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色彩的辨认——刘思谦学术道路初探
士当先器识而后文艺-文档资料
当先器识而后文艺肖振中1979 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时学的是中国画,四年后毕业分配到怀化师专艺术系教书,却因工作需要只能教水彩。
那是一个个人服从集体的年代,教水彩就教水彩。
甚至,为了把水彩教好,肖振中返回母校随朱辉老师进修水彩。
这水彩老师的工作服一穿就是十几年,业绩也斐然可观。
怀化师专美术系是湖南省开设水彩画专业方向最早的高校。
刘永健、段辉、唐植新、邹正洪、王?a 忠等人都是出自其门下。
如今都是当代湖湘水彩画家中一流人物。
高徒当然不可能出自庸师门下。
十几年的教学相长,肖振中也成为继朱辉、殷保康黄铁山一代水彩画家后水彩画的偏见而未能与之相识,直到某一年朱辉先生执掌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意欲将肖振中诱回母校作为水彩骨干教师。
的梯队接班人。
那个时候我已经任教于肖的母校,但因为个人对番来回折腾,竟然有缘无分。
我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比较正式地认识了这位青年水彩画家肖振中,但,也仅仅是认识而已。
直到2005 年,肖振中还是调到了长沙的另一所大学教书。
今年是他定居长沙十年。
从怀化到长沙,不仅是换了一个地方,更是开启了艺术人生新阶段:告别水彩,回归中国画。
为此肖振中还特意出版了一本《肖振中水彩画风景写生》集,对过往做了一个严肃圣神的了断。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以此为水彩画烧一炷香”。
怀化学院二十余年,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教学上课,肖振中都是谨守水彩专业。
但也与其他水彩画家有所不同,肖始终坚守书法练习从未中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遍了能看见的碑帖。
也许是这个缘故,也许更多是气味相投,水彩老师肖振中却和同在艺术系教学的前辈国画教师易图境极其亲近。
易老长肖振中四十多岁,花甲之年后艺名大放异彩。
行当之隔,年龄之差,却未能影响肖振中与易老建立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友情。
其二,怀化工作期间,肖振中也得以经常随侍同是凤凰人的黄永玉先生门下,影响之巨,可以想见。
这些外因都对肖振中施予了足够的影响,使他生长了从水彩画队伍“挥手从兹去”的意念。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第一篇: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
由于以往人们研究现代文学思潮时,多从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及社团、流派等角度切入,致使一些问题模糊不明。
作者从非功用、超功用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四次发展嬗变,对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文体方面的纯艺术追求做了估价,并站在中西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上,考察了这一思潮形成的原因。
作者还对纯艺术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非得失做出了估价,认为这一思潮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失,但其作为战鼓外的琴声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纯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和视角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文学的功用主义追求和非功用超功用追求这两种倾向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冲突和斗争。
在中国,儒家的文艺思想渗透着经世致用的功用主义倾向,道家的文艺思想流露出清静无为的非功用超功用倾向,影响了后世的一代代文人墨客。
当然,自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儒家传统占据了主要地位,非功用的文艺思想始终只是作为支流和补充在局部范围内获得发展。
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新文学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其主潮始终以启蒙、救亡、**等崇高而神圣的目标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和行为规范,带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当这一主潮携雷挈电汪洋恣肆地席卷文坛时,也还有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
他们认为:“不论什么东西,除了对于外界的使命之外,总有一种使命对于自己。
”“文学也是这样,而且有不少的人把这种对于自己的使命特别看得要紧。
”〔①a〕他们或置身事外,或冷眼旁观,或公开反对,或婉言劝谏,奏鸣出与主潮不相和谐的副部主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对于自己(即艺术)的使命特别看得要紧”的纯艺术思潮。
这种纯艺术的理论思潮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道家文艺思想的简单继续或重复,它吸收了西方艺术本位的观念以及超功用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营养,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学术史的范式意义
学术史的范式意义作者:施爱东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8期一部好的学术史,决不是对学术历程的简单编年、梳理,对学术成果的简单罗列、评点,学术史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的理论建构,其意义决不仅限于历史记录这么简单,它可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学术革命的理想。
我认为刘锡诚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就具有这样一种范式革命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民俗学史或民间文学学术史。
过去我们所见的民俗学发展史(含民间文学发展史,下同),基本上都是由北师大系统所书写的。
所谓北师大系统,也即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团队,或者直接、间接师从于北师大民俗学团队的民俗学者,说到底,也即出自钟敬文先生门下的民俗学从业者。
所以说,传统的民俗学史,本质上是遵循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而建构起来的一套学术史。
那么钟先生又是依据什么来建构这一套学术史呢?当然是依据他自己的知识结构。
钟先生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当事人,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俗学界惟一的学术领袖,甚至被学界称做“中国民俗学之父”,所以,他对于中国民俗学史的认知,左右着学界对于中国民俗学史的认知。
钟先生将20世纪上半叶的民俗学史主要分成了三个时期,北大时期、中大时期、杭州时期,他自己是这三个时期的亲身参与者、见证者,因此这三个时期的学术成果就得到了突出的介绍。
我自己治民俗学史的时候,就是遵循这一线索来进入的,这三个时期的学术成果也因此成为我的重点关注对象。
学术史的素材来源主要基于两种理路,一是自然积累的理路,也即在学术史家的从业过程中不断接触、日渐习得、逐步积累起来的学术史资料;二是按图索骥的理路,也即学术史家依据一定的学术理念,从浩瀚的前人学术成果中挑选出建构学术史所需要的材料。
对于钟敬文先生来说,由于他本人就是民俗学史的主要亲历者,因此他的学术史素材主要基于自然积累的理路。
依据这一理路建构起来的学术发展史,脉络清晰、人物简单、传承路线单纯、学术成果相对比较集中。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此时,写乐景更见其哀,而写哀景反见其喜了,情与景在格调上是相悖的,故而此消彼长。
性别_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_刘思谦
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刘思谦(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新旧世纪之交的十来年,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正在进行着静悄悄的学术转型,其标志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正在由“女性”而转向了“性别”。
由此,女性文学文本与男性文学文本甚至历史文化语境构成的“巨型文本”,将作为互为参照比较的互文本被纳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性别的双性视角,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的话题,回到日常生活,也许能够有效地争取两性平等对话与男女主体间性的和谐。
性别视角应是双性视角,应避免对性别视角的过度阐释。
论文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入性别关键词所带来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例,阐明了以女性主体性为价值支点进行文本解读的创造性,多文本互文性解读的合理性。
关键词:性别视角;互文本;女性主体性;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5)06-0001-08收稿日期:2005-09-21作者简介:刘思谦(1934-),女,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文学评论和女性文学。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这十来年间,伴随着“社会性别”这个概念的译介与普及,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正在由“女性”而转向了“性别”。
“性别”这个词在女性文学研究专著与论文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研究者由性别无意识的懵懂状态逐渐达到性别的理论自觉,从而出现了正在进行中的静悄悄的女性文学研究学术转型。
学科意识增强了,思维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围绕着性别与文学的相关理论问题也逐渐提了出来,等待着我们做出相应的梳理与思考。
性别是人皆有之和与生俱来而又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人的一种类身份。
人类只有男与女这两种性别,每一个人的性别属性都是非男即女非此即彼,别无选择。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两性这种本来是自然的生理的性别区分,在由母系制到父权制的历史演历中被等级化了,性别关系由平等的伙伴关系到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统治关系,成为几千年来父权制人与人统治秩序的基础,也是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对女人和男人一系列双重标准的强制性的文化设定和性别规范的强塑与驯化的基础。
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研究
摘要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迅速发展起来,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应运而生,随后产生了一大批女性主义批评家,其中刘思谦以自己对女性主义批评的独特见解和批评方式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独树一帜。
刘思谦既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位理性谦逊的当代批评家。
本文在现有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进行梳理和探究,运用文本调查和社会学分析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批评特点和思想理论基础,全面把握她的批评特色,使女性主义批评的道路更好地发展。
刘思谦虽然受到了女性主义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单独系统地对她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试图完成这项工作。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形成背景,其中包括刘思谦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评论以及刘思谦80年代的文学转型两个方面;第二章介绍刘思谦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通过这部分探究可以清晰地理解她的批评特点,这一章中有一个刘思谦提出的重要概念“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关于“现代性”刘思谦有自己的见解,刘思谦强调文学就是人学,她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贯穿始终,而她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延续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父权制更是引发了刘思谦的思考;第三章介绍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内容和特点,传记式的批评方法古已有之,刘思谦将这种传统的批评方式重新激活,将之充分运用在女性主义批评作品中更是首例,她提出的“女性人文主义”的概念更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通过对刘思谦的两部著作《“娜拉”言说》和《女性生命潮汐》的解读,总结出了刘思谦的批评特点和内容,这些批评特点展示了她的批评个性和为女性主义批评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介绍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通过上面三章对刘思谦的分析和探究,发现在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本土化的问题、语境的转换问题以及刘思谦提出的“两性和谐”等。
刘思谦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更适合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但由于她不像一些批评家有激烈的言论和观点受人追捧,所以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有很大的自身局限性,但是研究刘思谦的理论思想仍然有很I大的现实意义,对当今中国的批评文学有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先秦色彩的考证方法
理 论 的探 讨 …方 面 给 我们 以启发 。另一 方 面 ,没 有 一种 理论 可 以 是绝 对 的真 理 。重新 审视色彩 与语言 的关系应该 是十分必要 的。 色 彩是通 过人 眼在 大脑 中形成 的一种 视觉 反映 ,古今 中外 的人们观 察到 色彩 ,
0 2 6
美术 史论
A r t Hi s t o r y
并用语 言描述 它 。描述色 彩 的语言 凝结在 颜色 词上 ,所谓 颜色 词 ,是人类 的色彩 认 知能 力对颜色 认 知、范 畴化和 编码 的结 果 。比如青 、赤 、黄 、 白、 黑、红 、绿等 。 包 括颜色词在 内的语 言描述 具有如下特 点 。 其一 ,模糊性 。 科学 家的研究表 明 ,人 的 肉眼 能够 分辨 1 8 0 万种色彩 ,但语 言中色彩名 称却非 常 有 限 。单 纯颜色 词不 过几十 种 ,如红 、黄 、蓝 、绿 、紫 、灰 、黑 、 白等 等 ,包 括颜
“ 色彩 ”是 指特 定族群 对其环 境 中物体所 呈现颜 色 的认识 ,包括 类别划 分 、亮
度 感 知 及 其 附属 情 感 等 。
视 觉” 的 一 次尝 试 。语 言对 色
彩 的 记 录 ,其 凝 结 点 在 颜 色 词 , 集 中在五 个 基 本颜 色词 : 青 、赤 、黄 、白 、黑 上 ,考 证
中变 动不 息,属 性变动 不息 ,而我 们 又有必 要描述 它们 。 ” 歌 德 认 为 , 色 彩 是 人 类 视 觉 的 产 物 , 足 人 对 色 彩 信 息 处 理 的 结 果 , 语 言 只 是 象 征 和 比 喻 的 ,无 法 再 现
色彩 。
2 O 世 纪 奥 地 利 哲 学 家 维 特 根 斯 坦 也 曾 对 语 言 和 色 彩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的 思 考 , 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嬗变》、《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为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以《嬗变》、《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为例白春超【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1(41)6【摘要】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
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
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
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阐释;文学批评;《嬗变》;《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作者】白春超【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症候式分析法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 [J], 许宇光2.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五色石”——读王学振新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 [J], 石兴泽3.症候式分析法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 [J], 许宇光4.美国“中国学”的“地方”取向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区域问题为例 [J], 张鸿声; 李明刚5.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当代性问题分析——评《现代文学经典读本》 [J], 张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
刘思谦
【期刊名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1
【摘要】@@ 今天,我们以"历史中的个人"作为话题各抒己见,是想在前几个话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历史文本(小说或史料)的阅读,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真理"这个词已经被我们遗忘、冷落得太久了,在一些文学研究者眼中,这个世界上和文学中究竟有没有真理可言似乎也成为一个问题.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历史中、在现实社会中、在文学文本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真理都是存在的.我们缺的不是真理,而是对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刘思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给主持人编织一顶合适的“帽子”——破解主持人学理误区、重塑主持人媒介作为 [J], 叶昌前;
2.谁动了主持人的奶酪?——是谁动了节目主持人的“奶酪”——对当前主持人职业生存和理论研究的反思 [J], 程缨;黄耀华;
3.基于主持人大赛赛制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r——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
决赛为例 [J], 李俊文
4.基于主持人大赛赛制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决赛为例 [J], 李俊文;
5.浅谈传统主持人和新时代主持人的区别——以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新闻类决赛为例 [J], 刘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作为文学审美范畴的确立
V 11 o . 1.№ 2 F b u r ,2 e r a y 01 1
“ 清” 作 为文学审美范畴 的确 立 :
王 承 斌
( 昌学 院 文学 院, 许 河南 许 昌 4 10 ) 6 00
摘要 : 以“ 论文 , 刘勰 清” 涉及到对作 品语言、 文风 、 文体等各 个方面的评 价, 主要是指诗 文言辞的“ 清丽” 和整体风貌 的“ 清峻 ” , 心 等 核 是指以华关的言辞 鲜明地表达思想 内容 , 然流畅、 自 意气峻发 , 给人一种整体 的审美愉悦感 。“ ” 为文学审美范畴 , 清 作 其地位是在《 心雕 文
几家 赋作, 作品( 许多 尤其是大赋) 的文辞根本不具备简约特点,
又《 章表》 篇说“ 陈思之表, 独冠群才。 观其体赡而律调, 辞
……表体多包, 情伪屡迁。 必雅义以 扇其风, 清文以 驰 也很难说的上清新自 赋体语言最大的 然。 特色 是繁富的铺陈, 从 清而志显,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2 9— 6
一
诗文言辞的“ 清丽”
他称赞 此文“ 情采芬芳, 类寓意, 比 又覃及细物矣” ” 。《 ¨ 卯 橘颂》
一
刘勰所说之“ , 清”有一些侧重言辞方面, 已与前期的“ 但 清
文, 树嘉美, 赞橘 生于南国, 深固难徙, 作者借此隐喻自 己志节
省” 不同, 不是很强调语辞的简约, 更多和“ 字结合在一起, 专一, 丽” 指 不可改变。屈原作品向以 语言华美见称于世, 此篇也不例 文中 用色彩艳丽的词语对橘树进行了描绘, 写其“ 绿叶素 经过锤炼的 语言的 精致之美。 文心雕龙 ・ 如《 定势》 篇说“ 外。 赋颂 歌诗, 仪乎清丽” , 确提出 颂、 则羽 ¨ ∞明 赋、 诗等几类文体, 荣”青黄杂糅” 精色内白” 但未作过分的夸张铺叙, 刘 应以 “ “ 等, 所以 情采芬芳”语辞“ , 清铄” 。 “ 清丽” 为标准。 他所赞美的“ 辞赋之英杰” 魏晋之赋首” 勰称之“ 和“ 的
文章学 文 色
第六章文色第一节文章有色方能夺目文色指的是什么呢?它并不是指那种呈现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状态的物理颜色,而是指遣词造句呈现出的一种特殊色泽,即词彩。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是说郑国人写外交文件非常认真,一个文件的产生要经四个大夫之手。
有负责起草的,有负责推敲的,有负责修改的,有负责统贯润色的。
“润色”,就是通过修饰加工,使文章生色生辉。
陆机的弟弟陆云曾说过:“久不做文,多不悦泽,兄为小润色之,可成佳物。
”①可见,“色”就是词彩,“润色”,就是在修词上下功夫,经过润色,词彩飞扬,使文章成为“佳物”,这样才能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写文章为什么要讲究色泽呢?文色美是文章形式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清人袁枚曾就我们前面提到的郑国人“润色”外交文件发表评论说:“郑国词命,先草创,后讨论,再修饰而润色之”,其目的就是“求巧求人爱而已”。
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求美。
文章的好坏固然主要取决于内容,但形式美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在《答姜吕山》的信中,就明确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
”他主张作品的语言必须充满鲜明的色泽,让读者感到余香满口,经得起咀嚼。
汤显祖曾批评某人文章没有词彩时说:“汝不足教也,笔无锋刃,墨无烟云,砚无浓涛,纸无香泽,四友不灵,虽勤无益也。
”后来此人文章有长进,他又鼓励说;“汝文成矣,锋刃俱矣,波涛动矣,香泽渥矣,畴昔恶臭,化芳鲜矣。
”③汤显祖的“四灵”说,其实就是指文章语言要有四种美的风格:笔有锋刃——深刻、有力、隽永;砚有浓涛——流畅、自然、生动;墨有烟云——婉转,曲折、柔和;纸有香泽——芬芳、艳丽、俊美。
由此看来,文色对于文章的审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汤显祖名作《牡丹亭》有些曲词,如“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等,看来是符合汤显祖所提倡的“色”的要求,“四灵”俱矣。
读经与反读经
读经与反读经刘川鄂刘川鄂,男,1961年9月出生。
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已出版《张爱玲传》、《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等学术著作,与人合作《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等批评文集。
发表关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鲁迅、闻一多、张爱玲、现当代湖北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百余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刘川鄂教授一.严肃的话题热闹的论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尤其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大增,少数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自大心理也随之膨胀。
要说明强盛,仅有GDP是不够的,需要从文化上来证明。
而能用以证明的,显然不是民国以来的外来文化只能是传统中国文化,这就是传统文化热、“国学热”鼓吹者的逻辑。
把这个解释自身的逻辑延伸,则有了“救世”之意。
一位被外界加封的“国学大师”的一句“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感言,成了宣扬中国文化救世者们的精神支撑。
在高度全球化、高科技化的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担忧外来文化的“负面”因素影响中国的下一代,他们期冀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抵御和消除这些“负面”004. All Rights Reserved.的东西。
既以国粹来培养青少年,又以“中药”来医治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病。
在文化保守主义者看来,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的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形成了良性互补,其价值观念、是非标准、伦理规范、审美尺度,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而体现这些文化精髓的经典自然被奉圭臬,读经于是理所当然。
可见,读经是“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必然结果和组成部分。
关于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形态的思考和阐释
关于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形态的思考和阐释刘士林【摘要】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在再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客观真理的认识工具.在表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抒发主观情感、创造理想现实的精神工具.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是对潜意识中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5【总页数】5页(P34-37,103)【关键词】再现论;表现论;象征论【作者】刘士林【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4新时期以来,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学理论一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过度阐释”的问题。
后果之一就是文学本质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在各种阐释与建构中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缺乏明确的规定性和稳定性。
这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文学理论在学科形态上应取保守姿态,主要任务是呈现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潮和观念,而不是研究者本人的解读、阐释和建构。
或者说,我们可将文学理论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专于“再现历史真实”,另一种则侧重“主体理论创造”。
前者主要用于阐释和传承人类基本的、稳态的文学基本知识形态,后者则可为文艺理论家自由的学术生产与创造提供空间。
根据我们的看法,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
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
一、再现论与文学的认识特质在文学理论的历史上,文学的认识特质集中体现在再现论中。
所谓再现论,是指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理性意识与认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特有的反映功能,它能够把客观存在的生活对象存在及其规律性真实地反映出来,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现实、改造现实提供一种精神工具。
中西比较诗学的历史与发展
张海明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始见当代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63年撰写的《比较不是理由》一文。
艾金伯勒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历史的探寻和批判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法以为它们是势不两立的对头,而事实上,它们必须互相补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比较文学便会不可违拗地被导向比较诗学”〔1〕。
这里说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 compare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poetics。
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正式提出的,大概是钱钟书。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上发表了《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介绍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文中写道:“钱钟书先生认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如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这一。
”其后1983年,张隆溪又撰写了题为《应该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的短文,就开展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该文发表于1994年《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2〕不过,如果不拘泥于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在中国几乎和比较文学一样悠久。
最早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或许当推清末的王国维,这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中均有所表现。
陈寅恪曾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概括为三条,其中第三条就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等是也”。
王国维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美学思想影响较深,并有意识地以之与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相比较,这是王国维诗学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虽然这种比较离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尚有距离,但应该说确有比较诗学的因子。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诗学”——以《花腔》为例
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诗学”——以《花腔》为例
刘思谦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36)1
【摘要】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
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
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总页数】9页(P108-116)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新历史小说;历史诗学
【作者】刘思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时代精神与英雄形象塑造——论革命历史小说与新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抗战英雄形象塑造 [J], 刘宏志
2.历史小说理论研究的新突破——评蔡爱国《历史的表情——当代历史小说的叙
事策略与精神旨归》 [J], 莫先武
3.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典范——评祝春亭、辛磊的历史小说《大清商埠》 [J], 李满;
4.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典范——评祝春亭、辛磊的历史小说《大清商埠》 [J], 李满
5.《花腔》中的历史诗学 [J], 杨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艺图书馆
工艺图书馆108《砂里淘金》于晓畏|西泠印社出版社|138元这是一部以紫砂收藏为主线,以图文并茂形式记述紫砂收藏知识的普及性读本,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作者结合自身的收藏经历和感受,分篇记述了一名紫砂爱好者在收藏探索中的酸甜苦辣和研究心得,其中既有个人的收藏历程,也有在盛世收藏的大背景下,藏家为弘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长北|人民美术出版社|690元此书是对中国古代漆器髹饰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和对东亚髹饰工艺体系的深度研究,不仅系统叙述了东亚髹饰工艺的衍生发展,还概括介绍了世界各地东亚大漆漆器典藏。
全书包含插图千余幅,解说各时代、各国不同的大漆髹饰工艺及其材料、工具、器用等,介绍全世界收藏的东亚各国漆器经典作品,对读者学习研究漆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色彩简史》郭廉夫 郭渊|重庆大学出版社|96元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色彩史的著述,时间横跨史前到清代,主要从色彩材料、伦理规范、绘画史、工艺设计史、色彩“技”“艺”的历史等方面进行展开,对中国色彩的历史渊源、色彩成因、颜料工艺技术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论述,构架了中国色彩艺术发展的框架,对人们研究设计学、艺术学、工艺史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109中华手工Chinese Handicraft《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张培奋|清华大学出版社|79元此书是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所著,作者10多年来近千篇的乡建笔记中精选60余篇汇集而成,记录其在乡村工作的亲身经历,有实践经验、乡建工作考察以及学习与思考的理论总结。
行文简练,可读性强,紧扣当下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接地气,有思想,可作为乡建工作指导手册,对当下乡村建设与振兴有一定启发意义。
好书带回家《范用:为书籍的一生》汪家明|三联书店|59元本书以“书”为线索,呈现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出版家范用70余载的书籍人生: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做出版到后来编书、出书、设计书,再到晚年的写书、推广书,历经坎坷,唯文化坚守不变。
20文学思 潮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 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 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 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 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 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 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 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 运用西方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末到1917年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 的发生期,许多观念上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对文学的影响:
1、报刊传媒繁荣 2、出版业平民化 3、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
主要撰稿人
梁 启 超 曾 朴
周 树 人
周 作 人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这一时期Hale Waihona Puke 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 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 命的主张。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
的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
是本质性的问题 。
周作人(1885——1967)
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 重要贡献。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 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 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 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 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 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 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观点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 又 开 始 了新 的探 索— — 从 事 中国现 当代 女 性 文 学研 究并 取 得 了丰硕 的成 果 , 当代 文坛 产 生 了广泛 的影 响 。 她 在
关 键 词 :刘 思谦 : 文 学评 论 ;女 性 文 学
中 图分 类 号 :I0 26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8 2 2 0 )4 l — 3 6 1 2 6 (0 6 0 一 1 0
20 0 6年 l O月
文学色彩 的辨认
刘 思 谦 学 术 道 路 初 探
韩 爱 平
( 南 大 学 新 闻与 传 播 学 院 ,河 南 河
摘
开封
450 ) 70 1
要 :5 思谦 曾 经 以研 究 中 国 当代 文 学 而 蜚 声文 坛 , 称 为 “ 国 当代 五 位 杰 出的 女 性 评 论 家之 一 ” , 1 被 中 。年 近 花
的女 性 评 论 家之 一 ”
学 的探 索 应 该 从 人 出 发 , 以人 为 中心 。 ” 她 称 赞 刘 心 武 是 向 … “ 学 ” 峰攀 登 的勇 士 。并 由此 引伸 出 一个 重 要 的 文学 结 论 : 人 高
文 学 是 人 学 文 学 批 评 是 面 对艺 术 形 象 创 造 为 中心 的批 “ 实 主 义 和人 道 主 义 , 通 向 ‘ 学 ’ 峰 的双 翼 。 ” ] 高 度 现 是 人 高 [ 2 她 评 。 学 的社会 性 、 学批 评 中 的社 会批 评 , 文 学和 文 学批 评 评价 蒋 子 龙和 蒋子 龙 创造 的“ 拓 者家 族 ” 象 . 准 确地 找 到 文 文 是 开 形 并 的 最重 要 的属 性 之一 。 思谦 自始至 终 尊重 这 一命 题 并孜 孜 不 刘 倦 地 为之 实践 她 的文 学批 评 , 的确是 人 生 的 、 会 的 、 史 的 社 历 批评。 她善 于将 理 性 思考 、 术感 受 和 审美 分 析统 一起 来 。 作 艺 对
家作 品进 行审 美 观 照 . 阔 的构 思 中有 着 独 到 的思 想 分析 和 艺 宏 术感 受 . 畅 的语 言 中充 满 了雄 辩 的逻 辑力 量 和 生 动可 感 的形 流
了二 者 之 间互 为 因果 的关 系 。 在 《 她 蒋子 龙 的 “ 拓者 家 族 ”一 开 》
文 中指 出 :开 拓者 的性格 . “ 正是 和蒋 子 龙 的心 灵 十分 接近 而 又
维普资讯
第 l 9卷
第 4期
河 南 广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u a o n n R do & T n vri o r l fHe a a i n V U ies y t
Vo .1 .No4 1 9 . Oc .2 O6 t 0
以 因 《 说 评论 》《 明 日报 》 《 小 、光 、文艺 报 》 《 书 》 《 城 》 《 月》 品 . 唯物 史 观 来把 握 历 史和 现 实 . 为她 对 文 学 现 象 的感 知 、读 、花 、十 、
《 学 自由谈 》 全 国2 余 家 著 名 报 刊 杂 志发 表 学 术 论 文及 评 发 现 的 确 十 分 敏锐 她 的笔 端凝 聚着 对 现 实 热 切 的 关 注 与思 文 等 0 对 对 论 文章 几 十 篇 . 为繁 荣 新 时期 的文 学 创 作 做 出 了 贡献 发表 考 . 十年 动 乱 左 倾 错误 的历 史 反 思 和 批 判 . 知 识 分 子命 运 她
亲切 的东 西 ; 他 们身 上 。 注 了作 家 自己那 开 拓者 的精 神 、 在 倾 气 质 和追 求 , 打上 了蒋子 龙 的感 情 烙 印 。 “ 某种 意 义 上说 。 自 ”从 他
己也 是一 个 开拓 者 。 他是 以一个 开 拓者 的眼 光 、 激情 和气 魄 来
象. 充分 地 体现 了她极 其 鲜 明的 批评 个 性 她 的 文章 重 理 性色 创 造 开拓 者 的形 象 的 ” j 于河 南 同乡 张一 弓 . 思谦 特 别 赞 [ 3 对 刘 彩 义富 于 激情 常 常将 自己对 文学 的感 性 认 识上 升 到理 性 的 她
的论文 , 篇被《 华月报》《 摘报 》《 多 新 、文 、 文学 研 究 参 考 资 料 》 精 神 里 程 的 理性 概 括 以及 对 悲 剧 观念 等 问题 的 理 论 透视 因
转载 、 介绍 和复 印 。 的评 论 成 为 理想 主 义话 语 合 口 中 十分 高 此 , 她 的批 评话 语 中 . 她 昌 在 人道 主 义精 神 成 为批 评 与 批 判 的基 点 。 亢 嘹 亮 的 女 高音 . 快 引 起 了学 术 界 的 普遍 重 视 与 好 评 成 她 曾 高度 评价 刘 心武 的 小说 创 作 ,明确 指 出 : 文 学 是人 学 。 很 她 “ 文 了蜚 声 文 坛 的 当代 文 学 评 论 家 . 被 称 为 “ 并 中国 当代 五位 杰 出
河 南 大 学 文 学 院 教授 、中 国现 当 代 女性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博 士 生 导 师 刘 思 谦 . 0 纪 7 年 代 末 进 入 当代 文学 批 评 园 地 . 2世 0
几年时间, 相继 在 《 学评 论 》 《 艺 评 论 》 《 文 、文 、 当代 作 家 评 论》 行 不 倦地 追 踪 能 够宏 观 地透 视 当 时那 些 具有 轰 动效 应 的作 、 她
一
、
评 论 文 学— — “ 能 脱 离 开 社 会 ” 不
正 因 如此 , 把 紧密 关 注现 实 问题 的 刘 心武 、 子 龙 、 一 她 蒋 张 弓等 作 为 自己评 论 的第 一 批 作 家 她驰 骋 目光 . 与时 代 共 节 对 拍 的改 革文 学 、 痕文 学 、 伤 知青 文 学 、 识分 子 题 材小 说 … …进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