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

合集下载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宋代陶瓷艺术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

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

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

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窑址有:上虞窑、宜兴均山窑、肖山上董窑、成都青羊宫窑、福建天山马岭窑等。

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窑址发现得不多,仅河南安阳窑、河北贾壁窑、山东淄博窑数处。

而到了宋代,则形成了多种瓷窑体系。

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烧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

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

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

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

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

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

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

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

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

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

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即口部无釉。

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为典型代表。

宋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宋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xx五大名窑瓷器特点1.定窑:定窑是继唐代的刑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在北宋时期发展最为鼎盛,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定窑以乳白釉瓷著称,同时还烧黑釉,绿釉等。

定瓷的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以龙凤纹为主,早期多用刻花,自北宋中期开始流行印花。

瓷器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

定窑印花xx龙纹盘:产自北宋,盘内印的事云龙图案,因为龙是天子的象征,因此可得出此盘属于贡品。

盘内的印纹细致清晰,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盘的边缘加釦,一是为了遮蔽因覆烧带来的口沿毛涩,二是求对比。

宋代瓷器日益走向和谐淡雅的风格。

2.钧窑:钧窑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北宋晚期。

在钧窑中,最具特色的事北方青瓷系统的蓝色乳浊釉瓷,最华贵的是蓝釉与紫红色错综掩映的窑变器物。

钧瓷胎质细腻,造型规整,不重装饰,以釉的美妙取胜,釉中有着蚯蚓走泥纹的特点。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外形像四瓣花,故称为“海棠式”。

花盆无纹,体现了钧瓷不重装饰的特点。

盆表面为玫瑰紫色,深浅浓淡,是专门为朝廷烧造的,宋代钧窑的精品大部分是传自宫廷。

3.xx:汝窑以烧制青瓷著称,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以名贵的玛瑙入釉。

入供的汝窑瓷胎呈香灰色,比较细腻,有印花,刻花装饰。

小型瓷器较多,造型常模仿古代青铜器,釉面常带细碎的开片。

xx樽:造型上模仿汉代的铜樽,胎,釉较薄,施以天青色釉,色泽匀净,釉带有小开片。

器底釉五枚细小的支钉痕迹,此为支烧所致。

4.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釉造型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釉色以月色,精青,大绿最为流行,胎体较厚,釉面开大纹片,纹饰较少,以釉色装饰为主。

青瓷贯耳瓶:造型上模仿战国铜壶,端庄古朴。

肩部设有双贯耳,可系绳。

釉以粉青釉,釉层肥厚,质地有犹如玉器的感觉,釉面开大纹片,开处呈黄色,显现出典雅之美。

器物较大不宜支烧,底足因刮釉而暴露胎体,从而形成了紫口铁足,同时这也是官窑的普遍特征。

5.xx:哥窑与官窑酷似,具有黑胎厚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以黄青色两个系列的不同浓淡深浅变化。

浅谈定窑及定窑系

浅谈定窑及定窑系

浅谈定窑及定窑系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

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

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

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

宋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因为定窑瓷器有芒口,所以进贡的产品多以金银铜等包口。

南宋学者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道:“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以至于大多数人都认为定窑瓷器有芒口,是一种瑕疵,所以后来宫廷就不再用定窑产品了。

实际上另有原因,大家知道宋代的帝王多信奉道教,特别是宋徽宗更是以道君皇帝自居。

而道教是崇尚青色的,所以,受到道教的影响,这些帝王也大多喜好青色,尤其是供奉用的瓷器,更需要青色的。

在封建社会,帝王的喜好就影响了全国风尚。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

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

经过对定窑的考古发掘,学术界认可的定窑品种:白釉、黄釉、褐釉、黑釉、紫釉、红釉、绿釉、金花、鹧鸪斑、加彩、白釉刻划印花、黑釉白花、褐釉刻印花、黑釉刻印花、白釉剔绘黄花、内外刻花、内外划花、内外印花、外刻内印花、白釉酱口、黑釉酱口、豆青地剔白花、白地绘黑釉花、唐三彩、咖啡色釉绘花、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等等。

[管理]中国八大窑系

[管理]中国八大窑系

[管理]中国八大窑系中国八大窑系八大名窑”的瓷器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它们风格各异,是中国瓷器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汝窑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

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官窑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

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哥窑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

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

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

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钧窑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

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均瓷开片也是均瓷的一大特点,随然看起来均瓷表面呈现不规则的裂缝,但是当触摸其表面时,确是光滑的,长的均瓷开片的时间可以达到70年以上,有些声音大的,可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景德镇窑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宋代六大窑系名词解释

宋代六大窑系名词解释

宋代六大窑系名词解释
宋代六大窑系是指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

1.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

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2.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3.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4.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

5.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6.景德镇窑是中国传统窑炉之一。

诞生于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

1。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
宋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5]
7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 钧窑系:钧瓷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复烧于金元。铜红釉的烧成乃钧窑之首创,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红紫相映,绚丽多姿,窑变美妙,艳美绝伦的艺术风格。钧瓷从创烧以来,原为民间生产日用生活器皿,由于造型端庄,胎坚致密,工艺讲究,釉层蕴润,窑变多样,五彩缤纷,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到了北宋晚期被宫廷垄断为官窑,在禹州城北门里古钧台附近设窑,专烧御用品,并派职官监烧,凡不合格者一律砸碎就地深埋。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窑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金对峙,北宋南迁,官办的钧窑停烧。然而钧窑器的烧制技术仍广为流传,各地竞相仿制,金元以来钧瓷生产达到了复苏的程度,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遍布北方四省(区)河南、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个县、市,并以河南为最。 江南地区仿制钧窑也蔚然成风,如浙江、江西、江苏、广东和广西各重要产瓷区域都在仿制,烧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钧作品。在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以及江西景德镇窑等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的窑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一个“钧”字,如宜兴窑的釉陶称为“宜钧”或“坭钧”,广东石湾窑仿钧作品称“广钧”,而景德镇窑瓷器上的低温釉装饰则称为“炉钧”加以区别。各窑的仿制,既保留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又各有创新。钧窑窑变奇特的魅力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称雄于其他四大名窑之上,至今钧瓷生产仍延续不断,加之先进科学的介入,可谓仿古创新,再现辉煌。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与八大窑系

中国陶瓷-宋代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

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

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

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

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

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古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早期较流行刻花,后兴起刻花与篦划纹结合,中期盛行印花装饰,至晚期更为成熟。

中国八大窑系

中国八大窑系

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钧窑
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均瓷开片也是均瓷的一大特点,随然看起来均瓷表面呈现不规则的裂缝,但是当触摸其表面时,确是光滑的,长的均瓷开片的时间可以达到70年以上,有些声音大的,可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
景德镇原来总处在模仿的阶段,不是青瓷,就是白瓷,但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开创了一种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这对景德镇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青花瓷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
“鬼谷下山”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创造了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
磁州窑
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纹饰,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
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
官窑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几大名瓷

几大名瓷

定窑: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它的烧白瓷是受临近的邢窑影响,但后来定盛邢衰。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定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覆烧是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等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

是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的。

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

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

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饿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

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多,为早,它们的早期历史似乎何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烧制白瓷的诸民窑。

磁州窑系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烧瓷品系繁多。

磁州窑,宋代文献不见记载。

明代初期文献才开始提到,但很简单。

此后文献记载随日渐增多,但对它的评论则颇不公允。

北宋时期的墓葬未见有出土磁州窑瓷器的报道。

但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有磁州窑瓷器的形象。

磁州窑址中以漳河两岸观台镇窑址烧瓷品种最为丰富,除白釉、黑釉外,还有很多其他品种。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兼烧黑釉、青釉、白釉瓷器。

五代末到宋初受余姚越窑的影响创烧刻花青瓷,故耀州青瓷有“越器”之称,刻花以犀利洒脱闻名,除刻花外兼烧印花青瓷。

耀瓷印花纹饰在宋代印花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

耀州窑以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

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耀州窑。

北宋中期耀州窑不仅各类器皿具备,而且每种器皿都有多种样式。

中期烧瓷技巧已臻成熟,器皿繁多,瓜棱、葵瓣、多折等造型难度较大的器物也能做到规整周正。

北宋晚期出土及传世品也以日常生活使用的盘碗为主,此外还有瓶、罐、钵、洗等器皿。

耀州窑产品以民用为主。

产品质量在北方民用青瓷之中,属于上乘。

所以被地方官吏所选中,以常年例贡形式,烧造贡瓷供北宋宫廷使用。

钧窑:为五大名窑。

但名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

简要说明宋瓷五大名窑特征

简要说明宋瓷五大名窑特征

简要说明宋瓷五大名窑特征宋代瓷器的发展在中国瓷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宋瓷的五大名窑更是瓷器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艺术珍品。

宋瓷五大名窑包括汝、官、定、哥、钧五种窑系,这些瓷器共同的鲜明特点在于采用了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精湛的工艺表现。

一、汝窑汝窑是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恒镇的瓷窑群,其以青釉、白釉制陶著名。

汝瓷采用了老胎质地特性,是以瞬间爆裂的方式工作的。

汝窑的瓷器以皎白剔透的釉面为特色,釉质温润细腻,而且耐火度极高,这是其它的瓷器无法比拟的。

二、官窑官窑是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官窑,其历史悠久,制瓷工艺精湛,瓷器品质上乘。

官窑的釉色以深厚的青色和嫩黄色为主,瓷器的造型纤细,胎质轻盈。

官瓷的高温烧制使得瓷器内含微泡,呈现出白乳状的质感,是官窑的一大特点。

三、定窑定窑是指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的定窑。

定瓷以灰白色釉、白度不散为特点,是北方瓷器窑系中的佼佼者。

其釉面细滑如蜡,色泽端庄,又带有一点自然的青绿色彩,近似珊瑚色。

定窑制作的瓷器以清新秀美、雅致淡雅的风格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大全中的镶嵌明珠”。

四、哥窑哥窑是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哥窑,哥窑是宋代最负盛名的瓷器窑之一,精品无数,其瓷器以细腻、柔和为主,一般青绿名贵,灰白含红大多重宝。

瓷器的表面花纹亦别具一格,以素雅的刻划为主,整体非常优美,实为宋瓷五大名窑中的精品。

五、钧窑钧窑是指位于河北省大名县的钧瓷烧窑,以青花瓷器和天青瓷器为主。

钧瓷豁杂有致、润腻绵极,青花均匀平稳、明丽雅静,极富艺术气息和韵味,被誉为“南瓷北钧,天下独步”的瓷器精品。

总的来说,宋瓷五大名窑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世界陶瓷的瑰宝。

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所采用的高超的制作技艺、严格的品质要求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今天,这些优秀的瓷器不仅是中国人口中的珍品,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联合共鉴:八大窑系

联合共鉴:八大窑系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

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

宋代瓷器集前代之大成,创出丰富多采的造型,有唐八百、宋三千之说,并不夸张。

有碗、盘、碟、洗、砚滴、盏、托、瓶、壶、罐、钵、尊、盆、奁、唾壶、渣斗、炉、腰鼓、瓷塑等,大都施纯色或驳色单彩釉,表面平滑或有碎纹。

釉色有多种深浅不一的白、蓝灰、紫灰、鲜红、暗紫、青绿、褐、黑等色,更有因酸化作用而产生的光怪奇丽、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绚烂如霞,美不胜收。

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珐花等。

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有花卉、龙凤、鹤、麒麟、鹿、兔、游鱼、鸳鸯、鸭、山水纹、回纹、卷枝、卷叶、曲带、云头、莲瓣、钱纹等。

北宋的瓷器,胎质较厚,釉上有蜡泪痕。

至大观政和之时,所烧瓷器胎薄如蛋壳,釉薄如纸,胎釉结合紧密,尤如相溶,轻敲可闻声如玉磬,可谓美不胜收。

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突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1定窑名瓷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古属定州,故名。

始烧于唐代,宋代时发明覆烧工艺,规模扩大,宋、金时期繁盛时期,至元代时衰没。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等类,早期较流行刻花,后兴起刻花与篦划纹结合,中期盛行印花装饰,至晚期更为成熟。

花纹式样众多,有牡丹、萱花、飞凤、蟠螭、双鱼等,皆典雅妍丽,美奂绝伦。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窑系

中国五大名窑六大窑系

中国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

一、钧窑1、时间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瓷始烧于唐代,在宋代成就了第一个瓷器烧制的艺术高峰。

2、地点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目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3、产品特点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二、汝窑1、时间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

2、地点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3、产品特点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

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瓷器一般都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的极其个别,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三、官窑1、时间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

2、地点3、产品特点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定窑瓷辨识攻略

宋代定窑瓷辨识攻略

宋代定窑瓷辨识2011-04-16 15:06宋代定窑人物花卉纹划花碗宋代定窑酱釉提梁壶(右下为底面)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

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

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

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

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

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

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

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

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

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

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揭开定窑之谜,这几点鉴定方法要记住

揭开定窑之谜,这几点鉴定方法要记住

揭开定窑之谜,这几点鉴定方法要记住宋代六大窑系相信各位藏友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是每个窑具体怎么样的我想只有少部分藏友是细心地去观察及了解了的,那今天我们来看看定窑吧!一,历史起源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白釉刻花莲花纹盘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五代/北宋早期定窑白釉刻莲蓬菱花式盘黑定,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

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紫定,对于紫定釉色有两种学术认知,其一为古文献中提及的紫、黑、葡萄紫定的说法,文献认知广泛为“烂紫葡萄色绿定,宋代定窑生产的绿色釉瓷器。

绿釉、白胎,存世稀少宋代黑定凤首执壶二,技术特点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

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

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定窑白釉模印花卉纹花口碗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北宋定窑白釉划莲纹香盒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关于定窑和其他窑口的区别

关于定窑和其他窑口的区别

关于定窑和其他窑口的区别1.定窑和邢窑的区分学术界常常有“邢定不分”的说法。

这里的“不分”主要指早期阶段的定窑和邢窑难以区分。

邢窑到五代时期开始逐步没落了,到北宋基本没有大影响力了。

定窑从晚唐开始逐渐强盛,到五代北宋时期达到巅峰。

从传承关系上来看,定窑就像是邢窑的备胎(这不一定符合事实),也不排除窑工有互通的可能性。

两个窑口的地域十分接近,受当时共同需求的影响,在工艺方法和器型上有很大的互通性。

比较滑稽的是:考古出土的一些器物,没法确认窑口的时候,往往研究邢窑的专家认为就是邢窑的,研究定窑的专家就认为是定窑,理由就是在各自的窑址里面都有发现对应的器形。

这就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困惑性。

邢窑和定窑真的就没法区分吗?实际上,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好判断的。

至少可以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定窑的概率大一些还是邢窑的概率大一些。

这个鉴别的关键点在于,定窑的胎更加干一点,没有邢窑的糯。

定窑的产品更加硬一点。

从制瓷工艺上来说,跟瓷土的原料有一点关系,中间的“长石”结构会影响这种质感。

2.紫定、黑定与当阳峪窑的区别历史典籍曾经记载过一个小故事,大致意思说某位后妃腐败了,收了某大臣的礼物,因此受到了皇帝老公的严厉斥责,而这件贿赂品只是一件瓷器,就是所谓的“紫定”。

可见“紫定”在当时已是极珍贵之物。

紫定、黑定确实是定窑里面的稀缺品,也是高档器物。

定窑的这类产品胎土极白,器形的线条简洁有力度,釉光极好,是足以代表宋代瓷器制造高峰的典型代表。

“临宇山人”收藏的那件黑定鹧鸪斑斗笠盏不知道俘获了多少无知少年的心。

我称这只盏为“天外飞仙”。

临宇山人收藏的“天外飞仙”黑定鹧鸪斑盏后来,随着发掘资料的渐渐增多,我们突然发现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

河南的当阳峪窑也盛产这类紫色、黑色的高温瓷器,质量也极高,从外观颜色上来看和定窑基本无法区分。

甚至有人经过仔细研究,紫定描金、黑定描金的这类器物都不应该是定窑的器物,而是当阳峪窑的杰作。

日本所收藏的几件描金颜色定窑器都应该是当阳峪的啊!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描金柿釉盏不过,这个“乌龙”还真的有可能是事实了。

六大窑系名词解释

六大窑系名词解释

六大窑系名词解释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这“六大窑系名词解释”,听着这名字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可别被唬住了,咱就把这事儿给它说明白了。

先说说这“窑系”吧,窑系就像是咱们村里的几个大户人家,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就像老王家的菜园子,种的都是些个大白菜、萝卜、茄子,而隔壁李家的地里全是西红柿、黄瓜,各有各的味道。

这六大窑系,头一个就是汝窑。

你想想,汝窑的瓷器那叫一个细腻,摸上去就像摸着小姑娘的脸蛋儿似的,滑溜溜的。

汝窑的颜色嘛,主要是天青色,瞧着就跟那天空一样干净透亮。

记得有一回,我在古玩市场上见到一块汝窑的瓷片,摊主说那是宋朝的,瞧那颜色,简直就像是天上的云彩落了片儿下来。

接下来是官窑。

官窑的瓷器啊,那可是皇帝用的,讲究得不得了。

官窑的瓷器颜色多样,但最有名的还是那“紫口铁足”,紫色的口沿,铁色的底足,瞧着就跟个贵妃似的,端庄大气。

有一回,我听老李头儿讲,他年轻时见过一块官窑的盘子,说那盘子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简直像个宝贝疙瘩。

再说说哥窑。

哥窑的瓷器上常常有开裂,那裂纹细细密密,就像老树皮上的纹路,细瞧着还真有点儿像咱乡下那棵老槐树。

记得有一回,我在博物馆里见到一块哥窑的瓶子,那裂纹细腻得让人看着都觉得心里痒痒的。

接下来是钧窑。

钧窑的瓷器颜色变化多端,瞧着就跟天上的云彩似的,忽而红,忽而紫,忽而蓝。

有一回,我听老刘头儿说,他年轻时见过一块钧窑的花盆,颜色变幻得让人眼花缭乱,简直像在看一场魔术表演。

再来是定窑。

定窑的瓷器以白为主,白得就像是刚下过雪的田野,干净得不得了。

有一回,我在朋友家见到一块定窑的碗,碗壁薄得透光,瞧着就跟个冰碗似的,凉快得不行。

最后一个是磁州窑。

磁州窑的瓷器上常有画儿,画得活灵活现,瞧着就像是街头巷尾的风景画。

记得有一回,我在古董店里见到一个磁州窑的枕头,上面画着个渔翁在水边钓鱼,瞧着就让人有种悠闲自得的感觉。

这六大窑系,就像是六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各有各的本事。

汝窑的细腻,官窑的端庄,哥窑的古朴,钧窑的变幻,定窑的纯净,磁州窑的生动,每一个都让人过目难忘。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图)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穴人笔记屡有称述。

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

而定窑系诸窑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吕器确是陶瓷艺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

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一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漳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曲联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

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宋以来留下了不少有关它的记载。

本世纪20年代未叶麟趾先生第一次对其进行调查,指出定窑在曲阳漳磁村。

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它进行了多次地面调查与小规模发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窑的烧瓷历史以及与邻近地区瓷窑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窑器,定县两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窑白瓷,寻于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分期断代有极大帮助,江南地区南宋墓与北方地区金墓都出土有定窑白瓷,从而也使定窑废于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说,得以修正。

(一)定窑的烧瓷历史曲阳漳磁村窑址发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浅身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

外施黄釉里施白釉,制造较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

比这种平底碗时代稍晚的是白釉碗,这类碗的碗身多做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较上述平底碗薄,里外施釉,这种碗具有标准唐代后期形式。

五代时期唇口白碗在遗址里稍多,《曲阳县志》里著录有一件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碑石立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立碑人中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①从碑文可知五代后期这里商品瓷产量已经很大,才派瓷窑税务使冯翱在此收瓷器税。

定窑(定窑系)

定窑(定窑系)

定窑欣赏
北宋
定窑白釉划花罐
北宋
定窑白釉三足弦纹炉
说明: 高8.0公分 口径7.6 公分 足径5.6公分
说明: 高10.2公分 口径 14.4公分 底径14.0公分
定窑欣赏
北宋
定窑白釉兽耳瓦纹簋
北宋
定窑系白釉葫芦形注壶
说明: 高10.9公分 口径 13.4公分 足径10.0公分
说明: 高15.4公分 口径1.9公分 最大腹径9.4公分 足径5.0公分
北宋 定窑白釉褐彩轿
定窑欣赏
说明:
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 小口,细颈,颈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 斗,下半部呈竹节形。肩及上腹饱满,下腹瘦长。肩部安龙首 形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二目圆睁。 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 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上颈划覆仰莲瓣纹,以双弦纹 隔开,相轮形圆盘,鼓面饰覆莲纹两层,下颈饰弦纹,肩部刻 覆莲纹三层,上腹部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 层。纹饰富丽华贵。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溜肩 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瓶颈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层 凸起的莲瓣纹。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前额突 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 尖,下颌短饰一撮龙须,造型巍峨挺拔。定窑产品以中小型器 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形体高大,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实 为难得的珍品。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施入塔基。1969年河 北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北宋
定窑白釉划花托
说明: 高10厘米,口径 4厘米,底径9.9厘米。
说明: 高6.0公分 托径10.2公 分 盘径18.7公分 底径8.9公分

中国六大窑系

中国六大窑系

中国六大窑系,各有什么讲究?爱陶瓷2016-06-28 11:17:45龙泉瓷器河南阅读(73)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古属定州,故名。

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的彭县窑等均属定窑系。

这是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窑系,唐代晚期开始生产,至宋代达到顶峰。

除“白定”外,兼烧黑釉、酱釉瓷器,称“黑定”、“紫定”。

定窑产品工艺水平很高,胎料经过细致筛选,做成的器物胎薄,胎质细密洁白。

器物形制非常规整,给人以一丝不苟的感觉。

其“复烧法”及刻花、印花、划花装饰工艺对其他瓷窑有较大影响。

钧窑系在今河南省禹县神屋镇、八卦洞等地,当时属钧州,故名。

河南郏县、临汝、登封、安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等地也仿烧钧瓷,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从北宋一直延续到金、元时代,钧瓷繁荣期很长,北宋晚期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主要产品是一种五彩缤纷的“窑变”釉瓷器。

其釉色最富特点。

主要着色剂是氧化亚铁,经高温还原形成青色或蓝色的主基调。

又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造成红色的窑变釉。

由于施釉较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水熔融流动,红蓝等色交相辉映,形成变幻无穷的艳丽色彩。

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海棠红及玫瑰紫等,十分丰富。

釉面上常带有密密麻麻的“棕眼”(斑点),呈现出独有的艳丽精美,构成钧瓷的非常突出的特征。

此外,釉在熔融状态下流动,釉面上会产生一种弯曲的细条纹,如同蚯蚓在泥中爬过的痕迹,故称“蚯蚓走泥纹”。

钧瓷的造型表现为强烈的仿古意味,特别是仿商周青铜器,在模仿中有创新,既古拙高雅,又有时代风格。

钧瓷中最具代表性、最为珍贵的,是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的陈设瓷,如出戟尊等。

磁州窑系以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

这一窑系乃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如河南鹤壁集窑、当阳峪窑、扒村窑、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

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

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

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浅谈中国五大名窑瓷器“定窑”瓷器的鉴定特征作者:火龙飞 2012年12月9日 QQ1455496999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得天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实现了统一,由此建立了大宋王朝。

定窑的创烧可以追溯到唐代早期,结束于金代晚期。

定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燕村、西燕村一代,总面积在117万平方米,是北京故宫的1.5倍之大。

下面我就谈谈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

定窑在北宋的初期已达到成熟期,它与其他五大名窑中的四者有所不同的是:其它四者都是青瓷而定窑是白瓷(牙黄白),其它四者的釉又都比定窑厚,唯定窑釉较薄。

在北宋初期(公元990年以前)有部分定窑瓷器底部有阴刻“官”、“新官”的官窑瓷器。

定窑乃民窑,所谓的官窑瓷器是指朝廷在定窑场定制的瓷器。

其宋代官窑的定器有两种:一、建国30年前(公元990年)由当时朝廷的“太官署”在定窑场定制的带有“官”、“新官”款的瓷器。

二、公元990年以后由于行政制式的改变取消了“太官署”这一机构,加之定窑是民窑以生产日用瓷为擅长,不同于汝官生产仿青铜器的陈设瓷等诸多品种,取而代之“官”和“新官”的是用延续唐和五代的旧制,即将朝廷定烧的器物做成花口,用花口的瓣数来表示。

唐代的花口瓣数为四瓣,五代的花口瓣数为五瓣,宋代的花口瓣数就定成了六瓣。

简称唐四五五宋六。

在北宋的初中期的10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用定瓷作为官窑瓷器的,后来到了徽宗时期因皇帝嫌定瓷太亮才不用的。

在南宋叶寘(tián)的《坦斋笔衡》中有“定瓷有芒不堪用”之记载。

北宋定窑在建国初期的30年里都是满釉正烧,口部有釉采用垫底工艺底足无釉。

到了公元100年因审美观念的改变创新出现了镶金银铜口瓷器,是窑工们发现了在有釉的定器上镶嵌金银铜边时过于耗时费力,故应运而生的烧制出了忙口俯烧瓷器。

开始的定瓷是没有刻划花的后来是受耀州窑的影响才出现的,到了金代为了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大部分器物都采用模印纹饰装饰技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窑与定窑系的区别(图)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穴人笔记屡有称述。

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吸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

而定窑系诸窑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吕器确是陶瓷艺述中的珍品。

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多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

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一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漳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曲联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未、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

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宋以来留下了不少有关它的记载。

本世纪20年代未叶麟趾先生第一次对其进行调查,指出定窑在曲阳漳磁村。

5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它进行了多次地面调查与小规模发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窑的烧瓷历史以及与邻近地区瓷窑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各地宋墓也出土了不少定窑器,定县两座宋塔塔基出土了一百多件既完整又精美的定窑白瓷,寻于进一步研究定窑的分期断代有极大帮助,江南地区南宋墓与北方地区金墓都出土有定窑白瓷,从而也使定窑废于北宋未年金人南侵之说,得以修正。

(一)定窑的烧瓷历史曲阳漳磁村窑址发掘中取得的早期标本,有平底浅身碗,外施黄釉里施白釉。

外施黄釉里施白釉,制造较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

比这种平底碗时代稍晚的是白釉碗,这类碗的碗身多做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较上述平底碗薄,里外施釉,这种碗具有标准唐代后期形式。

五代时期唇口白碗在遗址里稍多,《曲阳县志》里著录有一件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碑石立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立碑人中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①从碑文可知五代后期这里商品瓷产量已经很大,才派瓷窑税务使冯翱在此收瓷器税。

漳磁村窑址面积相当大,地面散布标本极多,绝大部分是宋代白瓷,有印花、刻花、划花和光素无纹几种。

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墓、辽宁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以及流散到英国的金大定二十九年印花陶范、墨书金泰和三年印花陶范这些带纪年铭文的定窑瓷器有力地说明金代定窑仍继续烧白瓷;南京南宋庆元五年(1194年)张同之墓②也出土有定窑印花瓷器,反映了定窑瓷器不仅供应金人统冶的淮河流域以北地区,商品瓷器也有运到江南地区销售的。

窑址标本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粗瓷,如白釉碗之中碗心一周刮釉的叠烧法,具有北方地区金代瓷窑装烧方法特色,此外,粗白碗中碗心书段、李、刘、元、液、蛰等字及纹饰的也不少,也具有金元时期特征。

遗址里看不到晚于元代的标本,应该说涧磁村窑的烧瓷历史始于唐而终于元。

《大明会典》记录的明宣德、嘉靖年间光禄寺每年所需的酒缸、瓶、坛、均由钧、磁和曲阳县等窑承办。

但在涧磁和燕山村窑址里没有看到这些器物标本。

可能明代曲阳另有专门烧造酒缸、酒瓶和酒坛等器物的瓷窑。

(二)定窑瓷器的装饰与釉色宋代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

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划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莲瓣纹样在五代时期的越窑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北宋早期定窑和耀州窑首先吸取了越窑的浮雕技术。

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有莲瓣经纬度与缠枝菊经纬度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布局很不谐调,这可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

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村花卉轮廓线条,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经纬度;装饰经纬度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

耀州窑青瓷也有这种布局,是那时的瓷器装饰共同的特征。

定窑刻花器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经纬度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经纬度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定窑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

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

这些都是它的特点。

从大量标本观察,定窑印花纹饰似取材定州缂丝,的缂丝纹样局部地移植于瓷器。

因此,定窑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此外,定窑装饰也受金银器纹饰的影响。

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均有较大的影响。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

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

布局亦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品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

禽鸟纹有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为四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间以一枝牡丹,盘心配以鸳鸯牡丹。

整个纹饰俨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

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姿矫健生动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

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纹盘十件,六件已流散到国外,其于四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及上海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有一件底部刻划“尚食局”三字铭文,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

北宋晚期丝织品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

窑址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

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

三果为桃、石榴与枇杷,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拽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

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定窑除以白瓷驰名之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

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黑定与紫定胎质与白瓷一亲,同样都是白求恩胎,黑定釉色光可鉴人,确有洒脱的质感受。

但所谓紫定的釉色实际与今天芝麻酱色很接近,酱釉、黑釉着色齐都为氧化铁,宋代名地瓷窑都生产酱釉器,有人认为是黑釉烧过火了,就烧成酱色釉。

这虽有工艺上的根据,但酱色釉的普遍出现应当还有其他原因,似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烧制的从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修武等窑烧成的酱色釉看,它们都很匀净,应当说昌有意识烧成的。

定窑绿釉器历来不见记载,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涧磁村窑址时曾发现两片标本,胎色洁白,其中一睡刻云龙纹,与白釉刻花云龙纹基本相同,可以确定是定窑产品。

调查时曾就此访问过当地居民,据说过去涧磁村出土过绿釉瓶,由此得知定窑绿釉有瓶盘等器物,而且有刻花装饰,这是过去所不知道的。

(三)定窑覆烧工艺覆烧是宋代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是河北曲阳定窑首先创造成的。

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在使用覆烧法以前,定窑使用匣钵,即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改用覆烧方法后,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这就是覆烧方法为什么得到普遍推广的主要原因。

定窑覆烧方法一般认为始于北宋,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一百多件北宋早期定窑白瓷,盘碗却是普通匣钵装烧,覆烧还未出现;文献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是因为有芒。

芒是指用覆烧方法而出现部无釉的缺点,定窑创用覆烧法的时间似在北宋的中期。

(四)定窑的题款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

这种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稻田,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缺罐。

这些器物大多出于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

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

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③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

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

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 2件流散到国外。

关于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产地,一般认为它们是定窑的产品,也有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

但定县塔基出土大批定瓷之后,使人确信“官”字题款绝大多数白瓷是定窑产品。

是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定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定烧瓷器底刻会稽郡字样。

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

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

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五代后期。

出土及传世定窑题款中还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

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药局”的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

刻“尚食局”器均为大形盘类器物,所刻字体有粗细两种。

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印花雄壮龙纹盘及碎片标本之中都以现过这种“尚食局”的铭文。

宋宣微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

流散到国外的还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铭文的白釉碗,刻这种铭文的仅此一件。

“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有待进一步考证。

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伯。

“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

上述八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足上。

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些铭文是宫廷玉工刻的。

这类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

定窑白瓷刻“奉华”铭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

“奉华”字铭还见之于汝窑青瓷器物上,台湾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华”二字。

河南禹县钧瓷厂1957年调查禹县钧台窑址时,也采集了一件钧窑出戟尊残品,底部刻“奉华”字铭。

这八件除钧台出土的在烧前先刻者之外,其余七件字体大体相同,都出于宫廷玉工之手,是到宫廷之后刻的。

:德寿“、”慈福“为德寿宫、慈福宫简称。

清人朱彭《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似是宋代宫殿名称。

“凤华”等均未见宋人著称。

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窑盘,光素无纹,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四字,宋瓷没见过这类的铭文。

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打捞出元代泉窑瓷器之中有两件盘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样,“使司帅府”是“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瓷盘是供这个机构使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