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
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
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总结四点1. 中国对人的时间资源体现出来的几乎是没有人性,下班的学习、开会、传达文件,粗暴的干涉了人的自由。
对别人时间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人权的态度。
美国人把时间看作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每个时间段的价格是不同的。
八个小时以外的工作,尽管你提供的劳动是一样的,但工资却可以拿1.5倍,甚至两倍,占用别人的时间,就是占用别人的个人财富,除非人家愿意,否则一定要给人家支付成本。
2. 美国人依赖邮政省时间是出了名的,有时为了把东西送到百里以外的朋友那里,往往依赖邮局。
而人们甚至根本就不用去邮局,每隔几个街区就有一个信筒。
美国的信筒和中国的完全不一样,入口的设计可以放得下特别大的包裹。
3. 美国人认为时间可以安排、节省、浪费、侵占、消磨等,他们还对时间收费,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种宝贵资源,一种珍贵商品。
一般情况下接待来访者,美国人不会花太多时间与来访者闲聊,或者去饭店宴请宾客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所以,在与客人简单、礼节性地寒暄后,他们很快就会谈及正题。
由于美国人非常珍惜时间,因此他们很讨厌那些不知趣的浪费别人时间的人。
如果他们感到时间在悄悄流逝而一无所得时,便开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
4. 美国人办事喜欢计划,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
一旦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计划,他们就会局促不安,竭力加快速度。
美国人计划一项活动时,通常会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前把时间定好。
时间一旦决定,除非情况紧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但凡会议、约会、社交活动等,都需要事先通知,以便对方能早作安排。
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盘点一下史上那些在中国当官的“老外们”
盘点一下史上那些在中国当官的“老外们”作者:王锡伦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第11期在中国历史的讲述中,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错得离谱的“结论”:中国自古闭关锁国。
其实,无论是从中国人的天下观还是从史实方面来看,这个结论都是完全不成立的。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这样阐释中国人的天下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以半圆球体罩在地的上面。
中国文字词汇里的穹庐、苍穹,就是半圆球的天的意思。
在方形的大地四周是大海,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四海。
这块方形的大地,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下。
四海之内,也是天下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世界是没有国家之分的,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王,也就是中国人据说的天子,是代表天来管理天下的。
这就叫做天授神权。
在这样的天下观支配下,中国人是没有国家观念的,也就没有什么国家之间的藩篱存在。
所以,自古以来,在许多朝代,都有外国人在中国当官。
这些外国人经由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或经商,或留学,或从军,有的甚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上了中国的官。
虽然他们在那个没有国家国籍概念的时代,没有拿到中国国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当中国人民的“公仆”,为中国人民“服务”。
也真难为这些通过科举考试的老外们了。
参加科举考试,对一些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国学子来说,都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就像老外参加如今中国汉语普通话等级考试一样,会被那道“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测试题搞得找不到北。
在古代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对于外国人来说,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但是,还真有一些老外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还真的中了举,从此在中国当上了官儿。
想想都挺好玩、挺爽的。
而这一史实,无疑在向我们讲述着古代中国的开放与包容,中西文化交流的通畅和频仍。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当官的老外们。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强盛的朝代,开放与包容,是大唐盛世的一大亮色。
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当代中国话剧中的美国人形象
T ecm nct nadas ltnbtend ee utr i sil ol at eps cl ii 陀 u i orc h o mui i n si a o e e i rn c ue wlh p s e ny f rh t o na s p jdc icr _ ao mi i w f t l s l o b e t o o lm e es e
p p rd mo sr ts t a t e d f rn n e sa d n n ip t e w e i e e a d w s r c o as o e eA a e e n tae h t h i ee tu d r tn i g a d ds u e b t e n Chn s n e t n s h lr v rt e h m ei a ma e r n i gs c
td a d amuu n e s n i g at u ei d p e .T e mmu o e n t a u d rt d n t td a o td l a i s h l a c mmu ia in a d u d rt d n n t e is e C ny h 弛l e nc t n n e sa i go h u a o l o n s n e id z
Ti e:T e Ame c n n C n e o ay C i e e S o e a t l h i r a s i o tmp rr h n s p k n Dr ma
Ab t a t me ia c oa o c i n sae h tte Ame ia ma e i o tmp rr h n s r ma r f cs e cd n aim. sr c :A r n S h lr C n e s t td t a h c o r n i g n c n e oa y C i e e d a e e t ie t s c l c l Wh r a h n s c o a u Ge r g r sh ri e n lt rh a d i eg ad o e Ame ia o e n n ’ e o y ee s C ie e s h l rW e o d e au i e a n st u r ft d a h h r n g v r me t s i a g .Wh l i c dl i ts eh
最新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精品资料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1.法国: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
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
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
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
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
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
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从传统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从传统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饮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饮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常菜,而是开始向世界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流的限制,中国人对于外国饮食的了解并不多。
大多数人对于外国的饮食仅仅停留在城市里的饭店中所提供的西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眼界开始开阔,外国饮食也逐渐走入人们的餐桌。
首先,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进口食品和调味品的丰富。
从外国进口的食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像可口可乐、奥利奥饼干等外国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受到人们的热捧。
同时,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像番茄酱、蓝莓酱等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这些新的调料和食品丰富了中国人的烹饪方式,使得中国菜的味道更加多样化。
其次,改革开放也催生了各种国际餐饮品牌的进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餐饮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国际快餐品牌的进入不仅让中国人的味觉得到了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牌对中国餐饮业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的服务让中国的餐饮业开始转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连锁经营”。
除了上述影响,改革开放还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在享受各种美食的同时,也开始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方式的兴起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快餐文化的盛行、高糖高脂食品的流行,让中国人更加关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正从传统走向世界,既吸收外国的饮食文化,又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中餐的烹饪方法始终是中国饮食的核心,而外来元素的融入为传统的中餐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深入到国际舞台,成为了全球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尽管经历了种种变化,但其本质和精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味道。
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八个外交官,中国两人入榜,国人共同的骄傲!
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八个外交官,中国两人入榜,国人共同的骄傲!外交是一门艺术,外交可以很好的解决国际纠纷,并且降低了各国使用武力的可能。
所以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都不缺乏外交方面的人才,但如果谈到伟大的外交家,历史上又有多少个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那些伟大外交官的风采。
第八基辛格基辛格是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辛格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他80多次访华,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代中国领导人都有交往。
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官了。
第七阿里斯蒂德·白里安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是法国政治家。
外交家。
法国社会党创始人,11次出任总理,以对德和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非战公约和倡议建立欧洲合众国而闻名于世。
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富兰克·比尔林斯·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该公约反对以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 并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1929 年起,数次发表备忘录,倡导欧洲联合,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
第六俾斯麦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
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真因为他的铁血政治才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第五黎塞留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警惕改革开放带来的糟粕
警惕改革开放带来的糟粕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而这一政策也将继续执行下去。
这个伟大的政策给我们新中国带来了世界的经验和财富,也带来了西方国家的糟粕和垃圾。
三十多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给处于贫穷中的国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机遇,也唤醒了人们心中贪婪的恶魔,越来越多的人抵制不了财富所带来的诱惑,整个社会开始慢慢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狂潮,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
人们很快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金钱是万能的,拥有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一切,权利、美色,只要你有钱,有足够的钱,所有的一切都不成问题,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也简单肤浅的看他所掌握的财富,一个人手中掌握的财富越多,就意味着他越成功,这似乎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直至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政策的确很伟大,但它只成功了一半,它只是造就了为数不多的富豪,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压根就没想过要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他们整天想的是如何在原有的财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小团体的利益,某些人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瞒天过海变卖国有资产,以商养黑,以商养政,官商勾结。
改革开放带来了难以想象地机遇和财富,中国向世界敞开了怀抱,招商引资,引进来,走出去。
外国人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表现出了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对于财富应有的疯狂。
他们投资办厂,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初期所面临的一些矛盾。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国人迷失在西方国家精心编制的大网里,认为只有西方国家才能带给他们财富,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迫不及待的想要逃离中国,投入西方国家的怀抱,崇洋媚外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本能,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背叛。
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咱们的国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国人那样受到礼遇和尊重。
比如在北京故宫,就专设了“外国人入口处”;在某城市的酒吧街,专设了外国人的厕所间,在商场酒店,服务人员对外国人说话客客气气,对自己的同胞一处没对劲就甩出几句骂,外国人在咱们中国游玩发生了问题总是调遣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医生去营救和救治,而国人则未必有这福气。
主动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外国人”你认识几个?
主动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外国人”你认识几个?退休群 2021-08-26说起帮助中国人的外国人,大家一定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一己之力的白求恩。
其实历史上,像白求恩这样的外国人有很多,他们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家,甚至加入了中国的国籍,为了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人民心中,他们就是纯正的中国人。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牢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些为中国奉献自己的“外国人”!郑律成(韩国)郑律成,出生于当时的朝鲜,也就是现在的韩国。
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
当年战争打响后,19岁的郑律成跟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组织。
来到中国后的郑律成,没有放下他的音乐,在参加抗日的途中,他还结识了冼星海,两人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共同创作音乐。
随着音乐水平的不断提升,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如:《延安颂》《延水谣》《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
他的歌曲为中国革命注入了精神,很多革命战士听着歌,为自己加油打气,振奋军心。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熟悉的旋律与歌声,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正是郑律成的作品!此时,已经来到中国多年的他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妻子一起加入了中国国籍,长期在中国居住下来。
此后,郑律成为中国培养了无数音乐人才,同时还谱写了很多新的歌曲,他虽然在韩国出生长大,但加入了中国国籍他对中国革命音乐贡献非常大,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马海德(黎巴嫩)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生活在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
他是一名美国医学博士。
马海德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工人,因此马海德的童年生活都是在贫穷中度过的。
后来,当瘟疫到来之时,马海德目睹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目睹了医生神奇之处,于是选择了医学之路。
在求学期间,马海德结识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并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中国悠久而璀璨的历史,也了解了中国人如今生活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涌动改革春潮,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
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有广告、航空、农业、艺术、化工、通信、咨询、娱乐、财贸、旅游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
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的传递和共享;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
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发变化。
从凭票供应肉、蛋、油到各种美味食品应有尽有,以至于“减肥”成为时尚;从骑自行车出门到开私家车远行,“自驾游”成为时尚,人们也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生活时尚的变化,还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上,很多城市出现花园式住宅,绿地面积达50%,在农村,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大幅度增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富裕地区,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安装了电话,配备了家用电脑,卫生设施也不断改进。
社会的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既有新创造的词语,有有外来词语,有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影响,一段时间里,说港台语成为时尚。
流行语的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生活不断更新。
高一<一>班阮智颖。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2011-07-16 07:22 环球时报你也许不会想到,“老外”——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称呼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词,竟然会让他们心生不快。
记者不久前还真碰到了这档子事。
在一次和外国朋友聚会时,记者不经意地提到了“老外”,没想到一旁的瑞士人罗伯特当即发飙,脸红脖子粗地跟记者争执起来,场面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我在中国5年了,最讨厌就是这个词,它的含义很不好,如果你当我是朋友,就不要用它。
尽管你认为这样称呼没有什么,但我可以打包票,没有一个老外喜欢被中国人称作…老外‟。
”罗伯特毫不客气地“警告”道。
记者当场懵掉了,如果说“外国佬”、“洋鬼子”含有歧视的感情色彩,那么这“老外”又犯了什么忌?记者随即展开了一番调查。
■“老外”让人产生排外感在中国人看来,“老外”是一种亲切随意的称呼,没有恶意,也不是贬义词,甚至还带着点亲昵的味道。
比如,中国人习惯把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叫做“老王”、“老李”,那为什么外国人就不喜欢被叫做“老外”呢?“我在上海很多年了,其实我们有时自己也嘻嘻哈哈用这个词相互打趣,感觉挺好玩。
但坦白地讲,我对这个词也有点儿反感,尤其是刚到中国的时候。
”美国《新闻周刊》驻沪记者邓肯告诉记者。
中国人一厢情愿的称呼往往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老外”从字面上容易让人理解成“年老的外国人”,而外国人最不高兴被尊称为“老”,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年轻、健康,你当着他的面一个劲喊“老外”,他自然一肚子不满。
尤其让外国人不快的是,自己的孩子也顺其自然被叫做“小老外”。
其次,“老外”和“外地人”、“外省仔”一样,有一种“不是我们之一”的意思。
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实很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喜欢感受到归属的滋味,而“老外”会让本来就有身在异乡的他们产生“被排在外面”的感觉。
“我来自德国,希望中国人直呼我德国人而不是老外。
”德国女孩sinja wahl 认为,在国外,没有人会以“外国人”称呼不同国家的人,中国移民就叫“中国人”,日本移民就叫“日本人”。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孟华1840年,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西方人用“船坚炮利”轰开了“天朝”的大门。
自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读到一个用来指称西方人的词语,那就是“洋鬼子”,或简称“鬼子”。
一下摘取几例为证: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42)的民谣《三元里等乡痛哭鬼子词》中有诗云:“……水战陆战兼能,岂怕夷船坚厚?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1义和团运动(1898—1901)时期,天津出现了许多揭帖,其中的《神助拳》痛骂外国侵略者道:“鬼子眼珠俱发兰……要平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2近代作家刘鹗(1857—1909)的小说《老残游记》(1903)借主人公老残的游历见闻,反映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社会风情。
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讲述了主人公仔一艘船上的遭遇:他见一艘大船出于危境之中,便前去提醒,而穿上却有人挑拨,对船主道:“他们哟和那个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
他们是天主教!他们将这只大船已经卖与洋鬼子了,所以才有这个向盘。
请船主赶紧将这三人绑去杀了,以除后患。
”1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1875—1905)1904年左右作《警世钟》一文,向民众宣传反帝思想。
他在文中呼吁:“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吧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
”2现代剧作家洪琛,在他的成名作《赵阎王》(1922)一剧中,用“鬼子”一词指称本世纪来华的西方人:“那鬼子尽教着村里人信洋教,说鬼子话,拜洋菩萨。
”3除“洋鬼子”4或“鬼子”外,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中还常使用其他含有“鬼”字的词汇,诸如“鬼使”、“鬼气”、“龟头”等。
这些词中的“鬼|”字也都多少与外国或外国人有关。
如“鬼使”一词即指出外国的外交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变化
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文 明进步的社会观念逐渐深 入人心。这些变化是全方 位的,既有政治的、经济 的,同时还有文化方面的。
思想的转变
1、对待财富 2、对待人 3、对待自然
对待财富
义利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 中,统治阶级一直按“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的教义愚弄人 民,而自己实际上是重利轻义的。 到了“文革”期间,受极“左” 思想的影响,发展成了义利分裂 型,片面宣扬的是“狠斗私字一 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等。
个人利益完全被湮没于集体利 益之中,个性被共性所取代。改革 开放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义利关 系,建立起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 益的义利统一观。只要一个人不损 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就鼓励 各显其能、发挥优势,获取最大限 度的个人利益。
第十三条 【保护私有 财产】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 产不受侵犯。 ··· ···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 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 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 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 偿。
水平,不仅有利于个人, 而且有利于社会,适度消 费可以刺激生产。所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居民 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 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的增长格局”的新观念。
衣着方面的变化
1、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 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 行了一场服装表演。 2、第二年的11月,当中国大陆第一 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滩的时候,则引起 了全国性的轰动。 3、1983年底,中国彻底取消了已经 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 响遍全国。 4、20世纪90年代,文化衫、蝙蝠衫 等还曾掀起过一阵热浪
对待自然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转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新三年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低水平生活观念如今已转变为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宽敞行讲便当
中国人在各国的评价
中国人在各国的评价
1、英国人:中国人让我想起中式外卖、食物、筷子、烤鸭。
2、法国人:我觉得中国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总是不断
地笑。
3、美国人:我首先想到的是姚明。
4、韩国人:我想到的是穿在棍子上的昆虫(是指某类烧烤吧)。
5、土耳其人:厨艺很好。
6、立陶宛人:很大方和友善。
7、希腊人:很难和中国人一起工作(是指不团结吗)。
8、意大利人:要学懂跟中国人做生意。
9、德国人:上海的夜店都很正。
10、墨西哥人:中国人都很奇怪。
11、波兰人:他们都很聪明。
12、摩洛哥人:中国人喜欢搞小圈子。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善良行为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善良行为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善良行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国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在这个国度里,有着许多体现中国人善良心灵的行为,其中之一便是对待外国人的善良行为。
以下是一些例子:1. 热情招待中国人向来重视待客之道,对外国人更是如此。
无论是在旅游景区、酒店、商场或者餐厅,中国人总是以热情、礼貌的态度迎接外国人。
他们会向外国人介绍当地的文化、风俗和美食,甚至在沟通上语言不通时,都会尽力向外国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帮助解决问题在中国,外国人遇到问题时,无论是在街上迷路、语言不通、丢了东西,还是在办理事务时遇到困难,中国人总是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他们会主动问询外国人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尽力提供帮助和建议,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力帮助。
3. 无私奉献在中国,外国人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有时他们会对中国人的善良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并表示想要回报。
但中国人会说:“不必了,这是我应该做的。
”因为在中国,无私奉献是一种美德,帮助别人并不需要期待回报,而是源自于内心真正的善良。
4. 友好相处中国人善良的心灵也反映在对待外国人的友好相处上。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职场环境中,他们总是睿智、耐心地解决问题,并为外国人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们会学习外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此打破文化障碍,建起友好的交流桥梁。
总之,中国人对待外国人的善良行为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折射,更是中国人的内心温暖和善良之源。
这些善良行为,不仅令外国人感受到中国的热情和友爱,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人的善良传统将会持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对俄罗斯人刻板印象的例子
中国对俄罗斯人刻板印象的例子
俄罗斯是中国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一些原因,中国社会对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以下是一些中国对俄罗斯人刻板印象的例子。
首先,俄罗斯人被认为喜欢喝酒。
在中国的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描绘俄罗斯人以酒为乐的场景。
这种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因此中国人一般认为俄罗斯人是喜欢狂欢的。
然而,这种印象只是片面的,不能代表所有俄罗斯人的真实情况。
其次,俄罗斯人被认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人认为俄罗斯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和自豪感。
这一印象可能来源于俄罗斯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虽然这种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的,但也不能忽视个体差异和多元性。
此外,俄罗斯人被认为比较严肃和冷漠。
中国人普遍认为俄罗斯人相对于自己较为冷静和理性,不太善于表达情感。
这种看法可能与中俄两国文化的差异有关,中国人往往比较注重和谐与人际关系,而俄罗斯人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我表达。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仅是中国人对俄罗斯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看法,也不能将其作为定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被刻板印象所局限。
真正了解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文化的最佳方式是开展互惠互利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日本《望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观众及中国文学
日本《望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观众及中国文学王瑞方摘要:在日本战后的反战题材或战争反省的文学创作中,山峙朋子的《望乡》及“南洋姐叙事”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久,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望乡》在中国各地上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望乡》既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之丑恶,也看到了有良知的日本人对战争的反省以及被损害被侮辱的“南洋姐”的人性人情之美。
在改革开放初期,《望乡》对中国人日本观的演变、对读者文学趣味的转变、对此后中国文学创作由社会政治主题到人性表现主题一定程度的转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日文学关系;山崎朋子;《望乡》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21)01-0148-09引言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社会由相对保守向改革开放转型的前夜,当时的社会相对封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对单纯。
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日本结束了近80年交恶的历史,恢复了正常的双边关系。
而真正让中国人了解日本及日本人的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上映。
1978年10月26日,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之际,北京等7个主要城市举办了“首届日本电影周活动”,公映了《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三部日本电影,其中影片《望乡》在中国引起了长时间轰动。
该片寓意深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使中国观众不仅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南进”的罪恶行径,又认识到日本下层百姓也是侵略战争受害者的事实真相,更看到了日本民众的人道主义及人性之美。
《望乡》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作者简介:王瑞方,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
148日本《望乡》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观众及中国文学思想解放、日本观的转型、文学创作的转变以及此后逐渐加强的中日文化交流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日本的“南进”与“南洋姐”在《望乡》引入中国之前,中国普通大众对日本侵略战争历史的了解大都是通 过中国人著述的抗日史、抗日文学作品来进行的。
深受中国人爱戴的十大国际友人
2 万中国平 民的德 国人拉 贝; 5 始终视 中国人 民为朋友并努力推动北京 申办
奥 运会 的 国 际 奥委 会终 身荣 誉 主 席 萨
3 国际人才交流 I TE NA INAL A E 2 1 0 2 N R TO T L NT 0 011
马 兰 奇 ; 2 世 纪 3 年 代 通 过 红 星 在 0 0
I 协 贾 在中 ’匡 人 选 颁 式 亲 见 者 他 者 或 国 全 主 庆 国 十 际 活 奖 翦 切 当 和 当 亲 所 代 政席 抟 缘 大友 评 动仪 会选 其选 腾 在 表
深受 中国人爱戴的十大 国际友人
5 0 多万网友积极 踊跃地参加这项活动, 00 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 民 族重情感恩 、 不忘朋友的传统美德 。
建 立 与发 展 奋 斗了6 年 的 新 西 兰 社 会 O 活 动 家 、 育 家 路 易 ・ 黎 ; 6 多年 教 艾 在 O 前 中 国的 抗 日战 争 中献 出 了生 命 的 印 度 医 生 柯 棣 华 ; 中泰 文 化 交 流 和 两 为 国人 民的 友 谊 做 出巨 大 贡 献 的 泰 国王
际友人。 贾庆林代表 中国政 府和中国 人 民, 向帮助过中国的所有国际友人 表示衷心的感谢。 他说 :“ 今年是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成立6 周年。 0 全国人民在
分 享 发 展 成 果 的 时 候 , 没 有 忘 记 为 并
3 年代在 中国的 抗日战争 中为救 治中 O 国军人而殉职 、 喻户晓的加拿大医 家
文 章 反 映 中国 反 对侵 略 与 和 平 建 设 历
程 的 爱 泼 斯 坦 ;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的 为
万的高票入选百年来对 中国最有影 响
的 “ 大 国 际友 人 ’ 约 翰 ・ 贝 的 长 十 。 拉 孙托 马斯 ・ 贝 应邀参加颁奖 仪式 , 拉 并 向 我 们讲 述 他 祖 父 的故 事 。 约 翰 ・ 贝 1 8 年 生 于 德 国 汉 拉 82 堡, 9 8 来到中国, 后在沈阳、 10年 先 北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业的发展
雅戈尔品牌的创建与发展
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总部设在宁波。这个依靠2万元知青安置费建立起来、由20余名知青自带尺 子、剪刀和小板凳在地下室创办的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转变成为总资产近400亿元的服装企业航母。 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出口创汇8.65亿元,利润总额40亿元,实现税收21.84亿元。
品类崛起阶段: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力的上升,人们对服装的追求 也越来越高,服装消费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此阶段,各个服装品类开始凭借其独特的品类特色, 开始崛起。诞生了“雅戈尔”、“李宁”、“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诸多品类的领袖品牌。不 论是什么服装类别,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主力品牌,很多都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硝烟,由产品竞争走向 品类竞争的胜利者。可以说,中国的服装品牌之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换汇率高”的轻工业,服装行业名列前茅。
•
然而,此刻国人显然还无法从容应对皮尔-卡丹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当天前
去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后来撰文描述了观摩会现场的一个细节:当一个金
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地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
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像在躲避着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
作为雅戈尔的主打产品,雅戈尔衬衫从1994年连续15年获得市场综合占有第一位,雅戈 尔西服从2000 年开始连续9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
80年代从求生存到求发展
雅戈尔集团的前身是宁波段塘青春服装厂,该厂创办后的头四年,因产品滞销,企业濒临倒闭。1981年 加入青春服装厂的李如成,从普通工人干起,到裁剪组长、副厂长再到厂长,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带领青春 服装厂在整个80年代转亏为盈、积累起第一桶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性
中国人眼中的“老外”一直在变,未曾停止。
究其根本,与其说是中国人眼中的“老外” 形象在变,倒不如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变得 越来越开放自信,越来越务实。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 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 新时期。
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 义社会的相似。)
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逐渐变化,不再一味地排斥外国
• 关起门来搞建设 •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三个有利 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在改革政策上,必须从姓“社”还是姓“资” 中摆脱出来
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上,加强与外国交流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务实外交政策下,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外国
中国开始崇尚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决策者看来, 要改革,就必须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尤其是美国。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以美国为例
政治方面
改革发展中,开始借鉴外国经验 •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 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 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