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5-04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年)
药物免疫毒性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24年1月目录一、概述 (1)二、一般原则 (1)三、基本内容 (2)(一)证据权重分析评价策略 (2)(二)免疫毒性非临床评价关注点 (3)1、免疫抑制 (3)2、免疫增强 (5)3、免疫系统发育毒性 (7)(三)免疫毒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8)(四)免疫毒性非临床研究的时间安排 (9)四、参考文献 (10)五、附录 (11)免疫毒性评价方法 (11)一、概述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组织、免疫细胞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包括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药物可能影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如诱导免疫抑制或免疫增强。
免疫系统平衡的失调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异常免疫反应,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因此,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不良影响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指导原则中,药物免疫毒性是指非期望的免疫抑制或增强,包括免疫调节药物放大的药理作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药物免疫毒性非临床研究应充分表征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为药物的风险-获益评估提供支持。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物的免疫毒性非临床评价,不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佐剂疫苗、血液制品。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药物免疫毒性非临床研究评价策略和所涉及的试验方法提供一般性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二、一般原则药物免疫毒性非临床研究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考虑药物本身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等,基于证据权重分析(WoE)的评价策略分阶段逐步开展,并对风险-获益进行综合评估。
药物免疫毒性非临床安全性研究一般应当在经过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认证的机构开展,并遵守GLP。
对于某些采用特殊的病原体、特殊的试验设施(如宿主抵抗力试验等)、特殊指标检测等难以满足GLP要求的特殊情况,应尽可能地最大限度遵循GLP,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可溯源。
三、基本内容(一)证据权重分析评价策略在药物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免疫毒性风险进行评估,通常包括:对药物的结构、作用机制、同类药物数据等一般信息进行全面调研;在人和/或动物细胞、组织器官中进行体外或离体试验获得靶向和非靶向免疫效应信息;在相关动物种属中进行体内毒性研究等。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爱滋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艾滋病疫苗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对HIV致病机理的研究证实有时人体能够取得对HIV的自然免疫,发展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一种能够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但是艾滋病免疫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很难完全预防HIV感染并清除病毒,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疫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限制病毒的复制、减少HIV传播的艾滋病疫苗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是有效的。
更现实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目标是降低病毒血症、保持低病毒载量水平、减缓HIV疾病的进程,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率。
临床试验是确定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决定性方法,艾滋病疫苗必须通过科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临床试验的检验,考察其安全性、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了确保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必须有科学、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管理。
二、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一)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准则,研究对象的权利、安全和意志高于研究的需要。
(二)为研究对象保密,尊重个人隐私。
防止研究对象因接种艾滋病疫苗而受到歧视。
(三)临床前研究的结果支持进行临床研究。
(四)符合GCP要求。
三、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方法和步骤(一)临床试验的前提和条件1.具备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和条件,建立和完善检测HIV感染和免疫学指标的方法,建立区分疫苗诱导的抗体与野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的方法。
2.掌握多中心研究的现场,具有HIV感染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基础。
3.具有适合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试验用疫苗和安慰剂必须是适合进行临床研究的产品,在GMP条件下生产,通过国家检定。
疫苗和安慰剂的外观应完全相同。
(二)研究对象的招募和筛选1.研究对象Ⅰ期试验招募HIV阴性的健康志愿者。
Ⅱ/Ⅲ期试验招募HIV阴性的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的性伴或静注毒品者。
也可以招募和随机分配整个HIV感染高危险性社区人群。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介绍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治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介绍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治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审评三部熊燃李娅杰摘要:由于国内HIV感染率的不断上升,抗HIV药物可能成为今后研发热点。
本文概述了欧洲医药品管理局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希望对国内抗HIV药物临床试验有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抗HIV感染药物指导原则由于世界HIV感染率的不断上升,抗HIV药物的研发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目前国内抗HIV药物临床试验的经验尚不多。
2005年9月欧洲医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Evaluation Agency,EMEA)发布了抗HIV感染药物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
本文对其中的总体要求、人体药理学、探索性研究、确证性研究、特殊人群等方面进行了简介,为临床试验提供借鉴。
1.研究设计的总体方面由于HIV高突变率,目前认为治疗上至少应联合使用3种活性药物。
尽可能减少药物开发阶段的任何不恰当的治疗。
单一疗法的创新药评估,必须限定在最短期的剂量探索性研究阶段。
为使偏倚最小化,研究应随机且尽可能双盲。
但在一些双盲不能实现的特殊情况下,研究开始前应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1.1 研究病人由于治疗无效和难治病例对治疗的迫切需要,如果在临床开发阶段新药有较好开发前景,鼓励在这些病人中进行尽可能早的临床试验。
法规可批准早期仅限于这些病人的适应症。
根据受试药的特点,可考虑在初治和曾经治疗过的患者中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在药物开发阶段应当尽早考虑确证性试验设计。
还应进行药物遗传学差异的利弊权衡评估。
如在儿童中进行临床试验,试验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数据应该已在成人中很好建立;当HIV合并感染丙肝和乙肝时,新化合物的安全和有效性的研究应在这些病人中进行;另外,推荐在肝、肾功能损害病人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收集药物全面的安全有效性信息。
1.2 治疗结果的评估和补充研究由于高效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实施,病毒载量和CD4+ T细胞计数在研究中已经作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效性的普遍接受的终点指标。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血液制品法规-2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第六十六条规定: “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如 需更改时,应按制定时的程序办理修订、审批手续”。
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 第五章 物料 • 第三十九条:药品生产所用的物料,应符合药品标准、包装材料 标准、生物制品规程或其他有关标准,不得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不 良影响。 - 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原辅料、原液、半成品、成品必须严格 按照《 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料质控标准》 和《中国药典(三 部) 2005年版》进行检定。 - 《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料质控标准(2000年版)》是我国生 物制品生产过程中所用主要原辅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和法定 的质量控制的最低要求。凡不符合该标准的原辅材料,不得投入 生产。
血浆的单采血浆站,并及时上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第二十六条:血液制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经检验不符
合国家标准的,严禁出厂。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 监督管理(第四章) •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 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单采血浆站、供血浆者、原料血浆的采集及血 液制品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 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监督管理。 •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时, 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抽取样品和索取有关资料,有关单位不得拒绝 和隐瞒。 • 第三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一 次对本行政区域内单采血浆站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年度注册。 • 第三十二条: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机构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的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和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对血液 制品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定期进行检验。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前言爱滋病的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危害,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艾滋病疫苗是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对HIV 致病机理的研究证实有时人体能够取得对HIV 的自然免疫,发展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艾滋病疫苗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一种能够预防HIV 感染的方法。
但是艾滋病免疫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很难完全预防HIV感染并清除病毒,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疫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限制病毒的复制、减少HIV传播的艾滋病疫苗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是有效的。
更现实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目标是降低病毒血症、保持低病毒载量水平、减缓HIV 疾病的进程,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率。
临床试验是确定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决定性方法,艾滋病疫苗必须通过科学设计的三个阶段临床试验的检验,考察其安全性、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了确保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必须有科学、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管理。
二、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一)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准则,研究对象的权利、安全和意志高于研究的需要。
(二)为研究对象保密,尊重个人隐私。
防止研究对象因接种艾滋病疫苗而受到歧视。
(三)临床前研究的结果支持进行临床研究。
(四)符合GCP要求。
三、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方法和步骤(一)临床试验的前提和条件1 .具备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和条件,建立和完善检测HIV感染和免疫学指标的方法,建立区分疫苗诱导的抗体与野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的方法。
2 .掌握多中心研究的现场,具有HIV 感染高危人群队列研究的基础。
3 .具有适合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试验用疫苗和安慰剂必须是适合进行临床研究的产品,在GMF条件下生产,通过国家检定。
疫苗和安慰剂的外观应完全相同。
(二)研究对象的招募和筛选1 .研究对象I期试验招募HIV阴性的健康志愿者。
n /川期试验招募HIV阴性的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的性伴或静注毒品者。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
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 受试物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起草说明一、起草背景以往我国抗HIV药物的研发以仿制国外上市药品为主,随着国内新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抗HIV药物的研发呈上升趋势。
对于该类药物,由于经验少、条件苛刻、情况复杂、非临床与临床相关性差等因素,非临床有效性的研究与评价日益成为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相关指导原则也不能完全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因此我们参考国外最新的指导原则和相关文献,结合国内研究的实际,制定了本指导原则。
2005年10月19日召开了课题研究会议,对第一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后又多次征求了课题研究组成员的意见,起草了第二稿。
二、指导原则起草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由于抗HIV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尚存在一定难度、其技术手段尚不十分成熟、在国际国内又是不断探索的热点课题,本指导原则强调了目前在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抗HIV体外、体内药效学研究几个主要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而弱化了具体研究方法,以引导和鼓励研究者抓住抗HIV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关键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三、与其他指导原则的关联性及适用范围抗HIV药物药效学研究作为药物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分支,整体上遵循2004年修订的《化学药物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分论所确定的一般原则。
本指导原则针对抗HIV 药物的研究特点,提出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还收载了抗HIV体内外药效学试验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究者参考。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抗HIV化学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但以抗病毒为作用机理的中药、生物制品等也可参考本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研究。
四、内容设置的说明经课题研究组讨论在概述后和主要研究内容之前,首先归纳出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使读者对该研究有一个整体认识,以利于对具体研究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按各项研究对抗HIV药效学评价的权重和在研究过程中的一般顺序,确定了一般原则的基本内容。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 (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 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根据目前的认识,HIV感染人体的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CD4+淋巴细胞,HIV的复制过程分为融合进入、基因逆转录、基因整合、基因表达、病毒组装及释放等阶段,抗HIV药物研究的靶点主要针对上述几个阶段。
本指导原则介绍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内容,还收载了抗HIV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发者参考。
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的化学药物,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本指导原则根据目前的认知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该类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发展,并帮助研发者理解对临床试验和/或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并非强制性要求。
研发者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二、一般原则1、不同的抗HIV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各有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效学研究的内容和顺序。
2、体外药效学研究是阐明药物具有抗HIV作用的基础,是抗HIV 药物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3、体内药效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说明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指导临床试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相关内容,包括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适用于全国各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开展的HIV及非HIV检测项目的质量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12月)Guidance for HIV testing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Draft 19 July 2008.ISO 15189, Medical Laboratori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formerly Qualily Management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NCCLS C24-A2.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for Quantitatire Measurements; Principles and Definitions; 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检测质量保证指南(试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2月)《HIV-1病毒载量测定及质量保证指南(试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2月)3 质量保证3.1 行政支持应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质量管理纳入地方卫生行政规划,保证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保证实验室建筑和设备需要,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并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
3.2人员培训检测技术人员需经过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
上岗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艾滋病检测相关基础知识,艾滋病相关检测技术及管理要求,实验操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生物安全。
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熟练地操作,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 P T 5-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五年三月目 录一、概述 (1)二、基本原则 (2)三、试验设计 (2)(一)总体要求 (2)(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三)研究项目 (4)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五、结果与评价 (9)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七、参考文献 (13)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九、著者 (21)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二、基本原则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试验目的明确(二)试验设计合理(三)分析方法可靠(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试验设计(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
艾滋病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艾滋病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严重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针对艾滋病的药物治疗水平不断提高,药物疗法已成为控制疾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为了指导艾滋病患者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药物,特制定本指南,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艾滋病。
一、药物治疗原则艾滋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抑制病毒复制、改善免疫功能、预防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在药物选择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HIV毒株耐药情况、药物副作用以及用药便捷性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 Drugs):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包括核苷、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
2. 免疫调节药物(Immunomodulatory Drugs):用于改善免疫功能,包括白细胞生长因子、丙脒霉素等。
3. 预防并治疗并发症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等。
三、常用药物及剂型1. 齐多夫定片(Zidovudine Tablets):作用于逆转录酶,用于治疗HIV感染和AIDS症状。
2. 拉米夫定片(Lamivudine Tablets):核苷类似物,适用于联合疗法中。
3. 依非韦伦片(Efavirenz Tablets):用于成人和儿童的HIV-1感染治疗。
4. 利托那韦/瑞托那韦片(Lopinavir/Ritonavir Tablets):具有蛋白酶抑制活性,适用于对其他药物耐药的患者。
四、用药注意事项1.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定时定量服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方案或剂量。
2.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3. 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HIV可用传代人T淋巴细胞或原代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T 嗜性的病毒株可导致人T淋巴细胞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如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等。
M嗜性的病毒株一般不导致细胞病变,可通过检测培养上清液的HIV p24抗原、病毒RNA或逆转录酶活性监测病毒复制的情况。
体外药效学试验一般应重复三次。
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常采用替代模型或经过改造的小动物模型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抗HIV活性,如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或嵌合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HIV)的猴模型和感染HIV的人淋巴组织重建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ever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human,SCID-hu)。
本附录收入了目前较成熟和常用的抗HIV体外、体内药效学试验方法,供研发者参考。
今后可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一步修订。
一、体外药效学试验1、病毒和细胞(1)病毒: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的病毒株,包括HIV实验室适应株和有代表性的HIV临床分离株。
在进行抗HIV 耐药性毒株的药效学研究时,应选用耐药性毒株;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应首先选择对该作用靶点药物耐药的毒株。
(2)细胞: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细胞。
常用的有传代人T淋巴细胞系(如CEM、MT4、MT2、C8166、H9等)、单核巨噬细胞系(如U937等)和活化的人原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3)病毒感染剂量的确定:测定HIV的感染剂量一般采用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微量培养滴定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或检测病毒标记物,如HIV p24抗原或逆转录酶等,计算出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
在不同的细胞系/病毒株培养系统,使用的病毒感染剂量不尽相同,一般选用100~1000TCID50。
2024年抗艾滋病(hiv)药物市场调研报告
抗艾滋病(HIV)药物市场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抗艾滋病(HIV)药物是指针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药物。
自从艾滋病疫情爆发以来,该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
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和毒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控制疫情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抗艾滋病药物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
2.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全球抗艾滋病药物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市场前景,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和市场专家访谈,用于了解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状况和市场需求。
定量方法采用了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市场规模、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等。
4. 市场概况据调查显示,全球抗艾滋病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该市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艾滋病疫情的传播速度、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该疾病的关注度。
预计未来几年,抗艾滋病药物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5. 市场竞争分析目前,全球抗艾滋病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一些大型药企和制药公司主导。
这些公司通过在研发创新药物、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努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参与市场,并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以促进市场的发展。
6. 市场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不断提升,抗艾滋病药物市场的前景广阔。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持续增长并呈现出更多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
此外,随着全球对艾滋病疫情的更多关注和投入,抗艾滋病药物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7. 结论综上所述,全球抗艾滋病药物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市场竞争激烈,但同时也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未来,该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并呈现出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
在这一市场中,企业和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积极的市场参与策略。
我国4个抗HIV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我国4个抗HIV创新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在12月1日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药物研发有了突破性进步,迄今已有4个创新的抗HIV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
段。
据了解,这4个药物分别是西夫韦肽、二咖啡酰奎尼酸、尼非韦罗、艾博卫泰,这些药物的临床注册审评时间为4个月~14个月,平均审评周期为10.5个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介绍,对用于艾滋病治疗、预防和诊断的各种药物,审查、质量复核、审评及审批等均安排在第一时间处理。
今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将治疗艾滋病的新药纳入特殊审批管理。
该规定还增设了沟通交流机制,申请人可就重要技术问题在研发的各个阶段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进行沟通,了解相关参考建议。
目前,国际上治疗艾滋病通常在已有的ARV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基础上,根据药物的毒性、耐药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给药组合方案。
国外上市的ARV有6类,共24种。
国内批准上市的ARV也为6类,共18个品种,其中进口9种,国产9种。
目前,我国批准进口和国产上市的ARV药物不仅能满足《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替代以及换药治疗方案的用药要求,还有多种可以调换的备用药
物。
近年来国外原研抗HIV药物的进口时间较国外上市时间缩短,得益于我国对抗HIV药物的特殊审批政策。
另外,我国对抗HIV药物特殊的注册环境使得国外企业竞相将新上市产品引进中国,增加了我国ARV药物的可及性。
(记者赵玲)。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3.12.10•【文号】食药监注函[2003]133号•【施行日期】2003.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关于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通知(食药监注函[2003]133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我局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确保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前提下,对用于艾滋病治疗、预防和诊断药物的注册申请实行快速审批。
目前,国内企业申报的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均已获准注册,投入生产并上市销售。
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国产化,改变了该类药物临床上以进口为主的状况,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为进一步保证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对生产已在国外上市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还需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凡已获得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药品批准文号的企业,在生产该类药品的同时,还应当进行以进口同品种为参比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试验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临床药理基地进行,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将试验资料报送我司受理办公室。
二、已获得新药证书,尚未获得药品批准文号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在申请新药技术转让时,应提供受让方进行的以进口同品种为参比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料。
以上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料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负责审评,并将审评结果报我司。
三、正在审评中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符合要求的,我司将以《药物临床研究批件》的形式,要求其进行以进口同品种为参比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试验完成后,申请人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资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2.19•【文号】国食药监注[2006]639号•【施行日期】2006.12.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6]6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科学规范和指导药物研究工作,保证药物研究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4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附件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二〇〇六年十一月目 录一、概述 (2)二、一般原则 (3)三、主要研究内容 (3)1. 体外药效学研究 (3)2. 体内药效学研究 (5)3、作用机理研究 (6)4、耐药性研究 (6)四、结语 (7)五、参考文献 (7)六、著者 (8)附录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9)附录二、耐药性研究的相关问题 (14)附录三、名词解释 (15)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 (Retroviridae)、慢病毒属 (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 (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 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根据目前的认识,HIV感染人体的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CD4+淋巴细胞,HIV的复制过程分为融合进入、基因逆转录、基因整合、基因表达、病毒组装及释放等阶段,抗HIV药物研究的靶点主要针对上述几个阶段。
本指导原则介绍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内容,还收载了抗HIV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发者参考。
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的化学药物,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本指导原则根据目前的认知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该类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发展,并帮助研发者理解对临床试验和/或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并非强制性要求。
研发者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应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二、一般原则1、不同的抗HIV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各有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药效学研究的内容和顺序。
2、体外药效学研究是阐明药物具有抗HIV作用的基础,是抗HIV 药物研究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3、体内药效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说明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指导临床试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应阐明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或病毒复制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鼓励进行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
5、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极易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研究有助于确定药物的临床适用范围,鼓励进行该项研究。
6、联合用药的体外药效学研究对抗HIV药物的临床应用配伍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视具体情况考虑进行此项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1、体外药效学研究HIV可以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完成复制周期。
在进行临床试验前,应对药物和/或其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可定量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以证明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从而支持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得到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指导临床试验剂量的选择。
由于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应使用具有代表性的HIV毒株,特别是应在原代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HIV 临床分离株培养系统中验证其抗HIV 活性。
体外药效学试验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没有细胞毒性的药物浓度,以便在细胞培养模型上区分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和药物导致的细胞死亡。
应在药物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使用定量试验测定HIV复制的情况并与没有药物存在的情况进行比较。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是评价药物体外抗HIV活性的最重要指标。
体外药效学研究就是要在不同细胞培养系统中,测定药物对HIV临床分离株和实验室适应株的抗病毒活性,分别计算出治疗指数。
具体试验方法可参考附录中的相关内容。
药物对HIV的有效抑制浓度应与作用机理提示的数据一致。
如果药物抑制HIV复制的浓度低于作用机理研究所提示的浓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或机理。
血清蛋白可以结合并屏蔽很多药物,从而影响药物的抗病毒活性。
建议对血清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进行血清蛋白存在情况下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抗HIV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目的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毒株的产生。
推荐与已经上市的、具有不同作用机理、作用靶点和代谢特征的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活性研究,这对于确定临床联合用药方案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2、体内药效学研究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但体内药效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说明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指导临床试验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可供评价抗HIV药物体内有效性的动物模型主要有二种:(1)猴艾滋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模型:SIV 与HIV-1、HIV-2同属慢病毒,可感染恒河猴、食蟹猴等。
该模型既可考察药物在体内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又可观察给药后免疫功能重建的情况。
(2)人淋巴组织重建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ever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human,SCID-hu):将人外周血淋巴和单核细胞或胸腺组织移植给SCID小鼠,然后感染HIV。
尽管SIV感染模型与人艾滋病感染的病毒不同,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毒学及免疫学特征等也有差异,但SIV和HIV均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有较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具有相同的生活周+细胞,猴感染SIV后出现与人艾滋病期。
SIV可选择性地攻击猴的CD4相似的发病过程和病理特征,是目前用于评价抗HIV药物相对较好的动物模型。
SCID-hu小鼠模型也可用于抗HIV药物的体内药效学研究,但需严格的饲养条件。
动物感染模型给药后观察的指标包括:(1)病毒学指标:病毒滴度、病毒抗原量以及病毒载量,耐药性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等。
(2)免疫学指标:CD 4+/ CD 8+细胞数、淋巴细胞功能等。
(3)临床指标: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
(4)组织病理学指标: 组织病理学变化。
具体试验方法可参考附录一中的相关内容。
3、作用机理研究由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体外抗病毒活性与人体内实际情况的相关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用机理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药物的抗HIV作用、确定药物的临床治疗定位和联合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预测药物的毒性和阐明耐药产生的机理也是有价值的。
作用机理研究包括:(1)确定药物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或病毒特定功能的能力。
(2)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例如:病毒融合进入、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
除上述基本的机理研究以外,还可以采用生物化学、结构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方法进一步研究药物对病毒的受体结合、酶活性、结合活性、蛋白剪切加工、病毒颗粒装配等方面的作用;测定药物的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作用靶点的耐药性基因变异特征等。
另外还应通过对病毒和细胞/宿主蛋白靶点的研究证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特别是在细胞内有病毒酶类似物存在的情况下。
例如,如果药物作用于HIV多聚酶,相对于宿主细胞的DNA多聚酶(例如DNA多聚酶α, β, γ),药物对HIV多聚酶的活性应更为显著。
4、耐药性研究鼓励创新性抗HIV 药物进行耐药性研究。
在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药物对HIV 耐药毒株是否有抗病毒活性,另一方面是药物是否容易诱导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性特性。
四、结语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是抗HIV药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类药物的临床试验与临床定位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在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体外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鼓励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尽可能提供有提示价值的相关研究资料。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应按照药物研发的客观规律分阶段持续地进行,在进行临床试验前提供必要的、足够的有效性提示信息,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抗HIV药物研究与评价是一项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课题,本指导原则也将随着研发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五、参考文献1、FDA:Guidance for Industry:Antiviral Drug Development —Conducting Virology Studies and Submitting the Data to the Agency(DRAFT GUIDANCE). 2005.52、FDA:Guidance for Industry:Role of HIV Drug ResistanceTesting in Antiretroviral Drug Development(DRAFT GUIDANCE).2004.12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药药效学指导原则草案,蒋岩等,19994、中药新药治疗艾滋病非临床有效性研究与评价专题会纪要,药审中心,2005.3六、著者《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附录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HIV可用传代人T淋巴细胞或原代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T 嗜性的病毒株可导致人T淋巴细胞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如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等。
M嗜性的病毒株一般不导致细胞病变,可通过检测培养上清液的HIV p24抗原、病毒RNA或逆转录酶活性监测病毒复制的情况。
体外药效学试验一般应重复三次。
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常采用替代模型或经过改造的小动物模型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抗HIV活性,如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或嵌合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HIV)的猴模型和感染HIV的人淋巴组织重建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ever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human,SCID-hu)。
本附录收入了目前较成熟和常用的抗HIV体外、体内药效学试验方法,供研发者参考。
今后可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一步修订。
一、体外药效学试验1、病毒和细胞(1)病毒: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的病毒株,包括HIV实验室适应株和有代表性的HIV临床分离株。
在进行抗HIV耐药性毒株的药效学研究时,应选用耐药性毒株;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应首先选择对该作用靶点药物耐药的毒株。
(2)细胞: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细胞。
常用的有传代人T淋巴细胞系(如CEM、MT4、MT2、C8166、H9等)、单核巨噬细胞系(如U937等)和活化的人原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3)病毒感染剂量的确定:测定HIV的感染剂量一般采用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微量培养滴定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或检测病毒标记物,如HIV p24抗原或逆转录酶等,计算出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