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十)
全国联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附答案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1.甲为A市国土资源局某领导的司机(非国家工作人员)。
2008年10月25日,A市某酒店因违法用地被市国土资源局处以117万元罚款,为减少罚款金额,酒店负责人请甲帮忙,并送给甲10万元。
甲找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称酒店负责人找到其叔叔在省纪委工作的战友,请求市国土资源局减少罚款。
2009年6月26日,市国土资源局仅对酒店违法用地罚款39万余元。
甲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B)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C)介绍贿赂罪(D)利用影响力受贿罪2.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的主体是( )。
(A)法院工作人员(B)司法工作人员(C)国家工作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又受贿的,对其行为应当( )。
(A)以徇私枉法罪论处(B)以受贿罪论处(C)以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D)以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中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4.下列犯罪中,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的是( )。
(A)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B)徇私枉法罪(C)玩忽职守罪(D)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5.徇私枉法罪发生的领域是( )。
(A)刑事诉讼(B)行政审判(C)行政执法(D)民事审判6.1999年4月4日,冯某凶持刀抢劫被公安局依法逮捕。
冯某的父亲冯某某为使其儿子逃避法律制裁,找到派出所的民警李某,请李某帮忙想办法如何处理。
李某就在笔记本上写了“1985.5.12(公历)”的字样。
冯某某将李某写的这张纸条交给了公安局户籍科的郭某。
郭某按照纸条上写的时间,重新填写了冯某的户口底卡,把冯某的出生时间由1983年2月7日改为1985年5月12日。
1999年4月15日,李某利用其职务之便到公安局看守所会见了冯某,把改小年龄之事告诉了冯某,以便统一口径。
对于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A)构成包庇罪(B)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C)构成帮助伪造证据罪(D)构成徇私枉法罪7.关于利用职权使无罪的人受到追诉的徇私枉法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 )。
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七)
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七)1.简述撤销缓刑的事由及法律后果。
【答案】(1)撤销缓刑的事由:被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以内犯新罪,或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以及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
(2)撤销缓刑的法律后果:①如果是因为在缓期考验期限内犯新罪被撤销缓刑的,或者是因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被撤销缓刑的,应当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②如果是因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而撤销缓刑的,应当执行原判刑罚。
2.简述职务侵占罪与侵占罪的区别。
【答案】(1)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属于特殊主体,而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2)是否利用职务便利不同:职务侵占罪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进行的,而侵占罪则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
(3)犯罪对象不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侵占罪的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
(4)行为方式不同: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采用窃取、骗取、侵吞等方式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而侵占罪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拒不退还,或将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拒不交出。
3.请对“只要构成数罪,就必须实行数罪并罚”的说法进行辨析。
【答案】(1)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2分)。
(2)在法律上有时将一罪作为另一罪的加重情形,不能实行数罪并罚。
如绑架又杀害人质的,拐卖妇女又奸淫被拐卖妇女的,等等。
(3)在理论上,。
2008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刑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8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刑法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拐卖儿童B. 强奸、抢劫、抢夺、放火、爆炸C.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D.抢劫、绑架、放火、爆炸2.故意杀人罪(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派生的犯罪构成D.减轻的犯罪构成3.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作为行为方式的是()A.甲因高兴将3岁儿子抛接但因失手致其死亡B.乙分娩婴儿后为掩盖未婚先孕真相将婴儿扔出窗外致婴儿死亡C.丙分娩女婴后不愿抚养,遂以2万元价格将其卖给他人D.丁分娩婴儿后将婴儿弃置于火车站致其冻成重伤4.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5. 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
甲的行为()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能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6.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意表示的是()A.甲为非法制造枪支而购买钢管B.乙对朋友发誓说要杀死仇人张某C.丙发电子邮件邀约朋友参与盗窃D.丁向他人发送敲诈财物的短信息7. 成立犯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A.犯罪行为B.犯罪结果C.犯罪目的D.犯罪动机8. 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
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
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9. 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10.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A.甲持匕首在张三每天下夜班经过的路口守候,准备杀死张三,但张三当夜没有出现在这一地点B.乙携带匕首乘坐出租车,准备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劫,因行迹可疑,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了派出所将其抓获C.丙非法购进两支手枪还未来得及出卖即被抓获D.丁为抢劫李四钱财,假装劝酒将李四灌醉,没来得及取走李四财物,因被李四的妻子发现而慌忙逃走11. 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入李家追杀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
2008年全国法硕联考民法学试题
2008年全国法硕联考民法学试题七、单项选择题(31—50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3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关系的是()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B.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C.发包人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D.专利授权机关与专利申请人之间的关系32.下列权利中,其客体既可以是动产也以是权利的是()A.所有权B.抵押权C.地役权D.留置权33.甲、乙、丙三人合伙经营一电器商场,效益不佳,已欠债2万元。
三人经协商一致邀请有经营能力的丁加入到合伙之中,丁在被告知合伙经营状况后出资加入其中,并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经营。
两年后,该电器商场因故停业。
对丁入伙前电器商场对外所欠的2万元债务,依法应当()A.由甲、乙、丙、丁四人承担按份责任B.由甲、乙、丙、丁四人承担连带责任C.由甲、乙、丙三人承担按份责任D.由甲、乙、丙三人承担连带责任34.根据民法通则规定,高等院校属于()。
A.机关法人B.企业法人C.事业单位法人D.社会团体法人35.民法通则所称的重大误解不包括()。
A.对民事行为性质的误解B.对民事行为相对人的误解C.对民事行为内容的误解D.对民事行为动机的误解36.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可撤销行为在当事人申请撤销之前为()。
A.有效行为B.效力未定行为C.无效行为D.部分无效行为37.下列行为中,属于事实行为的是()A.签订合同B.承认债务C.创作作品D.设立遗嘱38.下列事由中,能够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是()A.权利人早请仲裁B.权利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C.义务人被宣告死D.当事人所在地发生不可抗力39.下列对所有权关系的判断,错误的是()A.所有权关系司于物权关系B.所有权关系属于绝对法律关系C.所有权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与行为D.所有权关系的权利主体是待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40.下列情形中,属于所有权继受取得方式的是()A.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财产B.拾得他人遗失物C.获取自有财产的孳息D.依照遗嘱取得遗产41.甲到乙处修理汽车,由于所携带的钱款不足,将自己的名贵手表留于乙处,双方商定甲次日付款取表。
2008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法律硕士民法学模拟试题(二)
2008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法律硕士民法学模拟试题(二)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论断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A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B涂黑。
每题1分,共10分)1、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因此,胎儿也是民事权利主体。
2、申请宣告死亡的,必须先经过宣告失踪程序。
3、我国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采用严格准则主义。
4、法人享有名誉权,其名誉权受侵害时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5、公民创作的摄影作品的使用权的保护期为50年,但伤口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受保护。
6、连带债务中的债务人称为连带债务人,其债权人称为连带债权人。
7、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因不可抗力灭失,承运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已收取运费的,不予退还;未收运费的,承运人仍有权要求支付。
8、物权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9、添附属于所有权的继受取得方式。
10、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如果是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则民事法律行为生效。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1分,共15分)11、死亡宣告的判决被人民法院撤销场合,如果被撤销死亡宣告判决的人的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
A.夫妻关系自行恢复B.尽量调解使这恢复夫妻关系C.如双方同意,则自行恢复D.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12、甲造油厂向乙饭店发出要约,愿以每公斤X元的价格出售大豆油300公斤,乙答复愿以要约所示价格购买100公斤大豆油,则:()。
A.合同成立,依甲的要约为准B.油为可分物,故可以就100公斤大豆油成立合同C.乙的答复属于新要约,甲如同意则合同成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9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
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
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玎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犯罪预备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五章第五节中的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
本题中,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的行为属于准备工具的预备行为,之后乙放弃犯罪并积极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构成犯罪中止。
因此,乙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故本题选B。
需要说明的是,乙出于杀人的故意将毒药拌入菜中的行为之所以属于准备工具的预备行为,而不是实行行为,因为不会对其丈夫的生命造成现实的紧迫的危险。
对于任何犯罪来说,“着手”行为都是对法益有现实、紧迫的危险的行为。
知识模块:刑法学2.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
保险公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
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侦查机关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
甲到保险公司二楼财务室领取20万元赔偿金后,刚走到一楼即被守候的多名侦查人员抓获。
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保险诈骗罪未遂B.保险诈骗罪既遂C.保险诈骗罪预备D.合同诈骗罪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五章第四节中的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
本题中,甲的诈骗已经被识破,公安机关是为了获取证据才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
换句话说,甲获得理赔款不是保险公司被骗的结果。
只能构成保险诈骗罪未遂。
全国联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套)附答案(四)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假释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区别,正确的表述有( )。
(A)假释与释放的区别是,假释是有条件地提前释放,而释放是无条件的(B)假释与减刑的相同点在于,如果在假释期间内犯罪分子再犯新罪,则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如果在减刑期间内再犯新罪,则恢复已减的刑期(C)假释与缓刑都以犯罪分子“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能性”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二者的适用根据相同(D)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监外执行则适用于所有的罪犯2.关于假释的适用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因假释只能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此,死缓犯不可能被假释(B)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一律不得假释(C)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D)犯罪分子只有在符合假释的对象条件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符合实质条件,才可以被适用假释3.下列对假释的考察及法律后果,表述正确的有( )。
(A)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只要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C)犯罪分子被假释后,离开自己的居所时,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D)犯罪分子被假释后,原判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继续执行4.甲因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判处无期徒刑,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对甲不得假释(B)在实际执行10年以后,如果满足假释的其他条件,则可以对甲假释,但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C)如果对甲实施假释,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D)如果对甲实施假释,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5.甲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入狱后,甲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根据刑法,对甲处理正确的是( )。
2008年法律硕士联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法律硕士联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刑法学一、单项选择题1.C 【解析】直接考察刑法第十七条第 2 款:已满十四周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该知识点必考知识点,几乎每年涉及。
如 2004 年单选题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B)。
A、走私毒品 B、贩卖毒品 C、决水 D、拐卖妇女、儿童。
2.B 【解析】修正的犯罪构成。
该知识点重点,2006 年单选题 3 曾经涉及到,而且比该题难度要大。
如:2006 年单选题 3、甲教唆乙在某学校食堂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
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甲的行为具备(D):A、标准的犯罪构成 B、复杂的犯罪构成 C、基本的犯罪构成 D、修正的犯罪构成。
3.D 【解析】不作为行为。
该知识点为重点,2005 年单选题 3 曾经涉及到,难度比该题大很多,还涉及纯正不纯正的判断。
如:2005 年单选题 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 3 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
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
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
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
甲的行为属于(C)。
A、纯正的作为犯 B、不纯正的作为犯 C、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4.B【解析】直接考察刑法第十八条第 1 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5.C 【解析】直接考察刑法第二十一条第 3 款: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小结,单单从以上 5 道选择题来看,选择题或以法条直接出题,或以以往的题为基础出题,但总的来看,难度有所降低。
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一)
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答案】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刑法溯及力原则。
《刑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答案】A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含义。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刑法第13条,是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其中“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但书”的规定,是对犯罪的定量要求。
“但书”明确规定符合犯罪定性描述的行为,如果“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从而将虽然具有一定社会危。
2008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真题答案详解专业综合课
2008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真题答案详解专业综合课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 B【解析】A选项霍布斯主张规范论,C选项卢梭强调意志论,D选项庞德提出社会控制论,故B项正确。
2.【答案】C【解析】规范性法律文件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A、B、D项仅针对特定主体,不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规范性法律文件首先应该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其次应具有普遍性。
本题中AC是国家制定的,但A不具有普遍性。
规范性法律问题多次考核,注意区。
核心就在于是否具有普遍性。
3.【答案】 B【解析】根据法律调整是否允许当事人进行自主调整,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设定权利和义务,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任意性规则与强行性规则。
前者是指法律规则的适用与否由主体自行协商的规则;后者是指规定的内容具有强制性。
题目中的这一规定显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这一规范首先属于任意性规范。
而需要援引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为准用性规则。
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是委任性规则,题目中的规定已经十分详细。
故本题应选B。
4.【答案】 D【解析】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A项错;权利可以成为特定法律关系的客体,如股权,B项错;权利和义务不可互相替代,两者是不同的概念,C项错;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权,D项正确。
5.【答案】 C【解析】法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
对于法的五种规范作用,可以简化记忆如下:指引自己、评价别人、预测对方、教育大众、强制坏蛋。
因此答案选C。
6.【答案】 C【解析】根据不同标准,法律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2)根据法律创制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3)按照规定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4)按照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5)根据制定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刑法学试题第10页.doc
五、法条分析题(10分)。
29.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务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务为目的偷盗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试说明:(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的含义应如何理解?(2)本条规定中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的含义应如何理解?(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劫持他人并强迫被劫持人当场交付财物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为什么?(4)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抢动婴儿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为什么?【答案】(1)本条规定中的“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的含义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利用其他人对被绑架者安危的担忧,向被绑架者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提出财产要求的行为。
(2)本条规定中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是指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利用其他人对被绑架者安危的担忧,向被绑架人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提出财物以外的其他要求的行为。
(3)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劫持他人并强迫被劫持人当场交付财物的行为,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因为绑架罪是以被绑架人作为人质向第三人提出要求的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劫持他人强行向被劫持人当场勒索财物的行为,不符合绑架罪的这一要件,而完全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4)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抢劫婴儿的行为应按照绑架罪定罪处罚。
因为刑法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要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而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抢劫婴儿的行为,是比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行为更为严重的行为,尽管刑法没有将这种行为作出直接规定,但根据论理解释,当然可以解释到绑架六、案例分析题:(15分)30.甲(女,1984年7月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
2004年6月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年12月13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500元“报酬”给丁,丁同意。
2008年司法考试二卷全真模拟试题
2008年司法考试二卷全真模拟试题(5)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
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
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
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
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
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
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
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2?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3.张某欲用该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试剂硫酸亚铊蓄意报复同班同学肖某。
事先在图书馆查得其致死量为10~15mg。
某日,他向肖某的水杯里投放了20mg硫酸亚铊,但效果不明显。
次日,为验证硫酸亚铊的毒性,他把与其有过节的同学李某作为试验对象,“看他死得了死不了,死不了症状又如何”,一次性在李某的奶粉里投入了30mg的硫酸亚铊。
经法医鉴定,肖某、李某二人均已构成轻伤。
关于张某对李某下毒时的主观态度以及构成的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直接故意;故意杀人罪B.间接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罪C.直接故意;投放危险物质罪D.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罪4.刘某教唆郭某去杀情敌杨某,在郭某买好枪支弹药准备出发时,刘某怕情人责怪且感到悔悟,就让郭某不要再去杀杨某,但是郭某仍然执意前往并将杨某杀死,刘某的教唆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5.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3(总分:4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0,分数:48.00)1.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机小王,由于曾在特警队中训练过特技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深信不疑,且自恃技术高超,经常做些“高难动作”,从未失手。
一日途经一渡口时,为向朋友炫耀,违反渡口汽车应顺跳板缓行驶上渡船的规定,企图不经跳板直接从岸边“飞车上船”,导致汽车上船时渡船倾覆。
小王在实施上述行为时的主观方面是( )。
A.间接故意B.意外事件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小王作为司机已经预见自己的“高难动作”可能导致汽车上船时使渡船倾覆,但因自恃技艺高超认为可避免该结果发生,故其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D正确。
4.肖某(男,28岁,初中文化,农民)于某日中午与妻子吵架,屋外已有不少人围观。
肖某对妻子进行辱骂,其妻一气之下拿出一瓶“1605”剧毒农药,并揭开瓶盖,声言要喝下农药死在肖某面前,肖某见此情景,急忙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顺手向屋外扔,结果瓶中药水撒在屋外观看的两个幼女的头、颈部,并流入口中,导致两名幼女中毒死亡。
肖某主观罪过为( )。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本题中肖某在情急之下将其妻手中的药瓶夺下后顺手扔向屋外,其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当时处于情急之下未顾及到,属于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故其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单选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单选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刑法学刑法学本部分共30小题,满分75分。
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想杀害其妻子,便劝说其妻子乘坐飞机外出旅游,希望飞机失事而致使其妻子死亡。
甲的妻子便乘飞机旅游,结果果然因飞机失事而死亡。
甲的劝说行为与其妻子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为抢劫而殴打李某,李某逃跑,乙随后追赶。
李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乙拾得钱包后离开。
乙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赵某是死刑犯,在即将对赵某执行死刑时,丙夺走法警的手枪将赵某杀死,丙的行为与赵某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D.丁为了盗窃钱财将王某的皮包窃走,打开皮包发现里面放的是一把手枪,丁的盗窃行为与王某枪支失窃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A项中,虽然甲的妻子按照甲的劝说乘坐飞机,但是由于飞机失事不是甲所能控制的,所以甲的行为与其妻子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项中,乙获得的钱包不是其通过暴力行为而得到的,所以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中,虽然赵某即将被执行死刑,但是丙的行为却是赵某死亡的客观原因,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项中,因果关系是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丁虽然主观上没有盗窃枪支的故意,但是不影响因果关系的认定。
2.下列选项中应当数罪并罚的是( )。
A.甲2004年1月盗窃他人财物2000元,2005年1月盗窃他人财物3000元B.乙伪造商务部的批文后,利用该伪造的批文骗取某企业5万元C.丙是司法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将判处4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后收受犯罪分子家属给的1万元D.丁因为抢劫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刑罚执行期间发现其还有另外应当判处4年有期徒刑的漏罪没有判处正确答案:D解析:A项甲犯的是同种数罪,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对于同种数罪不并罚。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被告人,丁甲,男,43岁,农民;被告人,丁乙,女,18岁,待业青年;丁丙,男,15岁,学生;姜某,男,19岁,无业。
2003年12月10日,丁丙、姜某在家饮酒时产生抢劫歹意,遂蒙面伪装后,持猎枪闯入某公司经理张某家,对张某进行威胁,从张身上搜得仅有的50元钱。
二犯仍不满足,随即以匕首撬开室内组合柜,将柜中人民币1万元以及一些贵重物品洗劫一空。
作案后二犯携带钱物逃至丁丙家,家中只有丁丙之姐姐丁乙。
姜某当着丁乙的面将所抢得的钱物放在床上说“这是我们抢来的”,并提出把现金先藏在丁家。
被告人丁乙不同意,提议放在丁丙奶奶家藏匿。
被告人丁乙返同家后,即将此事告知其父被告人丁甲。
次日,公安人员根据线索到丁家调查其子抢劫一案,丁甲谎称其子上班未归,并与丁乙一同竭力证明丁丙没有作案时间。
其后,丁甲还指使丁乙将丁丙的衣服、皮鞋以及两张火车票送到奶奶家中,告知丁丙公安人员曾来家中调查一事。
当丁丙得知自己已被公安机关列为怀疑对象时,即脱掉作案时穿的衣服、鞋交给丁乙,并换上丁乙带来的衣服和鞋,丁乙将丁丙作案时穿的衣服、鞋毁弃于屋后垃圾坑中。
丁丙与姜某一起携赃款赃物乘坐火车潜逃。
丁乙同家后便将二犯潜逃一事告知其父丁甲。
丁甲即对丁乙说:“此事千万不要说出去,否则要犯杀头罪的。
”丁乙点头同意照办。
当公安机关传讯二被告人询问丁丙去向时,二被告人均隐瞒了二犯潜逃的事实和其他情节。
不久案发,公安机关依法拘留了丁甲、丁乙。
问:1.对丁丙和姜某应当如何定罪量刑?正确答案:根据刑法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是抢劫罪。
本案中,被告人丁丙和姜某合谋,共同实施暴力行为并劫取他人财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入户抢劫、持枪抢劫和抢劫数额巨大是抢劫罪的加重构成的情节。
所以本案中对被告人丁丙和姜某应当按照抢劫罪的加重构成处罚。
2008年司法考试二卷全真模拟试题
2008年司法考试二卷全真模拟试题(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1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 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
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D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2 下列哪种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A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B 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C 人在睡梦中的动作D 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3 关于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以后,对抢劫犯进行反击夺回财物的,防卫人虽然在抢劫既遂以后进行防卫,只要没有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仍然属于合法行为B 制服不法侵害人以后,对其再实施加害行为,致其重伤的,是故意伤害行为C 野生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时,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是,野生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D 乙丙身着警服携带警棍冒充警察“抓赌”。
参赌者甲见来了警察,急忙逃跑。
乙抓住甲的衣服,甲拔出水果刀扎乙,致乙重伤。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重伤罪4 下列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正在房间内准备强奸某女,忽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翻窗而逃。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B 警察乙准备杀死不同意他与女儿结婚的女朋友的父亲,但是连打两枪只是造成重伤,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可能会被判死刑,便不再开枪并同时离开,被害人由于流血过多死亡。
乙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C 丙见仇人正在熬药,便入熬药里投入毒药。
其实仇人正熬药给自己的宠物狗吃,结果狗吃后死亡。
丙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D 丁埋伏在路边准备杀死每天都经过此地的仇人,突然接到电话说儿子病重,于是丁匆匆离开。
2008年《刑法学》权威模拟冲刺试题及答案
2008年《刑法学》权威模拟冲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甲在1998年5月5日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对这个犯罪行为,旧刑法规定的刑罚较轻,新刑法规定的刑罚较重,根据有关规定,甲的犯罪行为适用:()。
A、根据从旧原则,适用旧刑法。
B、根据从新原则,适用新刑法。
C、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旧刑法。
D、不涉及刑法溯及力问题,直接适用新刑法。
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
A.适用我国刑法B.可以适用我国刑法C.有条件地适用我国刑法D.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不适用我国刑法4、下列各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是()。
A、侵占罪B、伪证罪C、行贿罪D、生产销售假药罪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6、王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考虑其有积极退赃并检举他人犯罪的情节,决定宣告缓刑3年。
考验期满内,王某又犯交通肇事罪,但在考验期内未被发现,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公安机关又查获(未过追诉时效)。
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处理()A、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交通肇事罪处罚B、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C、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前罪与后罪数罪并罚D、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7、施某,男,美国人,系该国政府一职员,2001年5月14日以旅游者的身份来中国旅游,6月3日,施某在乘坐中国某航空公司航班飞机飞往新加坡途中,因琐事而与邻座一意大利人发生争执,遂用航班上的塑料餐叉将对方右眼刺伤致失明。
08年法律硕士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doc
1999年3月,研究员张某将其最新科研成果在一国际会议上发表。
1999年5月张某将该项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
依照专利法,张某的专利申请()。
A.视为1999年3月提出的B.不丧失新颖性C.已丧失了新颖性D.应予驳回本题涉及丧失新颖性的例外问题.依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6个月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丧失新颖性:(1)在中国政府举办的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的。
(2)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的,(3)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漏其内容的。
故本题选项为B。
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B.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与体罚虐待致人死亡C.强制猥亵妇女致人死亡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A.B.C.D.解答:本题涉及结果加重犯的理解和法条熟悉程度的问题;首先,要注意结果加重犯的法定性。
所谓结果加重犯,通常认为是在一行为已经实现了基本罪的基础上,又引起了法定的更为严重的结果,因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
结果加重犯是依据分则条文规定确定的。
常见的结果加重犯有: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强奸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行医致人重伤、死亡的;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虐待致人重伤、死亡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人死亡的;绑架致人死亡的,等等。
基本罪引起某种严重结果,是否作为加重法定刑的结果,即是否作为结果加重犯,必须取决于法律有无明文规定,有明文规定的才作为结果加重犯。
在明确了法定性之后,就剩下熟知法律条文的问题了。
也就是说,要知道哪个罪在引起死亡结果时,法律规定为加重结果,哪个罪没有规定为加重结果,就可以解答本题。
困难在于,刑法中的结果加重犯相当多,很难一一记住。
并且在多选题中考这样的问题,选对三个选错一个,也是错。
所以这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这样的题不要幻想能拿分,猜猜算了。
当然,如果不知结果加重犯受法定性的限制,恐怕连猜的资格都没有。
查查与本题罪名有关的《刑法》第246条、第237条、第261条、第248条,均无结果加重犯罪的规定,于是就选A.B.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刑法学模拟试题(十)
1.对于犯罪集团中除首要分子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处罚。
A.其参与及了解到的犯罪处罚B.对参与的犯罪要处罚C.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D.对其组织、指挥的犯罪也要处罚2.公司、企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事业单位B.机关C.个体工商户D.团体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情节中属于法定情节的有()。
A.犯罪动机B.自首C.累犯D.犯罪目的4.刑法规定的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况包括()。
A.判决宣告以后发现”漏罪”的并罚B.刑满释放以后再次犯罪的并罚C.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D.判决宣告以后又犯罪的并罚5.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
A.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或者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不是累犯C.有投案自首情节D.根据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6.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A.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B.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C.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D.非经考察机关批准,不准经商7.下列哪些人员可以成为徇私枉法罪的主体()。
A.国家工作人员B.司法工作人员C.审判工作人员D.某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8.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有()。
A.侵犯宗教信仰自由罪B.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C.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D.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9.下列行为中,构成绑架罪的有()。
A.掳走某人,向其亲属勒索财物B.掳走某人,以要挟政府C.偷走婴儿,敲诈其家长财物D.偷走婴儿,出卖10.李某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儿子,认为自己是大义灭亲。
其行为()。
A.不构成犯罪B.构成犯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是对事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