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语文版】湖南省七年级语文上册 1.4《风筝》(第2课时)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文本教案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出示听读要求: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1、生字词教学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

)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二、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预习检查1、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2.形近字: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3.多音字:shí什物mó劳模什模shén什么mú模样4、理解词义: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是本文的线索,将文章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第二课时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研习第一、二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

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

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第2课时)教案 语文版

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第2课时)教案 语文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字词和全文大意。

(二)、继续上一节课的问题:1、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

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

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明确:“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过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请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4.《风筝》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 导入新课,情境激趣(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2(下)《鲁迅自传》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

34(二)活动流程1(用多媒体打出有关内容) 鲁迅简介及本文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导语】下面是热心本店铺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欢迎参阅。

七年级上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的:㈠、知识和才干目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充溢感情地朗诵课文。

停止探求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了解课文。

㈡、进程和方法目的充沛应用CAI辅佐教学。

倡议自主、协作、探求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学习鲁迅的自省肉体;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战略:调动先生情感,充溢感情地朗诵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佐教学,预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进程:一、精彩瞬间、情节回忆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绪,明天,我们将继续深化地学习和讨论,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

〔CAI画面展现〕二、扮演导入、提纲挈领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示人思索,给人丰厚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言语将两个统一的人物笼统描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窗区分饰演表达者、〝我〞、小弟。

2、〔CAI效果展现〕1)、风筝被破坏了,小弟是什么心境?2)、〝我〞当年是什么心境?如今是什么心境?3)、师明白后板书:板书:蛮横在理悲伤绝望4)、〝我〞为什么能哑口无言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晚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异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懵懂。

看似关爱,实那么是严酷的剥夺,是一种肉体虐杀。

多年后,回想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不幸、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5)、指点朗诵。

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协作、深化探求1、导入:〝我〞能否可以不时以这样的成功心态安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看法?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效果是什么?〔CAI效果展现事前搜集的效果〕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本国的讲论儿童的书?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繁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2、分红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先生充沛发言。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筝”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2. 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风筝的制作、飞行及风筝的种类、形态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故事《风筝》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并了解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3)阅读莫言的《风筝》。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课堂讲解法。

(3)阅读故事法。

(4)观看风筝展示法。

四、学习评价和反馈:1. 学习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笔记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反馈:(1)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自主撰写学习笔记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

(2)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布置相关的作业。

(3)个人成长: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人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长。

五、教学计划:第一课:《风筝》的文化传统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及地位。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风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风筝制作与飞行教学内容:(1)风筝的制作方法。

(2)风筝的飞行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第三课:风筝展示与比赛教学内容:(1)风筝展示的形式和内容。

(2)风筝比赛的规则和制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展示和比赛的形式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

《风筝》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3)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工艺。

(2)懂得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回报。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学习。

(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风筝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精细操作。

(2)放飞风筝时对风向、风力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 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风筝制作和放飞过程,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样品、制作材料、放飞场地、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风筝》,感受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3. 学习生字词:学生互教互学,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方法。

5. 制作风筝: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中的方法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6. 放飞风筝:学生在放飞场地尝试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体会其中的乐趣。

7.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和放飞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8. 拓展活动: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设计独特的新型风筝。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风筝》教学目标: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交流感受:小组内自由交流: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2)引入新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不让你玩你喜欢的健康的游戏,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3)了解鲁迅及作品:1、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和教辅资料书介绍鲁迅生平、作品。

2、教师补充。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

(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风筝》(第2课时)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风筝》(第2课时)教案 (新版)语文版

4、风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成过程。

1.2 理解课文中的情景描写及其情感表达。

1.3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2.1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2 学会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二、教学重点2.1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成过程。

2.2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其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学会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3.2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预习环节(10分钟)要求学生观看《风筝》的短片或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3.阅读理解(30分钟)介绍课文的文体、背景和结构;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景描写和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4.口头表达(25分钟)分组进行角色表演;小组讨论并展示不同的解读,比较其中的异同点并探讨原因;口头描述课文中某一难点内容或情节,其它同学进行提问。

5.书面表达(30分钟)以短文的形式,对自己在课上的收获进行总结,包括一些感性的体会和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纠正句子的语法错误和提供一些关于表达的技巧。

6.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和作业;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评估1、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2、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评估;3、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在导入环节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2、在阅读理解环节,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3、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环节,应当充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激发兴趣和互动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三湖南常德桃源县文昌试验中学李国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因此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

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

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七年级语文上册 4《风筝》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4《风筝》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语文版

《风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在北京,人们都有着在早春时节外出放风筝的传统,“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放风筝来乞求富贵吉祥平安。

可是,一个小小的风筝却让文学大家鲁迅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看看一个貌似普通的风筝,对于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设计二)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以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先贤和哲人以书面的形式伸出温暖有力的手跨越千年的时空与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掷地有声的文字被诠释成简单明了的叮咛珍重啊此去经年请走好你的每一步在漫漫的生命之旅你是唯一的舵手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从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3.采用分读、齐读、重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第3~12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课文中的“我”和小兄弟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请根据“我”和风筝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脉络。

□风筝———□风筝———□风筝———□风筝学生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思风筝——伤风筝三、深入研讨1.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互为相反、相对的词语、句子等,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风筝》教学教案(七年级必修)

《风筝》教学教案(七年级必修)

七年极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2、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3、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4、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5、感悟亲情的伟大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时间:12、6、7两天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

知道倒叙的特点。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一、布置预习: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投影倒叙的意义。

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2、合作探究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

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

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风筝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文本。

上节课讲到“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那么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他对风筝又有着怎样的感情?“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1、请认真阅读第三段中“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高兴得跳跃”这些文字。

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小兄弟是个怎样的小孩?
【学生探究后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体形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凝神会精,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观看。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得出小兄弟是一个天真、活泼、瘦弱、喜欢风筝的小孩。

(2)、小兄弟对风筝又有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探究后明确】小兄弟对风筝喜欢、痴迷。

2、认真阅读第四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哪些?
【学生探究后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段对六要素交代得很清楚,请依次写出相关内容。

【学生探究后明确】时间:有一天;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人物:“我”和弟弟;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3)、“我”发现小兄弟的秘密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探究后明确】“我”的动作:“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遍了”;“我”的神态:“傲然”。

(4)、请说说“我”在文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探究后明确】“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3、文章第二件事是写“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请认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探究后明确】直接原因:“我”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另外,鲁迅兄弟间的手足亲情;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自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悟读课文,跳出文本。

文章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示例】热爱玩具、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从游戏当中智力能够得到开发,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社会适应与良好的人际关
系也能够得到培养等等。

三、回归文本。

1、文章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点拨】先读首尾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结合文章背景→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文章背景:文章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

综合分析: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

【明确】以景衬情,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作业布置:复习所授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