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陆游
空间限制 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 严格的时间限制 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 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突破空间限制,商业繁荣 材料二: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 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 突破时间限制 材料三: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去闹处, 通晓不绝„„ 思考:唐、宋市的发展情况?变化原因?发展趋势? 唐:市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有专门的管理人 员;宋:商业繁荣;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 市的控制逐渐放松。
(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海外市场的开 拓,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互动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产关系的萌芽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 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B
6、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 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手工业技术进步
C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7、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 D.对外贸易繁荣
商鞅变法(战国) C、确立 D、作用和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选择题[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A. 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B.C.D.[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半两”钱B.刀形币C.铲形币D.“五铢钱”[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 B C D[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知识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知识点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小农经济通过该典例可看出,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农经济,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地位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历程是重点知识,也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
这一部分题目,题型较为灵活,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知识点总结1.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
(2)夏商西周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井田制: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儿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表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②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影响: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重农抑商”政策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
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高考真题
•14年四川卷13题: •(1)据材料概括景德镇发展为 “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
PPT文档演模板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课堂小练
•1、(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 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 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 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见资料P107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 •灌溉工具:戽斗、翻车、南方的高转筒车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2)耕作组织形式: • 集体劳作 “千藕其耕” 《诗经》
•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手
•(3)北魏到唐朝前期:均田制
•(4)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1)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2)兼并的主要方式是进行土地买卖 •(3)地主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即农民 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 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土地兼并与社会稳定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 汉代:开始用煤炭做冶炼燃料,
•
利用水排鼓风冶铁。
• 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史命题趋向:中国古代经济这一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历朝改革中调整经济政策的内容、影响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在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今天,古代史在高考命题中值得我们去重视。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都可以出现。
复习中应注重生产工具的创新发明、经济重心的转移、赋役制度的演变、历代经济的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萌芽等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的知识点。
考纲要求:具体考点:(以下为教材中的章节标题,考纲中要求掌握的是每节课的具体内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具体掌握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变革、土地所有制的变化)2、秦朝的经济政策和改革(秦统一后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措施: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驰道)3、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编户齐民制度、还包括两汉时期的对外贸易)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和原因;均田制)5、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隋朝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广设仓库、修驰道;唐朝从贞观之治经武则天到开元之治的经济政策;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水利的发展。
对外贸易。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掌握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内容)7、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复习中还应注意把相同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理清其发展脉络,要形成知识网络系统,并要突出掌握特点,善于比较。
知识归类:Ⅰ关于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中国以农立国,传统农耕经济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1)传统农业的成就: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历史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土地制度之一,对研究 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均田制
起源与背景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为封建社会土地 国有制度,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历史意义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
内容与特点
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只 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 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地主土地私有制
起源与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 要土地制度。
内容与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出 租给农民耕种,从中获取 收益。农民则需向地主交 纳地租。
历史意义
地主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 化。
土地政策的影响
社会影响
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井田制加强了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均田制 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商业逐渐从官府 控制中解放出来,私商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
实行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但同时也鼓励对 外贸易。
隋唐时期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
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商业发展受 到一定限制。
重视民生福祉
古代税收政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现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 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民生性。
加强税收监管
古代税收政策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现代税收监管提供了启示,政府应 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管力度,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二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
下面是CCTV《鉴宝》节目展示的两件古代瓷器:图 一为“青釉四系瓷罐”,图二为“粉彩开光花瓶”。
图一
图二
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件瓷器的制造时间最 早分别可能是在哪一朝代?并说明理由。
广汉三星堆
在四川成都广汉地区发现远 古文化遗址。谁也不知道是 怎么一回事。挖下去一看, 吓了人一跳。啊呀!想不到 这里埋着许多青铜器、玉器 和陶器,一锄头挖出了一个 有三四千年历史的古代青铜 文明遗址。
探究: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总结我国冶金业的变化
遗汉 址代 冶 铁
2005年1月发现于山东济南,遗址 发现有大量铁矿渣、煤渣及红烧土 等冶铁遗迹。
探究: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总结我国冶金业的变化
人力鼓风
水排
冶铁技术进步和发展:
a.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 b.淬火工艺的出现 c.煤的使用 d.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从经营方式上看,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四、从经营形态上看,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并存。 五、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 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2、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应出自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企业 3、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其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4、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关系的产生
三星堆遗址真神秘啊,至今 为止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解 之谜。
网站推荐
中国文物鉴赏与学习网
/wujs/
古玩瓷器收藏坊
/china.html
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二章
中国文明形成途径,给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了三点 重要影响:
二、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混合性与依附性。
第一,对于乡村工商业而言,其突出的特性是手工业与商业的难以分割以 及工商业与农业经营的难以分割。
这一传统一直存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 侧面:一个侧面是寓于农民的自给自足经营中的家庭手工业与商业交换的 不可分割性;另一个侧面则是乡村工商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依赖与融通, 他们完全依赖农业而生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手工业商业体系。
概念:它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
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 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
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
(1)人口增长与经济承载力增长的比例
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古代农业劳动以手工为 主,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作用相当突出),刺激了 中国农民的早婚多产。“多子多福”、“香火不断”的生育观念以及 极度贫困和缺医少药导致的人口高死亡率,也促进了农民的多生多育。
第一、国家机器先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大分工而出现, 社会组织过早形成,制约和限制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 进程。 第二、自国家产生起,政治活动、政治组织与政治目 的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先导性的内容。这从城市发展、 国家经济政策等制定上可见。 第三、国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在 一起。按地域而非按血缘划分国民的制度一直没有真 正实现。(宗法:是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 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 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1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2011·新课标·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秦朝统一后,铜币成为法定货币,并一直沿用到清末。
大量使用铜币,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使用绢、帛作为货币,体现了国家的分裂或战乱,故选D项;A、B 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
2.(2011·北京·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经济。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判定①②③均正确,但④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大多数是商业中心。
因此排除含④的选项。
3.(2011·福建·14)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出现在西汉时期,而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因此坎儿井不是最早的灌溉工程,由此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一、古代中国的经济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们开始养殖动物、种植农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经济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他们耕种土地、养殖家畜,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社会人口逐渐增加,农民也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可以交换。
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除了农业经济,古代中国还有发达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高品质而闻名于世。
四、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也逐渐兴起。
商业经济以商品交换为基础,商人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商业重镇,形成了一些繁荣的商业中心。
五、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在秦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换更加方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包括铜钱、银钱等。
货币的出现也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六、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古代中国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
陆路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水路交通则主要依靠船只。
交通的发展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发展农业、支持手工业等。
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科技等其他领域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1-2古代中国的经济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一
一、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1)金属冶炼技术 ①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②冶铁炼钢: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③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末期开始用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一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一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主要方式。
焦炭,明朝流行。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一
(2)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②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④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极具艺术神韵。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Ⅰ必修部分
专题一
2)棉纺织技术 ①宋末元初,棉花种植从边疆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 全面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③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
Ⅰ必修部分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
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此渠称龙首渠。
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
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
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
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
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
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
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
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沉重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④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技和经济发提 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维延伸: 1.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劳 动力的迁移、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 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以农 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3)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 交流等。
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成为早期资本家。说明清代的资本主 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 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 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 什么影响? 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 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 什么作用?
5、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变化的 主要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特点、评价 (课本) 4.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课本)
商业:
城市:
5、重农抑商 1、产生: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2、产生原因:
(1)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2)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因此,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阅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2)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 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 ——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 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 极好,明朝灭亡后, “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 往易货物, 肆中人 立付之, 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 隐藏着不容忽视 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 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 的千年古酒, 在鸡的肚中塞沙, 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 伪造古董 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 材料三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 总结出许多谚语, 例如,“宁 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1)明清商业诚信问题。
(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4分) (3)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 徽商和晋商。 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 (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分) 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6分)
[合作探究]比较17-18世纪中国与西欧在政治、经济、对外 关系和思想领域的差距,说明当时东西方格局的基本特点。
政治:①西欧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若干国家 确立(英法);②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达到顶峰。 经济:①西欧各国重视发展工商业,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②清朝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对外关系: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进入扩张时代,进行早期殖 民活动; ②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①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崇尚理性,解放思想,近 代科技文化产生发展。 ②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 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以天朝上国自 居,愚昧落后,盲目自大,阻碍社会进步。 世界格局的特点:西方对东方的优势开始形成,注定了东方从属于 西方的命运。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实质: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初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 阶级政权,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后期,尤 5.评价 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 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的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本专题讲授的是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 展的概况、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重点: 1.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成就 3.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知识整合: 1.我国古代耕作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一)演变的情况 1、从生产力角度: 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 (二)演变的原因
6.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4)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 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4)“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 经济的基本模式,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6.闭关锁国
直接原因: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抗 (1)原因 清 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思想根源:闭目塞听,虚骄自大 (2)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国列强的侵略,维护
了主权领土的完整。 ①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 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D
【解析】我国古代商业自宋代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 特征是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故 ①③正确;彩瓷生产最早出现在元朝,徽商则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 商帮,故答案为D。在二轮复习中必须要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
3、(2009山东文综) 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 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专卖四方,五谷 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 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 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 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 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 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 生。”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 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象的本质是什么?
1、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工具进步、水利工程、耕作 技术进步等) 2、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方式、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私有土地的出现)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从井田制 到土地私 有制
原因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 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 ②随着私有土地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扩大剥削,进 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并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大土地 所有者。
山东历年高考试题
1、(2007· 山东省)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 映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 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 的思想
B
A.①②③ C.①③④
B. ①②④ D. ②③④
2、(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 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战国以来所 有制结构
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
私有制 影 响
地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
私有制---土地兼并---比例变化
①在封建社会的初期,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造成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 的赋税收入。社会分化严重,引起社会动荡。 ③还造成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提高了他们的生 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