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归嵩山作》原文及赏析
王维唐诗《归嵩山作》全诗赏析
王维唐诗《归嵩山作》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一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赏析二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
清澈的水流环绕着绵延不绝、草木丛生的林地,诗人的车马悠闲地行进,描绘出一派从容自在的景象。
诗人浮宦一生,终于可以辞官归隐,得以享受山林之趣,心情自然是安详闲适的。
“闲闲”一词既刻画出车马徐徐前行的从容,又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
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
此处移情及景,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写景生动活泼。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对山林的亲切和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
诗人的辞官归隐正如暮禽的倦归一样,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寄情山林,可谓景中有情,意蕴深远。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岁暮归南山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 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 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 如此,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 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 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 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 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 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 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 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 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 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唐诗解读——王维之《归嵩山作》
唐诗解读——王维之《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带:围绕。
薄:草木丛生之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迢递:路途遥远。
闭关:离绝红尘间的俗事。
解读:“五岳”之一的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距离洛阳较近。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王维被贬济州,五年后,辞官回长安闲居。
开元二十三年王维得张九龄推荐,出任右拾遗,离开嵩山至洛阳赴任,这首五律就是他在嵩山归隐生活的写照。
首联紧扣诗题的“归”字,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流穿过茂密的树林和草甸,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
由于此次赴任心情愉悦、从容不迫,所以车马所经之处呈现出一派平和、清静。
中两联托物寄情,写出了归隐山林的悠然,也暗表了归隐之决心,有如流水归去之心不改,禽鸟至暮知返不变。
他的暂时归隐何尝不是像陶渊明那样厌倦官场生活呢,想到漫漫归隐之路,诗人的心绪开始走向低沉,眼前之景也开始呈现出一派迟暮、萧瑟之景。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观虽也呈现出闲散局面,却是充满了凄凉色彩。
诗人寓情于景,由景致之中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可见诗人还未能放下那功名利禄的诱惑。
尾联交待了诗人的归隐之地,并点题,一个“高”字,一语双关,既点出了山之高状,也是形容归隐之高洁。
“闭关”既实指关门这一细节,又含闭门谢客、离绝人事之意。
因此从尾联上看,诗人表面虽渐趋平和,但深处仍一丝惆怅微波。
看来诗人在嵩山的归隐生活注定是有“闲”而无“适”的。
王维(700—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山西祁县)。
后徙家蒲州(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
归嵩山作翻译、赏析
归嵩山作唐代: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清澈的流水环绕一片草草木丛生的草泽地,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池紧挨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脚下安家落户,紧闭房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评析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归嵩山作》王维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归嵩山作唐代·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嵩山:古称中岳。
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
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1.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
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①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
②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③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
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答:.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
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鉴赏此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归嵩山作》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归嵩山作》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诗的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写了诗人归隐嵩山的情景。
清澈的河流环绕着草木茂盛的林地,车马缓缓而行,显得从容悠闲。
这里的“清川”“长薄”“车马去闲闲”等词语,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烘托出诗人辞官归隐后的闲适心境。
颔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进一步描写了途中的景色。
诗人觉得流水似乎也对他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也与他一同返回。
这里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流水和暮禽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描绘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这里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点明了归隐的地点和目的。
嵩山高耸入云,诗人在那里归来后,将闭门谢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里的“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同时,诗中的“如有意”“相与还”等词语,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维《归嵩山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维(700—761,或谓698生、701生),字摩诘,排行十三。
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
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
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
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王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享年六十二。
两《唐书》有传。
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
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王维是一位艺术天才,也是一位艺术全才,他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仅就诗论,无体不备,诸体兼工,最妙田园山水,尤擅五言律诗。
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
”(《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而庵诗话》)现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传世。
【原文】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 [1] ,车马去闲闲 [2] 。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3]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4] ,归来且闭关 [5] 。
【注释】[1]长薄:即草泽地,草木丛生曰薄。
[2]闲闲:悠然自得貌。
[3]古渡:古渡口。
[4]迢递:高远貌。
嵩高:《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言其高大也。
”[5]闭关:关门。
此句有杜门谢客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唐诗三百首:归嵩山作
★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唐诗三百⾸:归嵩⼭作,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归嵩⼭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满秋⼭。
迢递嵩⾼下,归来且闭关。
写翻译写翻译写赏析写赏析纠错纠错分享评价:很差较差还⾏推荐⼒荐相关翻译写翻译写翻译译⽂及注释译⽂清澈的川⽔环绕⼀⽚草⽊,驾车马徐徐⽽去从容悠闲。
流⽔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随我⼀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渡⼝,落⽇的余晖洒满⾦⾊秋⼭。
在遥远⼜⾼峻的嵩⼭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⑴嵩⼭:五岳之⼀,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⑵清川:清清的流⽔,当指伊⽔及...相关赏析写赏析写赏析评析这⾸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和⼼情。
嵩⼭,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长长的草⽊丛⽣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所写望中景⾊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归⼭...创作背景开元(唐⽞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也有隐居之所。
这⾸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时所作的。
...作者介绍王维王维王维(701年-761年,⼀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西运城)⼈,祖籍⼭西祁县,唐朝诗⼈,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重要诗作有《相思》《⼭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
佛教有⼀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常多才多艺,⾳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意思-赏析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意思|赏析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作者:佚名这首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欣赏一下王维的“归嵩山作”
欣赏一下王维的“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出处】唐·王维《归嵩山作》。
【翻译】流水似有情意欢迎我归来呵,投林的暮鸟陪伴我一道回还。
【赏析】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流水”、“暮禽”赋于人的感情:清清的流水好象故意一去不复,汩汩东流。
傍晚的禽鸟相互飞回丛林栖息。
它们好象与诗人一同结伴而归。
表面言“水”、“禽”有情,实则写自己有情。
借“流水东去”不返,暗示自己归隐的决心;“暮禽”倦而知归巢,隐示自己辞官的原因是对现实*的失望和厌倦。
诗句景中寓情,意在言外。
注:如有意,好象故意似的。
【全诗】《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鉴赏】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和心情。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清川”,清清的流水;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草木丛生之地。
这是写所见之景。
“车马去闲闲”,这是诗人写自己的车马悠闲自得地行走在路上。
车马本无心,何来“闲闲”之感?这正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脱离了官场是非,诗人感觉就像清川一样自由,像车马一样悠闲。
颔联继续写景,仍是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之情如流水归海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这句似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化用得不着痕迹。
“暮禽”二字也包含着“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对仕途的失望与厌倦。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
王维非常善于选择适于表现自身心境的景物,并加以组合。
四个景物,城是荒废多日的,渡口是许久以前的,阳光是夕阳西下,已近黄昏,连眼前的山景都是秋景,草木凋零。
四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都在说一个词——萧索。
这两句诗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不知想到了什么,隐隐地诗人的心绪又开始低落下来。
末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写诗人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客。
《归嵩山作》古诗原文及赏析
《归嵩山作》古诗原文及赏析《归嵩山作》古诗原文及赏析《归嵩山作》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出处】唐·王维《归嵩山作》。
【翻译】我将回到这高峻的嵩山下隐居,闭门谢客再也不问世事尘寰。
【全诗】《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鉴赏】首联描写回归出发时的情景,紧扣题目中的“归”字。
中间三联描写所见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首句“清水”而来;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而来,描写流水与“暮禽”,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寄托着作者返归山林对政治厌倦、一去不返的心情。
第三联二句“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十个字,描摹出“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样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傍晚秋景图,写得朴实自然,意境博大,衬托出诗人凄清泊淡的心境,历来被称颂为状景佳句。
尾联对蒿山的山势做了简括而又生动的描写。
整首诗写得轻松自然,随意挥洒,不事雕饰,却又含蓄真切,不求工而自工,恬淡清新而又精巧蕴藉。
正如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所说:“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此诗是也。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题解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王维《归嵩山作》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归嵩山作》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诗文解释:清澈的河川水环绕一片草木,车马悠闲自得地在路上行进。
流水好像有情谊,傍晚的归鸟与我一起回来。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辉洒满秋天的山峦。
在那遥远的嵩山下面,回去关上门谢绝人事。
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词语解释:清川:清流。
相与:互相作伴。
关:门。
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⑶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⑷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⑹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⑺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赏析: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在归隐的途中,诗人面对一片秋景,写诗抒怀,显示出诗人归隐的闲适,也表现了他归隐的决心。
虽然秋色也使他感到了凄清,但很快他就调适过来,趋于淡薄恬静。
全诗没有任何修饰,随意写来,情真意切,平淡自然,不着痕迹。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归蒿山作 注释译文鉴赏
归蒿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带:绕。
薄:草木丛生。
迢递:遥远貌。
●译文: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自在悠闲。
流水啊好像对我充满情意,晚归的禽鸟同我一道归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景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鉴赏:
本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
描写嵩山下江野清冷萧疏的暮色,是写诗人淡泊情怀,也流露了淡淡的感伤意绪,清新淡远。
《归嵩山作》王维唐诗鉴赏
《归嵩山作》王维唐诗鉴赏归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诗鉴赏这首诗抒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回乡的车马缓缓前进,悠然自得。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形态,传达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承“车马去闲闲”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赋予“流水”和“暮禽”人格化,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流在流淌,晚归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似乎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实则体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寓有诗人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暗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因而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还是寓情于景。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表现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炼而又形象的描写。
“高”,即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山”二字。
“归来”,表明到达归隐地,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暗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此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唐诗三百首:归嵩山作
唐诗三百首:归嵩山作归嵩山作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写翻译写翻译写赏析写赏析纠错纠错分享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相关翻译写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⑴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相关赏析写赏析写赏析评析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这首诗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作者介绍王维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古诗词日历王维《归嵩山作》
古诗词日历王维《归嵩山作》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嵩山的流水,如果对暮禽有意;那么,暮禽宁可不归巢,也要停在岸边陪着流水。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归来闭门隐居,谢绝一切世俗,安静地度过晚年。
注释嵩山:全真派圣地,古称“中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清川:清清的流水。
清:一作“晴”。
带:围绕,映带。
长薄:绵延的草木丛。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禽:一作“云”。
相与:相偕、相互。
相互作伴。
临:当着。
迢递:遥远的样子。
嵩高:即嵩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归隐诗。
人世间最深情的两个字:“有意”。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正在于“有意”二字。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和喜欢的人事在一起,就可以抵达圆融之境。
“清川”爱“长薄”,“车马”爱“闲闲”,“暮禽”爱“流水”,“荒城”爱“古渡”,“落日”爱“秋山”,而“我”爱什么呢?爱归隐嵩山,只恨归来得太迟。
所以,陶渊明诗句云,“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首联、颔联是说,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着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嵩山的流水,如果对暮禽有意;那么,暮禽宁可不归巢,也要停在岸边陪着流水。
这是写“归途之闲趣”。
这首诗最动人之处,就在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一联,其言下之意,“流水如无意”,暮禽也不必相与还了。
“有意”二字,非常重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人对一件事,如果“有意”,那是最重要的。
怕就怕“流水有意,落花无情”之“无意”,却硬要凑在一起,那就难堪了。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有意”,构成了王维自成一体的思想体系。
人到了一定年纪,一切自然都已看透,“有意”,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王维选择了嵩山,因为诗人对它情有独钟,这里有他的家,还有他喜欢的山水,和他最爱的禅意。
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王维《归嵩山作》赏析王维《归嵩山作》赏析《归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王维归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高下,归来且闭关。
赏:开元二十二年(734)秋,诗人辞官归隐山。
沿途欣赏了秋日美丽的风光。
观暮鸟归还而坚定对归隐的决心,因为见到秋日荒城古渡的萧瑟而倍感落寂低沉。
诗人唯觉只有归隐才能保持自己的高洁,低落的情绪又归于平和。
这细微心情的变化和沿途见到的风景紧密联系,可谓景情交融。
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首联写自己归隐出发时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准备归隐时悠闲安适的心态。
清清的'流水围绕着茂盛的草丛。
这句诗写诗人所见,接下来的内容写了诗人自己的感受:车马悠闲得走在行进的路上。
这一句照应题目中的“归”字。
车马怎有“闲闲”的感觉,这不过是诗人内心感受的一种表现。
诗人决心归隐,远离那官场的是是非非,不禁顿时觉得悠闲自在,轻松自由。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托物寄情,写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人归隐之心如滚滚东流之水一去不回,又如禽鸟归巢之心日暮知归。
诗人自己感觉到这也正到了自己要归隐的时候了。
既表明了自己归隐时的坦然,又表自己归隐的决心。
这句诗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方面用诗中的意境表示自己归隐之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决心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
诗句中暗示了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对当时现实的厌倦。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翻译
荒城Il聒渡,落日满秋山的意思: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归嵩山作》,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归高山作》原文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尊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嵩山作》翻译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归嵩山作》注释1、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2、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T乍"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日薄。
3、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4、琴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5、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靠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6、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汽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7、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归高山作》赏析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尾联写山之高,点明作者的归隐地点和归隐宗旨。
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
《归嵩山作》创作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东都洛阳,所以王维从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贬所返回后,在洛阳附近的嵩山也有隐居之所。
此诗就是王维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译文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
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