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1952-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
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
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中国历年GDP数据

中国历年GDP数据历年主要GDP指标(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GDP:元)年份GDP(本币) GDP(美元) 增长率(%) 人均GDP(本币)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2010 39,798,315 5,879,063 10.3 29,748 4,394 (N) 2009 34,090,281 4,990,526 9.2 25,605 3,748 8.6 2008 31,404,543 4,521,827 9.6 23,708 3,414 9.1 2007 26,581,031 3,495,664 14.2 20,169 2,652 13.6 2006 21,631,443 2,713,495 12.7 16,500 2,070 12.0 2005 18,493,737 2,257,619 11.3 14,185 1,732 10.7 2004 15,987,834 1,931,644 10.1 12,336 1,490 9.4 2003 13,582,276 1,640,966 10.0 10,542 1,274 9.3 2002 12,033,269 1,453,820 9.1 9,398 1,135 8.4 2001 10,965,517 1,324,818 8.3 8,622 1,042 7.5 2000 9,921,455 1,198,475 8.4 7,858 949 7.6 1999 8,967,705 1,083,279 7.6 7,159 865 6.7 1998 8,440,228 1,019,462 7.8 6,796 821 6.8 1997 7,897,304 952,653 9.3 6,420 774 8.21996 7,117,659 856,085 10.0 5,846 703 8.91995 6,079,373 727,981 10.9 5,046 604 9.71994 4,819,786 559,224 13.1 4,044 469 11.81993 3,533,392 613,223 14.0 2,998 520 12.71992 2,692,348 488,222 14.2 2,311 419 12.81991 2,178,150 409,173 9.2 1,893 356 7.71990 1,866,782 390,279 3.8 1,644 344 2.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9日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慨况

从1952年—1978年,在27年的时间内,中 国的GDP增长3.72倍,年均增长5.9%;由于人 口增长较快,人均GDP仅增长1.8倍,年均增长 3.9%。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 全会,做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决策,把 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开始了改革 开放的时期。
6
15
(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5年,外贸总额 14219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从1979-2005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91亿美元,建设项 目46.6万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
16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还面临 许多严峻挑战。
o 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 o 二是贪污腐败。 o 三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o 四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 加快。传统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 9.8%,80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1999年的 36.4%,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其中 出口依存度达到23.1%。2003年达到 60.4%,出口依存度提高到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国家中长期计划主要制定5年到1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 标、战略、方针、政策。
年度计划主要是预测性计划,提出年度经济增长速度、 投资规模、财政收支、货币发行、市场价格、就业率、 国际收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八项指标,作为宏观调 控的目标。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3% 2008 9% 2009 8.7%
最新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云南(1952年-2016年)

39.1
222.06
438.06
118.88
217.79
219.27
1012.01
2009
6169.75
1067.6
2582.53
2088.17
494.36
2519.62
13539
17.3
41.9
40.8
179.45
571.03
162.1
351.74
205.14
1050.16
2010
7224.181108.38指来自名称 云南:GDP产业
产业
产业:工业
产业:建筑业 产业
云南:人均GDP 值构成:第一产业 值构成:第二产业 值构成:第三产业 仓储和邮政业 业
业
产业:金融业 产业:房地产业 业
单位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元/人
%
%
%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频率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431.8
833.25
704
129.25
746.14
4636.65
22.3
43.1
34.6
2001
2138.31
444.42
868.06
730.81
137.25
825.83
4866
21.7
42.5
35.8
2002
2312.8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云南(1952年至2016年)

指标名称 单位 频率 来源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云南:GDP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8.93 9.53 10.54 11.78 14.86 17.03 18.34 21.33 22.53 23.21 25.35 25.43 22.9 24.5 25.63 29.25 33.62 36.39 34.18 26.51 34.34 38.52 43.47 49.5 54.57 51.78 54.29 49.27 55.84 69.05 76.83 84.27 94.13 110.12 120.07 139.58 164.96 182.28 229.03 301.09 363.05 451.67 517.41 618.69 779.21 973.97 1206.68 1491.62 1644.23 1831.33 1899.82 2011.19 2138.31 2312.82 2556.02 3081.91 3472.89 3981.31 4741.31 5692.1 6169.75 7224.18 8893.12 10309.47 11832.31 12814.6 13619.17 14869.95 云南:GDP:第一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6.26 6.44 6.76 7.27 8.87 9.92 10.44 11.6 12.47 9.57 9 8.83 11.16 13.64 14.01 16.18 17.31 18.37 18.49 17.36 18.63 18.87 21.99 24.84 27.23 24.29 26.34 25.7 24.36 29.46 32.38 35.89 41.23 47.04 49.33 57.33 66.07 71.32 84.06 103.47 119.01 168.13 169.48 186.8 191.45 236.25 302.69 360.48 387.02 403.43 406.87 431.8 444.42 463.44 494.6 604.33 669.8 749.81 837.35 1020.94 1067.6 1108.38 1411.01 1654.55 1895.34 1990.07 2055.7 2195.04 云南:GDP:第二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0.97 1.11 1.41 1.82 2.88 3.57 4.13 5.11 5.43 7.99 10.01 10.5 7.28 6.55 7.11 8.19 11.01 12.18 10.17 4.74 10.01 13.38 14.57 16.89 18.85 18.98 19.12 14.96 21.45 27.58 30.5 33.98 35.8 42.39 47.28 54.38 65.41 70.83 84.3 112.4 138.06 157.8 179.56 219.03 325.57 428.68 534.78 669.06 743.82 818.26 811.9 833.25 868.06 934.88 1047.66 1314.19 1432.8 1712.6 2051.08 2451.09 2582.53 3223.49 3780.32 4419.2 4927.82 5281.8 5416.12 5799.34 云南:GDP:第二 产业:工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云南:GDP:第二 产业:建筑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云南:GDP:第三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7 1.98 2.37 2.69 3.11 3.54 3.77 4.62 4.63 5.65 6.34 6.1 4.46 4.31 4.51 4.88 5.3 5.84 5.52 4.41 5.7 6.27 6.91 7.77 8.49 8.51 8.83 8.61 10.03 12.01 13.95 14.4 17.1 20.69 23.46 27.87 33.48 40.13 60.67 85.22 105.98 125.74 168.37 212.86 266.25 318.85 384.68 488.15 545.33 609.64 681.05 746.14 825.83 914.5 1013.76 1040.96 1370.3 1544.31 1852.88 2228.07 2519.62 2892.31 3701.79 42356875.57 云南:人均GDP 元/人 年 国家统计局 56 59 64 70 87 97 103 117 121 122 133 134 121 127 129 142 158 166 151 114 144 156 171 188 202 186 190 169 187 226 247 267 294 339 363 417 486 529 653 845 1003 1224 1377 1625 2020 2490 3044 3715 4042 4355 4452.24 4636.65 4866 5366 5871 7012 7809 8929 10540 12570 13539 15752 19265 22195 25322 27263.63 28806 31265 云南: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一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云南: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二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云南: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三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云南:GDP:第三 产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在回顾研究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的文献的基础上,采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及对应的截面数据标准差、截面数据OLS回归、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回归,将我国30个省份1992到2012年21年的省际数据分全国和四大地区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以讨论我国各区域收入的收敛性。
【关键词】收入差距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多选择了一种收敛检验方法来检验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收敛性,或者是按照东中西的划分方法来研究收敛性,很少有按照四大地区的划分框架来研究地区收入差距收敛性。
如果按照东、中、西及东北的划分方法1,地区收敛性又会有何差异?而推动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本文认为按全国和四大地区来分别分析各地区的收敛性,更为清晰地揭露不同地区的收入收敛性;从时间和区域的角度去研究地区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以及贡献度的差异,可对制定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为目的的区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二、地区收入收敛性研究评述Slow和Swan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是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收敛进行讨论的开端。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arro和Sala-i-Matin(1991)将经济收敛分成了σ收敛和β收敛,β收敛又进一步的分为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2。
如果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体收入水平的标准差逐渐变小的就是σ收敛,表明经济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接近,差距逐渐减小。
如果贫困经济体比富裕经济体增长得更快,在统计上则表现为增产率与初始人均收入负相关,这就是β收敛。
在对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上,国外学者早期的研究角度主要在收敛性及收敛速度上。
Baumol(1986)采用16个工业化国家从1870年到1979年间的人均收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来检验它们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它们间存在显著收敛3。
De Long(1998)认为Baumol的研究存在样本选择偏误以及测量误差问题,经过De Long对数据调整后分析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收敛现象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为主要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增强企业竞争力,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②解放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副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
稳定和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阶段: 10月 97年10月-----2003年
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 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用改组.联 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 企业的步伐.”
4、重大突破阶段:(1992年南方讲话、十四大之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 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江泽民建议党 的十四大把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作为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得 到邓小平的赞同。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体制;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目标;
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 3、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00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