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大柏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3fe37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e.png)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杜甫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菩萨蛮》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通过分析杜甫的写作技巧,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菩萨蛮》,对杜甫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菩萨蛮》,讲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用词。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的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杜甫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菩萨蛮》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听教师讲解,对杜甫有初步的了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杜甫的创作意图。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菩萨蛮》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诗歌的思考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进行《菩萨蛮》的教学。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杜甫的创作背景。
5.2 辅助材料:教师提供相关的文章、视频和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2627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7.png)
《菩萨蛮》教案教案:《菩萨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菩萨蛮》。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典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
2. 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
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菩萨蛮》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诗词,注意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菩萨蛮》。
3. 翻译:解释诗词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4. 解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 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包括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6. 欣赏:让学生自由朗读《菩萨蛮》,并分享自己对该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7.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菩萨蛮》,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菩萨蛮》意象:山水、花鸟、月光意境:清新、宁静、悠远情感:喜悦、思念、感慨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
答案:略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菩萨蛮》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答案:意境是指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情感氛围,作者通过描绘山水、花鸟、月光等意象,创造出一幅清新、宁静、悠远的画面。
作者的情感表达包括喜悦、思念和感慨等。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诗词,并解释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解析、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菩萨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7f1bd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b.png)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
(2)理解《菩萨蛮》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菩萨蛮》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情怀和品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菩萨蛮》。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诗中哲理的深入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菩萨蛮》,提问学生对“菩萨蛮”一词的理解和联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菩萨蛮》,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拼写、诗文背诵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通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性写作,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菩萨蛮》原文及注释。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诗词鉴赏方法指导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1. 分析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菩萨蛮》的起承转合,理解诗的结构特点。
2. 解读意象: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如“梧桐树叶”“黄昏”“月色”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菩萨蛮》教案
![《菩萨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1a0e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d.png)
《菩萨蛮》教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含义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含义和意境,掌握词中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教学难点: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词的含义、意境、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情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介绍温庭筠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2)词牌介绍:讲解《菩萨蛮》这个词牌的由来、特点和格律要求。
(3)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词句讲解:逐句讲解词的含义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词中的生字生词和修辞手法。
(5)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顾词的含义、意境、生字生词和情感。
(2)强调词的背诵和默写要求,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2)写一篇关于《菩萨蛮》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2. 3. 1. 2. 1. 2. 3. 4. 1. 2. 3.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菩萨蛮》这首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词中的生字生词和基本的文学知识。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e97b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d.png)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菩萨蛮》的文本解读、背景分析、艺术特色等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主题思想;2. 品味《菩萨蛮》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对《菩萨蛮》的文本解读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3.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朗读《菩萨蛮》,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文本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菩萨蛮》中的佳句,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作者:李白3. 创作背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4.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5. 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菩萨蛮》;(2)分析《菩萨蛮》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谈谈你对《菩萨蛮》的感悟。
2. 答案:(2)结合课堂讲解,从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3)个性化感悟,合理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艺术特色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引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营造乐学氛围 提高自读能力——用“学导式”教学《菩萨蛮 大柏地》
![营造乐学氛围 提高自读能力——用“学导式”教学《菩萨蛮 大柏地》](https://img.taocdn.com/s3/m/89f91a58336c1eb91a375da0.png)
营造乐学氛围 提高自读能力———用﹃学导式﹄教学︽菩萨蛮 大柏地︾○江苏锡山市洛社镇中心小学 王杰英 我校高年级“学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能阅读为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积极向上、民主和谐、主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和重组旧知能力,发展探求未知世界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创造意识的培养。
下面结合《菩萨蛮 大柏地》一文的教学,粗浅地介绍高年级“学导式”模式的几点尝试操作方法。
一、相关知识切入,导情导标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通过外部手段激趣已非“导情”重点,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才是导情的主要方面。
《菩萨蛮 大柏地》是第12册小语教材第二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词。
词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除了有新奇感,又不免产生“难学懂”的想法。
如何有效地教学这首词呢?首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运用看预习提示,参考注释,翻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对词这一种文体有了大概的认识。
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低年级学习《鹅》《梅花》到本学期第一单元刚学完的《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已掌握积累了许多古诗。
“解诗题,知诗人”“解词句,释诗意”“抓关键,悟诗情”这一学诗三部曲也在不断地操作运用,学生对学习古诗很感兴趣。
接着听老师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懂词意,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种“导情导标”是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的,将已知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之中,自然合理,清晰明确。
二、心中有法,主动自学“学导”式中的自学,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阅读技能自己尝试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从导标中,学生已明确学习要求,自学之前,就可帮助学生回忆完成自学的方法。
先让学生回忆起读懂字词、诗句及整首诗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这些步骤来自行读懂这首词。
学生心中有法,就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学习,而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进而激起一种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菩萨蛮》教学设计
![《菩萨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1de4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1.png)
《菩萨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这首词的词句含义,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掌握词中重要的字词和典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白描、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深层的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文人思乡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师:同学们,从古至今,思乡之情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来感受古人的思乡情怀。
2、作者及背景介绍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他的诗词辞藻华丽,多写闺情。
这首《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简要介绍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词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初读感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4、词句解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详细讲解词句的意思,分析“小山”“金明灭”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想象女子晨起时慵懒美丽的画面)“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解读这两句词,体会女子慵懒梳妆的姿态,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分析这几句词中对女子梳妆细节的描写,以及“金鹧鸪”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5、情感探究师:同学们,通过对词句的解读,你们觉得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女子的神态、动作以及环境描写等方面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6、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运用的白描、烘托等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思乡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思乡情感的理解)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词的大意、情感和艺术特色)9、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菩萨蛮》。
《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
![《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6a2b56b8f67c1cfbd6b83a.png)
《红色文化》小学版5-6年级《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鏊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
只要画出江西。
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金大柏地几处地点即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和释题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
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2.释题。
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
红军以前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
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
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
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1933年夏。
)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
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
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
“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
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
(“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
“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c192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4.png)
《菩萨蛮》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菩萨蛮》的意境和风格。
解读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菩萨蛮》全文。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风格。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鉴赏技巧的应用。
3.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对杜甫和《菩萨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风格。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3.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4.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成果,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运用。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5.1 教学资料: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菩萨蛮》的文本。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音频资料。
多媒体教学软件,用于辅助教学。
5.3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观点。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5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627cca0912a216147929ff.png)
第一篇:《菩萨蛮》教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29244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5.png)
完整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词》第三节《花间集》,详细内容包括《菩萨蛮》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词牌介绍、诗句解析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2. 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理解其意境和情感;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诗句内容,了解其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菩萨蛮》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朗读《菩萨蛮》,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韵律;(2)介绍词牌特点,分析诗句结构;(3)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1)选取一首与《菩萨蛮》意境相近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陌生诗词,锻炼鉴赏能力;(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作者、创作背景、词牌特点;2. 诗句解析;3. 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2. 答案:(1)背诵部分:自行检查;(2)分析部分:意象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花间集》中其他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2. 教学过程中的“解析诗句内容,理解意境和情感”和“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写出自己的理解”。
《菩萨蛮大柏地》原文鉴赏教案
![《菩萨蛮大柏地》原文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ed57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2.png)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 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 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 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 伟人。
通过比较阅读,将《菩萨蛮·大柏 地》与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分 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
力。
准备下节程 的重点和难点。
提前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做好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笔记和标注。
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
讨论。
THANKS
感谢观看
全文主题思想概括
总结全文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自 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豪情 壮志。
艺术手法及表现技巧分析
意象运用
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运用的意象手法,如“彩练”、 “关山”等,解释这些意象在表达主题和情 感方面的作用。
探讨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 夸张等,分析这些手法在增强艺术感染力方 面的效果。
结构安排
语言特色
分析词的结构安排,包括起承转合、前后呼 应等方面的特点,阐述这些结构在增强词的 整体性和层次感方面的作用。
总结词的语言特色,如简练明快、生动形象 等,分析这些特色在表现主题和情感方面的 优势。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战争与和平主题思想阐述
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 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主题
《菩萨蛮大柏地》在当代 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https://img.taocdn.com/s3/m/d76a508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b.png)
菩萨蛮大柏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菩萨蛮·大柏地》。
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通过描绘大柏树、碧云天、黄叶地等景物,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大柏地》。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大柏地》。
难点:理解诗文内容,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朗读诗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菩萨蛮·大柏地》,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节奏,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文。
3. 解析诗文:教师逐句解析诗文,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学习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菩萨蛮·大柏地》。
2. 在黑板上逐句展示诗文,并用粉笔标注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默写《菩萨蛮·大柏地》。
答案:菩萨蛮·大柏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薰风自南至,凉意满衣裳。
2. 作业题目:请学生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
答案:绿树阴浓:形容树木的阴影浓重。
薰风:指南风,温暖的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读译理解 想象入境——《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
![读译理解 想象入境——《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db6ac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2.png)
读译理解想象入境——《菩萨蛮·大柏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掌握本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入境的感思,激发对文化交流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细节阅读的能力、分析语言的能力;
实施方案:
(一)课前预习
1. 通过阅读,学生主动学习本文的文章;
2. 思考文章中出现的设定、叙述方式,思考文章内容呈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二)导入
1. 介绍《菩萨蛮·大柏地》的作者、作品背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让学生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2. 利用图片和发言激发学生谈论文中内容,增加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精神内涵;
(三)情景化阅读
1. 部分学生读课文,学生以情景化叙述本文内容;
2. 学生仔细阅读,精读本文,用心记录文中人物面貌、叙事方式、气氛等内容;
(四)讨论分析
1. 通过讨论与交流形式,引导学生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文化现象;
2. 提高学生对于文学语言表达的理解,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五)归纳整理
1. 让学生归纳整理讨论结果;
2. 通过小组理解、研讨,展示讨论内容;
(六)总结
1. 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 总结本次学习的主要收获,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文本解析能力。
本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菩萨蛮·大柏地》的基本内容,培养他们对入境的感思,激发他们对文化交流的热情,以及加强他们的细节阅读能力和分析语言的能力。
针对这个目标,教学实施方案包括预习、导入、情景化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整理以及总结等6个步骤,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他们的有效学习提供参照。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1)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669299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词赋》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介绍、作者介绍、词作背景、词作内容分析及意境欣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韵律与结构。
2. 领会作者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感受其抒发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词作中意象的运用,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
重点: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分析词作的结构与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词牌介绍:讲解《菩萨蛮》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让学生对词牌有所了解。
3. 作者介绍:介绍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背景。
4. 词作背景:讲解词作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词作内容分析:a. 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作的结构;b. 欣赏词作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c. 对比其他作品,分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吟诵方式,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菩萨蛮》2. 作者:李清照3. 词作结构:起、承、转、合4. 意境:描绘山水、抒发离愁别绪5. 重点词句:山青花欲燃、水寒鸭先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山青花欲燃、水寒鸭先知、绿肥红瘦。
b. 分析《菩萨蛮》的起、承、转、合结构。
c. 仿写一首以《菩萨蛮》为词牌的古风词作。
2. 答案:a. 解释略。
b. 结构分析略。
c. 仿写词作示例:菩萨蛮·秋思西风渐紧黄花瘦,寒露润枝头。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落叶纷飞愁绪起,离人泪满巾。
菩萨蛮大柏地课件-(版)
![菩萨蛮大柏地课件-(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2257c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5.png)
菩萨蛮大柏地课件-(附件版)菩萨蛮·大柏地课件一、导言《菩萨蛮·大柏地》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词描绘了作者游历大柏地时所见所感,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人民生活的艰辛。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菩萨蛮·大柏地》的深入解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其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以关心国家民生为主题,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词牌介绍菩萨蛮,词牌名,又名“菩萨鬘”、“子夜歌”,源于古印度佛教音乐,后传入中国。
唐代诗人温庭筠首创此词牌,因其音韵优美、形式活泼,受到后世词人的喜爱,成为流传千古的词牌之一。
四、词作解析《菩萨蛮·大柏地》全词如下:菩萨蛮·大柏地唐代:杜甫风烟望五津,与君别几时。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上片:描绘离别场景词的上片以“风烟望五津,与君别几时”开篇,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
五津,指长江、黄河、洛水、淮水、济水五大河流,此处代指天下。
诗人以“风烟”二字,形象地表现了离别时的哀愁氛围。
2.下片:抒发思乡之情词的下片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起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胡马、越鸟,分别代指北方和南方的物产,寓意着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土。
接着,诗人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两句,描绘了自己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形象。
3.结尾:自我慰藉与奋发向前词的结尾,诗人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表达了自己在外漂泊的无奈。
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自我警醒,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二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艺术特色1.语言朴实自然:杜甫的这首词作,语言朴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展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0257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7.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词赋》章节,详细内容为《菩萨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词的基础知识,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菩萨蛮》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背诵全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引导,提高学生的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分析《菩萨蛮》的作者背景、词牌特点;赏析词中的优美词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了解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内容:作者:李白背景简介:唐代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词牌特点:七言绝句,押韵严格,节奏明快。
重点词汇:X、X、X句式分析:X、X、X修辞手法:X、X、X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赏析《菩萨蛮》中的优美词句,并说明其修辞手法。
仿写一首七言绝句,要求押韵,体现美好生活的意境。
2. 答案:赏析:《菩萨蛮》中的优美词句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美好景象。
仿写:例诗:“碧水潺潺绕芳甸,绿杨阴里白沙堤。
鸟啼花落人归去,独留青灯照夜思。
《菩萨蛮》教案新部编本2
![《菩萨蛮》教案新部编本2](https://img.taocdn.com/s3/m/6dd35aace009581b6bd9ebde.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菩萨蛮》教案2知识与能力①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②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③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④背诵。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重点1、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2、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思归而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说到江南,也许我们眼前会浮现“玉人吹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许会遥望“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也许会倾听“旧时堂前的小桥流水”。
如果是画中的江南,那么也只有水墨画才能画尽它的文采风流。
那么文人笔下的江南又是怎么美丽的风景呢?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杏花烟雨。
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二、知人论世1、作者信息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菩萨蛮 大柏地》教学设计
![《菩萨蛮 大柏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f7adf76c175f0e7dd13765.png)
《菩萨蛮。
大柏地》教学设计一、口述激情。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来到了大柏地。
并在这里与追来的国民党军队打了一仗。
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了这场伏击战。
这个仗,红军大获全胜,这是红军走出井冈山的第一场漂亮战。
借此次胜仗的东风,革命形势日益发展,接连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四次围剿。
1933年夏天。
毛泽东同志重返大柏地,看到村庄墙壁上的累累弹痕,往事似乎又重现眼前,他豪情万丈,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这首〈菩萨蛮。
大柏地〉。
二、齐读文题:看到题目,你会迅速回忆起与词相关的哪些知识?三、自渎课文两遍,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文中几个多音字的准确读音。
四、再读全词。
五、共享预习获取的资源: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说你已经获取了哪些相关资料,把收获与同学共享。
六、小组交流:1、你已经读懂的句子的意思,把它介绍给同学。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向同组同学请教。
如果同组同学也不能解答的,一会儿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教。
七、边释疑边理解词的大意。
八、自己说说全词的意思。
九、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句。
十、读这首词已经好多遍了,词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美景色美举例说明豪情美十一、再读再背。
十二、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从他的很多篇诗词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飞扬的文采,宽阔的胸怀,卓越的思想与才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写实践、写生活、抒真情)十三,朗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感受他诗词的特色。
《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等。
语文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教案
![语文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49a98858fafab068dc0238.png)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读懂词句,领略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语言美和思想感情美。
3.了解体会词中描写的事物和作者的联想。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5.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点1.在想象中再现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理解“当年廖战急,弹洞前村壁”与“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间的联系。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画有简明地图的小黑板。
只要画出江西。
福建两省的省界以及井冈山、瑞金大柏地几处地点即可。
3.印有七色光的图片一张。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这首词的上半阕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和释题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
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关于词和词牌的知识,只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要求上的说明回答,不必求之过深J2.释题。
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大家看地图,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
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
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
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
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学生答:1933年夏。
)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
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读音。
注意“橙”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更不能读成“登”。
“橙”是像橙子一样黄里带红的颜色。
4.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句。
(1)“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字代表七种不同的颜色。
出示印有七色光的图片,让学生把七个字分别同它们所代表的颜色对上号。
(2)“持”是什么意思?“彩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查字典后回答,教师选择其中准确的加以肯定。
(“持”是拿着、握着的意思。
“练”是绸带,“彩练”是彩色的绸带,这里说的彩色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菩萨蛮。
大柏地》教学设计
乐山市实验小学刘琼芳
一、口述激情。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来到了大柏地。
并在这里与追来的国民党军队打了一仗。
毛泽东同志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精心设计了这场伏击战。
这一仗,红军大获全胜,这是红军走出井冈山的第一场漂亮战。
借此次胜仗的东风,革命形势日益发展,接连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四次围剿。
1933年夏天。
毛泽东同志重返大柏地,看到村庄墙壁上的累累弹痕,往事似乎又重现眼前,他豪情万丈,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了这首〈菩萨蛮。
大柏地〉。
二、齐读文题:看到题目,你会迅速回忆起与词相关的哪些知识?
三、自渎课文两遍,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文中几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四、再读全词。
五、共享预习获取的资源: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说你已经获取了哪些相关资料,把收获与同学共享。
六、小组交流:
1、你已经读懂的句子的意思,把它介绍给同学。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向同组同学请教。
如果同组同学也不能解
答的,一会儿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教。
七、边释疑边理解词的大意。
八、自己说说全词的意思。
九、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句。
十、读这首词已经好多遍了,词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语言美
景色美举例说明
豪情美
十一、再读再背。
十二、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从他的很多篇诗词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飞扬的文采,宽阔的胸怀,卓越的思想与才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写实践、写生活、抒真情)
十三,朗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一步感受他诗词的特色。
《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