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描写了

合集下载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

凉州词王之涣诗意解析如下: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 - -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大唐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
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p⑺来:语助词,无义。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诗歌赏析一]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首句出人意表,先描绘出如此奇特的画面: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白云间。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说课讲解

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古诗翻译及诗意赏析王之涣《凉州词》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5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凉州词唐王之涣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

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欢迎参考借鉴。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解读翻译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

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

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

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

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导语:《凉州词》是王之涣写的一首唐诗,那怎么翻译和赏析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凉州词王之涣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诗意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

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

凉州词王之涣的解释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而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的古诗描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完美的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凉州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诗文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览。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赏析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赏析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凉州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凉州词》的简要赏析:
1.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在诗中通过描绘凉州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在那里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凉州的美景与王之涣心中的故乡形成了对比,使得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2. 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提到“众飞洛阳辙,孤介云中道”,反映了王之涣在流亡他乡的经历,以及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他孤独地行走在云中之间,对人生的彷徨和无常有着深刻的感叹。

3. 描绘凉州的自然景色
王之涣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凉州的壮丽自然景色,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凉州的沙漠风光和辽阔天地。

4. 表达追求理想的决心
诗中表现了王之涣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不畏艰险、不退缩。

通过“众飞洛阳辙,孤介云中道”这样的表述,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孤独而坚定的信念。

5. 雄浑豪放的风格
《凉州词》的语言豪放激昂,描绘生动,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觉。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藻,使整首诗富有力量感和感染力。

总体而言,《凉州词》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多重情感的表达,展示了王之涣豪放、坚定的个性,同
时也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凉州的壮丽景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及赏析《凉州词(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王之涣)诗词概述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思想感情: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凉州词(王翰)诗词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

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思想感情:作者的悲凉之意,也流露出了对将士的命运的同情之心,表达了作者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凉州词(张籍)诗词原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思想感情: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还有一首:凉州词(薛逢)薛逢【杂曲歌辞·凉州词】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王之涣凉州词大意

王之涣凉州词大意

王之涣凉州词大意
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意:
“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极目远眺,黄河的源头好像在白云之间。

此句描绘出黄河奔腾远去,仿佛与天上的白云相接的雄伟景象,展示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一片孤城万仞山”: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孤城。

“孤城”暗示了这座城的孤独与渺小,在万仞高山的环抱下,更显其处境的险要和荒凉,也反映出戍边环境的艰苦。

“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外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春风”在这里既指自然的春风,也暗喻朝廷的恩泽。

此句一方面点明了边地的荒寒,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戍边战士们得不到朝廷关怀的哀怨。

整首诗描绘了西北边地壮阔又荒凉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朝廷不体恤戍边士卒的哀怨。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意蕴和诗意。

在这首诗中,唐王之涣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西北边陲地区凉州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代与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凉州词》中的唐王之涣的古诗,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我们来了解一下《凉州词》的背景和结构。

这首词共有七节,每节四句,共计28句,词牌是“凉州词”,风格为边塞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凉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表现了唐王之涣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第一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人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引子,表现出凉州的宴乐风情。

夜色下,饮酒赏琵琶已是常事,生活节奏独特。

第二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回首历史,叙说凉州沙场,英雄豪杰的志向。

酒后落床睡觉,动情地与友人探讨时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第三节:一将功成万骨枯,深闭中原雁阵虚。

诗人引用了李广雁门破赵云华池道断的典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之虚空的思考。

强调了人生荣亡,非功利也。

第四节:白发三千丈,缘愁了断古今人。

前三节均涵意情感间接表现,唐王之涣以此四联,下放谈故,沉心于生活历程。

老年后,白发满头,情愁横生,人生沉浮,总结点题,白发三千丈缘愁了断。

第五节:错落一篇野径,古道西风瘦马。

这节写景描写,诗人以笔墨勾画出大漠风景,纵横交错的野径映出凉州古道西风瘦马。

飞驰诡秘,历史痕迹。

第六节: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救药白头发。

诗人缅怀过往,指日回首岁月,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犹如夕阳西下。

唐王之涣回望往事,叹息无解,抒发生活感慨。

第七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事求是,诗人反思前行的道路和生活的轨迹。

认清历史经验的教训,正确认知现实处境,为来者树立榜样。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凉州词》整体构思清晰,情感真挚。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 王之涣意思

凉州词王之涣意思《凉州词》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唐朝的繁荣,这是诗人王之涣非常自豪的事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意思,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意思】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词语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凉州词【诗文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

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

凉州词王之涣的解释“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而王之涣所写的凉州词的古诗描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完美的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凉州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凉州词【诗文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凉州词》 唐·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 唐·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意思凉州词是古代著名的文学诗作,出自唐朝文学家王之涣之手。

诗歌描写了凉州荒凉的自然景象以及其内心深处的感受,用凄厉而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不起眼而充满着深刻意味的景物,以及它们内心的深沉情感。

凉州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不仅代表了王之涣的文学成就,更是古典文学诗歌的精华,其影响也及到中国的诗人、评论家、学者和读者。

凉州词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荒凉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情感融为一体。

凉州词的写作理念和技巧,在现代文学界仍然受到认可,令人深思不已。

它反映出深刻的历史观、洞见和情感,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并让人们在深沉的文学情境中寻求抚慰和安慰。

荒凉的凉州,王之涣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凉州景象的荒凉,令人心灰意冷。

《凉州词》中的角色们,被描绘成一副充满着惆怅和凄凉的画面,由此可见,王之涣的文学眼光非常的敏锐,他苦苦挣扎着,抒发着心中的真情实感。

荒野、空荡、凄凉,所有的一切聚集在一起,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在令人感到无助、无望。

在《凉州词》中,王之涣以近乎超凡的文学才华,给凉州荒凉添上了生机。

他用宏大而丰富的文字,表达出深深的忧伤,将凉州荒凉真实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深思,赞赏王之涣用艺术赋予生活以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憧憬。

《凉州词》以及王之涣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其影响也及到中国的诗人、评论家、学者和读者。

就像凉州词中的诗句:“塞上秋来风景异,长安古道路几许。

人世几回伤心处,落花时节又一年”,时过境迁,人世变迁,但是凉州词仍然不断地发扬光大,激发着人们学习向上的力量,提醒人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去追求理想,去把握每一份生活,正如王之涣本人所说:“要在自然界追求智慧,在古典追求美”。

《凉州词》——王之涣的壮丽山川描写

《凉州词》——王之涣的壮丽山川描写

凉州词简介《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写凉州壮丽山川的诗歌。

这首词以其细腻而又雄浑的描写,展现了凉州地区的壮丽景色,给人以强烈的感触和艺术享受。

背景在唐代,凉州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域,地理环境十分特殊。

它被四周群山环抱、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由于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凉州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成为诗人们追逐梦想和倾吐心声的寄托之地。

内容王之涣以他精湛的描写技巧,将凉州大自然所具有的无以复加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凉州词》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夜晚,在璀璨的星光下,人们举起美酒,弹奏琵琶,享受着宴会的快乐时刻。

然而,王之涣随即转向借酒消愁、耽溺于世俗的现象,他呼唤读者不要嘲笑那些在征战中失落归来的志士。

艺术特点《凉州词》以其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之作。

以下是该词的几个艺术特点:•富有意境: 通过对凉州美景和人类命运的交织表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婉约风格: 用简洁而精确的文字勾勒出整个山川壮丽美好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之间微妙而细腻的联系。

•多重思考: 通过对征战和回归问题的反思,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价值、荣辱与得失等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影响《凉州词》作为唐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的艺术成就及其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在文化传承方面,《凉州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将人们对于自然风光、人类处境和情感抒发等方面思考与表达技艺淋漓尽致地融合在一起,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无限启示。

总结《凉州词》以其壮丽山川描写、深思熟虑的艺术表达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感悟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耀眼之作。

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观和人类命运间关系的沉思,同时也能够在深入品味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王之涣的诗词《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

王之涣的诗词《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

【导语】《凉州词⼆⾸》是唐代诗⼈王之涣的组诗作品,本诗是第⼀⾸。

诗以⼀种特殊的视⾓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悲壮苍凉,流落出⼀股慷慨之⽓。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之涣的诗词《凉州词⼆⾸》(其⼀),欢迎阅读! 《凉州词⼆⾸》(其⼀)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赏析】 这是⼀⾸描写戍卒思乡的佳作。

诗境苍凉悲壮,情感豁达豪迈。

“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两句写景,是作者远眺所见,描绘出⼀幅⽓势宏伟浩⼤的图画。

⾸句由近及远,描写了黄河奔腾飞去的壮阔景象:在辽阔的⾼原上,黄河渐⾏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云中间。

作者着意渲染黄河⼀泻千⾥的⽓派,表现的是它的动态美。

次句写塞上的孤城,是静态描写:在⾼⼭⼤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在远川⾼⼭的反衬下,此城地势愈加险要,处境愈显孤危。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愁绪联结在⼀起,为下两句进⼀步刻划征夫的⼼理作好了准备。

这两句描写了边地⼴漠⽽壮阔的风光,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卒的荒凉境遇,写得神思飞跃,⽓象开阔。

扩展阅读:王之涣的⽂学成就 王之涣是盛唐的诗⼈,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为传颂。

其诗⽤词⼗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裹⾝诗中,回味⽆穷。

为盛唐边塞诗⼈之⼀。

“黄河远上⽩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河景⾊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辑⼊《全唐诗》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诗,但是他有两⾸诗极负盛名。

⼀⾸是《登鹳雀楼》:⽩⽇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势昂扬。

其中“欲穷千⾥⽬,更上⼀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皆知的名⾔警句。

这⾸《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都能背诵。

全诗四句⼆⼗个字,⽆⼀字⽣僻,⽆⼀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幅⼀泻千⾥、⽓势磅礴的画⾯,这不能不说是才⼦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王之涣描写了
导语:王之涣的凉州词主要描写什么?《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而最佳代表的是王之涣的和王翰的诗作。

《凉州词》不是表现的爱国之意,突出的是“怨”与“孤独”。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释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简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
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鉴赏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
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