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数据库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数据库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98674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6.png)
数据库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介绍
此报告描述了我们对数据库的性能测试。
该测试旨在评估数据库在负载下的表现。
测试环境
我们使用了以下测试环境:
- 数据库:MySQL 8.0.21
- 操作系统:Windows 10
- CPU:Intel Core i5-8250U
- RAM:8GB
- 硬盘:256GB SSD
测试方法
我们使用了以下测试方法:
- 客户端:使用Python编写的自定义脚本。
- 查询:我们使用了一组具有不同类型的查询。
- 负载:我们使用了不同数量的并发用户模拟负载。
- 测试时间:我们每个测试运行时间为1小时。
测试结果
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以下是我们的结果:
- 对于100个并发用户,数据库响应时间平均为5.6秒。
- 对于200个并发用户,数据库响应时间平均为12.4秒。
- 对于500个并发用户,数据库响应时间平均为30.3秒。
结论
在我们的测试环境下,MySQL 8.0.21 的表现与预期相符。
但是,在高负载情况下,响应时间增加明显。
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优化数据库的响应时间。
推荐
我们建议:
-定期进行性能测试,以便在发现性能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 在高负载情况下,使用MySQL Clustering或Sharding来分担负载。
总结
此报告提供了我们在测试MySQL 8.0.21数据库性能方面的一些结果及建议。
我们希望该报告能够协助阁下制定出相关的策略,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370c9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7.png)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一、测试概况。
1.1 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系统在特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以便发现系统的瓶颈和性能瓶颈,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1.2 测试范围。
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性能指标的测试。
1.3 测试对象。
本次性能测试的对象为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登录、数据查询、数据提交等功能。
1.4 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为服务器配置、网络带宽等,软件环境为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
1.5 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的工具包括LoadRunner、JMeter等,用于模拟用户行为和收集性能数据。
二、测试结果。
2.1 响应时间。
在不同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分别为,轻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X秒,中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Y秒,重负载下平均响应时间为Z秒。
2.2 吞吐量。
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吞吐量为,轻负载下每秒处理A个请求,中负载下每秒处理B个请求,重负载下每秒处理C个请求。
2.3 并发用户数。
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最大并发用户数为,轻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M,中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N,重负载下最大并发用户数为O。
2.4 性能瓶颈。
经过测试发现,系统性能的瓶颈主要集中在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处理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三、测试分析。
3.1 性能优化建议。
针对性能瓶颈,提出了一系列的性能优化建议,包括数据库索引优化、缓存机制的引入、代码逻辑优化等。
3.2 测试总结。
通过本次性能测试,发现了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为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四、测试结论。
综合测试结果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系统在轻负载下表现稳定,但在重负载下存在性能瓶颈;针对性能瓶颈提出了一系列的性能优化建议;性能测试报告的编写是对性能测试工作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对系统性能的客观评价。
通过本次性能测试报告,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为系统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d7a28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e.png)
性能测试报告项目管理中心
目录
一、系统说明 (3)
二、性能需求 (3)
三、测试场景 (3)
(一)单业务场景 (3)
(二)混合场景 (3)
四、测试环境 (4)
五、测试方案 (4)
六、场景结果与分析 (4)
七、测试结论 (4)
系统说明
【编写说明】简要介绍被测试系统情况二、性能需求
三、测试场景
四、测试环境
五、测试方案
【编写说明】描述性能测试的具体方案,例如逐步增加用户数进行相关场景测试。
六、场景结果与分析
七、测试结论
【编写说明】根据业务需求或者产品需求,结合性能场景测试结果,出具性能测试结论。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9c48fb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b.png)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1.
性能测试案例
案例名称测试步骤描述预期结果
性能测试-登录(⾝
份验证)步骤1
计算性能测试并⽤
户数
确定性能测试并发
⽤户数
步骤2准备性能测试脚本
性能测试脚本准备
完成
步骤3
为性能测试准备存
量数据
准备存量数据完成步骤4
执⾏脚本,验证系
统是否满⾜性能测
试的指标:
平均响应时间<x
90%的相应时间<=x
系统满⾜性能测试
指标
步骤5
执⾏x⼩时的压⼒测
试
1. 系统满⾜性能
测试指标
2. 性能测试x⼩
时脚本没有报
错。
2.性能测试报告:
测试基本信息:测试⽬的、⽬标读者、术语定义、参考资料
测试环境描述:服务器软件/硬件环境、⽹络环境、测试⼯具、测试⼈员。
性能测试案例执⾏分析:详细描述每个案例的执⾏情况,以及对应的测试结果的分析。
测试结果综合分析以及建议:对本次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以及改进和建议
测试经验总结。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doc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doc](https://img.taocdn.com/s3/m/3926df46ec3a87c24028c4ea.png)
稳定性测试
场景描述
测试结果图表
测试结果及分析
附件
系统概况
简要描述与测试项目相关的一些背景资料,如被测系统简介,项目上线计划等。
测试目的、范围与目标
测试环境架构
性能测试环境物理架构
说明本项目性能测试环境的物理架构,可以以物理架构图的方式表示。
性能测试环境的基本配置及与生产环境资源对比
平均每秒事务 数
事务成功率
每
每 秒
平
■ ■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场
户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景
点
均
数
名 称
1
名 称2
名 称3
名 称
1
名 称2
名 称3
名 称
1
名 称2
名 称3
名 称
1
名 称2
名 称3
击
率
吞 吐 量
( 字 节/ 秒
)
各
0
个
并发用户数与后台服务器资源情况
并发
用户
CPU利用率
MEM利用率
磁盘I/O情况
测试问题及结果分析
对测试的结果及发现的性能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对测试中发现的主要性能问题及修复情况进行说明;
2、对测试中限制性指标(一般为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和交易成功率)的符合情况进行说明;
3、对测试指标的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说明;
混合场景负载测试
如果有多个混合场景,分别进行场景描述说明和测试结果数据说明,测试问题及结果分析可 合并描述。
电脑性能报告模板
![电脑性能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52d48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0.png)
电脑性能报告模板1. 硬件配置
•CPU型号:
•主板型号:
•内存容量:
•硬盘容量:
2.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版本:
•系统内核版本:
3. 性能测试
3.1 CPU性能测试
使用CPU-Z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单线程性能:
•多线程性能:
3.2 内存性能测试
使用AIDA64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内存读取速度:
•内存写入速度:
•内存拷贝速度:
•内存延迟:
3.3 硬盘性能测试
使用CrystalDiskMark进行测试,结果如下:•顺序读取速度:
•顺序写入速度:
•随机读取速度:
•随机写入速度:
3.4 显卡性能测试
使用3DMark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3DMark得分:
•图形细节得分:
•物理性能得分:
4. 结论
以上是本电脑的性能测试报告,根据测试结果分析,该电脑的总体性能表现较为优异,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使用需求。
如果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任务,建议添加更高配置的硬件组件。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7ad28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f.png)
项目代码:JT20221017文件编号:20221017XXXX公司XXXX系统性能测试报告项目阶段:项目实施撰写时间:2022年10月组织单位:修订历史记录A-增加;M-修改;D-删除目录1. 概述 (1)1.1.目的 (1)1.2.预期读者 (1)1.3.参考文档 (1)2. 业务分析及测试策略 (2)2.1.系统功能概览图 (2)2.2.系统应用架构 (3)2.3.技术架构 (4)2.4.性能测试策略分析 (5)2.5.业务系统分析 (8)2.6.性能目标 (8)3. 测试方法 (10)3.1.测试工具 (10)3.1.1. 安装及版本 (10)3.1.2. 具体场景配置 (11)3.2.测试环境设计 (13)3.2.1. 测试环境架构 (13)3.2.2. 服务器环境 (13)3.3.测试场景设计 (14)3.3.1. 登录校验 (14)3.3.2. 集中测评-查询当前测评方案下人员信息接口 (15)3.3.3. 集中测评保存 (16)4. 测试结果分析 (17)4.1登录校验 (17)4.1.1性能优化前的最好测试数据 (17)4.1.2调优后的最好性能测试数据 (18)4.2集中测评-查询当前测评方案下人员信息接口 (18)4.2.1性能优化前的最好测试数据 (19)4.2.2调优后的最好性能测试数据 (19)4.3集中测评保存 (20)4.3.1 性能优化前的最好测试数据 (20)4.3.2 调优后的最好性能测试数据 (21)5. 测试结论和建议 (21)5.1.测试数据 (21)5.2.测试结论 (21)5.3.建议 (22)1.概述1.1. 目的本次测试是针对XXXX系统进行的性能测试。
通过对需求文档的分析,以及与研发团队的多次沟通,本次性能测试主要涉及登录功能、日常测评功能和集中评测功能,主要涉及14个接口,具体如下:登录校验、获取用户信息、日常测评的待补录月份查询、获取测评周期起止日期、查看测评查询、查看测评查询测评轨迹、日常测评查询、日常测评添加测评接口、集中测评查询接口、集中测评-查询待积分方案id接口、集中测评-查询当前测评方案下人员信息接口、集中测评-查询选评人接口、集中测评-选评人状态更新接口和集中测评保存等14个接口。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模板概要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模板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6396fd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0d.png)
XX项目性能测试报告(副标题)【可选】修改记录目录1 引言 (1)1.1 目标与范围 (1)1.1.1 测试目标 (1)1.1.2 测试范围 (1)1.2 参考资料 (1)1.3 术语说明 (1)2 测试设计 (2)2.1 测试指标 (2)2.2 测试交易 (2)3 测试环境 (2)3.1 软硬件环境 (2)3.1.1 部署结构图 (2)3.1.2 配置清单 (2)3.2 网络环境 (3)3.3 基础数据环境 (3)4 测试执行情况 (3)4.1 测试轮次 (3)4.2 测试场景 (3)4.3 问题记录 (3)5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1 基准测试 (4)5.1.1 测试结果 (4)5.1.2 结果分析 (5)5.2 并发测试 (5)5.2.1 单业务并发测试结果 (5)5.2.2 混合并发测试结果 (6)5.2.3 结果分析 (7)5.3 稳定性测试 (7)5.3.1 测试结果 (7)5.3.2 结果分析 (9)5.4 EOD批处理测试 (9)5.4.1 日常批处理 (9)5.4.2 结息批处理 (9)5.4.3 年终批处理 (10)5.4.4 结果分析 (10)6 性能测试结论 (10)7 建议 (10)附录 (10)1 引言1.1 目标与范围1.1.1 测试目标【编写提示:描述本次系统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
】如:本次XXX系统的性能测试,主要是验证系统的健壮性和稳定性;在现有测试环境下获取相应性能指标,为确定该系统是否满足业务需求提供参考数据,同时为性能调优提供参考依据。
1.1.2 测试范围【编写提示:描述本次系统性能测试的主要范围,是所有系统还是某个系统,主要关注什么】1.2 参考资料【编写提示:描述本次系统性能测试相关需求文档、技术参考文档等。
】表X 参考资料列表1.3 术语说明【编写提示:说明该文档内有关的术语,并解释术语的英文含义。
】是指每秒钟完成的事务数,事务是事先在脚本中定义的统计单元;表1.术语表2 测试设计2.1 测试指标【编写提示:根据性能需求,列出本次性能测试指标。
测试报告模板
![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30a592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c.png)
测试报告模板第一篇:测试报告模板(概述部分)一、测试对象测试对象名称:xxxxx测试对象版本号:V1.0测试日期:20xx年xx月xx日测试人员:xxx二、测试目的本次测试旨在验证测试对象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发现和修复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其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三、测试需求1.功能测试1)测试对象的各个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2)测试对象的各个功能是否符合需求文档的规定;3)测试对象的各个功能是否能与系统的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2.性能测试1)测试对象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响应用户的请求;2)测试对象是否能在一定的负载下保持稳定的响应速度。
3.稳定性测试1)测试对象是否会出现系统崩溃或异常。
四、测试策略1.功能测试1)测试用例编写:编写测试用例并根据需求文档进行覆盖测试;2)测试用例执行:按照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并统计测试数据;3)缺陷报告:对测试中发现的各种缺陷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2.性能测试1)测试用例编写:根据性能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2)测试用例执行:执行测试用例并统计测试数据;3)测试结果分析: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并给出测试报告。
3.稳定性测试1)测试用例编写:针对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编写测试用例;2)测试用例执行:执行测试用例并进行统计;3)缺陷报告:对于测试中发现的系统崩溃或异常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
五、测试进度本次测试计划工作日共计10个工作日,具体进度如下:1.功能测试:3天2.性能测试:3天3.稳定性测试:2天4.测试报告编写:2天六、测试环境1)硬件环境:CPU xx GHz,内存 xx GB,硬盘 xx GB;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 xx,数据库 xx,浏览器 xx。
七、测试标准1)功能测试:通过率≥90%;2)性能测试:响应时间≤1秒,吞吐量≥5000个请求/分钟;3)稳定性测试:故障率≤5%。
八、测试结论在本次测试中,测试对象的各个功能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满足需求文档的规定。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d9785f0aaea998fcd220e18.png)
XXX系统性能测试报告修订历史记录1.性能测试背景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性能测试目标. (5)3.性能测试范围 (6)4.名词术语约定 (7)5.测试环境 (8)5.1生产环境系统架构 (8)5.2测试环境系统架构 (8)5.3生产环境软硬件配置 (8)5.4测试环境软硬件配置 (8)5.5负载机软硬件配置 (9)6.测试数据101.性能测试背景略2.性能测试目标基于XX 业务量的要求,评估XXX 系统能否满足性能要求。
进行配置测试,找到相对合理的配置。
对XXX 系统进行定容定量,提供规划参考。
验证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系统的容错能力,测试并找出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分析系统瓶颈风险。
3.性能测试范围通过性能测试需求调研,分析用户使用行为,对系统的用户及业务数据量作了定量分析,性能测试将主要集中在如下表业务过程中。
4.名词术语约定负载:模拟业务操作对服务器造成压力的过程。
性能测试(Performance Testing):模拟用户负载来测试系统在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指标是否满足性能要求。
负载测试(Load Testing):在一定软硬件环境下,通过不断加大负载(不同虚拟用户数)来确定在满足性能指标情况下能够承受的最大用户数。
简单来说,可以帮我们对系统进行定容定量,找出系统性能的拐点,给予生产环境规划建议。
这里的性能指标包括TPS (每秒事务数)、RT(事务平均响应时间)、CPU Using (CPU 利用率)、Mem Using(内存使用情况)等软硬件指标。
性能测试方案(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方案(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aa0ff3502020740be1e9bb2.png)
×××项目
性能测试方案(报告)
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文档修订摘要
目录
第1章概述 (2)
1.1 测试目的 (2)
1.2 适用范围 (2)
1.3 名词解释 (3)
1.3.1验证 (3)
1.3.2确认 (3)
1.3.3功能测试 (3)
1.3.4集成测试 (3)
1.3.5系统测试 (3)
1.3.6验收测试 (4)
1.4 参考资料 (4)
第2章测试需求分析 (5)
2.1 测试目的 (5)
2.2 测试对象 (5)
2.3 系统环境配置 (6)
第3章测试方法 (8)
3.1 测试准备 (8)
3.2 形成测试脚本 (10)
3.3 执行测试脚本 (10)
第4章测试场景设计 (11)
4.1 场景1 (11)
4.1.1测试目的 (11)
4.1.2测试步骤 (11)
4.1.3测试结果输出 (12)
4.1.4测试结论 (12)
第1章概述
1.1测试目的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此测试;参与人有哪些;测试时间是什么时候;项目背景等。
编写此测试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测试,确认软件是否满足产品的性能需求。
测试的依据是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此模板使用于性能测试的方案设计和测试报告记录。
]
1.2适用范围
[说明此测试的测试范围,如稳定性测试、性能测试、接口测试、流程测试等,并说明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整机性能测试报告-参考模板
![整机性能测试报告-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b5b34dc8aaea998fcd220e5c.png)
2#
备注
外观
包装/产品标志及说明
丝印清晰完整
贴纸整齐清晰
装配试验
基本电气性能(功率电流)
功率(W)
高档
中档
低档
电流(A)
高档
中档
低档
风量m3/h
高档
中档
低档
CADR值
高档
中档
低档
负离子浓度
距离出风口20cm
风速
距离出风口0cm
高档
中档
低档
距离出风口30cm
转速
高档
中档
低档
噪音(稳定运行15min)
备注:
编制
审核
审批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高档
中档
低档
加湿量(ml/h)
高档
中档
低档
安全测试(非破坏测试)
低压0.8u能正常启动并工作
合格
合格
高压1.2u能正常工作无异常
合格
合格
耐压试验
UV(紫外光)泄露值《0.01ppm
其它
正常电压运行48小时无异常
合格
合格
性能结果:
■合格,可以送样。
□不合格,建议改进后再送样。
□不作判定或其它说明。
不合格情况描述告
编号:
送样部门
样机名称
样机型号
规格
送样数量
送样日期
委托部门
送样客户
样机市场
试验说明及样品描述
样机主要
功能特点
产品外形尺寸
产品净重/毛重
额定电压频率
额定功率
适用面积
软件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软件性能测试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4fa3d6c4afe04a1b171de32.png)
文件编号版本号V1.0 页码编制人/部门审批人编制日期发放对象研发部软件性能测试报告模板文件修改控制序号版本*变化状态修改内容、页码及条款修改人批准人修改日期1 V1.0 A 初稿*变化状态:A——增加,M——修改,D——删除目录1简介 (3)1.1目的 (3)1.2名称解释 (3)2测试需求分析 (3)2.1测试目的 (3)2.2测试对象 (3)2.3系统结构 (3)2.4测试范围 (3)2.4.1测试范围 (3)2.4.2主要检测内容 (3)2.5系统环境 (3)2.5.1硬件环境 (3)2.5.2软件环境 (4)2.5.2.1测试软件产品 (4)3测试场景设计 (4)3.1场景1 (4)3.1.1测试目的 (4)3.1.2测试步骤 (4)3.1.3测试输出结果 (4)3.1.4测试结论 (5)3.2场景2 (5)3.2.1测试目的 (5)3.2.2测试步骤 (5)3.2.3测试输出结果 (5)3.2.4测试结论 (5)3.3场景3 (5)3.3.1测试目的 (5)3.3.2测试步骤 (5)3.3.3测试输出结果 (5)3.3.4测试结论 (5)3.4测试结果分析 (5)1简介1.1目的1.2名称解释性能测试运行这些测试通常要确定程序运行有多快,以便确定是否需要优化可靠性测试持续进行的性能测试,目标是发现短序列程序测试遗漏的情况…………2测试需求分析2.1测试目的2.2测试对象2.3系统结构2.4测试范围2.4.1测试范围2.4.2主要检测内容2.5系统环境说明测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2.5.1硬件环境服务器机型(配置)IP地址操作系统CPU 硬盘大小内存(G)客户端机型连接方式IP CPU 所属工作站内存2.5.2软件环境软件需求用途操作系统数据库组件2.5.2.1测试软件产品XXXXX系统2.5.2.2测试工具3测试场景设计3.1场景13.1.1测试目的3.1.2测试步骤3.1.3测试输出结果3.1.4测试结论3.2场景23.2.1测试目的3.2.2测试步骤3.2.3测试输出结果3.2.4测试结论3.3场景33.3.1测试目的3.3.2测试步骤3.3.3测试输出结果3.3.4测试结论3.4测试结果分析注意:所有斜体字部分是为了提示所写内容,在正式使用的时候需删除。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_2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_2](https://img.taocdn.com/s3/m/3bb386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8.png)
XXXX硬件性能测试报告版本号例:3010硬件平台性能测试报告v1.0文档命名:LinkTrust_SPEC_ALL_002_CN_004_RD_ZHANGZY_090312_I文档编号:2401002004I目录产品型号.软件版本号性能测试报告版本号 (1)性能测试报告 v1.0目录 (2)目录 (2)一、测试目的 (3)二、测试人员和测试时间 (3)三、测试环境描述 (3)●被测设备描述: (3)●测试仪描述: (3)四、测试项目 (4)五、测试结果 (4)1. 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吞吐量 (4)2.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延迟 (4)3.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并发TCP连接数 (5)4.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 (5)5.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HTTP-A V处理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最大吞吐量 (5)六、数据分析 (6)附录: (7)一、测试目的该项测试的目的是评估该产品(包括软硬件描述)的基础性能指标测试项目包括八个基础测试项:吞吐量、延迟、最大并发TCP连接数、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HTTP-A V处理能力和最大吞吐量,测试涵盖该设备的所有类型的网卡。
二、测试人员和测试时间●测试人员:●测试时间:三、测试环境描述●被测设备描述:●测试仪描述:测试仪型号:Avalanche2500;Reflector2500;IXIA1600或IXIA400T测试软件版本:Avalanche7.5.0.41452;IxScriptMate5.20_SP3四、测试项目1.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吞吐量2.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延迟3.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并发TCP连接数4.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5.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HTTP-A V处理能力6.最大吞吐量7.最大吞吐量稳定时长五、测试结果1.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吞吐量●被测设备配置:插入配置文件●测试仪配置:测试流方向、测试端口配置、测试时长、测试次数、其他特殊配置2.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延迟●被测设备配置:插入配置文件●测试仪配置:测试流方向、测试端口配置、延迟类型、测试时长、测试次数、其他特殊配置3.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并发TCP连接数●被测设备配置:插入配置文件●测试仪配置:客户端地址数量、服务器地址数量、页面大小、HTTP类型、其他特殊配置4.网卡型号/其他硬件变化最大TCP连接建立速率●被测设备配置:插入配置文件●测试仪配置:客户端地址数量、服务器地址数量、页面大小、HTTP类型、其他特殊配置5.最大吞吐量●被测设备配置:端口数量、端口配置、策略配置、其他特殊配置●测试仪配置:测试流方向、测试类型、测试端口配置、测试时长、测试次数、其他特殊配置6.最大吞吐稳定时长●被测设备配置:端口数量、端口配置、策略配置、其他特殊配置●测试仪配置:测试流方向、测试类型、测试端口配置、测试时长、测试次数、其他特殊配置该项测试最大时长为48小时。
全性能检测报告模板
![全性能检测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78c359c767f5acfa0c7cd68.png)
全性能检测报告模板篇一:168 性能检测报告模板篇二:X 射线机性能检测报告模板检测报告编号:QCJC-xxxxx-xxxxxx 检测项目:单位名称:检测类别:报告日期:放射诊疗设备性能检测xxxxxxxxxxxxx 状态检测20XX 年x 月x 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公司放射诊疗设备性能检测报告一. 项目基本情况1. 委托单位和检测单位委托单位:地址:邮编:负责人:联系人:电话:检测单位:地址:邮编:法人:资质证书编号:电话:2. 检测时间:20XX 年8 月7 日3. 检测项目:放射诊疗设备性能检测4. 检测和评价依据:检测方式:现场检测检测类型:状态检测(1)《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20XX年1月 (2)《医用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XX(3)《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76-20XX5. 性能检测设备6. 主要检测仪器7. 检测质量保证措施:( 1)合理选择检测项目。
( 2)检测方法和检测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实施。
( 3)每年定期在有资质的单位对检测仪器进行检定或校准,在其有效期内使用。
( 4)每次测量前后均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检测人员均经过培训上岗。
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操作。
( 5)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检测工作程序。
( 6)检测数据和报告严格实行四审三校制度。
二、检测结果:( 1 )基本情况设备名称:生产厂家:技术参数:( 2 )现场照片牙片机福建梅生65kV 、规格型号:MSD-川出厂日期:20XX年9月设备编号: 004966牙片机(3)检测结果表福建梅生MSD4D型牙片机性能检测结果三. 结论依据相关法规标准,对该单位的牙片机进行了影像质量控制指标检测,所测各项技术参数符合WS76-20XX《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的要求。
20XX 年月日检测人:审核人:签发人:签发日期:篇三:性能测试报告_模板Xxx 系统性能测试报告拟制:审核:批准:王道勇日期:日期:日期:20XX-7-81. 概述编写目的本次测试报告为xxx 系统的性能测试总结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性能测试工作,并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xxx 系统的性能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拟制:****日期:****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次测试报告为xxx系统的性能测试总结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性能测试工作,并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xxx系统的性能需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1.2.项目背景
腾讯公司为员工提供一个网上查询班车的入口,分析出哪些路线/站点比较紧张或宽松,以进行一些合理调配。
1.3.测试目标
(简要列出进行本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标)完善班车管理系统,满足腾讯内部员工的班车查询需求,满足500个用户并发访问本系统。
1.4.名词解释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
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
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预期平均响应时间:由用户提出的,希望系统在多长时间内响应。
注意,这个值并不是某一次访问的时间,而是一段时间多次访问后的平均值。
最大并发用户数:在给定的预期平均响应时间下,系统最多能支持多少个并发用户。
这个数据就是实际可以同时使用系统的用户数。
1.5.参考文档
无
2.测试环境说明
2.1.硬件配置
2.2.软件配置
2.3.测试环境组网图
数据库服务器
3.测试策略
3.1.人力资源
3.2.测试方案
(系统中需要做性能测试的功能点)
因有2500个用户的需求,根据并发用户占所有用户20%的经验原则,并发用户在500个左右,使用LoadRunner11工具测试,创建相关操作脚本,同时设计500个用户同时分别访问系统首页、班车路线、关注站点页面,设置对服务器的性能监视,长时间运行13小时后,查看各性能批标。
本测试不包括与TOF2交互。
测试过程按三个步骤进行,即单独场景压力测试、混合场景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
单独场景压力测试:针对某个功能点进行压力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是否满足用户要求的指标;
混合场景压力测试:根据实际用户操作,将多个单独的业务操作同时进行压力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是否满足用户要求的指标;
稳定性测试:选择某些业务场景对系统加载压力,持续运行一段时间,根据并发量或系统监控等来观察系统的稳定性。
3.3.测试场景
设计500个用户分别访问班车系统首页、班车路线、关注站点页面。
加压方案:每5s增加50个用户,直到增加到500个。
减压方案:每5s停止50个用户,直到全部停止。
3.4.测试用例
3.4.1.500个用户并发访问班车路线页面
3.4.2.500个用户并发访问关注站点页面
4.测试结果
4.1.测试结果摘要
4.2.用户运行情况:(附图)
4.3.错误数:(附图)
4.4.事务响应时间:(附图)
4.5.每秒点击数:(附图)
4.6.W indows资源情况:(附图)
5.测试结论
本次性能测试通过
500个用户并发访问2个页面,在13小时30分钟内的626万多次请求中,约有%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如:
提示内部服务器错误,分析这些原因应与测试用的服务器硬件配置有关,因为这边测试机器使用都是普通的PC机,在每秒一千多次的点击中,机器在某些时刻受到其他程序的响应可能处理不过来,故产生一些错误。
响应时间平滑,无大波动,2个事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在5s以内,可以接受。
每秒点击数最大为1047,最小为1018,平均值1028,波动不大,非常稳定。
服务器的CPU、内存使用率平稳,达到预期结果。
没有错误,响应时间很平滑,无大波动,是因为脚本有think time的原因。
(虽然随着用户的增加,响应时间和服务器系统资源也在增加,但是事物响应时间基本维持在左右,还可以接受。
但是错误数却很多,其中主要错误不是登录的这个事物,估计是登录的人太多,服务器处理不过来,使后面的用户不能打开网页。
用户数超过30个的时候就发生了错误。
)
(不通过。
随着用户的增加,响应时间和点击率逐渐升高,响应时间远远大于预期。
服务器的CPU 和磁盘的利用率也逐渐升高。
当用户在40个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错误。
)
随着用户的增加,每个脚本的事物响应时间成正比,说明用户越多,服务器的资源使用就越多,处理的时间就越长。
这样会急剧加重服务器负担,所以就会有错误的产生(从windows 资源图可证明)
由于测试客服机和web服务器是同一台计算机,测试的数据会有较大的偏差(测试的性能比实际的要差很多),所以应该在2台计算机进行测试。
6.遗留问题分析
无
7.附件
无
说明:
web性能测试需要记录的数据:测试时间、平均响应时间、成功次数、失败次数、web服务器CPU利用率(平均、最大)、数据库服务器CPU利用率(平均、最大)
计算公式:
成功率=成功次数/(成功次数+失败次数)
处理能力=成功次数/测试时间
最短平均响应时间=min(平均响应时间)
最高处理能力=max(处理能力)*(1-cache影响系数)
最大并发用户数=(最高处理能力-1÷(预期平均响应时间-最短平均响应时间+(1÷最高处理能力)))÷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此公式要注意各时间单位的不同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