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解析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赏识、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细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支配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制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抱负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每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老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老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舞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老师要每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舞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沟通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育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山东省教学教材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上册)教案XXX小学XXX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上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三年级国学诵读教案(一)(曾秀香)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4、通过诵读,使学生大胆释放自我。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幼儿园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幼儿园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幼儿园教育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学经典的诵读教案在幼儿园教育中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设计一套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一、教案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从简入繁:应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选择简单易懂的国学经典进行诵读。
2. 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诵读内容的难度,引导幼儿逐步理解国学经典的含义和价值。
3. 结合实际:通过故事、歌谣、图片等形式,结合幼儿园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使国学经典更加贴近幼儿,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的内容安排教案一:《三字经》1. 基础内容:选择易懂的经典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并辅以相关图片进行讲解。
2. 拓展内容:扩展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讲解“性本善”的意思,引导幼儿感悟善良的重要性。
教案二:《弟子规》1. 基础内容:选择与幼儿规范行为相关的诗句,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并适时配以肢体动作进行模仿。
2. 拓展内容:通过故事情境的设置,让幼儿亲身体验孝道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案三:《格言联璧》1. 基础内容:选取简短的格言,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并以活泼生动的方式进行诵读和解释。
2. 拓展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格言的深层含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的设计应当注重循序渐进,以本着从简入繁的原则,使幼儿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有所收获,能够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
教案的内容应当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在诵读中形成直观、轻松、有趣的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结回顾: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解读教案设计(二年级第四单元)
二年级3班国学经典诵读计划焦联群一、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
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施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熏陶,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知识面,力求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建目的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三、创建实施步骤1、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学班级理念。
每一课都附上了相关古诗,并配以图画,分册学习,由浅入深,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
让国学经典深入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共识,启迪学生心智,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2、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里的一墙一角,晨读和上课预备,都突显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
让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班级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3、每学期有计划有选择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任务。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增强语感,感受国学经典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本期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认真拣择,使入选的典籍和诗文都含有积极意义,除了儒家典籍,也包括道家和释家的部分论述。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国学经典诵读》第一单元“儒家经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含义。
2. 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3.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诵读能力。
难点: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论语》诵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味。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10分钟)教师板书《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对每个语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同时,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经典语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诵读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篇与《论语》相关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诵读和讲解。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一经典语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论语》经典语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作业设计1. 请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论语》经典语句。
2. 请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论语》经典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等其他国学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国学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知识讲解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篇:《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孟子》等。
2. 教学方式:诵读、讲解、讨论、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诵读国学经典,理解其中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国学经典选篇。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国学经典的定义、背景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诵读国学经典选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不当的地方。
3. 讲解:对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举例、故事、图表等方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实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学经典概念或思想,通过实践活动(如表演、制作海报、编写故事等)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熟练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国学经典,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诸子百家》部分,详细内容为《论语》中的“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
通过对这两个章节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分析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学而第一”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为例,分析句子结构和含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第二”中的“君子不器”,并解释其含义。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章节:学而第一、为政第二2.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3. 实践情景:人际关系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翻译并解释“学而第一”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示例:在与同学相处时,遵循儒家的“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以诚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国学经典相关的教材、录音等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国学经典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示范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请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1. 教师选择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文字阅读和解释。
2. 学生分组朗读这段经典,并注意抑扬顿挫、字音字调等朗读技巧。
3. 学生小组间相互比较朗读效果,展示优秀的朗读表演。
第三课时:经典理解与表达1. 学生阅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学生进行个人发言,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学以致用1. 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个人朗读表演。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则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小故事,并进行演绎。
3.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拓宽自己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鼓励学生写作一些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文章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2. 诵读技巧:语调、节奏、停顿、感情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国学经典内容,或者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步骤二: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修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骤三:示范诵读老师进行示范诵读,突出诵读技巧的运用,比如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感情的表达等。
步骤四: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练习。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矫正发音和语调。
步骤五:整体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整体进行诵读展示。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或家长观摩,以增加展示的分量和意义。
步骤六:反思总结对整个诵读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掌握。
2. 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活动1.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后感,总结自己从国学经典中获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或展示,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国学经典选读资料、诵读音频、学习用书。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得到提高,整体素养也得到了加强。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为国学经典的诵读而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1. 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著作中的片段。
2. 对选定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国学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讲解:教师对选定的国学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3. 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道德观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情况。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诗词歌赋”,具体包括《静夜思》、《水调歌头》、《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诗词的诵读与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诵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简要介绍所选诗词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3. 诗词解析:(1)详细讲解《静夜思》的诗意、韵律和表达技巧。
(2)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水调歌头》的意境。
(3)对比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与其他诗词的不同特点。
4. 诵读指导:(1)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诵读效果。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词进行诵读,教师点评指导。
(2)分组进行诗词接龙,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反应速度。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歌赋2. 内容:(1)所选诗词名称及作者(2)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3)诵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诵读,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3)查找其他诗词,与同学分享,讨论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 答案:(1)见教材。
(2)见学生个人心得。
(3)见学生讨论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2)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诗词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中班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诵读技巧,提高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互相配合、相互鼓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国学经典的诵读技巧,培养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中班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诵读表演。
三、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中班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材料,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2. 准备相关的诵读表演道具,如传统服饰、道具道具等。
3. 安排好诵读表演的时间和地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国学经典(15分钟)老师给学生介绍选取的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背景。
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故事和内涵。
3. 诵读表演练习(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表演练习,教授学生诵读的技巧,如语调、停顿、情感表达等。
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 分组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做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5. 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表扬优秀的表演,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再次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国学经典。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提高,诵读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下一步,可以通过增加诵读表演的时间和频率,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的演员或老师来指导学生的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诵读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国学诵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学的基本内容和精髓。
2.学会正确诵读国学经典。
3.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学生细致入微、饱含感情地理解国学经典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国学经典诵读,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山海经》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国学的积极态度。
2.概述国学经典(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历史渊源、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3.学习诵读技巧(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诵读姿势和发声方法,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发音和朗读习惯。
4.学习《论语》(30分钟)5.学习《大学》和《中庸》(30分钟)6.学习《山海经》(3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一些篇章,为学生解读其中的描述和意义。
最后让学生自己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章进行朗读。
7.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并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
四、教学资源准备:1.《论语》、《大学》、《中庸》、《山海经》等经典书籍。
2.诵读练习的音频或视频。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评估方法:1.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2.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程度和表达准确度。
六、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自选国学经典进行诵读比赛。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参观国学经典的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
七、教学环节安排及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2.概述国学经典:10分钟3.学习诵读技巧:15分钟4.学习《论语》:30分钟5.学习《大学》和《中庸》:30分钟6.学习《山海经》:30分钟7.总结与反思:10分钟八、教学思考:1.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和热爱?2.如何让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时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内涵?3.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国学诵读水平?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读经典和进行诵读练习,培养了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下册《国学诵读》教案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国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品质。
2. 《三字经》:了解中国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姓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千字文》:欣赏汉字的美,学习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2. 讲解法:教师对国学经典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法:将国学经典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共计10周,完成五个章节的的学习。
2. 每节课时安排:诵读时间占40%,讲解时间占30%,讨论时间占20%,实践时间占10%。
3. 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评估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小测验和期末综合测试,评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下册。
2. 参考书籍:有关国学经典的解读、注释等书籍。
3. 网络资源:国学经典诵读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重要性;2. 能够背诵和朗读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相关段落;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的定义和意义;2. 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3.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诵读和朗读。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对国学经典进行简要介绍,解释其定义和意义;2. 谈论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2. 详细解读其中一本国学经典的内容,展示其精华和独特之处;3. 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进行讲解。
步骤三:诵读和朗读练习(60分钟)1. 指导学生背诵和朗读选定国学经典的相关段落;2. 制定诵读和朗读的练习方式,包括学生单独朗读、小组对抗朗读等;3. 分别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四:互动交流(30分钟)1.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诵读和朗读的体会和感悟;2.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通过表演、演讲等形式展示诵读和朗读成果;3. 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国学经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诵读和朗读表现进行评价;2. 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领会程度;3. 观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读和学习中国传统国学经典;2. 组织学生参与国学经典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3.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六、教学提示1. 教师应对国学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进行详细的讲解;2. 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节奏和表情的掌握;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诵读和朗读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学习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
案一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一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一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二
二.教学目标:
1.会背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二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五、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
一.诵读内容:《四时田园杂兴》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四时田园杂兴》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六、背诵:
七、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
一.诵读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教学目标:
1.会背
2.了解这篇古诗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五、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三
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文
2.了解这首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三
3.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五、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四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片段四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四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六、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
一.诵读内容:《春日》
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春日》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六、背诵:
七、课堂小结:(略)
《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
一.诵读内容:《观书有感》
二.教学目标:
1.会背《观书有感》
2.了解这篇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2.提出诵读的要求:
(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六、背诵:
七、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