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应用举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德教育的启示
1.道德危机
社会价值观念变迁——新旧交替 道德教育不得要领 ——灌输式 ——知行脱节
2.道德认知神经科学
方法:脑损伤病人行为观测与正常人神经功能成像
意义:教养方式 ——道德相关神经网络发育 依据或纠正——现有道德理论和研究方法 干预手段——道德行为异常
二、道德教育的启示
5.精神适应性与自我调节
顶额叶脑区 PET动作假想范式实验——观点采择 不同动作身体图片—想象是他本人或另一个体 发现:前额叶皮层中部,后部扣带回和额极
一、共情与精神障碍
6.共情障碍与精神疾病
反社会人格障碍: 对他人情绪特别是对恐惧和悲伤感受能力的下降 孤独症: 观点采择能力(认知共情)缺陷,情绪共情正常 精神分裂人格障碍: 思维障碍、情感淡漠、妄想 威廉姆斯综合症: 情绪共情过度发达,认知共情不足。
镜像神经元(知觉–动作模型) 他人某种活动和自身该活动—激活相似脑区 实验:自己/他人手指 VS 假肢—疼痛相关脑区 诱发程度和部位:爱人疼痛刺激实验 共情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 情感性质相关脑区 VS 感觉性质相关脑区
一、共情与神经障碍
4.自我–他人意识
共情成长关键:自我意识—自我 OR 他人。 各脑区相互作用,右半球主导。
一、共情与精神障碍
1.共情的含义:“感同身受
”
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
2.共情的神经基础
动作知觉和情绪分享系统——诱发体验 自我–他人意识系统——情绪根源在自己 精神调控系统 ——整体调节和意识控制
Baidu Nhomakorabea
一、共情与精神障碍
3.知觉–动作模型与情绪分享
表征共享→表征同形→共情—进化产物
结论:单纯的认知理性不足以构成道德认知
二、道德教育的启示
6.三位一体伦理理论(TET)概述
爬行脑(原始)-情绪脑(主导)-新皮层(理性) 情绪边缘系统——“好”“坏”评价→认知
三套伦理系统: 安全伦理:个体生存或生存空间拓展-爬行脑 亲密伦理: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情绪脑 理性伦理: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新皮层 最高品德必要条件:安全伦理处于平静 亲密伦理和理性伦理系统运转正常
评述:道德伦理生物学的起源-强调直觉和情绪
二、道德教育的启示
6.TET理论应用
儿童道德培养(基本要求): 安全依恋关系-对于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 整合的伦理教育体系: 师生关系-班级氛围 道德专家培养法:知识、技能、直觉 自省自律 回到社会——真正的归宿和最大的课堂
3.道德器官
道德相关脑区: 前额叶前部、背外侧前额叶、腹内侧前额叶等 纺锤状神经细胞——人类特有神经细胞 道德需要认知与情绪的参与
4.皮亚杰与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理论:强调认知 理性—情绪冲突模型:理性思考VS本能冲动 即:理性区域VS情绪区域
二、道德教育的启示
5.道德与理性
最后通牒游戏:两人分钱——对方主导 接受不公平——理性(少数人) 拒绝不公平——情绪(寻求公平) 道德直觉:快速的、自动化的社会—情绪加工 伪善:不对称道德评判 伪善消失:认知任务——资源占用 说明:伪善是由于理性压制直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