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大陆的演变(2)未来

合集下载

地球的历史演化(二)2024

地球的历史演化(二)2024

地球的历史演化(二)引言概述:地球的历史演化是一个千百万年的长过程,它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事件的交替与演变。

本文将以地球的历史演化为主题,探讨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化过程,并从五个大点展开,分别是:地球的原始大气环境、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大陆演化、地球的气候演变以及生物进化与物种多样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解析,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正文:一、地球的原始大气环境1.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成分2. 气候与地壳演化对原始大气的影响3. 原始大气的逐渐演变过程4. 大气中的元素和化学反应对地球演化的重要作用5. 原始大气环境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产生的影响二、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1. 地壳的构造和组成2. 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和构造演化3. 大陆漂移和板块碰撞对地壳演化的影响4. 地震和火山活动与地壳演化之间的关系5. 地壳变动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地貌的塑造三、地球的大陆演化1. 大陆的形成和扩张2. 大陆的断裂和分裂过程3. 广义大陆漂移理论对大陆演化的解释4. 大陆的重塑和重组5. 地壳变动对大陆生态系统的影响四、地球的气候演变1. 地球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2. 大气状况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3. 地球气候异常事件的原因和影响4. 全球变暖和冰期之间的转换5. 人类活动对气候演变的影响和调控五、生物进化与物种多样性1.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2. 物种形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发展3. 生态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4. 种群演化和物种适应性的机制5. 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和现状总结:通过对地球的历史演化进行探讨,我们了解到地球的原始大气环境、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大陆演化、地球的气候演变以及生物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演化过程。

这些进化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现代地球的面貌。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对于环境保护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地球的历史演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建设人类的家园。

世界地球的演变

世界地球的演变

世界地球的演变地球从42年前到2022年每个时期的变好化及样貌、地球的演化过程如果把地球自,诞生、之日至今的演化过程,看作24小时的话,那么地球形成于,午夜0时、7小时后,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出现了、再经过14个小时,单细胞生物进化为,简单的软体动物,如水母和蠕虫。

21:00以后,更大型的、较复杂的生物在海洋里得以进化。

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在22:00首次出现。

恐龙直到23:00才出现,但到了23:30就已经灭绝了。

人类(晚期智人)是在午夜24:00的前1秒出现的。

对地球起源的推测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星云不停旋转,中心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

周围气体尘埃聚集成太阳系中的行星。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46亿年前地球诞生→陨石撞击→地表温度升高岩石处熔融状态→冷却凝固形成原始地壳→火山喷发→地壳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云层冷却成云至雨→原始海洋二、地质年代表沉积地层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②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地层、化石1.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不可逆性2.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3.我们根据岩层中的化石来恢复地层顺序,从而确定地质年代。

含有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三、地球演化史1.太古代:(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25亿年前,(2)演化特点①大气演化:火山活动强烈二氧化碳增多,缺少氧②陆地面积:不大:③生物演化:由无生命到有生命,距今31亿年原始细菌、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④地质矿产:形成铁矿(60%)的重要时期。

2.元古代: 菌藻植物时代(1)时间:距今25亿-5.41亿年(2)演化特点:3.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1)时间:距今5.41年~2.5217亿年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说课稿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说课稿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这一章节不仅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发展历程具有关键作用,也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演变、地质灾害等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假说,包括星云说等,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成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详细阐述了地球演化的各个阶段,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物进化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关于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整体框架,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基本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具体过程和机制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理论,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直观的图像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形成的主要假说,如星云说。

(2)掌握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及其主要特征,包括地质、气候和生物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和图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形成的假说及其主要观点。

(2)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2、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地质、气候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

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地球的整个地质历史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用文字或语言简要地说出地球演化的时空变化过程,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并认识到每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矿产、植被和生物演化等对现今人类的影响,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达到水平2的要求。

4.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地层、化石的图片及微视频,地球演化过程的微视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解说地球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

影片中,将已绝迹的史前庞然大物-恐龙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

影片中的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距今约多少年?恐龙在地球上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的?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地质科学中,时空框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时间框架的代表是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是指地质年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年份、地球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古生物情况等。

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需要建立相应地质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

基于地球演化,引导学生在描述中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以及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

重点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地球大陆演变.

地球大陆演变.

地球大陆的演变沧海桑田,本文让您穿越时空历经亿万年……….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6.2——5.4亿年前)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

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又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大概只能从水中摄取养份。

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

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

有几种化石比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6亿年前的地球南半球大约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分裂成原劳亚大陆、刚果克拉通、原冈瓦那大陆(冈瓦那大陆除去刚果地盾与南极洲)。

原劳亚大陆进一步分裂,朝南极移动。

原冈瓦纳大陆逆时针反转。

在6亿年前,刚果克拉通位于原劳亚大陆各大陆与原冈瓦那大陆之间,三者聚合成潘诺西亚大陆。

寒武纪(5.43——4.9亿年前)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Phanerozoic)的开始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

在5.4亿年前,或潘诺西亚大陆形成的6000万年后,潘诺西亚大陆分裂成四个大陆:劳伦大陆、波罗地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冈瓦那大陆。

泛大洋随者潘诺西亚大陆的分裂而扩张。

寒武纪气候温暖,海平面升高,浅海淹没了大片的低洼地。

这种浅海地带为新的物种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奥陶纪(4.9——4.38亿年前)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2020年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2020年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结合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常含有化石。

(3)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4)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5)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填写下表:判断1.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 × )2.各类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 ×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

(2)演变历程2.古生代(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2)演变历程(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3.中生代(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2)演变历程(3)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4.新生代(1)时间:距今6 600万年至今(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生物演化古近纪①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②动物: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新近纪第四纪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判断1.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出现与生物发展密切相关。

( √ )2.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中生代。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演变过程————————————————————————————————作者:————————————————————————————————日期: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

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大陆变迁

大陆变迁

距今2.3亿年,中生代开始了。

中生代由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构成,由于恐龙的故事,后面两个纪为人们熟悉。

不过恐龙不是中生代才出现的,在古生代的晚期,恐龙已经登场。

最早出现的恐龙叫黑瑞龙,这家伙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所以在生物竞争中显得所向无敌。

到了二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

当然恐龙的大发展要到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发展,它们进化得体型庞大,体型的优势帮助它们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

因而这些庞大的家伙的生物的进化进化推到一个新的最高峰,以至于为我们今天的电影导演创造了吸引孩子的票房空间。

中生代开始,世界存在统一的泛大陆——盘古大陆(图8)。

关于泛大陆的存在最早的认识来自魏格纳。

魏格纳是一个气象学家。

他由于患肺结核而住院,疾病中的他看到了非洲的西部与南美洲东部的耦合,产生地球原来是一个泛大陆的想法。

后来他收据古生物和地质学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所有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的统一的泛大陆漂移开来的。

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他解释不了力的来源,由于这个困难,大陆漂移学说被认为是伪科学。

又由于他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他被正统学者视为“民科”,在1930年代的一次北极探险中死去。

他的学说,直到1960年代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偷”到一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金祖孟先生写的函授教材,书通过批判大陆漂移,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后来也没有问过金先生的真实想法。

不过我家有另外一本书,是正面讲大陆漂移的,解放前后出的。

据父亲说,是他年轻时受雇于一个地质学家,这个地质学家送他的。

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1949年后,按照苏联模式,我们中国批判了太多的伪科学:生物学的基因学说、化学的共振论、地质学的大陆漂移学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经济学的马尔萨斯学说,……,所以我主张慎言“伪科学”。

直到1960年代初,两位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

海陆变迁(确定)

海陆变迁(确定)

应对未来海陆变迁的策略
加强监测和预警
通过加强海洋和气象监测, 及时发现和预测海陆变迁 的迹象,为应对灾害提供 预警和准备时间。
制定适应策略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 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包 括工程措施、生态保护、 人口迁移等。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 众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和意 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 能力。
古生物证据
生物分布
不同种类的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 环境,如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 因此,生物种类的分布和变化可
以反映海陆环境的变化。
化石记录
化石是生物遗体或遗物在地质历史 中保存下来的印迹,通过研究化石, 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和海陆 变迁的历史。
生物演化
生物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发生 演化,通过研究生物的演化历程, 可以推断出海陆环境的变化。
03 海陆变迁的证据
地质证据
地层结构
构造运动
海陆变迁的地质证据可以从地层结构 的分布和变化中观察到。例如,海相 地层的出现和消失可以指示海洋的扩 张和收缩。
地壳的运动,如板块运动、地震、火 山活动等,可以引起海陆的变化,这 些构造运动的痕迹也是海陆变迁的重 要证据。
沉积物特征
不同地区的沉积物特征可以反映其形 成时的环境,如海洋沉积物和陆地沉 积物的区别。这些特征的变化可以作 为海陆变迁的证据。
新物种的产生
海陆变迁也可能为一些物种提供新的生存机会,进而演化出 新的物种。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01
02
03
农业生产
海陆变迁可能导致一些地 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威胁, 如沿海地区的盐碱化、洪 涝灾害等。
城市发展
海陆变迁可能影响沿海城 市的发展,如海平面的上 升可能导致城市淹水或土 地流失。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演化讲义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演化讲义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演化讲义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习⽬标:1.理解地层与化⽯研究对认识地球演化的主要作⽤。

(重点)2.了解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

(重点)3.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重难点)⼀、地层和化⽯1.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

2.地层(1)含义: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或堆积物。

(2)特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3)作⽤: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3.化⽯(1)含义:多数是古⽣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物活动的遗迹。

(2)特点:不同时代的地层⼀般含有不同的化⽯,⽽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

(3)作⽤: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4.研究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地球的演化史1.地球历史的划分(1)根据:地层顺序、⽣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年龄等。

(2)划分: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宙。

在宙之下,⼜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3)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2.前寒武纪(1)时间:指古⽣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演化特点①海陆演化:岩浆活动剧烈,⽕⼭喷发频繁,地壳运动剧烈,出现若⼲⼤⽚陆地。

②⽣物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物到真核⽣物,标志着地壳进⼊了⼀个⽣命⼤发展的阶段。

3.显⽣宙:寒武纪以来的时期,包括古⽣代、中⽣代和新⽣代。

①海陆演化:地壳剧烈变动,欧亚⼤陆和北美⼤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为陆地。

②⽣物演化①海陆演化:陆地⾯积空前扩⼤。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系。

②⽣物演化动物:爬⾏动物盛⾏,其中⼀⽀向鸟类发展;恐龙繁⽣,后期灭绝。

植物:裸⼦植物迅速发展(3)新⽣代①海陆演化:喜马拉雅运动(西⽅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地球的演化史简略

地球的演化史简略

引言概述: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我们能够看到数以亿计的年轮回和变化。

地球的演化史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质和生物特征。

本文将从早期地球的原始形态开始,逐步介绍地球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大陆漂移、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等。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的演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文内容:一、地球的原始形态1.地球的起源2.地球的初形态——火球状态3.地球的原始大气和海洋4.地球内部的热液活动二、大陆漂移与岩石循环1.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2.地壳板块与板块边界3.大陆漂移的证据——地质构造和岩石特征4.岩石循环的意义与影响5.摩尔岩循环与碳循环三、气候变化与生命演化1.地球气候的演变过程2.极端气候事件——冰河时期和地质灾害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4.生物的灭绝与繁衍——五次大灭绝事件5.生命的适应与多样性四、地球内部的变动与地貌形成1.地震与地壳运动2.火山活动与喷发物3.山脉和盆地的形成4.水系的形成与演变5.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地球表面特征五、地球的未来展望1.地球的持续变化与预测2.全球变暖与环境保护3.地球资源的利用与持续发展4.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未来走向和演化趋势总结:通过对地球演化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地球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的变动、大陆漂移、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的外貌与特征。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地球,才能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对地球演化史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把握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1.1.4 《地球的演化》(二)地球的演化史

1.1.4 《地球的演化》(二)地球的演化史

演化特点
矿产生成
动物演化
植物演化
第四纪 显生宙 新生代 新近纪
古近纪
2.58
形成现代地貌
格局及海陆分
布。
23.03 新生代发生了
一次规模巨大
的造山运动,
现在世界上许
66.0
多高山是在这
次运动中造成
的。



距今年龄/百 万年
海陆演化
演化特点
矿产生成
动物演化
植物演化
第四纪 显生宙 新生代 新近纪
古近纪
冥太元 古古古 宙宙宙
古生代
显生宙 中生代
新生代

寒奥志泥石二 三侏白 古新第

武陶留盆炭叠 叠罗垩 近近四 纪纪纪纪纪纪 纪纪纪 纪纪纪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震旦纪 寒











(埃迪 武 陶 留 盆 炭 叠 叠 罗 垩 近 近 四
卡拉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纪
距今2.52亿年
距今6600万年
中 中生代末期,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
生 代
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距今年龄/百 万年
海陆演化
演化特点
矿产生成
动物演化
植物演化
第四纪
2.58
显生宙 新生代 新近纪
23.03 66.0
古近纪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提示: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后来出现人类。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化石只是地层中存在的古生物遗体。( ) 答案×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 遗迹。 (2)红色岩层指示还原环境。( ) 答案×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3)元古宙时期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 答案√ (4)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 答案√ (5)新生代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 ) 答案√
提示(1)中生代。该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后来 空中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中生代末期, 除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 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2)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我们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及其生活 的地理环境。 (3)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 要的代表植物。恐龙灭绝后,地球进入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 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 重大飞跃。
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4)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
完成下列各题。
(1)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
壳运动是( )
A.下降运动 B.上升运动 C.向低纬运动 D.东西方向运动
(2)由棕榈化石发现可推知古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湿润 C.炎热干燥 D.高温湿润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地球的未来会怎样——《地球简史》读后感(1000字)

地球的未来会怎样——《地球简史》读后感(1000字)

地球的未来会怎样——《地球简史》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地球简史》。

这本书的主题是围绕地球来写的,里面的知识真令我大开眼界。

这本书讲了:超大陆的变迁、全球冰冻之谜、恐龙灭绝、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等地球知识。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约19亿年前,随着地幔柱与板块的运动,妮娜超大陆形成了。

之后,大陆反复集合,分裂,又形成了罗尼迪亚超大陆,盘古超大陆。

妮娜超大陆是19亿~14亿年前,以现在美洲大陆为中心的超大陆。

罗迪尼亚超大陆是10亿~7亿爬行动物繁荣时期的超大陆。

盘古超大陆形成于约3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开始分裂,它促进了恐龙的多样化。

随着超大陆的分裂,全球冰冻开始了。

地球全部冰封,生命基本灭亡的世界到来……各地河流数量增加,蓝绿藻类有了更多适宜生存繁殖的场地,这一结果导致二氧化碳迅速消失。

此时,地球失去了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气候极剧变冷。

地表全部冰冻,海洋覆盖1000米厚的冰块。

全球冰冻时期,一直有少量二氧化碳持续排放至大气中,为地球再次带来了温室效应,冰冻状态结束。

、那么地球上曾经的霸主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呢?由于陨石的撞击,撞击的中心部分地表破裂,温度超过一万摄氏度的岩浆柱喷涌出来,附近地区瞬间变成火与熔岩的海洋。

炎热的地表温度最高上升至260摄氏度。

陆地动物两分钟内全部死亡。

同时,高达305米的海啸与11级以上的地震相继席卷恐龙生活的陆地。

在此大灾难中勉强苟活下来的生物,也因为在全球环境变化中被杀死。

并且由于陨石撞击产生的煤烟等气体进入大气导致酸雨,并且因大气中长时间漂浮的煤烟导致太阳光无法到达地面。

地球变得越来越阴暗寒冷,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开始枯萎,接着食草性恐龙开始灭绝,最后以食草性恐龙为食物的肉食性恐龙灭绝。

其它物种也大多遭遇和恐龙相同的命运。

有着世界最高峰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大陆碰撞的影响,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南巅,绵延着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10多座海拔超过7350米的山峰相连,被形象地比喻为“世界屋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球大陆的演变(2)未来
上一次大陆合并是两亿年前的“盘古大陆”。

在大约一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四分五裂,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与大洋分布。

根据现在各个版块之间的运动,地质学家的推出,在几千万年后的未来,大陆将重新开始合并在一起,并于2.5亿年后合并成为“究极盘古”。

根据当今的板块运动的趋势,科学家们做出一个预言:2.5亿年后,一个超大陆会再次生成,它的名字叫:究极盘古大陆或终极盘古大陆。

科学家们同时也模拟了它们的形成过程:
首先,非洲大陆北移,嵌进亚欧大陆里,两者合二为一,地中海最终将被挤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山“地中山”。

而新的大陆必然比亚欧大陆要巨大得多,宏伟的“地中山脉”在新大陆的版图上拦腰而过。

这个巨型新大陆我们称之为“非亚大陆”。

接着,约2500万~7500万年后,澳大利亚北移,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撞到一起。

然后,澳大利亚将逆时针旋转,合并菲律宾,并最终与亚洲合并。

而最南边的南极也会北移。

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冰盖将纷纷脱落。

大约1亿年后,南极大陆靠近印度洋;再过5000万年,它将揳入,马达加斯加与印度尼西亚。

印度洋最终成为内陆海。

而此外,强有力的俯冲带运动将吞噬海床,导致大西洋的消失。

距今两亿年后,美非重逢,加拿大旁的纽芬兰岛撞进非洲大陆,巴西与南非比邻而居。

最终,各个大陆首尾相连,将印度洋包围在中间,太平洋上出现超级大陆究极盘古。

其他观点
美国圣弗朗西斯塞维尔大学的地质学家布朗丹·墨菲则认为,现在就针对究极盘古或者美亚大陆进行预测还为时过早。

不过他很有信心地表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会与地质学相关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手段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内部的运动、预测板块的运动提供更有力的工具。

“任何一个时期的地质研究,都只能算是一部漫长电影的一个单独镜头。

只有把所有这些镜头连接在一起,我们才能看清楚地球大陆的舒缓舞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