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2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之文化史1.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
《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2.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 )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3.下面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
这说明( )C.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D.科技发展与农耕联系紧密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5.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
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6.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下表是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
表中信息反映了( )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7.唐代边塞诗多表达士人立功边塞,慷慨杀敌等豪情壮志。
对王羲之的评价
对王羲之的评价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那么你了解王羲之这个人吗?大家对王羲之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关于对王羲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对王羲之的评价准确地总结很难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来看王羲之。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实并不都是因为李世民的作用。
唐太宗肯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王羲之客观的书法水平决定了他书圣的地位。
再者,如果说字因人(李世民)贵,那皇帝贵为天子,那岂不字更贵?但事实上皇帝留下的字迹,还是没有王羲之的字贵。
因此,字因人贵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王羲之个人书法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来谈书法风格问题。
风格这两个字也是新名词,在古代很难谈到“风格”问题,但也强调书法某方面的特色问题。
你很难拿出一个准确的字眼来圈定他,诠释他,很难做到。
因为往往大家无特色,大家无风格。
这是一句什么话呢?这也是现在书法论坛上很少有人提到的。
真正的书法大家都没有什么特色,包括其他方面的,绘画是,诗文都是如此。
前段时间,我看到戏曲频道播放梅兰芳的演唱,其中有一个人就论到梅兰芳的特色问题。
说梅兰芳没有特色,为什么没有特色?因为他浑身都是优点,他每个方面都超长与别人,你说他特色在哪里?王羲之作为书圣也是这样。
他被称为圣人的时候,就是一个绝对的覆盖面,他把以后书法家的优势完全集于一身。
我们谈到杜甫诗圣,你说杜甫诗有什么特色,当然,你要故意去找总能找,但整体说来,他覆盖整个一个格律诗坛,站在了最高点。
就像他写的望岳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说泰山有什么特色,你说他太雄伟太高大,这就是他的特点——“大”,那也不能叫特色,他的特色是囊括了所有其他山的特点。
你说王羲之是书圣的时候,他也就是书界之尊,你应该看到,他的优点别人都只是学到一部分,学到一部分的人反倒成了个特色。
而对于他,很难用什么风格特色去衡量他。
这样说,有人可能说,你太迷信王羲之了。
有人说王羲之的字属于中和一派,不是雄强的,是中和的,是以韵胜。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的晋人尚韵中国的书法艺术除了含有一定的美学之外,还容有一定的哲学在其中。
有人说中国书法的起源,就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说文》中即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以后又表现为“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
在这里,我们首先谈一谈关于“晋人尚韵”之说。
在战国时期,由于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各种政治、学术派别互相辩争的风气。
这就是历史上“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有“儒”、“道”两家。
后来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其他门派才偃旗息鼓。
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发展却是一直按着这两条线循序渐进的。
儒家——追求中和之美;道家——唯革新是求,追求雄强之美。
东晋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艺术成就也最为辉煌。
可是由于历经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政治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在广大知识分子当中,对儒家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思想产生了动摇。
因此许多人又崇尚起了道教,而当时又尤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最为流行。
玄学尚无,无则超旷空灵。
由哲学命题转向艺术境界,其理想就是“澄怀观道”“超以象外”。
晋人书法,从而形成了以“韵”为追术的终极目标。
在书法艺术上则表现为潇洒、飘逸、变幻莫测……黎泉先生在兰州市的一家报纸上也曾撰文《闲话‘晋人尚韵’》。
说到晋人尚韵,黎泉先生曾这样说:“晋人尚韵是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共性所在。
”其实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由一定的“量变积累”而产生“质”变。
当然艺术亦是如此。
祝嘉在《书史学》中曾写道:“晋代书学,接汉魏之光焰,名山之石刻如新,书家之墨迹犹在,谠论名言,多亲闻而目见,师承不远,自易步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晋人之书多承接汉魏风骨。
而汉魏书法的代表人物当是伟大的书法家——“草圣”张芝莫属了。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就“幼学于父、次习于张”。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
什么是宋代书法的“尚意”之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陈寅恪先生曾经深情地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无独有偶,李泽厚先生亦曾在其经典之作《美的历程》中,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论及宋代,他如是写道“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书法艺术历数千载之演进,在宋代亦达到了一个高峰。
与宋代山水画一样,宋代书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美学特色: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作品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书法家不能不尽主观心意灵气的形式。
在书法美学理论上,文艺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宋代书法美学的中心。
古人论及书法,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开创了一代新风。
“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内府秘阁所藏历代名人法书,命人编《淳化秘阁法帖》10卷,摹勒枣木板,将历代名迹汇于一帙,且摹勒精细,成为后世“法帖之祖”。
《淳化秘阁法帖》对于古代书法名迹的保存与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淳化秘阁法帖》的面世,打破了古人学书必求真迹的限制,同时也打破了前人法度,书法家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自身修养,胸次高、读书多、见识广,为前人所不及。
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就有着异与唐代的、不同的审美风范。
读《中国书法史》关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读《中国书法史》关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乾隆间,梁巘之论。
此应属允论。
然此说并非始创于梁氏,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言:“晋、宋(指刘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
至唐人始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妍矣。
”已提出晋、宋之书尚风流,唐书尚法之说。
若言“风流”尚不够明确,明末清初冯班亦曾言及此“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指赵宋)人用意。
”“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为过唐人,实不及也”“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法也。
”诚然,此论源自董氏,又明确了晋人用理,宋人用意。
然,以“理”字论晋恐又未当,梁氏从其说而又发展为晋人用韵,一字道破天机。
由述及元明书法以“态”论之亦为允论。
试将诸阶段成因归纳如下:西晋《菅氏夫人墓碑》(碑阳)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菅氏夫人墓碑》碑阴《菅氏夫人墓碑》即《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晋永平元年(291)刻。
1930年河南洛阳城北门外后坑村出土,1939年于右任将其捐藏西安碑林。
高58厘米,宽24厘米。
隶书。
碑阳ll行,满行16字;碑阴7行,满行10字。
额题“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
此碑书法,此碑书法舒展规整,委婉清丽。
「额」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菅氏之墓碑。
」「铭文」夫人讳洛,字胜,代郡人也。
夫人淑质清」和,恭诚朗识。
年有十七,始适徐氏。
虽生自」出于督孝之门,而志存礼让,只奉姑舅,接」事夫主,自始及终卌一年,其谦让之节,柔」顺之行,曾无片言违慢之矢。
整修中匮,仆」御肃然。
是以姻族墓其义,父党贵其行。
宜」当等寿姜任,永锡难老。
年五十有八,以泰」康十一年五月廿七日罔。
于永平元年二」月十九日附葬于洛之西南。
大女婿崇,不」胜感墓罔极之哀,财立墓碑,略纪遗烈。
其」辞曰:」「碑阴」皇灵诞育,惟岳绦猜,猗与」夫人,秉德淑清。
聪朗内识,」接物以诚,曰仁者寿,当享」百龄。
昊天不吊,大命中倾,」卜兹宅窕,永即幽冥。
遗孤」号啕,姻族涕零,千秋万岁,」何时复形。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谁是始作俑者?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谁是始作俑者?“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是对不同历史时代书法特点的高度概括,为许多书家所津津乐道。
那么,这句话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之后又由谁完善的?最早提出这句话的是晚明大书家董其昌,其所著《容台别集》(卷四)有这样一句话: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清朝许多书家都知道董其昌这一说法,道光年间的书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
——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清散(东晋王珣《伯远帖》)到了清乾隆时期,学者兼书家梁(山獻)对董其昌的表述进行了完善,提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
梁在其专著《评书帖》中提到:“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清散。
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
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
元、明厌宋之放佚,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
”——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梁表述时把董其昌所说的“取”换成了“尚”,并且把历史时段延伸到元、明两朝,句式更为简洁,朗朗上口,以至今人大多引用梁的话,竟忘记了原创者是董其昌。
按梁的意思,每一朝代的书法都是利弊相生,后朝为矫正前朝书法之特点。
——宋人造意用笔,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北宋苏轼《寒食诗帖》)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梁的书学修养极高,比较有名的著作是《承晋斋积闻录》,我们熟识的邓石如,是经梁点拨才走上学习篆隶书法的正轨的。
——元、明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上图:元杨维祯《真镜庵募缘梳卷》;下图明末黄道周书法)注:本文是读中央美院刘涛先生《简约的书法史观》一文所作的读书笔记。
公众号:线条的雄辩。
三分钟搞懂书法常识——何为晋尚韵,何为宋尚意
三分钟搞懂书法常识——何为晋尚韵,何为宋尚意自清代梁巘提出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后,书法学界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梁巘创造的,早在明代的董其昌就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唐尚法和元、明尚态比较好理解,“法”就是法度、规矩,“态”指的是字形姿态,结构体态。
而晋尚韵与宋尚意就比较难理解了,这两者意思非常相近,不好辨别,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晋尚韵——王羲之晋尚韵——王献之一、“韵”与“意”的含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韵”与“意”的基本含义。
1、何为“韵”?“韵”字左边是音,右边是匀,就是说音调匀称的、好听的音乐。
“韵”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固有“韵律”一词。
“韵”的本意是指那些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惬意、动听的音乐,也是和谐的节奏美。
延伸到书画领域就有“气韵”、“雅韵”、“远韵”、“韵味”一说。
都是指外界物质给人带来的美感。
但请注意,“韵”给人带来的美感是有特指的,那种悲伤、大气、雄浑的美感不属于“韵”的范畴。
所以“韵”常常和婉转、研媚、流畅、潇洒、飘逸、悠扬、细腻等词联系在一起,形成让人非常舒服、惬意、愉悦的美感。
2、何为“意”?汉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谓意”,一语道破“意”的本质。
“意”有个心字底,故其本意与“心”有关,即内心想说的话,内心表达的想法。
当内心想表达情绪状态时,就有情意、爱意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理想和愿望时,就有意志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道理时,就有道意、意思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外界事物的给人带来美感时,就有意味、意象、意境一说,传递一种深邃的思想境界。
······总之,“意”的含义非常广。
宋尚意——苏轼二、“韵”与“意”的异同看了上面“韵”与“意”的含义,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两者的区别有没有感觉,没有也不要紧,下面我们仔细剖析其中的细微差别。
1、不同之处:(1)词性区别:“韵”相当于名词,他表达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受,一种美感。
百福书法
百福书法百福书法欣赏:百福书法1百福书法2百福书法3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
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法是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中国书法三大古风:晋韵、唐风、宋意,各有各的精彩
中国书法三大古风:晋韵、唐风、宋意,各有各的精彩中国书法,晋韵雍容、唐风古法、宋意极趣。
这三种风格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三大古风。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晋、唐、宋的书法魅力。
1、晋朝雍容晋韵,“韵”兴起的时代正是文人在书法史上展露头角并成为主角的时代,“韵”的兴起是书法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从客体(文字)的形式至上到主体(书法家)的精神至上的转变,书法由此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宏扬。
伯远帖而最合适的载体就是行书、行草书。
行书、行草与讲究“法”的楷、讲究“意”的草不同,它有着最丰富的细微变化。
据说,《伯远帖》所显示的晋韵风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孔侍中帖》、《鸭头丸帖》也堪称“韵”之典范!晋人尚韵,韵,神韵,气韵,所说晋人尚韵大多指的是二王所开创的行书。
行书最具中和之美,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而这种中和美更能体现在作品的风韵与神采。
世人所熟知的兰亭序正是给人以这种从容的感觉,只要说起兰亭序都要说上一句气韵生动,此四字说出容易,试问从古到今能有几人大作真正得此四字也?而兰亭序不但从容祥和,又如高山流水,如琴瑟合鸣,此晋人尚韵之谓也。
兰亭序书法当中的韵是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它包含的意义很多,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生活经历,甚至包括一个人的心胸气度。
韵也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佛家一些哲理正和书法当中的韵暗合。
而唐风则相对法则明朗。
2、唐朝古法唐风,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四方来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进入雄强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标格,激情渲泻,烂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
怀素《自叙帖》其中,书法艺术正式确立了唐法,与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构建了中国书法艺术两种不同的风格基调。
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颜真卿所创立的“颜体”。
3、宋朝极趣宋意,晋韵、唐法、宋意,这晋韵与宋意颇重于主观感受;而唐法则偏于客观的艺术技巧。
作为对一个时代书风的评价,它虽过于笼统但却简明扼要。
浅谈宋四家尚意视角下的颜真卿书法评赏
198作者简介:口锋军(1994— ),男,汉族,甘肃平凉人。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的书法在北宋四家蔡襄、苏轼、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理想看来是矛盾又统一的。
宋四家因颜真卿书法的书体、作品的不同,而对颜真卿的书法评价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令笔者疑惑。
这些评价一方面暗藏着宋人的书法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对颜真卿的书法定位有着直接影响。
一、宋四家尚意视角下的颜真卿书法清代梁巘在《评书贴》中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这一论据被后来较多书家所认可和推崇。
而北宋时期以苏黄米蔡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盛唐颜真卿的书法却褒贬不一。
颜真卿的书法在他所在的时期并无盛名,而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在北宋尚意书家的谈论下直接将颜真卿的书法推向了世人,让北宋时期的人重新审视颜真卿的书法。
蔡襄作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对颜真卿的书法虽没有文字性的评价,但从其书法风格来解析,无疑是出自于颜鲁公。
曹宝麟先生对蔡襄的书法的取法是这样记载的:“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跋》意在颜真卿与徐浩之间;《刘蒙伯墓碣》则更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万安桥记》是竭力模拟颜氏《大唐中兴颂》。
”由此可知蔡在学习和继承鲁公书法的多以楷书为范本,而现存的蔡襄的书法则能看出较浓的颜楷味儿,故可以推测出蔡襄对颜真卿书法的重视是颜楷,对于颜真卿行书的继承倒不是很多。
这成为后来米芾和黄庭坚等人对蔡襄书法的褒贬不一的一大因素。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较高的。
他的行书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书法上所追求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理想,他将颜真卿的书法直接推到了至高的位置,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而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学习,挚友黄庭坚则于苏轼所作的《黄州寒食帖》卷后跋文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对中国书法中“晋人尚韵”的理解与认识
对中国书法中“晋人尚韵”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国书法中“晋人尚韵”的理解与认识在书法史上,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之说,其实仅仅用一个字涵盖整整一个时代是不全面的,但每一个朝代的这一个字都毫无疑问地深刻表达了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和精神风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把握书法历史的演进与脉络。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讲讲对魏晋南北朝尚韵之风的理解。
在中国书法理论中,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
在沃兴华的《中国书法史》一书中,讲到韵有两个特征,一是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所阐述的“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也就是说韵在本质上是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
二是清人李修易《小蓬莱图画卷》所阐述的:“山水之有气韵,人往往以烟云当之,不知烟云犹可迹求也,气韵不可迹求也……当求诸活泼泼地。
………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
?可谓善言气韵矣。
”也就是说,韵是一种活泼泼的生机,在形式上如云烟之轻灵与虚无。
简而言之,韵是一种非常玄妙的、超乎于技巧层面的东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已经渐渐从实用工具的角度,渐渐走向了人文觉醒的时期。
文人书法登上舞台并且成为主角,他们与工匠不同的是,他们最关注的不是技巧,而是在书法当中贯注了一种精神意念,充分显示了主体精神的弘扬。
这与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和书法演进规律都密切关联,下面我就从这两个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从时代背景看,西晋灭亡之后,汉族政权南迁,士人联袂过江,汉文化的中心于是从中原转移到南方,北方则有少数民族统治。
南迁的士族大夫都是魏晋以来的玄学家,由他们执掌政权的东晋,儒学不被重视,而崇尚黄老之学,东进的思想和文化承袭了魏晋时代的非儒精神,“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促使书法艺术摆脱旧习,向前发展。
当时士族子弟特别爱好书法,有“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的赞誉,也就是王、谢、庾、郗四大家族。
其中“王与马、共天下”的士族之冠王家在书坛崭露头角的人最多,并且他们大都在朝廷担任要职,拥有很强的政治势力。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晋唐宋三朝,受政治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
晋人尚韵魏晋以来,士人以清高自许,崇尚道教思想,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即为“尚韵”,其成就表现在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楷书、行书、草书自然灵动的神韵上。
王羲之身居东晋望族,精通儒学,笃信道教,其书法表现出对仕途人生的淡定。
王羲之楷书远承钟繇的质朴自然,近受其师卫铄影响,把钟繇的隶意楷书完全演变成正规楷书,又兼学张芝草书的飞动流畅,为行书的开创夯下了坚实基础。
加之他超然物外的思想,由此诞生了文章与书法相媲美的传世神品《兰亭序》。
王献之受其父影响,更趋于高逸,其所创草书连绵体拓展了书法的神韵和境界。
晋人尚韵符合东晋士人书法家的审美和思想,是书法史第一次成功的演进。
唐人尚法唐经贞观之治,国力强盛,法度严谨,形成了气魄雄伟、具有庙堂气氛的书法风尚。
唐太宗醉心翰墨,首创科举书法考试科目。
设国子监教习书法,设弘文馆教习贵族子弟,成绩优秀者,授以官职,因此使楷书在唐代有了特定样式,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重于摹习、重于法度。
唐太宗犹对王羲之尊宠,王羲之书法在当时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
唐初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草书大家孙过庭皆受益于二王。
中唐张旭、怀素,吸取二王精髓后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草书──狂草,光耀千古。
李邕行书以雄浑、豪放称著于世。
颜真卿楷行皆为大成,被公认为唐楷最为优秀者。
柳公权受中唐书法变革影响,学颜书,兼习二王,形成自己的风格,字形中宫紧收、更见骨气,与颜真卿被世人誉为‘颜筋柳骨’享誉书史。
宋人尚意宋代文人以书抒怀,注重书法的内涵和书写意趣,形成最能表意的书法新风尚。
北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是尚意新风的代表。
苏轼主张‘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其书法不拘于法,意态自然、重神韵和意境。
黄庭坚草行楷皆善,以草书最能体现风格,长撇大捺,气势开张,以豪放、博大的书法境界影响后世。
米芾精研古法,崇尚晋韵,重书法的天然和意趣,形成了自然古雅的艺术特色。
图说中国书法,晋韵、唐法、宋意、明态
图说中国书法,晋韵、唐法、宋意、明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们的审美欣赏⾓度不同,⼜随着⽂化的发展溶⼊,书法都有着⾃⼰的特点.晋⼈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种娴静的美;唐⼈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魄雄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们的审美欣赏⾓度不同,⼜随着⽂化的发展溶⼊,书法都有着⾃⼰的特点。
晋⼈尚韵。
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种娴静的美;唐⼈尚法。
唐代书法法度严谨、⽓魄雄伟,表现出封建⿍盛时期国⼒富强的⽓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度美;宋⼈尚意。
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运不衰'的局⾯下,⽂⼈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种⼼境;明代尚态。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奇。
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折射出⼀个社会巨⼤变动的征兆。
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晋⼈尚韵】【王羲之】【钟繇】魏晋书风的“尚韵”也就有了明晰的轮廓。
所谓“韵”即作品之“意”,即笔墨天成,是超然於有限物质形式的作品内在精神,同时,这个精神⼜导源於⼈。
因此,所谓的“韵”,从更本质的⾓度看就是魏晋⽂⼈“俯仰⾃得,游⼼太⽞”的超然⼼态、风度的⾃然流露。
魏晋期间,拉开了书法艺术⾃发形态的帷幕。
晋代开围不久外患内乱并起,社会动荡不安。
但在书法⽅⾯,真实不因为社会的动荡⽽⾛向破落,相反,呈现了出⼈猜测的⾼度开展。
由⾪书衍⽣出来的楷、⾏、草朽,经过浩繁书家的奋⼒实际使之⽇臻于童稚,并被推向艺术的⾼峰。
⽽后,书法的审美遵守已盖过实懈怠能,⾃⼰地削减了艺术创造的⽣命⼒。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者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作一下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
千年前的北宋王朝,有一任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今天,开封知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集的是他的字。
他就是蔡襄,宋代书法代表人物“苏、黄、米、蔡”中的“蔡”即是他。
书法上有著名的一个观点: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书法的“尚意”,指的是以书法来表现个人意趣、情怀,这种美学理念,强调了书法艺术抒发情怀的功能。
书法的美,有其外在的形态,“尚意”观点的提出,使书法艺术与人的性情、品格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所传达出来的美感,不但有内在的神韵,还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风貌。
“尚意”的宋四家,以年庚论,蔡襄是老大,他比另三家中年庚最大的苏轼还大25岁。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同苏、黄、米相比,没有这几位兄弟个性鲜明。
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均自成一格,个性都十分突出。
同时,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把楷书写得规规矩矩,又与唐楷风貌截然不同,把行草书写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的,是蔡襄。
他是尚意书风的先驱者。
蔡襄,字君谟,是当世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官声极佳,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努力造福一方,整治官场不良风气。
尤其他在福建做官时,修建了泉州洛阳桥,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蔡襄还积极发展农事,千年来福建茶业、荔枝产业的兴盛,都与蔡襄当年的努力有很大关系。
蔡襄口碑良好,加上书法大师的身份,自然粉丝众多。
蔡襄的书法,从皇上到官场同僚、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
而蔡襄颇为自惜,轻易不给人写字,用今天书法圈里的话来讲叫做“手紧”。
物以稀为贵,蔡襄写得既好又少,因此,当世的人们更加看重他的墨宝。
要是当时讲润格的话,蔡襄估计会是宋四家中最高的。
梁巘(音yǎn)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梁巘(音yǎn)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梁巘有句话至今广为流传,即“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梁巘在寿州主持循理书院长达十数年,培养了一批书家,门生有姚莲府、张佩、萧景云、王鲁庵、许春林等,青年时代的邓石如曾问道门下,梁巘惜才将他推荐到江宁大收藏家梅镠的府上,他看到大量的金石善本并专心临写,在梅家待了八年,潜心临摹历代碑帖,畅游古籍善本间,这是邓石如成就书法艺术的关键,对其后期书艺成长影响甚大。
《清史稿·梁巘传》中称其“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亦云:“以工李邕书名天下,真及行书能品下。
”梁巘曾言:“有志竟成,重在不废。
”他不仅对“二王”、李邕、苏轼、米芾、董其昌等前人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临习,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对每位书家的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欧病颜肥,学颜病欧瘦,学米病赵俗,学董病米纵,复学欧、颜诸家病董弱;初时好以浅泥薄古人,及精深贯通,始知古人各据神妙,不可攀跻”。
在取法上,梁巘不依傍时人,而是步趋古人,最终综合各家而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的书风。
梁巘极力提倡“劲健”“瘦硬”的书风,其在《评书帖》中多次提到“劲健”“瘦硬”,如“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
这种对劲健、瘦硬的追求,体现在书写实践中,就是对笔力的强调。
也正因此,梁巘非常重视执笔,其列举了很多他认为书风“劲健”的书家,总结均为“得执笔法”。
梁所谓的“得执笔法”,主要是指中锋运笔。
杨守敬曾云:“闻山用笔中锋论,真言独谛,俱可谓度书之金针也。
”梁巘自幼学书,深知学书之不易,尤其是像执笔法这种具体的方法,费尽辛苦,才得一二。
“书学大原在得执笔法,得法虽临元、明人书亦佳,否则日摹钟、王无益也。
”“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
得执笔法,临摹八方,转折皆沉着峭健,不仅袭其貌。
”梁巘欲于执笔中求书法的力度,故尤标举遒劲瘦硬的风格美。
尚韵、尚法与尚意——兼论宋代尚意书画之风的形成
是各类 艺术 的审美 基础 , 社 会 意 识 及 审 美 价 值 取 向会 i f - 先 在 诗 文 中得 以 体 现 。 北 宋 文 坛 成 就 最 高 的 是 词 与 散 文 。尤 其 是 宋 词 , 堪 与晋 字 、 唐 诗相 媲 美 , 却 也 时 时处处 折射 着社 会 意识 中的 各 种 矛盾 与 挣 扎 。这 种 矛 盾 集 中体 现 在 词 派 词 风 上 : 宋代 既有 豪 放 词 派 , 又 有 婉 约词 派 ; 既 有 苏轼 、 辛 弃疾 、 陆 游这 些 爱 国词 人 , 又有李 清 照 、 柳永 、 秦 观 这 些 咏 花 弄 月 的 艺 术 家 。 即 使 具体 到 同一 个 人 身 上 , 如苏 轼 , 一方面有 “ 大 江 东
HUNDRED S CH00LS I N ARTS
1 7 6
上 的挥洒 , 他 们 与 其 他 艺 术 家 一 起 当 ■不 让 地 遵 规 、 守矩 、 创新 、 守制 , 用 恰 当 的 约 束 去 和 规 范 有 序 的 昌 明
社会 相应 和 。正是 在此 背 景 下 , 产 生 了陆 希 声 的 “ 永
1 7 5 l 中 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D来N ̄ : J 艺术百家2 0 1 7 年 第5 期 总第1 5 8 期
HU NDRE D S C HO0L S I N ART S
口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7) O 5—0 1 7 5— 0 6
院副院长, 河南大学宋代 艺术研 究所研 究员, 中国艺术学理论 学会 常务理 事, 河南省美术 家协会理论 委员会委 员, 河南大学 艺术学理论学科 带头 人。研究方 向: 艺术学理论, 中国美 术史。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尽管面临着诸多争议,饱受诟病和抨击,甚至“解散书协”的声音都不绝于耳,但是中国书协聚集了当今书坛大多数有实力的书法家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书法领域,中国书协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如此,中国书协真的有能力引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吗?答案是否定的。
大图模式从中国书协到各级地方书法协会,顶着“书法家”头衔的人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这些书法协会大多表现相当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训、交流和展览活动,给人的感觉是书法界呈现出一种相当繁荣的景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书法盛世”。
事实果真如此吗?面对名目繁多的书法比赛、展览、以及年年递增的大学书法专业的招生,总觉得现在真的出现了“书法热”的现象。
实际上我们理性地去看待这种“书法热”,却是整体书法水准的持续下滑,这一点也是书法界的普遍共识。
大图模式应该承认,中国书协在推广和普及书法艺术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
“书法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就连书协带头人的书法水准都饱受质疑,要想引领整个书法界的书法发展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在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书写书写工具出现后,毛笔迅速退出了实用书写的历史舞台,但是随之兴起的硬笔书法倒也承袭了书法艺术的身影。
随之而来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彻底使书法的实用功能濒临淘汰。
这个时候还在坚持学习书法的人不外乎两种情况:兴趣和赚钱。
大图模式的确有不少人对书法艺术满怀兴趣,练习书法就是一种纯粹的爱好,或者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但是,更多练习书法的人还是希望通过书法来赚钱的。
可以肯定地说,太多人拼命想进入书协,无非就是想多一些赚钱的筹码罢了。
就连书协一些举足轻重的书法家也以卖字为主业,明码标价,引来下面的人争相效仿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启功先生就是因为看不惯书坛的种种乱象,坚持不肯继续担任书协主席,转而担任西泠印社社长去了。
可见中国书协的“铜臭味”由来已久,算不得什么新鲜事。
大图模式纵观整个书法史,古代每个时代的书家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时代风尚和文化精神。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什么意思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什么意思古书法理论中有这么几句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这几句话一般搞书法的人都知道。
那么,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呢!这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
由于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尚”就是推崇,就是流行,就是时尚。
也就是说,书法当时这么写就是时髦,进而形成这个时代的主流,后人在评价这个时代的书法时,也认为这种“风格”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
“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
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
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王羲之书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肖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献之书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注:耐,能字之意。
)二王书法艺术流露出的这种韵味风神,是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反映出晋代书艺的时代特征。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
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
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
“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
苏轼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
”黄庭坚亦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书法欣赏的审美观
书法欣赏的审美观发布时间:2021-10-14T08:33:51.40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7期作者:匡洪波[导读] 书法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各阶段是不同的,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匡洪波林口县博物馆黑龙江牡丹江 157699摘要:书法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各阶段是不同的,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明晰了这些也就为书法的欣赏指明了方向。
其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层面;二是作品风格层面;三是作品的意境欣赏。
关键词:书法欣赏;?审美观前言: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但我们对书法的学习和教育多是自愿、自觉和自学的。
专业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与群众的欣赏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提高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是当前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书法欣赏观念的演变书法审美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演变,这种演变也是缘于书法自身发展的演变,不同阶段人们的审美特征、欣赏观念也不相同,书法审美可大概分为七个阶段。
1.商周尚象。
商周尚象,象指的就是象形,最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特点的就是甲骨和金文。
尚象风格就是书法的原生态。
美学家宗白华有过精彩的一段话:“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2.秦汉尚势。
“尚势”就是体势飞动。
小篆不同于大篆,字形呈长方形,上密下疏。
隶书与篆书恰恰相反,结体扁平,横向取势,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婀娜多姿。
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体势飞动。
3.晋人尚韵。
尚韵,就是韵致、风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脱俗。
最能体现晋人“韵”字的书体就是行书和魏碑。
4.唐人尚法。
唐代书法艺术以楷书成就最高。
魏碑和唐楷是中国楷书艺术的两大派系。
魏碑如璞玉,粗精而自然,唐楷如名器精美而雕琢。
法,就是法度规则、形式规范。
唐楷摒弃了切不规范的东西,使其成为单一规范程式化了的书法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四家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是尚意新风的代表。 苏轼主张‘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其书法不拘于法, 意态自然、重神韵和意境。 黄庭坚草行楷皆善,以草书最能体现风格,长撇大捺,气势开张,以豪 放、博大的书法境界影响后世。 米芾精研古法,崇尚晋韵,重书法的天然和意趣,形成了自然古雅的艺 术特色。
王献之受其父影响,更趋于高逸,其所创草书连绵体拓展了书法的神韵 和境界。晋人尚韵符合东晋士人书法家的审美和思想,是书法史第一次 成功的演进。
唐人尚法
唐经贞观之治,国力强盛,法度严谨,形成了气魄雄伟、具有庙堂气氛 的书法风尚。
唐太宗醉心翰墨,首创科举书法考试科目。设国子监教习书法,设弘文 馆教习贵族子弟,成绩优秀者,授以官职,因此使楷书在唐代有了特定 样式,学习者下笔有规有矩,重于摹习、重于法度。 唐太宗犹对王羲之尊宠,王羲之书法在当时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唐初 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草书大家孙过庭皆受益于二王。
蔡襄天资颇高,以行书成就最高,其笔法精巧雅逸;楷书得颜真卿、虞 世南笔法,端庄沉着;草书变化丰富,意趣自然。蔡襄是最先倡导书法 新意的先行者,被尊为四家之首。
宋人尚意是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书法第三阶 段演变之高潮,表达的是书法的意趣和思想,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晋唐宋三朝,受政治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了 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
晋人尚韵
魏晋以来,士人以清高自许,崇尚道教思想,表现在书法艺 术上即为‚尚韵‛,其成就表现在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 楷书、行书、草书自然灵动的神韵上。
王羲之身居东晋望族,精通儒学,笃信道教,其书法表现出对仕途人生 的淡定。 王羲之楷书远承钟繇的质朴自然,近受其师卫铄影响,把钟繇的隶意楷 书完全演变成正规楷书,又兼学张芝草书的飞动流畅,为行书的开创夯 下了坚实基础。加之他超然物外的思想,由此诞生了文章与书法相媲美 的传世神品《兰亭序》。
中唐张旭、怀素,吸取二王精髓后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草书──狂草,光 耀千古。李邕行书以雄浑、豪放称著于世。颜真卿楷行皆为大成,被公 认为唐楷最为优秀者。柳公权受中唐书法变革影响,学颜书,兼习二王, 形成自己的风格,字形中宫紧收、更见骨气,与颜真卿被世人誉为人以书抒怀,注重书法的内涵和书写意趣,形成最能表意的书法 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