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人民政协的概述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含义和特点三、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作用四、人民政协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发展正文(篇1)一、人民政协的概述人民政协,全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政治组织,由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参加,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含义和特点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下,通过广泛的协商,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和整合,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
其主要特点是民主协商、求同存异、集中智慧、凝聚共识。
三、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作用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充分发挥了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通过每年的政协会议,人民政协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四、人民政协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发展人民政协在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录(篇2)一、人民政协的定义和作用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概述三、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人民政协如何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五、结论正文(篇2)一、人民政协的定义和作用人民政协,全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政治组织,由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参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机构。
其主要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概述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民为中心,以协商为基本方式,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三、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通过人民政协,各党派、各族各界人士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进行广泛的协商和沟通,凝聚共识,推动国家的发展。
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
在 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长期 实践 中 ,政治协商逐步形 成 了两种基本形式 : 一是中共 与各 民主党派 的政治协商 , 即党 际协商 , 协商主体 自然是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 -是 中
商” 。政协不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商的主体 , 而是协商的场域 、 协商的平 台。
而忽视党 的领导 的倾向。 党际协商 的方案 , 党委不仅从未出过题 , 也未安排过专 题协
人 大和政府是人 民政协协商民主 的重要主体 。“ 政治、 商, 导致政协 自导 自演 。 二是不 到位。从对党委和政府参加
经济 、 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是人 民政协政治协商 政协常委会议的调查可 以看 出,大多地方政府领导受邀参 的主要 内容之一 , 而人大作为我 国的权力 机关 , 有关重要法 加 了各次协商会议 ,党委领导却较少 出席 。三是与政 协错 律法规 、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都属 于必须在 审议通过前要 位。政协作为协商 民主的重要渠道 , 本应 “ 协助党委和政府
, 但 在 政协进行协商 的“ 重要 问题 ” , 需要广泛 听取各 方面意见 搞好在人 民政协同各 民主党派 、各族各界人士的协商” 建议 。因此 , 要更好地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 使选举 民主和协 由于党委在政治协商 中存在缺位或不到位 的问题 ,致使政
商民主相得益彰 , 人大必须是重要 的协商主体。 政治协商的 协对 “ 在政 协” 协商还是 “ 与政协 ” 协商上认识 不清 , 自认是 重要原则是“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 就 国家和地方重要 协商 的主体 ,把本应 由党委政府主导开展的政治协商变为 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 中进行协商” 。 政府作为 国 由政协主动实施 , 导致政协替代党委 自行确定 协商议题 , 主
我国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内容
我国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内容
4. 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包括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基层组织等 。社会团体通过与政府、政协等机构的协商,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决 策和管理。
5. 群众组织:群众组织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群 众组织通过居民自治、代表群众利益的方式,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我国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内容
我国的协商民主体系是指在国家治理中,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政府、政协 、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促进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内容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其常委会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意志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协商民主体系的内容
2. 政府:政府是行政权力机关,由国家主席、国务院及其各级人民政府组成。政府负责国 家的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根据法律和政策进行决策和管理。政府通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 协等机构的协商,形成决策方案和政策措施。
3. 政协: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组织,由各党派、团体和无 党派人士组成。政协通过协商、建言献策等方式,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发挥民主监督作 用。
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实践与思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民政协是我国唯一的具有系统性、普遍性、代表性的协商机关,其组成人员包括不同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代表了广泛的社会利益和多元化的诉求。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我们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民主参与、更加公平的协商决策和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可以促进民主参与。
人民政协作为联结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为不同利益集团提供了参与政治决策的平台。
各方通过人民政协这个平台,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诉求,参与协商和决策的过程,推动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合理的反映和实现。
这样一来,民主参与就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或特定人士,而是广泛涵盖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和公正。
其次,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可以实现公平的协商决策。
人民政协的成员代表了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利益,其议案、建议和意见被视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声音。
通过充分协商、摆事实、讲道理,人民政协可以促使各方利益进行公正、平衡的权衡和协调,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人民政协提出的各方意见,避免偏颇和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作为一个包容性较强的机构,人民政协可以成为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在重大社会矛盾和争议出现时,人民政协可以组织各方展开对话和协商,化解矛盾、调解纷争,避免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动荡的产生。
通过积极发挥作用,人民政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社会共识,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对于推进民主参与、实现公平协商决策和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政协工作中的协商民主]
[浅谈政协工作中的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认“协商民主”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结合当前政协系统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是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基本前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在政治上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在组织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政协对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动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加强各民主党派建设,巩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十八大提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为人民政协实践协商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反映社情民意是人民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核心要素人民政协联系广泛,渠道畅通,可以为反映和集中民情、民意、民智、民力,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提供广阔坚实的基础。
人民政协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各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和少数民族等群众的优势,使各种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渠道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到决策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人民政协能够积极推动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党派的有序政治参与,充分表达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蕴涵着合作、参与、对话、妥协、包容的精神,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协商对话,充分发表意见,并在民主、平等的协商讨论中达成共识。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历史和实现途径.doc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历史和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第一次把协商民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1]那么,什么是协商民主呢?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协商民主理论上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毕塞特于1980年《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他首次提出Delibe rativedemocr acy一词。
[2]1998年,美国社会学家乔.埃尔斯特提出,协商民主是对投票的替代,是一种政治决策的机制。
21世纪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西方政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们普遍认为,协商民主是在处于利益分化和文化多元社会实现民主,弥补选举民主简单少数服从多数的制度缺陷本的一种探索,强调的是政党、公民、利益集团和社会各阶层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
我国协商民主的研究发端于21世纪初,代表人物有俞可平、陈家刚、李贺林、左宪民等,他们译介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系统探讨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和外延。
[3]协商民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和合‛的价值理念都蕴含着协商民主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协商民主时代特点、阶级立场、中国元素,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之路。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和优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形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主要载体和主渠道作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大团结、大联合。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具有‚广泛、有序、规范、民本‛等四大特点:所谓广泛,是指政协委员是代表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英,他们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有利于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所谓有序,是指政协有着健全的协商民主措施,既保证政协委员通过会议、提案、调研报告、建议案等形式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上来,又避免了西方选举民主容易被既得利益集团操纵无法反映民众需求的桎梏;所谓规范,是指人民政协始终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放在重要位臵,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规范和运作程序,保证了协商民主渠道的畅通,以及党和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所谓民本,是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为了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其价值追求。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
作者简介 : 雯, , 李 女 天津市社会主 义学院教研室教 师。
。
家 的政 治 传 统 与 现 实 ,是 对 西 方 选举 政 治 ( lco Eetn i Pli ) ots的反思 与超越 。所 谓选 举 政治 , 指 “ 民通 ic 是 公 过行 使 自由 、 平等 、 普遍 的选举权 与 被选举 权 的方 式 、
主呈现 多种形 式 。执政 党 内部 民主有 协商 , 民代 表 人 大 会有 协 商 , 党 制度 有 协商 , 政 基层 民主 也有 诸 如 民 主恳谈会 、 区议事会 的协 商等 。 凡是关 系 国家建设 社 “ 和社 会发 展 的所有 重大 问题 , 可 以通过 协商来 体 现 都 民主… … 中国社会 主义 的 民主类 型有 多种 。 比如 , 有 党 内民 主 、 会 民主 ; 社 比如 有 政 治 民主 、 济 民 主 , 经 还 有人 民民主 、 层 民主 等等 。这些 民主 当然也 直接 或 基
方法 , 推举 自己的代 表来表达公 民的要求 , 维护公 民 的利益 , 行使对 国家公共事务 的管理权 , 将公民主权 合法地 、 程序地转换 为政府治权 , 并对政府治权 的行 使 进 行 监 督 的 行 为 与过 程 ” 与 选举 政 治 相 关 的选 。 举 民主 一度被 看作 民主政 治 的根 本 实现形 式 。 方 国 西 家 和众 多 发 展 中 国家 都将 实 现 选举 民主作 为政 治 现 代 化 的主要衡 量 指标 。然 而 , 举 民主 的政治 实践 在 选 发挥 优 势 的同时 , 显露 出若干 弊端 。 也 其一 , 举 民主 选 易 受金 钱政治 影 响 , 选举 易 受经 济精 英操 纵 ; 其二 , 选 举 民主奉 行少 数 服从 多数 原则 , 可能 导致 强势 力量 掌 控政治 , 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 其三 , 选举民主提供的政 治合法性 日 渐衰微 , 选举本身难 以发展社会共识 , 或 者 提供 妥 协机 制 。 面对 如数 弊 端 ,西方 学 界 开始 积 极探 索替 代性 民主模式 , 商 民主理 论应 运而 生 。 因 协 此 , 某 种 意义 上说 , 商 民主 理论 的提 出 是对 民主 从 协 本质 的深 入探 寻 , 是对 选举 民主忽视 平等 倾 向 的一 种 修正 。协 商 民主 强调社 会 共识 的重 要性 , 强调 公 民平 等 的政治 参与权 , 调公 共协商 的政 治合法 性 。 强 中国学者基于敏锐 的学术洞察力 , 将协商 民主理 论 引介 到 国内。2 世 纪初 , l 大量 有关 西方协 商 民主的 著作被译成 中文 , 如俞可平和陈家刚主编的《 协商 民 主译丛》 ,随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一场协商 民主研究热 潮b 俞可平在《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 中较早 介绍协商 民主理论。 李贺林 、 左宪 民主编的《 中国特色 协商 民主研究》 系统探讨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涵和 外延 。 此外 , 尚立 、 林 陈家 刚等学 者也对 协商 民主做 出 深入 探讨 。 国内学术 界对协 商 民主理论 的研究 主要 包 括 如下 方 面 : 一 , 西 方协 商 民 主理 论 的 推介 和 评 第 对 析; 第二 , 以协商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 , 论述我 国的政 党 制度 和 政 治文 明建设 ; 第三 , 以协 商 民主 理论 为 研 究视 角 , 解析 我 国基层 的协 商 民主实 践 。值得 注意 的 是 , 国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尚不完整 , 我 已有研究大多 从理 论 到理论 , 系实际 不足 。 联 协商 民主与 中国政治传统 与现实存在 契合关系 是协商民主中国化 的逻辑起点。首先 , 协商民主与 中 国传 统政 治文化 中的和合 理念相 通 。 所谓 “ 之用 , 礼 和 为贵” “ ,君子和而不同” 这种对利益主体多元共存和 。 发展的强调 ,为协商民主中国化实践提供精神依归 。 其 次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民主政 治 实践 中 , 商 民 在 协
民主协商与人民政协
相互理解、辨别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需
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
将协商民主看成是一种团体组织或政府形式。例
如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 配的团体,或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 民主政府。这种团体或政府将民主本身看成是基本的政治 理想,而不只是将其看成是能够根据公正和平等价值来解 释的协商理想。
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很少 政府的职能必须十分简单
随着民族国家人口的增长、疆域的扩大、社会结构的分化和 政治事务的日益复杂,古希腊的“人民统治”形式难以为继, 于是间接地统治方式,即以“选举”为基础的代议制民主 (即票决民主)应运而生。
代议制民主主要被看作是通过代议人员把偏好或利益汇集
到集体决策的过程中。这种民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国
它不仅能够聚合现存的各种愿望,而且还反映了更高程度的集体
知识和互相的道德责任。
3、协商民主的重要角色: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一般来说是指涉及社会中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和 网络,它们存在于国家与个人之间,其表现为松散的社会 网络、俱乐部、以及有组织的和政治驱动的的利益集团。
协商民主论者对公民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微
理想的协商是平等的,参与各方在实质和形式上都是平等的。
公共协商过程是包容性的。
每个参与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决策,少数人也可以合理地期望 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未来的结果。
协商的决策是由协商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由以及解决分歧的程序 决定的,不合理、站不住脚的观点无法决定协商结果。
公共协商的结果来自于自主的、在认识上不受限制的集体理性,
简述人民政协的职能
简述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是我国的重要政治组织,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的重要协商机构,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协商民主。
政协委员来自各个政党、各个民主党派、各个人民团体和各个社会团体,代表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
人民政协通过座谈会、协商会等形式,就国家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协商,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二、民主监督人民政协还承担着民主监督的职责。
政协委员可以通过提案、发言、审议等方式,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监督政府部门落实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
政协委员通过监督工作,推动各级政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
三、民主管理人民政协是广泛团结各方面人士的政治组织,其职能之一是进行民主管理。
政协委员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为国家和社会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参与。
人民政协还可以组织和协调各个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社会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四、民主推荐人民政协还承担着民主推荐的职责。
政协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领域,推荐人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政协委员通过与各界交流和协商,了解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杰出人才,为国家选拔和推荐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五、民主教育人民政协还在国家的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协委员通过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和会议,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加对国家大事的了解和认知。
政协委员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发挥政协的作用。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重要政治组织,其职能涵盖了协商民主、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推荐和民主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职能的发挥,人民政协为我国的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特征和优势
成上 , 又 有三 个 层级 , 即 全体 委 员 年的五次修 订 , 愈 发完善 , 为各级政 会、 常务委 员会和 主席会 议 。这 一 协设立 组织 、 开展工 作提供 了根本
人 民政协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规模 庞大 、 上下贯通 、 联系密切的组 依据 , 也成为 参加人 民政协 的各党 各党派 、 各团体 、 各民族 、 各阶层 大 织体系 , 与党委 、 人大、 政府 共 同构 派 团体和 各族 各界代表人士共 同的
一
些发展 中国家 盲 目学 习这种 民主
经过 6 0 多年 的探索实践 , 形成 渠道作用 的行动指南 。 则》 、 《 主席 会议工 作规则》 、 《 秘书长 会 议 工 作 规 则 》、 《 专 门 委 员 会 通 了不少具有全局意义 的规律性 认识 人民政协具有重要的围际影响 必 须始 终坚持 中国共 则》 、 《 提案工作条例》 、 《 视察工作条 和工 作经验 : 确保 人 民政协事 业发 例》 、 《 反映 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 产党 的领导 , 长 期 以来 , 西 方 固家把 竞争式 必须高举爱国主义 、 民主 、 等 八项 规章制度 。此外 , 这些年来 , 展的正确方 向; 选举式 民主奉若神 明 , 但政见 不 断巩 固团结 奋斗 不 同者不 可避免 地 体现 对抗性 , 有 各级政协 立足实际 、 积极探索 , 也建 社会 主义旗 帜 , 的共 同思 想政治基 础 ; 必须牢 牢把 的甚至发展成激烈 的“ 街 头民主 ” 。 立健全了一系列制度规定 。 人比政协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 握 团结和 民主两大 主题 , 巩 固发展
发展 的新 要求 , 强调 要充分 发挥人 多个 , 政 协委员超过 6 0 万 名。近年 存在 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 和强有力 民政协 作为协 商民主 的重要渠道作 来 , 在 经 济 比较 发 达 的地 方 , 乡镇 的法律保障 。 用, 而 人民政协 之所 以成为我 国社 ( 街道 ) 设立 了政协工作 ( 联络 ) 委员 政协章 程 。1 9 5 4 年通 过的《 中 会 主义协 商 民主 的重要 渠道 , 在 于 会 , 为政协 工作 向基层延 伸进行 了 国人 民政 治协 商会 议章程 》 经1 9 7 8 其具有鲜 明的特征和 巨大的优势 。 积极探索 。在各级政协组织内部构 年 、 1 9 8 2 年、 1 9 9 4 年、 2 0 0 0 年、 2 0 0 4
协商民主: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与使命
主不可或缺 的形式 ,更是公 民有序政治参与 的重要途径 。 的政治传输渠道 , 同社会群体的政治诉求统一纳入体 把不 发展协商 民主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 其现实可能性也是显 制 内轨道 ,从 而避免 了大量无序的非制度化 的政治参 与 ,
而 易见 的。
一
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
利 益的问题 , 广泛 开展协商 , 协商 的过程 本身就是充分 发 以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制度支撑 , 政协章程》 以《 作为活动依 扬 民主的过程 。协商 民主体 现于政协工作 的各个方面 、 各 据 , 是一种有组织 的民主形式 。 个环节 , 贯穿于政治协商 、 民主监督 、 参政议政的始终。 各界代表人 物聚集在政治协 商的制度框架 内履行职 协商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 志 , 是实现社会主义 民 责 , 反映各 自 联系群众 的意愿 , 所 通过这种制度化 、 组织化
协商民主:人民民主的真谛
革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改革实践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健全制度中全面展开。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的重大进展。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协商民主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要求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中共十九大在阐述“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候,提出的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两个报告,两个动词,从“健全”到“发挥”,突显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进展。
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5年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评价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
事实也是这样,中共十八大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打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视野。
为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任务,对新形势下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做出全面部署。
根据中央要求和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还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2017年初,中共中央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强调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
与此同时,在各地党委领导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层协商民主等各类协商民主广泛扎实推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中共十九大对于过去5年来中国协商民主的进展用“全面展开”四个字作评价,言之有物,言之有行,其主要特点就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健全制度”。
人民民主理论的重大发展人民民主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浅谈协商民主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协商民主机制建设的思考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因而,政协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应在协商民主机制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商格局,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势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这里的关键,一是“政治参与”,二是“有序”,并使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统一起来。
人民政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制度层面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实践中,人民政协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
一方面,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上自全国政协,下至省、市、县各级委员会,拥有完整的四级组织体系,统一按照人民政协章程进行工作、履行职责,形成了一个有序运行的政治组织系统。
另一方面,人民政协组织系统内还有自下而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直接通道。
各级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成员及无党派人士,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体察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政协渠道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
如何加强协商民主机制一是协商主体的互动机制。
协商主体是多元的,至少应在两个以上,单个主体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协商。
仅就协商而言,各协商主体应当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各协商主体的地位又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各协商主体都要增强协商民主意识,把自己置于其他主体的平等位置,真心实意地开展协商。
同时,各协商主体都应当以对协商事项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协商,为协商事项取得共识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协商主体的互动机制,协商民主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是知情协商的知情机制。
协商民主的思考(论文二稿)
关于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用的思考[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兴起。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型形式和主渠道,遂成为这一兴起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试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内在联系、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实践路径等方面作些初步探讨,论述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引言自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教授在对美国宪政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之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研究的关注点和兴趣集中于协商民主理论。
虽然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但把协商民主提升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层面进行理论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
国内真正首次见著于文的“协商民主”研究则是2003年6月俞可平教授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一文。
目前,在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具有多种实现形式,除了正式的国家制度之外,还存在于各种公民论坛和公共领域之中,如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和社区议事会等,其中具有较成熟和完善制度架构的则是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平台的政治协商制度。
可以说,作为中国人民在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民主形式,人民政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在很高的层次上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因此,人民政协应该成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而且也确实能够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重大而独特的作用。
[1]引言部分要写清当前理论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观点;研究可贵之处、不足之处。
你只写了俞可平一人,很不够。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协商民主,简单地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
协商民主之所以成为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最新发展,基本原因是它补充和完善了当代西方民主的三种主要形式: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
它使西方的民主理论和民主实践更加适合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
权威解读: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
权威解读: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一、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民主协商、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三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民主协商侧重于发扬民主,协商民主侧重于民主形式,政治协商侧重于协商内容的政治性。
2.联系:第一,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是民主协商的具体体现。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决定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要发扬民主,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
在民主协商过程中,就形成了与选举民主相适应的协商民主的形式,形成了就重大问题进行的政治协商。
因此,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都是民主协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民主协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协商民主涵盖政治协商,但不等同于政治协商。
一是协商的主体更加广泛。
政治协商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具有高层次性的特点。
协商民主的主体则包括社会各阶层群众,涵盖面更大更广。
二是协商民主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政治协商主要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党直接协商,或是人民政协依托人民政协渠道同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而协商民主的渠道则包括了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协商。
三是协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比如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
四是协商民主的内容进一步扩展。
政治协商主要是涉及大政方针问题的协商,而协商民主还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开展协商。
因此,这三个概念紧密联系,又有不同,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取代。
特别是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发展得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因而有比较规范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
而协商民主是与选举民主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层面的建设任务提出来还是一种新的创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制,包括新制度的设置和新政策的制定,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较大空间。
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动的过程上改变 自己的判断 、 偏好和观点 , 但决定个 体改变 以及最终 结局 的是理 性根据 而不是 权力 大 小。人 民政协 的首要 职能是政 治协商 , 协商贯穿 于
政 协履 行 职 能 的 各 个 环 节 , 无 论 是 民主 监 督 还 是 参 政 议政 、 无论 是 加强 团结 还 是 发 扬 民主 , 协 商 都 至关
根本价值追求 。协商 民主理 论认为 , 协商 民主的参
与者必须将公共 利益作为最高诉求 , 参与 主体 的偏
好要根据公共Βιβλιοθήκη 利益或转变或妥 协。也 就是说 , 公共 协商是为 了找 到满 足绝 大多 数公 民利益诉 求 的政 策, 而非狭隘地追求个 人的利益 。人 民政协 以人 民 性为基本属性 , 履行职能靠 的是各界人士 的有 序参
的现实 , 承认并接受利益 主体 多元 化及不 同利益主 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分歧。协商 民主理论是在多元 的、 利益分化的社会现实基础上产生 、 形成 和发展起
来的 , 多元性是协商 民主的社会 基础和 动力 。人 民
政协作为中国人 民爱 国统一战线 的组织 , 作为 中国 共产 党 领导 的各 党 派 、 各 团体 、 各 民族 、 各 阶层 大 团 结大联合 的组织 , 也认 同社会的多元 ; 组成政协 的数
与, 发 挥作 用 为 的是人 民群 众 的根 本利 益 。
政协与协商 民主相伴而生 。1 9 4 9年 9月 , 一届全 国 政 协 的成 功 召 开 , 标 志着 协 商 民 主 这 种 新 型 民主 形
具 有约 束力 的公 共 决 策 的过 程 。参 与 者 也 许 会 在互
商 民主制度” , 并 明确指 出要“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 为协商 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 。 这既将协商 民主从 民
论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定位与优势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人 民政 协 协 商 民主
口 周 国富
摘 要 : 民政 协协 商 民主继 承与 发展 中国传统政 治 文化有 益 元素 , 判 与借 鉴 西方协 商 民 人 批 主理 论与 实践 , 马 克思主 义 统一战 线理 论 、 党理 论 和 民主 政 治理论 与 中 国具体 实践相 结合 是 政 的产物 。 我 国协 商民主 的主 渠道和 最 高形 式。 当前 , 动科 学发展 、 是 推 实现和谐 社会 、 固党 的 巩
在 国 家 的 政 治 制 度 、 律 制 度 中 , 深 入 到 整 个 国 民 法 并
商 民主两种 民主形 式的提 出 , 分体 现 了我 们党 对社 充
会 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规律 的深刻 认识 , 中国特 色社 是 会 主义理论体 系的重要创 新成果 , 必将 对建 设社会 主
义政 治 文 明产 生 重 大 而深 远 的 影 响 。
式 。坚持 和完善人 民政 协这种 民主形 式 , 符合社 会 既 主义 民主政治 的本 质要求 , 又体现 了中华 民族兼 容并 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 具有 鲜 明的中 国特色 。发展社 会
主义 民主政 治 , 设社 会 主义 政 治文 明 , 善 于运 用 建 要 人 民政 协这一政治组织 和民主形式 。④ ” 选举 民主与协
执 政 基 础 、 大 人 民 民 主 。 求 人 民政 协 的 协 商 民 主 更 好 地 发 挥 汇 智 聚 力 、 调 团 结 、 治 整 扩 要 协 政
合 、 意 通 道 等 功 能 。在 这 种 政 治 形 势 下 , 进 人 民政 协 协 商 民 主 的 创 新 发 展 , 须 正 确 把 握 民 推 必 协 商 民主 发 展 方 向 , 动 协 商 民 主 制 度 建 设 , 展 协 商 民 主 领 域 , 高协 商 民 主 水 平 , 化 协 商 推 拓 提 优
国文 化 是 以 意 欲 自为 调 和 持 中 , 其 根 本 精 神 为 的 。① 这种 “ ” 和合 ” 思想 契合 了协 商 民 主求合 作 、 达 共识 的价 值追求 和基本精 神 。人 民政 协协 商 民主继 承 了中国传统政 治文化 中的“ 商” 协 因子 。中 国虽 然
没 有 民主 的 传 统 , 有 协 商 的 协商 , 可能 就共 同性 问题 尽 取得一 致 意见 , 我 国社 会 主义 民主 的 两种 重 要 形 是
平 等 的公 民通 过公 共协 商进行 决 策 的民主 形 式 。人 民政协 协商 民主是 指参 加人 民政协 的各 党 派 团体 和
各族 各界 人士 , 通过 履 行 政 治 协 商、 主监 督 、 政 民 参 议政 职能 , 国 家和 地 方 大政 方 针 的 制定 和贯 彻 执 对
合” 因子 。“ 合 ” 中 国传 统政 治 文 化 的核 心 价 值 和 是
作者简介 : 国富 , 江省政协主席 。 周 浙
① < 共 中 央关 于加 强 人 民政 协 工 作 的 意 见 ( 要 ) , 协 全 国 委 员 会 办 公 厅 、 共 中 央 文 献 研 究 室 编 : 人 民政 协 重 要 文 献 选 编 ’ 中 摘 》政 中 《 下
诸行 动 。② 古 希腊著 名哲 学 家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 协 商是 典范性 的践行政 治美德 和进行 自治 的活动 。 自
由主 义 民主代表 了形 成于英 美等早发 现 代化 国家 的 近现代 民主 的新 模式 , 视 为公 民 以 民选 代 表 为 中 被 介 手段参 与决 定集体 意志 的权利 , 与选 举制 度 、 是 议
; 一
、
人 民政 协 协 商 民主 的 丰 富 内涵
的心 灵 和行 为 习惯 中 , 响 着人 们 的 政 治思 维 和政 影
治行 动 。人 民政协 协商 民主有 着深 厚 的中 国传 统政
治 文 化 的渊 源 , 承 了 中 国传统 政 治 文化 中 的 “ 继 和
协商是 指通过 讨论 、 对话 、 辩论 、 量 、 议 以寻 商 审 求共 识 、 达成 协议 、 协调行 动 。协商 民 主是 指 自由和
卷 》 中央 文 献 出 版 社 、 国 文史 出 版 社 20 , 中 09年 版 , 7 3页 。 第 9
5
中共 浙 江 省委 党 校 学 报 2 1 0 0年 第 6期
之 一 。 从 孔 夫 子 推 崇 和 为 贵 , 孙 中 山 的 “ 族 共 到 五 和 ”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倡 导 重 和 谐 、 合 一 、 中庸 , , 贵 道 共 济 、 中 、 补 的 价 值 观 念 。梁 漱 溟 先 生 曾 指 出 : 中 持 互 “
民主氛 围 。
关键 词 : 民政协 ; 商 民主 ; 新发展 人 协 创
中 图分类号 : 6 3 D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7—99 (0 0 0 —0O 0 10 02 2 1 )6 O 5— 8
《 共 中 央关 于 加强 人 民政 协工 作 的意 见 》 指 中 ) 出 :人 民通过选举 、 “ 投票行 使权利 和人 民内部各 方面
行情 况 以及 经 济 、 治 、 化 、 会 生 活 中 的重 要 问 政 文 社
题, 进行 协商 议政 的社会 主义 民主形 式 。 ( 人 民政协 协 商 民主是 中 国传统 政 治 文化有 一) 益 因子 的继承 与发展 。政治文 化 即政治 体 系 中的 主 观 因素 , 是指 一 个 国家 和 民族 的人 们对 于生 活 于其 中的政 治体 系 和所 承 担 政 治角 色 相对 稳定 的认 知 、 情感 和态度 。政 治 文化 在 长期 的历 史 演 化 过 程 中 , 某些 因子会积 淀 下 来 形成 某 种 政 治 文化 定 势 , 现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