筒 (25)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26)4.2.3 主要开拓巷道 (27)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5)5.1 煤层地质特征 (35)5.1.1 带区位置 (35)5.1.2 带区煤层特征 (35)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5)5.1.4 水文地质 (35)5.1.5 地质构造 (36)5.1.6 地表情况 (36)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6)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6)5.2.2 带区巷道布置 (36)5.2.3 带区生产系统 (37)5.2.4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8)5.3 带区车场选型计算 (40)5.3.1 带区车场的形式 (40)5.3.2 带区车场的调车方式 (41)5.3.3 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41)6 采煤方法 (43)6.1 采煤工艺方式 (43)6.1.1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3)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3)6.1.3 确定工作面长度 (44)6.1.4 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45)6.1.5 进刀方式 (46)6.1.6 移架方式 (46)6.1.7 移运输机方式 (46)6.1.8 放煤方式 (47)6.1.9 采煤工艺 (48)6.2 设备 (49)6.2.1 液压支架 (49)6.2.2 采煤机 (51)6.2.3 工作面主运输设备 (52)6.3 顶板管理 (55)6.3.1 支护设计 (55)6.3.2 工作面顶板管理 (56)6.3.3 工作面上、下端头及出口的顶板管理 (58)6.4 劳动组织和工作面成本 (59)6.4.1 劳动组织 (59)6.4.2 工作面成本 (59)6.5 回采巷道布置 (61)6.5.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61)6.5.2 回采巷道参数 (62)7 井下运输 (67)7.1 概述 (67)7.1.1 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7)7.1.2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7)7.1.3 矿井运输系统 (68)7.2 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69)7.2.1 设备选型原则 (69)7.2.2 带区设备的选型 (69)7.2.3 带区运输能力验算 (72)8 矿井提升 (75)8.1 矿井提升概述 (75)8.2 主井提升 (75)8.2.1 箕斗 (75)8.2.2 提升机 (75)8.2.3 钢丝绳技术特征 (76)8.2.4 提升能力验算 (76)9 矿井通风及安全 (81)9.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81)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81)9.1.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81)9.1.3 带区通风系统的确定 (83)9.2 矿井风量计算 (84)9.2.1 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84)9.2.2 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86)9.2.3 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 (92)9.2.4 通风构筑物 (93)9.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4)9.3.1 计算原则 (94)9.3.2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94)9.3.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94)9.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98)9.4.1 选择主要通风机的基本原则 (98)9.4.2 通风机风压的确定 (98)9.4.3 主要通风机工况点 (101)9.4.4 主要通风机的选择及风机性能曲线 (101)9.4.5 电动机选型 (103)9.5 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104)9.5.1 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 (104)9.5.2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104)9.5.3 防水措施 (105)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07)参考文献 (109)(专题部分)煤田充填开采技术浅谈 (111)引言 (113)1 国内外煤矿充填开采的发展状况 (113)2 充填开采方法分类 (114)3 应用现状 (116)3.1 应用情况 (116)3.2 充填效果 (117)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17)4.1 存在问题 (117)4.2 发展方向 (118)4.2.1 强化规划引导,扩大充填开采技术应用区域 (118)4.2.2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充填开采理论研究和先进技术攻关 (118)4.2.3 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应用充填开采技术 (119)4.2.4 加强行业管理,引导和规范充填开采健康发展 (120)5 煤矿充填开采的意义 (120)6 结论 (121)致谢 (125)1 井田概述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述1.1.1 交通位置常村矿位于长治盆地西部,地势平坦,属于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蔬菜等。
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
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山西·潞安·屯留二00六年十二月序言潞安集团公司屯留煤矿是一个设计能力为a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部中段,距长治市35km,行政区划属山西省屯留县所辖。
矿井的设计由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承担,2002年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7月一期工程完工试运转,预计2008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屯留矿井是高瓦斯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矿压大,地质构造多,煤质松软,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现采3# 煤层平均厚,采用走向长壁综采放顶煤采煤法,承压开采。
屯留矿主副井提升设备引进德国SIEMAG、SIEMENS和ABB 公司摩擦轮提升机。
主运输采用调频控制皮带机,辅助运输采用蓄电池电机车加无轨胶轮车方案。
采掘设备均采用国内知名厂家的先进技术产品,装备和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针对屯留矿特点,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屯留矿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以新矿井、新模式、新技术、严管理来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随着矿井向生产矿井的过渡,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们按照本质安全型矿井标准要求,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制度下发后,各单位要认真学习,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二00六年十二月《屯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编辑人员(第二版)主编:刘峰卫惠忠副主编:张和平董经存闫波刘东伟赵新华霍灵军冯卫星申玲晓执行主编:李嘉敏张国伟责任编审:崔根伟郗福锁韩强郭峰郭继荣段建廷田彦武李安红李达峰侯江斌赵红恩王海清目录1、安全目标管理制度……………………………………………………2、安全奖惩制度…………………………………………………………3、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4、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5、安全监督检查制度……………………………………………………6、安全会议制度…………………………………………………………7、入井人员检身和出入井人员登记清点制度…………………………8、安全投入保障制度……………………………………………………9、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1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追查、分析)处理制度…………………11、各级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12、各级领导下井及带班管理考核制度………………………………13、安全风险抵押制度…………………………………………………14、安全质量标准化监督检查制度……………………………………15、开工许可制度…………………………………………………………16、非正规作业(单项工程)管理办法…………………………………17、单岗作业管理制度…………………………………………………18、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19、停复产检查验收管理制度…………………………………………20、各种设备设施检查维修制度………………………………………21、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管理制度………………22、劳动组织及外用工资质审查管理制度……………………………23、安全技术措施审批管理制度………………………………………24、安全信息交流制度……………………………………………………25、安全小分队活动制度…………………………………………………26、“不放心人员”上岗排查制度………………………………………27、各级领导包保联保制度……………………………………………28、现场“四位一体”开工检查验收制度………………………………29、安全责任评估制度…………………………………………………30、安全操作管理制度…………………………………………………31、安全举报制度………………………………………………………32、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分析评估制度……………………………33、矿井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制度………………………………………34、安全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度…………………………………………35、新工人安全管理办法………………………………………………36、安全生产三大体系管理制度………………………………………37、矿用设备器材使用管理制度………………………………………38、入井安全资格证管理制度…………………………………………39、候罐室管理制度……………………………………………………40、外来人员入井管理制度……………………………………………41、每天一次安全碰头会议制度………………………………………42、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全矿井安全检查制度………………………43、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上岗巡回检查制度…………………………44、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检查制度……………………………………45、双休日安全管理制度………………………………………………46、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47、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制度………………………………………………48、“三违”强训管理制度………………………………………………49、材料采购管理制度……………………………………………………50、材料发放管理制度……………………………………………………51、储油点消防器材管理制度……………………………………………52、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53、氧气、乙炔管理制度…………………………………………………54、放射源管理制度………………………………………………………55、火工品储存保管管理制度……………………………………………56、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57、导通编号管理制度……………………………………………………58、爆破器材管理检查制度………………………………………………59、井下火药库防火、看护制度…………………………………………60、接触爆炸物品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61、民用爆炸物品定员定量制度…………………………………………62、爆破器材运输装卸制度………………………………………………63、爆破物品使用清退制度………………………………………………64、火工品销毁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为了严格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目标,量化考核,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目标,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
屯留煤矿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潞安集团 >> 下属企业 >> 正文屯留煤矿简介屯留煤矿是国家发改委立项,潞安集团投资建设的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位于长治市屯留县境内。
项目包括矿井、选煤厂、铁路专用线三个单项工程,矿井及选煤厂年设计生产能力均为800万吨,总投资28.8亿元。
2001年,潞安集团领导把握煤炭市场形势,果断决策上马建设。
2002年9月30日矿井正式开工建设。
历时三年零三个月,2005年年底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各生产系统全部形成;选煤厂工程全部完成;铁路专用线全线开通。
2006年6月试采工作面开始出煤,7月开始联合试运转。
期间,工程质量认证和安全、环保、水保、消防、职业病防治等专项设施全部通过了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的现场验收;2007年5月12日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正式投产。
潞安集团屯留矿正式竣工投产,创造了特大型井工矿井建设的世界一流水平,主井系统荣获全国建筑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屯留煤矿地理位置优越,矿区公路与208、309国道相连接,可通达长邯、长晋、长太三条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与太焦、邯长线接轨,交通非常便利。
屯留煤矿是目前潞安集团现有生产矿井中开采深度最深的矿井,高瓦斯,承压开采。
井田面积160.24平方公里,可采储量6.79亿吨,主采3#煤层平均厚度6米,其煤质为中灰、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熔点灰分之贫煤,是优质的动力和化工用煤。
矿井服务年限81年。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1个主要水平开拓全井田,共布置5个立井井筒,即主立井、副立井、西回风井和阎庄进回风井。
井下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方式;辅助运输,大巷采用蓄电池电机车,上下山及顺槽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采煤方法采用大采高综采放顶煤采煤方法。
矿井及选煤厂主要设备均通过了国际招标,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工业场地占地660亩,在同规模矿井中占地最少。
矿区内不设居住区,辅助生产车间采用集中布置形式,矿井和选煤厂分列场地主干道两侧,地面建筑整体布局合理、简洁、大方,极具现代化矿山气派。
沁水煤田屯留县上莲勘查区煤炭资源评价
数为 1 0 . 9 %;太 原 组 发 育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
。 ” … … 一 一 一 … 一 ~ … Y … …
勘 查 区 内地 层 由 老 至新 为 :奥 陶 系 中统 上 马家 沟 组
作者 简介 :孔令 玉一 ( 1 9 8 7 - ) , 男, 贵州 大方人 , 毕业于 中国地质 大学 ( 武汉 ) , 本科 , 现就职于 山西省第三地 质工程勘 察院 , 主要从 事矿 产勘 查工作 。 ( 邮箱 ) 6 3 2 6 3 3 0 2 3 @q q . C O 1 T I
界新近系及第四系地层。基岩从南 东至北 西由老至新 出露 ;
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区域东 、东南地区 ,上覆 于不 同层 位
基岩之上 。
上更 新统 ( Q )、全新统 ( O )。
勘查 区位 于华北 板块 山西 地块 沁水块 坳 的中东部 ,太
行 山块隆的西 缘。总体 构造线 为北西一南 东向 ,为一倾 向南
o 1 5 。 ,断层 两侧局部 本 区大地 构造 位于华北 板块 山西地 块沁 水块拗 的 中东 西的单斜 构造 。地层倾 角一般 为 5 地段地层 倾角 大 ,最大达 4 4 。 。区内断裂 构造 主体走 向为 部 ,太行山块隆的西缘。沁水 块坳 是 吕梁一 太行块 隆最 大的 次级构造单元 。总体 呈北北东向展布。本勘 查区位 于北东 向 北 东东一南西 西向 ,从北 至南 主要有 西川断层 、文王山北 断 层 、老庄 沟南 断层 、文 王 山南断层 及 D F . 、D F : 、F 断 层。 次级构造单元——沾 尚一武乡一阳城褶皱带 内。
屯留矿陷落柱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Co l p e Co u n Dit i u i n a d G e e i n Tun i a i e la s l m sr b to n n ss i l Co lM n u
S HANGGU n - i Z AN Mi gl , HANG Yu g i一,Z e -u HANG Z - n , imi GAO Ja c e g in-h n ‘
患 。岩溶 陷落柱 有 可 能 穿 透 地 下 含 水 层 , 井 下 一 在
一
系列 S N向展布 的背 、 向斜 和 断层 。井 田基本 构造
旦被 导通 , 会 给 煤 矿生 产 造 成 不 堪 设 想 的严 重 后 形 态 与 区域 构 造一致 , 便 为一走 向 N E—S N N向西缓 倾 果 ; 可能使 其 周 围煤 炭 氧 化 , 而 失 去 可 采 价值 , 还 从
Absr t: r u h tr e — dm e so a es i x l r t n,m i y r g oo i tac Th o g h e i n i n ls im c e p o ai o ne h d o e lgcM t nay i u h a he diti ut fTu i a daa a l ss s c s t srb i o nlu Co l on Ge lg n t r wt o d to s,c mbie t h e lgc ltco c e ou in o n a i k hoe fr ain me h n s ,c me oo y a d i g o h c n ii n s o n d wih t e g oo ia e tni v l to fmi e k ntsn l om t c a im o o t o lp e c l m n c a a trsi sa d d srb in o v lp e o g d ie s ft r d to oc la s ou h r ce itc n iti uto fde eo m ntt ui e m n aey p o ucin.
屯留矿井选煤厂设计特点
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 。选煤厂 自2 0 0 3年 5月开工 ,至 2 0 05
年 1 月建成并完成联合试 运转 ,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 。 1
1 煤 质特 点
由 《 屯留井 田精 查地 质报 告》 可知 :3号煤 牌号 以贫
煤为主 ,部分为无烟煤 。煤芯煤样灰分 为 1. 9 ,挥发分 63 % 为 1 .5 ,硫 分 为 0 2 % ,发热 量 Q 为 2 . 5 Jk , 29% .9 9 3 M / g
提 高系统的可靠性。 5 )对 原煤 瓦斯 引起 足够的重视 ,在煤仓设计 中应考虑
7 动筛 车间和主厂房之间设置 了一个 1 m的原煤缓 ) 5 冲仓 ,稳定 了末 煤洗选 系统 的入 料量 ,可 以获得 好 的分选
排 瓦斯设施 ,原煤 系统考虑防爆问题 。
( 责任编辑 赵巧芝 )
维普资讯
20 年第 9月 08
煤
炭
工
程
l
l 鼍 鬣 蔫 毽镰 谶 ;
孙建利 ,郭大林
( 中煤邯郸设计工程有 限责任公 司 ,河北 邯郸
鬣
063 ) 5 0 1
摘
要 :对 大型动 力煤 选煤 厂 结合 目标 市场采 用块 、 末煤分 开入 洗 的方式 最大 限度地 满足 了
较大 的变 化 ,因此 ,原 规划 的块煤 入洗 变成全 部入 洗 。洗
溜槽根 据过煤 量的不同选用不 同的耐磨 材料 ,有铸石 、 不绣钢 等。溜槽 翻板 和插 板选 用分体式液压执行机构 。
选方式 的变化 导 致工 业场 地 略显 紧 张 ,胶带 走廊 往 返 多。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地 面工 艺布置 的特点有 :
握情况 ,电 留选煤厂煤质具有 以下特 点 : 1 )原煤 中 + 0 m大块 矸石含 量较 多 ,达 5 2 % ,属 5r a .3
屯留矿
调查屯留矿的相关生产与未来发展潞安矿业集团是山西五大煤炭企业集团之一,现有总资产634亿元,职工家属30万人(包括潞安新疆公司),子分公司75个。
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
潞安矿业集团是一个老先进企业。
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1月的潞安矿务局,曾以“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矿风享誉全国,是周恩来总理选树的全国工交战线五面红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区”,自主创新的综采放顶煤技术被誉为“潞安采煤法”,引领了世界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潮流。
潞安矿业集团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7098万吨,同比增长29%;营业收入一年内增长93%,达到850亿元,翻了近一番;实现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20%;资产总额1000亿元,同比增长58.9%;潞安矿业集团以建设亿吨级煤炭集团为目标,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建设数字化矿井,巩固提升潞安集约高效优势。
实现了“老矿井减人提效,新矿井集约高效”。
二是实施跨疆域发展,为“百年潞安”储备资源基础。
目前,已形成潞安本部、武夏、忻州、临汾、晋中、潞安新疆六大矿区,煤炭总储量达到435.6亿吨,按照亿吨级生产能力,可稳定生产200年以上,为打造“百年潞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屯留煤矿是国家发改委立项、潞安集团投资建设的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一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矿区及矿井的地理屯留矿直线距离省会太原170KM,距离河南省会郑州200KM,距离区内主要工业城市邯郸150KM,焦作140KM。
屯留煤矿地理位置优越,矿区公路208,309国道相连接,可通达长邯,长晋,长太三条高速公路。
铁路专用线与太焦,长邯线相互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地质特煤质主要为中灰,特低硫,低磷,低磷,高发热量,高熔点灰发之贫煤,是优质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二、井田范围、储量、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年产量为800万t的屯留煤矿是国家和山西省发展新型煤炭工业和煤化工产业的重点工程,井田面积160.24平方公里,可采储量6.79亿吨。
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水源地最佳方案的选择
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水源地最佳方案的选择
张四伟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06(016)006
【摘要】介绍了潞安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根据井田范围内煤田精查地质报告和潞安矿区供水水源勘探资料,结合区域及井田内水文地质构造条件,确定了经济适用的供水水源地.
【总页数】2页(P283-284)
【作者】张四伟
【作者单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阳煤矿,山西孝义,03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P33
【相关文献】
1.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构造特征 [J], 田志强
2.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水源地最佳方案的选择 [J], 吴慧芳
3.山西省潞安矿务局屯留井田水源地最佳方案的选择 [J], 吴明云
4.探析彬长矿区胡家河井田供水水源地最佳方案 [J], 穆智敏
5.潞安矿区屯留井田断裂构造研究 [J], 曹代勇;吴国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屯留煤矿北一采区N1201工作面系统优化研究
每隔 4 6 掘一 贯 眼 , 作 面推进 至 贯眼 时将 其 0~ 0m 工
打开 , 同时将上一个 已过贯眼进 行永久密 闭。另外 在 回风巷道沿空留巷打设木垛以保证瓦排巷有效断 面小 于 8i 。 n N 21 10 工作面当前的风量为 3 4 mn其中切 3 / i, 3 m
采区高阻力区段集 中在回风 区, 回风 区阻力就 仅 占到采 区阻 力 的 6 % , 风 区与 N 2 1工作 面 的阻 8 进 10 力 之和 占到 采 区阻力 的 3 % , 2 因此 回风 区 的降 阻 就 成 为北一 采 区通 风系 统优化 的关 键 。
一
北一 采 区 的通 风方 式 为 “ 进 两 回” 其 中轨 道 三 , 上山、 胶带 上 山 、 风 上 山为 进 风 巷 , 进 1号 回风 上 山 和 2号 回风上 山为 回风 巷 。两条 回风 上 山设计 断 面 均为 2 采 用先进 的锚 喷支 护 , 0m , 因此 回风 断 面不 是 引起 回风 区阻力 偏 高 的主要 因素 , 由于 N 2 1工 10
矿井 目前 共 布置 四个采 区 , 即南 一 采 区 、 南二 采
图 1 N 2 1工作面通风系统 10
区、 北一采 区和J -采区 , B 中央风井担负着南一采 区 和南 二采 区 的通风 任 务 、 风 井 担 负 北 一 采 区 和 北 北 二采区的通风任务。 N 21 10 工作面投产前 , 南一采 区和南二采 区是 矿 井 的 主要 采 区 , 一 采 区 布置 S2 1回采 工 作 面 南 10 ( 已接近停采 线 ) 南二 采 区布置 ¥ 15回采工作 , 20 面, 北一采区布置 N 2 1 10 安装工作面和 N 23工作 10 面的四个巷道掘进工作面, 北二采区处于开拓阶段 。
屯留矿井的设计构思
屯留矿井的设计构思
吴效良
【期刊名称】《煤矿设计》
【年(卷),期】1990(000)006
【摘要】1986年我院编制了山西省潞安矿务局屯留矿井的可行研究报告,基本情况及设计构思简介如下: 一、概述屯留矿井位于常村矿井的深部,是潞安矿务局开发的第四排井,该矿距矿务局约22km。
井田走向长15.3km,倾斜宽8.0km,面积122.4(km)~2,地质储量1185Mt(含D级储量195.1Mt),可采储量711Mt(均不包括扩展区约31(km)~2的储量〕。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吴效良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214
【相关文献】
1.屯留矿井主立井装卸载系统和井架设计特点 [J], 马萍;王梅
2.屯留矿井选煤厂设计特点 [J], 孙建利;郭大林
3.屯留矿井选煤厂工艺流程方案设计的改进建议 [J], 卫悦德
4.屯留矿井下水处理和利用的设计特点 [J], 丁天石
5.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改革矿井开拓部署:鲁班山矿井开拓系统设计构思 [J], 王世维;吴国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屯留矿地质概况
1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屯留井田位于山西省屯留、襄垣县境内,潞矿集团的西部,矿区对外交通有太(原)焦(作)铁路、邯(郸)长(治)铁路和太(原)洛(阳)公路。
太焦铁路经矿区东部由北向南通过,太焦铁路的夏店站距潞矿集团约7 km,距五阳站16 km。
以夏店站为起点距太原市约230 km,距焦作市约204 km,距邯郸市约216 km。
本矿选煤厂装车站距邯长铁路长治北站约29 km。
屯留矿井在潞矿集团西南23 km处的后庄村北,距长治市约35 km,距常村矿约11 km。
屯留县城在井田东南部6 km处,有公路通往太原、临汾、长治等市。
交通比较方便。
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
图1-1矿井交通位置1.1.2 地形地势屯留井田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长治盆地西部。
井田内广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北部西部边缘为高原丘陵地带,冲沟发育,地形复杂,仅沟底有零星基岩出露。
中部绛河由西向东流入漳泽水库,形成河谷阶地。
南部及工业场地附近地形较平缓,总体上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井田内最高点在北部的老干庄东南的白云山(+1113.1 m),最低点在屯留县南侧1 Km的绛河河滩处(+906.3 m),工业场地和东风井场地地面标高在十950~+970 m之间。
矿区主要河流为浊漳河(由南向北)、西漳河(由西向东)汇合于五阳村;井田范围内主要河流为绛河,为海河水系浊漳河的支流。
由西向东穿越井田,注入漳泽水库,其流量为0.37 m3/s~5.06 m3/s。
井田西北余吾镇北侧有一条交川河,流量为0.02 m3/s~0.17 m3/s,属季节性小河。
另外,在工业场地东北部有“七一”水库,库容量为l.07Mm3,工业场地西北有一贾庄水库。
1.1.3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 ℃,日最高气温37.4 ℃,最低气温-29.1 ℃。
年平均降水量为583.3 mm,最大917.0 mm,最小414.0 mm,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日最大降水量109.7 mm。
古城矿概况
500m3/h。矿井在建设、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防治水工作,
以避免水害的发生。
• 煤的工业用途
•
3号煤层为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高热值~特
高热值贫煤、无烟煤。可作为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无烟煤可作为合成氨用煤。3号煤层经洗选后灰分降至
6.49%~14.55%,平均9.27%,全硫含量平均为0.32%,也
灰~中灰煤。以中灰煤为主,低灰煤分布井田中部、北部及西
部。浮煤灰分(Ad)为6.49%~14.55%,平均9.27%,为低灰~
高灰煤(高炉喷吹用煤灰分分级)。
•
原煤挥发分(Vdaf)为10.56~16.83%,平均13.45%;浮煤
挥发分(Vdaf)为9.67~14.69%,平均11.87%,为特低挥发分
运量q2100th带宽b1600mm带速v56ms机长l2032m提升高度h524m装备两套提升设备其中一套提升设备选用jkmd504iiie型落地式摩擦轮矿井提升机1提升机配低速直联交流同步电动机2500kw3150v和交直交变频调速电控装置装备一对特制双层四绳罐笼一宽一窄用于升降中小型设备下放材料升降人员及提升矸石
•
总体来说,本井田开采条件优越,适宜建设
安全高效现代化特大型矿井。
• 三、设计主要特征
• 1.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8.0Mt/a。服务年限71.4a。
• 2. 井田开拓开采
• (1)井田开拓
•
矿井采用斜立混合分区开拓方式。工业场地
分开布置,主井工业场地布置在鸡鸣河北岸古城
村北侧航校以南,副井工业场地布置在鸡鸣河南
大同369 晋城386 阳泉391
•
潞安集团位列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第73位
屯留矿400万t新井 (恢复)
目录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矿区概述 (1)1.2井田地质特征 (1)1.3煤层特征 (1)2 井田开拓 (1)2.1井田境界与储量 (1)2.2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2.3 井田开拓 (3)3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 (3)3.1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3.2 采煤方法 (3)3.3回采巷道布置 (4)3.4部分井巷特征参数 (4)4 矿井通风系统拟定 (4)4.1通风系统拟定原则和要求 (4)4.2矿井通风方式的选择 (5)4.3 矿井通风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9)4.4矿井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 (11)5 带区通风 (12)5.1带区通风的要求 (12)5.2带区进、回风上山的通风系统 (12)5.3 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选择 (12)6掘进通风系统设计 (15)6.1掘进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 (15)6.2掘进通风方法选择 (15)6.3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6)6.4掘进通风设备选型 (18)6.5掘进通风技术管理和安全措施 (21)7 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21)7.1 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21)7.2 矿井风量分配 (24)7.3风速验算 (25)8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27)8.1 通风阻力的计算原则 (27)8.2 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27)8.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34)8.4 矿井通风总阻力 (36)9 矿井通风设备选型 (37)9.1矿井通风设备选型要求 (37)9.2矿井自然风压 (37)9.3 通风机选择 (38)9.4 电动机选择 (41)9.5 矿井主要通风设备要求 (42)9.6 通风附属装置及其安全技术 (42)10 矿井通风费用概算 (44)10.1吨煤通风电费 (44)10.2通风设备的折旧费和维修费 (45)10.3专用通风巷道的维护费 (45)10.4通风员工工资费用 (45)10.5吨煤通风成本 (45)11 结论 (46)12 参考文献 (46)屯留矿400万t/a新井通风设计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屯留井田位于山西省屯留、襄垣县境内,潞安矿业集团的西部距五阳站16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屯留井田位于山西省屯留、襄垣县境内,潞矿集团的西部,矿区对外交通有太(原)焦(作)铁路、邯(郸)长(治)铁路和太(原)洛(阳)公路。
太焦铁路经矿区东部由北向南通过,太焦铁路的夏店站距潞矿集团约7 km,距五阳站16 km。
以夏店站为起点距太原市约230 km,距焦作市约204 km,距邯郸市约216 km。
本矿选煤厂装车站距邯长铁路长治北站约29 km。
屯留矿井在潞矿集团西南23 km处的后庄村北,距长治市约35 km,距常村矿约11 km。
屯留县城在井田东南部6 km处,有公路通往太原、临汾、长治等市。
交通比较方便。
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
图1-1矿井交通位置1.1.2 地形地势屯留井田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长治盆地西部。
井田内广为第四系黄土覆盖。
北部西部边缘为高原丘陵地带,冲沟发育,地形复杂,仅沟底有零星基岩出露。
中部绛河由西向东流入漳泽水库,形成河谷阶地。
南部及工业场地附近地形较平缓,总体上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井田内最高点在北部的老干庄东南的白云山(+1113.1 m),最低点在屯留县南侧1 Km的绛河河滩处(+906.3 m),工业场地和东风井场地地面标高在十950~+970 m之间。
矿区主要河流为浊漳河(由南向北)、西漳河(由西向东)汇合于五阳村;井田范围内主要河流为绛河,为海河水系浊漳河的支流。
由西向东穿越井田,注入漳泽水库,其流量为0.37 m3/s~5.06 m3/s。
井田西北余吾镇北侧有一条交川河,流量为0.02 m3/s~0.17 m3/s,属季节性小河。
另外,在工业场地东北部有“七一”水库,库容量为l.07Mm3,工业场地西北有一贾庄水库。
1.1.3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 ℃,日最高气温37.4 ℃,最低气温-29.1 ℃。
年平均降水量为583.3 mm,最大917.0 mm,最小414.0 mm,雨季集中在7、8、9三个月,日最大降水量109.7 mm。
年平均蒸发量为1755.3 mm(高于降水量2.01倍);最高为1996.3 mm,最低为1502.1 mm。
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夏季风向为东南风,最大风速为17 m/s,最大风压为350 Pa。
冰冻期为每年10月末到翌年4月,最大冻土深度为0.75 m。
根据1990年国家地震局对屯留、襄垣县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划分意见,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1.1.4 煤矿发展简史潞安矿区在沁水煤田的东部边缘,解放前即有小窑开采,五十年代末国家投资大规模开发,矿区现有生产矿井共5对,总规模为11.2 Mt/a。
1988年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0 Mt,已跨入千万吨级大型矿区行列。
1991年潞安矿务局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1.1.5 矿区所在地的经济概况潞矿集团为我国煤炭工业的重要企业,地处山西省长治市。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
全市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4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000 m,最高处2453 m。
现长治市辖十三县、区(长治、潞城、屯留,长子、壶关、平顺、黎城、武乡、襄垣、沁县、沁源县、城区、郊区),人口31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1万人。
长治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市耕地面积456万亩,其中水地面积100.2万亩;全市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585万亩;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场271万亩。
长治地下矿藏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多种,其中预测煤炭埋藏量为906亿吨,已探明储量346亿吨。
长治工业基础较好,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轻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门类有:煤炭、电力、治金、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等;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电力、钢材、焦炭、水泥、轴承、洗衣机、锻压设备、中药制剂、生化药品、防爆电器、健身器械、锯条、化肥、铁合金、生铁等。
2001年,长治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8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0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58亿元。
财政总收入17.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244元。
1.1.6 水源和电源(1)水源矿井工业用水采用井下排水处理后复用。
生活用水原准备取自常村矿井水源地奥灰水,用约10.5 km的长距离输水管送到矿井工业场地。
由于生活饮用水水源过远,目前,潞矿集团正在矿井工业场地与矿井东风井场地之间进行水源勘探,积极查明第四系底砾层及中奥陶系O2f、O2S等地层的水文情况,如其水量、水质能满足饮用水要求和标准,则优先利用其作为矿井饮用水源。
(2)电源长治地区有华北电网主力电厂——漳泽电厂一处,处于漳泽水库大坝东约2.5 km,现装机已达1000MW。
长治北有220kV变电站一座,容量2×90MV A,电压为220/110/35kV,目前以220kV线路与霍县电厂(400MW)、漳泽电厂并网,该变电站为电力系统的枢纽变电站。
矿区现有电源三处:西白兔电厂,规模(3×6+12)MW;长治电厂装机23MW;五阳矿坑口热电厂装机2×25MW。
常村矿设有110kV变电站,是矿区的一座中心变电所,电源两回引自位于常村矿井东南约3 km的辛安开闭所,两回引自五阳电厂,装置3台31.5MV A变压器,电压为110/35/6kV。
本矿井电源条件可靠。
1.2地质特征1.2.1 地质构造表 1-1井田地层特征表(1)区域地质构造潞安矿区位于沁水煤田东部中段,处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级构造单元的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曲带中段,晋获断裂带西侧。
矿区主体部分为新生代叠加的长治新裂陷,屯留井田位于新裂陷西北部。
(2)地层井田内及其外围广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仅北部及西部沟谷中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三叠系下统刘家沟地层出露。
井田内地层从新至老有第四系(Q)、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中统峰峰组(Q2f)。
其特征见表1-2。
1.2.2 井田地质构造矿区主构造线近南北,以褶曲为主,向斜紧密,背斜开阔,断裂较少,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且略有起伏;倾角3~15o。
表 1-2主要褶曲特征表井田内揭露的断层共33条,其中正断层10条,逆断层23条。
落差大于30 m的断层有9条(包括井田南、北边界断层),30~10 m的断层有20条,落差小于10 mm的有4条。
断层特征详见表1-3。
表 1-3断层特征表褶曲以北北东~南北向为主,贯穿全井田的褶曲自西向东依次有坪村向斜、余吾背斜、余吾向斜、苏村背斜及屯留向斜。
其中以西部的坪村向斜和东部的苏村背斜构成井田内煤层起伏的基本形态。
另外,还有东邓向斜和墙则背斜。
井田主要褶曲特征见表1-3。
此外,井田内有陷落柱6个,其主要特征见表1-4。
1.2.3 水文地质(1)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特征井田内钻孔揭露的含水层为10层,其中中奥陶统峰峰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3号煤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组(Ⅳ~Ⅶ)、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层(Ⅸ)对建井和开采3号煤层有一定影响,第四系孔隙含水层(Ⅹ)对立井施工有较大影响。
其它5个含水层属弱含水层,对矿井开采影响甚微。
对矿井施工和开采有影响的5个含水层自下而上分叙如下:1)中奥陶统峰峰组O2f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Ⅰ)本含水层埋藏深度为512.21m~799.29 m,含水层厚度平均198.8 m,由灰岩、泥岩等组成。
上部60 m岩溶裂隙不发育,下部有串珠状小溶孔;但连通性差。
结合区域和井田资料分析,井田内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弱,水循环交替滞缓,地下水滞流或迳流不畅,但因受构造影响,局部有富水的可能。
井田内奥灰延深孔除701号孔因发生孔内事故外,其余见明显含水层的钻孔水位标高均与区域水位标高一致(+600 m)而未见明显含水层的钻孔则水位标高差异较大,详见表1-5。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水层组(Ⅳ~Ⅶ)本含水层组为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组,包括K7(Ⅵ)、3号煤层顶板(Ⅶ)及K8砂岩裂隙含水层,厚4.47~34.31 m,平均22.23 m,岩性以中、细粒砂岩为主,该含水层是3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
根据抽水试验及邻矿排水资料,该含水层富水性弱。
表 1-5有关钻孔奥灰水静水位标高表3)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层(Ⅸ)由于基岩风化程度受构造、岩性、埋藏深度及气侯等条件的影响,其富水性差异较大,裂隙发育程度也不同,厚度一般为50~70 m,沿绛河两岸可达150 m,由于被第四系覆盖,此含水层局部具承压性,局部地段直接与第四系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或出露地表,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
邻近的常村矿井,井筒施工至本含水层时,涌水量达278 m3/h。
4)第四系孔隙含水层(Ⅹ)除井田北部基岩裸露区外广泛分布,由北到南逐渐加厚,最大厚度达139.48 m,平均44.53 m,由粘土、砂质粘土及粗~粉砂及砂砾组成。
富水性由砂、砾层发育程度而定,井田内水位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
(2)井田内主要隔水层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底部及中统本溪组隔水层由泥岩、铝质泥岩、铁质泥岩及局部夹砂岩透镜体组成、透水性差,厚度为8.32~44.45 m,平均20.76 m。
不整合于峰峰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之上,阻隔其与上覆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2)二叠系砂岩含水层层间隔水层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单层厚度为0.50~17.22 m,透水性差,呈层状分布于各含水层之间,形成平行复合结构。
(3)断层及陷落柱的导水性断层井田内主要断层有北边界文王山南正断层,南边界西魏正断层及其附近东贾、F24、F25正断层,对初期开采无影响。
井田北中部有余吾、前苏村逆断层,断距分别为10~98 m和46 m,经抽水试验,均显现隔水性质,但由于抽水试验位置有局限性,不排除该断层局部导水的可能性。
(4)含水层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井田内除二叠、三叠系有零星出露外,其余均被第四系覆盖。
第四系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其次是与下伏基岩风化带的相互补给,在河谷中以泉的形式排泄。
基岩风化带含水层,主要接受第四系及大气降水的补给,在井田中南部第四系覆盖区具有一定承压性,沿绛河两岸可自流。
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山西组、太原组含水层。
井田内均无出露,补给条件差,且与上覆风化带、第四系含水层,下伏奥陶系中统岩溶裂隙含水层均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相隔,含水层组中夹数层隔水层形成平行复合结构,若无构造沟通或未遭受破坏,则各含水层相对独立,水力联系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