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辨治探讨
中医辨证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 充血性 心 力衰 竭 ( HF 是 心 血管 系统 中的 C )
一
则心 下鼓 . 上气 而喘 。 ” 代 张 仲景 进一 步 提 出心 研 究认 为 , 经 内分 泌 神
衰是 由于水饮 所致 , 并且 提 出心水 之名 。 金 匮要 略》 《
系 统过 度激 活是 C F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对 C F的 H H 治 疗不仅 在于改 善 血 流动力 学 障碍 ,更 为重 要 的是 干 预神经 内分 泌 .改 变 C HF心 脏 的生 物 学性 质 . 降 低 致残 率 、 死率 有重 要 的 意义 。 由于 C F的发 生 致 H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医 药 20 0 7年 8月 第 3 8卷 第 4期
5 6
Fj n Jun lo T M A g s 2 0 , 8( ) ui o ra f C u ut 0 7 3 4 a
中 医辨证 在 慢 性充血 性 心 力 衰竭 治疗 中的应 用
1 中 医脏 腑 辨 证 与 心 衰 机 制 的 关 系
C F是 许多 心血 管疾病 的终末 转归 . H 如冠 心病 、 心 肌病 、 血 压 、 膜 病 等 器 质 性 或功 能性 改变 , 高 瓣 引 起 心脏 和中枢神 经 系统 的交 感 神经 兴奋 性在 心衰 前 很 长 一段 时 间 就 开 始 启 动 _. 随着 心脏 功 能 下 降 】且 ]
也 。” 心肺 同居 膈上 , 朝百 脉助 心 行血 , 肺 而心 主血 ,
的平衡 。 治疗 心衰 。 是 维持 整体 的功能 和状 态最 有效
的方法 。虽然传 统 中 医理 论 由于认 识 方法 与手 段 的
气 为 血帅 , 血载 气行 , 气亏 虚 , 心 导致 气 血运 行 障碍 , 日久 由 轻 渐 重 , 致 心 悸 、 忡 , 脉 瘀 滞 , 道 不 终 怔 血 水 利 , 尿水 肿 。血瘀 是本 病 的主 要病 理 环 节 , 由于 少 是 心气 不足 . 心肺 功 能低 下 . 导致元 气 推 动 和温 煦功 能 减 退 . 而产 生 的病 理状 态 。 进 水肿 是 水液 运行 失 常的 表现 . 心 阳不 振 . 肾阳虚 . 湿不 化 , 失疏 泄 , 与 脾 水 肝 水 湿 不 能正 常 输 布下 泄 . 泛溢 肌肤 , 于 内 脏有 关 。 停
贾秀兰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1 心脾 两虚
左房增 大 , 室增 大 , 尖瓣 重 度狭 窄 伴 轻度 关 闭 右 二 不全 , 口面积09c 瓣 . m 。证 属素体 虚 弱 , 风寒 湿 三
气杂 至 , 日久 累及于心 , 损伤心 脾 。治 以补益心 脾 , 方用归 脾汤 加 减 。药 用 : 参 、 芪 、 苓 各 3 , 党 黄 茯 0g 白术 、 五味子 、 酸枣仁 、 合欢 皮各 1 , 交藤 、 5g 夜 丹参
慢性充 血性心 力 衰竭 是 指 在有 适 量静 脉 血 回 流情 况下 , 由于心 脏 泵功 能 障碍 , 出现 心排 血 量不 足 , 织 器 官 的 血液 灌 注 减 少 , 组 以及 肺 循 环 和/ 或
颧绀 红 , 口唇 紫 绀 , 界 略 向 左 扩 大 , 率 9 心 心 5~ 10 ̄/ i , 0 m n 心律绝对 不齐 , 第一 心音 强 弱不 等 , 脉
转。
心主血 而藏神 , 统 血而 主思 , 脾 本证 多 因久病 失调 , 因思 虑 劳 欲过 度 , 因饮 食 不 节 , 伤 脾 或 或 损
胃 , 因慢 性 失 血 , 亏 气 耗 , 而 导 致 心 脾 气 血 或 血 渐
按 : 患者 为风 湿性 心 脏病 , 尖瓣 重度 狭 窄 本 二 伴 轻度关 闭不全 , 心房纤 颤 , 慢性 充血性 心力衰竭 , 心功能评 级为 Ⅲ级 。中医辨证 为心脾两 虚 , 以归 治 脾 汤加 减 。方 中党参 、 芪 、 黄 茯苓 、 白术 、 草 补气 甘 健脾, 酸枣仁 、 五味子 养 血 补心 , 当归养 血 活血 , 木 香、 佛手 、 枳壳行气 止痛 , 丹参活 血化瘀 , 交藤 、 夜 合 欢 皮养 心活血安 神 。二诊 患者病 情好转 , 仍感 上 但 腹 胀痛 , 纳差 , 油 , 厌 舌淡 红 、 白腻 , 苔 辨证 为脾虚夹
浅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主证 : 心悸气短 , 咳吐白沫 , 喘促不能平 卧 , 颧唇 紫绀 , 四末 厥冷 , 下肢浮肿 , 大便溏 泻 , 小 便短 少 , 舌阳为一 身 阳气之 根本 , 心阳 为气 血运行 之动力。心病 日久 , 心肾 阳虚 , 水液输布 排泄 障碍 ,
子、 金樱 子益气养阴 以固摄 ; 益母 草、 泽 兰、 丹参 、 三七 、 川芎 、 大 黄活血化瘀通络 。
浅 谈 慢 性 充血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中 医辩证 治 疗
吴 芳
关键词 : 充血性心 力衰竭 ; 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 号 : 1 1 5 4 1 . 6
文献标识码 : B
饮邪上犯而致心悸 、 气短 、 咳吐泡 沫不 能平卧 , 水湿泛滥于 皮肤
则浮肿 , 阳虚不能温养肢体则 四末厥冷 。火不 暖土 , 脾失健运 。 水湿聚留 中焦则脘痞腹胀 , 大便溏泻 ; 心肾 阳虚 , 无 力鼓动气 血 运行 , 气滞血瘀则颧 唇紫 绀 , 暗舌质 紫 , 脉细微 或结 代。治则 : 温阳化饮 , 益气定喘。方药 : 真武汤合葶苈 大枣 泻肺 汤参 附汤 、 加桂枝 、 人参 、 车前子 , 人参 、 附子温补心 肾 阳气 , 桂枝、 白术、 茯 苓、 大枣温化寒 饮 , 健脾 利湿 ; 车前 子 、 葶 苈 子泻 肺利 水 定喘 。 生姜 散水 气 ; 白芍和营通脉 , 全方温 阳化饮 , 益气定喘之功效 。
2 0 1 3年第 4期
女贞子 、 金樱 子 、 益母 草 、 泽兰、 丹参 、 三七、 川 芎、 大黄 等 , 根据 病情随证加减 。方 中生地 滋肾阴 , 益 精髓 ; 山萸滋 肾益肝 ; 山药 滋 肾补脾 ; 泽 泻泻 肾降浊 ; 丹皮 泻肝火 ; 茯苓渗 脾湿 ; 黄芪 、 女贞
顾健霞主任医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慢性 心力 衰 竭 ( C H F )是 各 种 心 脏 疾 病 导 致 心 功 能 不 全
的一 种综合征 ,绝 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 降,使心 排血 量不能满 足机 体代谢 的需 要 ,器官 、组织 血 液灌 注不 足 ,同时 出现肺循环和 ( 或)体循环淤血 的表现 ,故又称之
顾 健 霞 主 任 医师 对 慢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中 医认 识 与 辨治
李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2 0 1 1级硕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伟 顾 健 霞
合肥 2 3 0 0 3 8
2 3 0 0 3 1;2 .安徽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心 内科 ,安徽
【 摘
要】 心力衰竭是发生率 持续增加 的  ̄ l l l t 管病理生理综合 征之一 ,其死亡 率高 ,治疗棘手 ,严重威胁人 类生命安全 ,是 目前心
经 验
交 流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1 O 9・
Ex p e i r e n c e C o mmu n i c a t e
慢性心衰是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是 大 多数 心血 管疾 病的最终归宿 ,也 是最 主要 的死亡 原 因。西医 大多见 于冠 心病 、高血压病 、风心病 、扩张性 心 肌病 、先 天 性心 脏病 等疾病 中。中医文献 中没有 慢性 心衰 之病名 ,宋代古 籍 中 最早出现 “ 心衰” 一词 ,如 《 圣济 总录 ・ 心脏 门》 日 “ 心 衰则健忘 ,不足 则胸 腹胁 下与腰 背 引痛 ,惊 悸 ,恍 惚 ,少 颜色 ,舌本强”,显 然这 里所 说的心衰与现代 医学 的心力衰 竭相差甚远 ,只 是字 面意思 接近 而 已。中医对 与慢性 心衰 相关的描述最早见于 《 素问 ・ 咳论篇》 日 : “ 心咳者 ,其状 引心痛 ,喉 中介 介如 梗 ,甚则 眼肿 喉痹 。心 咳不 已 ,则小 肠受之 ,小肠 咳状 ,腹满 ,不欲饮 食 ” 。《 金 匮要 略 ・ 痰饮 篇》 日 “ 膈 间之 饮 ,其 人 喘 闷 、心 下 痞 坚 ,面 色 黧 黑 ” 。 《 金 匮要 略 ・水气 篇》 曰 “ 心水 者 ,其身 重 而少气 ,不得 卧 ,烦而燥 ,其人 阴肿 ” 。“ 心 水” 所表 现 的身 重而 少气 、 身重肢体浮肿 、喘咳不 得 卧、水 溢肌 肤 以下身 为重 的症状 与现代 医学 的心 力 衰竭 非常 相似 。因此 顾主 任认 为 ,根据 古代文献研究 和临床 观察 ,中医 “ 心悸” 、“ 心水” 、“ 喘 证” 、“ 饮证” 、“ 水 肿” 、“ 胸痹 ”等疾病 中都有 心衰 的临床 表现 。根据 中医辨证 和西 医辨病 相结 合 ,总结 中 医对 慢性 心衰 的认识 ,对 中医药 防治慢性 心衰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
辨证施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辨证施护; 临床研究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3 . 1 2 . 1 0 4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9 1 4( 2 01 3) 一 1 2 — 2 6 5 0 ̄2
注 意防寒 保 暖 , 避免 过 度 劳 累 , 防止 出汗 过 多 , 勤换 衣
服, 以 防外邪入 侵 ; 饮 食宜 清淡 , 少 食 多餐 , 忌 食肥 甘厚 腻 之品 , 以免 助 湿 生 痰 , 平 日可 选 食 如 糯 米 、 猪肺 、 小 麦、 党参 、 黄芪等 补益 心肺 之品 以及 茯苓 、 薏 苡仁 、 白扁 豆、 山楂 等健脾 利湿 祛痰 , 消食 活血之 品 。 1 . 2 . 2 . 2 气 阴两 虚 、 心 血瘀 阻证 患者表 现为 胸 闷气 喘, 心悸 , 动则 加 重 , 乏 力 自汗 , 两颧 泛红 , 口燥 咽 干 , 五 心烦热 , 失眠多梦 , 或 有 紫绀 。舌 红少 苔 , 或紫暗、 有瘀 点、 瘀斑 , 脉沉 细 、 虚数或涩 、 结 带 。应保 证充 足 的睡眠 ,
・
2 6 5 0・
光明中医 2 0 1 3年 1 2月 第 2 8卷 第 1 2期
C J G MC M D e c e m b e r 2 0 1 3 . V o l 2 8 . 1 2
辨证 施 护 治疗 慢 性 心 力 衰竭 的 临床研 究
杨 智 香
摘要: 目的 观察辨证施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6 8 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治疗。 结果 经过中医辨证施护, 6 8 例患者中有 6 7 例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有效控制且无并发症发生; 1 例患者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说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中医对心衰的治疗仍不悖辨证论治的原则,但目前辨证分型治疗尚未统一。
以扶正祛邪为总则,依中医理论分型,随症论治有之;根据心衰的危重程度分为急性加重期(危重期)和心衰缓解期2类,按中医标本缓急理论分型论治有之。
如:徐承秋总结了100例次心衰的辨证论治经验,分4型论治:心脾两虚、瘀血内阻型,治以养血健脾、益气化瘀,以人参归脾汤、防己黄芪汤、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型,治以温阳利水、纳气平喘,方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顺气导痰汤加减;肺肾两虚、痰浊射肺型,治以益肺补肾、逐饮化痰,用参赭镇气汤、参麦地黄汤、都气丸、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苇茎汤等加减治疗;心肾虚脱、亡阳型,治以益气复脉、温阳救逆,用生脉保元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加减治疗;结果:显效64例次,好转27例次,无效2例次,死亡7例。
王毓兰对59例心衰分5型治疗:①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加减;②气虚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合保元汤加减;③阳虚水泛型,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减;④痰浊壅阻型,清化痰热用温胆汤、瓜蒌贝母散加减;温肺散饮用小青龙汤加减;豁痰行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⑤阴竭阳脱型,用急救回阳汤加减。
其中:显效率33.9%,好转率47.4%,总有效率81.3%,无效5例(8.5%),死亡6例(10.2%)。
朱斌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心衰80例,分4型论治:气阴两虚、胸阳痹阻型,治以益气养阴、宣痹通阳,用生脉散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型,治以温通心阳,活血化瘀,用苓桂术甘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型,治以补肾纳气、肃肺化痰,用肾气丸合二陈汤加减;阳气衰微、水湿泛滥型,治以回阳救逆、利水消肿,用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结果:显效32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5%。
任继学将本病分5型论治:①阳衰气脱型用急救回阳汤(人参、附子、炮姜、白术、炙甘草、桃仁、红花);阳(气)虚血瘀型用新定桂苓汤(桂枝、茯苓、人参、炙甘草、赤芍、生姜);病情严重者酌加附子、三棱、莪术、血竭,以上两型有浮肿者加五苓散;③阴阳俱虚型用炙甘草汤;④营卫受邪型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⑤阴竭阳绝危重型用阴阳两救汤(熟地、附子、人参、菟丝子、枸杞、茯神、远志、炮姜、紫河车)。
从“益火之源”论慢性心衰的辨治心得
从“益火之源”论慢性心衰的辨治心得慢性心衰是心室功能减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结果,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针对慢性心衰的辨治,我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心得,即“益火之源”,以期对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一、“益火之源”的概念中医认为,心为五脏之主,也是人体精气神的主要官窍,心火旺盛则人精神焕发,心火过弱则人精神不振。
益火之源即指通过调节心火的生理功能,维持心脏正常的功能与活力,从而改善慢性心衰的症状和预防病情的进展。
二、益火之源的治疗原则1. 温通心经:心火衰微的患者多见于心脾肾阳虚或寒湿停聚。
可采用温通心经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附子、干姜、伏苓等,以温散心阳、补益心气。
2. 疏利心经:心火过盛的患者常伴有痰饮阻滞心絡,可选用疏利心经的中药治疗,如茯苓、薏苡仁、半夏等,以利水湿、疏通心火。
3. 调畅心脑血管:慢性心衰患者常伴有心脑血管功能的异常,可通过运动疗法以及草药治疗来改善心血管功能。
如运动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石斛、枸杞、丹参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强心益气的作用,可缓解心血管功能的异常。
三、益火之源的中药辨治1. 附子:附子味辛,温,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用附子提炼的附子粉来调理心火,可治疗心火虚寒引起的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2. 干姜:干姜辛热,具有温阳助火、理气止呕的作用。
适用于心脾肾阳虚型心衰患者,可调节心火,改善心脏活力。
3. 伏苓:伏苓味甘,性淡,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水湿停聚的,可消除水肿,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4. 茯苓:茯苓味甘,性淡,有利水湿、宽胸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胸闷气短、水湿壅盛的,可通心络,疏利心火。
5. 薏苡仁:薏苡仁味甘寒,具有利湿、健脾益气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脾胃虚弱,容易有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的症状。
6. 半夏:半夏味辛,性寒,有燥湿、化饮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心衰伴有痰饮停渗的症状,可疏通心脑血管,改善心法。
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物伍用 , 或单独应用 。本 组 3 6例单 独应用 中药 治疗 , 结果 显效 2 , 0例 有效 1 ; 6例 其余病例 配伍洋地黄治疗 , 洋地黄类药用量只 是常规用量的 12 即取得 了良好 疗效 , 无 1 发生洋 地黄 中 /, 亦 例
参)0 , 1 g丹参 1g 川芎 1 g赤芍 1 g红花 1g甘 草 1g 兼阳虚 2, 0, 0, 0, 0, 型 , 以滋阴养心 , 佐 去党参 、 太子参 , 加西洋参 、 麦冬 、 生地 、 玉竹 。 兼痰浊 型: 佐以澡湿化痰 、 加陈皮 、 夏 、 半 厚朴 、 茯苓 、 白术 、 瓜蒌 ; 咯痰加 鱼腥草 、 杏仁 , 日一 剂水煎服 , 功能 Ⅱ 一Ⅳ级者 配合 一 心 应用西 药强 心 利尿 治疗 , 西地 兰 0 2 g或毒 K 0 15毫 克 加 .m .2
强心作用 , 二者 同用使益心气功效增 强。丹参 、 川芎 、 赤芍 、 红花 能扩 张冠状动 脉 , 善心肌缺 血和代谢异 常 ; 改 抑制血小板 聚集 , 降低血粘度 , 而改善血液 的“ 、 、 、 ” 从 黏 凝 聚 瘀 状态 , 能扩张外 并
周血管 , 减轻心脏 的前后负荷 , 利于改善心功能 。 有 减少强心利尿药物 的用量 , 防止 洋地黄 中毒及 电解 质紊乱 。
中医辨证分型 。本文中医辨证分 型参考全 国中医高等 院校 《 内科学》 中有关心悸 、 喘证 、 肿的辨证 分型 , 水 结合本 组病 例的 具体临床特征分为 ( ) 1 基本证 型 : 虚心瘀 型 : 气 病见 心慌 、 气短 、 胸闷乏力 , 声低懒言 , 面青 唇紫 , 自汗 , 舌质 紫暗或有 瘀 斑 , 体 舌
5 4例 (4 , 5 %) 肺心病 1 5例( 5 ) 心肌病 1 (0 ) 风心病 1% , O例 1% , 1 例 ( 1 ) 其他心脏病 1 (0 ) 1 1% , 0例 1% 。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标签: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
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 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說:“心衰则伏。
”《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 中医称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为心气衰弱,静脉回流受阻为血脉淤阻,血液不能排出而留于心内为心血淤阻,心脏扩大为心胀,心律失常为心悸,心衰引起的水肿为心水。
《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器官,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气,导致心气衰弱,心行血无力,则血脉淤阻而留聚心内,久之则心脏胀满而肿大、心悸。
由于津血同源,相济并行,水血相关,津液注于脉中变化而赤,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溢于脉外而为津液,故心气衰弱,血脉淤阻,则血中津液运行不利,溢于脉外,停聚肌肤之间,发为水肿。
中医认为心衰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心脏本身病变发展而来。
久病必虚,久病入络,心病日久则心气亏虚、血脉不利,发为心衰。
二是邪痹心脉。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哈而为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发为心痹”;心痹日久则心气衰弱,《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心下鼓。
”此种心衰相当于各种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衰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衰。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认识及治疗论文
中医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探究其发病机理,总结其治疗经验,以期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8- 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浮肿、颜面紫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症。
笔者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心衰的中医病机和证治认识,与同道探讨。
1 文献记载古代医学中对本病未有专篇论述,散在“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痰饮”、“心水”等篇中,其因证脉治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如《内经·水胀》篇即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足胫肿、腹乃大”。
“《汤液醪醴》篇进一步述为‘津液充廓,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症状描述十分类似于充血性心衰之症状、体征,风水相持,水湿泛滥,由于肾性水肿,水钠潴留高血容量而致心力衰竭出现面肢水肿,呼吸困难,颈动脉异常搏动”。
[1]《内经》指出:其病机为“五脏阳以竭”,治疗上则提出“去苑陈莝”,用“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治疗水肿。
至汉代张仲景,其对胸痹的描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胸满、胁下逆抢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等,在痰饮篇中有“上气面浮肿”、“肩息”、“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描述,颇接近于现代医学之高心、冠心左心衰及肺心病右心衰症状体征,如胸闷胸痛,咳喘气急、肝脾肿大等;在病因病机上张氏指出为外感风邪(包括风寒、风热)“上气”、“支饮”、肺肾不足等。
徐贵成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按: 患者虽罹 患心衰 , 此次 导致病情 加重 的原 因为 而 肺部感染 。此种情 况 临 床 中颇 为 常见 , 教授 在 治疗 中 徐
不 拘 于 心 衰 乃 “ 气 虚 ” 说 , 以 清 热 泻 肺 为 法 。予 葶 心 之 而
徐贵成 教授 是中国 中医科学 院广 安门医院 内科 主任 医师 , 临证 3 0余年 , 对心 血管病 的诊 治积 累 了丰富经 验。 我们有幸侍诊 左 右多 年 , 兹将 徐 教授 辨 治心 力衰 竭 经验
总结如下 。 慢 性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 下 简 称 心 衰 ) 一 种 复 杂 的 以 是
液逆上灼伤食管 , 形成食管炎或 胃食管反流病等 , 当利 胆 , 因势利导 。活血药用 : 丹参 、 檀香 、 桃仁 、 红花各 1 ; 0g 解毒 药用 : 黄芩 、 黄连各 1 , 0g 蒲公英 、 翘各 1 ; 胆用 自拟 连 5g 利
胆 炎 方 ( 胡 1 、 芩 1 、 金 1 、 陈 3 ) 软 坚 柴 5g 黄 2g郁 0g茵 0g ;
稍 佐 补 气 之 品 。予 葶 苈 大 枣 泻 肺 汤 合 泻 白 散 。 药 物 组
临床症状群 , 为各种心脏疾 病发 展的严 重 阶段 , 其发 病率 高, 5年存活率 与恶性 肿瘤相仿 。近期 心衰 的发 病率 仍将
继续增长 , 在成为 2 正 1世 纪 最 重 要 的 心 血 管 病 症 … 。徐
脾行水为主 , 而清金次之 。 故徐教 授认 为 , 阶段 的治疗 ” 此
作者简介 : ( 9 6 ) 男 , 刘坤 17 一 , 主治 医师 , 士。从 事 中医 内科 I 硕 晦
试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病治疗
近年来 . 心衰的病因病机 及论治 大法 的认 识已基本趋 对 于一致 . 即本病 为本虚标实之 证 , 本虚为气虚 阳虚 , 标实 为痰
湿瘀血 , 治则 为益 气温阳, 总 活血利水。但 笔者体会 , 临床 在 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 , 除了详参病机 、 辨证施 治外 ,
以降 肺气的苏子 、 白 等药。左心衰伴 见咯血或痰 中带 血 桑 皮
者, 可加用花 蕊石、 侧柏 叶、 三七粉 ( 冲服) 藕 节炭等 。有 时 、 喘急息粗者可径用泻肺利水活血之剂以先治标 , 并不 能墨守 益气温 阻之成规 。另外左心衰者有时表现为气 阴两虚型 , 病
人 出现心悸而烦 、 口干 、 五心烦热 , 舌质红少苔 , 脉细数 , 用 需
1 左・ 0衰竭 对于单纯左心 衰竭 , 人往往 表现为 气喘不能平 卧 、 病 咳 嗽 、 白色泡沫或粉红色痰 、 吐 听诊两肺有湿罗音 , 涉及脏 腑主
要为心肺 两脏 。西医 认为其病 理改变 为肺水 肿 、 肺瘀 血 , 根
以活 血、 , 利水 温阳非辛 附桂辛热 之 品佐 以人参 益 气不能 为 功, 常以参附汤 、 汤 为主方 加丹 参 、 芎 、 、 真武 川 赤芍 猪苓 、 车
发挥 作用 , 如附子 中 的消旋 去 甲乌 头碱 ( MC 有较 强 的正 D ) 性肌 力作用 , 增加冠脉血 流量 , 降低周 围血管阻力 及心 肌耗
氧量 , 改善 , k t 肌能量代谢 , 促进 衰竭心 肌 D NA的合成 , 加 增 缺血 心肌 能源储备 , 而且 有清除 氧 自由基 、 抑制脂 质过氧 化 物、 保护心肌的作用等 , 因此 针对 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 , 抓住 气虚帑虚为本 的病 机特点 主要 以益气 、 阳药 物 为主 , 以 温 佐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近况
认识 与 治疗 进 行概 述如 下 。
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 型, 大多数临床研究依 《 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 分为七型 , 即心肺气 虚、 气阴两亏、 心肾 阳虚 、 气虚血瘀 、 阳虚水 泛、 痰饮阻肺 、 阴竭 阳脱 。陈可 。 冀等将本病分为六型 : 心气不足 , 心阴亏损型 ; 脾肾阳虚 , 水
可进一步损伤 阳气 , 形成 由虚致 实、 由实致更 虚的恶性循 环。孟昭阳认为慢性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 瘀血阻滞 、 气 阴亏虚的发展演变规律 , 病位虽主要在心 , 但与肺肾关系密 切, 并可涉及肝脾 。严夏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关键点是 心气阳虚 、 心血瘀 阻, 出“ 提 有一 分 阳气 , 有一分 生机 ” 便
湿不化型 ; 气虚血瘀 , 痰湿阻滞型; 痰饮 阻肺 , 水湿不化型 ; 肺失宣降 , 道不利 型 ; 阳俱 衰 , 气 阴 阳气 虚脱 型 。近 年
来, 通过研究 C F中医辨证分型与 C F心脏收缩/ H H 舒张功 能及心脏结构等指标 、 H C F相关神经 内分泌及细胞 因子、 C F不同病因等 的相关性 , 图用现代医学 的指标 , H 试 来体
之气血阴阳亏损 , 以致脏腑功 能失 调 , 因外 邪的反复侵 每
袭、 劳累过度等而诱发。由于脏腑功能失司而致心气不足 , 鼓动无力 , 响血脉 的运行 , 影 久之则血液瘀滞 , 出现心脉失 于濡养 的心悸 , 心脉不通 的胸痹 ; 心病及肺 , 肺脉瘀 阻, 肺失 通调水道 , 水饮凌心射肺致咳嗽 、 喘促不能平卧 ; 渐及脾肾,
荤
肌肤则为水肿。邓铁涛指 出: 心衰的发展与五脏相关 , “ 以 心为本 , 他脏为标 。 心衰病位在心 , 不局 限于心 , ” 却 在心 衰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 、 肾、 肺 脾、 肝都与心互相制约 , 相互 影响。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 , 以心之阳气或兼心 阴
张道亮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2 2 心 肺 气 虚 型 .
张师认为 , 慢性心 衰可 归属 于中 医惊悸 、 忡 、 怔 水肿 、 咳、 喘
痰 饮 、 痹 等范 畴 。 心 衰 为 病 , 由 心 气 血 阴 阳 受 损 , 腑 功 能 胸 多 脏
可见心悸 , 气短 , 神疲乏 力 , 动则加 剧 , 嗽气 喘, 息不 得 咳 倚 卧, 面色苍 白, 舌质淡 或边有 齿痕 , 脉沉 细或兼 虚数 。治 宜养 心 补肺 、 健脾益气 , 方用养 心汤 化裁 。常 用药 物有 : 芪、 黄 茯苓 、 当 归、 川芎 、 半夏 、 肉桂 、 远志、 人参 、 紫苏 、 五味子、 葶苈子等 。
2 辨 证 治 疗
症见心悸 , 气短乏 力 , 动则 汗出 , 白汗或盗 汗 , 头晕 心烦 , l I :
干舌燥 , 面颧 暗红 , 舌红少苔 , 细无 力或结代 。治宜益气 养 阴, 脉
张师认为 , 心衰虽病位 在心 , 然本 病诊 治 又不 可专 注其 心 , 而轻视他脏 。无论 为心病 在先 而累及 于他 脏 , 或是他 脏之 病复
症见 心悸 , 短气乏力 , 则气 喘 , 寒肢 厥 , 动 畏 腰酸 膝冷 , 少 尿
浮肿 , 色 灰 青 , 淡 胖 或有 齿 印 , 微 细 欲 绝 。 治 宜 温 阳 利 水 , 面 舌 脉
方用真武汤合 大剂 量参 附汤化 裁。常用 药物有 : 子 、 参 、 附 人 桂
为 阳中之 阳, 阳虚则寒 凝。正如 《 问 ・ 素 生气 通天论》 : 阳气 言 “ 者, 若天与 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 故无运 当以 日光明 。 又《 ” 素
・
2 8・
湖北中 医杂志
21 0 0年第 3 2卷第 8期
中医辨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1 病 因病 机
恶 性循 环 。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研究认 为 ,充 血性 心 力衰 竭与气 虚、 血瘀 证 密切 相关 。研 究表 明 【, 虚血 瘀证 充血 性 l气 】 心 力 衰竭 患者 心搏 出 量 、 心输 出量 、 心搏 指 数 和心脏 指 数 均低 于正 常 ,说 明患 者存 在 低心 输 出量 、高外 周 阻 力 。对 血黏 度 、 微循 环 更新 时 间 、 循环 平 均滞 留时 间 微 和有效循环血量的观察发现 ,气虚血瘀主要 由脏腑功 能 减 退所致 。多数 研究表 明 , 浊 、 痰 水饮在 充血性心 力 衰 竭 的发 生发展 中起着 重要 的作用 , 一般在 充血性心 力 衰 竭 中为标实 的表 现 。 学者 幢对 16例 心气虚 心 阳虚 有 4 证 的充血性 心力 衰竭患 者左心 功能参数 进行 了观察 , 发 现 心血管疾 病最终 将 出现心 阳虚衰 , 心功能 泵血功 能 左 极 度 下降 。 随着 心 衰 的不 断加重 , 血性 心力 衰竭 的证 充 型 有从心 气虚 向血瘀痰 浊 、 肾 阳虚转 变 的趋 势。 心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暗 、 白脉沉 细无 力 或结 代 等 症 。笔 者参 阅 大 量文 献 苔
资料, 总结 心 衰的 中医病 机和 证治认 识 , 同道探 讨 。 与
1 文 献 记 载
为瘀 ” 竭力 主 张补气 活血 化瘀 , , 并创 制“ 府逐瘀 汤 ” 血 、
( 收稿 日期 :0 7 4 8 20 —0 一l)
中医对 慢 性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的认 识 及 治疗
刘景 洲 山 东省肿 瘤 防治研 究 院肿瘤 内科 济 南(5 1 ) 2m 7
刘爱 平 山 东中 医药大 学 济南 (50 4 20 1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认识, 探究其发病机理, 总结其治疗经验, 以期更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
慢 性充 血性 心力 衰竭 ( 称 “ 下 心衰 ” 是 临床 常见病 )
和多发病 之一 , 指 心肌 收 缩 力 下 降 , 排血 量 不足 , 是 心 器官、 组织 血液 灌 注 不 足 , 循 环 瘀 血 和体 循 环瘀 血 , 肺 心 肌舒缩 功 能受损 最 后 失代 偿 而 出现 的 临床 综 合 征 , 中医将其 归属 于“ 悸 ” “ 心 、 喘证 ” “ 饮 ” “ 肿 ” “ 、痰 、水 、 胸 痹” 等范 畴 。临床 上表 现 为 胸 闷 心悸 、 则气 短 , 动 甚则
脉运 行 全赖 心 中 阳 气 的 推 动 , 如 《 诚 医学 入 门 》 说 : 所
“ 随气 行 , 行 则 行 , 止 则 止 , 温 则 滑 , 寒 则 血 气 气 气 气
凝 。 如若 因外 邪久 稽 , ” 内舍 于 心 , 因七 情 内伤 , 血 或 气 违和, 心失所 养 , 均可引 发心 病 , t之气 阳耗 损 , 动 使 7 鼓
慢性充血性心力哀竭的中医辨证论治
( 中国医学科学 院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阜外
t血 管 病 医 院 ,北 京 10 3 ) L , 00 7
慢性 充血性心力 衰竭 是多 种器质 性心 脏病 发展 的严重
形寒肢冷 ,双下肢 浮肿 ,尿少 ,或 有腹 水 ,舌 体 胖大 ,或 有齿痕 ,舌质淡红 ,苔薄 白或水滑 ,脉沉 细弱或结代 。 3 .心脾气虚水湿 内停 形 (6 ) 证见心悸 气短 ,胸 2例
阶段 ,是危害人民健康 和导 致死 亡 的主要 原 因 ,近 年来我 们根据 中医辨证施治 原则 治疗 慢性 充 血性 心力 衰竭 9 6例 , 收到较好 疗效 ,现报告 如下。
临床 资 料
闷憋气 ,汗多尿少 ,纳食减 少 ,食后腹胀加 重 ,舌 质淡 暗 ,
舌体胖大 ,苔薄 白或水 滑 ,脉沉细或结代 。 主要 体征 :心脏扩 大 ,心率快 ,双肺有 湿哕音 ,肝大 , 或脾 大 ,双下肢浮肿 或有腹水 。
于它的有效成分 可 以增强 肾粘膜 细胞 的保 护作 用 ,使 细胞
不 为结 石 的黏 附 提供 活 性 位点 ,避 免结 石 的进 一 步 聚 集 ,
从 而起到辅助排石 的效果 。
6 赵俊 等 .从 齐 墩 果酸 的 结 构分 析 抗 细胞 损 伤 的作 用 机 19 ;1 :4 98 2 84 7 叶时 泉等 .甘草在 医学方面 的研 究现 状 . 时珍 国医国药
19 ;8 ( ) :5 97 1 7
综上所述 ,不 同 的 中草 药 含有 不 同生物 活 性成 分 ,具
有不 同的药用 价值 ,当它们 一起 进入 体 内后 ,各 自的 功能
试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病治疗
以 来 很 多 医 家 进 行 了 中 医 辨 证 客 观 化 研 究 , 为 心 脏 认 收 缩 功 能与 心 气 虚 证 有 良好 的 相 关 性 。 他 们 的 研 究 表 明L , 功 能 低 下 的 实 质 是 心 气 虚 , 此 对 于 收 缩 功 能 】心 ] 因
2 右 心 衰 竭 对 于 心 衰 以 右 心 衰 竭 为 主 者 , 人 主 要 以 体 循 环 病 淤血 为主要 表现 , 床常见 颈静 脉怒 张 、 脏肿 大 、 临 肝 下 肢 水 肿 、 之 没 指 等 , 及 脏 腑 为 心 、 、 三 脏 。颈 静 按 涉 肝 脾 脉 怒 张 、 脏 肿 大 属 于瘀 血 之 征 , 下 肢 水 肿 为 水 湿 内 肝 而 停 之 象 , 究 其 血 瘀 、 湿 的 成 因 , 由 于 气 虚 运 血 无 但 水 乃
对 于 收 缩 功 能 不 全 为 主 的 心 衰 , o世 纪 8 2 0年 代
1 左 心 衰 竭 对 于 单 纯 左 心 衰 竭 , 人 往 往 表 现 为 气 喘 不 能 平 病 卧 、 嗽 、 白色 泡 沫 样 或 粉 红 色 痰 , 咳 吐 听诊 两 肺 有 湿 性 罗音 , 涉及 脏 腑 主 要 为 心 肺 两 脏 。 医 认 为 其 病 理 改 变 西 为 肺水 肿 、 淤血 , 据 其证 候 特 点 , 属 于 中 医“ 肺 根 应 喘 证” 范畴, 之 因此 在 应 用 益 气 活 血 治 法 的 同 时 , 注 意 应 应 用 泻 肺 利 水之 药 。我 们 临床 上 最 常 用 的 药 物 是 葶 苈
述如 下 。
亏 , 失 帅 领 之 能 , 不 行 血 则 血 瘀 , 失 温 煦 气 化则 气 气 阳 水 停 , 治疗 重 在 温 阳益 气 , 以 活血 、 水 , 阳非 细 故 佐 利 温 辛、 附子 、 桂 辛 热 之 品 佐 以 人 参 益 气 不 能 为 功 , 以 肉 常 参 附 汤 、 武 汤 为主 方 加 丹 参 、 芎 、 芍 、 苓 、 前 真 川 赤 猪 车 子等 药物 。 4 收 缩 功 能 不 全 为 主 的 心 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衰 ; 血 阴 阳 ; 因病 机 ; 心 气 病 辨证 论 治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R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0—75 (0 9 0 0 0 0 R 2 2 6 2 A 10 16 2 0 )2— 0 1— 3
App o c ng t e Di e e to n e t e t f r Chr n c Co qe tv a t Fa l e L i r a hi h f r n i n a d Tr a m n o o i n si e He r i ur I Hu
慢性充 血性 心 力衰 竭 ( 下文 简 称心 衰 ) 由于 是 多种原 因引起 的心 肌 收缩 功 能 和 ( ) 张功 能 不 或 舒
外邪 的反 复侵袭 、 累过度 等而诱 发 。 由于脏腑 功 劳 能失 司而致 心气 不足 , 动无力 , 响血 脉 的运行 , 鼓 影 久之 则血 液瘀滞 , 出现 心 脉失 于 濡 养 的 心悸 , 脉 心
山 西 中 医 20 0 9年 2月第 2 5卷第 2期
・
S A X O C F b 0 9V 12 o2 H N I FT M e.20 o.5N . ・ J 1・
学术 探 讨 ・
慢 性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辨 治探 讨
李 慧
摘要 : 气血 阴阳病理 变化 的角度 对慢性 充血性心 力衰竭 的病 因病机进行探讨 , 出气虚是其共 同病机 , 不 同的阶段 从 提 在 可兼见 阴虚 、 阳虚 , 亦可合并血瘀、 泛等标证 。治疗 总的原则是益 气温阳 、 水 活血化瘀利水 , 并根据病程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而各
Absr c :Etoo y a d p t o e sso a tf i r sa p o c e n v e o ib o d y n y n h o y ta t il g n a h g ne i fhe r al ewa p r a h d i iw fq — lo — / — a g t e r .Th u e a h rs g e td t a h o uto u g se h tt e c mmo t o e e i fh a f i e wa id fce c o i i gwihy n・ e iin ya d n pah g n sso e a a l sq- e in yc mb n n t i - fc e c n ur - i d y g- e ce c an d f i n y,o o d sa i n t rfo d n n dfe e tsa e .Th e e M r a i gprn il st nf i g i rblo tssa d wae o i g i i r n tg s l f e g n r te tn i cp e wa o i n y q o wa l a g a d p o tn l o o t is l e sa i n le it trr t n in a d ly n a tc l re it r ly n n r moi g b o d f w o d s ov tssa d alv ae wae ee to n a i g p riu a m- T l p a i n dfe e tp i ta c r ng t h s a e c u s e eo i g h sso i r n o n c odi o t e die s o r e d v l p n .Dee mi i g t e te t n a e n s n r me f tr n n h r ame tb s d o y d o
( ogagH si lf l t eigU i rt hns dc , eig 0 0 8 hn ) D nfn o t f i e t B i nv syo C iee p aA a d o j i n ei f Mein B in ,10 7 ,C ia i e j
d f r n ito n TCM s t e i d s e a l a ti r a ig h a tfiu e. i e e t in i f a wa h n ip ns b e p r n te t e r al r n
・
Ke r s:h a a l e,q — lo - i — a g, ifr n ito fs n r me frfe t n y wo d e r fi t ur ibo d y n y n d fe e tai n o y d o o r ame t
率 为0 9 , 中男性 为0 7 , .% 其 . % 女性 为10 . % 。 中医学 古 代 文 献 中虽 有 心 衰 之 名 , 无 专 篇 但
水饮 凌心射 肺致 咳嗽 、 喘促 不能平 卧 ; 及脾 肾 , 渐 脾
不通 的胸痹 ; 病及 肺 , 脉 瘀 阻 , 失通 调 水 道 , 心 肺 肺
全的一种综合征 , 多种 心血管疾病 的终末 期表现 。 是 随着 医疗技术 水平 的提 高 和有 效 防治措 施 的实施 , 人们 的寿命 明显延 长 , 类社 会老 龄化 的趋 势 日趋 人 明显 , 心力衰竭 的发病率 也居高不下 。 中国心血管 据 健 康多 中心合作 研 究结 果显 示 , 国心 力 衰竭发 病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