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测量的初步知识
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

整理ppt
8
量块的选用:
量块在使用时,常常用几个量块组合使 用。为了能用较少的块数组合成所需要的尺 寸,量块应按一定的尺寸系列成套生产供应。 国家标准共规定了17种系列的成套量块。组 合量块时,为减少量块组合的累积误差,应 尽量减少量块的组合块数,一般不超过4块。 选用量块时,应从所需组合尺寸的最后一位 数开始,每选一块至少应减去所需尺寸的一 位尾数。
④光学量仪,如光学比较仪、工具显微镜、光波干涉仪等。
⑤电动量仪,如电感测微仪、电容测微仪和轮廓仪等。
⑥气动量仪,游标式气动量仪、薄膜式气动量仪等。
4)微机化量仪
微机化量仪是指在微机系统控制下,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
集、自动处理、自动显示和打印测量结果的机电一体化量仪。
如计算机圆度仪、计算机形位误差测量仪和计算机表面粗糙
0
xi
整理ppt
(3-4)
23
2.测量误差的来源
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主要的误差来源如下。
1) 计量器具的误差
计量器具误差是指计量器具本身所具有的误差。计量
器具误差的来源十分复杂,它与计量器具的结构设计、制
造和安装调试不良等许多因素有关。
①基准件误差:作为基准的已知量会存在误差。
②原理误差:用近似设计代替理论上的原理设计。
1.系统误差及其消除方法
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对某一被测几何量进
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一
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前者称为定值(或已定)系统误差,
后者称为变值(或未定)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的特性及其评定
随机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
连续多次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
测量的初步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 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总结(板书)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高山观测-高山乳胶室,西藏 甘巴拉山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 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视觉是不可靠的(一)
视觉是不可靠的(二)
视觉是不可靠的(三)
视觉是不可靠的(四)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长度的测量(练习)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 德育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初二物理第一讲测量的初步知识课件

初二物理第一讲测量的初步知识课件一、本节学习目标要求:1.知道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记住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知道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
4.会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5.常识性了解误差的概念,会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二、中考基本要求:1.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2.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3.常识性了解长度测量的有效数字;常识性了解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三、中考常考内容:1.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正确方法。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误差和错误的辨别。
四、知识要点精析: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要记住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列式时,应保持数值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在把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时,不要把应该用分数表示的进率,错误地用倍数来表示。
以下是正确的换算示例:2.使用前,要对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和认识(1)选用应由所需达到的准确程度去选择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被测物的最大测量长度去选择刻度尺的量程。
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测量,准确度要求较高,长度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因此要选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米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度要求不高,长度较大,选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
(2)观察①零刻度线的位置:这是测量的起始刻度,有的刻度尺零刻度线不一定在它的边缘。
若尺的刻度线已磨损,测量时可使待测物体一端对准某一刻度线,看物体末端所对刻度值,末端所对刻度值减去初始端所对刻度值就等于待测物体的长度。
②量程:就是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测量的初步知识》知识要点

《测量的初步知识》知识要点1、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和规律。
观察使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的结果都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3、测量长度的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仪);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时间的仪器:秒表;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测量电的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力的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测量体积的仪器:量筒、量杯。
4、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5、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m)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的单位。
6、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 1m=10 dm 1m=100cm 1m=1000mm 1m=1000000μm 1m=1000000000nm7、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做分度值;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即刻度尺上的最大的示数叫量程。
8、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步骤:(1)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及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无损;(2)将物体的一端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齐,让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预备测长度平行;(3)读数时,视线应与被测物体另一端所对的刻度线垂直;(4)所读数据应包括数值和单位两部分,数值应估读到该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9、测量得到的数值和真实值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客观存在,只能减少而不能避免。
影响误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因素: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和测量人的估计能力。
它和错误不同:误差是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也是允许存在的;而错误是操作者违反操作规程出现的,是可以避免且应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工具;(2)采用更科学的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0、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如要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测出n张纸的总厚度,然后再用总厚度除以张数n;(2)辅助工具法,如要测球的直径,我们可以直尺和三角板相结合的方法测出;(3)化曲为直法,如用细线测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可以采用细线摆在其上面,截取长度后,伸直再测量其长度;(4)滚轮法等。
测量的初步知识

10简单运动-—机械运动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测量的初步知识1. 测量: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卜微米(卩m)、纳米(nm)。
它们的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 微米=0.000001 米=10-6米1 纳米=0.000000001 米=10-9米【记忆法】3倍率10 10 10 10 10 1Km ——> m——> dm ——> cm ——> mm ——> um ——>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三看)。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5. 误差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消除的。
6. 特殊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 )滚轮法:(3 )代替法:】、简单的运动L变逵直线运动一平均速度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3、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以及运动情况的方法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参照物与被判断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化情况。
初中物理01测量的初步知识

测量的初步知识(一)网上课堂1.本讲主要内容:(1)知道测量在学习物理中的重要性.(2)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换算.(3)学习估测生活范围内物体的长度.(4)能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最小刻度和量程.(5)知道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知道测量结果 由数值和单位组成.(6)常识性了解误差的有关知识,常识性了解长度测量中的有效数字.(7)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8)学习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2.学习指导:<一>长度的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 米 m千米 km , 分米 dm , 厘米 cm , 毫米 mm , 微米 m .2.单位换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01米=10-2米 1毫米=0.001米=10001米=10-3米 1微米=0.000001米=10000001=10-6米 <二>刻度尺的使用.1.常用工具: 刻度尺.零刻线, 量程(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最小刻度值. (1个小格表示的刻度值)使用刻度尺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正确使用刻度尺.(1)尺要放正(厚尺子怎么放?)(2)确定零刻线(零刻线磨损的尺子可以从其它刻线量起)(3)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小结: 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刻度尺的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长度线段贴近;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任选某一刻度为起点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点刻度线前面的数字;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且要正对刻度线.3.正确读数和记录.读数时,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值外,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有效数字:指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估读值,都叫做有效数字.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和单位组成.<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1.什么叫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造成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和人为的原因都会造成误差.3.误差不等于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4.减小误差的方法.(1)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滚轮法:在测量曲线的长度时,使用滚轮沿着曲线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轮子由曲线起点至终点滚动的圈数,即为曲线长度.2.替代法: 测量某个与被测量相等的量,用以代替对被测量的直接测量,如用弹性不大的棉线或金属线,重叠在待测曲线之上,在棉线或金属线上标出曲线的始、终点,然后将线或金属丝放直,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长度即为曲线长度.3.累积法: 当被测量物的长度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时,可将同类待测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金属丝的直径都可用此法.4.辅助法: 一些形状不平直的物体,要测量其某部分长度就很不方便.如测圆锥体的高,测球体的直径,测墨水瓶的高等,测量时,一般是将刻度尺与三角板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二)网上能力训练题能力训练部分一.选择题:[A]基础性训练题:(1)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B.千米, 分米, 米, 厘米, 微米, 毫米.C.千米, 厘米, 毫米, 分米, 米, 微米.D.微米,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2)下面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32厘米=32厘米1001⨯米=0.32米 B.56厘米=56÷10厘米=5.6厘米.C.25厘米=2510⨯分米=250分米.D.17米=1710⨯分米=170分米.(3)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是( )A. 15毫米B. 15厘米C. 0.15分米D. 0.015千米(4)下面各物体中长度最接近6厘米的物体是( )A.排球的直径B.容积为60毫升墨水瓶的高度C.一支普通金笔的长度D.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5) 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述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放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而且一定要从零刻度量起.B.看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C.读数时,根据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线来读取数值.D.记录数据时,要记下测量数字和单位.(6) 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为了( )A. 提高准确程度B. 避免产生误差C. 避免产生错误D. 为了减小误差.(7) 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是指人的脚跟到脚指尖的距离的厘米数,王强同学请李力同学帮他买一双鞋,李力同学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王强的脚长是23厘米,王强同学应该买下面列出的哪个号的鞋( )A. 23号的B. 23号半的C. 22号半的D. 一定要小于23号的.(8) 一支普通的钢板刻度尺,由于受冷而收缩,下面关于使用受冷后的钢板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对测量结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C.测量值将是错误的,没有参考价值.测量值将有误差,如果钢板刻度尺不收缩就不会有误差. 二.填空题:(9)使用刻度尺前,除注意观察零刻度线外,还应观察_____和_____.(10)完成下列单位换算39米=______厘米=_______毫米.36毫米=_______米=______厘米(11)4.8分米3=_____厘米3=______米3.(12)体检时,某同学身高分别写成: 0.0017千米,170分米,1.70米,1700毫米其中写法正确的是________.(13)用一刻度尺去测量木块的长度是65.4厘米,这表示测量的结果准确到______,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_.(14)用精密测量工具测某物体的长度时,得到的结果为0.32222米,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去测量,结果应该是______米;如果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分米,结果应该是______米;如果用一把刚好是1米长,但没有刻度的尺去测量,结果又应有该是______米.(15)____和_____之间总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如果测量方法不正确就会产生_______.(16)用刻度尺测得一根棒长为31.05厘米,它的准确值是______,估计值是_____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______.[B]提高性训练题一.选择题:(1)用刻度尺测量一写字台的长度为1.560米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把刻度尺能准确到毫米.B. 测量值最后数字"0"是无效数字,不应写出.C. 这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厘米.D. 测量值可以写成15.60分米.(2)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下列一组数中有可能的是( )A. 72.52厘米B. 72.5厘米C. 72厘米D. 72.521厘米.(3)用量程50米,最小刻度值是厘米的卷尺测量一直跑道的长度,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43.27米B. 43.3米C. 43.270米D. 43.2700米.(4)一个直径约为2厘米的钢球,要准确地测出它的直径应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A. 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B. 厘米刻度尺和三角板C. 毫米刻度尺和卷尺D. 厘米刻度尺和卷尺.(5)用毫米刻度尺多次测量某一长度,结果如下: L 1=304.4毫米, L 2=304.5毫米,L 3=304.4毫米, L 4=304.3毫米, L 5=304.7毫米. 其中平均值为( )A. 304.4毫米B. 304.46毫米C. 304.5毫米D. 304.50毫米二.填空题和问答题:(6)某位同学测量一支绘图铅笔长度,测量四次的结果分别是: L 1=16.58厘米,L 2=16.57厘米,L 3=16.55厘米,L 4=16.56厘米.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单位是______,测量结果是_______,准确值是______,估读值是_______.(7)某学生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用正确的方法先后四次测量同一铁块的长度.他的测量数据依次是: 5.01厘米, 0.0500米, 49.86毫米, 0.503分米.这四个数据中不能用来求平均值的是_____合理数据的平均值是_____毫米.(8)用同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的长度,但分别用毫米, 厘米, 分米等不同单位记录, 是否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9)有两把最小刻度相同的刻度尺A 和B,在室温下测同一长度,结果相同,在40C ︒的室内测同一长度,分别为L A 和L B ,但L A >L B .将这两把刻度尺拿到-20C ︒的室外,测同一长度分别为L A '和L B ',试比较L A '和L B '的大小?(10)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下面是六位同学分别用同一刻度尺测量的结果:25.81厘米, 25.83厘米, 25.84厘米, 25.85, 25.79厘米, 25.826厘米.问哪些结果是错误的?哪些结果是不合理的?哪位同学所测的值比较接近真实值?[C]研究性习题.★.现有一块不知圆心位置的圆板,怎样才能测出它的周长呢?(有几种写几种,尽可能多些方法)2.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A.基础性训练题点拨与解答(1)答案: A分析: 长度的单位国际上规定主单位是米,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等,它们同米的关系是: 1千米=103米, 1分米=10-1米, 1厘米=10-2米, 1毫米=10-3米, 1微米=10-6米.故由大到小排序应为: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2)答案: D分析: A 选项所进行的单位换算,将单位代入运算这是错误的运算,而正确的是32厘米=321001⨯米=0.32米,即单位换算时只用数值乘单位进率,B 选项中"÷"的使用是错误的.物理计算中不能出现"÷".这是初学物理同学容易犯的写法错误,正确的是56毫米=1056厘米=5.6厘米. C 选项犯的是单位之间进率错误. 1厘米=101分米.正确的是25厘米=25101⨯分米=2.5分米.(3)答案: B分析: 解答估测题,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金笔应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金笔通常用厘米为单位表示. 15毫米合1.5厘米,0.15分米合1.5厘米,0.015千米合15米都是不可能的.(4)答案: B分析: 日常活动中常需要通过目测了解某一物体的高度,宽度,厚度,要缩小估计值与测量值间的差异,最好从自己身上找出单位长度. 如小指甲宽度接近1厘米,1拳高约10厘米,一元硬币的直径为25.00毫米, 5分硬币直径为2.4厘米,左臂平举从右肩到左指端长度大约1米. 用这些方法配合目测,很快就会知道60毫升的黑水瓶高度最接近6厘米.(5)答案: A分析: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题中B,C,D 三个选项都是测量中应该遵守的.A 选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 而后半句中"一定"要从零刻度线量起,若刻度尺的起始刻度"0"已磨损,就不能再从"0"刻度线量起,可自行规定某一刻度线为"测量零点",用测量终点减去测量零点的刻度值,可得到被测物体长度,这种做法我们称作"零点修正法".(6)答案: D分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7)答案: B分析: 木尺未受潮时,尺上的单位长度都与标准单位长度校对过,木尺膨胀后它上边的每一单位长度都将比标准单位长度要长一些,被测物体的长度是一定的,使用受潮膨胀木尺去量度王强同学的脚长,测量值必比脚的真实长度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木尺误差变大.(8)答案: A分析: 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得绝对准确,环境和温度对测量仪器有影响,测量结果有误差,我们把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测量工具再精密,测量结果与物体真实值之间也有差异,这与钢板刻度尺受冷收缩无关,收缩只会使误差大,D 选项说法错误.错误和误差不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数据,记录测量结果粗心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消除的.钢板刻度尺未受冷时,尺上的单位长度都与标准单位长度相同,钢板尺受冷后,它上边的每一单位长度都将比标准长度要短,使用收缩后钢板尺去测量物体长度,测量值必将比被测物体的真实长度大.(9)答案: 量程, 最小刻度(10)答案: 43109.3,109.3⨯⨯2106.3-⨯, 6.3分析: 物理学中物理量的值是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是无用的,在单位换算时,只有单位参与运算常用的单位换算方法有: 换元法和替代法.39米=39米⨯100厘米/米=3.9⨯103厘米39米=39米⨯1000毫米/米=3.9⨯104毫米.这种单位换算方法是用含有已知单位和未知单位的式子进行换算称为换元法.36毫米=36⨯1毫米=36⨯10-3米=3.6⨯10-2米36毫米=36⨯1毫米=36⨯0.1厘米=3.6厘米以上单位换算方法是把将要进行单位换算中的单位(毫米)变成应换算的单位(米或厘米)用310-米或0.1厘米替代1毫米,这种方法称之为替代法.(11)答案: 4.8⨯103, 4.8⨯310-分析: 本题是体积单位变换问题,是由分米3变换成厘米3和米3.先正确写出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多少米3,然后用替代法把分米3换成厘米3和米3.1分米=10厘米可得1分米3=(10厘米) 3=103厘米34.8分米3=4.8⨯103厘米3.1分米=0.1米, 可得1分米3=(0.1米) 3=10-3米3.4.8分米3=4.8⨯10-3米3.(12)答案:1.70米分析: 量度人体身高时,一般用最小刻度为分米的刻度尺,就是说人的身高只须准确到分米就可以,这是根据测量要求准确程度决定,为此用 1.70米表示最为适当.(13)答案:厘米,厘米分析: 读数最后一位为估读数,最后一位的前一位为准确值,也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也就是读出的数值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估读到最小刻度下一位.(14)答案: 0.3222, 0.32, 0.3.分析: 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结果准确到毫米位,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对于0.32222米,毫米位为0.322米为准确值读到0.3222米;最小刻度是分米,分米位为0.3米,读到0.32米;最小刻度是米,米位为0米,读到0.3米.(15)答案:测量值, 真实值, 错误(16)答案: 31.0厘米, 0.05厘米,毫米.[B] 提高性训练题(1)答案:C D分析:对测量值进行单位换算,1.560米=156.0厘米,可知刻度尺准确到厘米,最小刻度为厘米.最后一位数字“0”是估读值,并不准确,但对测量值还是有用的,它是无效数字.(2)答案: B分析:测量记录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前面是准确值, 即测量值(有效数字)=准确值+估读值,72是厘米准确值,0.5是估读值.(3)答案:C分析:准确值由最小刻度值决定,是最小刻度值的整数倍,估计值是在一个最小刻度的十分位的人为地将最小刻度分成10份,然后估计它是十分之几读出.厘米刻度尺一般都准确到厘米,它的十分之一是毫米,可估读到毫米.(4)答案:A分析:测圆球直径应该用刻度尺和三角板被测钢球直径按题给条件可比2 厘米少,可比20厘米多,这应选最小刻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5)答案:C分析:在求平均值时如果不能整除,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计算时比测量值多算一位数字,然后四舍五入.不要认为保留的小数越多越精确.本题中,各测量值后面只有一位小数,则平均值后面也应只有一位.55 4321L LLLLI+ +++=57.3043.3044.3045.3044.304毫米毫米毫米毫米毫米++++=毫米5.304=(6)答案:毫米,16.57厘米,16.5,0.07分析:该同学测量结果分别是16.58厘米,16.57厘米,16.55厘米,16.56厘 米,从这四个测量数据中知道,其中的“8”,“7”,“5”,“6”是最末一位数字, 是估读的.而四数据中小数点后一位数字“5”是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 刻度线来读取的数值是准确值,它的单位是毫米,由此可知这支刻度尺最 小刻度为毫米,四次测量的数值很接近,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 值..565.16456.1655.1657.1658.16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L 平均 值所取位数应与测量值位数相同.若平均值除不尽或能除尽但位数多于 测量值位数,应计算到比测量值的位数多一位,然后四舍五入.若平均值的 位数不能达到与测量值相同位数时,应以“0”补足位数.题中平均值,16.565厘米四舍五入后得L =16.57厘米,测量结果的准确值 是16.5厘米,估读值为0.07厘米.(7)答案:49.86毫米,50.1毫米.分析:测量的四个数据变换成以毫米为单位,50.1毫米,50.0毫米,49.86毫 米,50.3毫米,观察其中49.86毫米与其它三个数据相差太远,不能用来求 平均值..1.5013.5033.500.501.50毫米毫米毫米毫米毫米=≈++=L (8)答案及分析:本题根据决定测量准确程度的因素和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来发散思维 由于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同一把刻度尺,它的 准确程度是一定的,无论是用较大的单位或较小的单位,它的位数总是 一样的,但数值不一样.如门框的高度是1.988米,也可以写作198.8厘 米,单位不同,数字的位数不变,但1.988和198.8显然是不相等的.不过, 虽然单位不同,但仍然说明使用的是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刻度尺.故不 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9)答案及分析:本题综合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物体的热胀冷缩两部分知识来进行考 虑.两把刻度尺A 和B 在室温下测同一长度,结果相同.现在在40℃的 室内测同一长度,B A L L >,说明刻度尺B 受热膨胀得较快,即B 受温度 变化的影响较大.若在C ︒-20的室外测同一长度,刻度尺B 遇冷收缩得也比刻度尺A 大,故.'<'B A L L(10)答案及分析:25.85这一测量结果无单位,所以是错的.25.79厘米的测量结果也是错 误的,因为在刻度尺准确的情况下,测量误差只允许发生在估计的一位 数字上,若连最小刻度的那一位也不准,则测量结果就是错误的.25.826 厘米这一测量结果是不合理的.因为测量结果只要估计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既然这一位数是估计的,那么就是不可靠的,再往 下一位估计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意义的.将其余三个测量结果取平均 值,然后将这三个测量结果与平均值比较.解: ..83.25827.25384.2583.2581.25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L 所以第二位同学的测量结果比较接近真实值.C.研究性习题分析:圆板的周长不能直接用刻度尺去测,要采用刻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解法1(包绕法): 用纸条将圆板围一圈,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扎一个眼儿, 再将直条伸直,量出两个眼间距离,即圆板周长.解法2(滚动法): 让圆板在刻度尺上滚一圈,直接读出圆板周长.解法3(剪纸法): 将圆板平放在纸上,围着它的圆周用铅笔画一圈,用剪子将纸上的圆剪下来,对折一下,量出圆的直径,用直径乘以π,得到周长.解法4(等效测量法): 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量出圆板的直径.解法5(复线法): 用软线在圆板外侧绕一圈,记下起始和终点位置,拉直软线,量出线长即周长.解法6(悬挂法): 利用均匀圆板的重心和圆心重合,重力的作用线(第八 章中涉及)一定通过重心.可用细线将圆板悬挂起来,用铅笔沿细线在圆 板上画一条竖直线,这条竖直线两端点在圆板上,其长度即为直径.以上六种方法请同学们练习指出各需什么用具,哪种最简单,哪种最精 确,哪种最可实施.你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测量基础知识

测量基础知识第一章测量的基本知识一.测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测定,也叫测绘,另一种称为测设,也叫放样或施工放样。
二.由静止的海水面所包围并延伸进大陆和岛屿后,形成一个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是与平均海水面重合的一个封闭曲面。
三.任何静止的水面在测量学中均可称为水准面。
注意:水准面有无数个,而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
四.坐标系:地理坐标系、高斯平面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五.地面上任意一点沿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
六.1985年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为72.289米七.测量的基本工作为:水平角(方向)、距离、高差。
八.我们把地球可以看做一个球体,其半径为6371千米。
九.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为:1.从整体到布局,由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细部、 2.前一步未做到检核。
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第二章高程测量一.Hab=后视读数a-前视读数b (已知点-未知点)二.通过物镜光心和十字丝交点的连线称为望远镜的视准轴。
三.瞄准目标后,眼睛在目镜端做上下移动,会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也有相对移动,读数随眼睛的移动而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目标通过物镜后的影像与十字丝分划板不重合,消除视差的方法是交替调节目镜和物镜的调焦螺旋,使目标影像落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四.双面尺要成对使用,一对尺子的黑色分划,其始数字都是从零开始,而红面的起始数字分别为4687mm和4787mm。
五.水准尺的使用:1.安置 2.粗平 3.瞄准 4.精平 5.读数六.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的,其高程达到一定精度的高程控制点叫做水准点,简记:BM七.进行水准测量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可布置成单一水准路线和水准网。
单一水准路线有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
八.测站检核的主要方法:1.改变仪器高法2、双面尺法 3.倒立尺法九.十.水准仪轴应满足的条件:圆水准轴平行仪器竖轴、水准管轴平行视准轴、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
十一.主要误差:仪器及工具误差、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7.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9.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0.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1.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培优学案
第一讲测量的初步知识
命题人:日期:2008年9月12日
【考点导析】
本章主要是长度、体积的概念和它们的测量,虽然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物理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但它和后面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度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是竞赛的热点,主要是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估计在今后的竞赛试题中,有关测量内容一般仍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测量能力一般以间接测量为主,而且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不是一回事,前者由测量的要求决定,依赖于人的主观因素;后者由测量工具决定.不要认为作任何测量,都应选用最精密的仪器.
2.在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时,应在刻度尺的分度值后估读一位,多估读的位数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估计数字为0,在记录数值中一定要写上0,多写0无意义,而不写0则不能表示出刻度尺的分度值.因此,这里的小数点后末位的0与数学中小数点末位的0是不同的,数学中小数点后末位的0完全可以去掉.记录数值后还必须写上所用的单位,因为单位不同记录的数值也就不同.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无意义的.3.测量中的错误与误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错误是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测量规则,以及方法不正确而产生的.当然它与真实值也存在差异,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则是在正确的测量方法下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误差可以减小.
【赛题选讲】
1.一个鸡蛋的质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一块橡皮从桌上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大约分别为( ).
A.60 g,0.8mm、0.5 s B.10 g、80 μm 、5 s
C.60 g、80μm 、0.5 s D .10 g,0.8mm、5 s
解:8只鸡蛋约1斤(500 g),一只蛋大约为60 g.100张纸的厚度约为8 mm.橡皮从桌上落到地上不可能用5 s.故本题应选C.
评述:估测能力或直观印象的考查,是物理考试的一个重点.本题设计精巧,容量大而题意简明,把几个常用的质量、长度、时间单位都考查到了.解此类题时,要注意全面考虑,防止顾此失彼.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20寸”、“29寸”等来说明电视机的大小,这里“寸”是什么制中的长度单位?“21寸”、“29寸”指的是电视机上哪条线段的长度?
解:“寸”是英制长度单位,指的是电视机荧光屏的对角线的长度.
评述 :本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考查了对日常用品的了解.
3.(1998年河南赛区试题)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50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总长度为7.05cm,那么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_m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 .
解50个直径的长度是7.05 cm,则细铜丝的直径=70.5 mm/50=1.4 m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评述: 本题主要考查特殊的测量方法,即平常所说的“测多算少”的方法.
4.小李用分度值是mm的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用正确的方法测三次,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2.41cm、12.42 cm、12.44 cm,测量结果应表示为( ).
A .12.41 cm B.12.42 cm C.12.43 cm D.12.44 cm
解: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故应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木块的长度.(12.41 cm + 12.42 cm + 12.44 cm)/3=12.42 cm
评述:本题主要是考查测量的基本方法.求平均值时,必须按原来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决定保留的位数,可以先计算到比直接测量多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5.某同学以铅笔为单位长,测得一个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__ ,估计值为 ____________.
解:5.6铅笔长;5铅笔长;0.6铅笔长.
评述:单位是人定的,如同m、cm等一样,铅笔长也可作为一个长度单位,读数时应估读到“铅笔长”的下一位.
【题型及解法归类】
一、实验操作题
1.测量和操作能力的考查,是物理考试的一个重点.解此类题时,要注意:
①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刻度尺起点的位置读数,刻度尺的正确摆放;
③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垂直刻度尺读数位置;
④记录数据时,一定要写单位.
二、估测题估测题
在近年的各类考试中有增加的趋势,有以下几种常见题形:
①给出一些具体的物品,从各选项中选择最符合实际的一项;
②给出一些物品的数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单位使之符合实际.
解答这类题要求能根据所学的知识,经常观察分析周围常见物品的长度、重量、体积,思考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三、数据处理题
这类题常见的是求几组数据的平均值;简单的误差计算;根据几组实验记录数据确定单位,解答时可以依据有关的公式进行.
【巩固练习】
1.一枚壹元硬币的直径是2.5,它的单位是( ).
A、μm
B、mm
C、cm
D、dm
2.如图1—1所示,物体的长度应记做___________.
3.为了给书橱配上可拉动的玻璃橱门,选用以下哪种刻度尺进行测量为宜?( ).A.最小刻度为mm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为cm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为dm的刻度尺 D.最小刻度为m的刻度尺
4.下面各种记录测量结果的单位中,选用较合适的是( ).
A.测量一本书的厚度选用μm为记录单位
B.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选mm为记录的单位
C.测量教室的长度选km为记录的单位
D.测量运动场跑道的长度选cm为记录的单位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过关检测】
5.甲、乙两人用最小刻度为mm 的刻度尺测量讲台的长度,甲的记录是60.51cm ,乙的记录是60.505cm ,则记录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甲 B .乙 C .都合理 D .都不合理
6.四位同学分别用一把最小分度是1mm 的刻度尺测同一长度,测量的结果都相同,下面四组是他们的记录,其中数据符合“精确测量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的是
( ).
A .1.54dm
B . 15.4 cm
C . 0.154 m
D . 154.0mm 7.下列物品中,哪一种长度和1 m 相差最多?( ). A .教室里双人课桌的长度 B .成年人的裤长
C .当人把左臂向侧面水平伸直时,从左手指尖到右臂的长度(指成年人)
D .21英寸彩电的宽度
8.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方桌边长为0.980 m ,他把这把刻度尺与标准刻度尺相比,发现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实际长为1.002 m ,则方桌边长实际为( ). A .0.982 m B .0.978 m C . 1.00 m D . 1.002 m
9.一位同学用刻度尺量得黑板长度为3.54,他的错误是___________ ,应该写成 _________.他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____ . 1O .请认真观察图1—2所示学生用刻度尺,可以观察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1.一块玻璃碎成n 片,给你1把直尺、1只量筒和1杯水,怎样测算出原玻璃块的面积?(碎片均能放入量筒内)按下列要求写出实验步骤.
第一种实验方法:若用字母S 代表原玻璃块面积,用字母V 代表原玻璃块体积,用字母D 代表玻璃厚度,写出计算玻璃块面积的表达式.
第二种实验方法:已知玻璃的密度为ρ,给你天平和砝码、一把直尺,写出测量步骤和算玻璃块面积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1.C 2. 2.4 cm 3.A 4.B 5.A 6.D 7.D 8.A 9.数字后面没有带单位,3.54 m ,分米 l0.(1)量程是0—15 cm ,(2)最小分度值为1 mm ,(3)零刻线未磨损.
11.第一种实验步骤与测算:
(1)选出n 块玻璃叠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测出n 块玻璃的高 ,则每一块玻璃的厚度h=H /n .
(2)将适量的水倒人量简中,记下这时水的体积V 0;
(3)将碎玻璃放人盛水的量简中,记下这时量简的示数V 1 ,可重复上面操作,将每一个碎玻璃块放人简中、并记下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