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1951a971fe910ef12df898.png)
《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高温;高压;天然气;2.减小;增加;3.薄片法 筛析法 沉降法4.少;多;多;5.动力; 阻力;6.重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7.温度 压力 原油和天然气组成8.基底胶结 孔隙胶结 接触胶结 基底胶结 9.正向燃烧;逆(反)向燃烧;湿式燃烧;10.饱和蒸汽压 临界点 11.小12.对应温度 对应压力 压缩因子 13. 主要的驱油能量14.宽 ])/[(g P h o w cR ρρ-= 15.孔隙度 渗透率 饱和度 16.亨利二、名词解释1.砂岩的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质量百分数表示。
2.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地层油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3.润湿:液体在分子力作用下沿固体表面的流散现象。
4.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系统中气液两相达到热力学平衡时,某一组分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
5.贾敏效应:液珠或气泡通过孔喉时产生的附加阻力。
6.两相体积系数:当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地层油和其释放的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7.压缩因子: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质量的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相同条件下理想气体占有的体积之比。
8.溶解气油比:在某一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地面油中溶解天然气的标准体积。
9.相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时,岩石让其中一种流体通过的能力。
10.波及系数:注入工作剂在油层中的波及程度。
或工作剂驱扫过的油藏体积占整个油藏体积的百分数。
11.润湿反转:岩石表面由于性质发生变化,使得润湿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在等温条件下,天然气的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
13.驱替过程:非湿相驱替湿相的过程。
14.吸附:溶质在相界面和相内部浓度不同的现象。
15.相对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中饱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时,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复习资料
![油层物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2f757b0b4c2e3f5727637b.png)
第一章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1、掌握油藏流体的特点,烃类主要组成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地层水矿化度高。
石油、天然气是由分子结构相似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和少量非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统称为储层烃类。
储层烃类主要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非烃类物质(指烃类的氧、硫、氮化合物)在储层烃类中所占份额较少。
2、掌握临界点、泡点、露点(压力)的定义临界点是指体系中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点。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3、掌握画出多组分体系的相图,指出其特征线、点、区,并分析不同类型油藏开发过程中的相态变化;三线:泡点线--AC线,液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露点线--BC线,气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等液量线--虚线,线上的液相含量相等四区:液相区(AC线以上-油藏)气相区(BC线右下方-气藏)气液两相区(ACB线包围的区域-油气藏)反常凝析区(PCT线包围的阴影部分-凝析气藏)J点:未饱和油藏I点:饱和油藏,可能有气顶;F点:气藏;A点:凝析气藏。
凝析气藏(Condensate gas ):温度位于临界温度和最大临界凝析温度之间,阴影区的上方。
1)循环注气2)注相邻气藏的干气。
4、掌握接触分离、多级分离、微分分离的定义;接触分离:指使油气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多级分离: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微分分离:在微分脱气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5、典型油气藏的相图特征,判别油气藏类型;6、掌握油田常用的分离方式及原因多级分离分出的气少,获得的地面油多,而且其中轻质油含量高,测得的气油比小。
层序地层学复习
![层序地层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c14790dde80d4d8d15a4f51.png)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层序2.准层序3.缓慢沉积段4.沉积体系5.T-R 旋回6.相对海平面7.可容空间8. 进积式准层序组9.层序地层学10.准层序组11.不整合12.体系域13.深切谷14.II 型层序15.敞流湖盆16.沉积基准面17.海泛面18.深切谷19.成因层序20.闭流湖盆21. 退积式准层序组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2.比较I 型层序和II 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3.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4.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6.图示分析不同类型断陷盆地中可容空间的增加方式有哪些差异?7.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三、作图题
下图是某剖面地层分布形式示意图,它是根据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变量计算后用地质年代线绘制的,每条线上的数字代表时间顺序,间距为10 万年。
做出:(1)识别出层序边界,进行层序划分。
(2)做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划分出体系域并确定层序类型。
(3)做出0—24(×10 万年)时间段里海平面绝对变化曲线示意图。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题综合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题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42d284f5770bf78a64295400.png)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及其新进展》考试大纲石油地质学基础部分(70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的成分和性质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三、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四、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五、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基本原理和模式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判识三、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三、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四、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理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模式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时期三、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四、地下流体势分析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三、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及油气成藏史研究第六章地温和地层压力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一、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二、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三、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七章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一、构造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三、岩性油气藏四、其他类型的油气藏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一、油气田及其类型二、油气聚集带及其类型、油气藏组合、在盆地中的分布三、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四、油气系统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一、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第十章油气资源评价概述一、油气资源概念及序列二、盆地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三、区带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四、圈闭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石油地质学新进展(30分)第一章低熟油与煤成油理论第一节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一、低熟油的概念二、低熟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三、低熟油气的性质及其判识标志四、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及地质模式五、我国低熟油的分布及其资源前景第二节煤成油形成机理一、煤成油的概念二、煤和煤系地层的生油潜力三、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四、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和模式五、我国煤成油的勘探前景第二章油气成藏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流体压力封存箱一、封存箱的概念二、封存箱的特征三、封存箱的识别四、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五、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二节天然气成藏机制一、天然气的溶解性二、天然气的扩散性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第三节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一、深盆气二、天然气水合物三、煤层气第三章油气系统一、油气系统的概念二、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三、油气系统的研究程序与研究内容四、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参考书: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编,1999,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钟宁宁、张枝焕编,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郝石生等著,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胡见义、黄第藩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2001年地科系博士生入学试题“石油地质学及其进展”一、名词解释(30分,每个名词3分)1.无机成因油气2.干酪根3.排烃门限4.岩性油气藏5.煤层气6.水合甲烷7.资源量8.地质流体9.滚动勘探10.叠合盆地二、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任选3题)1.简述盖层封油气机理及主控地质因素2.油气成藏的动力类型及作用机理3.简述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类型及主控因素4.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任选2题)1.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其基本特征2.简述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系统概念并评述它们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作用3.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作用2002年博士试题(石油地质及其新进展)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孔隙结构: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1分)、大小和分布(1分)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1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be50e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6.png)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层序地层学复习题
![层序地层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45fc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0.png)
层序地层学复习题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地球上不同岩层的形成、相互关系以及地层序列中的信息。
对于学习地质学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层序地层学复习题,帮助您巩固知识和检验学习成果。
1. 什么是地层?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什么进行?请简要介绍。
3. 请简要说明地层的命名原则和方法。
4. 层序地层学主要关注地层的哪些特征和信息?5. 什么是沉积物?沉积物的分类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6.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7. 如何通过岩层中的地层展布和特征来判断沉积环境?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8. 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有哪些?请列举并解释。
9. 如何绘制地层剖面图?请简要描述步骤和注意事项。
10. 地层的年代对地质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请阐述。
11. 地层的对比分析是层序地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什么要进行地层对比?请解释。
12. 请简要描述曾经代表比较地层学的经典方法有哪些,以及它们的主要原理。
13. 什么是层序地层学的层序层?如何确定层序层的界线?14. 层序地层学在石油和煤炭勘探中有何应用?请简要说明。
15.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描述。
以上是一些关于层序地层学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您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习资料,深入理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解答题目,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祝您取得好成绩!。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209e4e3770bf78a65295443.png)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油藏描述就是以_____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对方法和技术。
2、储层潜在敏感性分为、、、、五类。
3、平面非均质性还受于和等的影响。
4、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包括:模型、模型、模型。
5、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的核心是以为依据,以各种方法为手段,将各种校正图版形成公式,然后用这些公式校正。
6、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
7、是地下储层裂缝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
8、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各种识别,是油藏描述必不可少的手段。
9、储集体原始孔隙的和受沉积因素控制。
10、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及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的依据。
二、名词解释1、层内非均质性2、成岩作用3、储层建模4、地震相分析5、隔层6、地震相7、储层内部建筑结构8、流动单元9、敏感性矿物10、地应力三、单项选择题1、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减少,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___作用的一种孔隙。
()A、胶结B、变形C、溶解D、充填E、交代2、剩余油分布最根本、内在的控制因素是:()A、微型构造B、沉积微相C、断层封闭性D、注采关系3、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A、层内非均质B、夹层C、注采井网D、层间非均质E、砂体颗粒大小4、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是:()A、注采状况B、井网形式C、构造活动D、储层非均质5、当代测井定量解释技术中最成熟最重要的部分是:()A、岩性解释B、孔隙度解释C、渗透率解释D、含油饱和度解释6、油藏描述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是:()A、综合性B、以相关学科最新理论为基础C、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D、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E、油藏精细描述7、油藏描述的研究特色:()A、综合性B、逻辑性C、系统性D、预测性8、地应力的测试方法有:()A、微型压裂B、压力梯度法C、钻孔崩落法D、声发射法E、薄片法9、沉积相的直接标志主要有:()A、岩石学标志B、古生物标志C、地球化学标志D、地球物理标志10、微观非均质研究主要包括:()A、层内非均质B、孔间非均质C、孔道非均质D、表面非均质E、纹层非均质11、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有:()A、层内非均质B、岩石润湿性C、微型构造D、毛管压力E、沉积韵律12、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包括以下几类:(ABC )A、沉积学法B、生产动态资料法C、岩石物性特征法D、单参数法E、地球物理法13、在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标准层确定后还要研究各标准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https://img.taocdn.com/s3/m/4a00ff7ef46527d3240ce0fd.png)
1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2参数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3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4预探井: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为目的而钻的井。
5开发井(采油井。
注水井):在地震精查构造图可靠,评价井所取的地质资料比较齐全,探明储量误差在规定范围以内时,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布署所钻的井。
6调整井:指油气田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进行开发调整而钻的井。
7定向井:指既有一定斜度,又有方位要求的井8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9CT值:定向井的水平位移与垂直井深之比。
10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纯钻进时间。
11岩心收获率:指实取岩心的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13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
14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岩性特征明显,稳定,厚度不大,易于识别的岩层。
15油层对比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确定油层组界线。
16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岩性,岩相的岩石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
17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
18沉积时间单元:指相同沉积环境下,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同时沉积。
19储层非均质性: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的不均匀变化。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
![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4bb140cc77da26924c5b035.png)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1、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盆地边缘的区域性前积台地和滩; ◎浅海台地或孤立台地
1)盆地边缘的区域性碳酸盐台地和缓坡
百米; ◎斜坡上相带宽缓、不规则,没有明显的地 形 坡折; ◎在地震剖面上,缓坡沉积表现为低角度的S 型或叠瓦状前积结构 。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丘状反射
一、碳酸盐岩沉积背景
2.碳酸盐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的发展(福克,欧文,1965) 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背景。
在陆棚狭窄、陆棚边缘陡峭的地方, 相带分布窄而规则; 在台地和边缘区、陆棚区宽阔的地方, 相带分布较宽而复杂。
三个相区-能量的观点
Z
Y
X
三个相区九个相带(1975)
青鱼刺层理(潮间带下部—潮下带,涨潮流速 与退潮流速基本相当时出现)
2)浅海陆架相
2)浅海陆架相
◎由潮下骨屑泥灰岩、粒屑灰岩和砂屑灰岩 等岩性构成的、向上变浅的准层序组成。
◎若存在正常海水,则该相带动植物群发育, 包括珊瑚、软体动物、腕足动物、海绵类、 有孔虫及藻类等,生物扰动普遍。
◎海水盐度正常到中等盐度,水体循环程度 从低到中等偏高,这主要取决于台地边滩对 潮汐和潮流的限制程度。
◎由泥或粉砂级颗粒沉积物组成 ◎发育风暴成因纹层,藻纹层、
内碎屑层 ◎潮上环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 从而具有泥裂、鸟眼构造
平均高潮线 平均低潮线
潮上带沉积(泥裂)
潮上带大量水平层理和液化流动 包卷层理和顶部的泥炭沉积
潮上带和潮间带波状叠层石
1)潮坪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0dc42aeff9aef8941e0663.png)
《油层物理》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地层油的特点是处于地层、下,并溶有大量的。
2、在高压下,天然气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分子量的增加而。
3、岩石粒度组成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和。
4、与接触脱气相比,多级分离的特点是分离出的气量,轻质油组分,得到的地面油量。
5、当岩石表面亲水时,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反之,是水驱油的。
6、根据苏林分类法,地层水主要分为型、型、型和型。
7、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度主要受、、等的影响。
8、砂岩的胶结类型主要有、和三种,其中的胶结强度最大。
9、火烧油层的方式主要有、和。
10、单组分烃的相图实际是该烃的线,该曲线的端点称为。
11、流度比的值越,越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12、对应状态定律指出:在相同的和下,所有的纯烃气体都具有相同的。
13、油藏的驱动方式以命名。
14、一般而言,油越稠,油水过渡带越。
其依据的公式是。
15、储层岩石的“孔渗饱”参数是指岩石的、和。
16、单组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服从定律。
二、名词解释1、砂岩的粒度组成2、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3、润湿4、平衡常数5、贾敏效应6、两相体积系数7、压缩因子 8、溶解气油比9、相对渗透率 10、波及系数11、润湿反转 12、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13、驱替过程 14、吸附15、相渗透率 16、洗油效率17、毛管力18、流度比19、岩石的比面 20、界面张力三、做图题1、画出双组分烃的相图,标出临界点、气相区、液相区和两相区的位置,并简要说明其相态特征。
2、画出典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标出三个区,并简单描述其分区特征。
3、画出单组分烃的相图,并标出临界点、气相区、液相区和两相区的位置。
4、画出典型的毛管力曲线,并标出阈压、饱和度中值压力、最小湿相饱和度。
5、岩石(a)、(b)分别放入水中,岩石下部有一油滴,形状如下图所示,试画出润湿角?并说明两岩石的润湿性?四、简答题1、简要说明油水过渡带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说明为什么油越稠油水过渡带越宽?2、简要说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途径,并结合现场实际,给出现场应用的两种提高采收率方法。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2115669783e0912a2162a43.png)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填空、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2017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f894f281c758f5f61f6743.png)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准层序2.准层序组3.不整合4.体系域5.深切谷6.缓慢沉积段7.沉积体系8.T-R旋回9.相对海平面10.海泛面11.成因层序12.缓慢沉积段13.闭流湖盆14.敞流湖盆二、论述题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7.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3.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上缺少连续性,并与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4.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5.深切谷: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6.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
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8.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c4d9d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0.png)
油层物理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所占的百分含量。
(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2 、比面:单位体积的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
(用 S 表示)3、孔隙度:岩石孔隙体积 Vp 与岩石的外表体积 Vb 之比。
(用φ 表示 )4、岩石的压缩系数 Cf:当储层压力下降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的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减少量。
5 、渗透性:岩石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质。
(渗透性大小用渗透率表示)6、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孔隙为一种不与岩石发生反应的流体 100%饱和,层流流动时测得的渗透率。
7、有效渗透率:多相渗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通过能力的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用 Ki 表示。
8 、相对渗透率:多相渗流时,某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
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体积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用 Si 表示)9、残余油饱和度:以某一开发方式开发油气田结束时,还残余(剩余)在孔隙中的油所占据的体积百分数。
10 、流度:多相渗流时某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11、流度比(M):多相流动时,驱替相流度与被驱替相流度之比。
12、气体滑脱现象:低压气体渗流时,其流速在毛孔断面上的分布偏离粘性流体流动特性,出现气体分子在管壁处速度不等于 0 的流动现象。
13 、泡点压力: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个气泡的压力。
14 、露点压力: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滴液滴的压力。
15、等温反凝析: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随压力降低而从气相中凝析出液体的现象。
16 、凝析气藏:地下原始条件为气态,随压力下降或到地面后有油析出的气藏。
17、天然气溶解系数α :温度一定时,每增加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液体中溶解天然气气量的增加值。
19、偏差系数(压缩因子 z):给定温、度压力、下实际气体所占体积与同温同压下相同数量的理想气体所占体积之比。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3ec6ea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c.png)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供学生参考: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 简述干酪根的热解过程及其产物。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 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解释什么是石油系统的“四要素”。
3. 石油和天然气的迁移
- 描述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的初次和二次迁移过程。
- 什么是油气的“水驱”和“膨胀驱”?
4. 油气藏的类型
- 列举并解释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如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
5. 勘探技术
- 简述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 描述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力、磁力和电法勘探技术。
6. 油气田的开发策略
- 什么是油气田的开发策略?请举例说明。
- 解释什么是油田的二次和三次采油技术。
7.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 讨论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8. 案例研究
- 选取一个具体的油气田,分析其地质特征、勘探历程和开发策略。
9.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适应和转变。
- 预测未来石油地质学可能的研究方向。
10. 复习题练习
- 给出一些实际的石油地质学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解答。
复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石油地质学的理解,提高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题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badeec0912a216157929b5.png)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
华东石油《层序地层学》在线作业(二)辅导答案
![华东石油《层序地层学》在线作业(二)辅导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b90793c1ec5da50e270b4.png)
《层序地层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
1. 低水位体系域发育盆底扇,斜坡扇和()。
A. 高水位楔状体
B. 低水位楔状体
C. 高水位柱状体
D. 低水位柱状体
选择:B
2. 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进积式、退积式和()三种类型。
A. 加积式
B. 减积式
选择:A
3. 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
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A. 削蚀和顶超
B. 上超和下超
选择:B
4. 退积式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
A. 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
B. 沉积速率等于可容空间
C. 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
选择:C
5.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容纳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就会()空间。
A. 减小
B. 缩小
C. 增加
选择:C
《层序地层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判断题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60 分。
)
1. 陆盆边缘体系域可以在I型层序中发育。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A
2. 沉积体系是一组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上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9e1ef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7.png)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6bc265a45177232f60a248.png)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6.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7.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8.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准层序2.准层序组3.不整合4.体系域5.深切谷6.缓慢沉积段7.沉积体系8.T-R旋回9.相对海平面10.海泛面11.成因层序12.缓慢沉积段13.闭流湖盆14.敞流湖盆二、论述题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7.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2.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3.不整合: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上缺少连续性,并与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4.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5.深切谷:是指因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深切河流体系及其充填物。
6.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
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8.T-R旋回:从一个海水加深事件到另一个具同等规模的加深事件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沉积下来的岩层。
9.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相对一个处于或者靠近海底的面(例如基岩)的位置,由全球海平面和局部沉降这两个因素决定。
10.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11.成因层序:Galloway所划分的层序称为成因层序,它是建立在Frazier的沉积幕式概念基础上。
12.缓慢沉积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
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13.闭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低于盆地最低溢出口的高程。
14. 敞流湖盆:是注入湖盆的水量大于蒸发量和地下渗流量之和,湖平面的位置维持在与湖盆的最低溢出口相同的高程上,多余的水则通过泄水通道流出湖盆。
二、论述题1.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答: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
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P.R.V 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
2.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答:(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3)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有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是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4)相对海平面明显下降造成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代或绝灭;(5)在岩性和地层产状突变的层序界面处,测井曲线具有良好的层序界面响应;(6)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类型或准层序类型的突变;(7)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可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现象和一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的向陆迁移现象,他们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共同构成了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另外,层序边界上下地层所含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类型和含量、古地磁极性和构造运动面、古气候和水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也是识别层序边界的重要标志。
3.比较I型层序和II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答:(1)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
(2)I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II型层序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3)I型层序界面是在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II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4.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答:由于板内构造条件陆相盆地的地质的结构明显不同于大陆边缘盆地,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与大陆边缘盆地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区别包括:①陆相盆地主要受控于构造因素,而且沉积盆地内构造分区明显,沉降分异大;②陆相盆地具有物源近、堆积快等特点,沉积物中含突发性事件所占比例较大,其气候变化对沉积物供给影响更明显;③陆相盆地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变快、相带窄、水域面积小、变化大等特点,其沉积体系域类型比大型边缘盆地更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决定了陆相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特点:①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不但要研究湖盆蓄水体部分(最大湖进期),而且要研究远离湖盆的河流沉积层,甚至冲积扇沉积层,因为在陆相盆地中三角洲沉积、河流相沉积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陆相盆地研究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而不仅仅是湖盆,要把水上沉积与水下沉积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体;②不同的类型的盆地其层序地层特征不同,不同环境的盆地其层序地层特征也不同,因而不能期望陆相层序地层学有统一的模式,而应针对具体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各种不同类型和环境下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特征和模式;③陆相沉积盆地存在很强的分割性,因而不能期望在整个大陆上或一个很大的区域范围内找到完全统一的地层对比,只能尽可能地寻找某一特定区域的对比层,建立该区域的等时地层格架;④陆相沉积物从多方向供给,这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主要从邻近大陆一个方向供给有很大区别。
因此应从三度空间分析层序的演化与分布特征。
因此应对所研究区进行具体分析,针对盆地的具体特点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和分析。
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答:(1)冰川的消长作用;(2)洋盆形态的变化,海底扩张速度的变化;(3)极地迁移;(4)海水被大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棑替;(5)大型盆地的干涸和水淹;(6)局部或区域性板块运动。
6.Galloway建立的成因层序地层学模式与Vail等人建立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相对比有什么特点?答:成因层序和沉积层序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Vail等人强调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
成因地层层序模式保持和强调了:层序是在相对基准面或构造活动稳定时期沿盆地边缘沉积的一套沉积物的组合。
这个模式考虑了沉积旋回产生的三个变量。
(2)Vail等人强调以不整合面或对应的整合面为层序边界。
Galloway等人强调以最大海泛面为层序边界,在海平面周期变化曲线上相差一百八十度。
(3)两种层序模式对陆架边缘侵蚀、退积的时间、过程和作用强调不一致。
7.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答: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分支,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汲取了沉积学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层序的概念,所以层序地层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
它涉及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及地震地层学三门学科的核心内容,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分析:露头资料是最详细的资料,所以开展层序地层分析也是从露头开始。
(二)钻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钻井资料应尽量包括测井曲线、岩样、岩心描述、生物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资料、海平面升降旋回曲线、合成地震记录,以及与该井合成记录作过适当对比并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做出解释的地震资料,从而识别每口井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曲线、层序、体系域和准层序等地层单元边界,建立井间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对比关系,并把解释结果运用于油藏和远景评价。
(三)地震资料综合分析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答:一、断陷敞流盆地边界断层停止活动:(1)盆地边界断层活动导致盆地可容空间不断产生;(2)断陷敞流盆地边界断层停止活动才产生层序边界。
二、断块翘倾活动。
三、湖盆整体抬升:断陷湖盆在发育过程中常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区域性整体抬升,顶部遭受剥蚀,形成分布范围很广的层序边界。
四、湖平面下降:湖平面的下降仅发生于闭流湖盆中,当湖平面受干燥气候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下降时,其沉积物高出湖平面而遭受侵蚀,形成层序边界。
9.湖相密集段有哪些特点?如何识别?研究其有何意义?答:湖相密集段特征:(一)地球物理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密集段之上通常具有明显的下超反射结构,这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更为显著。
密集段可以是强振幅的反射相位,具有低频率、高连续、分布广的特点,也可是弱反射相位,以前者多见。
(二)岩石学特征:密集段具有粒度细、颜色深、发育反映静水环境的层理构造等特征,暗棕色油页岩是其主要类型,其中有机质含量高,页理发育;其次是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具水平层理,致密坚硬,多伴随油页岩出现。
偏光显微镜下,可见页岩与白云岩互层。
(三)古生物特征:密集段沉积时,水体深、静,适宜于深水生物繁殖,故其中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化石。
(四)地球化学特征:1.有机地化指标:有机质含量高,干酪根类型好是密集段泥岩的重要特征。
(2)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密集段中反映深水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同位素相对富集。
研究意义:(一)识别密集段对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有重要的意义;(二)密集段含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良好的干酪根类型,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
(三)研究密集段可用于层序解释,进行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类型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