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
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

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中国人对美国人的评价总结四点1. 中国对人的时间资源体现出来的几乎是没有人性,下班的学习、开会、传达文件,粗暴的干涉了人的自由。
对别人时间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人权的态度。
美国人把时间看作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每个时间段的价格是不同的。
八个小时以外的工作,尽管你提供的劳动是一样的,但工资却可以拿1.5倍,甚至两倍,占用别人的时间,就是占用别人的个人财富,除非人家愿意,否则一定要给人家支付成本。
2. 美国人依赖邮政省时间是出了名的,有时为了把东西送到百里以外的朋友那里,往往依赖邮局。
而人们甚至根本就不用去邮局,每隔几个街区就有一个信筒。
美国的信筒和中国的完全不一样,入口的设计可以放得下特别大的包裹。
3. 美国人认为时间可以安排、节省、浪费、侵占、消磨等,他们还对时间收费,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种宝贵资源,一种珍贵商品。
一般情况下接待来访者,美国人不会花太多时间与来访者闲聊,或者去饭店宴请宾客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所以,在与客人简单、礼节性地寒暄后,他们很快就会谈及正题。
由于美国人非常珍惜时间,因此他们很讨厌那些不知趣的浪费别人时间的人。
如果他们感到时间在悄悄流逝而一无所得时,便开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
4. 美国人办事喜欢计划,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
一旦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计划,他们就会局促不安,竭力加快速度。
美国人计划一项活动时,通常会在几天或几个星期前把时间定好。
时间一旦决定,除非情况紧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但凡会议、约会、社交活动等,都需要事先通知,以便对方能早作安排。
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盘点一下史上那些在中国当官的“老外们”

盘点一下史上那些在中国当官的“老外们”作者:王锡伦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第11期在中国历史的讲述中,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错得离谱的“结论”:中国自古闭关锁国。
其实,无论是从中国人的天下观还是从史实方面来看,这个结论都是完全不成立的。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这样阐释中国人的天下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以半圆球体罩在地的上面。
中国文字词汇里的穹庐、苍穹,就是半圆球的天的意思。
在方形的大地四周是大海,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四海。
这块方形的大地,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下。
四海之内,也是天下之意。
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世界是没有国家之分的,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王,也就是中国人据说的天子,是代表天来管理天下的。
这就叫做天授神权。
在这样的天下观支配下,中国人是没有国家观念的,也就没有什么国家之间的藩篱存在。
所以,自古以来,在许多朝代,都有外国人在中国当官。
这些外国人经由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或经商,或留学,或从军,有的甚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上了中国的官。
虽然他们在那个没有国家国籍概念的时代,没有拿到中国国籍,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当中国人民的“公仆”,为中国人民“服务”。
也真难为这些通过科举考试的老外们了。
参加科举考试,对一些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国学子来说,都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就像老外参加如今中国汉语普通话等级考试一样,会被那道“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测试题搞得找不到北。
在古代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对于外国人来说,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但是,还真有一些老外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还真的中了举,从此在中国当上了官儿。
想想都挺好玩、挺爽的。
而这一史实,无疑在向我们讲述着古代中国的开放与包容,中西文化交流的通畅和频仍。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当官的老外们。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强盛的朝代,开放与包容,是大唐盛世的一大亮色。
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当代中国话剧中的美国人形象

T ecm nct nadas ltnbtend ee utr i sil ol at eps cl ii 陀 u i orc h o mui i n si a o e e i rn c ue wlh p s e ny f rh t o na s p jdc icr _ ao mi i w f t l s l o b e t o o lm e es e
p p rd mo sr ts t a t e d f rn n e sa d n n ip t e w e i e e a d w s r c o as o e eA a e e n tae h t h i ee tu d r tn i g a d ds u e b t e n Chn s n e t n s h lr v rt e h m ei a ma e r n i gs c
td a d amuu n e s n i g at u ei d p e .T e mmu o e n t a u d rt d n t td a o td l a i s h l a c mmu ia in a d u d rt d n n t e is e C ny h 弛l e nc t n n e sa i go h u a o l o n s n e id z
Ti e:T e Ame c n n C n e o ay C i e e S o e a t l h i r a s i o tmp rr h n s p k n Dr ma
Ab t a t me ia c oa o c i n sae h tte Ame ia ma e i o tmp rr h n s r ma r f cs e cd n aim. sr c :A r n S h lr C n e s t td t a h c o r n i g n c n e oa y C i e e d a e e t ie t s c l c l Wh r a h n s c o a u Ge r g r sh ri e n lt rh a d i eg ad o e Ame ia o e n n ’ e o y ee s C ie e s h l rW e o d e au i e a n st u r ft d a h h r n g v r me t s i a g .Wh l i c dl i ts eh
最新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

精品资料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中西方人性格差异比较1. 李大钊曾总结过西方人勇猛好斗,冲动激情善辩,而中国人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思。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总结,东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论,更倾向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论,从矛盾中发现真理。
2. 西方人生性好战喜欢竞争;中国人气质平和,安于现状;西方人爱权,中国人爱钱;西方人重视人际交往的直率,中国人讲究人际交往的客套;西方人办事倾向彻底,中国人办事喜欢妥协;西方人崇尚变革,中国人易于保守;西方文明的显著优点是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突出优点是对生活目标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中国人可以从西方人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效率的品质,而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
有一则笑话,说得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堂与地狱的人员组成:如果是组建天堂,应该是英国人当警察,德国人当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情侣,瑞士人做总管;法国人做厨师:如果组建地狱,则应该是德国人作警察,英国人作大厨,法国人做机械师,意大利人做总管……1.法国:法国女人会做菜才有资格结婚法国女人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却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女人。
而要领略法国女人的生活品位以及她们的勤劳贤惠,却要从居家生活中去体验。
法国女人的着装理念一是可以露,但不可以透。
露,甚至可以露出乳沟,但衣服不能薄得看出里面的背心或文胸带子,裙子不能透过光线看见里面的两条腿。
二是无论哪个季节,同一件衣服不能连穿两天,必须每天更换衣服。
在法国不是人人都可以请保姆的。
你要请保姆,你就成了雇主,按法律规定你要给保姆买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等。
你除了要付给她工资,还要每年给她提供两次带薪休假。
如此这般下来,你的收人只能应付保姆,等于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个就业问题。
尽管政府可以为请了保姆的雇主每天补助40法郎,可大家把账一算,自己不工作专职在家带孩子还更合算,至少丈夫可以因妻子不工作而免交50%的收入所得税。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从传统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从传统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饮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饮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常菜,而是开始向世界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流的限制,中国人对于外国饮食的了解并不多。
大多数人对于外国的饮食仅仅停留在城市里的饭店中所提供的西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眼界开始开阔,外国饮食也逐渐走入人们的餐桌。
首先,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进口食品和调味品的丰富。
从外国进口的食品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像可口可乐、奥利奥饼干等外国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受到人们的热捧。
同时,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像番茄酱、蓝莓酱等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这些新的调料和食品丰富了中国人的烹饪方式,使得中国菜的味道更加多样化。
其次,改革开放也催生了各种国际餐饮品牌的进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餐饮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国际快餐品牌的进入不仅让中国人的味觉得到了更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牌对中国餐饮业的传统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的服务让中国的餐饮业开始转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连锁经营”。
除了上述影响,改革开放还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在享受各种美食的同时,也开始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方式的兴起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快餐文化的盛行、高糖高脂食品的流行,让中国人更加关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正从传统走向世界,既吸收外国的饮食文化,又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
中餐的烹饪方法始终是中国饮食的核心,而外来元素的融入为传统的中餐增添了新的色彩。
如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深入到国际舞台,成为了全球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
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饮食尽管经历了种种变化,但其本质和精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味道。
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八个外交官,中国两人入榜,国人共同的骄傲!

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八个外交官,中国两人入榜,国人共同的骄傲!外交是一门艺术,外交可以很好的解决国际纠纷,并且降低了各国使用武力的可能。
所以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都不缺乏外交方面的人才,但如果谈到伟大的外交家,历史上又有多少个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那些伟大外交官的风采。
第八基辛格基辛格是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辛格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他80多次访华,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代中国领导人都有交往。
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官了。
第七阿里斯蒂德·白里安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是法国政治家。
外交家。
法国社会党创始人,11次出任总理,以对德和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非战公约和倡议建立欧洲合众国而闻名于世。
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富兰克·比尔林斯·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该公约反对以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 并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1929 年起,数次发表备忘录,倡导欧洲联合,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
第六俾斯麦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
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真因为他的铁血政治才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第五黎塞留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警惕改革开放带来的糟粕

警惕改革开放带来的糟粕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而这一政策也将继续执行下去。
这个伟大的政策给我们新中国带来了世界的经验和财富,也带来了西方国家的糟粕和垃圾。
三十多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给处于贫穷中的国人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机遇,也唤醒了人们心中贪婪的恶魔,越来越多的人抵制不了财富所带来的诱惑,整个社会开始慢慢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狂潮,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
人们很快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金钱是万能的,拥有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一切,权利、美色,只要你有钱,有足够的钱,所有的一切都不成问题,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也简单肤浅的看他所掌握的财富,一个人手中掌握的财富越多,就意味着他越成功,这似乎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直至全民进入小康社会”的政策的确很伟大,但它只成功了一半,它只是造就了为数不多的富豪,而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压根就没想过要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他们整天想的是如何在原有的财富上获取更多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小团体的利益,某些人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瞒天过海变卖国有资产,以商养黑,以商养政,官商勾结。
改革开放带来了难以想象地机遇和财富,中国向世界敞开了怀抱,招商引资,引进来,走出去。
外国人面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表现出了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对于财富应有的疯狂。
他们投资办厂,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初期所面临的一些矛盾。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国人迷失在西方国家精心编制的大网里,认为只有西方国家才能带给他们财富,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迫不及待的想要逃离中国,投入西方国家的怀抱,崇洋媚外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本能,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背叛。
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在咱们的国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国人那样受到礼遇和尊重。
比如在北京故宫,就专设了“外国人入口处”;在某城市的酒吧街,专设了外国人的厕所间,在商场酒店,服务人员对外国人说话客客气气,对自己的同胞一处没对劲就甩出几句骂,外国人在咱们中国游玩发生了问题总是调遣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医生去营救和救治,而国人则未必有这福气。
主动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外国人”你认识几个?

主动加入中国国籍,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外国人”你认识几个?退休群 2021-08-26说起帮助中国人的外国人,大家一定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一己之力的白求恩。
其实历史上,像白求恩这样的外国人有很多,他们把中国当做自己的家,甚至加入了中国的国籍,为了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人民心中,他们就是纯正的中国人。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牢记,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这些为中国奉献自己的“外国人”!郑律成(韩国)郑律成,出生于当时的朝鲜,也就是现在的韩国。
小时候,郑律成患有口吃,被发现有音乐天赋后开始学习小提琴。
当年战争打响后,19岁的郑律成跟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参加了抗日组织。
来到中国后的郑律成,没有放下他的音乐,在参加抗日的途中,他还结识了冼星海,两人开展了长期的合作,共同创作音乐。
随着音乐水平的不断提升,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如:《延安颂》《延水谣》《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等。
他的歌曲为中国革命注入了精神,很多革命战士听着歌,为自己加油打气,振奋军心。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熟悉的旋律与歌声,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正是郑律成的作品!此时,已经来到中国多年的他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妻子一起加入了中国国籍,长期在中国居住下来。
此后,郑律成为中国培养了无数音乐人才,同时还谱写了很多新的歌曲,他虽然在韩国出生长大,但加入了中国国籍他对中国革命音乐贡献非常大,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马海德(黎巴嫩)马海德出生于美国,生活在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
他是一名美国医学博士。
马海德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通工人,因此马海德的童年生活都是在贫穷中度过的。
后来,当瘟疫到来之时,马海德目睹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目睹了医生神奇之处,于是选择了医学之路。
在求学期间,马海德结识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并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中国悠久而璀璨的历史,也了解了中国人如今生活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性
中国人眼中的“老外”一直在变,未曾停止。
究其根本,与其说是中国人眼中的“老外” 形象在变,倒不如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中国人看世界的眼光变得 越来越开放自信,越来越务实。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 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 新时期。
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新中国成立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 义社会的相似。)
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逐渐变化,不再一味地排斥外国
• 关起门来搞建设 •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三个有利 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在改革政策上,必须从姓“社”还是姓“资” 中摆脱出来
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上,加强与外国交流
•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务实外交政策下,开始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外国
中国开始崇尚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决策者看来, 要改革,就必须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尤其是美国。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以美国为例
政治方面
改革发展中,开始借鉴外国经验 •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 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 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