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还融合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心理学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团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即强调团体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意识形态体现为团体意识。

典型的例子就是“天下为公”的思想,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体意识融入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形成了一种国民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亲情观念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庭关系也是中国人关注的重点。

亲情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人对于亲情关系非常重视,无论是儿子对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关系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人也特别注重孝顺,讲求“以孝治家”,认为孝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高尚品德。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崇高的美德之一,始终是世人所推崇的行为。

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人们都会在重大的节日和假期回家尽可能地和父母相聚,表达自己的孝顺之情。

三、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视礼仪的传统,这也可以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礼仪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需要遵循不同的礼仪规范,这种表现反映了中国人的和谐、平等、尊重的待人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四、权威文化“君权神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权力源泉始终被归于天命,而天命则被赋予给皇帝,由此形成了权力的神圣化。

权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领域。

五、修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修身养性,即强调人们需要自我调节和塑造自己的内在品质。

这种修身文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表现。

通过自我调整和修养,人们可以改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沙莲香第三版第十一章宗教心理

沙莲香第三版第十一章宗教心理
传统的、被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的最高权威 受到挑战时,对这种挑战毫不妥协,仍反复重 申原信仰的权威性,对挑战和妥协予以坚决回 击,一旦有必要,甚至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进一 步表明其态度。所以,原教旨主义有极强的保 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宗教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宗教意识 第三节 宗教情感
二、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动态 (一)宗教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宗教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 民族心理学》一书作为标志的。美国心理学 家霍尔和斯塔伯克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 一词。 • 1古典宗教心理学发展时期 • 2宗教心理学的深层发展时期 • 3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 心理的时期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授课人: 吕红梅 学院:政法学院
应用社会心理学
传播心理
经济心理
宗教心理
临床心理
司法心理
……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
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是介于心 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宗教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 解释并探究宗教信仰的本质、功能以及人类生 活中的灵性的学科。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宗教, 所凸显的是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 宗教生活中的意义。
(三)成熟的宗教行为 • 成熟的宗教行为具体表现为: 1、不断扩大自我的界限 2、具有自主的和有效的动力。
第三节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宗教情感
二、宗教情感的变化发展及其特点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 • 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 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 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熏陶出来 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宗教情感作为个体独特 的心理体验,是由宗教神学意识形态诱导而产 生的一种心理条件反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与禅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两个主要宗教信仰以及禅修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禅修的内涵与意义。

一、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以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为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觉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如佛像、经书、卷轴等成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元素。

佛教的教义体系和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

对于中国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合乎佛教思想的理想追求。

二、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炼方式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式。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强调追求道的境界,通过修炼来达到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道家修炼方式主要包括内观和外观两方面。

内观是通过静坐冥想、打坐修行来提升个体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外观则是通过身体锻炼、气功功法等来强化身体素质,以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道教的修炼方式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的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禅修的精髓与价值禅修作为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禅修强调个体内心的觉察和修炼,通过坐禅、静心冥想等方法,达到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平和与觉醒的目的。

禅修注重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直接觉知,通过对思维和感官体验的觉察,实现对自己和环境的深刻洞察。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超越分析性思维的局限,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从而达到超越欲望束缚的境地。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方文化从起源上来讲有两个源 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 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犹太教,它 信奉至高无上的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神。而后犹太 人经由诺亚、亚伯拉罕以及摩西和神订立公约。这个 公约的标记是安息日,彩虹是立约的象征和证明,犹 太教的经典《圣约》又被成为《旧约全书》。
讨论:
由于儒家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所以在中国文化史的 研究中关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成为至今 仍然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你认为儒教是宗教吗?
讨论:
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教, 因为它具备基本的祭祀天地的礼仪,祖先崇拜甚至宗庙香 火供奉等形式,以及完整的纲常名教的宗法观念与道德信 条。
中国——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在上古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示神。 (比如“神”、“帝”、“天”) 唐代以后,中国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 “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 伦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 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和 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 化和泛神论的天人体系。
西方——对超越的向往
历史发展到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 海广为传播。这支宗教信仰继承了犹太教的“立约” 之说,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类重新立约,这就是 “新约”的由来。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所以这支宗教又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要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 要留恋和贪求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圣经》 告诫基督徒:“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 的事。”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大家好,我叫王凤妮,第四组演讲人。

请大家看荧幕,信仰。

说到信仰,在众人的认知里,TA是一个大的话题,不论是在时间上的跨度,还是在思想上的深度。

所以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很难对TA做出比较精确的阐述。

是以,我演讲的真正主题是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首先,【现场小统计】我们大家来了解一下‘信仰,TA到底为何物’。

信仰1.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这就是人与动物不同。

人是有意识、有精神的生命存在;而动物没有意识,没有精神,不可能有对生命的思考与意识,因而对于动物信仰问题也无从谈起。

]2.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家在思修中已经有过深刻了解了。

]3.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的意识形式[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心理活动等其他意识形式都与信仰相了解。

] 这些是比较有学术性的信仰内涵,若要更易理解,也可从这4点来看:1.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生命需要信仰,这无论对谁来讲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信仰什么和如何信仰,心理需要是人的信仰产生的心理基础。

例如,人们信仰上帝,根本上是人们希望从上帝那获得恩赐和保护。

]2.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的追求。

[简单来说,信仰是一种价值追求,它追求的终极价值即最高的人生价值是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

有了确定的信仰,也就有了确定的价值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信仰是对确定价值的追求,信仰不同,人生的价值追求也就不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共产主义;宗教信仰追求的价值是神人同一、永恒不朽;对科学的信仰,其价值追求是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是科学本身所显示出的力量与展现出的壮美。

]3.信仰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与意志的坚定。

[情感的投入信仰是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

离开了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会僵死起来。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分析

宗教信仰的心理学分析
比重 有 所 增 高 。
以其 为行 动的准 则。从 心理学 的角度 来理解 , 仰 指人 信 们对 一定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等 的信奉 和遵 循 。信 仰 属于 人格 心 理学 的研 究 范 畴 , 穿并影 响 着人 的知 、 贯 情 、 、 等心理 过程及 个 性特 点。从具 体 表现来 分析 , 意 行 个体 的信 仰可能通过 意识 规范 个体 行 为 , 也可能 进 入潜 意 识 , 不 自觉 的过 程 中 影 响 着 个 体 的 人 格 结 构 。 在 信仰通 常包括 个人信 仰 、 治信 仰和 宗教 信仰 。只 政 有宗教信 仰是对于某 种超 自然 力量 的信 服 和崇拜 , 种 这 超 自然 的力 量 很 容 易 被 某 些 不 良意 图 者 利 用 , 而 出 现 从 宗教信仰过热 、 迷信 邪教 盛行 甚 至恐怖 主义 等信 仰异 化 现 象 。所 以 ,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研 究 宗 教 信 仰 具 有 重 要 的 从
苎= l

教 信 仰 的 心 理 学 分 析
阴 军 莉

摘 要 : 国有 宗 教 信 仰 的人 数 在 飞 速 增 长 , 经 成 为 一 个 不客 忽视 的 群 体 。 试 从 心 理 学 的视 角研 究 这 我 已 群 体 , 过 对 宗教 信 仰 者 的分 析 , 现 其 成 为 信 徒 的 四 个 心 理 学 动 因 , 别 是 满 足 强 好 奇 心 、 得 归属 需 通 发 分 获
意义 。 二 研 究 宗 教 信 仰 的心 理 学 意 义
方 面 , 国有宗教 信仰 的人数在 迅速增 加 , 我 另一方 面, 别人利用宗教 实现个体政治 或其 他企 图 , 社会产 个 对 生各种危 害 , 让社会普 遍对有宗教信 仰者敬 而远之 , 这 从 而对多数 宗教信仰者造成心理 压力 。这就 需要社 会共 同 关 注 占我 国人 口总 数 将 近 四分 之 一 的 这 个 群 体 。 如 果 能 探 索 出宗 教 信 仰 者 从 不 信 仰 到 信 仰 这 一 过 程 中 的 内 在 驱 动力 , 不仅能更好地 引导 以免被少数极 端分子 利用 , 而且 可 以对信 仰异化现象进行有效 的预防和管理 。

宗教心理

宗教心理

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宗教心理学被中国学者关注由来已久,纵观其发展历 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民国初期,以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 《宗教心理学》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 端;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宗教心理 学研究进入停滞期,代表著作为姚继民译《科学和宗教论 心理现象》(麦德维杰夫著);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乌格里诺维 奇著)和世墁的《宗教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标志着改革 开放后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 目前,最新成果为陈永胜的《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 流派》。近百年来,该学科在中国仍处于以引进和介绍西 方宗教心理学流派为主,处在“拿来”阶段,本土实证研 究较少,“为我所用”之风气尚待形成。顾家山以中国期 刊网为平台,分析出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宗教心 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梁丽萍在对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中指出,王 权社会、儒教中国的特点造成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 淡泊的宗教价值观; “宗法社会”、“ 巫术残余” 的状况导致汉民族痴狂的宗教情绪; 而中国哲学 的政治化与人伦化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直接影 响了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素质,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 的百姓见神就拜见神就信,宗教崇拜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 汉民族对神有着强烈的依赖,甚至形成了随 意造神的传统;汉民族不仅在神祗认同上具有随意 性的特点而且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也表现出散漫的 倾向;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性契约性;汉民 族的宗教行为具有外在化简单化的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没有宗教需求吗?其 实不然,中国人的宗教需求是很强烈的。无论什么宗 教,只要传入进来,都有人信,有信道的、有信佛的 、有 信基督的、有信真主的。除此而外,中国人更 多是民间信仰,山神、土地、精怪、鬼魂、天上的星 星、地上的草木、活着的好人、死去的坏人……只要 灵验,中国人 什么都信。常常是刚刚拜完菩萨,马 上又拜老君,在回家的路上可能还要去一趟土地庙, 回到家以后,先在财神、关公像前敬一柱香,然后转 身又跪倒在祖宗的灵位前。 当中国的宗教意识找不着合适的表现形式的时候 ,反过来就会崇拜实实在在的自己。在中国人的心里 ,总是回荡着这样一个声音:心外无神,我即神圣! 中国人崇拜的人。因此在道家的神谱中,几百位神仙 都是死去的人,其实都是鬼魂。中国无神,大鬼即是 神。

心史作业-关于宗教心理学

心史作业-关于宗教心理学

关于宗教心理学我想宗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不信仰宗教的。

我身边也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朋友,这也使得我对宗教方面更加的好奇。

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花费巨大心血研究民族文化与宗教心理问题。

他认为宗教观念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情绪,但他进一步指出最能引发原始人强烈恐惧情绪的是死亡和疾病这两大生活事件。

主张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的心理根源是人类面对死亡和疾病而产生的恐惧情绪。

冯特的情绪理论在其个体心理学中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这使得他的宗教起源观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以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和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为依据,冯特将整个宗教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魔鬼和巫术崇拜时期、图腾崇拜时期、诸神崇拜时期和世界宗教时期。

在宗教本质问题上,冯特坚持对神的崇拜才是真正的宗教崇拜。

但他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做出了独特的分析。

在他看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本质上都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威廉·詹姆斯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以博学多才而闻名,并因其所著《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一书的开拓性贡献,成为美国宗教心理学开创者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父亲在少年时代的一次事故中失去右腿,从此皈依了瑞典基督教中神秘的斯韦登鲍格主义,他还专门撰写了《斯韦登鲍格的秘密》一书,以此来表达对这种神秘主义宗教的虔敬。

父亲对神学及神秘主义的态度,对年幼的詹姆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詹姆斯被称为宗教心理学的开创者。

他完善了冯特在研究宗教心理现象时对个体心理现象的忽略。

詹姆斯的宗教理论中,他强调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宗教经验。

在詹姆斯看来,宗教经验这种复杂的与“神圣的”对象相联系的个体心理状态,是难以用理性来解释的,只能从意志、情感、潜意识等非理性角度加以描述和说明。

詹姆斯开辟了依据心理学原理指导信徒日常生活的应用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宗教)

朱 雀 ( 南 方 )
(二)俗神
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祉。 主要有:
• 雷公、风伯、门神、灶君、财神、土地、 城隍、药王、瘟神、蚕神等。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道教神形象
财神
门神
灶君
土 地 神
城 隍
附:道教信行的道术
◈ 占卜、符录;
◈ 外丹和内丹; ◈ 内观、守静、存思、 ◈ 服气、行气、胎息; ◈ 辟谷、服饵; ◈ 此外还有沐浴、按摩、武功、望气、观星、
(四)道教与民俗(民间信仰)
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间风俗, 代代相传。
如:春节习俗
廿三夜送灶神;廿四扫除;廿五迎鸾接驾;
三十换门神,夜半迎诸神;
大年初一接神,放爆节;初二祭财神;
初五接财神(迎五路财神);初八拜顺星(本命星
宿神);初九玉皇圣诞;
十三祭刘猛将军(虫王爷);十四迎紫姑;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义,不邪淫配礼, 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五戒和五常的区别
五戒体现的是出世的宗教伦理。 五常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世俗伦理。 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二)艺术方面

佛经的翻译及流传
走尸等等。
四、道教与 中国传统文化
(一)道教与中国哲学
1、将道与元气合而为一,改道为玄。 补充了‚元气‛论,弘扬了魏晋 玄学,丰富了隋唐哲学,奠定了 宋明理学的基础。 2、特异的人生哲学和丰富的自然哲 学。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道富于术,道无术不行
1、与古代化学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 。
“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绚烂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信仰和文化构建了华夏文化的精神土壤,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绵延不绝。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和道德意义息息相通,二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共同维系着社会道德秩序和人们的世界观,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先祖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年节和节日,郑重而隆重地强调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性。

这些节日和年节的庆祝,实际上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礼敬,这种崇拜和礼敬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无形历史传统。

祖先崇拜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部落社会。

在中国,祖先崇拜则是一种尊重祖先、追溯家族血统和强调家族联结的文化象征。

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而祭祀的标志是神坛和神像。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向祖先和神灵表达他们的崇敬和请愿,乃至祈求其保佑家族平安的忠诚。

在这些传承中,深深沉淀着中国文化中的家族观和亲情观念,强调个人对家族与祖先的忠诚与责任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人际关系的看重和对家庭的认同感。

儒道先后传统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可以追溯到两条主流思想——儒家和道家。

它们都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精神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实际上是中国道德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孔子主张的思想体系一直占据着中国思想空间。

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倡导“仁爱”、“忠诚”、“节制”等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具有细腻的心灵感悟和宽广的道德视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儒家相对的是道家,道家思想主要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倡导的是顺应自然、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阴阳和五行的相生相克、至柔的克刚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即在于“道”,一条最高的‘法则’和‘规则’,道家信仰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高度重视,两家思想中注重的基本品质和道德理念,如忠诚、正义、仁慈、和谐、中庸、谦逊、正直等,未来也将会继承和发扬下去。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调查报告

目录1、调查目的 (1)2、调查对象 (1)3、调查形式 (1)4、调查内容简介 (1)5、调查过程 (1)6、调查题目及分析 (2)7、调查采访笔记 (7)8、调查总结与思考.................................11附录1:调查问卷..................................12附录2:调查问卷原始数据..........................14附录3:人工分配情况..............................14附录4:调查感想. (14)1关于中国人的信仰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而当代中国人也是受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很深的影响。

为了掌握中国人的信仰状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不同年龄阶段、从事不同职业的中国人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涉及到的有:1、不同的年龄: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等;2、不同的职业:退休职工、市机关、工人、学生、司机、教师、待业者、打工者、银行职员、保安、医生、中教局、清洁工、新闻工作者、出纳、推销员、生意人、邮局职员、公务员、农民工、农民等三、调查形式问卷与采访两种形式相结合。

(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四、调查内容简介本次调查主要就中国人对信仰的认识程度、自身的信仰及中国人普遍信仰状况进行的。

五、调查过程首先,出于对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我们在调查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将题目进行合理筛选、整合,经过修改核对形成最终的问卷调查;接着,我们小组统一协调时间并确定具体地点进行调查,进行采访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因为考虑到要面向从事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的人调查,我们最终决定在2迎泽公园进行调查,人流量较大,并且包含着各个年龄阶段,从事着各种工作的人。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 仰的 根源辨析
马 克思 主 义与 科 学 发 展观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 中共延安 市委 党校 陕 西 延 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思想 多元化的 中 击下产 生了关 于中国人有无信仰 的争论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 文化 中以 “ 天
【 关键 词 】 信仰 ; 中国传统文化 ; 探源
信 仰 是人 特 有 的精 神 活 动 , 因而 也 成 为人 类 社会 永 恒 的 主 题 。转 型期 的中 国社 会 , 经济 快速 发展 与 全球化 的 ; 中 击, 使人 们 的 精 神生活 也呈 现出多 元化 的特征 , 随之而 出现 了信仰 的危 机 。信 仰 作 为文 化价 值观 念体 系 的核 心 内容也 必须 在此 基础 上做 出相 应 的 调整。 党的十 八大报 告特别强 调 : 要建设 优秀 的传 统文化 传承体 系 , 弘 扬 中华 优秀 传统 文化 。对 于当 代 中国信 仰的 重构 还应 反 身向 后 从 中国传统 文化思想 中寻求 精神力量 。
关于中国 人信仰有 无的争论 改革 开放 后 , 中 国经 济得 到快 速发 展 并取 得 了辉煌 的成 就 , 但

的, 因而 学者的观点 仍是值 得探讨的 。
3 、 处在转型 期的 中国社 会呈现 出信 仰危机 的状 态
随着 市场经 济 向纵深发 展 , 中国正不 可避 免的步 入 了社会转 型 期 。这 一时期 的 中国人在 思想上 呈现 出多元 化的特 点 。政 治上 , 社
命 ”为起 源, 以身处社会之 中的 “ 人”为信仰主体 , 以道德信仰作 为核 心 内容 , 以 “ 天人 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 , 构成 了独具 中国特 色的信 仰 体 系。 当 代 中国信仰重构应在 坚持 以马 克思主义信仰 统领社会发展 的 同时 , 更应反 身向后从 中国传 统文化 中寻求精神 力量 , 才能真正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心灵寄托的提供等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塑造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为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社群的凝聚力。

这种社交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感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也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支持。

三、传统文化对心灵寄托的提供的影响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寄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这些信仰和思想为人们解决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提供了灵性上的寄托。

在个体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信仰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勇气,激发内在的力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思默想、太极等实践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信仰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信仰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人的信仰问题Array?信仰是什么?你是否还认为信仰就是中国人传统的迷信,是否认为信仰就是专注于宗教,是否认为信仰就是全面崇拜共产主义?其实不然,在今天信仰是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

在我看来,没有信仰的支撑,就很难给我们做事确定一个方向。

我们缺乏信仰吗?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

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哪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

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

可就是这小小的一件事反映出国人和外国人的差距,反映了国人是多么的缺乏信仰。

你有信仰吗?曾经有没有人这么问过你,而你的回答又是什么呢?信仰这东西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了。

说实话,我还没有信仰,不是不想有,是一直追寻,却没有找到。

我不想信仰宗教,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不应该单纯的把思想寄托在宗教上,但我又不排斥,我的家人中,不乏有信仰宗教的人,他们觉得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寻求一种心理安慰,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无能为力。

有一档综艺节目叫“爸爸去哪儿”演员黄磊就在采访的时候说:“中国人现在就是缺乏信仰,如果没有信仰,那么你就可以信仰家庭。

”节目过去很久了,可我还依然记得这句话,家庭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啊!如果你也没有找到信仰那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也没有信仰家庭,我还不到信仰家庭的年纪。

有一次和师兄聊天,他也说我们缺乏信仰,而他的信仰就是“信自己”,他说这样的信仰,让他做事之前会想很多,这让他做事有了分寸,也让他做事更加努力坚持,更好的完成一件事。

我现在正在慢慢的把“信自己”成为我的信仰。

浅谈当今中国信仰缺失的根源及危害

浅谈当今中国信仰缺失的根源及危害

道教 , 正如鲁迅所说, “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是最能反映 ,
中国传统 文化特点的。道教教义说“ 长生不老 , 得道成 仙” 。暂且撇开后半句不说 , 长生不老” 就” 而言, 老、 生、
病、 死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 以根本就不存在“ 所 长生不 老” 。这就使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真的对 自
生根发芽 , 和平相处。与西方基督教、 伊斯兰教的独尊性
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况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
然不同, 中国宗教向来有浓厚现实性。人们崇拜神灵, 不 是为精神解脱 , 而是求请神灵帮助解决民生问题, 消灾免 祸, 治病驱邪, 人丁兴旺, 五谷丰登 , 功利性很强 。古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以天神、 所 雨神、 雷电神等一系列与
与排他性截然相反, 在古代中国, 很容易看到老子、 释迦
庄稼收成有关的神都非常旺, 因为人们希望年年风调雨 摩尼、 耶稣被平起平坐的供奉在一起。这在其他国家的
中图分类号:1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72 1 )1 08 — 4 F2 A 1 8 5 4(020 — 0 5 0 0 摘要 : 在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中国, 经济高速发展, 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 精神世界却 出现
想家、 哲学家对信仰的缺失都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多数进行了悲观的抒发。这些思想传入中国后 , 对国人
使本来就摇摆不定的国人对价值 素 习 不管是观音、 还是灶神, 就拜, 惯, 财神、 见了 这一举动 的影响是相当负面的,
貌1成 了中国人见到神的条件反射。许的也无非是升官 以 发财、 身体健康、 感情顺利等一些现实的愿望。信仰的多
8 6
经济邪教——传销, 给人们灌输能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的引导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的引导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的引导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扎根于中国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对于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古老的信仰体系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滋养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求心灵的满足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的影响,并探讨这些信仰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儒家信仰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和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教育。

在儒家的观念中,人的心灵成长与追求是通过自我完善和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的。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仁爱、孝顺、忠诚等美德的培养。

通过遵循这些价值观,个人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追求。

其次,道家信仰也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

道家思想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与自然相融合。

通过修炼内功、静心冥想等方式,个人可以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信仰鼓励个人追求真我、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无我。

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心灵的成长,还能使个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

佛教信仰也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强调个人的悟性和觉醒,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佛教教导个人通过修行和觉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与智慧的境界。

在佛教的观念中,个人的心灵成长与追求是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实现内心的净化和觉醒来实现的。

佛教信仰鼓励个人追求智慧与慈悲,通过修行和禅定来实现心灵的成长与追求。

这些古代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个人心灵成长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包括仁爱、孝顺、忠诚、宁静、觉醒、慈悲等,它们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价值观不仅指导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还为个人提供了心灵的安慰和指引。

中国人奇怪的宗教心理,敬小神不信大神,网友:小神都是短命神

中国人奇怪的宗教心理,敬小神不信大神,网友:小神都是短命神

中国人奇怪的宗教心理,敬小神不信大神,网友:小神都是短命神说起宗教信仰,中国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敬小神,不信大神。

在中国,最灵验,最有名气的神,统统都是小神,比如,玉皇大帝的地位够高吧!但有多少人对他祭祀礼拜呢?很少。

相反,在民间,玉皇大帝的香火远远不如城隍庙。

可城隍庙敬的是什么神呢?它只是一个小地方的土地神,真是“县官不如现管”呢。

山西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

然而,五台山上什么地方香火最旺呢?绝不是菩萨顶,塔院寺,显通寺等几处大寺院,而是财神庙和五爷庙。

当地导游总是告诉游客:在五台山香火最旺,最灵验的就是这两处。

在佛教圣地中,佛寺的香火竟然比不上两个小神庙,法相庄严的文殊菩萨,三世佛祖竟然没有小神灵验。

这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敬小神而不信大神。

在对待神灵的态度上,民间对大神一般是“尊而不亲”,虽然在观念上承认大神的地位,但平日里并不亲近,敬而远之,但如果有需要,还是会捍卫大神的地位。

而对那些小神,则采取“亲而不尊”的态度,经常性的礼拜,烧香叩头,但在心里就是瞧不起你,对我有用就给你上香,对我无用就毁了你。

所以中国历史的许多小神,都是“短命神”。

宋代新昌县有一年发生大旱灾,县衙中有一个主簿,名叫杨元光。

这一年他带着一帮人到白鹤祠祭祀,祈求天降大雨,解除黎明的旱灾。

他跪在地上,诚心诚意祈祷了一遍,可天上还是晴空万里,连一丝风都没有。

杨元光耐着性子,又祈祷了一遍,天空还是烈日炎炎。

当他祈祷第三遍还是毫无动静的时候,这位主簿终于怒火直冲脑门,破口大骂:你这个神算个什么东西,白白吃掉了百姓的供奉,竟然连这点事都不办,要你还有什么用?骂完,他下令砸烂了神像,拆毁了神祠。

这就是中国人对民间宗教的典型态度,灵则信,不灵则毁,一点面子都不给。

所以,民间的神很多都是“短命神”。

不要认为这仅仅是个例,中国古代历来有这个传统。

《山海经》中就有“女丑嚗尸”的记载,女丑是个巫师,天上十日并出时,大地一片焦枯,大约是女丑没有求来雨水,就被族人推进太阳活活晒死了。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信仰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秉承着儒释道三教并存的传统。

其中的宗教信仰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不只参与到了人们的信仰生活中,更对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时代成功的打造者,我们应该正视这些文化的脉络,厚植留给我们的文化大脉络。

一. 万物有灵信仰在中国的宗教传统中,万物有灵是最基本的信仰之一,而这一信仰在古代文化传统中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万物有灵是指世上所有的生命,无论是人或是动植物,还是石头、风、水等天然物体,都有灵性和神性。

通过敬奉和求祷的形式,人们可以获得灵性的庇佑和神性的赐福。

这一信仰在尊重自然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应用物象来形容人物、景物等情境是很常见的,不单详情丰富,更深切地表现了万物有灵的信仰。

对于古人而言,万物皆有魂灵,碑刻、屏风、柱子等物品,若非恭敬叩拜,便有失礼之处。

这种敬虔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凝视自然界的方式及对人生的领悟,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物我合一的思想。

二. 崇拜天地信仰崇拜天地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另一大信仰,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为基本的宗教信仰之一,这一信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将天、地、人三者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天地人和”的思想。

这种崇拜天地的信仰不仅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天往往是指牵涉到宇宙和自然界所有现象,而地往往则是指与人类与物质世界有关的所有事物。

人则是承载了天地至高的简单精神。

这种崇拜天地的信仰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人对于权力秩序、人类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尺度。

三. 道教信仰道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神秘的宗教之一,它的精髓可以说浸透了中国文化传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这本书的全名是《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书名比较长,说得却相当清楚,作者梁丽萍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宗教认同。

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哪个名词有固定的定义,往往都是莫衷一是,作者在第一章便对相关的概念的释义与界定给予描述。

“宗教”一词的定义亦是相当丰富。

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①而“认同指的是个人以群体中的一份子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②宗教的认同又不同于皈依,宗教认同意味着宗教作为人们的认同而存在,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皈依则是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

本书的上篇同时还介绍了量化与质化研究的概念,而实证研究(包括量化与质化研究)正是作者的研究方法,是本书的重点,在后两篇中有着重记载。

量化研究部分借助于问卷调查资料,对宗教徒认同的过程,认同的层次以及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型塑进行了量的统计和客观性的描述,量化研究让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徒认同中的一般性特点。

在质化研究部分,作者借助于个案访谈资料,对宗教徒认同过程中一般性特点背后的隐蔽的细腻的宗教心理特点进行描述,也对宗教徒认同的呈现与形塑中无法概念化的事物加以揭示和补充。

量化研究对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状况的分析表明:宗教徒对其作为宗教徒身份认同具有内涵地特点,大多数宗教徒均将其宗教信仰视为其精神生活的归属而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也少有人视宗教信仰为一种文化体系。

与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相比,多数宗教徒认为其信仰生活使其生活充满更多的喜悦与快乐,宗教徒均认为宗教信仰是其生活与生命的支柱,宗教信仰为他们解答了许多人生问题,使他们有生活目标。

他们肯定其信仰人格的成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仰逐渐由表面的信仰转化为更深层次的精神的皈依,宗教信仰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助人,宗教信仰使其思想与个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性格的转变和心灵的升华”。

同时,以上各特点也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性别而存在差异。

质化研究中从访谈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宗教徒的宗教认同在其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信仰的宗教的基本精神与理念不仅成为宗教徒日常行为的准则,而且成为他们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③宗教对其教徒心理与人格的重塑,总体上是正向的,信徒有求真向善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的深层仍有功利性的动机。

也许正如书中所说:这就是人,有对美善的追求,有他的需求和愿望,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有限与无奈,因而需要一个支点——一个在他看来超越的,神圣的,力量的支点。

在我看来,宗教对个人以及社会都有影响,而对社会那一方的影响主要还是源于受到了影响的人。

无论是社会唯名论还是社会唯实论,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宗教是许多人心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的社会化,宗教也变成这个社会的心理和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言:任何一个努力求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们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们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

宗教通过其宣扬的学说通过教育给人以心灵的寄托,甚至是
生活下去的理由。

④而且同时“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⑤我认为通过这两方面,既可以维持人们内心的平衡稳定同时又能维持社会的平衡稳定。

夸张一点说,我们的任何一种信仰都或多或少地与宗教信仰类似,亦都有这两方面的作用,即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是相当的空虚的,而且社会在很多方面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应为当今社会上的很大一部分人缺乏信仰,或者是所谓的信仰变得庸俗了(崇拜金钱或地位等)。

因为没有了信仰,便不知道要做什么,即便在做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要做。

这样,心里便存在着越来越多的疑惑与恐惧,人与人的疏远,不信任,进而导致犯罪的产生,社会的不稳定。

我们常常说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不是很稳定,总是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往往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他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其症结的所在源于其内心的空虚,没有真正的信仰,并非仅仅是制度的不完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人们的内心出发,通过教育或是信仰的制度上的完善抑或是其他具体方法,使人们找到自己的信仰,减少疑惑与恐惧,进而内心得到平衡与和谐,由个人的稳定来带动社会的稳定。

①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P239
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1
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79
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P1
⑤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教程》P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