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绪论第一章重点:一、微生物1.概念:一群个体微小、构造简单,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特点: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3.成员:原核类“三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与“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微藻和原生动物,以及无细胞构造的病毒、亚病毒等。
4.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重点,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的四个共性,是其余四个共性的基础;吸收多,转化快;生长快,繁殖旺;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研:灵活度高。
主要表现在:物种的多样性20万种;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方式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四共性是相互叠加关系)。
二、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1、发展史(1).史前期,始于距今8000年前,代表人物是各国劳动人民,尤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微生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发明制曲独特工艺加工淀粉质原料以生产酒类。
(2).初创期,对微生物的形态描述阶段,17世纪、荷兰的列文虎克,最早利用自制单式显微镜见到了微生物。
(3).奠基期,重点,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的巴斯德;而细菌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科赫。
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期”;贡献:微生物学历史上,固体培养基的发明人:科赫。
法国的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推翻了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提出了生命来自生命的胚种学说。
由科赫提出的确证某病原体为某传染病病因的学说称为科赫法则,主要内容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培养物;这种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并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1、微生物的分类2、甲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鼠疫,霍乱3、发展史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研制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郭霍:郭霍法则弗莱明:青霉素汤飞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观察细菌的大小和形态,应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细菌为宜。
2、细菌的基本结构3、细菌细胞壁缺陷型(L-型细菌)高渗环境中可生长典型菌落:油煎蛋样菌落可恢复为原菌4、细菌的特殊结构5、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在芽胞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6、芽胞不包含质粒。
7、细菌的抵抗力比较:有芽胞,选芽胞;无芽胞,选金黄色葡萄球菌。
8、细菌的生长繁殖(1)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代时:15~30分钟(2)群体的生长繁殖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致病作用:热原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侵袭性菌鉴别作用:色素,细菌素治疗作用:抗生素,维生素噬菌体1、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①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②严格胞内寄生;③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④抗原性;⑤抵抗力3、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核酸,一种,DNA或RNA,遗传物质;蛋白质,保护核酸,识别宿主菌4、噬菌体分类①毒性噬菌体增殖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吸附的原理: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②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状态两周期:三状态,①游离的具有传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
两周期: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只有溶菌性周期。
细胞的变异与遗传1、细菌基因组的组成:细菌染色体、质粒、整合在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转座元件2、质粒的特征:①自我复制;②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的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非必需;④具有转移性;⑤相容性与不相容性3、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野生型的性状,称为回复突变;往往是表型回复突变,即第二次突变没有改变正向突变的序列,只是在其他位点发生突变,从而抑制了第一次突变的效应,称为抑制突变。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微生物(microorganism):通常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大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的较为低等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约在17世纪,林奈(Linnaeus,1707~1778)提出生物可以划分为:植物动物18世纪,由于显微镜制造上的发展,人类发现在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1866年,海格尔(E.H.Haeckle)提出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是由低等生物组成(微生物)。
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20世纪40年代,依靠电子显微镜,人类发现所有生物的细胞核可区分为二类,既真核和原核。
在原生生物界中,有真核的生物,也有原核的生物,因此海格尔提出的原生生物界实际上包括了在进化上相差很远的生物种类。
1969年,R.H.Whittaker 提出了将生物分为五界: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细菌界生物六界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细菌界病毒界根据生物六界学说,微生物分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病毒界。
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1970年,Woese 和Wolfe 在对代表性细菌类群的16S rRNA碱基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与其他细菌(或称为真细菌,eubacteria)有明显的区别,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极端嗜盐细菌(extreme halophiles)和嗜热酸细菌(thermo-acidophiles)的16S rRNA谱也与产甲烷细菌相似。
这三类细菌在厌氧、高温和强酸的条件下生活,与地球上生命出现初期的环境相似,因此将它们命名为古菌(archaea)。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1977年,Woese提出了著名的三原界(域,domain)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生物进化的早期,各种生物存在一个共同祖先,由这一共同祖先分3条路线进化,形成了三个原界,既古菌原界、真细菌原界和真核原界。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第五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Microorganism and Microbiology)一、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形细小、构造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理功能,并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快速地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至少在十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仁和核膜;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这类微生物有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真菌是真核型微生物。
由于病毒、细菌、真菌等形态、结构、生理活动、代谢产物等不尽相同,它们又可各自进一步分类。
例如病毒若按寄生宿主分类,则有细菌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等。
根据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种类(DNA或RNA)、类型(ds或ss)和有无包膜分类,可有七大群、ds-DNA,有包膜,ds-DNA,无包膜;ss-DNA,无包膜;ds-RNA,有包膜;ds-RNA,无包膜;ss-RNA,有包膜;ss-RNA,无包膜。
传统的细菌分类是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
有的在科属之间分族,或在属下分亚属。
细菌的命名都采用国际通用的林奈氏双命名法(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
必须指出,细菌形态特征在分类中仅是初步的鉴定依据,一般尚需进一步按其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反应、产毒性等)、抗原构造和DNA硷基组成等鉴定。
种(species)是细菌的基本分类单位。
同一种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组成成分都基本相同。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缺壁细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真病毒是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份的分子病原体亚病毒是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病原体。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温和噬菌体的这种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就是溶源性。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温和噬菌体是指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具有溶源性不发生烈性裂解的噬菌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心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源体。
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沅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生长:分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两类,个体生长指微生物细胞因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的速度,造成原生质总量不断增长的现象;群体生长是指某一微生物群体中因个体的生长、繁殖而导致该群体的总重量、体积、个体浓度增长的现象繁殖:在各种细胞组份呈平衡增长的情况下,个体的体积或重量达到某一限度时,通过细胞分裂,引起个体数目增加的现象连续发酵: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学
德国艾利希于1910年合成的梅毒治疗剂砷凡纳
明和稍后合成的新砷凡纳明,开创了微生物感 染的化学疗剂治疗的新时代。 1929年弗莱明发现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的青霉素,1935年Domagk发现的磺胺药物百 浪多息,1940年的弗洛里的青零素结晶纯品, 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控制和 治愈。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碳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
手术用具,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
德国学者郭霍创用固体培养基,成功地从环境 或患者排泄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细菌的纯培养物。 相继发现了炭疽杆菌(1876)、结核分枝杆菌 (1882)和霍乱弧菌(1883)。 在研究炭疽病时,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原则: ①从患者的机体能分离出纯种细菌 ②将此细菌接种于易感健康动物能引起相同疾 ③能从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出同一种细菌 ④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
郭霍原则证实了微生物的致病系统
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创用了牛痘预防天花成为
近代免疫学的开端。以后巴斯德发明的炭疽、 狂犬病、鸡霍乱疫苗为自动免疫预防感染病开 辟了前景。 1958年澳大利亚学者Burnet以生物学和分子遗 传学的发展为基础,提出了抗体生成的克隆选 择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机制、抗原识别、免 疫记忆形成、自身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发生等 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
非特异性孔蛋白:可通过分子量小于800~900
的任何亲水性分子 特异性孔蛋白:只容许一种或少数几种相关物 质通过,如维生素B12和核苷酸等
是一种通过共价键使外膜层牢固地连接在肽聚糖 内壁层上的蛋白,分子量约为7200
占细胞的比重(%)
成分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含量很高 (30~90)
肽聚糖
含量很低(5~20)
磷壁酸
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一切微小生物(小于<0.1mm)的总称,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原核生物:细胞核为拟核,无核膜,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拟核,DNA为一种没有结合蛋白的裸露的环状分子,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细菌: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芽孢:产芽孢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其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具抗逆性的休眠体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还在芽孢旁边形成一粒菱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是指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生物。
酵母菌:是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芽殖:酵母菌出芽繁殖的方式裂殖:少数酵母菌借助细胞横分裂而繁殖的方式病毒:是含一种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只能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完成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外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及朊病毒类病毒:是由单股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完成增殖的亚病毒因子卫星RNA:一类寄生于辅助病毒壳体内,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RNA分子片段朊病毒:一类具有侵染性并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基团移位:物质在运输的同时由于受到化学修饰而源源不断进入细胞的一种运输方式。
光能无机自养型: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以CO 2为基本碳源,还原二氧化碳的氢供体是还原态无机化合物光能异养型:微生物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碳化合物作为碳源与氢供体营光合生长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利用无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能源,以二氧化碳为碳源生长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源,能源,碳源和氢供体也是有机碳化合物培养基:人工配制的,提供微生物以合适营养条件的基质基本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基本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需要的营养成分配制而成的营养更为丰富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通过加入不妨碍目的微生物生长,而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已达到选择的目的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化学物质而将目的菌落与其他微生物菌落区别开来的培养基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同步生长:指一种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新陈代谢: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无氧呼吸:以氧以外的其他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发酵:有机物脱下的氢不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传递,而是直接交给另一个内源有机物,同时获得少量能量,这个过程叫做发酵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微生物学
1.芽孢:某些细菌再其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的、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3.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具有抗吞噬、粘附及抗有害物质损伤的作用4.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增殖,经过一定时间(18~24h)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孤立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5.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兰蓝细菌,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6.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7.假肽聚糖:甲烷杆菌等部分古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其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8.液态镶嵌模型:液态镶嵌模型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
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
脂双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既具有固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球形蛋白质分子以各种形式及脂双分子层相结合。
这种模型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白质分子像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质的“海洋”中,比较普遍地被大家所接受和支持。
9.“拴菌实验”:鞭毛的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即趋向性的最有效方式。
有关鞭毛运动的机制曾有过“旋转论”和“挥鞭论”的争议。
1974年,美国学者西佛曼和西蒙曾设计了一个“拴菌”试验,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牢牢“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行为。
《微生物学》PPT课件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养型、 异养型和兼性营养型。
2024/1/24
12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测定方法
生长曲线
描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 生长繁殖的四个阶段,即 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 和衰亡期。
2024/1/24
测定方法
包括直接计数法(如显微 镜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 法)和间接测定法(如比 浊法、生理指标法等)。
2024/1/24
31
20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影响环境,如分解有机物、 转化无机物等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pH值等对微生物的生长 和代谢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既有互利共生也有竞争关系
2024/1/24
21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利用微生物处理污水和废气,降低污染物浓度
命名规则
采用双名法,即属名和种名,用斜体拉丁文表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例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 )。
2024/1/24
24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与步骤
鉴定方法
表型鉴定(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学鉴定(基因型、DNA序列分析)、血清学鉴定(抗原抗 体反应)等。
鉴定步骤
采集样品、分离纯化、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
遗传物质传递
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14
04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 控
202代谢与呼吸作用
能量代谢途径
ATP合成机制
包括发酵、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等, 不同微生物采用不同的代谢途径获取 能量。
微生物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 酸化两种方式合成ATP,为细胞提供 能量。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生物的一门学科,涉及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研究。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环境、健康、食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的一些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特点、应用等方面。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几类。
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通常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不同类型。
真菌则是一类以孢子繁殖的微生物,分为霉菌、酵母菌等多个类群。
而病毒是一种无法独立生长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
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细菌的繁殖周期一般在20分钟到数小时之间,真菌和病毒也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
微生物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行业中,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发酵、熟化等过程,生产出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可以用于制备抗生素、疫苗等药物,对
许多疾病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环境领域,微生物可以进行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等工作,保护环境资源。
总结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促进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增进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微生物学课件ppt完整版
分为内源性感染(由体内正常菌 群引起的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由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引起的感
染)。
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局限于某一部位,而全 身感染则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
局部感染与全身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 ,多由耐药菌引起,治疗难度较 大。
微生物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无菌操作
进行微生物实验时,要保 持无菌操作环境,避免杂 菌污染。
实验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 种方法、培养条件、观察 结果等。
实验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 材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工业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类、面 包、酸奶等食品。
03
02
农业应用
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植物病害、促 进作物生长等。
生物能源
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生物柴 油等可再生能源。
04
2023
PART 05
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
REPORTING
微生物的免疫机制与特点
先天性免疫
通过遗传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黏膜 屏障、吞噬细胞等。
病原学检查
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等方法确定病 原微生物种类。
免疫学检查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等免疫学原理检测病原微 生物及其产物。
2023
PART 06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
REPORTING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设备与器材
培养箱
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用于培养微生物。
微生物学
(七)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改善微生态环境、增强宿主适应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第五章 微生物的控制
消毒:是指杀灭或去除物品上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物品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无菌:是指环境与物体中无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的状态。
(二)细菌性感染
1、胞外菌:寄生于宿主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有较强的致病力。
2、胞内菌:兼性胞内菌: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在适应的条件下可在胞外生存。专性胞内菌:只能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三)细菌致病的机制
1、外毒素:为蛋白质,对热及其他理化因素敏感,多数由两个蛋白亚基组成。
外毒素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故处理后制成类毒素,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3)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主要指病毒,同时也将亚病毒(如类病毒和朊病毒)
2.原核细胞型:一般指细菌,包括古细菌、蓝细菌和真细菌。真细菌包括球菌与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
3.真和细菌型:主要指真菌。
第三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繁殖
原核微生物-真细菌
真细菌的分类
3.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较薄,疏松,(10 nm~15 nm),但结构比较复杂。除含有1层~2层肽聚糖(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20%)外,尚有特殊组分外膜(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外膜位于肽聚糖层的外侧,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4. 细胞膜的功能:渗透和运输、呼吸、生物合成和参与细胞的分裂(中介体)
主动免疫:竟直接多次的抗原刺激建立起免疫保护,如感染某种传染病后,可获得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保护。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如灭活(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等。
微生物学
绪论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原核生物形态构造功能1.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的原核生物。
2.子)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60~95%肽聚糖和10~30%磷壁酸。
3)G-细菌的细胞壁:G-细菌的细胞壁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μ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
外膜(又称“外壁”)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他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12~15μm)称周质空间,其中存在着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5)革兰氏染色的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以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色加红色)。
3.细胞膜结构、功能P244.糖被是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糖被的成分一般是多糖,少数是蛋白质多多肽,也有多糖和多肽复合型的。
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等。
5.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成为芽孢。
微生物学课件ppt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延迟期
微生物适应环境,繁殖 速度较慢,数量增长缓
慢。
对数生长期
微生物快速繁殖,数量 呈指数增长。
稳定期
微生物繁殖速度减慢, 营养物质消耗殆尽,环 境压力增大,死亡数量
增加。
衰亡期
微生物大量死亡,数量 下降。
微生物的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适用于工业发酵和实验室研究, 可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有性繁殖
通过两个细胞的结合,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再经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个体, 如真菌的孢子生殖。
Part
05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微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 源之一,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的碱基 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 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通常是不定向的,但也可以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诱变剂的作用 )发生定向突变。
环境污染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某些病原菌的抗药性和生态失衡。
Part
07
微生物的应用与危害
微生物在工业上的应用
01
02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微生物发酵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生产食 品、饮料、饲料、抗生素、氨
基酸等产品。
生物转化
利用微生物将原料转化为燃料 、化学品、塑料等工业品。
生物冶金
利用微生物从矿石中提取金属 。
微生物学课件
• 微生物学简介 •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 微生物的代谢与繁殖 •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 微生物的应用与危害
目录
Part
01
微生物学简介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什么是微生物学,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什么是微生物学,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的科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涉及到许多领域,如食品、医药、环境等。
然而,我们对微生物学的认识还相对较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微生物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
一、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多种类型。
细菌是目前已知最广泛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消化道等环境中。
真菌是另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常见于水果、面包、酸奶等食品中。
病毒虽然不属于生物界,但也是微生物之一,常以寄生方式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藻类则是一类重要的水生微生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水生生物提供氧气。
二、微生物的生态和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修复环境、参与氮的循环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此外,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发酵制药、生产抗生素等。
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些微生物能够感染人体,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流感等。
而另一些微生物则有利于人体健康,如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能够帮助维持消化道的平衡。
四、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微生物在进化和遗传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质粒共享等方式快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种快速的进化能力也是导致许多病原微生物对抗药物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
五、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关注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等方面。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辅助下,微生物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我们认识微观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经过以上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微生物学对我们的认识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微生物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断地加强对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与此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也十分重要。
让我们共同迈向健康的未来。
微生物学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史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一、什么是微生物
1 定义: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 看 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2 种类: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 (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 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 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②巴斯德消毒法:低温维持法,63 ℃、30min;高温瞬时法,72 ℃、15s。
4 发展期 时间:1897-1953 实质: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开创者:E. 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特点: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标志);②发现微生物
的 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是美国加里福尼亚 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 Doudoroff);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 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
①胚种学说: 曲颈瓶试验:1862年,巴斯德终于设计 出一个巧妙的曲颈瓶试验。他给烧瓶安 装了一像横着眼放的S形状的长颈,当 把烧瓶中的肉汤煮沸时,不仅瓶中的微 生物被杀死了,水蒸汽把瓶颈中的微生 物也杀死了。等到汤放凉时,新鲜的空 气就可以通过瓶颈自由进到瓶子中,而 带菌的灰尘由于比空气重,在长颈向下 弯曲处就被拦截住了。经过这样处理的培养液放许多天也不会变质。而如果把 培养液倾斜,让它通过长颈的弯曲部,或者把长颈打断,培养液中很快就会充 满了微生物。这样就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是空气中的微生物使汤腐败的,而不 是汤腐败产生微生物。
对微生物学的认识
对微生物学的认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以及生物体内等。
微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以是病原体、产生毒素,也可以是环境的净化者、生物肥料的制造者。
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学特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活方式、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土壤中的养分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分解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从而净化土壤环境。
在水体中,微生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体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和污染物,维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水体中的氮循环和硫循环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医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微生物学的研究还为寻找新型抗生素和疫苗等医药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加工和保藏,如面包、酸奶和发酵食品等。
微生物发酵可以改变食品的味道、口感和营养成分,提高食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微生物学的研究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可以用于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回收,如生物能源的开发和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应用潜力,为解决环境问题、维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态和病原等方面的知识。
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们参与了宇宙化学循环、土壤形成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过程。
微生物在医学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都是由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
抗生素、疫苗等微生物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根据它们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征进行分类。
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其细胞有细胞壁、膜、细胞质和核酸等结构。
真菌是一种多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其细胞壁含有纤维素、壳聚糖等,在生物技术和发酵工业中应用广泛。
病毒是最小的病原体,需要利用细胞内的机制进行自我复制,是许多人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微生物可以清除废水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在快速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发挥作用。
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分离鉴定、培养和染色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现代技术。
这些技术的使用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也为微生物在医学、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虽然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微生物可以引起许多人类疾病,同时微生物还可以对土壤和水质产生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学科,其研究不仅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tem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tem名词解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分类、遗传、病原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微生物学涵盖了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古菌等微小生物的研究。
以下是微生物学的一些关键概念: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这
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如细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人体等。
2.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微生物的结构多样,可以是单细胞
或多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
例如,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具有各种形状,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3.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的生理过程包括代谢、营养摄取、生
长和繁殖等。
微生物通过吸收营养物质,利用能量进行代谢活动,并分裂或繁殖形成新的细胞。
4.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各种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循环,水体中的微生物控制水质和生物降解等。
5.微生物的分类学: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基因序
列等进行分类。
分类学系统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演化和功能。
6.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包
括农业、食品工业、医药、环境保护、基因工程等。
微生物可以用于发酵生产食品和药物,也可以用于控制病原微生物和污染物的生物处理。
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利用微生物的功能和特性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1,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首次发现微生物,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
是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2,巴斯德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说,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3,科赫,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结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桥聚糖骨架,四肽侧链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到2层)肽聚糖含量50%-80% 5%-10%脂质一般无含量少磷壁酸有无蛋白质0-含量较少含量较高(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有丰富的肽聚糖和磷壁酸。
细胞壁较厚。
而革兰氏阳性菌这些东西含量少。
细胞壁较薄。
)5,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粘稠性物质,其厚度≥0.2μm,为荚膜;厚度<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低,不易着色,普通染色只能看到菌体周围有一圈未着色的透明带;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现更为清楚。
其成分多为糖类,用荚膜染色法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菌体外一层肥厚的透明圈。
其功能是:①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②致病作用;③抗原性;④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2.鞭毛: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其长度通常超过菌体数倍。
弧菌、螺菌及部分杆菌具有鞭毛。
鞭毛纤细,长3~20μm,直径仅l0~20nm,不能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经特殊的鞭毛染色使鞭毛增粗并着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按鞭毛数目和排列方式,可分为:①周鞭毛,菌体周身随意分布的许多鞭毛;②单鞭毛,位于菌体一侧顶端仅l根鞭毛;③双鞭毛,位于菌体两端各l根鞭毛;④丛鞭毛,位于菌体极端有数根成丛的鞭毛。
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个别阳性菌,细菌表面有极其纤细的蛋白性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硬而多,须用电镜才能看到。
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1)普通菌毛:该菌毛遍布整个菌体表面,形短而直,约数百根。
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2)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仅有l~10根,中空呈管状。
通常把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雄性菌(F+菌)。
无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雌性菌(F-菌)。
带性菌毛的细菌具有致育性,细菌的毒力质粒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性菌毛的接合方式转移。
性菌毛能将F+菌的某些遗传物质转移给F-菌,使后者也获得F+菌的某些遗传特性。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核质脱水浓缩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由于芽胞对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故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①抵抗力强的芽胞可在自然界存活多年,成为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②特别注意能形成芽胞的细菌污染了病房、手术室等,必须封闭房间进行彻底灭菌;③因芽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故可以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④细菌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等随菌种而异,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6,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比较(见p40)7,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假酵母”,而把具有有性繁殖的酵母称作“真酵母”。
(一)无性繁殖1.芽殖(budding)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
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生长迅速,这时,可以看到所有细胞上都长有芽体,而且在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所以经常可以见到呈簇状的细胞团。
芽体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在母细胞形成芽体的部位,由于水解酶对细胞壁多糖的分解,使细胞壁变薄。
大量新细胞物质——核物质(染色体)和细胞质等在芽体起始部位上堆积,使芽体逐步长大。
当芽体达到最大体积时,它与母细胞相连部位形成了一块隔壁。
隔壁的成分是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几丁质构成的复合物。
最后,母细胞与子细胞在隔壁处分离。
于是,在母细胞上就留下一个芽痕(budscar),而在子细胞上就相应地留下一个蒂痕(birthsear)。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看到酵母菌的芽痕,如果用钙荧光素(calcafluor)或樱草灵(primulin)等荧光染料染色,就可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它。
当然若在扫描电镜下摄影,就可清晰地观察到芽痕和蒂痕的细致结构。
根据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留下芽痕的数目,就可确定某细胞曾产生过的芽体数,因而也可用于测定该细胞的年龄。
在任何酵母群体中,50%的细胞是由最近一代的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故在其表面仅有一个蒂痕而无芽痕;在其余50%细胞中,25%具有一个芽痕,12.5%具有两个芽痕,而12.5%则具有两个以上的芽痕。
2.裂殖(fission)酵母菌的裂殖与细菌的裂殖相似。
其过程是细胞伸长,核分裂为二,然后细胞中央出现隔膜,将细胞横分为两个相等大小的、各具有一个核的子细胞。
进行裂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例如裂殖酵母属的Schizosaccharomycesoctosporus(八孢裂殖酵母)等。
3.产生掷孢子等无性孢子掷孢子(ballistospore)是掷孢酵母属等少数酵母菌产生的无性孢子,外形呈肾状。
这种孢子是在卵圆形的营养细胞上生出的小梗上形成的。
孢子成熟后,通过一种特有的喷射机制将孢子射出。
因此,如果用倒置培养皿培养掷孢酵母并使其形成菌落,则常因其射出掷孢子而可在皿盖上见到由掷孢子组成的菌落模糊镜像。
此外,有的酵母如Candidaalbicans等还能在假菌丝的顶端产生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ascus)和子囊孢子(ascospore)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它们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随即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个通道,再通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核,每一子核与其附近的原生质一起,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后,就形成了一个子囊孢子,而原有营养细胞就成了子囊。
酵母菌的生活史。
上代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各种酵母的生活史可分为三种类型:1. 单倍体型2. 双倍体型3. 单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以啤酒酵母为代表特点:单倍体营养细胞和双倍体营养细胞均可进行芽殖。
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式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
单倍体和双倍体两个阶段同等重要,形成世代交替单倍体型以八孢裂殖酵母为代表特点:营养细胞是单倍体;无性繁殖以裂殖方式进行;双倍体细胞不能独立生活,因为双倍体阶段短,一经生成立即减数分裂。
双倍体型以路德类酵母为代表特点:营养体为双倍体,不断进行芽殖,双倍体营养阶段长,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发生接合。
单倍体阶段仅以子囊孢子形式存在,故不能独立生活。
9,锁状联合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担子菌的次生菌丝每一个细胞都有二个核,其中一个核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当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二个核之间处生一个短小弯曲的分枝,核移动,一个核进入钩,一个留在菌丝。
两个核分裂后,钩中保留一个核,菌丝中二个核一往前一个往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与细胞壁接触溶化,分枝基部生分隔膜(分隔中间有孔道),在原分支外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称锁状联合。
定义:为两核细胞形成分裂产生双核菌丝体的一种特有形式。
常发生在菌丝顶端,开始时在细胞上产生突起,并向下弯曲,与下部细胞连接,形如锁状。
锁状联合的意义:保证每个菌丝细胞内都含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核。
为进行有性生殖,通过核配形成担子打下基础。
10,病毒的对称体制: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11.噬菌体的繁殖:吸附,侵入,增值,成熟,裂解自外裂解:大量噬菌体吸附在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
12,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以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隐晦期:指在潜伏期前期认为的(用氯仿等)裂解宿主细胞以后,此裂解液仍无侵染性的一段时间,这时细胞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蛋白质衣壳的阶段;2、胞内累积期:即潜伏期的后期,指在隐晦期后,若认为的裂解细胞,其裂解液已呈现侵染性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此时电镜可以观察到。
裂解期紧接在潜伏期后的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速增加的一个阶段。
噬菌体或者其它病毒粒因只有个体装配而不能存在个体生长,再加上若宿主细胞裂解的突发性,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其裂解是瞬间出现的。
但是事实上因为宿主群体中各个细胞的裂解不可能是同步的,故出现较长的裂解期。
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经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的数目达到最高峰,在这个时期,每一个宿主细胞释放的平均噬菌体粒子数即为裂解量。
13,温和噬菌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溶源现象):温和噬菌体的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金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此即称为溶源性。
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菌称为溶源菌.14,类亚病毒因子的比较(P82)15,4种运输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p94)16,培养基的4个原则和4种方法4个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4种发法;生态模拟,借鉴文献,精心设计,试验比较17,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固氮生物都属于个体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
根据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点以及与植物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联合固氮微生物三类。
1、自生固氮微生物光合固氮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光合产物为能源进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
有蓝细菌(见蓝藻门)中的许多属种(如念珠藻属、鱼腥藻属等)和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属以及绿硫菌属等。
化能自养固氮微生物有些化能自养微生物(如氧化亚铁硫杆菌等)能以二氧化碳、亚铁氧化物和分子态氮为碳、能、氮源。
异养固氮微生物进行异养生活,以适宜的有机碳化合物为碳源和能源,满足生活和固氮的需要。
这个生理、生态群包括许多种类,如固氮菌科的所有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的一些种、固氮螺菌属、肠杆菌科的一些属种、反硫化细菌、产甲烷细菌和其他一些异养细菌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