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夫〖〗环而攻之;2.米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5.公孙衍〖〗;6.诸侯〖〗;7.天下熄〖〗;8.往之女〖〗家;9.不能淫〖〗。

㈡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贫贱敷衍熄灭毕恭毕敬B.威武淫漫屈服独行其道C.王候恐惧焉得怒发冲冠D.违背安居侍妾矢志不余㈢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此之谓大丈夫。

㈣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________”,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

㈤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__⑵池非不深也池:___________⑶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__⑷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⑸故君子有不战有:___________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⑺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⑻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___________焉:___________⑼父命之命:___________⑽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⑾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⑿得志,与民由之得: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⒀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_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⑵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shuō)畎.亩(quăn)公孙衍.(háng)妾.妇(qiè)B.女.家(nǚ)贫贱.(jiàn)筋.骨(jīng)不能淫.(yín)C.空.乏(kòng)拂.乱(fú)曾.益(céng)不能屈.(qū)D.米粟.(sù)胶鬲.(ɡé)拂.士(bì)百里奚.(xī)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逻辑严谨,有不屑置辩的说服力。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式整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位圣贤出身卑微却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

B.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

C.孟子认为,“妾妇之道”表现的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

D.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是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二、课文精读【一】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2)是焉.得为大丈夫:(3)无违夫子.:(4)以顺为正.者:(5)居天下之广.居: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公孙衍(xián)B. 傅说(yuè)丈夫之冠(guān)C. 胶鬲(gé)法家拂士(fú)D. 百里奚(xī)富贵不能淫(yín)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富贵/不能淫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必先/苦其心志D. 一怒/而/诸侯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 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C. 丈夫之.冠也/此之.谓大丈夫D.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对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第23课《孟子三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
大 丈夫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公孙衍(yǎn) 女家(rǔ)
丈夫之冠(g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 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知人论世
张仪(?-前309年) 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
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
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 "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 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 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 一年后去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 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 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 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及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及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二、考点清单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第23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惊动
曾 益其 所不能。指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 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 能。
【内容理解】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需要经受哪几方面的磨练?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 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译读课文】
法家:守法 在国内。 度的大臣。
入弼”,辅佐。 出:在国外。
拂(bì)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读课文】
兴起, 指被任用 从 田地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
板中间放土,再用杵
选拔,(chǔ)夯(hāng)实。 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个人主观因素
【说理与结构】 第二段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个。人
正面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家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观点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说理与结构】
第二段论证思路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 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和外患就会灭 亡的道理; 最后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2)富贵不能淫-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孟子三章》(2)富贵不能淫-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23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_____)丈夫之冠.(_____)妾.妇(_____)富贵不能淫.(_____)【答案】yǎn ɡuàn qiè yín【解析】除多音字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异读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安居而天下熄.(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4)丈夫之冠.也(5)父命.之(6)往之女.家(7)必敬必戒.(8)此之谓.大丈夫【答案】(1)真正,确实(2)停息(3)怎么,哪里(4)行冠礼(5)教导,训诲(6)同“汝”,你(7)谨慎(8)称为【解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B.戒.之日必敬必戒.C.以.顺为正者徐以.杓酌油沥之D.居天下之.广居夫君子之.行【答案】D【解析】 A.能够/实现;B.告诫/谨慎;C.把/用;D.均为“的”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B.富贵不能淫.C.贫贱不能移.D.威武不能屈.【答案】A【解析】A项为动词,其他三项都属于使动用法。

5.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告诚自己,不要违背丈夫。

)B.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妇女遵守的规则。

)C.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D.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答案】 A【解析】A有误。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关键词“戒”的意思为:留神,当心,谨慎。

故选A。

6.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设问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23课《孟子》三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公孙衍(yǎn)、张仪岂(qǐ)不诚大丈夫哉?B.一怒而诸(zhū)侯惧,安居而天下熄(xī)。

C.往之女(nǚ)家,必敬必戒(jiè),无违夫子!D.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jiàn)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 《孟子》三章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B.入则无法家拂.(fú)士C.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D.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实)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C.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D.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B.必先/苦其/心志C.此之谓/大丈夫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立天下之正位A.女子之.嫁也B.行天下之.大道谷C.往之.女家D.与民由之.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B.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却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这三个人的事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zhé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屈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jìng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xī的精神。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忧戚()挫()折zhé()理不屈不挠()逆jìng()自强不xī()(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康庄大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 。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

(2)《富贵不能淫》中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的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__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___。

(5)孟子抒发了“富贵不能淫,___,”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6)“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让人们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4.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6.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改正,纠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
作 者
孟子
生卒年
约前372—前289



子舆
评 价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等。
文言知识
生难字
公孙衍(yǎn)米sù(粟)
7.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过多,放纵)
8.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一词多义
1.利
2.之
3.戒
4.正
5.发
6.拂
7.于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略主语“母”)
2.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于畎亩之中”是修饰“发”的状语)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诗句赏析和基础等训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考点:1.经典诗句赏析2.文言基础3.翻译【考点研究】一、经典诗句赏析段落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问题1 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案示例1: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问题2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示例1: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示例2:这些人均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连举六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问题3 作者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①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炼,又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②作者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4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答案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问题5 “发”和“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六个句子中不同用一字?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案舜为帝王,其余为臣子;舜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功,舜的事例更有力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问题6 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问题7 用课文原名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①。

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②。

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③。

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三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孟子三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答案】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默写古诗文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易错的字形。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_____)
胶鬲(_____)
傅说(_____)
百里奚(_____)
曾益(_____)
法家拂士(_____)
【答案】quǎn ɡé yuè xī zēnɡ bì
【解析】考查汉语拼音,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异读字,如“说”“曾”“拂”。
1.(1)犯错误(2)辅佐(3)这(4)被任命
2.B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1)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5.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行/拂乱/其所为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 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C
【解析】句子的停顿要坚持两个原则:A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B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还要坚持五个规律即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③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④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⑤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C项错误,朗读停顿应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第23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复习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阅读复习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邹(今山东邹县)人。

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注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2.舜发于畎亩..之中: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举于市.:5.空乏..其身:6.行拂.乱其所为:7.行拂乱.其所为:8.曾.益其所不能:9.曾益..其所不能:10.人恒过..,然后能改:11.困于心,衡.于虑: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征.于色,发于声:14.征于色,发.于声: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入.则无法家拂士:17.入则无法家..拂士:18.入则无法家拂士..:19.入则无法家拂.士:2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根据文章内容填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这段文字论证了的道理。

2.画横线的句子的结构作用是 ___。

3.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列举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为本文论点提供了。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句中“大任”是指_ ,“是人”是指。

5.文中加点的几个词只有“”和其他几个词用法不同。

四、阅读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4.文中“举”“发”有何异同?5.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什么?6.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8.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9.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11.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12.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13.注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14.文章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共29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共29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士: 1、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2、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
五、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 也用作姓氏
• 阅读(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略 •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 8.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选自《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 【答案】
8.B 9.C
• 10.(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 睦气氛。(2)如果像这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 11.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或施行仁政。
示例:《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能取信于民,最终以少胜多,取 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 1.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 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 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内容回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解析版)

23.《孟子》三章——群文阅读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最终成就不平凡事业名人的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考点解读】“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要求能够全面把握文段内容,并对文段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进而归纳概括。

常见考点:0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02.本文(或这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0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技法点拨】一.宏观掌握宏观掌握文段内容,要求全面、准确,不要遗漏细节。

二.分析评价要注意两点:01抓住文章关键句,主要是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句子等。

抓住了这些句子,概括文段所阐述的观点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

0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可更全面,准确、深刻。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乙】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

性刚正,莅事明济。

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①常山太守。

禄山反,史思明攻常山。

不涉旬,贼急攻城。

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

贼胁使降,不应。

取少子季明②加刃颈上曰:“降我,当活而子。

”杲卿不答。

遂杀之。

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④而绝,年六十五。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虑堵塞。衡,同 “横”,梗塞、不顺
征验、表现
显露、流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情只 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入则无 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势力、地位相 当的国家
第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 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 难、终有成就。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 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 ,增强说服力。
列举了六位从卑 微贫穷变成圣君 贤相的典型事例。
这六位古代贤人在 身居显要地位之前 都遭遇了不同程度 的逆境乃至苦难。
他们依靠自身非 凡的品性与才能, 度过苦难,有所 成就。
请举一个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
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 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 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 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 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由疏通文意
朗读正音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曾(zēng)益
法家拂(bì )士
下一页:文本注释1
yuè
注 傅说 音 b曾ì 益
拂d士ān 畎亩

zēng
胶鬲

quǎn
g蹴ēng尔
生 于忧患孟子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3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课内简答题: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

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答:地利、天时。

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②国国恒亡:家。

利:①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

六、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D )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A凭,考;来。

B代词,城池;动词,到。

C给;和。

D表顺承;表顺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

B离开;离开;离开。

C极点;到;到。

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

B常常;常常。

C被选拔;发动。

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解析】A护城河;池塘。

B武器;士兵。

C的原因;的原因。

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C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解析】C施行“仁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