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跟我转“林廓”去-转林廓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我转“林廓”去:转林廓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老年人都有转“林廓”的习惯,但那时自己还太小,不知道转经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转个不停,只是记得在清晨五六点钟就被姥姥拽起来,嘴里不停地念着六字真言,迷迷糊糊地走在坑坑洼洼、没有路灯的街道上…… “林廓”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大圈儿,没有一个明确的头和尾,只是人们从自家出发,走到最近的林廓路上,从那里起步,按顺时针方向转,最后又回到起点,再从起点回家。

一般情况下3个小时左右就能转完。

“廓”是圈的意思。

拉萨有三个同心“廓”,最小的也是中心的一圈叫“囊廓”,“囊”是里面的意思,这一圈在大昭寺里,是围绕释迦牟尼像的转经道;中间的一圈叫“八廓”,“八”是中间的意思,这一圈的中心是大昭寺。

现在一般都称之为“八角街”,但并不是因为有八个角,而是汉语音译;最外也是最大的一圈叫“林廓”,“林”是园地或洲的意思,这一圈把“八廓”和布达拉宫都包括在里面,几乎包括了拉萨的整个老城区。

此外,拉萨的各大寺庙和宫殿也都有人去转,如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

特别是围绕甘丹寺的一圈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建寺的过程,以及该寺高僧施法、斗魔的事迹。

转一圈下来对该寺会有一个全新的深层认识。

藏传佛教信徒重视转经,这可能跟佛教的轮回观念有关,也有人说是从本教的仪轨中吸取而来。

转“林廓”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有保姆做家务,老人没什么事可做,总闷在家里对身心健康不利,也成为家里其他人的一种负担。

作为信徒,转经念经是最大的满足,同时也可以起到锻炼与放松的作用,在转经的同时会结识许多新朋友,这些老人渐渐成为教友,这种关系对于退休后的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拉萨的老人只要身体好一般都喜欢去转“林廓”。

他们三五成群每天早上相约在某时某地,一起去转“林廓”,中午在“林廓”路上专为转“林廓”的老人开的饭馆里用餐、喝茶,与饭馆、茶馆里的人聊聊家常,非常的轻松、自在、愉快。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跟着姥姥转“林廓”,但对转“林廓”本身有什么含义并不知道。

姥姥有很多教友都在转“林廓”,转一周下来能碰到很多熟人,他们大都身上带着糖果,看到我都会给几粒糖果吃,还有中午在饭馆里吃饭喝茶,那味道家里怎么也做不出来,因此那时候喜欢转“林廓”主要还是出于小孩子的贪吃。

后来到内地上学,三四年才能回一次家,小小年纪在陌生的环境里求学,身边又没有亲人,常常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转”林廓”时候的有趣景象。

所以每次从内地回家探亲都要跟着姥姥转上几次,这时已经不是受糖果的诱惑,而是重温孩提时代的记忆,更多的是要去感受宗教的氛围。

长期在内地上学或工作,接触西藏人的机会较少,接触西藏的宗教文化更是少之又少,越是了解了内地社会的精神追求,就越想更深入地去感受佛教对藏族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去感受这种对佛教的虔诚而带来的心灵上的宁静和安祥。

然而,我从小在内地上学,接受了科学教育,特别是接受了无神论思想后,无法像家里的老人一样对佛教能够做到不带一丝杂念地虔诚。

这使我无法真正体验一个佛教徒在转经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今年藏历年我回家探亲,到家后的第三天我就陪着妈妈转了一圈。

早上6点多钟,我和妈妈摸着黑从家里出发。

“林廓”的第一站是鼎鼎有名的邮电大楼,这座建筑只有四层高,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却是拉萨最高的建筑和先进科技的象征。

同时也成了识别方位的一个坐标。

它楼顶上大钟敲响的‘东方红’乐曲是我童年对时间的唯一概念。

记得有一年冬天格桑表哥跟我说,邮电大楼上敲钟的大爷在窗台上晒太阳时,不小心掉下来摔死了,他要去替那位大爷敲钟。

我信以为真,每每听到钟声,我就很得意地跟我的小伙伴说,这是我的表哥在敲钟。

邮电大楼是“林廓”较为固定的起点之一,我们到那里时路上已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流。

人群中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和五六岁的小孩子,甚至还有背在背上的婴儿。

转经的人中有的右手转着转经筒,左手捻着佛珠,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有的一边牵着放生的羊,一边念经;有的低着头默默地在心里念经,小狗跑前跑后地跟着;
还有背着行囊到拉萨朝圣的人们。

这些”林廓”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流是拉萨早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

脚下的路仍然是小时候常走的那条路,但是现在却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恐惧和神秘,原来路的两侧安装了路灯,将整个路面照得跟白天一样亮,另外,随着拉萨越来越注重环保,在城市中心地带的“林廓”路上禁止煨桑,感觉上少了许多神秘色彩,加之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分不太清谁是转“林廓”的?谁是逛商店的?在这一段路上转“林廓”的感觉淡漠了许多。

顺着“林廓”东路往南走几百米是一个丁字路口,岔路两边是拉萨最大的旧货市场,市场上出售的大都是一些有些年头的旧的生活用品、旧家具或劳动器具,许多喜欢西藏古玩的人都在那里转悠,不定哪天会碰上一些又值钱、又便宜的古董。

旧货市场的西南角是拉萨最大的清真寺,这一带回族很多,到处是戴着白帽子的回族人。

这也是拉萨近几年的变化之一,那就是流动人口增多。

他们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拉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当地人带来了生活的压力和竞争的意识。

记得小时候转“林廓”要把清真寺也绕在里边,但是,这次跟着妈妈再转“林廓”时,走到旧货市场就拐进岔路,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

后来我听妈妈的一个教友说,解放前也是跟现在一样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边,后来曾一度将它也拉进“林廓”的范围里。

过了清真寺,顺着岔路一直往西走,就到了拉萨阿尼苍姑(尼姑庵),该寺已有530多年的历史,现有120名尼姑,是拉萨城区里唯一的尼姑庵。

尼姑庵地处闹市区,进了大门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安详,原来两个世界的界限只有一步之遥。

院子周围和阳台上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纯正的藏香味,还不时隐约传来清脆的法器撞击声和如音乐般悦耳的诵经声。

站在院子中央,我忘记了身边的一切,感觉自己仿佛远离了尘世,久久不愿离去。

尼姑庵往前走两步就是甘丹寺的分寺日松贡布。

这两座寺庙规模都不大,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香火相当旺盛。

出了岔路,是拉萨现在最好的公路-江苏路,工程于1999年8月峻工投入使用,全长3.237公里,宽30米,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下水道和路灯一应俱全。

顺着江苏路一直往西走,到了拉萨河边,就会看到缭绕的桑烟和随风飘扬的经幡,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沿着拉萨河岸向西走去,他们一边念经一边煨桑,在弥漫缭绕的桑烟和清澈碧绿的河水间,转经者的队伍浩浩荡荡,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蓝天白云间。

这种情景使作为佛教圣地的拉萨更显出她的庄严和神圣。

这一带因属于市郊,可以烧香煨桑,还专门修筑了煨桑炉。

妈妈在那里买了一袋桑,我买了一叠风马旗和一节经幡,从这里我们开始煨桑。

顺着拉萨河往前走,路左边是填河开发的‘中和国际娱乐城’,规模相当大,建筑风格以藏汉结合式为主,小商品批发商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但是投资巨大的商品房还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大都还空着。

中和国际娱乐城往北拐,是一条狭长的夹道,3米多宽,东墙内是班禅行宫,西墙内是驻藏部队大院。

这条夹道很有特色,墙上写满了各种字体的藏文,乍一看,象是刚举行过一场藏文书法大赛,非常的壮观。

仔细一瞧,每句话的内容大体相同,写的都是化解属相相冲的话。

例如:猪、蛇地盘相冲,猴、虎技艺相冲,狗、龙叫声相冲等等。

因此,若一家人中有俩人是属猪和蛇,认为他们有地盘上的冲突,就会到这里来在墙上写上避邪的话:“化解猪、蛇地盘相冲”。

夹道的最北端连着药王山,药王山上有拉萨城最高的建筑――西藏电视塔。

顺着山脚的台阶往前走,两边扶手上全挂着印有经文的经幡,几步一个刻玛尼石的人,几步一个煨桑点,还不时地有人出售经幡和风马。

我把刚买的经幡挂在了上面,还把风马旗使劲地抛向天空,漫天的风马旗随风飘向远方,飘的越高说明你的运气会越好。

这段台阶比较窄,也比较陡,转经的人都排着队走,后面的人只能看着前面的人的背影往前走,一步比一步高,喃喃的念经声和微风吹动经幡的扑扑声混在一起,在袅袅桑烟的衬托下有种奇特的感觉,似乎这个台阶一直通向极乐世界。

下了台阶是著名的摩崖石刻,它是一处高20多米、宽30多米的石壁,上面刻满了千姿百态的佛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石刻东侧是玛尼石砌的塔、南侧是由上百个转经筒组成的经筒墙,顶上满山的经幡在微风中飘荡、两侧的桑烟飘渺缭绕,转“林廓”的人们都在这里磕头拜佛。

据说,摩崖石刻佛像群中最早的石刻出现于公元七世纪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现在,每隔几
年都要对它进行清洁、修色,所以它的色彩总是明亮、鲜艳。

记得以前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进饭馆吃饭的机会很少,所以转“林廓”的人们一般都带着路上吃的食品。

到了摩崖石刻,都要停下来歇一歇,吃一点东西。

当时这里是一片草地和几棵柳树,草地前面还有一个小水塘,水很清,水里还有小鱼和鸭子,我们一帮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大人们在不远处聊着家常,从远处看像一幅画。

现在,随着拉萨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这一带全盖起了房子,只在磨崖石壁跟前留一小片水泥地,光秃秃的,与石壁上的佛像很不协调。

过了摩崖石刻往北走,路两旁有不少藏式饭馆和茶馆,这些馆子大多是为转”林廓”的人开设的,饭菜更多地注重藏族老年人的口味。

到了藏历四月,即“萨嘎达瓦”节期间,有些信徒在这个月里只食素食,而藏历四月十五日这天绝大多数信徒会素食一天。

这一天,饭馆里的饭菜几乎没有荤的,是青一色的素食。

这些饭馆的顾客基本上是转“林廓”的人,而且每天都来,所以许多顾客将一只自己喜欢的茶杯放在饭馆里,每次都用自己的杯子,既干净又省事,还有一种家的感觉。

另外,老人们的家庭条件各不相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友之间相互资助茶、饭费,家庭条件好的老人一次性给饭馆一些钱,让饭馆每天为家庭条件差的某某老人提供几杯热茶和一碗面条或一盘咖喱饭。

在这里,老人间的关系是不带一丝名利和杂念的和谐、友爱、平等的纯朴友情,这是藏民族独特的人际关系。

我和妈妈也在这里的一个饭馆里休息,点了一壶3磅的酥油茶和两碗藏式牛肉面,味道和想象中的一样。

妈妈在这里遇到了几个老熟人,大家聊了一会儿,听得出来她们的日子都过的不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其中有两个还约好下午到某某家打麻将。

这是拉萨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上午一般都喜欢转经或着上寺庙烧香拜佛,下午约几个好友一起聊天、打麻将,一天就这么轻轻松松地打发掉了。

吃完饭继续我们的“林廓”。

过了这些饭馆,往右拐是北京中路,路边树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格萨尔庙。

进了大门是一段土坡,这是帕玛日山的北坡,格萨尔庙就在帕玛日山上,说是格萨尔庙,进里面一看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关帝庙,庙堂正中央供奉着关羽像,旁边还有一个小的格萨尔塑像。

从房屋结构到整个院子的设计都是汉式的,从大门两边的门墩和乾隆年间立的一个石碑看,这可能是拉萨较早的一座汉式建筑。

出了格萨尔庙,继续往东走,是拉萨的金融区。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自治区外贸厅,还有自治区电视台,都集中在这个十字路口。

路中间是拉萨有名的金牦牛,关于这两头牦牛拉萨人编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它是一种象征,金色的牦牛象征着一个金色的年代。

从金色的牦牛往北走,路的左边是拉萨中学,路的右边是著名的龙王潭公园,这里环境非常优美,龙王潭的古柳树是一大奇观,长像独特的左旋柳,大都有上百年的树龄;公园里的水又是它的一大特色,夏天这里可以划船,冬天这里可以滑冰,现在还养了很多内地的鸭子和红鱼。

而它的大草坪是藏族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人们三五成群坐在草地上,喝点啤酒,随便聊天,有人喜欢在那里玩扑克,掷色子,打麻将,卖酒的商贩播放一些时下流行的音乐,气氛很轻松、自然。

过去,转经的老人到了这里,三三两两找一些僻静的地方,坐在古柳下乘凉、吃东西,有的在潭水旁给鱼喂食,也让自己的宠物在此玩耍嬉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很多空地现在都盖起了房子和娱乐设施,草坪不断被水泥地替代。

龙王潭这里现在修了拉萨最大的游乐场还有麻将馆和茶苑,四周用铁栅栏围起来了,林廓的路线也被推到栅栏外头,进门要买门票,老人们的天然乐园已被各种娱乐场地和玩具所占据。

转经的老人们走在坚硬的水泥路上,望着那些曾经属于他们的绿地、清水、古树,摇摇头,继续为普渡众生念经祈祷。

我总觉得老人是社会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对于藏族人来说,老人是家里的精神核心,是最受尊敬的。

这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记得小时候跟同学一起拿弹弓打鸟或打架斗殴,有时被一些根本不认识的老人看见了,就会当场训斥我们,我们觉得自己做错了,挨老人的训是应该的,而且从来不敢也没有顶过嘴。

从龙王潭顺着林廓北路往东走,又会回到起点邮电大楼,至此一个完整的林廓路线就这样转完了。

林廓路是一条内涵丰富多彩的线路,只要你跟着拉萨老人转上一圈,你就会体验到拉萨老人一天当中最为充实的部分,同时你也能感受到拉萨近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藏族信教群众心灵深处的宗教信仰。

如果
有个老人跟你讲解一路上的故事,你就会了解到圣地拉萨她鲜为人知的一面,而这这一面从其他地方是感受不到的,有了这一层的了解,才算了解了拉萨这个千年古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