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开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青藏高原的美景令人向往。
不过,这块高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贡献了美景。
追溯青藏高原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恐龙尚未灭绝的年代。
大约1.3亿年前,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截然不同,青藏高原当时完全看不到踪影——它的大部分区域还是浅海。
大约1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分离,开始向北漂移。
等到了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已经与欧亚板块撞到了一起。
碰撞的结果是两个板块总共缩短了至少1500千米,缩短的部分不会凭空消失,自然只能从垂直方向隆起,让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青藏高原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诸多国家的地形。
这种塑造过程,就是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的过程。
其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板块边界上,出现了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宏伟山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它正好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缘。
世界上几乎所有海拔超过了7000米的山峰均位于这一山脉中。
而青藏高原正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被称为“世界屋脊”。
此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力量不只影响了板块边界,还深入了板块内部,将中国改造成现在的模样。
首先,它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地势。
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
但在青藏高原形成时,板块碰撞的巨大挤压力量传导到板块内部后,围绕着青藏高原的区域也被迫隆起,形成了较低的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一系列高原,让中国形成了从西向东逐级递减的3级台阶。
其次,青藏高原形成时,其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山脉,包括我们熟悉的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大巴山等,我们仅从这些山脉的走向就能看出它们与青藏高原关系紧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试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展哲学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可以说,发展哲学如同一架望远镜,能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应然走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
发展哲学的兴起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走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哲学初步形成。
我国发展哲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取得较大进展,学科话语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发展哲学的研究框架基本成熟,新的学科范畴不断提出,学科视界正在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耕。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晢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同向同步、相互促进的。
尽管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科定位有待明晰和提高,学科关系有待梳理和拓展。
发展哲学是一个具有众多分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科群系,其分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理论发展哲学或狭义的发展哲学;二是发展哲学性学科,包括发展伦理学、发展美学等。
总体上社会发展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们均侧重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善、美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发展哲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发展哲学,缺乏与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统一。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高考全国卷一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苏州园林尤为著名。
苏州园林的建造,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也有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以下是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誉世界。
苏州园林的建造,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因地制宜,随形赋势”,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1.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建造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B. 强调“因地制宜,随形赋势”C. 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D. 喜欢模仿自然景观2.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艺术风格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筑精美,布局严谨B. 花木繁茂,景色宜人C. 水石交融,意境深远D. 人工痕迹过重,缺乏自然之美3. 文章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指的是()A. 园林建造者具有高超的技艺B. 园林布局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C. 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被巧妙掩盖D. 园林中充满了人文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们的设计巧妙,造型优美,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4.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设计巧妙,造型优美B. 具有实用功能C. 与周围环境不和谐D. 给人以美的享受5. 文章中提到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或险峻,或秀美,或古朴,或雄伟,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6.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中假山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险峻、秀美、古朴、雄伟B. 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C. 与真山无异D. 体现了园林建造者的匠心独运7. 文章中提到的“匠心独运”,指的是园林建造者在假山建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哪些特点?二、古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
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
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考全国一模试卷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1. 甲、乙两段文字完全相同,均为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2. 两段文字都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3. 甲、乙两段文字的意境优美,富有诗意,体现了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1. 甲、乙两段文字完全相同,均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两段文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渴望远大前程的愿望。
3. 甲、乙两段文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展现了王之涣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1. 甲、乙两段文字完全相同,均为《论语》中的名句。
2. 两段文字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待人生的修养。
3. 甲、乙两段文字简洁明了,富含哲理,体现了《论语》的儒家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乙】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答案】1. 甲、乙两段文字完全相同,均为汉乐府《长歌行》。
2. 两段文字以葵花为喻,表达了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主题。
3. 甲、乙两段文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汉乐府诗歌的特点。
全国高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惊涛骇浪(hài)B. 毕恭毕敬(bì)C. 雕梁画栋(diāo)D. 纤尘不染(fā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C. 他的勇敢和智慧在这次任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D.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于今晚的演出不得不取消。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演讲更加生动有力。
B. 这位画家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平时刻苦努力。
D. 面对困境,他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B.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C.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得像一幅画。
B. 他的笑声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周围的忧愁。
C. 那条小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山间。
D. 他的话语如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6.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能力强。
B. 她不仅美丽,而且善良。
C. 他虽然年纪小,但很有主见。
D. 他不是演员,却是一名优秀的演讲家。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
B.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百看不厌。
C.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让人陶醉。
D. 这本书的内容枯燥乏味,读起来让人感到乏味。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课标I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姓名:准考证号: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高悬于艺术馆大厅之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驻足时不断发出的唏嘘声中,一幅跨越千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巨作正以沉静的姿态接受着众人的审视,俨然流露出无形的肃穆与庄严。
不约而同的是,围观群众大多紧蹙眉头以倾诉自己的不解。
当采访者递出问及评价的话筒时,得到的却是出奇一致的回答:②“这是一幅‘丑书’无疑。
”③这幅被众人斥为“丑书”的作品,叫做《祭侄文稿》,作者是楷书大家颜真卿。
同时,它也曾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④谁也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寂静而平常的夜晚,那个曾经对玄宗忠诚不贰、曾在贵妃膝下承欢的“老实人”安禄山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皇帝出逃,贵妃自缢,各地首将为求自保鲜有应者。
在来势汹汹的叛军面前,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果断起兵讨伐叛军,与其少子颜季明双双罹难,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作为从弟,颜真卿悲痛欲绝;作为叔父,他更是悲愤交加。
冒着巨大的风险,不顾个人安危,他一定要携得其侄首骨归葬!援笔作文之际,他情不自禁,一气呵成写就这篇“笔法凌乱、涂改冗杂、似乎毫无章法与美感可言”的《祭侄文稿》,以悼念他那年仅十九岁却为国捐躯的侄儿,颜季明。
⑤据说,因太过悲痛,他创作这篇悼文时几经昏厥。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号;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整洁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
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
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
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
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
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
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
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
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
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
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了家庭团聚、庆祝丰收、祈求幸福的象征。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习俗,以及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传统节日是情感的纽带。
它们连接着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通过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对亲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
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如春节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端午节弘扬爱国主义、忠诚正直;中秋节倡导团圆和谐、感恩自然。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传统节日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艺术表演和传统美食,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春节的年画、剪纸,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三,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创造。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新的形式和手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和内涵。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等。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考全国一模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激扬文字”应写作“激扬文字”B. “独具匠心”的“匠”读作“jiàng”,“翻箱倒柜”的“翻”读作“fān”C. “嗤之以鼻”的“嗤”读作“chī”,“目无全牛”的“目”读作“mù”D. “不耻下问”的“耻”读作“chǐ”,“望梅止渴”的“望”读作“wà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物,这也使得我国的快递行业迅速发展起来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C.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D. 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B. 这场足球赛精彩纷呈,观众们如痴如醉C.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让人陶醉其中D.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节选自《长江边的日出》)在长江边,我静静地坐着,等待着日出的到来。
夜幕降临,江水波光粼粼,远处山峦起伏,景色如画。
夜色中的长江,显得格外宁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凌晨四点,东方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
我抬头望去,只见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霞光万丈,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江水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也变得更加清晰。
【乙】(节选自《长江边的日出》)长江边的日出,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那天,我独自一人来到长江边,目睹了这壮丽的景象。
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长江的脉搏,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1. 【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乙】文中“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长江的脉搏,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写作手法。
全国高考语文卷模拟题及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卷模拟题及答案全国高考语文卷模拟题第Ⅰ卷阅读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4(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4(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材料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保持活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文化创新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B.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了解民族发展历程,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
C.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D. 文化创新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借鉴吸收其他文化成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发展。
B. 历史只是过去的记录,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作用。
C. 不继承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无法进行。
D. 文化创新只需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无需关注传统文化。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化创新的是(3 分)A. 将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京剧作品。
B. 用现代科技手段修复古老的文物,让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C. 完全照搬西方的电影制作模式,拍摄中国题材的电影。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谈笑风生惊弓之鸟B. 赋闲在家鸿鹄之志C. 惊慌失措蹑手蹑脚D. 破釜沉舟蹉跎岁月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我们严格把住了生产关。
B. 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天晚上还要坚持锻炼身体。
C.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和参与环保活动。
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完成许多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奇花异草”中的“异”指奇异。
B. “气象万千”中的“气象”指景象。
C. “游刃有余”中的“游刃”指刀刃。
D. “不可收拾”中的“收拾”指整理。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非常生动,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B. 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那个项目已经失败了,我们应该重新开始。
D. 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总能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去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
”B.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A、B、C、D。
”C. “我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橙子等。
”D. “请你把这本书借给我,好吗?”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A. 原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变换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
B. 原句:这本书非常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变换后:这本书非常有趣,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C. 原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变换后: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D. 原句:他跑得很快,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人。
变换后:他跑得很快,很快就赶上了前面的人。
7.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朵花就像一位美丽的公主。
B. 月亮像一面明镜,照在湖面上。
C. 他对这个问题了如指掌。
D. 那本书像一座宝库,充满了知识。
8.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非常悦耳。
高考全国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甲】“一想起这情景,我就不能不想起我的老师,想起她那沉静的、明亮的眼睛,想起她那永远教我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怎样工作,怎样生活。
她对我所说的话,我一句也不曾忘记,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
”这段文字节选自《纪念傅雷》。
作者傅雷先生在这里回忆了他的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怀念老师的原因。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①在五十年前,我初到巴黎,几乎每天都到卢浮宫去,对那些名画,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老是不满足。
有一幅画,画的是《玛丽·玛德莱娜祈祷》,背景里点着两支蜡烛,烛光在画中摇曳,显得异常神秘。
画的中心,是玛德莱娜那双明亮的眼睛,她的眼睛是那么深沉,那么热烈,她的祈祷,仿佛能打动人心。
②我非常着迷,看来看去,老是不满足。
于是,我决定去请教一位在巴黎有相当名望的画家,他住在巴黎郊外,我和朋友一起,坐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车才到达。
我向他请教这幅画为什么这样吸引我,为什么这样打动我。
③他笑着看了看我,说:“这是因为你不会欣赏,你太匆忙了,你太急躁了,你太自私了。
你看这幅画,看的时候,你老是想自己,你总是问自己:这幅画怎么样?这幅画对我有什么好处?你太自私了,你太不成熟了。
”④我听后,有些羞愧,便问他:“那您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这幅画?”⑤他说:“你要学会忘掉自己,忘掉你所有的欲望,你才能学会欣赏。
你要设身处地地想象,你是玛德莱娜,你面对着这些蜡烛,你怎样祈祷?你要体会到她的虔诚,她的真诚,她的温柔,她的爱。
你要进入她的内心,感受她的灵魂。
”⑥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你要知道,欣赏,就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就是进入他人的内心,感受他人的灵魂。
”【小题1】(4分)请简要概括作者怀念老师的原因。
(每点2分)【小题2】(6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画家对“欣赏”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1300余年。
科举制度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
在唐代,统治者就注重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设置、考生资格确定、考官选任、考场管理、阅卷程序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从宋代开始,各朝更是不断努力,使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更加凸显。
比如宋代不仅对考试科目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形成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再比如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制度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科举制度自创建之后,不断改进、完善。
可以说,科举制度建设在科举制度创建后的1300余年里从未间断过,即使在废除科举制度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
科举制度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各种舞弊行为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产生。
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会昌三年(843),礼部尚书王起代理掌管贡举考试,要求“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
宋代加强了贡院管理,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以防夹带资料入场。
明代时每位考生有单独的号舍,由号军统一看守。
清代对考生入场时的穿戴、携带的文具等有严格规定。
可见在科举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历代在公平取士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如少数族群建立的政权在科举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
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度。
为了使科举制度适应这里的特殊情况,清政府不仅在州县遍设官学,大力兴办书院和义学,还在官学专门设置少数族群子弟的入学名额,并严禁他省士子到这里来冒籍跨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验进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从而引,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行审视和升华。
认知自然、体验自厚渐浓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基辑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
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重超出自然的。
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合他“乐山乐水”却契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饮非鱼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
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
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
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
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
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
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
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
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
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
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
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
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
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
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
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
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
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
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
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
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
请结合作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左右。
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
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
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
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
《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
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
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
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材料二:《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游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
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DU)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
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统,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
因为网游后台没有核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