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1抗金名将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他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侗,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300斤的弓。

周侗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300斤的弓发出3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2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相关内容尊师重道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上台之前一直在纠结,究竟是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呢还是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领导说在前面吧,貌似就有那么一点点不符合主题,老师在前面吧貌似就不能体现出领导的地位。

十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

十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

十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小故事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被后世传为佳话,令人学习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树立崇高的信仰。

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孩子们讲一讲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尊重老师的故事

尊重老师的故事

尊重老师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尊重老师的故事关于尊重老师的故事导语: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古人尊师的故事

古人尊师的故事

古人尊师的故事在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

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因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古人尊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人尊师的故事篇一: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人尊师的故事篇二:孔子尊师的故事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名人师生故事

名人师生故事

名人师生故事1、程门立雪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2、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3、毛泽东感恩老师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

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

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

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

”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

”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4、朱德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匆忙起身上前,破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召唤:“叶老师!”,而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5、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

古代讲尊师重教的例子“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古代尊师重教的例子,供大家阅读和借鉴!1、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非常气愤。

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2、岳飞祭师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

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

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3、程门立雪宋朝时,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他拜程颐为老师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一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

守门的告诉他们,程老夫子正在睡午觉。

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雪花落在他们身上,寒风打在他们脸上,两人都冷得发抖,可他们还是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他们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

正是因为杨时能尊敬师长、虚心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成为了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以自己对师道的敬重和感恩之心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些名人尊师重道的事例。

一、孔子尊重陶朱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师道的敬重可以从他与陶朱公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孔子曾向陶朱公学习音乐,陶朱公是当时乐府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音乐造诣。

在学习期间,孔子非常尊敬陶朱公,对他言听计从。

一次,孔子因敬仰之心,急忙追随陶朱公赴宴,结果孔子受伤,陶朱公深感愧疚。

孔子则表示:“我自己情愿如此,请勿内疚。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师道的尊重和坚持。

二、欧阳修师礼家风欧阳修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才华以及治理才能享誉一时。

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家庭教育方面,欧阳修非常尊重父亲,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立即向父亲叩头行礼。

父亲因曾经帮助欧阳修写了一篇作文而病重,快要去世时他还问欧阳修:“到此为止,你能独立写作文了吗?”欧阳修坚决回答:“还没有。

”这放下了父亲的心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欧阳修尊重父亲作为老师的品质。

三、爱因斯坦与老师的情谊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令人佩服,但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非常敬重和感激的。

在他读书期间,爱因斯坦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赖希。

爱因斯坦对他的敬意溢于言表,一度将他视为导师并尊称为“老大师”。

在写给老师的信中,爱因斯坦表示:“我非常感谢您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能够保持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四、杨振宁的“三尺讲台”杨振宁是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最后的陀螺、发现宇宙左右手性的真相的人”。

他一直将敬师敬道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在杨振宁的演讲中,他说到:“我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老师,老师就是上帝派来的最好的礼物。

”他对于师道的敬重始终根深蒂固,他的言行也是对学术界的引领。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

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

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

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

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

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韩信深受感动。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

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程门立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程门立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程门立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了向自己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老师的门前,等待老师的归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恩是一种美德,而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故事中,程门立雪的年轻人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所以他决定在寒冷的冬天等待老师的归来,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种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不惜在寒冷的冬天等待老师的归来,就是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会理解他的行为,并且会感受到他的感激之情。

这种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的精神,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程门立雪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在这个故事中,年轻人珍惜自己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珍惜身
边的人和事物,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品质。

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古代感恩的故事

古代感恩的故事

古代感恩的故事在古代,感恩是一种被重视和传承的美德。

古人们常常以感恩之心对待亲人、师长、朋友甚至陌生人。

他们深知感恩之道,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恩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大儒。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却勤奋好学,渴望成为一名有德行的君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辛苦地抚养他长大,她常常对孟子说,“儿啊,你要懂得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孟子从小就被母亲的教诲所感动,他发誓要将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孟子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他游历四方,传播正义之道,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他听说他的老师因为年迈体衰,生活非常困难。

孟子立即前去探望老师,他不仅给老师送去了精心准备的食物和衣物,还亲自为老师理发、擦洗身体。

孟子对老师说,“老师,您当年的教诲之恩,我永远铭记在心。

如今老师年迈衰老,我孟子虽然力量微薄,也愿竭尽所能,尽孝报师。

”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孟子啊,你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我真为你骄傲。

”。

孟子还曾经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了一个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穷困潦倒,身体瘦弱,几乎没有力气。

孟子看到他的样子,心生怜悯,便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了他。

陌生人感激地看着孟子,说,“孟子啊,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恩情。

”孟子笑着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微薄之力,希望你能早日康复。

”。

古代还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

他在一次政治斗争中受到冤屈,被流放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流放的岁月里,屈原深受孤独和寂寞的折磨,但他并没有沉沦,反而写下了许多感恩的诗篇。

他感恩故乡的山川河流,感恩亲人的关怀,感恩朋友的支持,感恩国家的培养。

他的诗篇感动了许多人,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古代感恩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感恩之歌,唱响着古人们对亲情、师恩、友谊和国家的深深感恩之情。

古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感恩的真谛,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用心去感恩,用行动去回报。

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

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

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尊师重道”,意为“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这一成语出自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敬重老师。

教师节来临之际,讲一讲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小故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古人尊师重道的典故故事篇1程门立雪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子贡结庐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为师穿鞋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古今名人尊师的15则小故事

古今名人尊师的15则小故事

1:理学家杨时:程门⽴雪尊师典范 “程门⽴雪”这⼀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北宋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四岁⼊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岁就能作赋,⼈称神童。

他⼗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榜。

有⼀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起到⽼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不敢惊动打扰⽼师,就恭恭敬敬侍⽴在门外,等候先⽣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觉醒来,从窗⼝发现侍⽴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披雪,脚下的积雪已⼀尺多厚了,赶忙起⾝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贡:尊师⾄诚孝道楷模 ⼦贡,孔⼦杰出弟⼦。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弟⼦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圣⼈孔⼦溘然长逝。

孔⼦死后,众弟⼦皆服丧三年,相诀⽽去,独有⼦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

后⼈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碑⼀座,题为“⼦贡庐墓处”。

因⼦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很⼤,可以拉开三百⽄的⼸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五,岳飞都⼀定会到⽼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师所送的三百⽄的⼸发出三⽀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后精忠报国的忠⼼。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桓荣是汉明帝做太⼦时的⽼师,⽽明帝对⽼师⼀向⾮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2:。

因子贡3: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5: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6: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古人感谢老师的文言文

古人感谢老师的文言文

古人感谢老师的文言文篇一:古代师生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师者重于父母,因为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教育人品。

古人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就是表明,是老师传授了知识,了解世界,感悟人生。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古人感谢老师的故事。

《三字经》是最早的启蒙读物,它讲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

这本小书给我们的早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它不仅是教科书,而且是有关于高尚品德方面的教程。

作者王燕翼感悟极强,写下《三字经》,他反映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曰:昔我祖父家族,有三代食官诸。

曾在太庙、太学、国子监中,从先生咏诵儒家之言,传授学生,皆在经史子集中广有建树。

”这篇文章主要考察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将关于古代师生关系的感受诠释得淋漓尽致。

写作的重点是描绘故事,通过先进的形象传达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用词分析中,重于表达感激的情感,体系中不乏大段的感慨陈述,全文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一种人文情感。

篇二:在古代中国,孝敬父母与孝敬老师一样重要。

对于古时候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人物是老师,因为他们是指引他们成长的灯塔。

古代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褒奖老师的记载。

这儿,我想向大家讲述的故事,是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三个弟子感谢老师的故事中的一段。

当孔子逝世后,弟子之间纷纷慕名而来,希望继承孔子教育的精髓。

曾参是其中一个,他在孔子门下受教育20多年。

"我曾参自尽养一士,入门侍学,岁三十而稍大者。

九十有三,三十又俱在,在斯校恂然相惜。

年粮者,不赀之食;稚者,服三品而止。

同羲之後,年比几何?固而不可犹青出于蓝。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当时家庭与老师之间的价值观,最终让曾参成为一名接班人。

写作的重点是人物塑造,强调了师生间的深厚感情,此外还提到了笃师之道的重要性。

用词方面,文章浓厚的哲学气息,表现出对人生的深深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1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2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3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
骂名千古。

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六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

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

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

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

第二天就要背写。

“老师,这字太难写了。

”“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车停了。

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

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

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

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

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

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

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
秦皇岛。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4 在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东汉人魏昭,他亲自熬药给恩师郭林宗,获得老师的毕生所学之真传,成为一代著名儒学家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道。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5 程门立雪的典故,是最经典的一则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如今这则古代感恩老师的小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程门立雪”也成了一个众人皆知的成语了。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6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假寐。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杨、游,故一惊:“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