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深圳南山区“一核
法治、智治、共治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与实践
法治、智治、共治: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与实践!李朝晖(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00)摘要: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法治、智治、共治为深圳创造了规范、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未来,深圳应当继续以法治理念重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和智能技术重塑城市治理链条,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应当以共建共治理念重塑城市治理程序,不断提升城市法治民主化水平,并使法治、智治、共治相融互促,形成合力,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中产生乘数效应,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词:城市治理经济特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重要保证力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重视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坚持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法律作为社会基本**本文是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区域金融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李朝晖,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治、智治、共治: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圳探索与实践55行为规范和矛盾解决主要机制的作用,努力建设法治城市;重视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运用信息和智能技术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质效;重视公众有序参与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机制,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和流程再造,明确权力边界和规范权力行使,统筹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形成法治、智治、共治融合互促的城市治理模式。
-法治:对法治城市的孜孜追求深圳经济特区是依法成立的,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正式施行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标志。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外商对法律的重视使务实的深圳人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进法治建设,每一项重大改革都通过国家或广东省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固定框架、稳步推行、保障施行。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
从“社区治理”到“小区治理”--反思当下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之一杨颿【摘要】当下部分学者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其宗旨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协商合作的社区治理体系。
但随着“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小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被忽视,造成了针对其监督的缺失。
面对“小区治理”的“失效”,以对“社区”和“小区”为不同治理背景的“服务品”提供方式的讨论为基础,必须将市场主体纳入“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多元互动的“合作—监督—共治”的新型“大社区”治理体系。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社区治理;小区治理;市场;合作-共治;大社区治理【作者】杨颿【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3引言近年来,探讨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文章倍出,且都基本以国家、社会、公民等治理参与者的互动、合作来探求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道路,形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
笔者于2014年年末深入所在地级市的某街道以访谈的形式与社区工作者交流互动,发现在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层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上级政府、街道、社工、志愿者、非营利组织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各自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①。
然而,以商品房改革为标志而出现的物业公司、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等“市场”主体却没有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中。
现阶段的各种实际情况不断使“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面对小区治理的种种问题,我们理应将“市场”主体纳入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商合作的“大社区”治理体系。
碍于篇幅,本文只进行先导性的理论论证,有关实践层面的社区治理具体模式构建问题将陆续在“反思二”及“反思三”中予以讨论。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深圳市委驻沙头街道指导服务组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第2期深圳市委驻沙头街道指导服务组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为深入推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深圳市指挥部社区小区组沙头街道指导服务组深入社区走访调研,梳理和总结“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的有效经验,以及实践中存在的治理理念、权责规范、运行体系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弱项和短板,对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健全法治保障、优化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一核多元;党建引领中国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5706(2020)02-0018-0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疫情防控是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为深入推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深圳市指挥部社区小区组驻点沙头街道指导服务组自2月6日下沉沙头街道以来,在抓好疫情精准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工作的同时,积极梳理沙头街道社区治理的有效经验,深入调研存在的弱项短板,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增强社区治理效能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疫情期间彰显成效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设立于1983年,位于福田区西南部,辖区面积约13.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8万人,下辖12个社区、14个居委会和5个股份合作公司。
沙头街道布局呈现城中村密集、花园小区密集、产业园区密集,城中村与花园小区、产业园与花园小区交织分布的特点,社区治理复杂、难度大。
而沙头街道形成的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工作站、居委会、股份合作公司(小区物业公司、工业园区运营单位)为支撑,驻社区单位、社会团体等多元参与的“1+3+N”基层治理格局,在疫情期间成效彰显。
“一核多元”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一核多元”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张涛华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4期摘要:在社会生活中,社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增强群众获得感、落实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
如何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使之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是当前理论界与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百步亭社区作为全国文明社区,在社区治理方面,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在当前新形势下,对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展开细致分析与研究,不只是为了提取可借鉴的经验,也是为其他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启迪,进而促进社区发展。
关键词:社区;治理模式;百步亭;党的领导;一核多元在党与群众保持联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城乡社区处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社区治理成效如何,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能否稳固,关系到社会改革能否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社区作为社会机体的最基本组成内容,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建设的关键一步。
我国当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社区管理责任愈发艰巨,必定会面临着新挑战。
城市人口异质性越来越强,选择怎样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摆在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
一、社区治理的理论与运用(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1.“治理—善治”理论。
“治理—善治”理论是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治理实际上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所有参与主体应该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合理运用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把‘善治’当成不懈追求的目标”[1],“善治”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治理并取得最好的治理效果,是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公共利益要最大化。
这一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的现象,仅仅依靠市场或者政府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依靠有效的治理来调控。
这一理论表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其他治理主体,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善治就是要使每一个主体都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协商治理调研报告
协商治理调研报告协商治理是一种社会管理方式,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多方参与,共同就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决策和协调处理的一种治理模式。
协商治理的核心是实现多元利益的平衡,促进社会公正与稳定。
协商治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商治理能够汇聚各方智慧。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经验,通过协商能够将各方的意见充分融合,形成更为全面和科学的决策。
第二,协商治理能够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通过协商能够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冲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障决策的可实施性,从而增强治理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第三,协商治理能够增强民众的参与和认同感。
协商治理将民众作为协商和决策的主体,通过广泛收集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有效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增加民众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和支持,提高治理的可持续性。
第四,协商治理能够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协商能够解决各方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各方的相互理解和协作,避免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实践中协商治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第一,协商治理的参与者分布不均。
在现实中,权力、资源和信息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导致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参与能力和机会受限,协商决策的公平性和代表性受到挑战。
第二,协商治理的效率和决策周期较长。
协商需要时间和精力进行沟通、协调和妥协,导致决策的时间周期较长,有时会出现协商僵局和滞后的情况,影响治理的效率和决策的及时性。
第三,协商治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参与协商的各方往往拥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源,有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决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协商治理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汇聚各方智慧、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增强民众的参与和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参与者分布不均、效率和决策周期较长、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不断提升协商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区范围内,通过组织居民参与、改进社区环境和解决社区问题等方式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过程。
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为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文将从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1.社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范围内,通过多方参与、协商决策和共同管理等方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协商、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权,是一种相对民主的管理模式。
2.社区治理的原则和特点社区治理的原则包括民主、包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其中,民主原则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
包容原则强调社区成员的基本权益和多元共存。
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原则强调在社区治理中要考虑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
3.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当为社区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基本构成部分,应当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
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建设提供资源和服务。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案例1.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在许多社区中,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实践形式。
例如,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居民代表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等方式,促进了社区自治和民主决策。
这些组织通过居民大会、民主选举和社区公示等方式,保障了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2.社区合作共建的经验在一些社区中,居民、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建的经验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例如,美国的社区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促进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社区治理的创新思路——我的思考
社区治理的创新思路——我的思考社区治理的创新思路——我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社区治理正在成为一个被越来越多关注的话题。
社区作为基础单位,必须要有良好的治理模式才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然而,目前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亟须创新思路。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实行电子化运营管理当前社区通常采用人工或半人工的管理方式,这种运营模式的效率和精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实行电子化运营管理,这种方法可以让社区管理更具规范性、方便性和高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居民和落实国家政策。
通过引进互联网+的平台,建立社区信息化系统,将社区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工作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的治安维稳机制社区的治安环境是居民生活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健全的治安维稳机制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地区的做法,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全天候、及时响应的巡逻警务网络,同时进行常态化的虚拟巡逻,采用智慧安防系统,增强治安防范,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建立社区警务委员会,拟定社区治安维稳保障计划,建立全民参与的社区预警机制,开展社区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从而加强社区治理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之一,我们应该根据居民需求及时增设和改造相关公共设施,比如公共卫生间、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等,增强社区的功能和服务。
在建设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建设、管理、运营,鼓励建立社区自主维护机制,增强社区的自我建设和管理意识,从而落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宗旨。
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提升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区的治理能力,为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支持。
我们可以鼓励成立各类社会组织,比如志愿者团队、文艺团体、老年协会等,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和监督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
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陈妙华陈海涛20XX年08月11日08:1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地阐述和分析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形势任务需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自20XX年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党工委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系列指示要求,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坚持把社区党建作为抓好基层、打牢基础的着力点,从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理顺社区各种组织的关系、完善社区党建共驻共建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了以社区党委(总支)为核心(“一核”)、社区“两新”组织、退休老同志等各类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业委会、老年协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各类自治组织及居民群众(“多元”)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模式,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和构建了适合基层社区发展的大党建新格局。
“一核多元”社区党建新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实践成果,正是切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指示精神,也是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背景与起因近年来,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辖区社会结构、利益矛盾日趋多元化,党员数量快速增长,结构多元复杂,长期以来沿用的以条条为主、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与新时期新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社区退休党员、民营组织党组织党员、驻社区单位党员大多“游离”于社区管理之外,缺少参与社区建设的共建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党建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以社区党建为龙头的和谐社区建设持续发展的“羁拌”。
(一)党员数量快速增长,结构多元复杂。
近年来,随着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加之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兴起,企业分流党员、外来来深圳务工的党员、退休党员等大量转入社区,社区党员队伍呈现快速增长、结构复杂、分布不平衡的新特点,社区党员结构也出现多元化,社区居委会党员、离退休党员、民营经济(“两新组织”)党员、失业下岗党员、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部队退伍党员、驻社区单位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大量不同职业身分、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利益需求的党员群体聚居在社区,党员群体中分布有企业董事长、个体老板、事业单位负责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其他等多种类型的人员。
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协商决策与民主治理
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协商决策与民主治理社区居委会是社区自治的基础性组织,起着联系居民、协调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区协商决策是社区居委会实现民主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协商决策,可以有效地凝聚居民共识、增进社区团结、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本文将从社区协商决策的重要性、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来探讨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协商决策与民主治理。
首先,社区协商决策是社区居委会实现民主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是民主的基础,而社区协商决策是居民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协商决策,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民主治理的目标。
其次,社区协商决策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增进社区凝聚力和团结。
在协商决策的过程中,居民们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换意见,协商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沟通与协作,可以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凝聚社区共识,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再次,社区协商决策能够提高社区居委会治理效率与质量。
通过协商决策,社区居委会可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需求,更客观全面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更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措施,更有效地推动社区建设发展。
同时,协商决策还可以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社区居委会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社区协商决策是推动社区居委会实现民主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商决策,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增进社区团结与凝聚,提高社区治理效率与质量。
社区居委会应积极推动协商决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拓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不断优化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水平与效果,为建设美好新时代社区作出贡献。
社区治理心得体会
社区治理心得体会社区治理是指一种组织和管理社区事务的方式,其主要目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福祉,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在长期的社区治理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社区治理的核心是民主参与。
社区治理需要倡导和推动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行动,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主体作用。
在居民议事会、社区咨询会议等重要决策场合,应广泛听取并采纳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社区成员对社区治理的了解和参与程度。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增强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其次,社区治理要注重基层自治。
社区治理应该从底层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尊重和保护社区居民的自主权力。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在合法范围内自行组织并行使管理职能的权力。
社区居民应通过选举、任期制等方式选举产生代表委员会,由其负责制定社区规章制度、管理社区财务、协调处理社区事务等。
基层自治能够将决策权下放到最低层次,更加精细化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再次,社区治理需要建立公平正义的机制。
社区治理应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公正地进行权力运行和资源分配。
要加强社区内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社区治理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此外,社区治理要强调特殊群体的保护和帮助,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
最后,社区治理需要注重创新发展。
社区治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
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在居民参与、问题解决、服务提供等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推动社区治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创新发展是社区治理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总结起来,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通过民主参与、基层自治、公平正义和创新发展,可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激发“1+3+N”“陀螺效应”——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透视
激发“1+3+N”的“陀螺效应”——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透视时间: 2014-07-14 01:40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慧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治理体系建设中,社会治理是基础,社区是落脚点。
目前,全国社区治理普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如居委会被边缘化,社区工作站行政化倾向严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百姓不满意,社会组织缺少活力。
从深圳来看,2005年全市建立了600余个社区工作站,2006年实行“居站分设”,目前同样也存类似问题。
社区治理究竟往何处走?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南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发生地,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新模式。
今年,出台、实施了深化“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一号改革方案(下称“一号方案”),从六大方面为南山社区治理勾画出三年蓝图和实现路径,为新时期构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指明了方向,破解了社区治理中如何处理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难题。
治理模式:“1+3+N”的算术题表达南山“一核多元”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用一个加法算术题表达,就是“1+3+N”。
“1”,即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3”即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N”,即各类社会组织和驻辖区企事业单位。
其核心理念就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多元主体为依托,多元互动、多主参与、共建共享,实现在社区里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这道题求“和”,看似简单,实际却很难。
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怪圈,发挥首个数的“龙头”作用,领导、团结其它“加数”,得出最大“和”?“3”中三个“元素”,能不能相互支撑、制约,构成稳定社区治理“铁三角”?“N”中众多单位,能不能打破利益“籓篱”,同唱一个调多元互动参与?南山一号方案,厘清了这些“数”的职责和功能定位:“1”就是“核”,以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为核心,通过理事会等运作机制,整合社区各种资源,统筹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反思
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反思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在社区中,人们建立了社会关系,建立了他们的家庭、工作、休闲和文化生活。
在一个良好的社区中,人们能够获得生活中的支持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在社区中获得更大的福祉。
社区治理是确保社区良好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社区治理包括通过公正、负责任和协作的政策制定来管理社区的运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区治理的实践和反思。
一、社区治理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中,社区治理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区都出现了一系列社区治理的实践。
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建立社区居民共同的、公正的、负责任的共同体,使社区居民的利益能够得到照顾。
首先,社区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社区治理应具有居民的参与性、自治性和满意性。
社区管理组织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办公室组成,居民委员会、群众自治会、居民代表会等组织是保障社区情况了解、居民权益的正常维护和社区组织建设管理的重要机构。
此外,完善社区服务职能,社区服务必须紧密联系居民的实际需求,满足广大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促进社区的持续发展。
其次,社区治理需要实行良好的政策制度。
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政策制度可以作为关键因素来改善整个社区的状况。
例如,建立社区意识形态管理办公室,维护社区的基本稳定,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同时,提高社区的基础建设水平,建设安全、清洁、美丽的社区,让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未来,在社区治理改革中,制度改革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将是社区治理的核心。
最后,社区治理需要推动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建立社区治理的基础,他们通过自身的力量,关注社区的公共事务,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
可以为社区政策制定和运作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居民方面,加强社区义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
树立自觉参与、自我管理、文明生活社区意识。
二、社区治理的反思社区治理并不是一帆风顺,它需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强反思,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社区治理需要反思的问题:第一,社区治理中对贫困人群的关注不够。
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民主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民主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民主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1. 研究问题及背景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是实现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社区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机制的问题,探索民主化进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研究问题涉及:在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状况如何?居民参与对社区治理决策的影响如何?为进一步探索居民参与机制的创新方向提供基础。
2.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居民参与机制的研究现状。
其次,选取不同类型的社区案例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各种居民参与机制对社区治理的影响,包括居民议事会、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问卷调查等,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设计和实施经验。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对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居民参与与社区治理决策之间的关系,为实践提供依据。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文献综述,可以总结出目前对于居民参与机制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案例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居民参与机制的优缺点,总结出设计和实施居民参与机制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居民参与程度与社区治理决策效果之间的关系。
分析数据得出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机制对于提高治理效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找出一些有创新性的结论。
4. 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的过程,将得出一些关于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机制的结论和建议。
首先,居民参与机制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得到了验证,可以提高社区治理效果和合法性。
以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关于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
以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关于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深圳市南山区成立于1990年,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0个社区,全区人口总数1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万人。
20年来,南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被理论界誉为“南山模式”。
最近,我们赴深圳市进行调研,觉得南山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弥足珍贵。
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九大亮点从2007年开始,南山区实施“和谐社区建设”3年行动计划。
为此,南山区委专门成立了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划拨专项经费大力推进。
3年多来,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有九大亮点:——实施社区党建“三个全覆盖”,充分利用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把和谐社区建设与党的区域化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先进性发挥统一起来,是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大亮点。
“三个全覆盖”是南山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提出的一项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即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全覆盖。
目前南山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
在社区党组织全覆盖方面:坚持把党的支部和小组建在社区和楼栋。
2006年招商街道在花果山社区试点成立了南山区首个社区党委,将辖区内退休党员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按属地化管理纳入社区党委。
文竹园社区进一步突破对党员进行属地化分类管理的模式,把民营经济按属地成立的党支部也纳入到社区党组织体系,与退休党员党支部、社区党支部结合,成立了统一的社区党委。
对于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则按楼栋成立党小组。
一些街道还在外来务工者聚集区设立了流动党支部。
这种从社区实际情况和党员构成出发,进行区域化建党,已成为南山区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的发展态势。
在党员管理和服务全覆盖方面:各社区普遍开展了党员普查摸底和全面登记工作,把社区和企业中各类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都挖掘出来,亮出身份,党员队伍迅速壮大。
村居协同治理: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反思
村居协同治理: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实践与反思胡业方【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31)5【摘要】居民身份的二重性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不相嵌形成了转型社区有别于成熟城市社区的治理困境,人户分离所引起的管理身份认同的混乱以及对管理职责的认知不清更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村居协同治理以村委会为主体,协同居委会共同治理转型社区,优化了原有独立治理单位的治理结构,对转型社区的治理困境具有结构的适应性。
村社利益关联性及村委会大量的可调动的治理资源,是村居协同治理模式内在可行性逻辑的运行基础。
村居协同治理是一个统与分的实践过程。
以治理信息的统合,动员型、经济型与服务型的分治,以及依托党员的动员型治理,扩展了治理资源的范围,延展了治理的网络维度,也分散了治理的责任与风险,实现了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治理效果的双赢。
当前转型社区的治理应着眼于社区的具体特点,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资源的充分利用。
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及社区的有序转型。
【总页数】7页(P97-103)【关键词】转型社区;治理困境;村居协同治理;治理创新【作者】胡业方【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3【相关文献】1.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场域中的协同治理实践——基于四种典型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 [J], 尹广文2.“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专题——从“政社合作”到“互嵌式共治”: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的无锡实践及其反思 [J], 文军;杜玉华;吴越菲;3.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创新观察 [J], 陈家喜;林电锋;4.空间转型与社区治理反思——基于平海市柔河区村居混合社区调研分析 [J], 于显洋; 郭锡山; 张亚鹏5.治理转型何以可能:“过渡型社区”的“过渡”逻辑——对“村居并行”治理模式的案例研究 [J], 王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治理的新思路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新思路与实践社区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和社会参与措施,以实现社区内公共事务的协调处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人们对社区问题的关注度的提升,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社区治理亟需新的思路和实践。
一、加强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社区治理的核心。
过去,社区治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居民参与度较低。
然而,随着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的增强和社区意识的建立,社区自治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新思路。
社区自治依靠居民自治组织和居民参与,通过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让居民自主管理社区事务,制定规则和决策,实现自治的目标。
这种新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
二、倡导社区共建共治社区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倡导社区共建共治,意味着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社区的规划、管理和问题解决。
政府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推动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居民应当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共同监督社区事务的运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和服务项目,提供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三、推动信息化社区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社区治理成为一种新的实践模式。
通过建立社区信息平台和网络化社区服务体系,将社区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获取与共享整合在一起。
信息化社区治理可以提高社区事务的效率和透明度,便于居民获取信息和参与社区决策。
政府可以通过政务公开和数据共享,实现社区治理的公正和公平;居民可以通过在线投诉和建议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社区服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更加方便和精准的服务。
四、注重社区矛盾调处社区治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地进行矛盾调处是社区治理实践的关键。
传统的矛盾调处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矛盾问题的多元化,单靠政府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创新
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然而,城市社区治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创新解决方案。
一、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1.1 社区参与度不高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关注度不高,对决策和管理工作缺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往往由少数人或机构掌握。
这使得社区治理缺乏民主性和代表性,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
1.2 知识技能匮乏社区治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持,但是一些基层社区缺乏专业化的社区管理人才。
这导致社区在规划、设计和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
1.3 缺乏合作与协调城市社区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与协调。
然而,现实中存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畅通等问题,导致社区治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效果不佳。
二、创新解决方案2.1 加强社区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是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倡导和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决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参与机制,包括举办座谈会、听证会、居民代表选举等,使居民能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2.2 建设专业化社区管理团队培养和引进专业的社区管理人才,可以提高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在社区规划、环境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
2.3 加强部门间协作与协调改善城市社区治理需要部门间的协作与协调。
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确保各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明确、协同高效。
2.4 推进数字化社区治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也是一种创新方案。
政府可以建立数字化平台,为居民提供在线投诉、建议和意见反馈渠道,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实时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着自治与管治之争,本质上则是关于城市社区属性的争论。
深圳市南山区通过党内民主共治、社区协商自治、社区虚拟参与、居民自助互助、社情民意诉求五个协商平台,建立起协商合作、协同互动、协作共建的“一核多元”城市协商治理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并不存在大一统的理想模式,每个社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区情进行独特的创新。
—深圳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创新观察一、“想象的自治”与“现实的管治”: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之争中国城市社区的生成与发展时间不长。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的争论自社区出现以来从未停息过。
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社区概念从学术话语转为政策话语,被民政部门引入到官方文本之中,迄今只有20多年的时间。
民政部门在推进社区建设实验的同时,也将社区看成是居民的自治单元,在全国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中加以推广实施。
这一政策定位与学术界对于社区的理论定位相互印证和支撑。
从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定位出发,学术界将社区想当然地理解为自治单元,强化自治导向在城市社区建设初期几乎成为一种压倒性的学术话语。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社区建设应当基于居民的需求,最佳的方式是由居民自己决定、协商和协调。
1夏学銮提出,社区自治被视为社区建设的首要目标,而这一自治体现在经济上自立、政治上自治和文化上的认同。
2徐勇则认为,社区自治是一种成本较低,又契合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陈家喜林电锋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主任、教授深圳市南山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12In-depth Investigation居民需求,且利于公民参与的治理模式;社区自治还反过来要求重塑政府的权力,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协同关系。
3然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发展并没有延续理论界的主张。
城市社区自成立之初就躲不开也绕不过的问题是:如何落实来自城市基层政府的各种行政指令和下派任务,如何避免成为政府部门“千根线”指挥下的“那根针”。
而这一现实的背后则是集权式的行政权力结构以及对应的压力型政令执行方式。
4因此,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民政部门也在不断修正城市社区的功能定位及治理模式。
2000 年颁布的中央“两办 23 号文件”对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重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推进公共服务覆盖日益扩展的社会空间的同时,要求完善社区党群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组织的组建。
52009年11月,《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国家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定位转向,再次说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不完全是基于自治的导向,还要实现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基本使命。
基于这一现实,管制论者突出国家及政府在重塑社区和运行社区中的重要角色,社区只是国家控制下的治理单元“而非自主发育而成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所倡导的社区自治只是实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整合的手段6;社区自治机制被纳入到行政体制,成为吸纳社会资源来推进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过程7。
尽管城市社区建设体现了民主与协商的色彩,但本质上是政府自上而下规划动员下构建的,是国家权力向城市社会渗透和延伸的过程,也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控制的目的。
8笔者认为,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自治与管治之争,核心是关于城市社区属性的争执:若将社区看成是一个自发草根性的生活共同体,那么自治无疑是最佳的治理选择;若将社区看成是政府自上而下建构的治理单元,那么政府向社区下派任务、考核责任、配置资源的管治型治理也就顺理成章。
而事实上,当下中国的城市社区显然是集合了“管治”“服务”与“自治”多重属性于一体的社会单元9:首先,城市社区是国家用以贯彻决策实施过程、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治理单位;执政党和国家在社区设立自己的组织触角,如社区党组织、社区工作站行使着部分政府职能。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基层单元,保障党和国家政策的传递、贯彻以及将基层信息的上传反馈,是有效治理社区的重要体现。
其次,社区也是一个公共服务的单元。
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服务,如社会保险、下岗就业、医疗保障、计划生育等,都依托社区平台加以供给;政府也相应地赋予社区工作站或社区居委会以提供服务的资源、经费和权限。
其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载《中国民政》,2001年第1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吴清军《基层行政吸纳社会的实践形态与反思》,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论文,2004年7月。
郭伟和《街道公共体制改革和国家意志的柔性控制—对黄宗智“国家和社会的第三领域”理论的扩展》,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陈家喜《反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基于合作治理的理论视角》,载《武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3456789三,社区还是一个自治单元。
居民借助于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国家不仅在法律规范上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属性,一些地方政府还注重向社区放权、还权和授权,探索各种社区自治的形态。
城市社区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协商治理的可能。
作为介乎自治与管治的中间路径,协商治理就是由利益相关者就公共事务进行表达、互动、谈判与达成一致的决策过程。
与自治、管治有所不同的是,协商治理模式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协商主体的多元性。
一元主体构不成协商,协商治理要求各种利益相关方都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平等表达意见诉求。
二是协商渠道的畅通性。
协商主体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平台、机制和渠道进行协商,各方利益诉求在协商平台上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换、妥协。
三是协商目标的一致性。
协商治理的目标是达成利益的共识和一致,这就需要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进而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因此就必须是有中心的协商,而这个中心就是协商议题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基于协商治理的理论框架,笔者尝试解构深圳市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探讨协商治理在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运行与实践绩效,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选择与理想形态。
二、“一核”与“多元”:南山区社区治理的主体结构南山区为深圳市下辖的行政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拥有8个街道和100个社区,实际管理人口201万人。
南山区也是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区,聚集了深圳市77%的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60%的企业技术中心及41%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了华为、中兴通讯、招商银行、腾讯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2014年G D P3,464亿元,在全国市辖行政区排第三位,仅次于北京海淀区和朝阳区;人均G D P30.87万元,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韩国和台湾,仅次于新加坡。
伴随南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南山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为1:2,流动人口年流动率达33%;高层次人才和素质偏低人口聚集,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超过4万;有13,000名外籍人常年居住,占全市外籍人口的42%。
社会人口结构的异质化程度高,也带来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工作需求千差万别;参与意识、表达意识和个体维权意识十分突出。
伴随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南山区也进行了相应的社区治理改革。
1990年建区伊始,实施“街居制”,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主体。
2005年推行“议行分设”,增设社区工作站,负责社区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居委会被边缘化。
2007年开始,着力推进“一核多元”区域化党建,并于2013年确立了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的“1+3+N”社区治理结构,以化解以往工作中“重”管理服务而“轻”民主自治,或“重”民主自治而“轻”服务管理等问题,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2014年6月12日,南山区出台《深化“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1+3+N”城市社区治理架构:“1”即社区综合党委,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3”即居委会、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方向是去行政化;工作站是党委政府在社区的工作平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服务中心是提供社区服务的综合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作。
“N”即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作为多元力量参与社区的管理服务。
南山区还梳理出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等9大治理主体、75大项277小项In-depth Investigation的正面“职责清单”,确保各主体履职有章可循,功能互补。
其中,社区综合党委(总支)职责34项、社区居委会职责16项、社区工作站职责21项,社区服务中心职责157项;其他多元参与主体也各司其责,如社区社会组织5项、农城化股份公司7项、业主委员会8项、物业管理公司8项、驻辖区企事业单位21项。
(一)协商治理的核心—社区综合党委社区综合党委(总支)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委员会,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社区综合党委(总支)设1名专职副书记,并按规定配备党建组织员。
在南山区的100个社区当中,76个社区成立了综合党委、24个社区按条件成立了党总支。
在社区综合党委(总支)领导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和有条件的业主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也纷纷设立党支部;通过党建联席会,社区综合党委(总支)吸收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党员作为“兼职委员”进入领导班子。
一些社区综合党委(总支)还尝试吸收“两代表一委员”、来深建设者党员等担任兼职委员,进一步拓宽党组织的利益覆盖面。
在2013年社区两委换届中,南山区全面推进“社区综合党委+兼职委员”组织设置模式,配备班子成员597名,兼职委员221名。
图1.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结构图南山区通过“赋权”的形式强化社区综合党委的“核心作用”,使其在社区重大事项包括干部人事、推优评先等当中具有建议权和否决权。
南山区还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社区综合党委(总支)决策议事制度,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议、社区共驻共建联席会议,由社区综合党委(总支)班子成员、兼职委员、“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农城化股份公司、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工会、共青团、妇联、驻辖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居民代表,以协商一致的民主方式,共同商议和决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