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大题精做0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2020年高考《新题速递》(分项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的“栈道”是指褒斜古道。
此道始建于殷周,是古代关中通往汉中、蜀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最早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道路之一。
东汉永平年间,工匠采用“火焚水激”法在此道上开凿穿山隧洞。
下图示意褒斜古道线路。
1.甲地古道最可能经过的是A.山顶B.鞍部C.山脊D.陡崖【解析】根据图示,甲地两侧河流流向不同,则甲附近为分水岭;甲地古道直接通过,无栈道,则甲地不是陡崖,D 不对。
古道路穿越分水岭要选择相对平坦的地方,故最可能是鞍部,排除山顶、山脊,故AC不对,答案选B。
答案B 2.与“火焚水激”法相似的外力作用是A.溶蚀作用B.侵蚀作用C.风力作用D.风化作用【解析】“火焚水激”法是先用火烧石,待石头温度较高时突然用凉水淋浇,岩石经过热胀冷缩的变化,导致开裂。
这种因温度变化导致的岩石遭受破坏,产生裂隙,形成松散物质的作用为风化作用,D对。
溶蚀作用指流水的化学反应对岩石的破坏;侵蚀作用往往指外力对岩石的破坏并离开原地;风力作用包括范围较广,即有侵蚀作用,也有堆积作用;ABC与“火焚水激”不相似,排除。
答案D3.小明考察褒斜古道线路时,发现渭河谷地与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大相径庭,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解析】渭河谷地的植被主要是在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汉中盆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其植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的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规律,A对。
经度地带性规律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变化为基础,B不对。
垂直地带性规律是由于海拔的差异造成的水热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分异规律,C不对。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由于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如绿洲等,不符合题意,D不对。
2020版高考地理湘教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3课时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思路点拨:第(1)题,和煤炭相比,开发风能的优势主要是环境方面;和水能相比, 风能开发过程中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第(2)题,该区建设风电场的有利自然 条件,可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平坦等方面作答。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 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解题思路:第(2)题,本题考查能源的性质。生物能的利用包括柴草的燃烧及沼 气的使用等,而柴草及沼气中都含有碳元素;液化气是石油炼化过程中的产物。 综上,选项B正确。 答案:(2)B
(3)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的消费量和总能源碳排放量呈现严格的同步变化 B.煤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下降和非碳能源的大量使用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动力 C.2035~2045年是我国总能源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D.2050年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将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考点探究
1.影响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自然因素
因素
降水强度
流域 状况
地面坡度 土壤含水率
植被覆盖率
支流多少
水系 状况
河道曲直 河谷坡度
入海口
影响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
地面坡度大 土壤含水率高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 洪水形成
植被覆盖率低
支流多,特别 是扇形水系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 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 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 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 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 局的重要因素
高二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晚稻收割后,郊区的农民又开始大面积燃烧秸秆,秸秆的燃烧,成为最近几日雾霾的头号罪魁。
” 秸秆如何变废为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列是专家给出的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增加能源供应,释放矿物质养分B.②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C.③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工业产业升级D.①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再利用【答案】B【解析】①直接作为生活能源,不能增加能源供应,大气污染严重,A错。
②作为饲料,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B对。
③作为工业原料,可能增加当地就业,但不能促进工业产业升级,C错。
①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没有实现循环再利用,D错。
【2】图中④环节的优势是A.区域农业投入大大减少B.有效增加土壤肥力C.能源消费结构明显调整D.该地水土流失减少【答案】B【解析】图中④环节的优势是实现清洁生产,可以节省肥料,不能使区域农业投入大大减少,A 错。
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B对。
沼气生产可以补充节省生活能源,对能源消费结构无明显调整,C错。
发展沼气生产,不能使该地水土流失减少,D错。
【考点】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2.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A.极端气候灾害频率提高B.地震、火山活动增强C.全球陆地面积快速增加D.农业生产稳定性提高【答案】A【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极端气候灾害频率提高,A对。
气候变化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地震、火山活动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现象,B错。
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全球陆地面积减少,C错。
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稳定性降低,D错。
【考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读“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映我国的资源问题是A.耕地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B.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C.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D.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水资源比重大,而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耕地比重大,因此,耕地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向1 结合联合国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背景材料,考查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题1】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
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巴黎协议》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B.农作物品种发生明显变化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D.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2)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A.大量进口石油,杜绝使用煤炭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解析】(1)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扩大,春小麦、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均升高,但由于气候变暖幅度不大,农作物品种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今后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矿物能源消费比重,减排温室气体;而限制工业、杜绝使用煤炭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植树造林使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1)D,(2)B考向2 以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考查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例题2】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1)~(2)题。
()持续提供物质、能量人类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无节制开发利用(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图中括号内所表现的内容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都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解析】(1)外围方框主要内容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导致资源短缺与破坏。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 4分,共 44分(2016·南昌一模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区受地形影响的某时刻近地面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 1~2题。
1.根据气温分布推测,图示山地的大致走向是 (A .东西向B .南北向C .东北—西南向D .西北—东南向2.该地区欲建设农民新村,下列四地中最适合的选址是 (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解析:第 1题,把图中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可发现等温线呈环状,且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延伸;再结合地势高、气温低的规律,可判断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
第2题,农民新村应建在地势平缓处,图中丁处气温变化最小,说明该地地势最平缓。
答案:1.D 2.D(2016·甘肃部分学校联考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限。
下图示意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雪线、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读图完成 3~4题。
3.设与雪线高度 3 km对应的纬度年平均气温为 T ,年降水量为 P ,则 (A . T =10 ℃, P =120 mmB . T =10 ℃, P =40 mmC . T =18 ℃, P =120 mmD . T =18 ℃, P =40 mm4.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 .全球暴发淡水危机B .高纬农业区单产提高C .作物种植北界南移D .低纬高山雪线降低解析:第 3题,首先从图中读出雪线高度 3 km 对应的纬度,然后读出该纬度对应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数值即可, T 为 18 ℃, P 为 40 mm,因此 D 选项正确。
第 4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不同纬度地区降水情况发生变化,也会使高山和极地冰川融化增多,但不会导致全球暴发淡水危机, A 项错误;高纬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降水增多,农业区单产可能提高, B 项正确; 北半球作物种植北界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北移, C 项错误; 低纬高山雪线会因冰川融化增多而升高, D 项错误。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的变迁。
回答下题。
1.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 )A.风沙掩埋选择背风坡B.地形崎岖选择平地C.河流改道远离河流D.躲避水患选择高地答案 D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
读图可知,1234年城市由地势较低的甲地迁往地势较高的乙地,而1311年乙地成为低地,城市又由乙地迁往地势较高的甲地,故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躲避水患和选择高地,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图示地区(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答案 C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读图可知,该区域民居为窑洞,应该是黄土高原地区,A 项错误;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项错误;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C项正确;该区域河流落差较大,泥沙含量高,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不适合航运,D项错误。
3.图示聚落中( )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答案 A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图中农田接近河流应该是为了方便灌溉,A项正确;读图可知农田位于坡地下部,B项错误;民居依山坡而建,C项错误;民居靠近坡地中下部,D项错误。
读我国北方某省1971—2011年气温距平累积(即距平均值的累加)曲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4.该省近四十年来( )A.气温波动上升B.2011年气温约等于平均值C.前期偏冷,后期偏暖D.气候寒冷答案 C 根据图示气温距平累积,该省近四十年来气温先降后升,前期偏冷,后期偏暖。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示意非洲部分区域,完成1~2题。
1. 有关图中PQ两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P河流程短,故流量较Q河少B.两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均来自上游河段C.Q河流经热带沙漠区,有季节性断流现象D.P河下游流速快,未形成河口三角洲2.近年来,图示区域东部不少国家遭受严重的旱灾。
从气候条件看,旱灾严重的原因有()①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②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稀少③气温较高,蒸发量大④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地表形态的塑造。
P河为刚果河,刚果河流经热带雨林覆盖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
河水从山地流出后,流经刚果盆地,它所携带的泥沙都沉积在盆地里,下游由于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
故D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C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Q河流经沙漠地区,夏季降水少,会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
2.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灾害。
从气候条件看,图示区域东部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加上地处热带,气温较高,蒸发量大。
以及近年来气候异常,降水偏少,由此导致旱灾严重。
故C项正确。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热带草原气候是受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稀少导致严重干旱。
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遭受百年来最严重旱情,中国政府应越南政府的请求向湄公河流域国家提供了“巨大帮助”。
下图为湄公河流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湄公河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印度洋水系,注入泰国湾B.流域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水汽C.流域气候适宜,水稻种植广D.河流流量稳定,航运价值高4.湄公河水位降至近90年最低,会导致河流入海口出现()A.海水倒灌现象B.鱼虾密度增大C.赤潮爆发现象D.泥沙堆积增多3.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流域地理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解析)中图版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3题。
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A.赣州B.武汉C.广州D.大庆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第1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
选项C正确。
第2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
选项D正确。
第3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答案 1.C 2.D 3.B读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4~5题。
4.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A.巴西B.埃及C.南非D.俄罗斯5.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小岛国家的影响大解析第4题,俄罗斯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其热量条件,从而增大粮食产量。
第5题,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全球变暖是整体趋势,但不是所有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小岛国家面积小,地面的海拔低,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更大。
答案 4.D 5.C(2011·江苏地理,1~2)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1.引发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阶段,引发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因是()A.经济因素B.自然生态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答案】A【解析】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迁入人口较多的是上海、广东、北京)和工矿城市。
所以本题选择A 选项。
2.(10分)读下面甲、乙两幅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______图,表示平原商业网点的是______图。
(2)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大都设置在人口相对密集,对外联系方便的_________两旁。
(3)图甲、乙比较,商业网点密度较小的是______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人口相对_________,交通相对落后。
【答案】(1)甲乙(2)交通干线(3)甲稀少(稀疏)【解析】(1)平原商业网点分布集中,密度较大;山区商业网点分布分散,密度较小。
(2)商业对交通的需求显著,所以分布在交通干线附近。
(3)人口密度决定了商业网点的密度。
【考点】交通对商业的影响。
3.回答问题。
【1】绿色电力一般指没有污染,可以再生的能源发电,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力的是A.燃料油发电、水电B.潮汐能发电、地热发电C.核电、火电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答案】B【解析】绿色电力是一种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能源,燃料油发电、火电都是有污染的能源,生物能燃烧也会产生大气污染。
故选B。
【2】全球变暖会给地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但对某些地区会带来一些好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幅度减少B.全球变暖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加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更加充沛C.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都提高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变得温暖、适于农作物生长【答案】D【解析】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从而使该地区变得适于温带作物生长,对这些地区而言是有好处的;但对温带地区而言因蒸发旺盛变得更干,从而使作物减产甚至无法发展种植业。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十年真题(2010-2020)专题汇总解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0年】(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 减轻自然灾害B. 提高环境容量C. 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案】C【解析】从图文信息不能判断该小镇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能判断“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是否能减轻自然灾害,A错。
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现代拓展区”的建立而提高,B错。
“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错。
“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相对减少了对明清传统文化的破坏,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C对。
故选C。
(2020·山东卷)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 安庆—池州B. 合肥—巢湖C. 亳州—阜阳D. 芜湖—铜陵6. 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 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 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 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 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5. B 6. C【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选项中城市组合相比而言,合肥与巢湖之间空间位置相对较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城相互之间均为首位客运流向,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池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安庆,但安庆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合肥,次位客运流向为池州,A错;亳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阜阳,但阜阳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淮南,C错;芜湖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铜陵,但铜陵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池州,D错。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剖析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剖析主标题: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副标题: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剖析关键词: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的危害、气候变暖的措施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考点剖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是人地关系负反馈的一面镜子。
每年各省市的高考都有 涉及,涉及的考点无外乎是气候变化的现象分析、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主要应对策略。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方法与手段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 1〜2题。
1.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湿一干冷一温湿交替变化B.干冷一暖湿一干冷交替变化C.暖干一暖湿一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一干冷一湿冷交替变化 2. 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C.黄赤交角的变化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3. 在M 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 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分析」本题考查气候变化。
1.根据树木年轮的疏密,由四周向中心依次:稀疏一密集一 稀疏,年轮密则植物生长缓慢,反映气候干冷;故推测 A 项正确。
2.气候变化的周期大「约 11年,反映太阳活动(黑子)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3.M 时期年轮密,反映气候寒冷, D 项正确。
气候变暖则海平面上升,故气候寒冷则海平面下降。
【答案】1.A 2.B 3.D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海平面下降4.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社会经济变化牛产生括憑化自然资激变化(1)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全球变暖对主要生产领域都有影响,如对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
(3)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加剧___________ ,引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改变。
2020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业水平过关(四)一、单项选择题Ⅰ由世界银行委托撰写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人类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
据此回答1~2题。
1.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消融,珠穆朗玛峰的冰川大量消融最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河流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C.南亚各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D.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石油、煤炭等燃烧时大量释放温室气体②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③人类在使用冰箱、空调等电器时排放出氟氯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珠穆朗玛峰冰川大量融化,最可能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影响。
第2题,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毁坏森林,减少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转化,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答案:1.D 2.A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
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据此回答3~4题。
3.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即山前冲积扇上,因此D正确。
第4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
因此决定人口密度大小的因素是水源,水源充足,人口就多,才会形成较大的城镇,进而铁路就会修通。
因此C正确。
答案:3.D 4.C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泥石流B.干旱C.洪涝D.台风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的区别。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测试含解析1
单元测试(四) (第四章)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B) A.滨海地区B.河谷地区C.盆地地区D.丘陵地区解析: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
2.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D)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解析: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人口与主要城镇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人口密度最小和最大的地区分别是(C)A.日喀则地区、拉萨市B.林芝地区、山南地区C.阿里地区、拉萨市D.那曲地区、昌都地区解析:从图中提取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对比各区的面积,阿里地区面积较大,而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小;拉萨市的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但面积最小,所以人口密度最大。
4.图示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主导因素是(B)A.沿平原分布、水源B.集中于河谷地带、热量C.沿山麓分布、交通D.集中于河谷地带、土壤解析:从图中分析,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回答5~6题。
5.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极为复杂解析:西南地区发展交通的最大自然障碍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6.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影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D)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解析:图中所示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川西高原、横断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发展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在交通线路密度上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表示我国东部某区域不同时期城市位置的变迁。
回答下题。
1.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 )A.风沙掩埋 选择背风坡B.地形崎岖 选择平地C.河流改道 远离河流D.躲避水患 选择高地答案 D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
读图可知,1234年城市由地势较低的甲地迁往地势较高的乙地,而1311年乙地成为低地,城市又由乙地迁往地势较高的甲地,故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要求分别是躲避水患和选择高地,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图示地区( )A.位于我国西南山区B.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C.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D.主要运输方式为内河航运答案 C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读图可知,该区域民居为窑洞,应该是黄土高原地区,A 项错误;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B项错误;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降水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C项正确;该区域河流落差较大,泥沙含量高,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不适合航运,D项错误。
3.图示聚落中( )A.农田临近河流以方便灌溉B.农田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民居远离山坡以利于修建D.民居靠近坡地上部可避免滑坡答案 A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图中农田接近河流应该是为了方便灌溉,A项正确;读图可知农田位于坡地下部,B项错误;民居依山坡而建,C项错误;民居靠近坡地中下部,D项错误。
读我国北方某省1971—2011年气温距平累积(即距平均值的累加)曲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4.该省近四十年来( )A.气温波动上升B.2011年气温约等于平均值C.前期偏冷,后期偏暖D.气候寒冷答案 C 根据图示气温距平累积,该省近四十年来气温先降后升,前期偏冷,后期偏暖。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含答案
专题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
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
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第1~2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降水D.地形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1.D 2.B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第2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
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
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
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故选B项。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河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4.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答案:3.A 4.C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河谷。
故A项正确。
第4题,读图可判定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故C项正确。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甲、乙两时间段,气温变化率( )A.甲大于乙B.甲小于乙C.甲等于乙D.不能判断6.导致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反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毁林开荒②太阳活动③燃烧化石燃料④火山喷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全球气候变暖对冻土界线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A.使冻土界线向北移B.使冻土界线向南移C.山区冻土界线上移D.山区冻土界线下移答案:5.B 6.D 7.C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乙两时间段气温均大致升高5℃,但是甲时间段气温升高约5℃经历的时间明显长于乙时间段,所以甲时间段气温变化率明显小于乙时间段。
高考地理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自然资 (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b
源与人 (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c
类活动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 b 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害对人 9.自然灾害的危害
第(2)题,冰期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气温变冷,除
高海拔地区降水偏多以外,全球大部地区因气温较低降水减少;
山地雪线海拔较低;温带作物北界偏南;由于冰期时水分向冰
川覆盖区移动,海平面会下降,使得陆地总面积较大。
答案 (1)D (2)D
知识点4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是( )
答案 (1)D (2)A
对点演练
易错防范
真题链接
备考清单
(2)为发展a城镇及附近地区的经济,计划修建由a城镇至b港口
城市的公路。图中最合理的选线方案是( )
A.①线路
B.②线路
C.③线路
D.④线路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地区处在山区,制约发展交通运输
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2)题,①线路所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小,
工程量小,技术难度较低。②③④线路均经过山地,工程量大,
投资大,安全性差。
答案 (1)C (2)A
知识点3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 3.(9月浙江选考适应性试卷)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
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
答案 D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9年北京卷•节选)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
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
【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解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
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聚落很少”,解题方向“自然原因”。
可以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生物植被、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3.(2018年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4.(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
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
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
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1)人们徒步难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寒冷、暴雪、强风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提示,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夏季气温较高,方便通过。
(3)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因素。
据图可知,该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东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该地人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材料缺乏,需远距离运输;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
5.(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解析】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从桥梁建设的难度、资金、技术,以及区域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修建桥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方面作答。
6.(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
两岸“三通”的启动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
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
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洞头岛景观图洞头岛避险地分布示意图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主要原因地处山坳利于避风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①②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③方便居民就近避灾有通道与外界相连④【答案】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居民区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解析】避险地开阔可以容纳较多的灾民,远离山体可避开滑坡、泥石流隐患区,临近居民区便于居民避险,与外界联系方便可以及时疏散灾民和运输物资等。
7.(2015•天津卷)读图,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通道。
(1)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基本沿山间谷地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请各答一条。
上图所示甲、乙两地2014年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地点地震时间震级震源深度地形状况植被状况人员财产损失甲8月6日16:30 6.5级12km 高山峡谷稀疏大乙10月17日21:49 6.6级5km 丘陵为主茂密小(2)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1)自然:地形起伏相对较小(自然屏障较少;水源充足)。
人文:聚落较多(人口较多;利于商贸和补给)。
(2)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
【解析】(1)山间谷地地势起伏小,通行难度小,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沿途城市较多,所以人口较多,利于商品贸易。
(2)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地震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从滑坡及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分析,从地形分析,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区,坡度大,岩体不稳定;从植被条件分析,该地植被稀疏,地表物质松散,易导致滑落;从降水条件分析,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正值雨季,降水较多,易发生泥石流。
8.(2015•浙江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
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答案】北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解析】据岸线资源结构图可知,北岸岸线长于南岸;北岸一级岸线长度和所占比重均多于南岸。
整体来说,北岸岸线资源条件更好。
由材料可知,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
水域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水资源和水运条件,陆域则能提供土地、空间。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解析】(1)由图可知,近30年来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从地域上来说,我国北方比南方增温更明显,全球中高纬度增温更加明显。
(3)河西走廊温度会升高,降水也会有所增加,水热组合趋于优化,因此粮食产量会增加。
(4)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的影响主要从土壤、地貌、水文、自然灾害、交通等方面来分析:如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主要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方面回答。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南疆铁路是新疆南部主要铁路干线。
这条铁路基本沿“古丝绸之路”的中路延伸,东起新疆乌鲁木齐沿兰新铁路到吐鲁番,折转向西穿越天山山脉经库尔勒、阿克苏、阿图什到达我国西端的喀什市,为新疆的主要铁路干线,全长1 446千米(吐鲁番至喀什段)。
下图为南疆铁路分布图。
(1)简述南疆地区村镇、农田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读图分析南疆铁路主要经过的地貌名称及原因。
(3)与南疆地区相比,北疆地区冬季受寒潮危害更大,降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