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悟谈
(一)
常听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家讲:企业不怕缺钱,就怕缺才。这是极有见地的见解,也是一个企业到了成熟阶段的表现与标志。无疑,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缺钱,并不代表贫穷;缺才,才真称得上是贫穷。这就如同一只素有大志的鸿鹄,虽有千里之望,但由于缺失了羽翼,终难遂其意而欲至。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悲切。毕竟,天下之要,人才第一;企业盛衰,人才为大。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发人深省、促人猛省的警句格言:“为政以人才为先”、“才之用,国之栋梁也”、“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挽世变在人才”等等。可以肯定地说,在现实生活中,在激烈的角逐中,千金有价不足贵,人才无价实难求。相反,如果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即便在竞争中一时失利了,也会如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所讲:“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
人才重要,向何求之?有人只知盯“墙外”,不相信自己这一亩三分田里会有人才。其实,“三人同行,必有一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和尚未必不会念。人才,往往就在身边;创意,
往往就在闲谈。关键是,有无慧眼,有无胸襟。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座谈会上讲得好:“人才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平常同下边接触太少,还有些习惯的想法,所以不容易发现。”什么“习惯的想法”,无非是信“洋”不信“土”,信“外”不信“内”,信“上”不信“下”,总以为外国的月亮圆、墙外的花儿艳、机关的草儿鲜。其实,浅水无妨有卧龙,浅山未必不见虎。当年,诗人白居易路过王昭君的家乡,曾写下一首《过昭君村》的诗,言道:“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其实,人才这个“灵珠”、“彩云”亦然。要信天信地,更要相信自己。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成就什么大业、做出什么贡献。
(三)
社会是多方位的,人才是多样性的。即便是一个企业,仅有一个能聚拢人心、调动大家干事的领袖式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能使企业运转有序的经营管理人才、有使产品能不断翻新、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有能使创意变为产品乃至精品的操作类人才。这就如同金、木、水、火、土一样,各有各的才,各有各的用,无或可废,缺一不可。缺了,就不完整了,就难多彩了,更难和谐了。其实说到底,人才就是有些才识与学问的人,就是有德亦有才的人。这样的人,不拘一地,不限一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可出人才,也都有人才。正是如此,才可能“才艺多方”,才可能“万物滋殖”。
(四)
人才有所短。生活告诉我们:一人之身,才有长短,更何况人才也只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不可能个个人才是“通才”。有言道:“凤无司晨之善,麟乏警夜之功”,要求人才什么都通、什么都会,是理想,不是现实。人才,往往也可能是偏才、“怪才”。有的人在这方面一窍不通,在另一方面却屡有建树,就如当年的数学家陈景润,虽对生活常识知之甚少,却能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人才就是这样:有所优,也有所劣;有所工,也有所拙。其实,这种“劣”未非先天就有,而是人的精力有限,志意不为也;这种“拙”也并非真拙,而是人的时间有限,精诚不加也。对此,不可求全责备,不可用“完人”甚至“超人”来苛求。对人才,不仅要用其所长,而且要不使“混岗”,切莫作出让牛骥以并驾、尧舜以牧羊的傻事、蠢事。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才能使一人能周数人用。否则,很可能是数人难成一人功。
(五)
人才常在“草泽”中。人才总是要解决问题的。而问题常常隐藏于下面,闪现在基层,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因为如此,“下面”与“基层”就为人才的成长在客观上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创造了一定的“机遇”,使他们遇难多多、遇险层层,从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造就了两只排难“佛手”,
成就了一身无畏胆气,使遇事不惊,知难而进,即使遭变也不迫,哪怕处危也有措。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吧,韩非子在《显学》中写下了“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自卒伍”的名言,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唱出了“将相出寒门”的强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罰晋纪三十五?安帝兴元三年》中发出了“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的呐喊。是的,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这就如同从来幽林出直木,自古众下出直士一般。
(六)
人才有个性。这个个性,不在嗓门,而在行动。有言道,马之所以能千里者,以其独行也;凤之所以能千仞者,以其自姿也。一句话,人才,特别是那些拔尖的人才,一般都有独立的思想,创造的思维,而非人云亦云。他们常常不愿随人后,而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不愿随世俗,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们一般多质朴而多讷,虑事远而近乎迂。他们对认准了的事情、课题、项目,就如钉子一般,不弃不舍,绝不放弃。相反,对于名呀、利呀,往往视之如淡水,甚至会像居里夫人那样,把诺贝尔奖章让孩子当玩具去玩耍。他们往往是宁肯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决不以石为玉炫而又炫。这种个性,表现在事业上,就是有正确的“政绩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不干一面修路、一面挖坑的事,更不干拔苗助长、甚至弄虚作假的事,是良玉,决不与瓦石相类;是名骥,决不与驽马相杂。
(七)
毫无疑问,人才,特别是那些志存高远的拔尖人才,从来是尚德不尚力、树恩不树敌的。他们事上,必忠以敬;接下,必谦以和,决不会奉上谄以媚,待下傲以忽,或者不得志时尾尾焉,一朝得志岸岸焉,也决不会自恃高明要高价,自恃有才而敛财。毕竟,德是才之主,才是德之奴,倘若有才无德,只能叫奸;有勇无德,只能叫暴;有辨无德,只能叫诞;有智无德,只能叫谲。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貌,只是其表,不是也根本代表不了其内。所以,古往今来,相马不相皮,求骐骥于市。
(八)
人才靠“养”亦靠“压”。人才也是人,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离不开车、房、电脑与“充电”。所以,提供必要的乃至优厚的生活待遇少不了。当年,白求恩来到中国,红军战士每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司令员聂荣臻每月也只有5元钱的伙食费,但毛主席、党中央却特批给白求恩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对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就应该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如此,才能让近者悦,远者来;才能让人才心无旁骛地投入高难度、高强度的工作,并做出非常贡献。毕竟,树,只有有所养,根才能固,枝才能茂,栋梁之材才能成;水,只有有所养,泉源才能壮,流派才能长,“河润九里,泽及三族”才能实现。人才也是人,人皆有惰性。所以,对人才也要“压”:压担子、压任务。通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