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大鼠模型骨髓基质细胞和TPO的变化
检验重点知识总结
1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数量极少,形态难以识别的类似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2造血微环境HIM: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 Evans 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主要是通过自身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和红细胞,引起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的一种病症。
4柴捆细胞faggot cell: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有的胞质含短而粗的Auer小体,几条,十几条或几十条,可呈树状交叉排列,酷似柴捆样,故有人称之为柴捆细胞。
5出血时间: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要的时间。
6白血病: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其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或成熟障碍,并伴有调亡减少.7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listicstate: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化学和流变学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强的一种病理状态。
8裂孔现象:指AML中,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细胞缺如,亦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
9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凝血酶原酶,指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的Fxa-Fva-pf3-Ca复合物,使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10.髓外造血extrameduary hematopoiesis: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又可以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成为髓外造血11无效造血ineffective hematopoiesis在骨髓内红细胞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循环之前就被破坏,死亡,称之为无效造血,1正常骨髓象:1,骨髓小粒易见,涂片制备良好,染色良好2,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活泼,粒红比为2-4:13,红系15%-25%,粒系40%-60%,淋巴20%-25%,单核细胞<4%,浆细胞<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患者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稳定在正常范围。
总结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例二: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患者女性,58岁,因月经过多、乏力就诊。…
血小板计数为3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殊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
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阳性,无肝脾肿大。
03 治疗与用药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提 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TPO受体激动剂
如艾曲波帕、特立帕肽等,能够刺激血小板 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环孢 素、长春新碱等。
处理
除糖皮质激素外,给予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
总结
本例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明显,需要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三:复发及预防措施
患者男性,42岁,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就…
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预防措施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抗CD20单克隆抗体
如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 血小板抗体产生,改善血小板减少。
免疫治疗
脾切除
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 耐受的患者,脾切除可有效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调节剂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 抗体等,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 体产生。
其他治疗方式
低于正常值(100×10^9/L)。
Wnt/β—Catenin在骨髓基质干细胞
Wnt/β—Catenin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目的探讨BMSCs移植对A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对照组,每组10只。
双侧海马区注射Aβ建立AD大鼠模型后,治疗组进行BMSCs的移植治疗。
治疗对照组用氢溴酸加兰他敏进行灌胃治疗。
结果行为学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P<0.01),治疗组与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形态学实验HE染色显示模型组颗粒细胞及锥体细胞有破坏现象,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明显恢复。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可见海马区阳性蛋白表达较多而模型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阳性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
结论BMSCs移植治疗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Wnt信号转导通路,影响了学习记忆相关酶及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而发挥作用有关。
标签:Wnt/β-Catenin;骨髓基质干细胞;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神经组织无法自然恢复。
因此,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进行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发现,Wnt信号通路控制着体内多种程序,例如细胞的增殖、自我更新、细胞分化、细胞极性、细胞死亡等过程。
Wnt信号通路与AD的病理过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迁移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vmalstem cells,BMSCs)在中枢神经组织移植中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良好的细胞替代治疗的靶细胞。
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观察Wnt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的变化,探讨BMSCs移植对A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50只,体重180~220g,由吉林大学医学院提供;Moriss水迷宫;大鼠脑立体定位仪;Aβ美国Biosource公司;氢溴酸加兰他敏,陕西森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β-Catenin测试盒购自武汉众一生物试剂经营部。
临床血液学检验试卷和参考答案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考试A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分)1.人体内具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A.红系祖细胞B.造血干细胞C.粒系祖细胞D.巨核系祖细胞E.T淋巴系祖细胞2.类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是A.浆细胞型B.淋巴细胞型C.单核细胞型D.中性粒细胞型E.嗜酸性粒细胞型3.诊断温抗体型溶血性贫血的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是A.Ham试验B.Coombs试验C.Donath-Landsteiner试验D.免疫球蛋白测定E.血红蛋白电泳4.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型)时存在下列哪项A.ph1染色体阳性B.粒系细胞可见白血病裂孔现象C.是白血病中并发DIC最常见的类型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E.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5.女性,32岁,2年来下肢反复出现瘀点,间有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来门诊检查。
体检:下肢散在紫癜和瘀斑,肝脾不肿大 ,化验:Hb110g/L,WBC5.1×109/L,BPC35×109/L,骨髓涂片巨核细胞296个/全片,其中颗粒型占90%,PAIgG增高。
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是A.血小板生成减少B. 血小板消耗过多C. 血小板释放减少D.血小板破坏过多E. 血小板分布异常6.传单急性期诊断首选的抗体是A.抗MA抗体B.抗EA-D抗体C.抗EA-R抗体D.抗VCA-IgME.抗VCA-IgG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干抽2.PNH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柴捆细胞5.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6.纤溶系统三、填空(每格1分,共36分)1.人体造血器官最早起源于 。
2.胚胎期造血可分为 、 和3.造血微环境包括 、 、 、以及 。
4.铁在人体内以 及 的形式贮存。
5.显示溶血的检验主要有 、 、 。
6.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包括 、 、 和 。
7.在FAB形态学分类中,ALL(L1)型特征是以 细胞为主,染色质较 。
ALL(L3)型以 细胞为主,胞浆 ,呈蜂窝状。
8.FAB形态学分类中,ANLL(M2b)是以 增生为主,常大于 (NEC),该类细胞形态特点为核染色质 ,核仁 ,胞浆量 ,颗粒为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病理学特征观察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病理学特征观察骨髓病理学是对骨髓组织进行镜下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PT的骨髓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增生增多和巨核细胞异常增生。
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是PT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幼稚细胞(包括幼稚血细胞和幼稚粒细胞)应该占全部核细胞的比例很低,但是在PT患者的骨髓中,这些幼稚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这些幼稚细胞通常呈分散分布,见于骨髓涂片的各个区域。
巨核细胞异常增生也是PT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但在PT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明显增生。
这些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形态有所改变,通常比正常的巨核细胞更大,并且具有异型核或多核细胞。
这些异常的巨核细胞可以杂在骨髓间质细胞和红细胞之间,形成巨核细胞巢。
此外,PT的骨髓病理学特征还包括骨髓纤维化和骨髓血窦扩张。
骨髓纤维化是指骨髓间质细胞异常增生导致骨髓纤维化,形成纤维化带或纤维网,这会影响正常的造血功能。
骨髓血窦扩张是指骨髓中的血窦扩大,常见于血液循环紊乱的疾病,如PT。
这种扩张可能与巨核细胞异常增生有关,导致血窦腔明显扩大,并且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可在血窦中积聚。
总结起来,PT的骨髓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骨髓细胞增生增多、巨核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和骨髓血窦扩张。
这些特征的观察有助于诊断和了解PT的病情。
骨髓病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目标和方法。
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相关因子含量变化
实验研究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相关因子含量变化赵斌,赵志虎,骆巍,马剑雄,马信龙△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EPCs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4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NI 1 d组、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采用钳夹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对每组在预定时间点采用活体心脏穿刺法采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CD34和CD133双阳性细胞标记EP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EPCs数量。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外周血bFGF、VEGF及MMP-9含量,分析EPCs数量与bFGF、VEGF、MMP-9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外周血EPCs数量升高,PNI 3 d组、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外周血bFGF含量升高,其余各组外周血VEGF含量升高,PNI 5 d组、PNI 7 d组及PNI 14 d组外周血MMP-9含量升高(P<0.05)。
PNI 5 d组和PNI 7 d组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清bFGF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4和0.788,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9和0.852,P<0.05);PNI 5 d组、PNI 7 d组和PNI 14 d组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清MMP-9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8、0.852和0.873,P<0.05)。
结论 EPCs与bFGF、VEGF和MMP-9共同参与了PNI后血供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内皮祖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R651.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31111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obiliz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after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n ratsZHAO Bin, ZHAO Zhihu, LUO Wei, MA Jianxiong, MA Xinlong△Digital Orthopedic Technology Clinical Application Center, Tianjin Hospital, Tianjin 30021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of peripheral bol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nd serum bFGF, VEGF and MMP-9 in ra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NI). Methods Forty-two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PNI 1 d group, the PNI 3 d group, the PNI 5 d group, the PNI 7 d group and the PNI 14 d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7 rats in each group. The sciatic nerve injury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all groups except the control group. In each group,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living heart puncture at a predetermined time point. Mononuclear cells were extracted by Fi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CD34 and CD133 double positive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EPCs, and the number of EPCs in each group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contents of bFGF, VEGF and MMP-9 in peripheral blood of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EPCs and bFGF, VEGF and MMP-9 was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EPC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increased in the PNI 3 d group, the PNI 5 d group and PNI 7 d group. bFGF content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increased in the PNI 3 d group, the PNI 5 d group, the PNI 7 d group and the PNI 14 d group, and VEGF content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increased in the other groups. The content of MMP-9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increased in the PNI 5 d group, the PNI 7 d group and the PNI 14 d group (P<0.05). The number of EPCs in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PNI 5 d group and the PNI 7 d grou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bFGF level (r=0.784 and 0.788, P<0.05) and serum VEGF level (r=0.889 and 0.852, P<0.05). The number of EPC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the PNI 5 d group, the PNI 7 d group and the PNI 14 d grou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MMP-9 level (r=0.788, 0.852 and 0.873, P<0.05), and 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VEGF level (r=0.889 and 0.852, P<0.05). The number of EPCs i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501061);天津市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TJSQNYXXR-D2-136);天津市卫生健康科研项目(TJWJ2023QN049) 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医院数字骨科技术临床应用中心(邮编300211) 作者简介:赵斌(1988),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骨科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研究。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及其药物治疗
96血小板生成素及其药物治疗刘 冉 陈 平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肝实质持续破坏及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的长期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肝硬化并与致命结果相关。
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减少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影响有创操作及基于干扰素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进程。
而血小板输注可能会导致过敏、感染等不良事件,且血小板资源匮乏,因而,找到代替血小板输注改善慢性肝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
本文概述了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的关系,以及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和治疗的几种药物。
慢性肝病(CLD)是指肝实质持续破坏及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的长期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肝硬化并与致命结果相关。
CLD具有多种病因,包括肝细胞病毒、化学物质、乙醇和药物滥用、自身免疫性疾病、胆汁淤积和代谢性疾病,并且它是许多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CLD患者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比例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从慢性肝炎的6%到肝硬化患者的70%左右。
中至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肝病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除与出血风险有关外,血小板减少症还是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此外,血小板减少影响有创操作及基于干扰素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
血小板生成素(TPO)产生下降是CLD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鉴于血小板输注会因资源短缺、输注反应、感染和血小板同种免疫而变得复杂化,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及血小板生成素类似物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慢性肝病与血小板减少CLD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或纤维化患者64%~84%合并血小板减少。
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分为轻度(75×109/L<150×109/L或100×109/L),中度(50×109/L<75×109/L)和重度(PLT<50×109/L)血小板减少症。
GDNF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对PD大鼠的治疗作用
S nhn HU Ha s e g, Z h n W NG Hu i HU C e g, A a , WA a WA G E h a NG H o, N n u n,
Zh n y n o g a g, Y N u i A Xiqn
W N e a n E Zh n o g,
束 汉生 朱成 王淮 王昊 汪恩焕 温振 东 周钟 阳 闰秀琴 ( 东南大学附属蚌埠
市 第 三人 民医 院 神 经外 科 , 徽 蚌 埠 2 30 ) 安 3 00
摘 要 目的
探 讨 胶 质 细 胞 源性 神 经 营养 因子 ( D F 诱 导 分 化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 M C ) 内移 G N) B S s脑
同时间点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变化 , 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 比较各组纹状体 内酪氨酸羟化酶
( H) T 阳性 细 胞 数量 。结 果 ① 旋转 行 为 检 测 显示 , 和 D组 在 所 有 时 间 点 未 见 明 显 变 化 ; 移 植 C组 在 后 7~ 0d A组 和 B组 分 别 与 C组 和 D组 比较 , 转 行 为 明显 减 少 ( 00 )A组 比 B组 旋 转 行 为 3 , 旋 P< .5 ; 减 少更 为 显 著 ( 0 0 ) ② 免 疫 荧 光 组 织 化 学 检 测 显 示 , P< . 5 。 A组 与 B组 比较 , F P和 T 阳 性 细 胞 GA H
sann r rome Re u t F e u n yo oain Wa infc tyl s n g o p A rg o p B ta h ti tiig wee p fr d. s ls e rq e c fr tt s sg i a l e si u o u h n ta n o i n r r
骨髓抑制模型现代研究进展
骨髓抑制模型现代研究进展苗明三陈纲领(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 450008)骨髓抑制常见于化学疗法、放射疗法治疗癌症和高效抗病毒疗法(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治疗艾滋病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的出现可严重影响这些疾病的治疗,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为了开展相关研究,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有助于防治放化疗法和抗病毒不良反应药物的研究开发。
目前也有不少重现性较好、实用性较强的动物骨髓抑制模型,现对常见的相关动物模型分析综述如下:1.环磷酰胺(CTX)致骨髓抑制模型张琰等[1]用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适应1 周后,腹腔注射25 mg/kg(配制浓度1.25 g/l)的CTX ,每天1次,连续7 天.,小鼠腹腔注射CTX后,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明显减少,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降低。
王德俊等[2]用昆明种纯系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小鼠于实验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 100mg/ kg,每日1次,连续3天。
于实验第4,7,10天尾静脉采血,测定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PC),均显著降低,且随时间延长三项测定值降低更为显著。
试验结束,脱臼处死小鼠,剥离股骨,每根股骨用Hank' s液1 ml反复冲洗骨髓腔,显微镜下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模型组显著减少。
徐振晔等[3]用C57BL/ 6J小鼠纯系小鼠,雌性,体重18-20g,8-10周龄,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CTX100 mg/ kg,连续3天。
造模第4天髓内血窦壁破裂或呈波浪状弯曲变性,窦内皮细胞胞浆呈泡状突起脱落,线粒体肿胀。
第6天骨髓内血细胞数量少,细胞膜不规整,核内异染色质凝集成块状。
第8天骨髓内血细胞较前增多,细胞膜不规整,胞浆中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明显,峭减少,甚则成大泡状。
徐振晔等[4]用C57BL/ 6J小鼠模型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 kg/ d,连续注射3天。
血小板生成素
促血小板生成素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假说,认为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由某些体液因子调控的,并将此因子命名为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早期的研究表明,巨核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至少受到两种不同的体液因子的调控,即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gakaryocytee。
lonystimulationFa:t.r,Meg一e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前者主要刺激前体巨核细胞的增殖,可促使巨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集落,而后者主要刺激巨核细胞的成熟,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完成调控巨核细胞成熟的生理功能。
七十年代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进行Meg一csF和TPo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但是,由于起始物中特异性体液因子的含量较低及缺乏特异性的分析方法,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有关TPO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1994年以来,有关TPO的基因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更加迅速,从而使TPo成为在治疗血小板缺乏症方面最有应用前景的细胞因子之一.(英语:Thrombopoietin,缩写为“THPO”),亦作“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GDF),是一种人体内由促血小板生成素(THPO)基因编码的类激素。
是一种主要调节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产生的普系特异性造血因子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主要由肾脏和肝脏分泌,能刺激可以产生大量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形成和分化,进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1]。
这种蛋白质是MLP/C_MPL的配体.MLP/C_MP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白血病病毒癌基因的表达产物[2]。
编码基因[编辑]编码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基因位于人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q26。
3—27)。
某些白血病患者和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该区段基因处存在异常。
该基因的前155个碱基对与红血球生成素同源[3]。
功能和调节方式[编辑]肝脏中的实质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肾脏中的近曲小管细胞能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
趋化因子MCP-1体外趋化骨髓基质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t a x i s a s s a y w a s a l S O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w h e t h e r MC P 一1 a f e c t e d MS Cs mi g r a t i o n i n v i t r o . Re s u l t s A f t e r 5 p a s s a .
( 1 ) 昆明 医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神 经 外科 ,云 南 昆明 6 5 0 0 3 2 ;2 ) 昆 明 医学院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3 1 ;
Wi s t a r 大 鼠骨髓 基质细胞 ,取第 5代骨髓基质细胞行免疫荧 光鉴定 ;后通 过细胞 免疫荧光 及 R T—P C R的方法 检测 骨髓 基质 细胞 表达趋化 因子受体 C C R 2的情况 ,利用 B o y d e n小 室法探 讨趋化 因子 MC P—l对骨髓基 质细 胞 的体外 趋化作用及其特异性.结果 第 5代骨髓 基质细胞都 表达 间充质 干细胞标 记物 y i m e n t i n 、L a mi n i n及 F i b r o n e c t i n ;细胞 免疫荧光及 R T—P C R结果证 实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C C R 2,趋化 因子 MC P—l( 5
论 著
趋 化 因 子 MC P一1体 外 趋 化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幼年大鼠激素运用后体内CBG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内骨髓脂肪及坏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幼年大鼠激素运用后体内CBG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内骨髓脂肪及坏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朱毅;赵凤朝;郭开今【期刊名称】《徐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6【摘要】目的构建幼年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研究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BG)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方法取SD幼年大鼠共108只,雌雄各54只,采用随机分型的方法分为3组(n=36):空白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 mg/kg,每日1次,持续1周),低剂量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5 mg/kg,每日1次,持续1周),高剂量组雌雄各18只(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 mg/kg,每日1次,持续1周).每组大鼠于注射后0天、3天、1周、2周、3周、4周随机选取3只雌鼠、3只雄鼠自眼眶内眦静脉丛取血,通过Western blot进行CBG蛋白量的测定.将取血后的大鼠处死,取股骨头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脂肪细胞面积比率、空骨陷窝率.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激素刺激1周后,大鼠的股骨头切片出现骨髓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增多等改变.空白组与实验组中的CBG在Western blot上的表达存在差异,且在同种异体个体之间具有相对一致的CBG表达趋势,注射后1周、2周、3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液中CBG的表达呈上升趋势,4周时略有下降.病理切片中,除0天组,其他组中脂肪细胞面积比率较0天组升高明显;3、4周时,脂肪细胞面积比率较前逐渐减少.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股骨头病理切片中空骨陷窝率持续呈上升趋势,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1、2、4周空骨陷窝率略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磷酸钠的应用导致股骨头内空骨陷窝率持续升高,脂肪细胞比率在2周左右出现高峰;CBG的表达与空骨陷窝率的升高有一定相关性.%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model in young ra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corticostroid-binding globulin (CBG) and femoral head necrosis.Methods A total of 108 SD young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36).A blank group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1.5 mg/kg of normal saline once daily for a week.A low-dose group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1.5 mg/kg 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once daily for a week, while a high-dose group was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with 3.0 mg/kg 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once daily for one week.Three ra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each group on Day 0, 3, and Weeks 1, 2, 3 and 4 after injection to take blood from the orbital venous plexus of the eye.The level of CBG was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ting.After the rats were sacrificed, their femoral heads were removed to make pathological sections and observe adipocyte area ratio and bone empty lacuna rat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rats, rats after one week of hormone stimulation showed a reduced number of hematopoietic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an increased number of adipocytes in the femoral head sections.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blank and experimental groups.The expression was relatively consistent between allogeneic individuals.After injection for 1, 2 and 3 weeks, the levels of blood CBG was increased in the low-dose and high-dose groups, which were slightly decreased at Week 4 after injection.For the pathological sections, except for Day 0 group, the ratio of adipocyte area was slightly higher in other groups than that in the blank group, andgradually decreased on Weeks 3 and 4.(P<0.05).Conpared with the low-dose group, the rate of empty bone lacuna in high-dose group on Weeks 1, 2 and 4 was slightly increased (P>0.05).Conclusions Administration of dexamethasone sodium phosphate can increase the rate of bone empty lacuna in the femoral head, and the ratio of adipocyte area reaches the peak on about Week 2.The expression of CBG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bone empty lacuna rate.【总页数】6页(P351-356)【作者】朱毅;赵凤朝;郭开今【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江苏徐州 2210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徐州 22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8【相关文献】1.幼年大鼠激素运用后体内CBG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内骨髓脂肪及坏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J], 朱毅;赵凤朝;郭开今;;;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头、颈部骨髓脂肪含量关系的MRI研究 [J], 陈兴灿;邬亚军;潘永青;张永强;刘淼;何东3.右归饮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自噬及命运 [J], 刘锌;杜斌;高丽丽;孙光权;王旭;袁鹏;林煊烨4.右归饮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自噬及命运 [J], 刘锌;杜斌;高丽丽;孙光权;王旭;袁鹏;林煊烨5.右归饮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髓脂肪化的影响 [J], 吴承亮;季卫锋;俞索静;肖鲁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IL-17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4.01.013·论著/中医中药与免疫·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敦煌医方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曾元丁苏韫龚红霞牛世伟张晗(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省高校重大疾病分子医学与中医药防治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092-05[摘要]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
方法:建立MFC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21.58、10.79、5.40 g/(kg·d)],每组10只,雌雄分笼饲养,接种8 d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次日眼球取血,处死小鼠,摘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和IL-6含量,免疫组化(IHC)、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肿瘤组织IL-17、IL-6、NF-κB和p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3.02%、52.92%、46.33%和39.52%,各给药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显著高于奥沙利铂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奥沙利铂组相比,大补脾汤高、中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
大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研究进展
大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研究进展王淑菁;岳秉飞【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多态性研究及应答机制一直是基础免疫学的热点.大鼠基因组草图已经绘制完成,对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分子水平的遗传学,基因组学,进化及功能方面的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主要介绍了实验大鼠MHC复合体基因的遗传结构,并绘制了其物理结构图谱.重点阐述大鼠的RT1复合体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以及RT1复合体对大鼠的移植模型和复杂疾病模型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0)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大鼠;RT1复合体;多态性;疾病模型【作者】王淑菁;岳秉飞【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重要的免疫遗传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像其他物种一样,大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RT1复合体是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含有多个基因座并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中最典型的是I类和Ⅱ类基因,控制抗原识别特异性及适应性免疫反应。
大鼠的 RT1,最初是通过血清学研究检测出来[1]。
本文就 RT1复合体的研究进展作概要叙述。
近交系BN大鼠的基因组草图已基本完成,通过对于大小鼠及人类基因组序列分析对比,根据系统发育学预测大鼠和小鼠是大约在两千万年至四千万年前分化成两个物种,而啮齿类与灵长类动物是大约在一亿年前就分化开来。
RT1复合(体具有与小鼠和人类MHC相同的染色体着丝粒的定位方向,但是,大鼠和小鼠的 MHC复合体着丝粒端的Cryaa图,却出现在人类另一条染色体上HSA21q23.3上。
在人类MHC复合体端粒侧RFP、HFE及组蛋白基因簇,其相关基因却发现在大鼠的17号染色体和小鼠的 13号染色体上[2,3]。
尽管MHC I型和Ⅱ型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但仍然存在有不同种属和品系之间的微小差异,例如,大鼠与小鼠比较,在MHCⅡ端粒侧M区中,大鼠有长LINE重复插入,RT1.M6双拷贝和 RT1.M5倒置,并且,大鼠BN品系和LEW品系M区的开放读码框架也存在差异,提示 MHC在进化过程中的潜在动态变化[4]。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巢蛋白的表达
wa sdt ee t h si x r sini h ip cm p s su e od tc eNe tne p eso t ehp o a u .Reet : a so 4d y fe t n s s At d y r1 s atrMAO3 e rlgcl u cin l 7 a ,n u oo ia n t a f o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 缺血 ; 脑 巢蛋 白;海马 Tr n p a t to o o l r w t o a s l n a i n f b neI_ o sr ma e l p e u a e he e pr s in f l ar lc ls u r g l t s t x e so o Ne tn i a i p c m p s a t rc r b lic e i s i n r th p o a u f e e e r s h m a a
Abt c O j ei :T x lr e f c f rnpa tt no o em ro to l elo ee pes no si a sr t b et e oepoet f t a s l ai f n arw srma cl nt x rsi f a v h ee ot n o b s h o Net i rt nn
性脑缺血 大鼠模 型 , 分为 P S对照组 和治疗 组 , B 再将每组动物 随机均分 为脑缺 血后 7d和 1 4d亚组 。P S对照组在脑缺 血 B
后 1 d注射 P S 治疗组在脑缺 血后 第 1日移 植 B C 。Z uig r B, MS s a s e 六分法检测 神经 功能恢 复情况 ; n 免疫组 织化 学方法检测 大鼠海 马的巢蛋 白表达 。结果 : 在脑缺血后第 7日和第 1 4日两个时相点 , 治疗 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高 , P S对照组 之 与 B
骨髓抑制-再生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改变的动态观察
骨髓抑制-再生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改变的动态观察卢俊钦;孙文立;毛文伟【摘要】目的动态观察骨髓抑制-再生模型小鼠的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经尾静脉注射肿瘤化疗药物5一氟脲嘧啶(5-Fu)(250 mg/kg)诱导建立骨髓抑制-再生小鼠模型.分别于5-Fu注射前(对照组,n=6)及注射后第3、7、11、14天(模型3 d、7 d、11 d、14 d组,n=6)时,采集血样后分批处死小鼠,截取大腿骨,获取骨髓,一侧制备HE染色骨髓石蜡切片.动态观察骨髓抑制一再生过程中骨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结果对照组小鼠大腿骨髓腔充满大量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巨核细胞则散布于单核细胞和红细胞之间.在模型3 d组,单核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模型7 d组,上述细胞数量减少至最低.随后小鼠骨髓开始再生,模型11 d组可观察到骨髓腔内形成一种特征性区域性细胞分布,即骨髓腔下段大量红细胞集聚,中、上段则分别大量集聚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这种特征性细胞分布在模型14 d组开始消失.结论在5-Fu诱发的小鼠骨髓抑制-再生过程中存在一种特征性细胞再聚集和再分散行为.【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7【总页数】5页(P758-762)【关键词】5-氟脲嘧啶;骨髓;抑制;再生;组织形态学【作者】卢俊钦;孙文立;毛文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神经药理学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神经药理学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神经药理学实验室,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6由肿瘤化疗药物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 5-Fu)所诱发的骨髓抑制-再生动物模型是研究候选造血细胞因子体内作用的理想模型[1]。
相关研究[2]表明,即使骨髓组织形态学改变的证据缺如,根据该模型动物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骨髓细胞计数和集落形成情况,已能够对骨髓造血重建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 sr c]0bet e Too s r et eboo yc aa tra dt esaeo f yWitrr t o emar w to lcl rn pa t- Ab ta t j ci v b e v h ilg h rce n h tt f i b sa a n ro sr ma el ta s lna le b s
t a s l n a i n 5 r t r ee t d r n o y fo a o et d l r u sf rma n tcr s n n e i g n t e s a d 4 we k r n p a t t . a s we es lc e a d ml r m b v wo mo e o p o g e i e o a c o g ma ig a we k n e s 3
Z a gL , u to ea .De at n fNe rsr ey, ll t o g Hoptl oHu z o g U ies yo c ne n h n i Hu na , t 1 J p rmet uoug r Aj ti e T n J si a hn nvri fS i c d o ad i at t e a
建
立 C 载瘤模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模型 ; 6 待术后生长至 3 w和 4 w时行 MRI 检测 ; 不同时间段 内大 鼠脑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 。
结 果 骨 髓 基 质 细胞 移 植 组 模 型 平 均 生存 时间 为 4 0 w; 照组 平均 生存 时 间 为 3 8 w; 其 平 均 肿 瘤 体 积 与 对 照 组 无 明显 差 异 。 .3 对 .8 且 大 鼠体 内移植 体 外 培 养 5月余 的 骨髓 基 质 细胞 未 发 现 肿 物 生 成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包 绕 在 胶 质 瘤 周 围 , 胶 质 瘤 细 胞 有 定 向 靶 向作 对 用 。结 论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对胶 质瘤 有 定 向靶 向作 用 , 以安 全 的作 为 生物 载体 转 染 目 的基 因 治疗 胶 质 瘤 。 可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王昕芃;王君颖;蔡佳翌;付婉彬;钟华【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2(42)6【摘要】目的·研究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门诊或住院的ITP发病期患者10例,以及10例无骨髓异常的非ITP患者作为对照(normal control,NC),收集骨髓穿刺标本,分离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抗原标志物。
使用CCK-8试剂盒和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及比较ITP患者来源(MSC-ITP)和对照组来源(MSC-NC)的MSC增殖水平差异,并使用微管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形态的变化。
使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通过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以不同的时长处理MSC-ITP,探索地西他滨促其增殖的最佳浓度及处理时间。
以最佳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MSC-ITP,观察其对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地西他滨的影响。
结果·与MSC-NC相比,MSC-ITP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碎裂、皱缩较多,体外增殖水平减弱,基础凋亡率增加。
地西他滨刺激MSC-ITP增殖的最佳工作浓度为2.5μmo l/L,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
2.5μmol/L地西他滨处理MSCITP 24 h后细胞核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核的碎裂和凝聚减少,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
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地西他滨处理后,MSC-ITP中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降低,胱天蛋白酶(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减少(均P<0.05)。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化钠所抑制。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均为阴性或弱阳性,但
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所抑制。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阴性反应。
精选ppt课件
27
PAS
【正常参考值】
• 有核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 淋巴细胞多呈阴性,少数弱阳性; • 粒系中,原粒细胞糖原染色(-),早幼粒以下阶段
可被NaF抑制 (+)~(++)
正常或增加
PAS(糖原染色)用于鉴别红白血病M6(强阳性)和巨幼贫
精选ppt课件
32
铁染色
【结果】
• 细胞外铁:按阳性强度(蓝色物质、蓝色颗
粒、蓝色小珠)分为5级。
• 细胞内铁:以铁粒幼细胞所占的百分率表示。
环状铁粒幼细胞:10个以上的粗大铁粒,环 绕细胞核排列超过核周径的2/3以上。
(2)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
精选ppt课件
18
(五)单核细胞系统monocytes
增多
• 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 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感染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恶性肿瘤
精选ppt课件
19
(六)浆细胞系统plasmacytes
NAP)
▪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NaF抑制试验 ▪ 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ction,AS) ▪ 铁染色 ▪ 酸性磷酸酶染色(acid phosphatase,ACP) ▪ 特异性酯酶染色(specific esterase,SE)
精选ppt课件
22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常可达40-50%,伴有巨幼变 粒系相对减少,巨粒细胞可较早出现,可伴 分叶过多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或增多,可有核分叶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血 小板血清 ( A P S ) , 正常组大 鼠注射相应量 的生理 盐水。观察各组动物 外周血 象的 变化 , 实验 结束后进行 骨髓涂 片, E L I S A
检测血浆 中 T P O的含量 , 体外培养并观察骨髓基 质细胞生长状况。结果 : 与正常组 比较 , 模 型组动物血 小板 数量 、 T P O含量 均
江西 中医药 2 0 1 5年 7月第 7期总 4 6卷第 3 9 1 期
免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大 鼠模 型 骨 髓 基 质 细胞和 T P O的变 化
★ 彭 文虎 卢 晓南 徐 国 良 严 小军 刘 红 宁 尚 广彬 生 物学 重 点实验 室 南昌3 3 0 0 0 4 ; 2. 江西 中医药 大学基 础 医学 院 ( 1 .江 西 中医药 大 学/ 江 西省 中 医病 因 南昌 3 3 0 0 0 4)
关键词 : 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症 ; 大鼠模 型 ; 骨髓基 质细胞 ; 实验研 究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2 文献标识码 : B
免 疫性 血小 板 减少 症 是 以血 小 板 减 少 、 血 小 板
购 自S I G MA, 生产 批 号 : S L B H1 5 9 4 V, 小牛血清购 自
响。 1 材 料 与方 法
A P S制 备 参 考 蒋 文 明等 … 做 法 , 加 以改 进 。S D 大
鼠, 戊 巴 比妥钠 麻 醉 , 腹 主 动脉 取 血 , 肝 素抗 凝 , 8 0 0
r / m i n离心 1 5 m i n , 取上 层 富含 血 小板 血 浆 , 3 0 0 0 r / mi n离心 1 0 mi n沉 淀 血 小 板 。P B S洗 涤 血 小 板 , 调 整 血小 板数 至 1 x 1 0 9个/ L 。将 上 述血 小 板 悬 液 与
等体 积完 全弗 氏佐 剂混合 , 制 成完 全弗 氏佐 剂抗 原 , 在 兔两 后 肢足 垫 、 腹 部及 背部 进行 多点 皮下 注射 , 每 只注射 佐 剂抗原 4 r n l 。首 次 注射 后 于 1 、 2 、 4周 , 分
证号 : s C x K( 赣) 2 0 1 3— 0 0 0 1 。 1 . 3 兔 抗 大 鼠血 小板 血 清 ( A P S) 的制 备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模 型 并 研 究 其
对 骨髓 微 环境 主要 组成成 分— — 骨髓 基质 细胞 的影
离心 机 ( 上 海 安 亭 科 学仪 器 厂 T D L一6 0 B) , C O 2培
抗体 ( P A I g G) 升 高有 关 ,P A I g G 与血 小 板 上 相 关 抗 原 结合 , 导致 血 小 板 被破 坏 , 引起 血 小 板 数 量 减 少 ,
出现紫 癜 、 出血 等 症 状 。还 可 能 是 血小 板 生 成 不 足 引起 的 , 血 小板是 由骨 髓 微 环 境 中巨 核 细胞 逐 步 生
摘要 : 目的 : 通过建 立免疫性血 小板减 少症 ( I T P ) 大鼠模 型 , 观察其对血液 中血 小板 生成 素 ( T P O) 和骨髓微 环境 中基 质细胞 的
影响。方法 : 将 1 8只 S D 大 鼠依 据 外 周 血 小板 数 量 随机 均 分 为 正 常 组 、 模 型组 , 模 型组 大 鼠 于 1 、 3 … 4 6 7 、 8天腹 腔 注射 兔 抗 大
1 . 2 实验 动 物 S D大 鼠, 清 洁级 , 体重 1 5 0~ 1 8 0 g , 雄性 , 由湖 南斯 莱克 景达 实验 动物有 限公 司提 供, 许 可 证号 S C X K( 湘) 2 0 1 3— 0 0 0 4 。 日本 大 耳兔 ,
清 洁级 , 2 k g , 由南 昌龙 平 兔 业 有 限公 司提 供 , 许 可
显著 下降( P< 0 . 0 5 ) , 骨髓涂片 巨核细胞数 目没有 明显 变化 ( P> 0 . 0 5 ) , 基质 细胞贴壁 时 间和 贴壁率也 显著 下降 ( P< 0 . 0 5 ) 。
结论 : 免 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症 大 鼠模 型 血 小板 数 目降低 可 能 与 T P O含 量 和 骨 髓 微 环 境 基 质 细 胞 生 长 状 况 密切 相 关 。
1 . 1 实验 试 剂 及 仪 器 血 小 板 生 成 素 ( T P O) E L I S A试剂 盒 购 自湖 北 优 尔 生 科 技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生产批 号 : L 1 5 0 1 1 5 4 1 4, 卡介 苗购 自佛 山市 南海 百合 医疗科 技有 限公 司 , 生产批号 : 0 0 2 8 3 , I MD M 培 养 基
成 并释 放 到外周 血 中 , 其 与 骨 髓 微 环境 的状 况 密 切 相 关 。 自从 蒋 文 明等 … 利 用 兔 抗 大 鼠血 小 板 血 清
建立血 小板 减少 症 模 型 以来 , 关 于 治疗 血小 板 减 少 症 的药 效学 研究 大 多基 于大 鼠或小 鼠的这种 模 型进 行, 但 迄今 为止 很少 有研 究 来 揭示 模 型 中 A P S对 巨 核细胞 生 成血小 板周 边 骨髓微 环境 的影响 。本 研究
养箱 ( 美国T h e r m o S c i e n t i i f c F o r m a 3 1 1 1 ) , 显 微 镜 ( 日本 奥林 巴斯 I X 7 1 ) , 酶标 仪 ( 美 国 MD公 司 S p e c —
t r a Ma x P l u s 3 8 4 ) 。
浙江 天杭科 技 有 限公 司 , 生 产批 号 : 1 3 0 2 0 3 。全 自动
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 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的疾
病, 其发 病 原 因未 明 , 但 已肯定 的是 它 与血小 板相 关
动物 血细 胞分 析仪 ( 深圳 迈瑞 B C一 2 8 0 0 V e t ) , 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