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龙脊》影评
浅议纪录片叙事角度的差异性——两部艾滋题材电视纪录片之比较
尾 。开头与结尾在本片只是一种叙事 的需要 , 它为 故事营造 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 在这里故事不再依赖
时间上的延 续和因果 的承接关 系 , 它所依据的更 多
俊展开 , 但影 片向我们叙述 的视 角是 3 0 的。在 6度 这 里人 物是立 体 的 , 件是 多重结 合 的。在传 达 事 患者所受 的歧视 同时 ,拯救行动” “ 成为影片主题 。 当高俊相依 为命 的父母“ 离开” , 后 叔叔 因怕别
不 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社会语境的理解 , 呈
绪 。 城市 1 《 时间》 这一手法 大量地移植 到《 说 将 再 农 民工》 的报道中 , 向观众传达一种 比画面本 身更 加深刻 的意蕴 。贾石头的讨钱路》 《 中的主人公贾石
头是一位边远贫 困山村的农 民, 眼看快过年 了 , 他 辛辛苦苦 的打工钱历经周折一直没有着落 , 家里人
一
《 在一起 》 采取 平行剪接 的手 法 , 最简单 、 用 直 接 的叙事 方式 , 说 了艾 滋病 患者 的孤独 、 叙 无奈 , 以及对艾滋病的恐惧 。 《 颍州 的孩子》 在结构上采取 的是多线 索交叉 渐进 的方 式。它在叙事上借 助闪 回、 白等手法 , 黑 借助场景 的转换叙述故事 、 调整节奏 。全片没有很 强的故事性 , 几条线索 出现了多个叙述视角 , 既没有
剥夺那些 真正 为基层 百姓排忧 解难 , 映他们 呼 反
为此焦急万分 , 对他疼爱有加的老奶奶 临终前牵挂 着这件事 。贾石 头伤感而又无奈地讲述 着 自己的 遭遇 , 在讲到奶奶这一节 时 , 再也讲 不下去的他无 言地低 下了头 。栏 目组在这里组接 了“ 只鸟从空 一
中快速下坠” 一片枯枝在寒风中摇摆不定” 与“ 的两
浅谈空镜头 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浅谈空镜头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中国电影大辞典》指出,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
由于空洞的会议、忙碌的机械施工等镜头为我们司空见惯,因此空镜头很容易被电视工作者忽视。
这里笔者就来浅谈一下空镜头在电视纪录片中有哪些积极的作用,希望对我们铁路部门的电视工作者能有一些启发。
空镜头有写景和写物之分,无论是写景镜头,还是写物镜头,都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应,将信息更加真实地传递给受众。
如果把纪录片比作"乐章",那么在很多成功的纪录片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空镜头的影子,它们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同其他"音乐元素"一起,共同谱出了一首首华美动人的"乐章"。
空镜头最常见的作用是展现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大氛围。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橘。
"一定的生存环境对人物性格或者事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纪录片开头,摄像常常以推拉摇移及定格等形式拍下环境,开门见山交代本事件发生地点和周围环境。
纪录片《龙脊》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户房屋,伴随着清晨的鸟鸣声,镜头拉开成一个大全景,一抹晨曦正好斜射在房屋上,四周是沉睡在阴影中的绿树青山,画外传来潘能权的声音:"潘能高,起床了。
"于是,观众也随之进入龙脊人新一天的生活中。
在《龙脊》中,那些碧绿梯田、山岚雾霭和漂浮的云团的空镜头反复出现,不仅仅是风光美,更是作者对龙脊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审美关照。
美丽的环境造就了龙脊人乐观向上、顽强执著的人生态度,而这点也通过人物的言行在全片中展现出来。
当纪录片一段内容叙述完后,可以用街道、楼房等空镜头来转场,从而能顺利引出下一段落内容,这样的转换使观众在视觉上比较流畅。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评析纪录片《龙脊》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评析纪录片《龙脊》《龙脊》作为一部关于人文的电视纪录片,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脊县小寨村的孩子上学及生活的故事。
通过纪录‚潘能高‛‚潘纪恩‛这些孩子的生活经历及人生追求,以此来反射出一种社会现实。
在纪录片中,摄像机就像人的眼睛,它会超越个人来反映社会现实,是当代人审视现实中国的重要窗口。
这部纪录片充分表达了类似中国这种地区很多孩子上学困难但渴望上学、很多人生活困难但渴望摆脱贫困的主题,赞扬了当地孩子纯真、怀有梦想,对未来向往的品质。
真实的镜头语言、声音与细节的合理运用所凸显的情感构成本片的特色,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题。
影片所凸显真实的镜头语言往往会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摄像机不动声色,但真真切切地将当地人们生活及孩子上学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
影片中多次拉镜头或俯拍来展现地方环境及人文特色,同时使人或物此时显得渺小,给观众也一种压迫、渺小的感觉。
多次俯拍学校,整个学校同样在广阔的环境中显得渺小,隐喻出了当地教育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导演同样在刻画人物表情及性格方面,所把握的影像风格独树一帜。
利用中近景将潘能高与他爷爷插秧时的情景刻画出来,刻画出潘能高热爱劳动、勤奋的性格特点。
采用中景镜头将孩子们跳皮筋、打篮球的情节描绘出来,突出了当地孩子天真无邪的特点,也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片子的主题:孩子们渴望受教育。
整个纪录片中,声音的运用同样彰显魅力。
首先表现在画面与解说结合的叙事方式,开头的旁白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使片子更具表现力。
更重要的当属主人公‚潘能高‛唱的歌,唱起了‘六月的歌’,纪录片开始引申到六月,推动了叙事情节的发展。
唱起‘七、八月的歌’也是如此,都是纪录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每当片中孩子歌唱时,编导总是将画面切换到环境中去,这种声画对立的关系应用,渲染了环境气氛和孩子的迷茫情绪,相应推动故事的发展。
其次纪录片中牛声、鸡声等自然声响也都强调了每天的变化,即‘没变化’。
引起每一天的开始,时而高亢时而舒缓的声音节奏烘托出朴素自然的主题:孩子心中有梦,生活的残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探析纪录片中音乐的类型及作用——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摘要在当今繁荣的电视节目中,电视纪录片独树一帜,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蕴涵深厚,具有多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由于受纪实主义影响,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随着纪录片故事化倾向的日趋明显,音乐也逐渐受到节目创作者的认同与重视。
电视纪录片与影视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影视剧有专业演员生动丰富的表演,而纪录片中的人物却是现实中非职业演员的一般人。
因此,为了突出纪录片的故事性与可视性,音乐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就不可忽视,其功能地位也更应该在纪录片中得以彰显。
2012年,一部以中国美食为记录对象的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档播出后,迅速引起收视狂潮。
通过食物展现的人间况味,不但撩动了观众的味蕾,共鸣着观众的乡土情缘,也让很多人对片中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在纪录片中音乐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火遍全国的《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指出大型纪录片中音乐体现的类型和功能,即情感升华功能、主题深化功能及风格铸造功能,从而总结出《舌尖上的中国》音乐的成功之处和借鉴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中国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纪录片音乐类型功能舌尖上的中国The research of the music type and function in the documentary ——for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s an example AbstractIn today's prosperity of TV programs, TV documentaries, which theme is extensive, rich in content, contains profound, has a variety of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Due to the effect of documentary doctrine, music application in the documentary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as the documentary story tendency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music also gradually show creator of recognition and attention. Documentary television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 the bigges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lively and vivid with professional actors,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documentary is real African professional actors of ordinary people. Therefor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documentary narrative and visibility, cannot ignore the role of music in film, its functional status is also more should manifest in the documentary.In 2012, a documentary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food as object of humanistic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fter CCTV evening primetime, quickly lead to TV audiences. Through food show the human condition, stirring the audience's taste buds, not only struck a chord with the audience's local love, also let a lot of people has a strong interest on music in the movie,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t us feel the music in the film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2 through the national fire "on the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imed at the large-scale documentary reflect the types and function of music, emotional sublim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theme and style casting functions, and sums up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music success and significance,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for the futur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Keywords: documentary ;music;type;function;on the tip of the tongue.一、国内优秀纪录片音乐简述1979 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和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开始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记录片《龙脊》解说词
记录片《龙脊》解说词一九九四年四月至九月,我们用两台摄像机,在广西北部山区记录了这样一段生活。
这个地方叫——“龙脊”。
能高,起床了。
和往常一样,早晨六点,一年级学生潘军权来叫同班同学潘能高能高起床,潘能高,今年九岁,上小学一年级,(字幕:潘军权,一年级,十岁。
)潘军权是潘能高最要好的朋友。
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
和村子里许多的孩子一样,潘能高每天都要帮助家里分担一些家务。
今天早上,他要煮全家人的早饭。
“不要吹了,再吹就要灭了。
”“吹又怎么样,火还是原样。
”“你煮完饭就可以出去玩了吧!”。
潘能高出生后不久,父亲便离世了,现在他的家里还有爷爷,妈妈,和上小学三年级的姐姐潘能凤。
(字幕:能高爷爷。
)。
“现在你去了。
现在我就去。
”。
“公那还要炒我爸他们的菜”。
“你就炒一点韭菜。
加一点虾米和鱼仔。
”农历四月是龙脊插秧的季节。
龙脊,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盛各级自治县境内,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绵延百里,人们把它的中段称做龙脊,潘能高家住的小寨村就是龙脊石山寨中的一个寨子。
全寨一百多户人家。
全姓潘,全都是侗瑶。
侗瑶是中国瑶族的一个分支,总人数不过几万人。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侗瑶的祖先从山东青州迁居至此。
在这深山里,繁衍至今。
(字幕:小寨村。
)。
五年级的学生潘纪恩一早就来到村放牛,小寨村的学生九点二十分才上第一节课。
所以,上学之前,他们大都要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
(字幕:潘纪恩,五年级,十三岁。
)潘纪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去年的第二学期他在地区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村里的人因此认定他将来会有很大的出息。
(字幕:小寨完全小学。
)小寨完全小学确切的建校时间是一九三九年,一九五四年,县里又为学校丰富改造了校舍。
学校同年招生,一共有四个班,八十多名学生。
潘能高上学前班的时候,同班有二十八名同学,而现在只剩下二十一名同学。
在小寨村,许多家长没有经济能力,负担孩子们学期的书费农村适龄而无法入学的儿童有四十二人,(石梅珍,失学,十岁。
影像作品的时空元素重构探微——以纪录片《龙脊》《风味人间》为例
视听2021.6|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强调客观事实与主观表现相结合。
电视纪录片具有客观真实性,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在创作表现上是一种拍摄的艺术和编辑的艺术,包括采访的艺术手段和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时空转换的运用,将真实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场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有技法地串联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客观世界,使之更具感染力,从而形成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给人参考与启迪。
一、构建新的时空影像组合,形成表现力蒙太奇是法国建筑行业术语,原意是装配、构成,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也就是艺术手法上的一种“重构”,是依照情节发展程序有法则地把一个个镜头及声音符合逻辑地连结在一起,使其在屏幕上获得一种视觉新秩序,从而在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冲击力。
中国唐诗宋词就曾巧妙地运用这种“蒙太奇”手法,无形中与当代电影技法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都由九个名词排列而成,全篇十个形象画面,包括人物形象画面,连成一个整体后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图。
这是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并列运用,勾勒出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渲染与烘托。
这种“蒙太奇”的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
电视纪录片《龙脊》运用多重结构序列组合的编辑手法,讲述了广西北部山区的孩子艰辛求学的故事。
其中,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广西当地桂林地区瑶族山歌这一特色文化元素,“母亲”如述如说的原生态山歌把观众带入了这个龙脊地区的小山村。
歌声配合画面,呈现时间和地点,随着故事叙述的推进,母亲从四月播种插秧唱到八月金黄稻谷的收获。
该片用母亲的山歌(声音)作为段落的起始,把一个个松散的生活片段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编撰在一个新的时空里,并带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形成有序且真实的叙事,使观众进入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中。
论纪录片叙事结构的节奏美
¹ 详见5 电视研究61999 年第 1 期5弗里德里克 ) ) ) 怀斯 曼的工作日记6 , 中央电视台出版发行。
# 76 #
/ 大海0的叙事时空的平行对称中建立一种节奏的和谐; 5山 洞里的村庄6和5远去的村庄6虽然叙事线索复杂, 但这些复 杂的线索分 别被统一在/ 云南偏 僻石灰 岩地区 一个神 秘的 峰岩洞0和/ 山西高原一块干 旱缺水 的贫瘠地 区0这样 的典 型环境中, 使这些复杂的线索就不再杂乱无章 ; 5神鹿啊 , 我 们的神鹿!6虽然时间冗长, 空间广阔, 但是叙事节奏完全与 主人公的心 路历程达到了 完美的统 一, 从而保 证了纪 录片 叙事节奏的 自然流畅。陈 晓卿等 人创作 的纪录片 5龙 脊6, 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 的自然 风貌、人文景 观、文 化状态、 生存方式, 通过潘能 高、潘 能凤、潘纪恩、潘军 权、石梅珍 一 群儿童的成 长与困惑, 都 被结构 在民歌 领唱的 均匀板 块之 中, 使纪录片显得节奏舒缓、情感深沉、意蕴深刻, 显示了中 国传统文学叙事的艺术功力。康健 宁和 高国栋 创作 的5游 牧6把西藏纳木错牧民次 依卓玛 一家春 夏秋冬 的游牧 生活 分割成异常 匀称的四个叙 事板块, 同样 体现了 匀称谐 和的 形式美感。追求布局形式的匀称和谐已成为当代纪录片创 作的时尚。大型文献纪录片5邓 小平6、5周恩来 6就是最 好 的例子。纪录片5邓 小平 6包 含/ 早 年岁 月0、/ 苏区 风 云0、 / 戎马生涯0、/ 十七年 间0、/ 十 年危艰 0、/ 历史 转折0、/ 绘 制 蓝图0、/ 新的革命0、/ 走向世界0、/ 为了和平0、/ 心 系统一0、 / 晚年情怀0等 12 个业绩板块。这 12 个板 块囊括了邓 小平 早年求学、投身 革命、参 加共 和国 建 设、卧薪 文 革、拨乱 反 正, 搞改 革开放走发 展之路的辉 煌一生, 头绪繁 而有序, 层 次一目了然。纪录 片5周 恩 来6同 样包 含 12 个 业绩 板块: / 风云历程0、/ 开国之 初0、/ 在 世界舞 台0、/ 万 方乐奏 0、/ 风 雨情深0、/ 曲折之路0、/ 上九天 揽月0、/ 魂系海天0、/ 心 忧天 下0、/ 苦撑危局0、/ 开 拓新格局0、/ 最 后岁 月0等, 准确纪 录 了一代伟人的非凡功绩。这些大型文献纪录片把领袖伟大 的一生布局 在对称的业绩 板块里, 不仅 显示出 纪录片 叙事 结构叙事板 块的和谐, 而 且容易 向观众 展示领 袖丰功 伟绩 的逻辑层次。
龙脊感后感 两篇
不因贫穷而放弃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龙脊》,记录了广西一个叫龙脊的山村中一群孩子求学的故事。
龙脊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生活了300多年。
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
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
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
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
本片的编导通过向大家讲述发身在这些孩子们身上的事,表现出他们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以及用坚强与勤奋改变着自己命运的一种不屈服的精神。
孩子们的渴望和家长们的期望是贯穿于全片的重点,创作者采用了很多艺术手法表现了在拍摄过程中感受到的这种心态。
本片采用画外音开片,介绍了本片讲述的对象——广西北部山区一个叫龙脊的地方。
伴随着洪亮的鸡鸣声,镜头拉下,由近景到大全景,向大家展示了龙脊自然环境的恶劣,交通的落后,与世的隔绝。
本片记录的时间是1994年从春到夏,采用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潘能高一家为主线来展示这个村庄的故事,以及以潘能高和潘军权两条人物线索来表现山村孩子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本片情节生动,将孩子们身上的那种天真、质朴、好学,大人们对孩子的无限期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潘能高在课堂得到表杨,潘能高的爷爷闯考场,爷爷在吃饭时问分数,潘军权因打人被老师训斥,潘军权受惩罚冲厕所时靠猜拳决定谁拎桶,潘纪恩淘金回来与弟弟的对话等。
在这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中,使观众对人物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
纪录片与电视散文不同,电视散文注重的是内容的真情、真切,而纪录片则注重内容的纪实性与客观性。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纪录片的根本与生命所在,是纪录片与生俱来的本性。
在《龙脊》这部纪录片中纪实性与客观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
本片中同期声的使用恰到好处的突出了纪录片的这一大特色。
开篇时山泉的叮咚声,鸟儿的鸣叫声,孩子的嬉笑声,瑶族歌谣的悦耳声,无处不透露出山区所特有的自然美,人文美。
人文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艺术表现力——以《龙脊》为例-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同期声具有着强烈的现场感和场景真实性,在当代电视传媒制作中广泛的运用到这一技术,纪录片是一种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相结合的艺术。
随着当代影视创作风格的不断演变,声效的运用成为了一部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纪录片发展中,同期声越来越得到重视,纪录片本身记录下的真实声音是同期声在纪录片中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不单单可以在运用中使用访谈和录音转存,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和生动感,还可以在表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内涵思想。
传统学界对于纪录片的研究多集中在影片内涵和故事背景,对纪录片声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纪录片声音的多元化分析,以《龙脊》为例,研究纪录片声音与艺术表达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研究纪录片同期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纪录片;同期声;艺术表现力AbstractThe sound of the same period has a strong sense of presence and scene authenticity. This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contemporary TV media productions. Documentaries are an art that combines visual effects and auditory effects. With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creative styles, the use of sound effec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uccess of a documenta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ies in China, the sound of the same period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real sound recorded in the documentary itself is the same sound in the documentary. The unique cha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China can not only be used in interviews and recordings, but also increase the authenticity and vividness of the documentary. It can also express the artistic appeal and connotation of the work. Traditional studies on documentary film mostly focus on the content of the film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ory, but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ound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Therefore, through the diversified analysis of the sound of the documentary film, this paper takes "Longji"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sound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documentary Development, which further studie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sound of the documentary over the same period.Keywords: Documentary; Synchronization voice; Artistic expression引言我们通常在电视纪录片中把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声音称为同期采访,同期效果声是指纪录片中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声音效果。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鉴赏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鉴赏(RX083-2)题目:山的那边学院: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地球物理学姓名:邓方进学号:01电话:7摘要电视纪录片《龙脊》由陈晓卿导演,拍摄于1994年,用两台摄像机记录了当年四月到八月广西龙脊小寨村发生的故事。
以潘能高的学习和生活为引线,讲述了山区红瑶族人民生活条件和上学条件的艰苦,展示了龙脊优美的自然环境,记录了小寨人民的乡村生活,表达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赞扬了小寨人民的淳朴、坚韧的性格,更是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之魂。
希望工程的开展也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龙脊淳朴坚韧希望工程写在前面:看完此片,感触颇深,与此产生共鸣。
我出生在重庆市忠县的一个小山村——新政村,同样也是在山区,距离最近的镇上也有十多公里,我的童年和片中的孩子有过相同经历,如做饭、插秧、放牛……正文:整体上,本纪录片以潘能高一家的生活为全片线索,穿插着潘军权,潘纪恩等人的描述,构成了整个纪录片的全部内容。
片子里穿插的民谣,从四月到八月,分别反映了不同月份农家的不同事情,用歌谣的方式表达,新颖且具有名族味道,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来反映小山村的现状:远离城硝,贫穷落后;同时也反应小山村里农民的精神:淳朴真挚,坚韧顽强。
细节上,故事以一声鸡鸣拉开序幕,随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沐浴在阳关之下,绿色梯田之上的一间简陋的房屋,苏醒过来的小山村,随着镜头的慢慢拉远,绿油油的景色,唧唧的鸟叫,连绵的山脉,把小山村映衬的格外美好。
我们发现这间房屋孤孤单单的坐落在群山之中,周围是一片树林……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随着一声叫喊“能高,起床了!”我们的一个主角:9岁的潘能高出场,随后引入了能高的家庭。
潘军权叫潘能高起床,虽不是亲兄弟,却如此的亲密要好,这是乡民的淳朴和善良,是现代化都市慢慢消失的可贵精神。
现在的高楼大厦里,很多人或许都还不认识住了几年的邻居。
他自己洗完脸后,就要为家里做早饭。
没有电灯,没有蜡烛,乌七八黑的房间里,只看得见燃烧不旺的木柴上面放着一个锅。
《龙脊》纪录片解析
当一组画面记述完之后, 以一个空镜头来转换,纪录 片《龙脊》在开头记录了潘 能高家一早上的活动之后在 能高爷爷正出门的时候画面 转换到一片开阔的山脊景象, 并以摇镜头的形式展示这样 的空镜头画面,同时画面解 读声“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 绵延百里· · · · · · ”与画面景物 的相对应,达到了另一种 “声画的对位”。并且使画 面前后衔接不至于死板,视 觉感受舒缓流畅,从一组空 镜头画面的记录之后,画面 停在了能高家所在的“小寨 村”。这样的画面之间的转 换衔接,不仅自然流畅,而 且很容易的将人带入到画景 之中。
空镜头,又称为"景物镜头",所谓的空镜头 并不是指镜头画面是“空”的,是指影片中作自 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 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 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 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 能。
《龙脊》片头就以一个拉 镜头开门见山地交代本事件 发生地点和周围环境。第一 个镜头是一户房屋,伴随着 清晨的鸟鸣声,画面逐渐亮 起来,镜头也逐渐拉开成一 个大全景,一抹晨阳正好斜 射在房屋上,四周是沉睡在 阴影中的绿树青山,画外传 来潘能权的声音:"能高,起 床了。"这一个镜头又是一个 长镜头,长镜头中有很多时 候,镜头是空的。不管摄影 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 时,就大体上相当于剪辑进 一个空镜头,画面给人一种 祥和安逸的景象。
同期声\民谣民歌
巧妙的运用同期声。不少鸟鸣声、水
流声、风声、雨声等环境声一直贯穿 整部影片,大大增加了现场感,还原 了真实。另外抒发特定的感情。
比如在小寨完全小学的教室门口总是站着几个辍学的孩子, 他们常常在昏暗的房间跳着皮筋,嘴里念着童趣的民谣, 好不快乐。但是一想到他们没办法上学又充满了忧伤,倚 着窗户,看向远方,嘴里唱着心酸的歌谣。二者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评纪录片《龙脊》
那一抹绿色的渴望____评纪录片《龙脊》这是一部真实的纪实性纪录片。
本片拍摄于1994年,主要讲述了龙脊所在地广西桂林龙胜小寨村所发生的事情。
这个村子贫穷、落后,大山隔绝了孩子们与外界的联系,可是却没有阻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坚韧不拔,努力学习,对知识极度渴望,贫穷反而让他们更上进。
该片最大的画面特色就是龙脊梯田,简直是美的无懈可击,在拍摄龙脊镜头的时候任意时候定格画面都是一副完美的画面。
但最美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时不刻不在考验着龙脊里居住的山民,在梅雨季节,去学校的路很难走,洪水都快把房子冲塌了,在龙脊里居住的山民每时每刻都在跟大自然作斗争,他们从不服输,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对生活却充满美好的希望,从不怨天尤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本片善用空镜头,龙脊秀气的山山水水全被我们观众一览无余,对主题有渲染作用。
在这座大山里,有美景有田地有天真无邪的孩子,唯独没有的就是——钱。
这里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能学到知识,当一些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没钱教学费的孩子们就在教室门口用羡慕渴望的眼神看着这些同学们能够坐在班上。
石梅珍因为家里实在是没有钱再继续供她念书,上学期还坐在教室里的她现在只能远远的看着这里的同学们上课,当她新学期重返新校园时,激动雀跃的身影我们观众看到了都为她高兴,终于可以再学到知识了。
本片善用同期声,不少鸟鸣声、风声、雨声都贯穿整部影片,大大增加了现场感,还原当时情景。
在潘能胜坐在田地上放牛时,我们听到了公鸡打鸣的声音,可想而知早早他们就已经起床,不得不做农活,而在城市里的我们还在梦乡中!再是小学里总是有几个辍学的女娃们,在跳皮筋、唱歌,“爷娘不给妹上学…”,天真无邪的童音里却透露着无限的心酸与辛苦。
片中四次唱起民歌,而对应的画面都是龙脊的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给人很舒适的感觉。
到影片结尾,才知道是潘能胜的妈妈唱的,最后一次唱山歌,是妈妈对即将远去上学的儿子的期盼,画面是一片青翠。
影视作品评析例文(简单本)
影片分析辅导——影视作品主题分析方法电影的主题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龙脊评析——精选推荐
《龙脊》简评纪录片《龙脊》拍摄于1994年,讲述了发生在广西一个偏远山区——龙脊的故事。
龙脊位于大山深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但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的却并不是愚昧落后的状态,而是一种勤劳质朴、求知若渴、积极向上的状态,《龙脊》向我们呈现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群在贫困中积极向上的人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龙脊》在很多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的地方。
在选题上,《龙脊》着眼于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示出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极大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这些背后所隐藏的极大社会责任感。
义务教育普及和贫困问题是中国山区曾经普遍存在的的问题和矛盾,作者将镜头聚焦于一个小山区的几个人身上,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记录,用影像向人们展示了他们生活、求知的历程。
影像语言在表现社会问题上虽然比不上文字直白、深刻、有力,但其形象具体的特点更容易唤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感受以及再思考。
本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更加增强了观众的感受,如片中9天9夜的大雨的场景,给人以真是、紧迫感,使得我们不由得为大雨中龙脊人的生活担忧;再如,教室外那一个个失学儿童的身影以及他们趴在门口听课的表情,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使我们意识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迫切性。
作者通过记录片不仅仅是在向我们讲述问题,他更是在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引导人们来解决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影片不仅表现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更体现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在主题表现上,《龙脊》别出心裁,有众多值得揣摩的地方。
首先,在选材方面,《龙脊》以接近自然状态的生活片段为素材,给人以极强的真实感。
例如,放学后潘能高和番军权在放牛时背课文、潘军权犯错后被老师罚冲厕所、能高爷爷买米后抱怨米价上涨等等,这些生活化的场景,看是与主题无关其实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将观众深深带入到了主人公的生活中。
龙脊
纪录片《龙脊》评析一、这部作品以广西龙脊山区人民为创作原型,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一个恒久的中国村落里的一群的百姓形象。
由于作品集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以及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因而产生了丰富多义的社会意蕴。
作品是站在人性的高度,观照淳朴、本色、生生不已的龙脊山人。
龙脊山区具有中国内陆地区的原生自然面貌,龙脊山区人民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既具备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又鲜明朴素地体现着中国百姓的乡村生活,体现着中国人代代相承的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
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的朴实和坚韧的品格,却像龙脊山区的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的力量感。
透过这里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体察到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是怎样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创造着生活。
作品发掘他们恒久不变地热爱生活、勇敢面对艰辛的情感;发掘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的生命意识。
纪录片《龙脊》的主题立意便建构在对龙脊山区急剧变革的社会生活,和龙脊人不变的精神品格这种变与不变的关注和思考上。
力图通过对龙脊人生产、生活及情感活动的细腻纪录,阐释对普通人的关切,阐释对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的思索,阐释人与家园之间的血肉联系。
同时,艺术与生活也在片中形象地产生联系,由此激发人们思想火花的碰撞与情感的升华。
二、本片以潘能高一家为贯穿线索,展开这个村庄的故事。
创作者把镜头对准这一家人,以静观的方式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此力求浓缩出当今农村社会。
此外还关注了另外一个人物——潘军权,通过他的活动来反映农村里另一些人要求改变的愿望。
以潘能高和潘军权两条线索交织结构的构成样式,是本片区别于通常的以“三一律”(一条主线、一位人物、一个故事)为结构样式的纪录片的最大特点。
这是一种“复调式”的表现样式。
通过这两种人的行为和方式,让我们多角度、多时空、立体地透视龙脊山,龙脊人。
拆开纪录片,所见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或长或短的镜头。
没有镜头,就没有影视片的结构元素,更谈不上句子、片断和成片。
福平包见证金坑的变迁
他们用血汗谱写了一篇人类征服自然的美丽传奇神话,绘就了绚丽多彩的自然与人文奇观画卷。
大山阻隔,“金坑”瑶族群众难脱贫2003年以前,我们常常行走在从和平去金坑的山村小道上,去拜访梯田上的瑶家,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诱惑着我们。
每当踏上翻山过岭的悠悠古道,好似走在缠绕群山中的丝线上,途中每一座凉亭和风雨桥就像串在丝线上的珍珠,点缀在绿色山野之中。
山间古道崎岖不平,十分难走,真可谓“上山登云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往往是走得筋疲力尽时“看见屋还走得哭”。
那一级级一步步或石板或土坎构筑的山间小道,在千山万岭上艰难爬行,就像古书的装订线,把历史和艰辛缝合在一起。
这条又弯又瘦的山路,就是“金坑”瑶族群众赶圩、挑粮、求学、买生活用品的必经要道,每一步都凝固着山里人不知多少苦涩汗水和泪珠。
世世代代的瑶家人用他们坚强的生活毅力和脚板征服了行路的艰难,贫困的生活才一天天地熬过来。
传统的农耕生活让金坑人贫困,没有公路,使金坑封闭了几百年。
在没有公路的岁月里,金坑瑶族群众每次去和平乡赶一次圩,天不亮就得出门走山路,沿途要经过6座凉亭、4座风雨桥,在圩场只能停留一两个小时又要往回赶路,直到夜幕降临时才回到家。
每次去赶集,金坑村民总是肩不离担,他们挑些干辣椒、禾秆草、棕皮之类的山货变卖换些油盐钱。
尽管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美丽的“人间瑶池”中,但“贫穷”二字一直缠绕在村民身上挥之不去。
揭开金坑的神秘面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来金坑拍风光照片的是龙胜的摄影爱好者文平先生。
从此之后,有许多不辞辛劳的摄影人来到金坑拍摄风光、风情片。
1994年5月,时任桂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李亚石与央视合作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纪录片《龙脊》。
当时金坑还是非常贫困的山村,一不通电、二不通公路。
摄制组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完成了拍摄工作。
李亚石在拍摄纪录片期间,同时用相机拍了一组全面展现金坑梯田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大山的日子》,和《龙脊》电视纪录片一起播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自发为金坑扶贫捐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
《龙脊》———电影评析
记录片龙脊以潘能高一家为主线来展开了一个村庄的故事。
编导用他的镜头向人们展现了一群纯朴的村民和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他们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颗树的缩影一直都是坚定的直立这的,即便是在风雨中那颗树依然是坚强的挺立着。
清晨。
一望无际的山脉寂静的鸟鸣,镜头对准了山村中的几户人家然后使镜头向外拉远一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画面映入了人们的眼球,但无论镜头如何向外拉呈现在荧屏上的依旧是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样的清晨编导并没有给画面配任何音乐而是用了山中寂静的鸟鸣表现的大自然毫无杂质的美,声话结合的应用更突出了龙脊人们的自然、纯朴。
影片反复出现山脉的空镜头,在这里的山并不仅仅是山它是阻隔了人们走出大山的路;是阻隔留守孩子于父母的一道墙;它更是阻隔文明的贫瘠之源。
“知识改变命运”龙脊的人们深知这一点渴望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潘能高的爷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里即使贫困爷爷还是坚持的说着“我还要给你读书”编导将爷爷在吃饭的时候问成绩、爷爷闯考场的细节表现爷爷对知识的肯定。
但是贫困的生活不得不让一些人向命运低头,即便如此编导还是通过了他的镜头传递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
当孩子们在上课时脸上流露出的总是满足的表情即便他们的教室是简陋破烂的,而一些因为家庭贫困失学或没上过学的孩子每每都会在教室的门口探着自己的小脑袋眼里都是羡慕和渴望的情;女孩伏在窗前唱着歌谣昏暗的室内阳光打在她们求知的脸上“妹不知
爷娘不送妹读书无文章无有名”这是失学孩子的心声,使人心里感到无尽的酸处。
盖了新校舍,开学的第一天孩子门打扫卫生、搬课桌和喜悦的笑声的一些列同期声组接在一起诠释了孩子门开心的情,而此时镜头转向了一颗大树下的女孩,她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干活的孩子们制造了视觉的感染力。
在大山深处的龙脊人们都有坚强的生存意志。
才小学一年级的潘能高放学后会帮爷爷到田里插秧;潘纪恩每天在去学校之前会先为家里做些工作;潘纪恩要升学家里无力支付学费他又到村外去和别人掏金,即使掏了七天一无所获他依然没有放弃、、、、、、编导将这几组镜头呈现在荧屏上赞扬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识和面对贫困却奋发向上的精神。
镜片以夏天里一颗即将成熟的水稻为结尾,它即将迎来秋天收获的季节,隐喻龙脊人们将用他们的精神迎来收获的季节那个时候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稻子
黄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